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908年11月15日下午5点,统治清王朝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后宫干政最后一人,同时也在历史上的长河上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就在慈禧太后死后,天下开始打乱,仅仅三年清朝便亡国。

那么清王朝的覆灭,到底是不是慈禧一手酿成的,这直接导致在她死后仅三年清朝便亡了国。还是说慈禧有巨大的威慑力,也正是因为她清朝才能维持统治华夏大地长达半个世纪,所以在她死后清朝就开始大乱,最终覆灭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分成两方面去看待。

其一、慈禧太后的确拥有巨大的威慑力,在慈禧太后当权期间维持了清朝统治的局面。其二、慈禧因自己的私心为清王朝留下的格局过于脆弱,这也是导致清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

其一、慈禧拥有巨大的威慑力与影响力,维持了清朝的统治

虽说慈禧可称之为晚清时期第一守旧派,是我们现代人眼中十恶不赦之人。其架空光绪囚于瀛台、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黜戊戌变法等等行为,使得中国落后于世界。以当时历史背景来看,慈禧是没有勇气打破当时封建社会腐朽的框架,但,慈禧还是在原本腐朽的框架下,以可能最大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新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救

慈禧虽为顽固的守旧派,但在对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非完全的排斥,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这些都是慈禧支持下开展的,因为没有她点头,这一切才有施展的可能。

虽然说这些补救的措施都是在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这种丧权辱国事件以后才采取的行动。但,这便能说明慈禧并非腐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甚至光绪皇帝一开始举行戊戌变法,慈禧也是默许的态度。只不过后来维新派在触及守旧派利益的前提下,更是要“围园杀后”,这是慈禧所不能忍的,这才有了慈禧站出来废除了新政。在科技强国与自己的统治地位,慈禧选择了后者。

此外,慈禧的统治手腕的十分的高明,平定太平天国后清廷中央式微,面对那些封疆大吏们日益权重的局面,慈禧能分化湘军体系,又维系地方督抚与朝廷的关系,可见其政治手段之厉害

以这些角度来看,慈禧确实具有巨大的威慑力。在慈禧死后便天下大乱,仅三年清朝便灭亡了,这也说明慈禧活着的时候可以以自己的“手段”来维系清王朝的统治,驾驭那些权重的督抚们;而慈禧一死,继任者没有慈禧那么高明的手段,自是压不住乱局,清朝的覆灭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二、慈禧因自己的私心为清王朝留下的格局过于脆弱


慈禧在光绪帝驾崩后,慈禧太后出于自己的私心,选择了立三岁的溥仪为皇帝、没什么能力的载沣为摄政王。

为什么说是私心呢?因为慈禧如果自己能熬过去再活几年的话,那么以幼帝为基础的格局下,她可以再度垂帘听政,且摄政王载沣没什么能力很容易便可以被自己控制。

其次哪怕自己熬不过去,无论是隆裕太后(慈禧侄女)、摄政王载沣、还是幼帝溥仪都属于自己一派,自己死后也不会遭到清算。垂帘听政长达47年之久的慈禧,自然得罪了不少人,也自然害怕自己死后遭人清算,出于考虑自己身后之事,也就顾不上此时的清朝已是风雨飘摇的状态。

结果到了1912年,清朝面临覆灭之际,六岁的溥仪什么也做不了、摄政王载沣没什么能力只能罢工回家,偏偏仅剩一个能处理点事的隆裕太后没有慈禧那般政治手腕,在袁世凯连哄带骗之下结束了清王朝长达二百六十七年的国祚。

历史点评

虽说慈禧绝对是守旧派的代言人,但慈禧也在腐朽的封建社会框架之内,以最大可能实施新政,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救。面对朝廷式微的局面,又以强硬的政治手段维系着清朝的统治。

另一方面慈禧确实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但,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清朝的角度来看,慈禧所做的一切,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清朝的统治时间。但临终之际因个人私心,为清朝所留下之政治格局,也算是一手造成清朝覆灭,让人唏嘘不已。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

我们总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我们也不否认个别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左右作用,慈禧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她,她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她一死,没出几年,清朝就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亡了。

慈禧实际掌握清朝军政时间大约是50年,从1861年到1908年。这是非常恐怖的一个事情,我国上下两千年的封建大一统时期,女子掌握的权势最大、当政时间最长、留名最大的就数吕后、武则天、慈禧了。而从内忧外患来看,慈禧所面临的局面要比其他两位难得多。可是她总能驾驶她那艘破船化险为夷,甚至还有风光的时候。

我们来看看慈禧都经历了些什么?

一、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咸丰皇帝突然病死,皇子载淳继位,慈禧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在这个危机关头,慈禧联合慈安、恭亲王奕?等人发动政变,杀肃顺等八大臣,成功夺权,垂帘听政,此时她仅仅27岁;

二、此时南方有太平天国运动,北方有捻军,西北有回变,有阿古柏割据,另外有俄、英、法等等西方列强环伺,真真的内忧外患,哪一个应对不利,都会王朝倾覆。其他的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算,可是慈禧全都挺了过去。

三、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学校,尤其是女子学校,废除科举,禁止鸦片、选派留学生,慈禧是一心振奋图强,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当然这些活动的主持者必须是她慈禧,满汉等等各族权臣在她手下俯首听命,有些人能力不在袁世凯之下,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僧格林沁。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捻军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战争、新疆平叛、中法战争等等一系列战争,慈禧当政期间,中外战争不断,但一个怪现象就是清朝不管怎样,都能最终化险为夷,从中就可以看出慈禧的本事来。咸丰就是被内忧外患给气闷死的,比较下来,慈禧比他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五、改练新军,袁世凯等汉人军事贵族集团继续俯首听命,这其中的本领没有对比就没法看清楚慈禧的本事。慈禧一死,载沣上位,一班满清贵族,须眉汗颜,没有本事让人轻视,袁世凯顺应潮流,自然而然上位。

限于篇幅,我们没办法去详尽的解说,慈禧个人来说是有本事又能力有魅力的人,这可以从中外很多人的著述里找到根据。但慈禧终归是驾驶着一艘破船航行,即使她水平再高终归是要倾覆的,这是她代表的政权骨子里带着的反动性质决定的,这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当那时千古未见的局面的时候,清朝最终谢幕。

一、清朝是少数人残酷统治中原大地的反动政权,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所以每当外族入侵,它不能放手发动国力来和外敌较量,生怕翻身农奴把歌唱。比如跟日本的甲午、法国、俄国等等,它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统治地位,宁与洋人,不与家奴,是这个反动政权的心理写照,所以每次外战,都不能全力以赴,那么割地赔款和丧权辱国就是必然的了。

二、清朝依赖满蒙势力,排斥汉人地主和知识阶层。最为显著的是,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利用汉族地主的力量,之后就解散或者弱化制衡地方汉族力量。

三、满蒙统治阶层腐化,没有可用的人才,纨绔子弟遍地皆是,这是慈禧从阶级性来看,最大的悲哀,正如《红楼梦》里所描述,须眉汗颜。

四、慈禧过于贪恋权力,最后导致主少国疑,并且作为辅佐接班人的载沣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历练,直接上位,终于使得清朝草草收场,这是她对权力贪恋而为中国社会进步做出的最大贡献。

现在我们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都享有平等的权利,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上下一心,这是清朝远远无法比拟的,我们中国又站起来了。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希望大家多多交流和分享。

3

慈禧保证清朝不亡,靠的不全是威慑力,她更多的是用一套帝王心术,尽可能的笼络住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把清政府的利益基本盘做到了最大。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慈禧是靠着一套御人手腕才保证了清朝不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带着老婆孩子跑路,东南半壁江山掌握在太平天国和汉人团练武装手上,就连北京城也被英法联军包围。此时满清政府这艘破船四处漏水,离沉没就差半步之遥了。

既然如此,清政府为什么在此之后又苟延残喘了五十多年呢?

因为慈禧找到了一个利益平衡点,主动把利益蛋糕切了,分给了更多的人。

从1861年开始,慈禧与汉人军头之间达成了一种类似雇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说白了,就是慈禧把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原来的普通员工,也变成了股东。只要公司还活着,大家就都能分红。公司要完了,大家就都没分红了。你说汉人军头们能不为保住大清而卖命吗?

当然,慈禧也不傻,她养着一帮爪牙,如果控制不住,自己也可能会被爪牙反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慈禧向八国联军宣战,东南督抚直接互保,公然集体抗命,搞得事后慈禧也拿他们没办法。

所以在慈禧活着时,她除了分红外,玩得最溜的一招就是让这帮军头们相互撕,消耗他们的精力,让他们都没力气有异心。而这一撕,就从1861年撕到了1901年。

1901年之后,李鸿章、刘坤一等人先后病死,旧北洋系和旧南洋系没落。朝廷缺乏一个人出来挑起洋务运动的大旗,而当时张之洞也老不堪用了,于是慈禧就大胆启用了还算是新人的袁世凯。



1901~1907年之间,袁世凯为清政府这艘破船忙前忙后,六年时间建树颇丰。眼看着袁世凯又成了新旗帜,于是慈禧故技重施,放岑春煊和铁良去和袁世凯互撕。最后把袁世凯搞了下去,而慈禧则收缴了袁世凯的新政成果。

至于袁世凯嘛,明升暗降,吃了哑巴亏还不敢吭声。而他不敢吭声,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慈禧只牺牲了他一个人,大部分汉人地方大员的利益,慈禧还是保障了。

综上所述,慈禧能力保满清不垮,其实靠的不全是威慑力,她更多的是用一种手腕把地方大员给控制住了。如果说慈禧真是全凭威慑力维系朝廷,庚子年,东南督抚又岂敢抛开朝廷搞东南互保呢?(东南互保最重要的原因是开战不符合汉人地方大员的利益)



1908年,慈禧病死,随即以载沣为代表的一票政治白痴上台,他们相比于慈禧,威慑力其实是不差的。缺的只是御人手腕

也就是所谓的吃像太难看了,在剥夺了汉人大员的股份后,居然还幻想汉人大员继续给他们卖命,这不是白日做梦吗?

1909年,袁世凯被载沣赶回老家,八旗贵胄与北洋系正式撕破脸。

同年,张之洞病死,维系派系与清朝中央政府之间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了。

张之洞死前,曾劝过载沣,让他不要玩的过火了,但载沣不听。

1910年,八旗少壮派控制了大部分的实权岗位,此时的利益矛盾非常尖锐。

1911年5月,志得意满的载沣搞出了一个愚蠢到无法形容的皇族内阁,此举算是彻底把汉人地方大员完全得罪了。

得罪汉人地方大员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官僚们彻底认识到满清朝廷完全不想跟他们分享权力,于是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汉地十八省的督抚大佬们都撂挑子不干了!



其实像武昌起义这种规模的起义,庚子年之后有五次,比如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参加起义军的人数高达三万多,革命党攻克了上栗等多个县城,逼得清政府调集三省五万大军才彻底平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慈禧不死,或者说载沣等人不打破政治平衡,武昌起义可能也就是第二个萍浏醴起义而已。因为清政府手中掌控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换而言之,当时无论是载沣那帮保皇派还是革命派,力量其实都非常弱小,真正在中国具有统治力的是袁世凯这帮人(在当时被统称为立宪派)。真正推倒清政府的力量,就是这帮官员。

慈禧活着时,她对这帮人是又打又拉,始终给他们画大饼,始终没撕破脸皮,清政府有这帮人的支持,革命自然不可能成功。但载沣得罪了这帮人后,他就站在了立宪派的对立面,此时的清政府没有基本盘了,又岂能不玩完呢?

4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在满清末年时代的威慑力是相当强大的。她是满清末年政治上的女强人,被朝野称为老佛爷,她在政治上确实有相当大的天分,能够紧紧把持朝政,控制朝中大臣。如果武昌起义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满清基本上是不会那么快灭亡的。

慈禧太后执政半个世纪,有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而且她的威信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老年,她的执政经验完全是炉火纯青了,当时朝中即便是多么强大的满汉大臣,到了慈禧面前无一不战战兢兢。据宫里的人在民国的时候回忆,慈禧平时的时候,和一个普通和蔼的老太太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涉及政治权力方面的事情,眼光立刻变得无比锐利,在那种情况下,周围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喘。那些实力强大的大臣如李鸿章、袁世凯等,在她面前都如同乖巧温顺的免子一样。

实际上,满清的灭亡有好几个失误,首先是在金融市场的失误,不过这个和满清倒没有多大的关系。据说是西方列强为了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准备,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橡胶战争,而满清不幸被这场战争所击中,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而满清中央以摄政王载沛为首,居然打算将铁路收归国有,以此做抵押来度过这场危机。结果实施不当,引发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在载沛等人眼里看来,这完全是动乱,居然决定用武力强行镇压。

如果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碰到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如此轻率地做决定。因为以她的几十年的执政经验,肯定能从事件表象中,嗅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会把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动乱。载沛等人看到四川乱了起来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派就近的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这件事的结果是,一个乱子还没有平息下去,结果另外一个更大的乱子又起来了。只能说摄政王载沛实在是太年轻,经验阅历方面都不足,以慈禧太后的老道肯定不会这么干。即使这么干,肯定也会留有很多的后手,绝不会搞得一团糟。

事实上,最终引起满清灭亡的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对北洋军有很大的掌控力,而摄政王等人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但是这些到了慈禧太后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有慈禧太后在,袁世凯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异动。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派袁世凯南下平叛的话,只需下一道圣旨即可。袁世凯也只敢乖乖的立刻带兵出征,根本不可能向朝廷提各种要求。

摄政王载沛在满清末年的时候,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张之洞劝他的时候,他就说“有兵在”,在他眼里只要有北洋军在,就可以平定一切。张之洞就说不愿闻此亡国之音,事实上张之洞早就看出来了,以载沛的名望和实力根本就掌控不了北洋军。但是慈禧太后在的话,掌控北洋军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北洋六镇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大的一股军队,在国内没有任何军队的实力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当时国内虽然号称有36镇,但事实上很多都是空壳子,除了北洋六镇之外,也就湖北新军实力稍微强一点点。但是在武昌起义之后的作战中,湖北新军也完全不是北洋军的对手。而在民国,由于袁世凯违宪,孙中山组织革命,北洋军完全是以碾压的态势击败孙中山组织的二次革命。

慈禧太后不在,摄政王载沛和隆裕太后根本掌控不了北洋军,所以给了袁世凯逼宫的机会。如果慈禧太后在的话,北洋军应该很快就能击败湖北新军,收复武昌。而其他各地军队的实力则更加弱小,根本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所以满清收服武昌之后,完全可以循序渐进地攻下各省,革命军估计只能和孙中山一样逃亡海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5


大清晚期就像一艘破旧的大船,四面漏风,底下还漏水,沉没基本上是大概率的事情,但船长是慈禧的时候,大船勉强还能前行。

在慈禧死了之后,不出三年,大清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都说慈禧是个祸国殃民、臭不可闻的老太太,难道,慈禧真的很有威慑力吗?

是的,慈禧有一定威慑力,这个谁也不能否认,但大清的倒下也和她脱不了关系。

慈禧到底有哪些出众的能耐,能威慑群臣?

我们讨厌慈禧,是因为她守旧,是因为她狠毒,是因为在她治下,列强频频造访,破坏无数。其实,把大清这么一个烂摊子放到谁手里,想焕发新的生命力都不容易,毕竟,问题的根源在于:乾隆帝之后,一贯的闭关锁国,没有进步,错过了一次、二次的工业大革命。体制落后,工业落后,思想落后,这都是大清快速被别国超过的原因。

不过,慈禧能控制和影响朝政47年,确实是有能耐的,对群臣是有威慑力的。

1、慈禧愿意重用汉人。



这是一个思想的博弈,到底是重用更多的满族,还是重用更多的汉族官员?

慈禧的答案是:汉族官员。也许,某些重要的岗位上还是满族官员,但慈禧仍然重用了大量的汉族官员,毕竟,汉族官员有两大特点,一是群众基础好,毕竟汉族人太多了。二是汉族官员里的聪明人多,管理有一套。

因此,从1861年之后起,曾国藩(咸丰帝就启用了)、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重臣,无一不被慈禧太后重用。

而正是这些汉族官员,推动了大清朝的继续发展,这是一群给大清续命的人。

2、慈禧政治手段非常成熟,恩威并施,制造互相牵制的局面。

慈禧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在咸丰死后,第一次大的政变“辛酉政变”,就是慈禧太后的完美亮相。当时的慈禧才26岁,团结了慈安和恭亲王,设计逮捕了八大臣。

对于这八个顾命大臣,慈禧根据情况不同,有的被杀,有的让自裁,有的直接革职为民。这一番霹雳手段,让人震撼。这是个狠女人。

之后的生涯里,慈禧把恭亲王这个小叔子玩弄于股掌之间,恭亲王风头太劲,收拾一二,当低沉之时,再给两颗糖吃。恭亲王就像天上的风筝,飞的再高,线在慈禧手中。

慈禧一边重用汉族官员,一边培养满族当中的优秀人才,恭亲王、荣禄都是慈禧手中重要的筹码。

而在汉族官员中,慈禧又实行平衡之术,让汉族官员互相牵制,比如,曾国藩和左宗棠互相制约,李鸿章和左宗棠互相牵制,而张之洞后来又拿来和李鸿章制衡,最后是袁世凯被培养出来,条件成熟时又让袁世凯下课。

总之,无论是满族官员,还是汉族官员,大多被慈禧治的服服帖帖,慈禧把官员的牵制和平衡之术搞的炉火纯青。

3、慈禧太后每临大事,很有魄力。



慈禧就是长着女人身体的爷们,做事很有魄力。咸丰一死,顾命大臣8个人权势正隆,慈禧就策划了辛酉政变,和恭亲王、慈安一起把八个人收拾了,从此,权力就到了两太后手里了。

慈禧虽然守旧,而对于洋务运动,她也是大力支持的,因此李鸿章、张之洞有了大办洋务的机会。虽然受各种制约,办得并不好,但至少说明这个女人是敢于尝试的。

在艰难之时,慈禧敢于拍板让左宗棠西上征服西域,收服新疆,这也是慈禧魄力的体现。

戊戌变法时 ,看到康有为等人在那胡搞,而且为了扫除障碍,竟然策划了“围园杀后”的事件。在慈禧得知情况后,快速平定,把戊戌六君子砍头示众,把光绪囚禁。

当然,慈禧大事决策惯了,胆子就大了,在义和团的事情上,敢于和一众外国硬扛,导致被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

总之,这个慈禧大妈,杀伐果断绝不含糊,让官员们既恨又怕,能放权给下面,能给予各种奖赏,包括对汉人。也能在合适的时候,使出霹雳手段,收拾影响大清统治的人。

有人说了,既然慈禧大妈这么厉害,为何大清在她死后三年就亡了?

慈禧的哪些做法影响了大清的良性发展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华夏,长大后在宫廷和人进行尔虞我诈的女人,其思想和行事风格有局限再正常不过了。慈禧到底哪些方面做错了,让大清没有得到良性发展呢?

1、慈禧的洋务运动不彻底,支持力度还是不够。

慈禧虽然愿意接受新生事物,愿意让大家大搞洋务运动,但重视程度根本不够。要论其洋务运动,日本和大清,开始的时间其实是不相上下的,但日本却实现了弯道超车,这绝对是大清的遗憾。

论其问题根源,还是在于慈禧等人的思维没有改变,动不动就说:洋务运动可以搞,但祖宗的大法不能变,祖宗的规矩不能变。

就这一句,让洋务运动大多成了面子工程。

而洋务运动能否搞好的根源在于体制,以及教育,这两块,慈禧等人是不愿意改变的,因此,改革很难成功。

一句话,是慈禧太后的保守意识,让大清无法进行蜕变,否则,大清可能会成为大英帝国、日本帝国一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2、慈禧治下的奢侈之风一直不减。



在慈禧这里,皇家就要有皇家的风范,锦衣玉食,大鱼大肉,该有的一块也不能少。

如此的奢靡风气,让整个政务系统从上到下充满着贪腐的味道,谁都不会错过能捞的机会。这对社会的影响太大了,民间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而官员和朝廷却过着人上人的生活。

1874年,在国库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慈禧授意同治皇帝修缮圆明园,而劝谏的恭亲王等人差点全被下课,而花的钱海了去了。

1889年光绪大婚,花掉了550万两银子,不过,这是皇帝结婚,能说得过去。

甲午战争前,为了计划给慈禧太后过生日,前后修圆明园,搭彩棚,准备生日用品等等,花了600-1000万银两。而这些钱从哪里来,挪用了不少用于北洋水师换装备的钱。

想日本的天皇,为了支持海军发展,捐出自己的小金库,过着清贫的生活。而日本的官员从上到下,为了国防实力的增加,为了打赢甲午战争,捐钱无数。

所以,甲午战争日本人能赢,是有道理的。而慈禧要为失利负责。

如果将那些钱拿出来,用来购买新船舰,用来改换船上的快速炮,北洋水师不见得输。可惜了那一帮沉海的男儿。

3、慈禧权力欲望太强,让年轻的皇帝们无法成长起来。

用迷信一点的话说,大清的紫禁城阴气太重,让那些年轻的皇帝们无法成长。阴气就是慈禧创造的。慈禧这个人权利欲太重了,这对大清的发展非常不利。

同治帝5岁上位,在慈禧的翅膀下长大,哪里懂治国?哪里来的新思想?全靠慈禧在玩弄权术。守旧的慈禧,根本没有给同治发展的空间。

从这点说,还得追溯到道光那里,为什么不选其他人当皇帝?咸丰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英年早逝,只留下了5岁的同治,如此就缺了选择性了。

同治在母亲的影响下,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展的都不好,最后,比他老子死的还早,咸丰好歹活了30岁,同治只活了19岁。看来,慈禧有毒啊,克夫克子。

同治死后,慈禧为了政权容易掌握,又安排了4岁的光绪继位,这一整,慈禧又是垂帘亲政好多年,在1889年还政于光绪后,慈禧仍然或明或暗地维持着自己的权力,在戊戌变法后,慈禧直接把权利收了回来。

有意思的是,1908年光绪前脚刚死,慈禧又安排了2岁的溥仪上位,大有继续控制朝政的意思。可惜,光绪在1908年11月14日刚死,慈禧也没有熬过去,在11月15日后脚跟着死了,就像光绪硬拉着慈禧走的一样。

一个国家,四十多年内,一直是一位擅长权术的老女人在兴风作浪,国家如何发展起来?

她只关注权力在不在手中,她不关注国民的教育,不关注皇帝的培养,更不关注百姓的死活到底怎么样。

看似,慈禧仿佛延续了大清的生命,实际上,是慈禧把大清带入了万劫不复之地。如果,光绪主张的变法,不是安排的嘴炮康有为来主持,而是张之洞或者袁世凯来操弄,那么,大清会不会倒,还是不好说的。


(光绪和珍妃)

综合而言,慈禧的威慑力很够,政治权术玩弄的很溜,但是,她就是影响了大清命运,让大清病入膏肓的那一位,她带着大清爬入了炉子上的温水中,最后,在温水中大清被慢慢烧死。

慈禧死不死,大清都活不长了,因为已经病入膏肓了。

6

晚晴是一艘航行在惊涛骇浪中的破船,而慈禧就是这艘破船唯一的掌舵人,也是唯一可能的掌舵人。

这并不是说她能力有多强,而是慈禧的权术很厉害,搞斗争很在行,硬是把一帮满清贵胄、封疆大吏、汉族大员整的服服帖。

从某种角度来说,老太太政治手段比较高明,杀伐决断炉火纯青,比如辛酉政变时,慈禧不过26岁,但能在相对弱势局面下执掌大权,斩杀肃顺、迫令端华载垣自尽,顾命八大臣势力被一网打尽,事情做得干脆彻底,绝不拖泥带水,而且政变时值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太平天国,外有各国列强,但慈禧最终让局面平稳过渡,并在26岁时实质掌控清廷大权,这哪是一般权术就能做到的?

此后,慈禧执掌中国大权近半个世纪,她让奕?靠边站,整的奕?几十年只敢做一个恭恭敬敬的恭亲王,不敢窥视大位,而慈安老太后,最终也驾鹤西去,在几十年间,老佛爷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整合,使自己成为各方利益集团的最高代表和仲裁者,大清的一切大事,只有老太后发话了,才能算定数。

即使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干汉族地主阶级崛起,并逐渐掌控了南方多省的实权,但面对老太后的权威,他们至少表面上还是服从清廷的指令,不敢过于“放飞自己”。

而慈禧在去世前一段时间毒杀光绪,也算的上是手段毒辣的“够狠”,对自己带大的孩子都下得了如此毒手,也怪不得一帮子蠢蠢欲动的臣工对她是服服帖帖。

说到底,大清早就是积重难返,这个庞大的统治集团,慈禧经营了几十年,她是帝国唯一能控制局面的人,这个帝国的高级官员们,论资排辈个个都比不上慈禧,而那些分离性不断加强的封疆大吏们即使再牛,包括李鸿章之流,心里再不满,但碍于慈禧的权威,也得对清廷服服帖帖。

其实吧,咸丰死后,满清经历太平天国十几年的折腾,早就国不像国,一派亡国之景,国内外的各路势力、欧美列强也是伺机而动、抢占利益和地盘,那几年,大清依然是不断的割地赔款,如果让我们回到那个历史节点,真没多少人愿意相信这样的“破船”还能继续航行下去。

但是,慈禧做到了,她能让这个早该断气的大清又继续活了半个世纪,没有几把刷子,能搞得定、搞得好吗?

当然,老佛爷作为统治者,除了如火纯情的权谋手段,其他的,她本身也不具备多少治国能力,也谈不上有多少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很大程度上也对大清的现实也很难做到客观认识,她就是一个不太开化的统治者。

当然,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慈禧更像是一个比较谨慎的老船长,她最大的目标就是努力驾驶好这艘“破船”,让它继续航行下去而不至于解体,至少不要在她手里解体,所以,清末推行的各种改革和变法,最终能做的也就是对这艘破船进行修修补补,尽量的稳住。

庚子国变之后,慈禧开始持续推行一系列新政,而且,新政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戊戌变法,但是这些对大清的续命于事无补,这些改革还是老太后依靠自己所剩不多的权威强推下去的,地方大员们还算至少表面服从,但随着老太后西去,大清的最后几年,就再也无法推动新政和节制地方,大清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7

清朝摄政王载沣昏招频出,加剧清朝走向灭亡!

当清王朝在公元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接连逝世,只留下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由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辅政,摄政王载沣虽然设立禁卫军,并削夺袁世凯权势意图掌控北洋新军,但八旗精锐丧失与清宗室内部分裂,注定清王朝走向灭亡。


清朝在财政近乎崩溃的情况下,摄政王载沣为慈禧太后举行隆重葬礼,动用数万军队维系治安,所陪葬的财物令列国公使震惊,并为光绪帝修建皇家陵寝,以“愚孝”将清朝复兴的希望埋葬地下,而非用于强军强国或宽减民生,导致各地反抗势力愈发壮大。

摄政王载沣试图设立禁卫军,但清朝八旗精锐腐朽至极,清朝财政紧缩宗室内部又争夺权势,禁卫军短时间难形成战斗力,控制北洋新军虽夺下袁世凯兵权,但清朝对汉族臣工提防政策,使得北洋军将领仍拥护袁世凯,并最终由袁世凯促成南北和平,迫使清朝退出历史舞台。

清朝末年东北鼠疫爆发,清王朝虽然紧急处置,但混乱的部署导致蔓沉重影响;四川因出售铁路所有权爆发“保路运动”,调动武昌新军前往镇压;摄政王载沣没有解决威胁的能力,清朝宗室面对各地起义不思团结,而是在各地疯狂敛财,加剧民众对清王朝的憎恶。

总结:1900年慈禧太后面对八国联军进京,“东南互保条约”清王朝已走向分裂,依靠李鸿章与淮军才勉强维持,慈禧太后只能向汉族将领妥协;但摄政王载沣逆势而为,妄图实现满族全面统治,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并非慈禧太后的威慑减弱,而是清朝宗室丧失领导力。

8

慈禧虽然在历史上批评者居多,但是其个人能力之强却是无可争议的。我认为如果没有慈禧为大清续命,估计大清朝早就一命归西了!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慈禧从1861年咸丰帝病死在热河之后走向前台,实际统治清朝达47年之久。

慈禧的一生可谓是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她经历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庚子国难……,可是她硬是苦撑大清危局,为大清朝续命了几十年。

评价慈禧这个人我认为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她毕竟是一个没经历过现代教育、一个生在封建社会接受封建文化熏陶的女人,不能期望她成为中国的“华盛顿”的。她的守旧、她的保守是历史环境带给她的,但是作为一个女人,我认为她是一个超级女强人。

我们一起来看看慈禧是如何为大清朝续命的吧:

慈禧曾经也是一个“女汉子”,也有“爱国心”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就是火烧圆明园的那一次,当英法联军快要打进北京城的时候。她的丈夫咸丰帝第一个想法就是逃跑。当时还是兰贵人的慈禧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她认为咸丰应该“誓与城池共存亡”,不应该抛弃满城百姓独自逃跑,这样有失为君之道,可是咸丰还是跑了,慈禧没办法也只有跟她的丈夫一起“跑路”了。慈禧反对过,但是却改变不了什么!

当年沙俄占领了清朝的新疆及伊犁地区,眼看这块地方又要失去了的时候。当时爱国大臣左宗棠主张率兵收复新疆,可是满朝文武都认为没有胜算,指望其他列强从中调解,还有人认为威胁主要来自海上,没必要去惹沙俄。这个时候是慈禧支持了左宗棠的出兵主张,最后才收复了新疆的。

我认为慈禧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股子“狠劲”的,一股子“爱国”之心的,只是无力回天罢了!

慈禧的政治谋略和用人之道堪称一流

慈禧的掌权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咸丰死后留下了八个顾命大臣,他们从一开始就想废掉慈禧。慈禧通过高超的政治手段和远在北京的恭亲王奕欽结盟,干掉了那八个大臣,后来又让恭亲王靠边站,才最终实现了“垂帘听政”!

我们再来看看慈禧的用人之道,这一点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晚清的那些重臣、能臣基本都对她言听计从、俯首贴耳,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荣禄、袁世凯……,这些如雷贯耳的大臣们,见了慈禧无不马首是瞻。

试想如果没有过人的才能,这些个人才们会听一个女流之辈的?显然不可能,这也说明慈禧在政治上、为人上、管理上具有高超的艺术。

慈禧的三次改革为大清朝续了命

大家应该都知道慈禧时期大清发起了三次改革运动,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我认为慈禧确实也想过要富国强兵,同时也实实在在的为大清续了命。

一、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后期,大清发起了一场“师技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企图在不改变原有模式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富国强兵。当然现在看来这场运动一定会失败,因为模式不改改啥都没用,可是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慈禧重用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一大批开明的大臣发起了洋务运动,建立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例如:江南造船厂、汉阳造铁厂等,为我国的民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当时还打造出了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不过这些努力都在甲午海战中烟消云散了。

但是这场运动对民族的进步、国力的增强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

二、百日维新

甲午海战失败以后,我认为慈禧自己也很难过。她曾经对光绪说:“有些事情怨我,可是我也是没有办法呀!咱们不能让祖宗基业毁在我们手里”,这也能看出慈禧还是有点自责的。

慈禧当时把权力基本还给了光绪,自己也跑到颐和园“隐居”了起来。光绪在康有为、梁启超的鼓动下开始了“戊戌变法”,可都是年轻人、都太激动了,有些事是不能一撮而就的。

他们的变法激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扑,我认为这也正常,毕竟维新派要砸人家的饭碗哦。像荣禄、徐桐等,他们一天到晚找慈禧哭诉。慈禧本来就有点感到威胁、感到大权旁落了,后来又出现了围攻颐和园、干掉慈禧的密诏事件,我认为慈禧的反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这次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开启了民智,另外也让一大批变革人士跑到海外去了,为后来的大变革留下了火种。

三、清末新政

庚子国难以后,慈禧感到如果不彻底变革,清朝估计很快就要玩玩了,于是近代史上最后一次改良开始了——清末新政。

这次改良可谓还是下了大功夫的,步子也迈的比较大。改革了企业、教育、军事、清朝的机构、也像外派出了很多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先进模式。

这场由慈禧发动的改良,如果按照步子进行下去,我认为会出现不一样的结局的。执行了上千年科举考试废除了、女人包小脚也废除了、新式陆军也练成了、大批的小留学生也出门看世界了,可是由于慈禧的突然去世,新政也就停止了,可悲、可叹!

清末新政的失败产生了强烈的副作用,从这之后就没有人相信改良可以成功了,后面就是相信和崇拜武力了,军阀大混战开始了。

总之这三次在慈禧手上的改良运动,不光为清朝续了命,同时也唤醒了广大群众,起到了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慈禧落后、保守、甚至是愚昧的一面,她为了一己之私利,同时跟十一国开战,最后赔光了清朝最后的老本。

不过我认为慈禧终究是一个旧时代的女性,虽然她的手腕、她的能力、她的谋略堪称一流。但是她遇到的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终极冲突。

她面对这些又能怎样呢?慈禧只不过是用老办法、老眼光、老思想来应付罢了,她的保守、她的落后、她的愚昧都是时代给她的枷锁罢了,也不能过于强求一个女人。

慈禧的能力、谋略、驭人之术、魄力都是一流的。她死后不久清朝也就拜拜再见了,没办法历史的滚滚洪流不是哪一个人能够挡的了的。

最后我想说,大家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如果你是慈禧你又能怎样?你一定就会比她做的更好吗?

9

慈禧太后对于大清王朝确实起到了续命的作用!很多人觉得如果晚清时期没有慈禧太后临朝听政、把持朝政;中国也许便可以完成维新变法走向现代化强国!但实际上慈禧太后才是清朝时期最后的救命稻草。


尽管慈禧太后作为一介女流。在当时对于权术和奢侈的生活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向往。慈禧太后日常的生活起居也十分铺张浪费。但是慈禧太后却在用人方面大胆的启用能人。比如说晚清时期的四大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全是因为慈禧太后的重用,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声名!同时也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使得这座千疮百孔的大船继续向前驶进。



反观之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和亲侄子。后来也过继给慈禧太后做了干儿子。也就是说,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慈禧太后实际上也并非对其赶尽杀绝。而是在对其短暂的放权之后发现两任皇帝均不具有乱世之中治理国家、挽救满清政府的能力。因此慈禧太后才一而再、再而三的退隐后宫又复出主持朝政。

我们来看一下,持续了103天的百日维新。也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想要凭戒指一群只会读书写文章的文人。来实现改变中国国体,变法图强的目的。但事实上是变法期间颁布的许多政策都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同时也严重的触犯到了当时的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才促使利益严重受损的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不得不去求慈禧太后老佛爷出来主持公道。

实际上当时的慈禧太后本已经放权给已经成年并且成婚的光绪皇帝。但是看到戊戌变法中的种种条款并不适合当时的国情。并且在从中央向地方推广的过程中,地方官员根本没有执行变法中的相关条款。慈禧太后相信如果任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继续进行变法。势必将大清王朝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慈禧太后才决定出手制止戊戌变法。其实在慈禧太后将要动手处置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时,光绪皇帝曾经秘密召见了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够为戊戌变法保驾护航。而袁世凯表面答应暗中却支持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实际上袁世凯也并非是看重当时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实力差别。而是因为明白光绪皇帝及变法派人士所推行的政策并不正确。

正是由于慈禧太后在用人方面以及把控时局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满人和汉人之中都拥有着极高的威信力。因此在慈禧太后没有去世之前,尽管天下也遭遇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叛乱、义和团运动、收复新疆等等活动!但是最终都化险为夷,成功的保留了清王朝的国体和统治的稳定。在这些事件中,慈禧太后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

而且如果慈禧太后尚未去世,在武昌首义爆发之后,袁世凯也不敢玩弄心机、左右逢源,一方面派人与南方革命军协商窃取武昌起义的胜利成果;一方面又软硬兼施劝说清朝皇室和平逊位,退出历史的舞台。倘若慈禧太后仍在世,恐怕袁世凯早已人头落地!孙文也不敢大摇大摆的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10

在晚清历史上,有两个人曾成功地为大清续命五十年。其中一个是咸丰皇帝,另一个便是咸丰的对象慈禧。

(晚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

咸丰皇帝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皇帝,他在位所面对的局面不亚于明末之乱,但是他却最终成功地稳住了局面,起码在应对太平天国的问题上,咸丰皇帝没有犯糊涂。

当眼瞅着八旗军顶不住太平军之后,咸丰果断放权,允许汉人地主自己搞团练镇压太平军,这个措施是需要勇气的。

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放权容易,收回难。而满清又是一个征服王朝,满汉之别一直贯穿整个清朝历史,在这种情况之下咸丰仍然舍得放权,这份担当比大明崇祯皇帝要强一些。

咸丰皇帝死之后,慈禧和慈安通过辛酉政变上台,到慈安病逝后,慈禧掌握清廷大权,开了她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对比下会发现,后人对慈禧的评价有点像明末的魏忠贤,两人名声都不太好,但是他俩都是有作为的。

魏公公执政时期,明朝确实进入一段稳定时期,由于魏公公执意开征商税,减轻了对农民的负担,国内没有出现大的民变。

而且随着商税收入的增加,明朝国库日渐充足,在这一时期辽东明军的军饷也从未欠发,军心民心都较为稳定。

对比之下,慈禧执政时期的情况也是如此。除了在义和团问题上犯过糊涂以外,慈禧在其他大事上还是拎得清的,例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慈禧都是支持的。包括后来的立宪运动,慈禧也是首肯的。

(没有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办不起来)

说实话,一个女人能够统治如此庞大的帝国,慈禧是有些手段的。

慈禧这个人算不上顽固,而在治国方面,慈禧的能力也是相当不错。在她的纵横捭阖下,早已失去南方控制权的清廷仍旧成功地稳住了汉族地方大员,就凭这一点,绝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总的来说,在慈禧执政时期,满朝文武对她是心服口服的,慈禧的威望确实是高。

而在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无论是威望还是能力,都远远不及慈禧。并且在慈禧之前,效忠于清廷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接连去世,留给载沣的重臣只有张之洞一人。

(张之洞,晚清最后的名臣)

但是就在辛亥革命前爆发前几天,张之洞去世,清廷最后的肱骨之臣没了,所依赖着唯有袁世凯。

此时的载沣是镇不住袁世凯的,而袁世凯也不想当第二个曾国藩,再加上南方革命党给出了不错的交换条件,清帝国就此寿终正寝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