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都知道,德国和日本都是法西斯核心阵营,但两国只是在纸面上达成了同盟关系,实际上却没有什么交情,这表现在战场上后,日本对没有什么好感的德国没啥兴趣,随着后期两国的战略战策的不同,日本更是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解救德国了。

应该说,苏德战场是二战时候最惨烈最艰难的一场战役,双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最后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然而坐山观虎斗的日本,在德国一再失利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救援。这是因为,日本很清楚,自己和苏联之间还是有巨大差异的,当时强大的苏联并不是每逢打仗都要精打细算的日本能够应对的,在这种实力面前日本只能保持鸵鸟状态。

日本参谋部曾经这样认为,如果远东的苏联军队减少一半的话,日本才能够对苏联发起强行攻击,就算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保证日本就一定能够取胜,可见当时日本的清醒认识,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欺负一下当时的积弱积穷的中国还凑合,真要真刀实枪的跟苏联干一架,这不符合日本大本营的战略决策,也不符合日本国情。

另外,日本还认为远东的西伯利亚是一片不毛之地,根本没有多少资源,连人口都很少,这样的土地拿过来相当于鸡肋,不如将战斗投入到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利益来的又快又实在。而且一旦占领了西伯利亚,等到苏联缓过气来,要是派遣军队攻击日本本土,那就倒霉透顶了,虽然苏联是家门口的一只病老虎,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深谙此理的日本自然宁愿看着德国一路败退,也不愿意发兵救援。

最佳贡献者
2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是时务?就是形势,就是趋势,就是对事物现在和未来的准确判断。

每个人的所处环境,人生价值以及能力和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因而人和人的关系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如果发生了改变,也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这就是情势和人性。该低头的时候低头,该出手的时候出手。个人如此,群体或国家也是如此。

二战苏德战争中,德军为发动筹谋已久的攻势,集结了190个师,其中德军153个师,其他国家(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共37个师,占比五分之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家派出部队帮助德军呢?苏联都干了什么,树敌这么多?

希特勒称霸全球战略的关键一步。

进攻莫斯科的计划早就有了。或者说,对于消灭她的欲望远比消灭法国和英国要大得多。他曾狂妄的宣称,消灭该国是他一生的目的。

首先,希特勒无法忍受久拖不决。战争拖延越久,柏林也就越依赖原料,而其中大部分原料要依靠苏联的供应,而直到目前为止,他们也的确依据所签订的条约进行了供应。但如果伦敦不投降,而美国军事实力最终崛起。那么,柏林最终只能选择彻底依赖他们。

其次,他不能容忍这种潜在危险发生。丘吉尔所期盼的就是将战争撑下去,直到美国参战、苏、德两国形成对峙。如果能消除东方的威胁,那逼迫伦敦投降的条件将会变得比较有利,而一旦战胜英国,就能改善日本的处境,并让美国人意识到,对德作战十分危险。

最为关键的还是世界观的对立。这种对立并没有因为他们于1939年所签订的条约而缓和,他认为苏、德两国是意识形态上的敌人。所以,他在《我的奋斗》中,对苏联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恶毒攻击,早就将其视为迟早会奉行讹诈政策的潜在敌人。

入侵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

当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无限期延长后,德军主力全部往东线转移。为了达到战役的突然性,“隐真示假”、“声西击东”就是蒙蔽对方的最好措施。他一边大喊大叫要入侵英国本土,用以掩盖其入侵的真实意图;一边装出一副“友好”的姿态,用以麻痹对方。

为了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上同时发起攻击,他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这其中既有盟友的帮助,也有莫斯科长期以来对外扩张的恶果,比如芬兰、匈牙利等国,均对其心怀怨恨。

希特勒坚信能击溃苏军,但必须积极寻找盟友。他首先寄希望于芬兰和罗马尼亚,在不久前,这两个国家都遭受了苏军的入侵,当时没有任何国家支援他们。他们认为,西欧即使没背叛他们,也已经抛弃了他们。所以,他们也希望德军能够遏制苏军的实力,让两国摆脱当前面临的威胁。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芬兰人在苏芬战争中取得了惊人的战果。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深信他们不会对德苏将要发生的战争,持消极观望的态度。经过沟通,他们同意出兵和负责解决补给问题,但拒绝与柏林在政治上结盟。对他们而言,德国人只是他们反对共同敌人时的“战友”。

相比之下,罗马尼亚则十分愿意与柏林建立密切的同盟联系。他们的军队人数庞大,但训练和装备都欠佳,他们希望通过德军的军事援助,将其变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经多次谈判,他们同意德军战略展开时使用其领土,并出动10个师进行协助。

匈牙利是苏联的邻国,在意识形态上,两国存在着很大矛盾。波兰战败后,苏联拼命的扩张,一直是威胁他们的潜在敌人。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她也受到了战胜国制定的《特里亚农和约》的制约。于是,当德国人把自己的政治企图和盘托出时,他们同意派出15个师,但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战斗力。

盟友和纳粹主义支持者的帮助。

在墨索里尼的提议下,意大利派出一支由3个师组成的远征军,前去支援德国。但随后他就很惭愧了,因为自大、爱面子的墨索里尼发现,作为大国的意大利派出的军队数量,竟然让小小的匈牙利超越了。于是,后来这支远征军被扩编为1个集团军。

克罗地亚和斯洛伐克也参战了,他们派出了少量人员,其战斗力很强悍,不比苏联人差;弗朗哥的西班牙政府也希望通过帮助,来报答西班牙内战时德军提供的援助,于是派出了“蓝色师团”。

对苏战争爆发后,希特勒还争取到了一些法国人,还有一部分内心信仰纳粹主义世界观并加入党卫队的支援人员加入了他的阵营。

对苏战争一触即发,德日关系却变得微妙起来。

在形式上,日本是三国同盟条约的成员国,在自己的盟友需要帮助时,有义务向其提供援助。但希特勒并不打算以此为由,让他们参与进来。他希望日本能够进攻新加坡,从而牵制住英国人在远东的兵力,越早进攻新加坡,就越能推迟美国人加入这场战争。

然而,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事情发生了。关于苏德关系,柏林曾暗示日本人,不要同苏联人举行认真的谈判。但不久,唯利是图的日本人却与莫斯科签订了中立条约,条约规定,在一方同第三国交战期间,两国有义务保持中立。一直到1945年,双方都一直遵守着该条约。

所谓的时务者为俊杰就是墙头草。有了朋友就一定会有背叛,不要相信他们所有的话,在利益的面前,他们就是墙头草摇摆不定,哪边的风大偏向哪边,他们的心永远是为着自己,甚至是可以去伤害任何人。

其实,利益是最大墙头草,可谁会厌恶它呢?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

苏德战争爆发时,日外交部建议关东军北上进攻苏联,但最终日军选择了南下战略,在太平洋地区和美英决战,放弃了原先曾拟定的北进计划。

日军不打苏联的原因可能有,白雪皑皑、茫茫荒原的西伯利亚,对日军已毫无吸引力,日军在东北与苏蒙联军对峙,就是怕苏军南下威胁日本在华利益,苏德战争既然爆发,苏军已不可能再南下了。

军界内部海军强烈要求南下,陆军曾在诺门罕被苏军教训了一番,失却了北上的野心和信心,最终顺从了地位更高的海军意见,派兵协助海军南下抢夺南洋的战略资源。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日本军队和苏蒙联军,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南部,有个叫诺门罕布尔德的地区,进行了一场血腥大战,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

1939年5月,关东军第23师团向哈拉哈尔河以东的蒙军高地发动进攻,苏军根据互助协定,任命朱可夫为前线指挥官,率兵反击日军的进攻。

双方在诺门罕地区搂火,发生了大规模空战和地面战,整个战争历时135天,投入总兵力20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伤6万余人,日史学家称诺门罕之战,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一次失败,是自日俄战争以来,日军第一次遭到惨重的损失。

或且,这就是苏德战争进入胶着状态,甚至于德国已陷入绝境时,摄于苏军强的战斗力,日军依然不敢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的原因吧!

请关注本文作者,问答包括头条号发文,都是作者原创,谢谢拜阅!对本文有不同意见,欢迎参与讨论,到评论栏目,发表您的高论。

2018年2月14日于杭州

4

二战中,在1941年12月11日的珍珠港事件后,德国于4日后就对美国宣战,但是很奇怪的是日本却依然遵守着和苏联订立的中立协议。德日意不是三国轴心联盟吗?

希特勒宣战的动机是非常明确的,希望鼓动日本对苏宣战,从而取得对苏作战的优势。但是三国轴心协议是不足以弥补德意日三国完全不同的政治诉求和战略动机的。在政治诉求上,不同于德国是一战战败国要求血洗前耻的需求,意大利和日本则是一战战胜国,只是因为和英法等协约国分赃不均而不满。因此1936年,德国和日本订立了反共产主义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这一协定也是1940年三国最终建成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的依托。

按理说,反共产主义协议最大的核心诉求就是应对苏联布尔什维克,但是德国和日本采取的对苏态度是不同的。在1938年至1939年,德国与苏联红军在边境的对抗中吃了亏,同时希特勒为了避免两线做战,于1939年9月与斯大林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本此时则认为德国对苏联的该条约是对轴心国协定的破坏。

同时,日本的战略诉求则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海军优势,另一方面东南亚的橡胶、石油等战略物资是日本以战养战的必须品,而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则对于日本而言是所谓的不毛之地。同时,日本在1938年的满蒙苏边境的张谷峰和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吃了苏联朱可夫将军的大亏,因此更加坚定了其南下建立东亚共荣圈的梦想。

因此,德日虽然是同盟,但是在协作上是很差的,德国突袭苏联和日本偷袭美国的行动双方都未通知对方,更别提协调。因此,就算希特勒对美国宣战支持日本,日本也是无动于衷,依然坚守1941年4月在莫斯科签署的日苏中立协定。同时,日本人在中国的军事行动从1942年3月起陷入僵局,1942年6月帝国联合海军又在中途岛惨败,此后德日双方协作的渠道被封锁。直到1945年,斯大林突然进攻日本关东军,日苏中立协定依然生效着。

因此苏德战况激烈,日本人却不动苏联,其着眼点还是在于国家利益,算不上见死不救,只是利非所在而不与谋之而已。

5

1936年11月25日纳粹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在这项协定的秘密附件中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与苏联发生冲突时,缔约国的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措施。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在开战后的18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境内600公里。仅仅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开战后一个月左右苏联已损失数千架飞机、两万多辆坦克,同时有三百多万苏联军人被俘,有一百多个师被德军打残或歼灭!德军深入苏联境内达1000多公里,在被德军占领的领土上生活着当时苏联40%的人口。到1941年9月30日德军已集中起74个半师约193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针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的会战,德军的先头部队甚至已能望到克里姆林宫的塔尖。然而也就是在这时德军的劣势日益表现出来: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基辅一线后尽管此时的苏军在德军面前一触即溃,然而德军已然因为战线过长而出现后勤乏力的现象,步兵和辅助单位开始因补给不继、交通状况不良而导致非战斗性减员日益增长,装甲部队一开始还能自行向东突破,然而不久之后也需要停下来休整维修。恰在此时苏联的严寒到来了,当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瑟瑟发抖之际希特勒一再催促作为盟友的日本履行对苏作战的义务。然而在此之前的1941年4月13日日本同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当接到德国要求自己配合夹击苏联的要求时日本却选择按兵不动,最后眼睁睁看着德军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惨败。

事实上日本和苏联之间其实一直存在矛盾,这也是日本选择与德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原因。日本和苏联的矛盾可谓由来已久:在苏联成立之前日本同沙俄就存在地缘政治上的深刻矛盾并为此爆发了日俄战争,此后日本始终视沙俄及后来的苏联为自己在远东地区一个强有力的假想敌。苏俄内战时期日本曾出兵干涉并试图侵占西伯利亚地区。1937年11月正在与日寇苦斗血战的中国军民迎来了第一支援助中国抗战的外国志愿队——苏联援华航空队,此后直到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这支队伍在中国的天空与日军战斗了4年,配合中国军民将制空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这4年世界里苏联援华航空队曾于1937年12月22日在南昌上空击落日本海军航空兵”四大天王“之一的潮田良平、1938年2月23日奇袭日本占领下的台湾松山机场、1939年11月4日在成都空战中击毙号称日本海军航空队轰炸之王的奥田喜久司大佐。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苏联援华飞行员凯旋故里并被苏联政府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有的则血洒疆场,从此长眠于中国的土地上。根据战后的统计:在与日军的四年空战中牺牲的苏联援华航空队飞行员有217人——他们当中既有大队长,也有一般的机械师,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28岁。除了在中国上空的战斗外1938年和1939年日本和苏联还在张鼓峰、诺门罕两度直接交锋。按说日本与苏联之间既然有诸多矛盾,那么为什么不趁德国侵苏之机对苏联下手呢?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 ,日军的参战克几乎全军覆没。在战斗中日军的重炮群在苏联大口径火炮的压制下毫无还手之力,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后日军被苏蒙联军赶出了蒙古方面主张的国境线。此战证明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是相当强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诺门罕战役使日军对苏军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但要说仅仅凭借这一战就使日军彻底惧怕苏联恐怕未必:要知道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 ,其实苏军方面也是惨胜,甚至如果单纯就损失而言:苏军还大于日军。而1941年10月的苏军主力几乎都集中在欧洲战场应对纳粹德军,驻守远东的苏联军事力量被大量抽调,按说此时正是日军入侵苏联的最佳时机。那么日军为什么按兵不动呢?

尽管苏联远东军事力量大量抽调增援欧洲战场,可这并不等于是说苏联的远东地区成为了不设防的地区——事实上苏联在远东的装甲力量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武装力量,而海参崴军港的存在则犹如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此之前日军已不止一次领教过苏联远东部队的战斗力:一战后日军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革命时尽管没遭遇苏俄军队多大抵抗,却在西伯利亚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出现大量非战斗性减员;而在张鼓峰和诺门罕两次战役中又被苏联远东部队狠狠教训。如果日军选择出兵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仅仅只是要跨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对日军而言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完成的任务。日本参谋部曾分析认为:如果远东的苏联军队减少一半的话,日本才能对苏联发起强行攻击,就算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保证日本就一定能够取胜。不过这只是日本放弃入侵苏联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

至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这时的总体战争形势是日军的扩张已达极限,实际上已无力再进一步推进——毕竟日本国家太小,国内经济和战争资源已满负荷运转,尽管接连在淞沪、太原、武汉等会战中取胜,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又要分兵驻守占领区,从而导致了兵力分散的问题,而在日军的后方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对日军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当然这时的中国也暂时无力收复失地,所以双方只能进行相互对峙的持久作战。根据战后统计: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至少20个师团。用罗斯福总统的话说”如果没有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日军完全完全可以北攻苏联,南下印度,西入中东“。用朱可夫自己的话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中国作为亚洲对日作战的主战场所起到的牵制作用使日本无力分兵入侵苏联。事实上苏联向中国派出援华志愿队的部分原因正是看到了中国战场对牵制日军的重要意义。

当然也许有人会疑惑:可同样是有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日本为什么就敢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呢?由此可见日本也不是完全一点兵力也抽调不开嘛。问题在于:日军内部还一直存在着严重陆海军不和现象——诺门罕战役使日本充分了解了苏联陆军的战斗力,于是在日本国内出现了利用自己的海军优势执行南下策略的呼声。而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则进一步推动日本倒向南下:这时的美国作为新兴的世界大国已逐渐不再满足于作为西半球霸主的地位了,而是开始试图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自身的影响力。亚太地区正是美国扩张势力的重点地区之一,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对东南亚的野心对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企图构成了挑战。在这样的局面下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否则将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贸易制裁等打击手段,这对资源匮乏的日本而言意味着灭顶之灾,这时的日本实际上已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顺从美国的意志从中国撤军;要么铤而走险对美开战。最终日本选择了后者,这样一来本就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的日本又开辟了太平洋战场,就更加无力入侵苏联了。尽管当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和苏军鏖战时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但日美关系已相当紧张并且日本高层已越来越倾向于执行南下策略。

6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多行不义必自毙。 二战后期,法西斯德国,在全球反法西斯联盟的沉重打击下,已经是燃尽的火盆,离灭亡不远了。 而在亚洲,敖横一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叫嚣要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然而六七年过去了,它却遭到的是越来越激烈的抵抗,当他把魔爪伸向东南亚,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却把沉重的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此时的日本和德国同属于法西斯的协约国,相互勾结相互利用。 题主所问,德国危在旦夕,日本为什么不救他呢? 此时的日本,也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哪有能力去解救远在欧洲的德国同伴呢? 也许,最好解救德国的办法,那就是向苏联开战,可是就日本的实力,他也就是欺负积贫积弱的中国,和东南亚的小国。 当它袭击了珍珠港后,他又惹恼了美国。 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国大兵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此时他若是再去招惹苏联,那将是没事儿找事儿,自找挨打。 日本法西斯,他虽然是狂妄,但他一点儿也不笨,他已经清清楚楚的想到了这样的后果。

7

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希特勒实用的是闪电战朮,凶猛无比,当时的苏联可以说时无力阻挡,因为德军势力太强,天上飞机狂轰乱炸,地下坦克装甲车密切配合,势不可挡,最后攻到柏林城下,由于德军后勤跟不上,德军陷入困境,士兵没有棉衣,冬天冻的要命,至到惨败。日本当时侵略我国计划三个月拿下中国,当时蒋介石不抵抗日军,日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以后,国共合作把日本拖入战场,日本都自身难保,那有帮德军的时机,最终德日投降成了战败国以失败告终。

8

日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科技能力,比日本强不是一点半点,连希特勒搞不定苏联,日本就能插上手吗?

日本又不是没有和苏联过过招。当年在满蒙边界的诺门坎,日本关东军就和苏联红军交过手,朱可夫指挥的机械化大军痛扁了关东军的精锐,被合围的日本师团长,最后靠着敢死队的手榴弹炸开条血路,才侥幸逃了出来,他的部下几乎全军覆没。

因为碰了一鼻子灰,日本打消了北上的企图,一门心思南下去找美国的麻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更无力北上,还把关东军的精锐悉数调往太平洋战场,完全没有能力往苏联背后捅刀子。

9

下图为苏联二战期间远东地区兵力及技术装备数量,1941年年底日本已经被逼到对美开战的境地,虽然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失利,但是日本面对这么庞大的苏联军队如何下手。即便苏日之间有《苏日中立条约》,但是对于日本这个野心极大的国家来说苏联不得不用重兵提防。

在1941年年中时,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70万兵力,火炮1万门(不含50毫米迫击炮),坦克3188辆,飞机4140架。而此时的日本关东军兵力为30-40万人。1941年日本举行关东大演习,该演习企图对苏联发动攻击并借此将关东军兵力提升至85万人。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展开,虽然苏联将一部分技术兵器调往莫斯科地区,但是远东的兵力是在不断增加的,到1941年12月1日,远东地区苏军已经达到130万人,火炮坦克飞机虽然数量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达到8700多门火炮、2100多辆坦克和3000多架飞机,无论如何也不是日本能够对抗的。而在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诺门坎事件中,日军主动挑衅苏联,虽然日军很努力地给予苏军很大的杀伤,但是从这两次冲突中日军深知与苏联的技术装备存在很大的差距。下图为诺门坎缴获的日军物资

基于上述问题,从战略上考虑,日本对于苏联的进攻计划是基于苏联兵力的西调后。但是从1941年7月12日日本参谋本部提交的情报来看,苏联远东驻军并没有大规模西调的迹象,特别是日军准备攻击的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地区,苏联红军规模一直没有减少。而日本为此进行的战略物资储备有限,在弹药方面仅能满足30个师团2-3个月供应、粮食为15个师团2个月、汽油为15个师团5个月。而且即便日军发动了攻击,在广袤的西伯利亚上作战对日军补给线是一个极大地挑战,还要考虑西伯利亚的冬天。下图为日军企图进攻苏联的方案之一。

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日本进攻苏联能得到什么好处,对于1941年的日本来说,资源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由于日军在中国战场与中国军队进入胶着状态,资源需求和损耗急剧上升,而日本在南方的推进又触碰美英等国的利益,美日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在1941年8月,美国对日本实施战中物资禁运,彻底断了日本战略资源的来源。所以1941年8月9日,日本决参本部定放弃北进计划,集中力量南下并于1941年12月7日空袭了美国珍珠港。如果集中力量北进,那么日军并不能得到他需要的橡胶、石油等战争物资,就算配合了德国,日本北进也得不到他自己需要的资源。所以德日之间的所谓战略联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同心。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关东军大量精锐部队南下作战,到了战争后期关东军实际上已经是二流部队在撑着关东军的规模,对苏作战根本没有任何希望了。

10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德国陷入苏德战争危机的时候,日本也是强弩之末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平那老些事儿。二战钢铁轴心,除了意大利这个坑爹货,德国和日本老大不说老二。一个比一个倒霉。日本最强大的时候德国正在纵横欧洲混的风生水起。而德国需要日本帮助的时候,日本是力所不及了。

其实日本早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策应过德国。当时的日本关东军正是最强大的时候,侵占了我国东北之后,关东军又向苏联远东战场移动。从而威胁苏联远东地区。使得苏联在对的作战的时候有相当大一部分兵力被局限于远东地区。其实这已经是日本能做的最大的支持了 毕竟日本的目前是亚洲。而德国初期对苏联作战的顺利程度来看,所有人都认为苏联必败无疑了。谁又能想到一个风雨飘摇的苏联硬生生的拖死了德国。

随着二战日本作战规模的不断扩大。日本在东南亚战场,中国战场,苏联远东地区,太平洋战场都相继展开作战。日本毕竟是一个岛国。能有多少人。双线作战就是极为不明智的。何况是日本这样的四线作战。虽然当时中国和东南亚很弱。但战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其他地方。本身日本已经被死死的套牢了。日本那个时候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兵源就那么多,抽调一个地方其他地方势必衰弱,一旦衰弱就面临着失败的风险。所以当时日本都快吧一个士兵劈成两半用了。怎们可能再去援助德国。即使日本知道欧洲战场的重要性,准备放手一博。但士兵怎么过去?从苏联战场通过势必会受到苏联和中国的反扑,从海上过去又会成为美国的轰炸目标。没有丝毫办法可以派兵过去。

事实上我看过一份欧洲二战后的解密文件。德国后期确实求助过日本想要共同击溃苏联扭转颓势。但是日本对德国表示了无能为力。因为从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之后,日本彻底的丧失了对苏作战的主动权。整个日本关东军基本上丧失了进攻能力。也使得日本早期援助德国的计划失败。正是这次失败后日本才开始偷袭的珍珠港。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被希特勒认为是猪队友。不仅没帮着德国分散压力。还把美国也拖入了战争。更是加剧了德国的压力。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