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我们一个一个看题主描述的南明的擎天之柱都是什么人:史可法,在私德上无可挑剔,但是无论从政治视野上,还是工作能力上,都相当一般。史可法在南明建元之前的职务是参赞南京兵部机务尚书,尽管名头很大,但是作为守备南京的“影子内阁”,整套班子在有明一代都处于基本混吃等死的状态,被人戏称为“吏隐”。在南明“立贤”、“立亲”之争中,史可法既举棋不定,又左右摇摆,更是将自己的把柄交到了政敌马士英手中,面对着拥有“定策之功”的江北四镇与马士英,从南明建元之初史可法就成了跛脚虾,不得不出镇扬州。在督师扬州期间,史可法不仅没能成功制约江北四镇,反而耗费巨额公帑数百万去填军阀的欲壑,结果可想而知,全砸了水漂。面对着南下的多铎大军,史可法也没能表现出应有的指挥水平,连身边的将领都直言:“督师方寸乱矣,哪有百里之地,如许之晌,而一日三调者乎”,最后被清军轻易破城。史可法最光辉的时刻,笔者认为一是最后在南京城郊燕子矶上的“面南八拜、长跪当哭”,二是扬州城破后的誓死不降、英勇就义上。别的,实在是乏善可陈。

左良玉、高杰、刘良佐,这三位不仅算不上英雄豪杰,有的连军阀都不算,就是一伙投机分子。左良玉部早在崇祯年间被大顺军屡次击败后就有听调不听宣的趋势了,南北交通基本断绝后更是成了湖北的独立王国。多铎大军与大顺军同时南下的时候,左良玉一方面忌惮李自成的兵锋,一方面又对马士英等人攫取“定策之功”极为妒忌,竟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同多铎同时向南京进军,一路烧杀抢掠,不仅自家经营的湖北老巢丢了个精光,还使得南明政府应对失据,不得不分兵阻拦左军东下。弘光皇帝被清军俘获后,左部又在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的率领下迅速叛变投敌,成为帮凶;高杰、刘良佐,加上黄得功、刘泽清,这四位是著名的“江北四镇”,在崇祯年间已成地方军阀,而在南明建元之时站对了队,势力迅速膨胀,何止“尾大不掉”,简直有凌驾偕越之势。清军南下之时,四镇之中只有黄得功进行了认真抵抗,算是尽了最后的责任,其它三镇皆迅速投敌。此三镇从清军杀入江南后依然不改其军阀的无耻本色,诸如刘良佐部屠嘉定、李成栋部屠广州都是以上“南明栋梁”的“杰作”。

有南明一代,真正值得钦佩、堪称南明最后擎天之柱的人并不多,文可有联合大顺军抗清的堵胤锡、力图从海路恢复江南的张煌言,武可有两蹶名王、到最后还能打出磨盘山战役差点干掉吴三桂的晋王李定国,还有一门三代抵抗清军一直打到1664年的李来亨、郝摇旗、袁宗第等人,可惜这些人要么始终在南明的党争内斗中处于边缘地位,要么由于其农民军的出身始终不被重用,乃至被排挤压制,这真的是“玄武湖中风浪起,嗖嗖,虎踞龙盘一夕休”。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她的覆亡意味着汉家衣冠再次沦陷。那么自崇祯自缢后,南明势力也很强大,为什么还是会被清朝灭掉,这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政治上群龙无首,不同势力各自为政。

1、崇祯自己的问题。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称帝,并挥师东进,直逼北京城。当时明朝内部有两种意见,迁都南京和死守北京。而崇祯却对迁都犹豫不决,群臣也不愿担起这样的责任,丧失了反击的大好时机,结果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攻下北京,崇祯自己横死,连他的法定继承人也没有逃出去。

2、南明无法组织成统一的政治力量。南明和史上的南宋不同:南宋是一股统一的政治力量,所以她能快速站稳脚跟;而南明是多股政治力量互不同属,为了所谓的正统,不思团结还互相指责和征伐,这就导致了南明的政治力量薄弱,易于被清朝各个击破,例如:福建的隆武和广东的绍武。其实这也是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带来的苦果。

3、党争的延续。党争并没有因为崇祯的死而消亡,反而越演越烈。东林党无治国才能,无理财手段,但对其他人的政治压迫却是无师自通。这种政治上的打击报复延续到清康熙年间,由此可见无论是明还是南明,党争是亡国的第一罪。

二、经济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财政税收,缺乏财政收支。明朝时虽然江南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的财粮来源之地,但控制在官僚财阀的手中,东林党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支财阀集团;而福建的财政控制在以郑家为首的走私集团手中。所以财政上的入不敷出,也使南明各政权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失败也是必然。

三、军事上军阀林立,叛将无数,都成了清朝灭明平定江南的先锋。

1、南明在政治上无法组织统一的力量,在军事上就更无法将所有的力量全部统一起来。崇祯在时就已经无法弹压如左良玉之流,更不要说那些在军阀眼里已经缺少大义的南明各政权,所以左右逢源就成了军阀们的首选;

2、而吴三桂、尚可喜之辈又成了南明军阀的榜样,这样一来对南明在军事上的打击更加严重;

3、而屠杀也成了清朝在镇压江南时的一个军事手段,作为普通民众最容易屈服。

清朝在军事上的多管旗下,分化了南明从朝廷到民间的反抗力量。军事上逐渐削弱,失败就成了南明的最终结局。

所以,南明的失败是有多种原因的,历史并不会因为有几个名臣,有几个善战的武将就会摆脱被灭亡的命运。而史可法属于南明弘光政权,李定国属于南明永历政权,而他们一开始的同属其实就已经注定了自身的命运。

3

一个国家的灭亡,必然伴随多种原因,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力挽狂澜,何况很多时候,这样的“柱石”言过其实,徒有虚名。

拿南明来说,第一个问题恰恰就是问题里的那个人——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史可法气节没话说,最后关头宁死不屈,以身殉国。但很可惜,除了气节,其他方面,这位史督师真的一无是处。满清占领北京即将南下之时,这位史大人居然还写信给满人,希望和他们联手对付李自成,对满人的狼子野心没有任何预测,更不用说防范。说白了,史可法只会死读书,毫无战略眼光,南明有这样的兵部尚书,不败才怪呢。

其次,南明不团结,一盘散沙。南明皇亲国戚实在太多,除了弘光皇帝,还有唐王、鲁王、以及其他各路王爷,各自都有自己班底。有的不服弘光,有的自任监国,把好端端的抗清力量一再分散,终于导致被满人各个击破。

其实,南明当时的情况并不算差。北方虽然沦陷,但是南方的基础力量还在,地方政权也在,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领导指挥班子在运作。可是,南明的君臣们在做什么?内斗、内斗、内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皇帝和亲王斗,大臣和大臣斗,军队和军队斗,皇帝和几个亲王互相不服,史可法和马士英、阮大钺斗得不可开交。江北四镇除了自己内部不和,还要对付前来逼宫的左良玉。福建的郑芝龙手握20万大军,却对南京政权不闻不问。南明的军政就是一盘散沙,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十几年,已经很不错了,知足吧……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4

南明实力确实强大,但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其内部已经腐败不堪,纵使是史可法、李定国也是无能为力。

其一、崇祯对迁都犹豫不决,致使南明朝廷群龙无首。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然后挥师东征,直抵北京。在大军压境的严峻局势下,崇祯帝屡次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讨论南迁事宜,但都没下最后决心,甚至都没移驾天津,也没有派太子去南京。所以,崇祯帝死后,留守南京的大臣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皇位的继承人选,并为此开展激烈的斗争。虽然最后,史可法、高弘图等与马士英、阮大钺等达成妥协,用力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权,但其他藩王意并不服气。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等相继出现,并且互不统属,不相协调。所以说,南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而是由众多小朝廷组成组成的松散联合体,这自然就无法抵抗清军的进攻,最后被各个击破。

其二、南明集团派系林立,内斗严重。南明建立之后,其内部矛盾便开始显现,并日益激化。朝廷内部,马士英、阮大钺想方设法排挤兵部尚书史可法,以协调江淮四镇的名义令其前往扬州督师。边防上,江淮四镇矛盾重重,高杰、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等人互不相让,尤其是高杰和刘良佐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甚至一度兵戎相见。由于不满马士英专权,远在武昌的半独立分子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进兵南京,幸好中途病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永历政权建立后,由于吸纳了李自成、张献忠旧部,明军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一度攻占南方多省,兵锋直抵长江,收复中原指日可待。但是,在大好局势之下,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的矛盾也到了白热化阶段,他们火拼了,自相残杀,自我削弱力量。孙可望战败后投降清朝,把南明的军事布防图献给清军,甘做犬马。

其三、目光短浅,缺乏进军中原的动力和魄力。南明虽然占据有全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而且手中也不缺乏猛将和精兵,但从皇帝到六部尚书等高层均严重腐化、目光短浅,缺乏进军中原的动力和魄力。包括史可法在内的核心领导层甚至还希望借助清兵的力量来剿灭农民军,即所谓的“以胡剿寇”政策。正当农民军与清军在中原激战之时,南明的江淮四镇却按兵不动,坐观农民军被剿灭而不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领导层缺乏战略眼光,主次矛盾分不清。另一方面,是因为崇祯没有迁都,北方籍官员和豪绅也没有南下,他们在清军入关后便被全盘接收。所以,以南方籍官员为主的南明小朝廷对北伐中原并不是很热心,而只想偏安一方,满足于现状。但是,清朝不同于之前的金朝,他们的封建化程度相当高,统一全国是其终极目的。南明朝廷既然无恢复中原之志,那么就只有等着被清军灭掉了。

5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煤山之后,大明帝国就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朝廷。

不到一年的南明弘光政权

首先南明的成立就充满了党争的味道。按立嫡立长的祖制,福王朱由菘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然而万年年间的争国本事件,东林把福王系得罪得太狠,怕被清算,以立贤为名,拥立明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而夹在中间的史可法认为既要立贤,然也要立亲,他的拥立对象是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

然而最终在凤阳总督马士英,对东林有大仇的原阉党成员阮大铖的运作下,取得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等武将支持,将福王朱由菘扶上了帝位,是为弘光。

弘光政权从建立开始,就是一个谁也不服谁的朝廷,东林党与马士英阮大铖互相拆台,而孤身一人的史可法虽有浩然正气,但奈何没有势力,还没成立一年就爆发了三大疑案(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严重削弱了弘光政权的凝聚力。

当时,清军已经消灭了大顺李自成的主力,老李退到湖北,于是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围剿李自成,一路由多铎带领移师南下。而弘光小朝廷还忙着激烈的党争,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为了保存实力不听号令,不愿与清军正面交战,而是以“清君侧”为名,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

马士英匆忙调四镇之兵出击左良玉,致使江淮防线空虚,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虽有名义,却调不动四镇几十万兵马,最终死守扬州,壮烈殉国,城破之日,清军连屠三日不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紧接着,成立不到一年的弘光朝廷覆灭,逃到芜湖的朱由菘最终被清军所俘,被送往了北京。

南京城破,弘光朝廷灭亡后,南明自此四分五裂,再没有统一的核心机构。各地有野心的宗室纷纷自立,但这些宗室没当几天皇帝,就被清军所灭。

隆武、鲁王监国、永历、邵武的混乱局面

到了1646年,弘光朝廷覆灭的第二年,海贼王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但实际上空有抱负的朱聿键权力被郑芝龙架空,而同时在朱聿键称帝四十天后,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宣布监国,双方之间不仅不互相配合,还为了正统争个你死我活。

彼时,满清发布剃发令,各地军民自发抗清,一时无暇对付这两个明政权。朱聿键与朱以海不仅没有利用这难得的机会,还在内斗不止,所以在清军转身南下之后,没多久就被各个击破,郑芝龙投降,朱聿键殉国。

隆武政权灭亡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监国,然而逃跑天子在清军贡献南赣后,逃到梧州,他这种行为无异于放弃广东,使得刚出生的永历政权立即就失去了广东的民心。紧接着,隆武天子的弟弟唐王朱聿鐭引“兄终弟及”自立于广州,改元邵武,而朱由榔不甘示弱,没几天也称帝,改元永历。

两个皇帝之间又开始为了争正统不可开交,大打出手,最终广东被清军攻破,邵武天子绝食42天后身亡,而逃跑天子继续逃跑,逃入了广西。

永历时期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的几方势力

自此之后,南明进入了永历时期,李自成战死后,其余部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湖广总督何腾蛟,明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

在大顺与明军的配合下,收复了湖南全境,到了1648年(永历三年),广东、四川抗清斗争兴起,清江西提督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永历朝廷迎来了第一次抗清高潮,名义上控制了南方7省全境,以及山西、陕西、甘肃部分地区,以及鲁王朱以海、郑成功控制的东南浙江、福建的一些岛屿。

可遗憾的是,永历朝廷依然是一个内斗不止的政权,大顺农民军与原明军以及归正的各部间互相敌视,农民军备受排挤打压,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相互攻讦,给清军以喘息之机,不到一年时间,清军重新贡献湖广全境,金声桓、李成栋、何腾蛟、瞿式耜,张同敞纷纷殉国。

永历天子逃到了云南,从永历元年到6年之间,败多省少,丢掉了东南半壁,到了大西政权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加盟永历政权后,这种局面才得到改善。

随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相互配合,李定国率八万大军东出湖南,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兵出广西,收广西全境,两厥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出四川,克复川南、川东。同时,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也乘机发动攻势,取得一连串的胜利。

一时间形势一片大好,但明朝的党争真的见不得好,孙可望与李定国被挑拨内讧,随后刘文秀在四川败于吴三桂,而孙李矛盾已成水火,李定国拥永历到曲靖,大败孙可望,孙可望降清,永历朝廷情报尽为清军所获,永历十三年(1659),清军南下昆明,昆明城破,永历逃亡缅甸,李定国于磨盘山与吴三桂激战而败。

而同时郑成功从海上发动攻势,率领10万水路大军,一度包围南京,然而郑成功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大败,撤回厦门,转而攻略台湾。

永历逃到缅甸,被缅王所扣,之后李定国为了抢回永历,与缅军大战于缅北,明军大胜,但无奈永历成为缅王人质,只能退兵。

之后咒水之难,缅王传口讯给永历,让其渡河,共同咒术盟誓,实则联络吴三桂,将永历流亡朝廷一网打尽,永历天子逃跑了十七年,最终在死于昆明,得知永历死讯的李定国没多久也忧愤而死,同年,夔东十三家抗清失败,李来亨全家自焚,明朝大陆上的抗清彻底结束。

而转到台湾的郑成功在连番打击下,也英年早逝,自此只剩下台湾一遇的明郑集团。

整个南明抗争的过程,力量从来都是分散的,派系林立,互相不配合不说,还相互拆台,几次大好形势皆因内讧而兵败垂成。

6

其实,说句真的,南明的文臣武将与满清相比,质量都算不上高。虽然李定国倒是个将才,能够多次给予清军痛击。但是,这样的将帅在南明军中又有几个呢?

江北四镇的黄得功、刘良佐、高杰以及刘泽清,个个骄横跋扈,然而真要打起来,却不怎么能用。面对清军的进攻,刘良佐和刘泽清更是直接投降。

至于史可法,他的气节和精神确实值得后世敬仰,然而他对南明的快速灭亡,却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当时南明前线的最高军事长官,文官出身的史可法却丝毫不懂军事,根本无法合理调动江北四镇的兵力。

更要命的是,面对清军压境,史可法方寸大乱,竟然一天之内三次发令箭,导致军队调动混乱。扬州城防的快速崩溃正是史可法军事上的失败所造成的。

南明的文臣本来就是质量不高,都是故明留在南方“养老”的班底,不少人倒是很有气节,但要说能力嘛,真比不上降清的那批人。军事上,南明基本靠过去农民军的班底,最能打的也就只有李定国。郑成功倒也是很爱国,也很有实力,但郑氏军队也就只能在海上厉害,上了岸照样不是清军对手。

要知道,清军入关前就已经很厉害,早已编成满汉蒙组成的八旗劲旅。入关后,又把以吴三桂为首的大明北部边军收编了。这些军队本来就是大明最能打的军队,而南明所能依靠的农民军旧部和南方那些卫所军,又怎么可能是这样一支清军的对手呢?

关键是,即便这样了,南明还内杠。明朝南方宗室众多,投机之人都想各自拥立一个当皇帝,加上南明派系林立,这些就使得南明本就质量不高的力量还无法从同一个地方发力,不灭亡才怪呢!

7

首先,崇祯皇帝煤山吊死之后,并没有选定一个接班人,所以在南京史可法,马士英拥福王朱由崧称帝后,名不正言不顺,遭到了左良玉的反对,面对外患,自己人先打起来了,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准备攻打南京,而马士英匆忙调动江南四镇迎战,而清兵乘机南下,先占扬州,再得南京,弘光政权灭亡,史可法死,而李定国原来是张献忠养子,是为张定国,另一个是张可望,张献忠死后,改称孙可望,经过张献忠屠川之后,四川人十室九空,后来李定国投靠永历帝,孙可望投清,兵员就更少了,已经难挡吴三桂的大军,后来吴三桂一直追永历帝到缅甸,永历死,李定国败亡。所以南明并非亡于清兵,实亡于内患,其实就是祸起萧墙。

8

南明灭亡的根源,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内讧

南明建立之初,在弘光皇帝继位的问题上,就存在内讧。是拥立福王还是拥立潞王呢?以史可法为首东林党支持潞王、而马士英和江南四镇支持福王。后来马士英抢先一步拥立了福王登基,成为了既成事实,而史可法被迫离开朝廷,督师扬州,这就埋下了不和的种子。其实,史可法除了忠义可嘉之外,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乏善可陈,甚至可以用昏聩来形容。

比如说,当史可法督师扬州,在江南四镇之一的高杰被杀之际,高杰的母亲想拉着自己的儿子认史可法为义父,这本来是天赐良机,可以拉近史可法和军头之间的关系,乃至于直接控制一个大军镇,但是史可法是怎么做的呢?史可法让高杰的儿子认了一个太监高起潜做义父!这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诉这些军人,我史可法和你们这些大头兵是不一样的,你们不想着高攀。后来清兵南下,高杰旧部投降,能说没有这个有原因?

然后清兵南下扬州,史可法进退失措。大敌当前,想着不是怎么防御,怎么退敌,而是自己怎么死节,先指定一个人,作为城破之日先杀了自己,以全名节。大军统帅如此,能让手下有什么斗志?十万御林军守扬州,一天城破,这史可法也难辞其咎。如果把史可法的忠心和洪承畴的才能都挪在一起,南明根本就不会亡。

平日袖手谈风月,临危一死报君王,就是用来形容史可法就非常恰当。

福王被擒之后,隆武帝继承了皇位。隆武帝是明君,但是被两广的海盗郑芝龙所控制。而邓芝龙对明朝并不忠心。加上当时的湖南总督何腾蛟有私心,想自作威福,不愿意接隆武帝来湖南。于是清朝一攻,邓芝龙献关投降,隆武帝逃走不及,被清兵追上遇害。

听说隆武帝继位,绍武帝和永历帝几乎同时继位。结果两个人没有联合对付外寇,先自己为了谁是正统打了起来。结果是绍武帝获胜,但是正是因为绍武帝把兵都派出去了,结果被清兵偷袭了广州,直接活捉了现成的。最后只剩下一个永历帝,倒是没有人争皇帝了,地盘也丢的差不多了。

永历帝后来依附于张献忠的大西军,大西军有三位领袖: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他们一度精诚合作,在有限的资源下战绩辉煌,李定国阵斩满清尼堪亲王,逼死了三顺王中的孔有德,也就是『两蹶名王』。一度清朝要和明朝划江而治。但是孙可望又野心膨胀,要逼着永历帝让位,于是李定国回军讨伐孙可望。

孙可望被打的大败亏输,投降了清朝。而李定国又不放心刘文秀,软禁了他。结果导致当孙可望代清兵招降的时候,孙可望的旧部和刘文秀的旧部望风而降,明朝丢掉了在中国最后一块根据地,逃往缅甸。后来李定国愤懑而死之后,缅甸王把永历帝献给了吴三桂,明朝正式灭亡。

这一路上,如果没有内讧,明朝的势力能够精诚统一,清朝又如何能得了天下呢?

9

多谢邀请,看到这么多答案都有不错的见解,我也献丑说两句。

1644年崇祯上吊自杀后,明朝却还有半壁江山,南京也有完整的国家机构,更不缺想当皇帝的人,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如果说这时满清有明显的优势,恐怕他们自己也不信。

但是南明的斗争只坚持了十几年,其中四度政权更迭,期间除了永历政权取得了一定成绩外,基本上都没有作为。

对于题主的问题,我也有些不同的看法。

对于文有史可法对于这一点我就不赞同。

史可法是忠臣,也只是忠臣,北京被攻破后,史可法是南京兵部尚书,是实权派人物,但是有些尴尬的是兵权却不在他手中。

史可法在拥立新君等问题上态度游离,同时又错误的制定了“联虏平寇”的基本方针,史可法的“忠”固然可敬,但没能力力挽狂澜。

再说问题中所提到的武将。

左良玉是什么人,崇祯末期左良玉在朱仙镇被大败后,已经不敢露面,虽然号称佣兵二十万,但始终保持观望,保存实力,朝廷已经无法调动。

弘光政权建立后,这些所谓的大将要么内斗,要么降清,左良玉,刘良佐,高杰皆是此辈,十足的投机分子。

南明真正取得一些成绩的是在永历朝,联合大西军旧部抗清,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带领下曾掀起过抗清的高潮。

南明迅速灭亡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正统之争,从南明第一个弘光政权建立之初,正统之争就从未停止,直到永历政权的朱由榔逃到广西后,所谓的正统只剩下这一支了,才消停下来,但是整体形势早已大不如前。

2、方针错误,最早的“联虏平寇”,忽略了主要敌人,导致半壁江山迅速陷落。

3、存亡之际尚不能放下所谓的天朝上国的架子,联合大西军抗清,既想拿别人当枪使,又不想给好处。

孙可望索封王,朝廷还用祖制“无异姓王”来搪塞,哪儿像满清,孙可望投降后,直接封为“义王”,顺治亲自设宴接待,赏赐无数。

10

崇祯的死使得南明群龙无首,几个王爷互相内斗,隆武政权,绍武政权,鲁王监国,永历政权内耗严重。郑成功李定国也是矛盾重重,互不配合,没有一个统一而强有力的指挥者。清朝实力强大,且心狠手辣,所到之处必然屠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在广西新会,被李定国将军围困,居然把无数汉人百姓的肉吃掉当军粮(无耻邪恶至极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