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小名兰儿,满洲正黄旗人。15岁时,她以青春美貌入选咸丰皇帝的后宫,封为贵人。

兰贵人以她悠扬动听的江南小曲,将风流的咸丰皇帝吸引到桐荫深处,在天地一家春成就了一段姻缘。兰儿不仅容貌美丽、声音柔美、性格迷人、刚柔兼济,而且还不知疲倦地帮助咸丰帝代批奏折、处理国政,也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被封为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还是一个性格倔强、才华出众、外柔内刚的非凡女子,特别是她那阴冷的眼睛和威严的神情令人为之恐惧。

咸丰皇帝风流成性,终日纵欲狂欢导致身体日衰。1861年8月,弥留之际的咸丰帝为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谋划:

唯一的儿子当然继承皇位,可是,儿子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太厉害,她一旦以太后身份临政如何能容得下可怜的皇后?册立儿子为继承人,应该先杀了儿子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可面对叶赫那拉氏的时候,咸丰帝就魂不守舍,一而再,再而三,终究是下不了手。

咸丰皇帝感叹:这个女人,会不会是修炼千年的妖狐之身?咸丰帝冥思苦想做出最好安排:儿子载淳继承皇位,执掌皇权;御前大臣载垣等八大臣辅助皇帝执政;为防止八大臣揽权,特赐两方印章,一方“御赏”交太后保管,一方“同道堂”交小皇帝载淳,由小皇帝的生母保管,所有政令,必须首尾钤(qian)有这两方印章才能生效

这是一种意在调适权力平衡但又必然引起权力争夺的行政措施。打破这种平衡的正是慈禧太后:她内联慈安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收拾了辅政“八大臣”开始垂帘听政,后又排挤了恭亲王奕?,害死了慈安太后,独掌清朝大权。 慈禧太后奢侈贪权,生活腐化,顽固守旧,面对近代列强的一次次侵略战争,总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妥协退让,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还不遗余力地镇压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斗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咸丰皇帝的临终安排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我之前想写一本关于慈安的小说,于是把咸丰朝历史翻了个底朝天,也觉察出咸丰并没有大家所说的那么脑残和无能,关于慈禧也有一些捕风捉影的东西。

咸丰是想真的杀慈禧的,这是很正常的皇室套路,继位的皇子年幼,势必会导致后宫干政,要么产生外戚危害,要么国疑主幼,权臣恣肆。

咸丰想杀的不仅仅是慈禧,连慈安也想一起干掉,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动手,我猜可能是平衡关系。

肃顺也是赞同杀掉两个女人的,但这两人的敏锐度很高,在从热河回京途中,以男女有别为借口和这波朝臣分开走了。所以下手没能成功。

再说咸丰临终安排,八大顾命大臣。是: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

先不谈这几个人,我们聊一聊清朝历史上顾命大臣,有一个很相似的,康熙的四个顾命大臣: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个家喻户晓了,索尼老死,苏克萨哈被鳌拜所杀,遏必隆属于鳌拜同党。可以看出,顾命大臣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存在。会威胁到君权。

于是咸丰自作聪明的出了八个顾命大臣,让他们互相牵制,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为军机大臣。

因为我是女频,所以对于宗室很是敏感。端华的老婆是慈安的姑姑,肃顺是端华的异母弟,景寿是恭亲王的妹夫。

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就是说,八大臣写了奏折,太后皇上看了之后,要先盖上御赏的章子,然后再盖同道堂的章子,才能生效。御赏由慈安掌管,同道堂由皇帝掌管,也就是他的监护人慈禧掌管。

这是想用两个女人钳制八大臣。

当时还有一股势力,就是恭亲王等帝胤势力,这波人被八大臣孤立了,连咸丰驾崩也没允许到热河去奔丧。

也就是说,咸丰摆了一个阵法,八大臣、后宫、宗室,三方牵制,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但现实总是不会按照计划来。三方势力都想掌握主动权,所以必然需要一个结合,八大臣里虽然有宗室,却代表朝臣的立场,朝臣和君权一直是非常矛盾的存在,所以后宫党不可能选择朝臣,她们选择了帝胤。

结果就是慈禧和恭亲王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里载垣、端华、肃顺被处死,剩下的要么流放要么被废了。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景寿被削职但保留了爵位和品级,同治年间继续当御前大臣。

朝臣派的失利使得大臣失去了话语权,恭亲王很快就大权在握。于是历史再次重演:多尔衮摄政。但牛逼的慈禧对恭亲王始终保留芥蒂。尽管后世一直鼓吹这两人有一腿,类似多尔衮大玉儿那种,但可以感觉到恭亲王应该和慈安才是真正盟友,在慈安去世之后,慈禧很快就免去了恭亲王所有职务。

从此慈禧在作死的道路上没有了任何阻碍,带领着大清走向灭亡。

咸丰死的那一年是1861年,鸦片战争20年后,英法联军入侵一年后。在国家形式危险的情况下,出现的却是内斗内耗,更产生了垂帘听政这种现象。虽然慈禧撑着一口气撑着大清多活了几十年,但大清这条船,在咸丰年间早就漏底进水了。

亡满清者,必是叶赫那拉氏?

因为我写女频,所以视角有些奇葩,主观理解,感谢批评。

---------------丸--------------

文:祁门小谢

3


首先空空认为历史是人为被记载的,所以不仅有着正史和野史等等区别,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不一样所以理解也会有偏差,下面是空空对于咸丰和慈禧的一些个人见解,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和空空提出一起讨论哦。

咸丰皇帝死前真的想杀慈禧吗?空空觉得未必。

其实,咸丰皇帝身体一直不好,又贪图美色,刚开始对还是懿贵人的慈禧并不是十分宠爱,但是,谁让慈禧肚子争气呢。咸丰皇帝继位都好多年了,却一直没能生出个儿子。倒不是真的没生下来,只是都夭折了,因此,慈禧生下载淳,并且成功的养活之后,咸丰对慈禧的宠爱立马加倍,立刻封为贵妃。

为了避免出现此种情况,据史料记载,肃顺向咸丰建议过,要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决心,杀掉慈禧,以绝后患。但是呢,咸丰皇帝本来就是一个心软之人,而且,自己当时毕竟还是很年轻,才30多岁,至少不会想到自己会那么快死掉。因此,也就没狠下心来杀掉慈禧。

而肃顺要求皇帝杀慈禧的事,后来因为咸丰醉酒,还说给了慈禧听,这就是后来慈禧一定要杀掉肃顺的最主要原因。而1861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焦头烂额的咸丰皇帝逃到了热河,却一病不起。而此时的咸丰,想到的是大清内有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外有列强虎视眈眈,而自己死后,年仅5岁的唯一儿子载淳继位根本无力掌控局面。

而对于大臣咸丰也是担心专权跋扈,再出个鳌拜,或者干脆篡位的,那就更危险了。与慈禧的干政相比,此时咸丰更担心大臣,因此才列了8位辅政大臣,以让他们相互制衡。而之所以不杀慈禧,也是想让其辅佐载淳,实现朝政的平衡,所以,此时咸丰是绝不会杀掉慈禧。

他的临终安排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不见得吧。

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快速掌握权力,并且将肃顺等辅政大臣几乎杀光。从此开始架空同治、欺凌光绪,篡权乱政的半个世纪。

历史记载是因为慈禧的顽固和女人的短见,几次错过国家革新重新崛起的机会,将本来就奄奄一息的大清一步一步带入深渊,成为历史罪人,但是从另一方面,如果不是慈禧,谁会做得比一个女人更好,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吧。正史野史又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呢,空空只觉得非常的惋惜。

有翡翠、蜜蜡、和田玉、南红、小叶紫檀鉴假估价的问题可以私信我们,我们会尽力回答!


4

事实上,并没有史实证明咸丰皇帝在死前想杀慈禧。

立幼子而杀其母,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曾经有过,但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它的始作俑者是西汉的汉武帝,在南北朝时的北魏达到顶峰,同时也是在北魏被终结。

汉武帝当初这么做,是吸取吕后的教训,害怕皇帝年幼,外戚专权。可是明清以来,随着皇权的高度集中,外戚专权已经完全不可能了。所以,咸丰皇帝根本没有这个顾虑。

当然,对于慈禧超群的能力和刚强的性格,咸丰是心知肚明,并且有一点点顾忌的,但是,还达不到要杀掉她的地步。

有野史传言,咸丰死前曾经留给慈安一道密旨:若是慈禧跋扈,可以杀了她。

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一来,慈安性格柔弱,并非杀伐决断之人,担不起这种大任;二来,若是慈禧真的已经跋扈了,单靠一道遗旨,又怎能杀了她呢?

其实,相对于慈禧,咸丰临死前最为防备的,是他的六弟——恭亲王奕訢。

以奕訢的地位和能力,完全应该位列辅臣。可是,咸丰安排了足足八位辅臣,奕訢竟然连个第八名都没捞着。

对奕訢来说,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也为后来他和慈禧的联合,埋下了伏笔。

而对于八大辅臣,咸丰也是不完全放心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咸丰想了两个办法:

第一,尽量多的设置辅臣数量,让辅臣们之间相互牵制。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老皇帝为新皇帝留下八个辅臣。一般情况下,最多是四个,通常都是一个、两个。

咸丰设置这么多辅臣,心中的小算盘是路人皆知的。

第二,小皇帝亲政前,让两宫皇太后代行皇帝职权,拥有最终决策权。

咸丰死前,给了慈安和慈禧每人一枚印玺。慈安的印玺是“御赏”,慈禧的印玺是“同道堂”——这枚印玺,名义上是小皇帝的,但由慈禧掌握,实际上就是慈禧的。

八大辅臣拟定任何的旨意,必须盖上这两方印玺,才能生效。缺一不可。

咸丰殚精竭虑,想了这么多,做了这么多。结果毫无用处。

慈禧和恭亲王奕訢一联手,就干掉了八大辅臣,打破了咸丰生前设计的权力平衡模式,并为慈禧独掌乾坤近半个世纪开了个“好头”。

这固然与慈禧的才智超群有关,但更与咸丰皇帝的才智低劣脱不了干系。

5

都不是。

没有任何实际依据说明咸丰想杀慈禧,应该纯属来自后人的臆想。咸丰设计的身后政治布局,充分考虑了清初顺治康熙幼年即位产生的辅政形成权利寡头凌驾皇权的情况,所以设置了多达八人的辅政大臣,形成互相制约,同时让两宫皇太后牵制辅政大臣,并且两宫太后之间也能互相监督制约。这么复杂的辅政结构看起来可谓完美的权利平衡,所以慈禧是在其政治布局之内的。不过首先这为太后走上权利舞台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基础,另外留在北京的恭王已成气候,与太后联合轻易的碾碎辅政大臣,完全推倒了咸丰的设想,形成了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新的辅助格局。

至于说慈禧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的说法,明显比较幼稚,就如同坊间流传慈禧是叶赫部派来灭亡爱新觉罗王朝一样属于无稽之谈。从两方面来说:清王朝的权利高度集中,皇权也非常稳定,只不过在同治之前行使皇权的绝大多数时候是皇帝本人,而同治光绪年间大部分时候皇权的代表是慈禧,慈禧是一个合格的爱新觉罗家族族长,她没有像吕后武后大肆屠杀爱新觉罗子孙,也没有重用滥用自己娘家一族,自她走上政治舞台之后基本都是亲王领军机,她临终前也是将皇权交接给载沣父子终止垂帘听政。另一方面晚清屈辱的历史也能让人产生感觉是当权者慈禧在祸害清王朝,首先要弄清楚,清政府绝对不是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现代化转型实现富强文明的政府,慈禧也不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政治领袖,作为一个自我满意度极高且非常成熟的农耕文明的古典帝国,不可能与力量更为强大的工业文明国家相抗衡,也不可能有自我觉悟过渡为工业文明,换任何一个古典王朝古典君王来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而晚清政府不论如何屈辱,一定程度上成了列强实现在华利益的工具,但事实结果上大致上维护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本框架、主权和领土,没有被瓜分没有沦为殖民地,将丰厚的政治遗产交棒到民国政府,个人觉得算是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不能仅从屈辱的表象就说慈禧在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6

咸丰皇帝死前肯定不是真想把慈禧给杀掉,当时咸丰皇帝肯定想让慈禧慈安共同努力,扶一把,扶持自己的儿子同治帝,共创清朝的大业。

咸丰皇帝的临终安排是非常合情合理的,根本不是他的临终安排,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当时清朝气数已尽,灭亡是情理中的事情,只不过最后慈禧独揽朝政,闭关锁国,让中国经济停滞不前,最后导致了中国的清朝的灭亡。


其实在慈安没有去世之前,慈禧是有所忌惮的,慈安是一位非常得人心,有能力,一心想着治理国家的好女人。

但是慈安在暴毙之后,据说是慈禧加害的,具体事实怎样谁也不清楚,慈禧自己就大权在握,一个人说了算了。

如果不是清朝后期的皇帝一个个短命,慈禧估计也不会大权在握,即使他有野心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事实就摆在那里。


所以如果论断是谁加速了清朝的灭亡,那只能说是历史的车轮,要怪的话,咸丰不应该是罪人。

那么是什么因素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呢?

清朝的灭亡主要是清朝太腐败了,当时科技,军事等不发达,闭关锁国,再加上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入侵。

慈禧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浪费了很多钱财,而不重视国家军队的建设。

比如在1888年,我国的海军军舰还是挺厉害的,超过日本,在世界上都是比较先进的,但是由于慈禧不注重军队的建设,仅仅过了六七年在中日战争海战中,中国的军舰就被击败了。为用于军队建设的钱,他自己用来修庭院了。

谁是让清朝加速灭亡,从盛到衰的皇帝,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是乾隆皇帝。他多次下江南,生活极度骄奢,这一路下来得花费多少钱财。


当然,还有人认为是慈禧延长了清朝的生命,如果不是慈禧大权在握的话,可能清朝的气数更短一些,列举了自己作出的功绩,比如向现代化有些迈进,他开展了洋务运动,确保了中央的集权,还打击变法,义和团。这种观点认为,如果是同治或者光绪早点掌握政权的话,可能清朝的寿命更短。

历史没有假设,加速清朝灭亡的是一场场战争,比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甲午中日战争,公车上书等等,内乱加上外部忧患,令清朝走到了末路。

慈禧的存在自然是有功也有过。

7

关于咸丰皇帝死前有杀掉慈禧打算的说法,只是一种风闻,并没有相关证据,传言说在咸丰弥留之际,顾命大臣肃顺曾建议咸丰皇帝仿照汉武帝杀掉钩弋夫人留其子的办法除掉慈禧,以防慈禧在其儿子载淳登基后,干预朝政,引起内乱,但是咸丰并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


从咸丰临终前对后事的安排看,他其实是考虑得非常全面的,但至于后来出现慈禧把持朝政的局面,也的确是出乎了咸丰的预料。咸丰不但选择了八位顾命大臣,而且将实际上最应该托付的恭亲王奕?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这应该是咸丰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清朝已有摄政王多尔衮干政的前车之鉴,咸丰的安排也是避免奕?成为第二个多尔衮。

我们再看一下,咸丰不但选择了自己信赖的八个顾命大臣,还授予皇后钮枯禄氏(慈安太后)“御赏”的印章,授予儿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实际由慈禧掌握),对于慈安,咸丰是极为信任的,而且继位的小皇帝也不是她所生,慈安本身性格宽厚,不贪权力,在咸丰二年(1852年)她被封为贞嫔,五月晋为贞贵妃,六月就被册封为皇后,她能够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晋封速度如此之快,也可见咸丰皇帝对她的宠爱。

从咸丰皇帝的安排来看,他以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并互相牵制,要求顾命大臣在作出重大决定下达诏书时,由他们草拟诏书后,报两宫皇太后审议通过,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这样一来,朝堂和内廷就可以互相制约,不至于出现大臣专权和后宫干政的情况。而咸丰没有将恭亲王奕?纳入顾命大臣之中,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其走上多尔衮的老路,还有另外的考虑,奕?手中有兵权,而顾命大臣却不掌兵权,这样一来,奕?虽没有进入最高决策层,但因为手有兵权,对这些大臣们也同样有一种牵制和震慑作用。但令咸丰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两宫皇太后竟然联合奕?发动了政变,彻底改变了咸丰费尽心思安排的这种平衡制约的局面。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咸丰安排的这几方对权力的欲望都比较强,两宫皇太后中慈禧太后的权力欲望就不说了,顾命大臣中的肃顺也同样是希望将权力握在自己的手中,本来,肃顺对咸丰安排的两宫皇太后在朝中大事上有最后的把关权,就持有不同意见,他主要觉得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管好后宫的事,照顾好小皇帝就行了,对于朝中大事哪里会懂呢?可他忘了,慈禧在咸丰皇帝活着的时候,就经常帮助他处理政务,已经有着熟练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在咸丰皇帝去世还没几天,肃顺等大臣在作出一些决定时,就没有按照咸丰临终时的要求,发布谕旨时就不愿意加盖“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也不向两宫皇太后汇报,而是几个顾命大臣直接就做决定了,对于慈禧授意其他大臣建议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事情,更是遭到肃顺的强烈抵制。这样一来,两宫皇太后当然不愿意了,觉得肃顺等人有点欺负她们孤儿寡母的意思。


再加上,慈禧太后对肃顺向咸丰建议效仿汉武帝杀母留子的事情,早就怀恨在心,如果不将顾命大臣的嚣张气焰打掉,不但两宫皇太后和皇帝的权威得不到尊重,连她的性命也有一定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首先征得了慈安太后的支持,毕竟涉及到皇权的大事,慈安也是要帮助维护皇帝和自己的地位的。慈禧通过秘密联络手有兵权的恭亲王奕?,计划彻底解决肃顺等人专权的问题。

据说,奕?经过化妆后,潜到热河秘密见到慈禧和慈安太后,商定了行动计划。在咸丰皇帝的梓宫返回京城时,慈禧以皇帝年幼,借口从小路先行由热河赶回了北京,等肃顺等人到达京城后,慈禧和奕?早已经张网以待。最终,顾命八大臣中载垣、端华被赐令自尽,而肃顺被斩立决,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这就是有名的“辛酉政变”。


传言中说咸丰皇帝在临终前有打算杀掉慈禧的想法,还有另一个原因,是说咸丰皇帝曾给慈安太后留有一封密诏,授权她在慈禧干政时,可以用遗诏处死慈禧,这个记载出自《崇陵传信录》,其中说:

咨孝贞太后:懿贵妃援母以子贵之义,不得不尊为太后;然其人绝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当专决。彼果安分无过,当始终曲予恩礼;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将朕此旨宣示,立即诛死,以杜后患。钦此。

而且还有传说,有一次慈安太后患病,慈禧将自己手臂上的肉割了一块,作为药引子,炖给慈安太后吃了,等事后慈安太后得知情况后,非常感动,就当着慈禧的面将咸丰留给她的密旨给烧了。我认为这件事并不可信,首先圣旨中的称呼就不合规矩,再说即便慈安被慈禧感动,也不可能当着慈禧的面将先帝留的遗诏给烧了,这岂不是大不敬?也会徒添慈禧对先帝咸丰的怨气。所以我认为这件事就不是真实的,所以也根本就没有咸丰临终前想杀慈禧的那一回事。


至于说,咸丰临终的安排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这也是针对慈禧后来的祸国殃民来说的,其实,早在嘉庆、道光时期,清政府已经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了,外有侵略者、内有农民起义,而到了咸丰时期则更是千疮百孔,并且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大清政权早已经是摇摇欲坠了,一个王朝自身存在问题,必然会有外部力量来推动时代发展的进程。所以,我认为,即便咸丰在临终前按肃顺的建议除掉慈禧,也不能保证清政府就能够化解自身的危机,延长存在的时间,也许它还会遇到其他问题,或许会有更加“败家”的人出现。清政府的灭亡,这其中有慈禧太后的原因,也有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8

根据相关传闻记载,咸丰皇帝临终之前确实有过想杀掉慈禧的想法。

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英法联军的强大攻势及清军的节节败退,在联军即将兵临城下之际。咸丰皇帝决定听从大臣建议以“木兰秋狝”的名义紧急逃离北京城,避祸于承德避暑山庄。

这里面有个小插曲,就是咸丰皇帝在决定是否坚守北京城还是外出避祸犹豫不决之时。当时身为懿贵妃的慈禧太后果断劝说咸丰皇帝坐镇京师,以安民心,即所谓的「天子守国门」。为此慈禧还同主张咸丰皇帝马上逃离京师的大臣争辩起来。这一争辩给咸丰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咸丰皇帝再也不敢小瞧自己身边的这位嫔妃!最终咸丰皇帝还是听从大臣建议逃离了京师圆明园直奔承德避暑山庄。

(影视剧中 慈禧同八大臣争辩)

在承德避暑山庄期间,咸丰皇帝逐渐淡忘了英法联军对北京城的进攻。而是每天醉心于淫色、喝酒、听戏。咸丰皇帝本来身体就欠佳,加之这样整天折腾,身体逐渐吃不消,每天仅靠饮新鲜鹿血维持体力。时间一久,终于在其过完自己的“万寿节”之后一病不起。

自感不久于人世的咸丰皇帝弥留之际决定招自己的亲信大臣交代后事。这时肃顺等大臣劝说咸丰皇帝效法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之事除死懿贵妃,以除后患。

(影视剧中 咸丰皇帝)

汉武帝临终之前决定立六岁的刘弗陵继承其帝位。但又担心弗陵母亲钩弋夫人年青,母强子弱。将来自己死后难保不会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于是在自己临终前果断先除死了钩弋夫人。

咸丰皇帝忽然想到自己逃离京师之时,懿贵妃曾经对其劝说不可逃亡,不禁打了个寒颤。那时咸丰皇帝便已警觉懿贵妃的城府之深。可惜咸丰皇帝没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更没有汉武帝的深谋远虑,思前想后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影视剧中 肃顺等顾命八大臣)

咸丰皇帝临死之际为自己的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安排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希望他们在其自己死后,能够忠心竭力辅佐年仅六岁的载淳。安排完顾命八大臣之后,咸丰皇帝此时又多了个心眼,他怕自己死后八大臣将来可能会视新帝年幼而形成权臣乱政的局面。又给了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每人一副印章。目的是希望将来能够通过留下的这两枚印章牵制八大臣,防止八大臣犯上作乱。现在来看这样的安排表面上很到位,很有远见。但是恰恰相反,他给两宫太后留下的这两枚印章将其自认为天衣无缝的安排彻底打乱了!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两宫皇太后以慈禧为首的就是靠着这两枚小小的印章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处死了咸丰皇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最终彻底掌握了实权!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咸丰皇帝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次“妇人之仁”及身后的后事安排会让自己的王朝葬送在自己的这个女人手里!

9

先谈第一个问题。从正史记载来看,咸丰并没有准备在临死前杀死慈禧。但野史记载中给出了另外一种不一样的说法。

据野史记载,咸丰临死前已经预感到慈禧可能会乱政,因此他给慈安留下了一道密旨。并告诉慈安,如果将来慈禧乱政,就用这道密旨赐死慈禧。 慈禧因此对慈安非常忌惮,一直努力讨好她。慈安身体不好,需要长期服药。慈禧将自己手臂上的肉割下来作为药引,供慈安服用。然后又将伤口刻意展露给慈安,博取她的好感。慈安因此大受感动,当着慈禧的面把密旨烧掉了。慈禧之后肆无忌惮,再无约束。后来为了防止此事外漏,慈禧又命人将慈安毒杀。

这种说法有一些过于传奇。但不能完全否定咸丰留下密旨的可能性。清宫档案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在这种特殊事件上的可靠性并不比野史高多少。从这种野史记载来看,咸丰在临死的时候可能对慈禧确实有一定的防范,但谈不上要将慈禧杀死。

接下来谈第二个问题。咸丰临死前留下的政治布局是两宫太后摄政,八大臣辅政。但这个格局在辛酉政变之后就完全改变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名辅政大臣被慈禧和恭亲王奕欣所组成的政治同盟清算,之后慈禧逐渐掌握大权。说咸丰的临终安排导致了清王朝的加速灭亡实际上就是认为慈禧的上台,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这种说法不对。首先,咸丰没有让慈禧把持朝政多年的意愿。这个结果是慈禧本人通过政治斗争导致的。咸丰之死是个契机,被慈禧利用。如果咸丰的政治安排对慈禧如此有利,那么慈禧根本没有必要发动辛酉政变。

其次,慈禧对于晚清政局的影响是两方面的。除了破坏性以外,慈溪也发挥了不少正面作用。比如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汉臣,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洋务运动,这些都对晚清的政治统治产生了正面影响。单纯强调慈禧的负面影响,不符合历史。

最后,满清王朝的灭亡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不是咸丰临终的政治安排决定的。

10

应该不会有这个想法吧!

咸丰本来就不是个英明的君主,能力也很平庸,从道光传位时候就可以看出来,道光一度不想传位给咸丰!太平天国也是咸丰时候起义的,英法联军打来之后,咸丰也是脚底抹油跑了!

所以这么个平庸的人,怎么可能有汉武帝的立子杀母的决心和勇气?再说满清也没有这个制度!所以从性格和能力上看不出咸丰有任何想杀慈禧的理由!

平庸的人做出来的事情也不会好到那里去,他以为安排了8个顾命大臣安排了两宫太后,后事就安稳了,权利平衡了!其实就是一厢情愿,但是在平庸的人看来就已经很完美了,所以他不会杀慈禧的,因为他不可能想到一个弱女子能有这么强的能力,咸丰觉得自己安排的完美,估计临死时候还在心里美的笑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