1

不少影视剧中都会有这样一段场景,来访者问村民从何处来,村民回答自己的祖先是从大槐树下一路迁徙到这个地方安家落户的。

这里的大槐树便是象征人口大流动的聚积之所,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洪洞县。华北地区就曾有一首歌谣这样诉说着大槐树的故事:“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究竟大槐树下曾经发生了多少事情呢?为何大槐树会成为寻根祭祖的必去之地呢?

洪洞县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始于元末明初,作为两个朝代的串联阶段,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战乱频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只能不断流离失所、奔走异乡。但这次的迁徙较前代有些不同,便是山西竟成了收容来自全国各地流民的大本营。

原来当时的经济重心已然在了江南地区,原本人口众多、富饶繁华的江南受到战争的打击,最终元气大伤,全然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浪潮翻涌最浓烈的便是淮南一带,红巾军与元军、地方割据势力互相倾轧、厮杀多年,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的日常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由此没有战乱延伸、风平浪静的山西洪洞县成为了迁徙的主要输入地。据不完全统计,这场声势浩大、牵扯甚广的移民洪流涉及了大约200个姓氏,毫无夸张的讲,是全国范围。

转眼到了明朝,从朱元璋到永乐时年间,洪桐县共组织过8次大型搬迁活动。这里笔者不禁有个疑问,迁徙通常是在战乱年间才会有的举动,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大型人口迁徙活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无不是由于当时战乱不断。

原来,朱元璋虽然同统一了全国,但饱受战乱的百姓和百废待兴的国家现状实在是不容乐观,百姓仍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生活的质量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为解决这样的困境,朱元璋决定进行山西洪洞县的人口迁徙,将这块人口相对密集且集中的地区进行有目的、有规模、定期的迁徙。但中华民族自古都有“安土重迁”的思想,所以其实早已安家乐业的当地百姓非常不愿意迁徙,但碍于政令,不得已为之,但如何铭记自己的住所呢,他们想出了以洪洞县的大槐树作为印记的方法,约定这棵大槐树即为自己的故乡的象征,即使日后身处他乡,也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最初的家乡。发展到现在,大槐树就变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最深刻的眷恋与永世不忘的铭记。

但其实来自底层百姓的不愿迁徙的意愿非常强烈,政府硬要推行迁徙遇到的阻碍实在是难以解决,于是统治者想出了一个办法以解决这样空前的压力。首先要知道阻力为何如此之大,原来当时的统治者制定的迁徙政策是这样的:

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硬生生将一个个完整的家庭分割,使亲人被迫远走他乡。一旦引起暴乱,后果不可估量,极有可能根基不稳的新生政权瞬间土崩瓦解。

那该如何解决呢?政府这样姓氏:凡是在迁徙名单的百姓在大槐树下进行登记后便可以领到一些金钱补偿。但这种金钱诱惑绝对不可能拥有触动所有百姓迁徙的魔力,那些家境殷实的家庭不缺钱,定然不会愿意离开扎根之所,一切从头开始,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需要进行迁徙的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细分,那便是没有收入的流浪者,他们拥有了一笔数目较为可观的财产,这样从别的地方白手起家不能不说不失为一件好事,于是迁徙遇到的阻力削减了不少。且伴随这些弹性原则外还有明文规定,在法律的约束下,迁徙工作还是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了下去。

最终在统治者的协调管控下,洪桐县的人有条不紊地迁徙往全国各地,东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全国各个省份都可见到洪桐县人的足迹,据悉从洪桐县迁徙出来的姓氏大约812个姓氏。

如今,山西洪洞县早已成为一种思乡情感的寄托,那个伫立着的大槐树坚定执着地向世人诉说着自身的故事,那些纷乱的时光、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同时也对漂泊在外的游子表达了祝福,尽管异乡,不论何处,要始终相信,家乡永远都在。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都知道山西有个旅游景区,相信很多人都去过,就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据说是全国寻根和祭祖的圣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山西大槐树流放出多少姓氏,可谓是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要说流放出多少姓氏?

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官方移民事件,根据历史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期间50年的时间移民8次,迁徙地高达18个省份,准确地点足足500个县市。

现如今经过600多年的时间,各地繁衍生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早已经遍布中国或者世界各个角落,其姓氏之多,有心人统计过大约有1230个姓氏,虽说没有切确数据,但是无论是何姓,大多都是以洪洞大槐树处为祖宗之根。国多地流传着歌谣“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甚至有人说但凡小脚趾甲是两瓣的就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人。

那么山西洪洞大槐树为何要移民?

元朝末期,因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起义四起,而中原地区此时又发生天灾(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尤其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虽说兵灾已经结束,但是长年的积贫积弱、天灾影响,导致这些地方城市村庄都成为废墟,与山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山西没有天灾人祸,一直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加上当时山西周边地区许多人都流入山西,所以人口就更加密集。

朱元璋登基后,认为山西富有,其余省份皆人烟稀少,于是想到将山西百姓移民到各个省份,增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山西又以洪洞县人口最为稠密,百姓外迁可谓是首当其冲。

《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当地政府曾7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了许多没有土地的农民前往全国各地,但凡迁移的百姓都登记在册,还可以领赏。”

具体怎么以,当时有移民条律“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这样做确实是最悲痛的,一家人几乎都要分离,被活生生拆开,很多百姓虽不情愿,但是也没有办法,最后只能在大槐树底下哭诉,告诫被迁出去的儿女或者其他家人,如果以后不认识自己家住哪里,就以这颗大槐树为标记,再慢慢寻找自己的家。

现如今看见的大槐树是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枝叶繁茂,高大威武。而槐乡的后裔遍布全国18个省份,姓氏囊括了几乎我们所有见过的姓氏,后也有专家考证,有足足812个姓氏从山西大槐树下被流放出来。

3

现代流行着一种说法: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汉人祖先的源头,很多地区的老百姓都是从那里迁出来的。

因此,如果要落叶归根,就必须魂归大槐树。那么,这种说法有依据吗?山西洪洞,大槐树到底流出来多少个姓氏?

事实上,这种说法没有历史依据可言,纯属一种文学性的想象。

自古以来,大槐树的对外移民都是非常少的,不足以承担起作为汉族祖先的地位。

古代的移民是很困难的,成本很高。一般而言,大规模的移民潮会发生于以下两种情况:

1、朝廷崩溃,老百姓必须逃难;

2、朝廷迁徙某地的老百姓,到另外一个地区垦殖。

大槐树的移民就属于第二种,这一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发生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大槐树的598户人家,迁徙到河南的开封、彰德。

尽管在朱元璋以后,明朝还迁出了几次大槐树的老百姓,但人口数量都不多。

根据目前的人口统计,河南省有人口9559万。大家可以动脑子想想,那么点迁出的人口,怎么可能在短短几百年间,发展到近亿的数量级?

由此可见,所谓汉族为大槐树移民一说,在逻辑上和科学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大槐树的移民规模,还不可能对其他地区的人口遗传基因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事实上,这种想法与其说是事实,倒不如说是一种对不知道来历的祖先的想象。

现今很多家族的家谱,其实都是编写于清朝初年。

清初历经战乱,很多人流离失所,到新的地方居住,繁衍子孙,总要给自己找个来处。

由于大槐树的移民是明朝曾经宣传过的,所以这些不清楚祖先来历的人,就把自己的祖先归附到了大槐树。

请大家谨记:家谱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因为家谱也是人写的啊,并不是什么客观的东西。

4

对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有历史记载,有传说,最有说服力的是考古墓志和族谱历志为实。

69年潍坊一带实行殡葬改革火化,铲散坟头集中迁坟进公墓。在我村扒两坟,一为洪武四年坟墓,还有一永乐十年墓。

洪武四年墓是我祖迁到此地一代,名张信,墓为圆窑式,从顶上破开,向西南方坟门,顶上画有天上星月图,周围用墨笔画有人象及抬石盒祭祀二人像,并写有五代人名,记载洪武二年从涪城(四川绵阳)由大槐树而迁此向东二里张家庄上(现中裴村)。从戍于四川,卒于洪武四年。当时我是见证者,并下坟内读于村人听。并有铜镜一个,后村民卖掉了。那时没有保护意识,甚是遗憾。我潍坊市市志村志有好多村也记载由梓潼县迁来,一乡土中学教材也有记载。可见这是真实的。当然各地移民地不同,也有别地。不过我县大部流传由老槐树底下迁来,是四川人的说法人人皆知。直至现在墓门一直向西南方,面向老家,给去世老人指路时也是向西南。说人死后要回老家魂归丰都城。

由此可见,山西老槐树地方是朝庭移民的集中地。

5

据统计,移民姓氏有: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

我的姓就是其中的“张姓”现在家乡河北邢台,从祖辈就知道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过来的,据我们记载的有记录的两个族谱就能看出张姓就是从大槐树哪里来了。


《武安市儒山村张姓家谱》:始祖张从政明初从山西洪洞县石狮口迁徙而至。从十九世始,字辈为,连桂庆秋光 中庭满世香 瀛高多子步 新喜焕伦常。
邢台市南宫市垂杨镇范家寨村张氏字辈:始祖张林(排行老五)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迁徙而至。现字辈为宏润天昌泽 修德万世程 志嘉建伟业 忠义士书博(寓意前程锦绣)。


张氏族谱主要宣扬爱国主义、耕读传家、内外和谐、明辨是非等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优良家风家教、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对于很多中国人民来说,都是不陌生的。因为我们最常听长辈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从山西大槐树搬迁过来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在中原地区会流传着这么一句,祖辈经常会说的,我们是从山西大槐树搬迁出来的话呢?

说白了这一件事就是发生在明朝初年。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推翻的是元朝,元朝是一个蒙古人建立的朝代。

明朝初年之所以要从大槐树搬迁人,正是因为山西大槐树人口比较多,相对来说中原等广大地区的人比较少,严重的地方,达到了十室九空的局面。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原人口比较少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的时候,往往就是人口锐减的时期。明朝推翻元朝,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

还有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元末的时候,中原地区发生了瘟疫,一场灾难的将来,夺走了无数人的性命。

朱元璋的家人,几乎也都是在这个时候死去的。他家还是灾难发生的重灾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安徽省。

因为那时候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吃的,元朝也没有能力来救济他们。所以,这些活着的乱民就开始起义了。

朱元璋也是这时候被逼无奈,加入到了起义军的阵营里的。

后来,我们都知道,上帝眷顾了朱元璋,他成为了那一个笑到了最后的人。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面对中原广袤且无人耕种的土地的时候,他就想到了移民。

当时的山西的一些地区,既没有发生瘟疫,也没有发生遭受炮火的洗礼。所以,这里的人口相对来说比较稠密。

于是,朱元璋就选择了从山西的洪洞县向外省搬迁人口了。

根据《洪洞县志》和《大槐树志》上的记录,从明朝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到五十多年里,朝廷总共组织了七次官方的向外移民政策。

移民的政策就是山西洪洞县的人“三口人家留其一,六口人家留其二,八口人家留其三”,基本上每一家人口都有往外迁出的。

迁出移民涉及的省份多达18个,大概500多个县,可以说已经是遍布全国各地了。但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都去了山东、河北、河南、安徽。

后来据专家统计,这一次搬迁涉及到的姓氏多达800多个。所以,几乎涵盖了中国大部分的姓氏。

也就是说今天的每一个省份,都有从山西洪洞县搬迁出来的人口。所以,我们经常听祖辈说是从山西大槐树搬迁出来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这个大槐树又有什么故事呢?

大槐树当然是一棵树了,据说这棵树是从汉朝开始种植的,到了明朝已经长成是一棵五、六个人,合起来才能抱住的一棵参天大树。

从洪洞县外迁的人,正好路过这一棵参天大树,为了以后回乡,好找到自己的家。他们就把大槐树当作了地标。

可以说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见到大槐树,就说明已经到了家了。

当然了这棵大槐树已经不存在了,在明朝顺治年间的时候,一场洪水把大槐树给冲走了。

如今的山西大槐树,是后来人民用钢筋水泥,建造的一个人文景观,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但是,这棵树并不是当年的大槐树。

7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可以说只要是华人,就听说过。因为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大槐树迁移出去的。

不过,很遗憾的是,当年的那一棵大槐树已经没有了。

现在山西洪洞县,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那棵大槐树,就是在当年生长大槐树的地方,重新植入了一棵。只不过这棵大槐树,不是真的大槐树,而是观赏性的。它主要是有钢筋水泥制作而成的。

真正的那棵大槐树,据说是从汉朝的时候,开始种植的,一直历经数千年,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发生了一次大水,大槐树就被大水给冲走了。

那么当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那么多人都知道山西大槐树呢?

说到这件事,就不得不说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的移民事件了。

明朝建立之初,因为国家长期经历战乱,再加上发生了自然灾害,中原地区几乎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象。

当朱元璋游走到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的时候,他不由得发出了感慨,这么好的地方,没有人怎么肯能呢?

所以,见到这种景象之后,朱元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从人口稠密的地方,向人口稀少的地方移民。

当时山西的人口最为稠密,尤其是洪洞县。

所以,朱元璋就选择了从洪洞县向外移民。整个明朝初年,总共从洪洞县实行了四次全国性的大移民。

那时候朱元璋的移民政策就是三口之家,留一口。六口之家留两口,八口之家留三口。古代的时候,每一家的人口,本来就多。

所以,这也就是说朱元璋实行了这个政策,涉及到了洪洞县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有人口往外迁移。

当然了这些迁移出去的人口,大部分是到了今天的山东,河北,河南与安徽,这也就是为什么居住在这里的人,一说到自己是从哪里迁移来的,都会涉及到大槐树。

还有很多人去了全国各地的其它地方,后来专家论证,此次移民涉及中国18个省500个多个县,800多个姓氏。

可以说中国无论哪个地方,都有从山西洪洞县移出去的人口。

当年那些离开洪洞县的人,都是从那棵饱受沧桑的大槐树下路过的,所以,为了便于大家记住,自己是从哪里迁出去的,大家都把大槐树作为标志性物件,给记了下来。就这,才有了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的。

8

中国乡野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趣谈,听后会让人觉得特别惊奇,甭管你是河南人,还是河北人,甭管你是山东人还是安徽人,你的祖先都来自于山西洪洞县。也就是说,很多很多人的祖先,都是从山西洪洞县走出来的。这个很多,到底是有多少,基本可以说是全国各地。


如果童年围绕在老人的身边长大的朋友,也会有一个记忆,老人常说,如果你脚的小脚指的指甲盖甲分为两瓣儿,那你就是山西洪洞县的子孙!还有一首童谣是这样唱的:别说我和你不相识,我们的祖先都来自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窝儿……


究竟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为何会成为中国祖祖辈辈竞相传颂的地方?原来大槐树便是中国人口大流动之前的聚集之所,这个大槐树指的便是山西省洪洞县。熟知历史的人自然知道,祖辈往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人口大迁移。这次人口迁徙始于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

元朝末年,官员腐败,民不聊生。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草根阶级的有名的人物,那便是朱元璋。暂且不去谈论朱元璋让人民过上了怎样的生活,也不去谈论朱元璋将一起打天下的同仁们如何一一铲除。也不去琢磨他究竟如何异想天开的治理朝廷贪污腐败。总之,这样一个草根阶级成长起来的统帅,当他创立了大明王朝的时候,是一心想要建立一个开明盛世的。


元末明初,常年战乱,作为两个朝代的衔接阶段,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出现了人丁荒芜的场景。当时主战场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这些地区经受着一轮又一轮的战争,很多地方甚至没剩几个人了。有一个故事是说,当时朱元璋和自己的儿子朱标一起出去寻访,走在路上他们问道,杭州应该怎么走?当时路边的一个老人说,你脚下就是杭州了。然而朱元璋一行人放眼看去,杭州只有12个人。老人叹气的离开……

这个故事有些夸张的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常年的战乱,导致人丁荒芜,无人耕田,纷乱逃亡,饥不果腹,这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写照。

原本富庶的江南因为战争的侵害,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和热闹。取而代之的是人口的流离失所,百姓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哪里没有战乱,没有硝烟,哪里便是能安身立命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山西省洪洞县。各地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只求保命而已。山西洪洞县这个没有战乱的地方成为了各地百姓的避难所。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战争造成的人为聚集,在山西洪洞县共输入了大概二百多个姓氏。根据百家姓来讲: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不夸张的说,二百多个姓氏基本包含了大部分的中国人口。

迁徙

转眼到了明朝,朱元璋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开始规划国计民生,生产生活。受战乱的影响造成的全国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已经被重视起来。所以朱元璋决定对于山西洪洞县人口聚居地进行人口迁徙。让这种聚集性的人口通过命令管理的方式分别输入到全国各地。从朱元璋到永乐年间,洪桐县共组织过8次大型的,有目的、有规模、有组织的搬迁活动。中国人讲究的是认祖归宗,即便是穷乡僻壤,都不愿意舍弃,这是中国祖辈的传统观念。所以,这种迁徙是有阻碍的,为了让迁徙能够顺利进行,政府制定了很多策略:


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这个策略有很多不妥的地方,拆散一个家庭是何等困难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暴乱和恐慌,为了安抚这些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的人,政府又采用了补偿金的策略,凡是登记之后确认要迁徙的人都会领到政府发放的一部分补偿金。这些微不足道的补偿金对于家庭比较好的人自然不会看得上,但是对于穷苦的乡野百姓,吃饭穿衣都困难的人们,迫于生计,还是愿意考虑的。因为这样一系列相关的策略,使得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变得顺利很多。

山西洪洞县

最终,在当时统治者的管控下,山西洪洞县的居民陆续的迁往全国各地。东北,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都有大槐树下的印记。据悉,从洪洞县迁徙出来的居民姓氏多达八百多个。这是历史性的迁徙,不忘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不忘记自己生存过的土地,这些迁徙的人们共同约定,以洪洞县大槐树作为自己的印记。从此这个象征性的槐树的故事便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子孙后代如果祖辈上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都会有相关的故事流传下来。


而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故事还是在民间流传。这棵标志性的槐树,这个朦胧的印记,诉说着中华民族生生世世繁衍不息的故事。这种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不论你来自哪里,都是炎黄子孙。各位朋友们,如果你也是小脚趾的指甲盖分两个瓣的,留下脚印吧。有可能,你的祖辈,就是山西洪洞县迁徙过来的呢。

9

中国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的本意是这样解释的: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的共同标志。

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所以我们有很多姓氏是女字旁,如姚姓,姬姓,姜姓等等

那么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到底流放出来多少个姓氏呢?

(1)

根据历史记载,明朝洪武到永乐15年,,50年内从洪洞县大规模移民18次,迁徙的省份高达18个,500多个县市,姓氏超过了800多个。

距今已经过去六百多年了,而这些迁徙出来的姓氏如今遍布世界各地,具体的数字史学家也不能给出。

不管洪洞县迁出多少姓氏,天下的姓氏和洪洞县的姓氏肯定是同出一宗,这是毋容置疑的。

(2)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以个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而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3)

相信读过【百家姓】的您一定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姓氏,‘赵钱孙李’成为了【百家姓】前四姓。

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现在的百家姓中人口最多的姓氏是李姓,而排在人口最多的前五个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而人口最少的姓氏是【难】。

这个“难”姓分布于河南省,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姓发展而来的,原本是一种鸟的名字,鲜卑族崇尚鸟类,所以把自己的姓定位‘难。

结束语: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姓氏的大家族,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发源地,都有自己的姓氏的名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昌盛做出过贡献,都值得我们尊敬和景仰。

我们同祖同宗,都是有山西洪洞县迁徙而出,我们同一个根,同一个华夏。

这是跛脚猫的第一篇问答,我是陈姓后人,欢迎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姓氏故事给我,感谢阅读,关注我每天分享读书智慧,祝您一生幸福!

10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山西的洪洞县,因为历史上有一棵具有标志意义的大槐树,而名垂青史。

这件事的历史要从元末明初说起。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崛起之时,也是天下纷争之际。东南的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人,纷战割据,最后相互兼并,朱元璋灭了其他王侯,成了一方霸业,最终北方一扫残元势力。

所以当时的主要战场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反而是相对来说战乱比较少。

战乱多的地方,人口就会下降,地广人稀。战乱少的地方,就人多地少。

因此朱元璋一统天下后,面对唐宋一来就大力发展,逐渐成为经济重心的南方地区人口锐减的情况,就想办法把北方的人口,往南边迁徙。

当时主要的人口迁出地是以山西为中心的邻近几省,迁入地主要就是上述战乱地区。

洪武、永乐之时,这种移民多有存在。

除了自发迁徙外,政府的推动措施也很给力。

至于这些移民的姓氏,山西大姓有李氏、王氏、张氏,这也是迁出比较多的姓氏。

其他的姓氏人数较多的有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等。

除此之外,一些小姓氏就更不胜枚举了。

据粗略统计,从山西迁出的姓氏,大概有八百多个之多。

当然了,这里面是根据一些族谱的说法来算的,要知道,不少族谱也是往早了追溯自己的族源,往往追溯到某个知名的历史事件,洪洞大槐树移民就是这样一个标志性事件,因此也成为很多无根漂泊姓氏的寄托。

这也是洪洞大移民被历史流传,并不断刻画与构建的原因。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