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真诚的深厚情义

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让后人浮想联翩,各种猜测不绝于耳,其实都是妄加猜测,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份被后世传为千古佳话的君臣厚义。

人才是事业的基础

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清楚的知道,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小事可能一个人能办成,大事、伟业非众多人才同心协力不可。伟人、领导者的作用是定方向、决策,“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里提到的干部也就是人才。

有成就的帝王都在网罗人才、笼络人才、运用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刘备也是其中的高手,如:张飞因失徐州使刘备的妻小成了俘虏,欲拔剑自刎,刘备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赵云在长坂坡杀了个七出七入救也阿斗,刘备弃之于地又说“为这孺子,差点损我一大将。”此番言论,可见一斑。

因此桃园三结义,有了赵云等一批武将,孙乾、糜竺等一干文官,可能成就一番小事业。刘备深知若想成就大业,非有大才相助不可,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是有深情厚谊的

刘备请出诸葛亮之后,真可谓心悦诚服,与其整天整夜长谈,吃同餐,卧同榻,衣食住行都在一起,形影不离。大小事务都向其请教,请为定夺,前期两个结义兄弟都嫉妒气愤了。刘备在诸葛亮面前从未托大,大事都与诸葛亮商量着办。诸葛亮也是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又恪守君臣之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赋予重兵、七擒孟获;举全国之兵为弟报仇,让其留守空虚的成都。这是何等的感情,何等的信任,没有这种感情和信任,刘备也无法成事,因此这两位可算是古代君臣用义之典范。

白帝城托孤是当着文武百官托的

首先托孤就是要托给绝对信任的人。就像很多网友在评论赵云为什么没有重用,职位那么不入流呀,是不是他综合素质不行,或者刘备看不上他。其实不然,赵云是负责保护刘备及其家小的,你细想看,自己全家的身家性命都托付于他,这才是信任和重用,光看官阶大小那是虚的。

同样,为什么要托给诸葛亮,一是诸葛亮堪此大任,二是他通过长期的交流碰撞,心里很清楚知道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反的。为什么要在托孤的情节中,刻意加入屏退马谡的情节,告知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是说明刘备看人是很准的,如果诸葛亮真有反心,那怕就是一点点,刘备也早看得出,不会托给他的。更何况如果真要反,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能让其不反吗。

其次这些话都是当着文武百官面说的,还让其子以父事之,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其子能不能辅,辅起来的难度有多大。说这些话,也是让文武百官知道,他是完全信任诸葛亮的,他相信无论诸葛亮做什么都是从国事出发,为江山着想的。就像他预料到的,其子不能辅,江山都丢了,对大家又有什么益处呢。诚然这句话是有恩威并用的效果,但绝不是虚情假意,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真是为蜀汉江山着想。

最佳贡献者
2

苍茫大地以为刘备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自取"指“孔明自己取而代之",原因如下:

一、刘备托孤时已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蜀汉形势十分严峻。

刘备自孙刘联盟赤壁大胜曹操后,小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润。先是占据荆州一部(尽管后来因曹操南来汉中,孙权割到三郡),又挥师入川,再占汉中,刘备自己也步步高,由左将军到汉中王、再到皇帝,总兵力也有十五万到二十万。后来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先胜后败,徐晃攻他在前、吕蒙偷袭在后,结果关羽、关平成擒,刘家割据荆州地方全失。刘备复仇,张飞被部将刺杀先挂了,随后在夷陵惨败,伤亡被俘八万左右,四海健将、劲卒几乎丧尽。

到刘备托孤之时,内忧外患夹击:魏吴环伺,南中地区孟获、蜀地土著豪强均想趁乱造反,荆州派、益州派豪强及益州士族派系林立,某种程度说应了一句俗话:辛辛苦苦多少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刘备临终,蜀国已到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地步。

二、刘备知道孔明当时从威望、到能力已到了足以挽救、操控蜀国危局的地步。

刘备向有识人之明。他用孔明、庞统、法正、魏延、黄忠,堪称人才鉴赏家;临死,仍关照孔明:马谡不能重用,孔明不以为然,果有失街亭之败。

刘备知道孔明是不世出的大才,对自己又极度忠诚,赤壁大战后,把孔明由军师中郎将连升三级到丞相,尤其是张飞死后又让孔明兼司隶校尉(负责监督文武百官),临终又托孤给孔明。说白了,孔明是值得托付的,有网友说帐内埋伏几百刀斧手,纯属扯蛋。如孔明大奸若忠,学王莽谦恭未篡时,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再变天你刘备敲破棺材板也没用!

三、刘备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孔明的为人,一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刘禅能扶,他一定会拼命相扶,如孔明不想扶了,证明刘禅也已是烂泥一堆,扶不上墙了。与其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交给曹魏,不如比它交给孔明,孔明至少会善待阿斗。

四、刘备知道自己死后,蜀汉政权已处于孔明时代,孔明要有自立想法,刘禅兄弟是无可奈何。

五、刘备如当时除掉孔明,立马人心涣散,危局立马变成死局。

孔明的忠诚天下可鉴,如刘备小鸡肚肠下杀手,值此蜀汉生死存亡之际,文武百官心寒,无人文武全才,来做蜀汉擎天大柱,蜀汉立马完蛋。

六、网络上对孔明独揽朝政有过分解读。

孔明奉旨开府,刘禅因缺乏治国经验,孔明事必躬亲,他深知危难时刻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之理,他这个权臣一生所想的是匡扶刘家江山,最好一统中华,但时也、命也、运也,最终病逝北伐路上,在五丈原他委托杨仪把大军带回,他用他的一生告诉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权臣,更是刘备、刘禅的忠臣!他待刘禅,首先是君主,然后是儿子,有兴趣的文友可以去重读《出师表》。

综合上述分析,刘备发自肺腑的是:我儿子阿斗能扶请你这个假父多扶他一把,不能扶你就上位吧!




3

谢邀请简作答:此语出自巜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先主泣曰: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我认为此是刘备肺腑之言,但有两说。一说是刘备乃世之枭雄绝非常人,若为庸碌之人诸葛亮焉能扶之?此语与长板坡中对赵云之语几乎雷同!为这孺子几损我一员上将!一则疼爱赵云,二则收买人心!知子莫若父,俗称,三岁自带老来相,刘备岂能不知阿斗之能力?所以说,要听你的你就扶之,不听你的你就弃之。何斗是无主见之人,必听诸葛亮无疑!第二说是料定诸葛亮必然扶佐阿斗,不会有異志,因而顺水送个人情,要其鞠躬尽瘁,死而后矣!而事实果然不出所料!

4

这句话,是对着诸葛亮说的,却是说给蜀汉群臣和刘禅听的。

已押宝诸葛亮,对他再说什么都是废话

蜀汉原本就弱,经历了关羽和刘备在荆州这么一折腾,更是危急存亡之秋了。

因此,刘备明白,蜀汉托孤,只能押宝到一个人身上,由一个德才兼备的首辅来总领全局。

因此,刘备只能赌自己选对人。如果诸葛亮有自立之心,刘备这段吩咐,除了为诸葛亮将来取而代之提供合法性,还有何意义呢?

难道,有不臣之心者听了你的笼络都安分了?

难道,有不臣之心者会傻到现在公开暴露自己野心?

因此,刘备是真的只能指望诸葛亮是“伊尹”。这段话绝不是惺惺作态,甚至不是说给诸葛亮听的。

只能希望诸葛亮作伊尹,否则大业必败,争权何益?


警诫群臣和后主,全力配合诸葛亮

自古以来,君相矛盾就是绕不过的坎。尤其是成年后的天子和顾命大臣。

刘禅已17,马上成年。如果身边有人亲近他,利用他反对诸葛亮,那么,君相互疑,蜀汉危矣。



少主权臣,常常引发猜忌、内斗

而诸葛亮呢?此时40出头,而蜀中派系林立,不服者很多,若没有刘备赋予绝对权威,根本无法整合各方。

因此,此话是告诫后主:不要和你相父斗,斗也斗不过,好好配合他!

告诫群臣:听团结一致,听丞相的。不要试图糊弄后主,离间君相。

刘备屡次善败者不亡,在于核心团队的团结,他当然希望这份团结保持下去。

刘备是高人呀!这一句话,确立了诸葛亮的地位,也确保了蜀汉集团后面几十年的稳定!

5

其实这句话并不完整,前面还有一些内容,我们来看一下完整版:“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简单翻译一下。你诸葛亮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然能够安定国家,完成蜀汉未竟事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那你就竭力辅佐;如果刘禅才疏智浅,你可以自行抉择。

前面的内容很好理解,也没有什么争议。不过关于最后四个字“君可自取”的理解就有争议了。

大多数人认为,“君可自取”的意思是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放在整句话中看的话,这种理解并没有什么不妥,就是刘备字面表达的意思。但不能单纯按字面意思理解,刘备这样说是要让诸葛亮当着众人之面表态。

刘备托孤之时,在场的不止刘备和诸葛亮两人。据历史记载来看,至少刘禅、刘永、李严三人是在场的(带兵都督永安的赵云很可能也在场)。其中刘禅是太子,不久要继承皇位。刘永是刘禅的弟弟,不过是庶出。这两人带表着蜀汉皇室。

李严,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这个人需要展开说说。李严是荆州南阳人,早先在刘表手下任职,曹操南征荆州后,李严拒绝曹操的任命,举家迁往益州,受到刘璋的重用。

而像李严这样出于各种原因从荆州来到益州避难的士人、百姓有许多,刘焉、刘璋父子为控制益州,打压益州本土势力,便重用李严这些人,并称之为“东州(因荆州在益州之东)兵”,或者“东州集团”。很快,李严因才干突出,成为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

不过这些人却像墙头草一般。赤壁之战后,偏距一隅的益州成为众多势力角逐的下一个战场,最终刘备成功夺取西川。而在刘备入川的过程中,刘璋最为倚重的东州集团却纷纷倒戈,投降刘备,镇守绵竹关的代理护军李严就在其中。

刘备入川后,为安抚笼络当地势力,便对和荆州、益州都有关联的东州集团文武大加封赏。李严因在参与制定蜀汉法典基础的《蜀科》,及任职犍为太守期间的突出表现深得刘备信赖,很快成为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

222年,刘备兵败夷陵,退往白帝城。随即刘备将犍为太守李严征召至永安宫,任命其为尚书令。此时李严在蜀汉的行政职位上仅次于丞相诸葛亮,之后李严便一直待在巴东地区,为刘备营建蜀、吴前线,可见刘备对李严的重视。一年之后的223年,刘备病重,急召太子刘禅、鲁王刘永和丞相诸葛亮前往白帝城永安宫安排后事,而李严作为尚书令也被一同召见。

可见在这样一个场合,刘备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明显是让诸葛亮当着刘禅、刘永、李严之面表态的。诸葛亮肯定知道刘备的用意,所以大哭顿首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不敢有任何僭越之举。看到诸葛亮这样说,刘备自然也放心了,随后下诏吩咐太子刘禅要像父亲一样对待丞相。

当然,刘备托孤不会单单托付给诸葛亮一人。随后,刘备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守永安,成为托孤的副手。不过李严后来因贻误军机被诸葛亮贬为庶人。

还有一种理解,“君可自取”的意思是诸葛亮可在诸皇子之中另选国君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君可自取的“”字就是选取的意思。

刘备不止有刘禅一个儿子,还有刘永、刘理两个庶子。而刘备托孤的时候,刘备不仅把太子刘禅召往白帝城,还让鲁王刘永一同前往受命。

刘备这样做有些奇怪。刘禅是刘备唯一的嫡子,所以按照汉朝的惯例,只有他一人可以继承皇位,所以托孤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把庶子刘永也叫过去。而刘备让刘永和哥哥刘禅一同前来受命,可以看出刘备对刘永也是非常疼爱和重视的。

据历史记载,刘备在临终前,还特意叮嘱刘永“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这句话就很有分量了,既让刘永和太子刘禅像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同时又让刘永以臣子的身份和诸葛亮一同共事,辅佐刘禅。

同时,史籍中用“呼鲁王语”表明这句话是刘备大声说出来的,是说给当场的众人听的。那么再联系到刘备之前所说的那句“君可自取”,把刘永作为刘禅的备选方案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著名三国学者方北辰先生就持此论。

那么为何刘备不让另一个庶子刘理一同前往呢?按照历史对刘理的记载来看,刘理的年岁最小,最重要的是刘理的身体非常不好,不到30岁就去世了,他的长子和长孙也在蜀汉灭亡前去世。把他作为皇帝的备选,明显不合适。

6

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说如果刘禅没那个本事坐皇位,诸葛亮你就去当蜀国的皇帝吧,反正我死了,也管不了那么多?

显然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请了诸葛亮出山,同生共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既是君臣之情,也是上下铺兄弟般的友情。

这句话刘备没有让出皇位的意思,因为知道诸葛亮恪当礼法,至始至终就是要个良臣,匡服汉室就是其终生理想。

诸葛亮也不屑去争这个帝位。岳父黄承彦本就是名士,看上诸葛亮不仅是因为其的才干,诸葛亮更符合国士无双的礼念,如果放在江湖就是一等一的侠客,放在政局就是出类拔萃的谋士,是名士的继承者。

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不仅是为刘备画的大饼,也是自己的目标,他借的是刘备汉室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在一穷二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才真正诠释了匡服汉室的名士责任。

诸葛亮带着荆州势力去争皇位,必然激化巴蜀其他集团势力的反抗,多年苦心经营的蜀国必然分崩,所以诸葛亮不会容许自己犯这个错。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我的解读是这样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已到灯枯油尽之时,面对着留给诸葛亮的烂摊子,里然对蜀国的未来没了信心,而刘禅的作为关系着蜀国的存亡,因此自己死后需要诸葛亮根据形势来权衡刘禅是否适合蜀国的发展,才有了“自取”之说,乃是“定夺”的意思。

刘备所说的话翻译过来便该是这样的。

禅儿如果没有魄力,面对曹丕肯定去无还手之力,而先生才能胜曹丕十倍有余,还望先生鼎立支撑,可自决蜀国大事。若禅儿听先生的话,守成有余,不阻先生外事决策,先生可以辅佐之;若禅儿昏庸无能,多行丧权辱国之事,先生可废其位,择我子刘永、刘理上位。

《三国志》载: “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白帝城托孤,君臣两相悲,一个卧在床上垂泪;一个跪在地上心伤。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换来一声“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应承,促成君臣之义的佳话,更成为三国的绝唱!

7

按照刘备一贯假仁假义做法,刘备是在提醒诸葛亮,不要等他死了,你就觉得刘禅不行你就篡权了!你要看在我们的关系上好好辅佐他儿子!

8

要说刘备愿意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交给外姓人诸葛亮,那就真的太过理想化了,只是一个十分梦幻的想法而已。

“君可自取”,我认为要理解这句话就必须从刘备去世的二十年前,在江东发生的一件事来分析。

公元200年,孙策托孤

小霸王孙策平定江东之后,因为杀人过多引致江东士族的不满,在一次打猎的途中被许贡手下的三位门客所暗杀,年仅二十五岁。

孙策在临死前,曾托孤于张昭,让他辅佐自己才十五岁的弟弟孙权。孙策除了给孙权留下“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这一文一武班底之外,还和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可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可见“君可自取”的原始版本是孙策和张昭。

而孙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孙权不行的话,张昭你看看老三孙翊还是老四孙匡,哪个能行选哪个。实在在江东混不下去了,就带着孙家和愿意追随的,回去吴地继续发展(孙家世代在吴地做官,有足够的基础)孙策这句“君可自取”自然不是让张昭取而代之了,就算要“禅位”也是让给周瑜,而不是张昭。

公元223年,刘备托孤

我们知道,孙策托孤和刘备托孤有着一样的情况:两人都是外来政权,而且在占领地都不得人心。所以和孙策托孤一样,刘备的“君可自取”也不是想要让位,而是让诸葛亮选择别的儿子,辅佐他上位。当然刘备因为不像孙氏那样有根据地,他能选择的地方只有荆州或者益州,所以他没有给予“缓步西归”这样的规划。

所以刘备这句托孤遗言的意思就是:丞相你看看刘禅能不能辅佐,能辅则辅,实在不行的话就从老三刘永和老四刘理两人中再选。因为刘永、刘理两人的母亲是吴皇后,舅舅是掌握着军权的吴懿、吴班,有他们在,加上诸葛亮,延续蜀汉的国祚并不是大问题。吴家虽然也是外来人口,但历经刘焉、刘璋、刘备三朝而不倒,其实力自然不容小觑。

可是若立刘永、刘理的话,则极有可能出现外戚专政的现象,所以刘备宁愿立甘夫人所生的刘禅,也不立吴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甘夫人早死,而且身份只是妾,在讲究嫡长子继位的古代,其实是不合祖制的)。但要真到了危急关头,另立继承人也是无奈之举,至于刘备害怕的外戚专政问题,则是诸葛亮应该担心的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9

这是一句客套话,更主要的是试探诸葛亮是否想夺刘家江山。而诸葛亮的答复: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而以死!”彻底打消了刘备的颖虑,放心撒手闭目而去。

10

三国时期,刘备可算是逆袭的典范了,从一介布衣辛辛苦苦打拼数十载,不改初心,最终成功地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创建了蜀汉,给当时心系汉室的人点燃了一盏明灯。遗憾的是,刘备并未能像刘秀一样,最终定鼎中原,匡扶汉室,反而落得了个白帝托孤的境地。

不过就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他和诸葛亮的一番对话却令人感到很奇怪,因为他直接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为何呢?

白帝托孤

刘备辗转半生,一直都处于颠沛流离之中,最终受到荆州刘表的优待,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也就是在这里,刘备结识了诸葛亮,并且留下了著名的隆中对,确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之后刘备的表现和前半生相比,简直就跟开了挂一样,短短数年之内,刘备占荆州,夺益州,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了让人不敢小觑的一方诸侯。

稳定益州后,刘备又挥军进攻汉中,并成功击败曹军,夺取了汉中之地。这也是刘备第一次在正面对决中,击败曹操。估计曹操也没有想到,当年被自己打的四处逃窜的刘备,如今竟然能发展得如此强大!此时的刘备,坐拥荆州、益州、汉中,带甲十数万,大有一争天下的气势,而当初隆中对的谋划,基本也已经实现。只需要等到天下大变,从汉中、荆州同时出兵北伐,将很有可能击败曹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孙权背盟,偷袭荆州,直接击败并斩杀关羽,荆州也彻底落入东吴之手,这可把刘备给气坏了。辛辛苦苦一辈子,眼看就可以成就大业了,却在胜利的前夕被孙权偷袭,这一下刘备匡扶汉室,夺取天下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于是他不顾众人劝阻,坚持伐吴,想要重新夺回荆州,结果在夷陵遭到大败,蜀军损兵折将,国力大减。而为了阻挡东吴进攻的步伐,刘备一直坚守在前线,并没有回到成都,直到病重,这就有了经典的白帝城托孤。

《三国志》原文: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明明是正常的托孤行动,为何刘备会对诸葛亮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语呢?他这样做到底有什么目的呢?

历来大家对刘备这句话的解读都是特别多的。有些人认为刘备其实是在故意试探诸葛亮,想借此看看诸葛亮有没有篡位之心,一旦诸葛亮表现不当,将很可能有杀身之祸。说不定刀斧手就埋伏在房间的某个角落。

也有很多人认为,刘备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刘禅为人聪明,值得栽培,那就好好辅助。如果刘禅愚钝,烂泥扶不上墙,那诸葛亮你就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成都之主吧。这个看法,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得到了表现,也最受大家的认同。

不过在本文看来,刘备这句话其实并非试探诸葛亮,也并非赞同诸葛亮取代刘禅,而且在给众人打预防针!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当时蜀汉的处境非常不好,夷陵大败后,蜀汉损失惨重,东吴虎视眈眈,逼得刘备都不敢回成都,只能在前线抵抗。而蜀汉国内风起云涌,也不是很太平,既有明面上的叛乱,又有暗地里的争权夺利。

可以说,此时的蜀汉是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而当时的刘禅,太过于年轻,才17岁,根本镇不住各方势力,必须得有人站出来,压服蜀汉各势力,才能保护蜀汉,使得刘禅能够安稳地坐在皇位上!

而这个人,刘备选中的是诸葛亮!也正因如此,刘备才说出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就是要把这句话说给大家听,让大家知道他是如何的看重诸葛亮,赋予诸葛亮权力,只有这样,诸葛亮在蜀汉中才能拥有绝对的权威,才能统一蜀汉内部,带领蜀汉走出困境,壮大蜀汉!

结语

刘备在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实并不是真的让诸葛亮夺取刘禅的皇位,他也知道诸葛亮的为人,肯定是干不出这种事的。他之所以这么说,其实就是为了提升诸葛亮的权威,让诸葛亮能够成功地接过蜀汉大权,稳定蜀汉的内部,毕竟他是刘备钦点之人,刘备在蜀汉还是有绝对权威的!

之后,刘备更是让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进一步加强诸葛亮的权力,其实刘备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一个强势之人稳定蜀汉,凭刘禅的能力根本坐不稳皇位!与其让蜀汉陷入动乱,不如大权都给诸葛亮,这样刘禅还能踏踏实实过日子,诸葛亮死后,刘禅还有可能重新掌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