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哥哨位谈谈个看法:首先,8分钟并不是一个严谨的说法,只能说是代表了反制火炮技术的发展给炮兵带来了威胁大了。现在的战场,已经进入到了体系化、信息化作战模式,信息化时代,战场上对抗的是士兵、各种火力打击单元,但是在其背后,却有着强大的信息化体系支撑。信息化体系涉及陆海空天电网,属于全空域作战模式,我们知道,早期的战场是单纯的陆地作战,后来有了飞机,使战场变成了陆空二维立体作战模式,后来有了卫星制导、卫星定位、侦察,使战场走向了三维作战模式。不过,虽然有卫星支持,并非是全时空的,卫星无法全时空支持信息,情报获得,于是在卫星、无人机、各种侦察平台的支持下,有了陆海空天电网全空域,全时空的体系化作战能力,这就是信息化作战模式。
信息化战场是透明的,在强大的侦察能力支持下,火炮这种火力支援武器也成为被侦察的重点。火炮需要构筑阵地,需要调平,需要测定发射诸元,炮弹发射后,会有一个弹道,这也让利用炮弹弹道来探测火炮位置有了一个条件。早期的反炮兵雷达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例如,探测迫击炮位置的“辛柏林”雷达,就是利用迫击炮飞行时的弹道来测定火炮位置。火炮做为战场上的火力打击武器,对于战场上的作用非常大,因此,有战场之神的美誉。很难想象,没有火炮的战场是什么样的,正是因为如此,火炮技术的发展从未停止过,从火炮到火箭炮,不断追求射程,精度,打击威力,火炮已经成为战场上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武器装备历来都有矛盾相生相克,有火炮,自然就会有反制火炮的技术,反火炮技术随着科技进步,实力越来越强。例如美国的TPQ-47多功能雷达(“不死鸟”战场传感器系统),拥有对迫击炮30公里距离上的侦测能力,对普通火炮为60公里,对火箭炮超过100公里,同时可以在300公里距离上探测来袭的弹道导弹。瑞典的“亚瑟”反炮兵雷达在曾经在伊拉克战争中大显身手,目前,反炮兵兵雷达已经进入到声反炮兵系统,美国研发出了“声反炮兵系统”。而俄罗斯的“赫尔墨斯”多用途武器制导系统,已经形成探测与反击组合一体模式,利用传感器测定敌炮兵炮弹的弹道轨迹并计算其发射位置,然后24管导弹发射系统根据雷达给出的射击指令齐射向目标,射程可达100公里。无人机反炮兵技术也是一个发展方向,所以,炮兵阵地越来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迫使炮兵采取快打快撤的战术,躲避对方的反制手段。
目前,对于反火炮探测技术的回应并非无解,虽然有了反制火炮阵地的技术,也有很多制约因素。严谨的说,光有这个技术还不够,还要有反击能力,例如,你可以花钱购买反炮兵雷达,能够知道对方火炮位置,但是,你没有能够打击到它的武器也白搭。比方说,对方火箭炮射程300公里,而你最远的火炮射程只有100公里,对手就不怕你。即便如此,军事大国都在居安思危,已经开始了未雨而绸缪,减少火炮暴露时间,最好的办法就是快打快撤。至于8分钟一说并不严谨,只是代表炮兵所面临的威胁,反炮兵雷达从探测到炮弹到计算出火炮位置不过几秒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在几秒钟就做出反应,火炮射击需要装订射击诸元,需要装填炮弹,需要评估对方阵地火炮数量,种类,制定有效反击形式。这里还有一个警惕对手示假的目的,故意引导你反击,在消灭你,对手也是有反制技术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快打快撤,快打快撤并不简单,传统火炮基本上做不到,牵引式火炮不用说8分钟,18分钟都够呛,跑不多远的,所以,已经有了智能自行卡车炮,半自动发射,自动调炮,随便一块平地,输入射击诸元,快速发射,然而撤换阵地。
火炮并非是8分钟就跑,如果是这样,火炮就无法完成作战任务,光转移阵地,自己安全了,前线步兵怎么活?所以,尽量散开,同时提高精确打击能力,以少的射弹量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另外就是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让对手鞭长莫及,因此,面对反炮兵技术,并非无解。目前来看,反炮兵技术依然是落后于火炮射程,精确打击技术发展的,当然,对于火炮技术大国而言,压力并不大,对于火炮技术落后的国家而言是致命的。未来火炮与反火炮技术会继续较量下去,并催生出新的技术,要想不吃亏就要跟上矛盾转换的节奏,否则就只能是挨打了。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