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松赞干布精通骑术,射箭,摔跤,击剑等各种武艺,并且爱好民歌,也能动手写诗,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十三岁承担起平叛的重任,在中小贵族和自由民的支持下,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平息叛乱,严厉打击了氐族大贵族,巩固了吐蕃王朝的统一。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十分热心于接受周围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当他听说唐朝的经济,文化都比他们发达之后,就派出使者,到长安来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第一次派使者进入长安后,唐太宗也了解吐蕃的兴起和名声,愿意同他们交往,开始派始者回访吐蕃,汉藏、两族的大门,由此打开。七年之后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出使长安,让他带了大量的黄金珠宝献给唐太宗,代表自己向唐朝求婚。唐太宗看松赞干布的态度十分诚恳,又考虑到汉藏、两族的友谊,就答应把皇室姑娘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传说,当时到长安求亲的,除了吐蕃的禄东赞,还有其他四个国家的使臣,他们都带着贵重礼物,一心想娶回唐朝公主。并且有了“五难婚使”的美丽故事。

在吐蕃人民中间流传着不少颂扬文成公主的诗歌,其中有一首这样赞美道: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3800多种,

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5千5百人,

给吐蕃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牲畜5千5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西藏境内有一条倒倘河,这条河从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传说文成公主到达这条河后,就不再坐轿子,而要骑马前进,进入草原。文成公主感受到和家乡的距离一天比一天更远了,心里非常难过,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公主哀婉的哭声,感动了天地,结果这条河同天下所有的河都不一样,不是向东流,而是向西流。“天下江河皆西去,惟有此水向西流”的诗句,就是简洁地描绘了这一现象,倒淌河的名称因此得名。

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吐蕃虽然有农业,但属于粗放式经营,只不过是用石头围住一块地,然后撒下种子,既不会整地,也不知保持水土。唐朝的先进技术传入后,出现了小块农田,学会了防止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吐蕃过去没有文字,无论什么事都用绳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来表示。文成公主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于是松赞干布指派一些人去研究,后来造出了三十个字母和拼音造句的文法。松赞干布认真学习新文字,并把这些字刻在宫的石崖上,从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用吐蕃文字翻译唐朝的儒经和佛经,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汉宣帝在位时,由于著名的仁宣之治,西汉王朝进入最后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匈奴,由于贵族争权夺利,势力越来越衰弱,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伐不休。其中一个单于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损失惨重。呼韩邪单于和大臣商量后,下定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宣帝。由于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去长安效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不仅答应他,还派了两个将军率领一万骑兵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支援了三万4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此后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说匈奴和汉朝和好后,都开始争先恐后的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驾崩后,汉元帝刘奭即位,公元33年,呼韩邪单于又一次来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是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出、嫁,并传话后宫,有谁愿意到匈奴去,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宫女们一听说到匈奴去,都不愿意去。这时,后宫有一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美丽动人,又有见识。为了自己不孤独终老后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有人应征而心中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下旨管事的大臣选一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王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没有如实把王昭君美貌画出来的宫廷画工毛延寿给杀了。出塞后的王昭君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文成公主和王昭君都可以称为和平的“天使”,为促进和加强当时中原文明与牧游民族的联系与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从文成公主万世荣光和王昭君有失国体的角度来说,主要观点如下:

一:文成公主的时代背景是大唐帝国的国力正是蒸蒸日上之时,正是唐太宗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使帝国的威名与文明名扬四海,不怒自威,四夷宾服。大唐帝国和吐蕃的和亲,是建立在大唐帝国的一种恩赐角度上。特别是大唐帝国文明对吐蕃产生的巨大与深远的影响力,犹如一个枢纽一样把汉藏两个民族紧紧连接在一起,虽然此期间经历过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但是己经无法割断这种经历血乳交融的文明纽带,更为日后的西藏,彻底融合进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王昭君出塞和亲背景是在汉武帝已经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匈奴己经元气大伤。从武帝至宣帝崩,西汉王朝己经停止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汉元帝时的和亲政策,是在呼韩邪单于要求下重新开始的,而这种要求里面蕴含了一种胁迫的意思。

最佳贡献者
2

王昭君和文成一样,有大功于国家民族,应受后世永久敬仰,何失之有?羞愧者应是当世须眉和出题者这类小人。




3

文成和亲是640年发生,当时的松赞干布青青年有为,统一青藏高原的很多地方小国。并打胜了吐玉浑,党项大国和部落。建设以拉萨布达拉宫为中心大吐蕃,要了很多国家的公主美女。

又派大相碌东赞带着5干两黄金和珍宝。向唐太宗,求宗室王爷的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美丽无比的公主文成成婚。

唐太宗虽然在638年在松州和吐蕃打了大胜仗。但为了国家长久安全。还是答应了文成公主外嫁松赞干布。并配送大量工匠人员,种子,财宝绸段。一起入藏。

显示大唐的强大和富强繁荣。但文成公主 在西藏的地位,没有尼伯尔的国王的女儿地位高,但她勤劳甘贫,为和平甘愿牺牲,为干古传颂 ,永世传唱。

昭君出塞,在汉元帝时期,北方匈奴淮南王,攻汉大军势如破竹。汉朝惊荒失措,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匈奴指定要皇帝平都公主外嫁和蕃。平都公王以死威胁,不嫁情况下。漂亮美丽未得宠爱平民姑娘王嫱,自愿以假换真,代替平都公主出塞外嫁。从政治上讲,是大国汉朝失势,失信,失措的无办法的办法。人家兵临城下,抢了很多女子,抢了很多财产,还专门指定要平都公主。

大汉软弱可见,危险可见。昭君出塞是在软弱得无法情境之中的投机办法。在昭君夫君死后 ,昭君请求不愿再嫁老王儿子时,大汉都无力支持,只有按胡俗办理。可见国家实力之弱。叫后人如何不羞。

国家实力强大才能不受欺负,弱国无外交,兵弱无大国。西汉在已经相当软弱到了分崩离柝的边缘。在后来就禅让王家。王家也没有办法阻挡历史车轮向更深渊滑去。只是当了刘家的替死鬼。被农民起义推翻担了全责,成了历史罪人。真正的罪过都是刘家干得的。

当时汉元帝柔和无主,外戚当道,国家到崩溃边缘。匈奴也内部混乱分裂成五虎争霸,狼烟四起,郅至一一屠耆单于,侍强发兵长驱直夺取呼韩邪王廷,呼韩邪失败痛失王廷。右贤王受逸冤死,唯伊犁当户在劫难逃,呼揭王反叛成单于,右奥犍王也成车犁单于,乌籍都尉不甘下风立竿称雄过瘾成单于。五单于争立并存。自相残杀。遗害汉庭。只有呼韩邪单于,重归王廷。但郅于单于打败呼韩那单于,使边境形势更更复杂多变。

元代马致远《汉宫秋》,郭沫若《王昭君》,曹禺的《昭君出塞》。这些各个名家大手笔创造戏曲人物王昭君都是根据《汉书元帝纪》一句话其改元为竞宁,赐单于待诏掖城庭王嫱为阏氏。的无限想象发挥的结果。更是《汉书,匈奴传》元帝以后宫家子王嫱字昭君噶单于”的丰富想象创造结果。历史真实,早就淹没草原沙土之中。大家都在想象中,可以无限的创造属于历史王昭君今天如此,明天更丰满。

4

谢谢邀请。历史许多战争用和亲的方式来平息,但是和亲的女人的命运却非常悲凉凄惨。为了制造和平她们不仅牺牲幸福,还负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受尽屈辱,值得我们后世人敬仰。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15年,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 ,下嫁吐 蕃(西藏)国王松赞干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与吐蕃和亲共营和平的故事。

唐贞观8年(公元634)吐蕃遣使唐朝,两次提出向唐求婚,要求娶回一位唐朝公主,均遭李世民拒绝,松赞干布大为恼火,于唐贞观12年(公元638)以从中作梗的理由,向唐的附属国吐谷浑,党项,白兰羌进攻并击败,直逼唐边城松州(四川松潘县)。扬言如不和亲将攻打唐朝,随后唐派牛进达率领先锋部队,袭击吐 蕃兵营获胜,无奈松赞干布带兵撖回本土,随后主将侯君集率领主力部队赶到,吐蕃军队己由吐谷浑,党项,白兰羌撤回本土,向唐谢罪,再次请婚,派薛祿东赞携5000多两黄金及奇异珍宝来长安求娶公主。唐太宗从远房宗亲择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据西藏史书《世系明鉴》记载:赞布致唐书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兵五万灭尔唐国,掳尔公主,掠城,杀汝。《新唐书》记载:吐谷浑不能亢,走青海阴,尽取其 觜畜 。攻党项,白兰羌,破之。由此可见唐与吐蕃和亲是被逼无奈的。但是促进了汉藏和平共处的局面,加深文化,经济貿易交流,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四大美人之一的,昭君出塞说的就是的西汉和南匈奴王呼韩邪的 和亲故事。公元前54年, 匈奴分裂为五个派别,南 匈奴单于呼韩邪被北匈单于郅支打败。南迁到长城外光祿塞下,与西汉结好,约定汉和匈奴一家 ,不能相欺相攻,呼韩邪三次入长安,向汉元帝求婚迎娶公主。

公元前33 年,汉元帝同意和亲,经过挑选决定,封宫女王昭君为公主,出塞和亲,被呼韩邪单于封为 阏氏 (单于正妻)后生有二子,单于死,前 阏氏 子即位,欲娶王昭君为妻,昭君上书汉成帝求归,勒令从胡俗,后遂为后单于 阏氏 。生有二女。此后单于死,又嫁后单于。可以说嫁了三代人,按照汉族风俗这是伤风败俗的乱伦行为,然而 匈奴 风俗却很正常。王昭君生不如死,只能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换取一时的平安,是软弱的体现,而和亲的女子不仅美丽年轻漂亮,而且知书达理,而和亲对像一般都是糟老头子,在异域却受着风俗的折磨。

5

就王昭君呢与文成公主本身来说,都是为国和亲,都为汉民族做出了重大牺牲,都堪称伟大。

说昭君出塞有辱国体,文成公主获万世荣光,不知到题主这个观点从何而来?

其实,在古代,但凡和亲都有辱国体。

古代一些王朝为什么要和亲?那就是要通过把女人嫁出去这种手段来弥补男人在战场上的失败。在国力有亏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和亲的方式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种方式换来的往往不是尊重,而是鄙视。

昭君出塞时,汉朝确实没有汉武帝时期那么强盛,但是对战匈奴也一度战胜。当时是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投,为了表达对汉朝的倾慕,方才提出求婚。

正因为如此,汉元帝没有将自己的女儿或者皇家宗室子女嫁出去,而是从后宫中选择一个宫女嫁给呼韩邪。

对此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者自然是说此举有损国体。即便这个嫁出去的不是真公主,依然有损国体。

当时呼韩邪单于势力弱小,只是匈奴一个分支。他知道王昭君不是公主(人家不是傻子),但还是欢欢喜喜把王昭君娶了过去。不过,王昭君的日子过得并不幸福。最主要的原因是王昭君在汉朝只是宫女,没有地位,没有影响力。

当时的汉元帝也十分薄情,在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祈求回归,他竟然拒绝。王昭君心中难免对汉朝有些怨恨。但即便如此,王昭君以及她的儿子,还是努力维持匈奴与汉朝的和平。

文成公主也不是唐太宗的女儿,她是大唐皇室之女。她出嫁吐蕃,同样是因为唐太宗想要缓和周边压力。

当时突厥十分强盛,吐蕃又在西部崛起。唐太宗不愿意多方受敌,于是答应了松赞干布和亲。

但是,松赞干布早有正妻,文成公主只不过是松赞干布许多妃嫔中的一个。她在吐蕃的地位远没有教科书上宣扬的那么高。

文成公主在世之时,吐蕃与大唐的关系确实不错。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文成公主本身,而是文成公主背后的大唐在经历战乱之后迅速变得强大。在突厥被灭之后,吐蕃更不敢妄动。松赞干布又刚刚统一吐蕃,不得不收敛锋芒。

等到后来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吐蕃明里暗里开始不断侵略大唐边境。唐玄宗时期,双方之间更屡屡爆发大战。安史之乱后,吐蕃更是趁势侵吞了唐朝大量领土。

换言之,文成公主和亲,无论对于吐蕃还是大唐,都是一种缓兵之计。

当然,由于匈奴这个民族已经消失了,而吐蕃,即藏族至今还活跃,因此,当下许多书籍对文成公主的评价都极高,这也是要促进民族融合,缓和民族矛盾的意思。

6

对任何一个中原王朝来说,把自家的姑娘送出去嫁给相邻的强悍的异族统治者,都不是让人心生愉快的选择,换句话说,甭管说的比唱的都好听,心里照样羞愧难当。

但越是强汉盛唐,越是产出了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的动人故事,再想想疆域最大的元清两代,公主们的命运也是和亲没商量。真正打死不和亲的宋明两代,却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比较局促的时代。

这就吊诡了,我羞愧,我国土广大,我自豪,我落后挨打。

明代不光不和亲,还让朝鲜半岛尝够了“和亲”的滋味,来自半岛地区的妃子总能出现在大明宫殿里。

这至少说明在中原王朝统治者的内心深处,和亲是一个矛盾选项,短期有些被占便宜的受辱性质,长期则是民族融合的利好回报,你们那王室后裔都有汉家血统,会有占了便宜的心领神会。

促进民族融合当然是利好消息,君不见清代的“满蒙一家人”政策,使得长城失去了军事存在意义;再看现在南美洲一些国家,混血的比例占据国民大多数,你要是生有纯色调的皮肤,会被当做不合时宜的一小撮来看待。

古代华夏民族的生成,没有东南西北夷、蛮、戎、狄千百年间的融入,不照样是不合时宜的那一小撮!

不和亲、固守所谓血统的民族,是不合时宜、不思进取、注定被历史淘汰的民族。有了“礼义之大”,有了“服章之美”,更是有了“包容之心”,华夏民族才有了生机勃勃的希望,“中国”才从一个单纯地理名词具备了灿烂的文化、优良的民族属性。

之所以后人偶有“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光,而昭君出塞有失国体,令人羞愧难当”的念头,首先声明那是因循守旧又牵强附会的偏见,再究其产生的根源,或许也与如今“匈奴”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关,毕竟藏族同胞现在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昭君若再生,看到南匈奴早已内附并融合进汉民族近两千年的现状,定当心生欢喜,这个结果没有辜负她的一生。

7

不知道这种“道德感”是怎么产生的,因为文成公主没有像王昭君一样享受“收继婚”的待遇,没有嫁给自己丈夫的儿子?

其实,如果从和亲的背景来看,整个判断,完全相反。

首先,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是汉朝对匈奴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作为存亡续绝的上国,给予呼韩邪单于的恩赐,而呼韩邪单于也以臣服的状态,为汉朝守边;而文成公主入藏,则是新崛起的吐蕃和唐朝简单掰过腕子之后,双方不相上下,互相给的台阶。

其次,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是在呼韩邪单于求娶汉女的要求下,以宫女的身份,出嫁给了匈奴单于,被称为“宁胡阏氏”,阏氏就是王后,也就是呼韩邪的正妻;而文成公主是在松赞干布求娶公主的背景下,以“宗室女”封“公主”出嫁,而且并不是松赞干布的正妻,而是他的六个妻子之一,在吐蕃生活了40年,守了31年的寡,9年间也未有子嗣出世。

当然,《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都具备,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 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但是,仍旧不是王后。

第三,和亲之后,王昭君下嫁匈奴之后,匈奴为汉朝藩屏40多年,再无兵戈之扰,而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后,并未能影响吐蕃的国策走向,在松赞干布死后,其孙芒松芒赞继位, 先攻灭了唐朝的属国吐谷浑,又和唐朝兵革相见,北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向东攻击巴蜀,占领了羌族居住的12个州,双方的战争走向了白热化。

所以,本质上用女人换和平是毫无用处的,归根结底还是军事实力的消长,等到唐朝军事实力恢复,不断击败吐蕃,金城公主入藏时的待遇,就要高于文成公主,当然,都赶不上王昭君。

至于说什么万世荣光之类的话,简直莫名其妙。

8

我以为应该历史地去看待这些问题。

起初是听父亲讲述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那时候我还小,据他说松赞干布是非常有才干的蕃王,因为仰慕大唐文化所以向皇帝求亲并且亲自来迎亲。这并非是两国起了干戈之后为了议和才和亲,而应该算是双方缔结和平友好条约。而且唐朝皇帝也非常重视,嫁出的是一位真正的公主,而不是后来那种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就依仗权势用别人的女儿代嫁的冒牌假公主。嫁妆和仆人肯定是不老少的,重要的是文成公主教养非常好,应该是给藏区带去了许多大唐的文明。受到了藏族人民的广泛爱戴,从藏族流传下来的传说还有唐卡里面都有记载。

文成公主不是松赞干布正妻是很久之后我才了解的,最初的浪漫传奇受到很大打击那是肯定的。本以为夫妻恩爱的都应该是一夫一妻呢!

昭君出塞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悲剧色彩浓厚。提起她人们感叹深宫冷酷红颜薄命,往往同时还要提起皇帝怒杀毛延寿,仿佛这样才能让心头好受一些。大概是郭沫若大师吧,赋予了王昭君主动和亲承载民族大义的浪漫主义形象。其实想想苏武牧羊吧,一个汉族男人在那苦寒之地尚且如此,昭君的生活境地确实让人怜伤。

昭君两次改嫁老蕃王之子前都是向朝廷打报告请回的,但没有得到批准。就这样一个弱女子用自己的牺牲换回了汉民族三十多年的安宁。她应该算是人质吧?

9

谢邀!

简单点说,主要是两次和亲的目的不一样,背景不一样。

文成公主和亲时,大唐国力鼎盛,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为人也还可以,懂得虚心向大唐请教。文成公主嫁过去,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团结,以及中原和吐蕃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昭君出塞嫁到匈奴就不一样了,这个和亲虽然也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国家的交流,但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胁迫的意思。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等一些先人,把匈奴打的服服帖帖,到了后辈居然又搞到必须要和亲才能避免战争的地步!

所以严格点来说,文成公主的应该叫联姻,大家你请我愿,共同发展;昭君的才是和亲,不愿意的话可能就要生灵涂炭了!

10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出塞和番的官女, 对她的命运,后世人有种种想象和附会。 如元代杂剧《汉宫秋》与她不忍远别君王和故国,在番汉交界处投江而死。 当代作家曹禺的话剧《王昭君》又把她写成一个政治家,她身负着促进胡汉二家永远友好的使命,高唱着“长相知,莫相疑”的凯歌,跟着她的骑士——呼韩邪单于远走高飞了。但是,实际上,无论是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还是殷新扮演的王昭君,都不是历史上的王昭君,历史上的王昭君是个命运悲惨的姑娘。

她原是西汉时“南郡、秭归”人,因貌美被选入宫, 永远离别了父母和故乡,这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在美女云集的后宫,她“数岁”都没能见到汉元帝。 出于对自己命运的不平和“悲怨”之情,她请求去“和亲”。看来,昭君是个性格刚强的姑娘,她不愿终生囚禁于宫中,宁愿用生命去作一次冒险,期望着能有ー次机遇,也许,在她看来,即使命运再不好,也不会比老死深宫永巷更可悲。

呼韩邪单于带她到了草原,她作了“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众多妻子之中的一个。而且,她生了儿子《汉书·匈奴传》说她“生ー男伊屠智牙师”。《后汉书·南匈奴传》说她“生二子”。然而,不幸很快就接踵而来了。昭君出塞在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在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就去世了,这其间只有二至三年的时间,她就成了新寡。按着匈奴的习惯,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在即位时,可以连同他的庶母一块继承下来,可能王昭君不能接受这种被汉人看来是行同禽兽的乱伦风俗,于是,她“上书求归”,希望她的父母之邦能够给她以帮助。 可惜,在她临行时曾经瞩目于她的美丽,而且对她有留恋之意的汉元帝在她走后五个月就驾崩了,而此时执政的是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汉成帝没有体谅这个汉家姑娘的凄凉、孤寂、无助的境况,只把她当作政治交易中的一个法码,不仅没有接她回来,而且令她“从胡俗”。这个远在异域的孤身女子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她又作了新单于的“阏氏”,又生了两个女儿。十年之后,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这时,她大约三十岁左右。其后,历史上,也就没有了关于她的记载,她不知所终了。但是,可以断定,她还有更悲惨的遭遇,她的儿子伊屠智牙师在呼韩邪单于的众多儿子们争夺帝位的斗争中被杀了,这给她的生活又加上了最悲惨的一笔,几乎人间女子所能遇到的灾难性打击,全都落在昭君的头上。

幼年离家、幽居深宫、远嫁朔漠,独处异邦,屈侍父子、两度丧夫、老年丧子,客死异域, 这就是昭君不幸的一生。她不曾得到汉元帝的什么恩惠,她的悲剧命运就是从汉元帝选宫女开始的,因此, 她不必投江而死; 她也不是个女政治家, 没有那么宏伟远大的抱负, 没有成为草原上叱咤风云的女强人。 她只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不过,因为她天生丽质, 因而红颜薄命,比别人活得更艰难、更痛苦罢了。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