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我们很多人的脑海中会不自觉浮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如忠义无双的关羽、万夫莫当的张飞、雄姿英发的周瑜等等,正是有了这些能人志士的存在,那段时期的历史才显得多姿多彩让人心驰神往。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并不是魏、蜀、吴任何一个国家,而是隐忍了几十年的冢虎司马懿。他熬死了能够将其肆意拿捏的曹魏三代人,也熬死了稳压自己一头的诸葛孔明,等到最后无人可以制裁他的时候,司马懿跳出来夺取了曹魏政权。

在司马懿的铺垫之下,他的孙子司马炎最终覆灭三国并建立了西晋王朝,按理来说,这个国家的辉煌才刚刚开始,可为什么仅仅过了五十年西晋就毁于一旦了呢?

在我看来,西晋王朝如此短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司马懿血腥屠辽埋下祸根。前面也提到,司马懿算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但同样因为他,西晋一建立就埋下隐患。魏明帝曹睿执政后期,魏国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已经所剩无几,而司马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企图反抗魏国的统治,为了平定叛乱,曹睿派出当时最得力的助手司马懿,经过一年多的司马懿终于不负所托拿下了公孙渊并将其杀死。
  • 按理来说,平乱以后只需将主要参与者斩首示众即可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但是司马懿远没有这般仁慈,他将公孙渊属下几千人全部斩首,并将他们的尸体筑成“京观”,让人不寒而栗;除此之外他还大肆屠杀百姓,辽东、带方、乐浪、玄菟这四地所经之处哀鸿遍野,一时间辽东地区的人口大幅度缩减。
  • 没有了辽东这一条防线,东北地区的胡人乘机迅速发展,之后更是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腹大患,五胡乱华中的鲜卑族就是出自这个地方,可以说司马懿这一波屠杀让后代所建立的西晋王朝受尽苦难。



  • 九品中正制的推波助澜。九品中正制起源于三国时期的曹魏,刚刚创立之时这种制度还是通过家世、才能、德行等方面的综合考量来选举人才,当时司马家作为河内颇有名望的大族就是充分享受了这种制度带来的好处,就连司马炎能够坐上皇位也与其不无关系;可是到了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择标准就完全变成了家世,只要家世显赫即使没有才能世世代代也能做官;如果能力出众而出身卑微,那么对不起,就连九品芝麻官也别想染指。
  • 在这种扭曲的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之下,西晋王朝呈现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以至于后来在朝堂之上全都是家世显赫的公亲贵族,他们不但才能平庸、好吃懒做,还肆意压榨剥削普通老百姓;而那些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却只能在底层苦苦挣扎,社会贫富分化极其严重,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因此在西晋统治后期起义频频爆发,如此一来国家怎么能不消亡?
  • 分封诸侯内乱不断。在建国以后,司马炎便开始分封诸王,希望司马氏能够世世代代尽享荣华富贵,与此同时还可以让诸王成为朝廷的屏藩,一旦有什么事情便可以“清君侧”的名义维护中央的同时。但是司马炎高估了诸王的忠诚,也低估了他们的野心,手握兵权以后他们个个野心勃勃,只不过司马炎仍然健在的时候他们不敢造次。而司马炎一驾崩,他们就暴露了野心,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内乱。
  • 当初唐朝爆发了八年的安史之乱,这已经使得当时全国上下接近三分之二人口死于非命,还将隋文帝开皇盛世积累下来的财富全部挥霍一空,而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对西晋王朝造成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连年的内乱几乎将西晋的国力消耗殆尽,以至于到后期根本无法抵御五胡的入侵,这也是西晋为何如此短命的重要原因。



  • 皇帝带头奢靡。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确有着非凡的才能,他在上位后也曾有过励精图治的经历,并且还开创了太康之治,但是覆灭吴国一统江山以后,他似乎因此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与动力,从此沉迷于奢侈享乐无法自拔。
  • 据史料记载,执政后期的司马炎亲小人远贤臣,喜欢宠信那些生理不齐全的宦官,在吞并吴国以后他手下的宫人达到了上万人。除此之外,司马炎的后宫天团也是无比庞大,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万人,他每天都在为让哪一个妃子侍寝而烦恼,为了避免选择恐惧症他还想出了“羊车寻幸”的办法,一到晚上自己就坐在羊车上,任由羊儿往前走,如果羊儿在某个妃子的门口逗留,那么司马炎今天就会在这里过夜,对于司马炎奢靡无度的生活《晋书·后妃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司马炎的“英明”带领之下,西晋的达官贵人争相效仿,全都过上了无比糜烂的生活,他们将所有的金钱用于那永无止境的奢靡享乐,每天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当时有个名为何曾的大臣,他每天吃饭要用一万钱,却还说“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更为过分,每天的伙食费高达两万钱,这几乎相当于上千个平头百姓一整月的开支总和,其奢侈程度可见一斑。
  • 还有更为荒谬的事,司马炎为臣子之间斗富推波助澜。当时大臣石崇富可敌国,为了展现自己的财力他与皇室成员王恺上演了一场斗富的闹剧,司马炎作为国家的风向标,他不但没有及时阻止手下的大臣进行这毫无意义的闹剧,反而推波助澜将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让这场“斗富大戏”显得更加精彩,试问有这么荒唐的帝皇西晋如何能长存?




  • 继承者选择有误。西晋在短短五十年间烟消云散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选错了继承者!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在分析西晋灭亡原因之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
  • 齐王攸是什么人呢?他叫司马攸,是司马炎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司马攸从此便聪明过人,长得后更是学富五车,而且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喜欢和贤才走在一起,所以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昭都很喜欢他。因为当时司马师膝下无子,所以司马懿便做主将司马攸过继给他,司马攸在十八岁之时就担任步兵校尉一职,而且在军中很有威望。
  • 后来司马昭成为曹魏的掌权人,他也开始考虑继承者的问题,起初司马昭并不想立他的长子司马炎为储君,因为次子司马攸无论是威望还是才干都要胜于司马炎,况且他本身又偏爱司马攸,但是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思想的影响下,司马炎最后还是被立为储君。
  • 刚刚即位之时,司马炎很多事情还需要倚仗他的弟弟司马攸,可是由于司马攸的声望太高司马炎很快就疏远了他,后来司马炎得了重病,朝中很多大臣都想让齐王司马攸临时主持朝政,这使得他的心里更加不舒服。
  • 公元282年,司马炎以“之国”的名义将司马攸赶出京城,司马攸忧愤成疾,想要用兄弟之情感化司马炎却遭到了拒绝,为了彻底铲除这个威胁,司马炎派故意派遣御医给弟弟看病,还让他们慌称司马攸身体并无大恙,以此催促他赶紧上路。在这般催促之下,司马攸被迫拖着重病之躯离开了洛阳,没过几天就死在路上,享年三十六岁。
  • 司马衷完全死于司马炎之手,这也为后来西晋灭亡埋下伏笔,对此唐朝宰相房玄龄曾评价道:
“齐王若使天假之年,何八王之敢力争,五胡之能竞逐哉!”
  • 如果当初司马攸没死,即使他无法继承皇位也有能力压制诸位分封王,这样就能避免西晋国力消耗殆尽,也能阻止五胡乱华,如此一来西晋也能避免过早消亡的命运。



  • 再看看继承者司马衷,他完全就是一个能力低下的傻皇帝,他上位后因为懦弱无能,朝政大权落到了皇后贾南风手中,这个贾南风奇丑无比,不但祸乱后宫,还搞得全国乌烟瘴气,她也算是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 最搞笑的是,有一年天下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百姓,事情上报到司马衷那里,他十分不解地问手下道:“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有这样优秀的皇帝,西晋想要不灭亡也很难啊!

综上所述,西晋之所以如此短命与司马懿屠辽、实行扭曲的九品中正制、分封诸侯内乱不断、司马炎作风不正以及继承者选择有误这些原因密切相关,遥想先祖司马懿当初争夺夺位是何等的艰难,却不想自己身死不久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如果司马懿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上蹿下跳吧?

最佳贡献者
2

西晋统一以后,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地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第二代皇帝晋惠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西晋的皇族更是纷纷起兵争夺皇位,奋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也因为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西晋初年,内迁的人数达到了几百万。长期与汉族杂居,民族界限的影响,内迁各族更是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灭亡。西晋亡后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至此,东晋王朝诞生,西去东来!??????




3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西晋,西晋初期也是依靠豪门望族巩固好政权,司马炎在选择帝位接班人时没有选择好,他的王朝接班人后世之君在治国能力执掌朝政,驾驭群臣方面完全是不合格的,导致八王之乱皇室内斗,这也为西晋的灭亡制造了伏笔,导致西晋只有几十年的原因。自古以来开国皇帝打江山难,后世之君守业简单一些。另一个原因就是西晋自古以来特别是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是司马氏的西晋江山是通过谋权篡位窃取的。当年的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欺负曹魏王朝孤儿寡母,这其实就是中国自古以来说的是欺人太甚。中国有句古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司马氏的晋朝通过谋权篡位窃取,名不正言不顺,加上皇位继承人资历不够不合格,造成西晋皇室诸王内斗,注定西晋是短命王朝。

4

对历史稍有兴趣的朋友都知道,三国归于晋,公元265年,三国魏的权臣司马炎废除魏帝,夺取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西晋280年灭吴:统一全国,但时间仅仅维持了36年,一些政权纷份建立,晋被迫偏安一隅,史称东晋,国家重新陷入分裂状态,为什么一个貌似强大的统一国家仅仅存在几十年,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层统治者腐朽不堪,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奇葩皇帝――低能儿晋惠帝,士族官僚不学无术、生活奢侈,以炫富为荣;二是取仕制度严重缺陷,由于士族的专制统治,一些才华出众的庶族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三是对底层民众和少数民族竭尽压榨之能事,激起了众怒。在内忧外患之下,西晋王朝摇摇欲坠,国家走向分裂就是在所难免的事了。

5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自已做了皇帝;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重归于晋;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如果从司马炎上位开始算起,西晋享国50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西晋国祚仅37年。

为何如此短命呢?难道是司马家族太过于阴湿,德不配位?

但我觉得“天命”这个东西太过于渺茫了,咱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可不流行什么“天命论”、“宿命论”,看来还是从客观方面来分折比较靠谱!

其一,人口基数说

有玩过三国系列的游戏的朋友都知道,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184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三家归晋再到八王之乱(306年)的一系列战乱,可以想象得到西晋的人口已经降到最低。

曹操曾经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说的是中原地区的人口与经济遭到严重摧残之后的情况。

中原一直是古中国的人口密集地,精华经济区,以当时的生产力计,一百余年想要恢复到战乱之前的水平,那是不可能的。

到了晋书上,描写中原地区是这样写的,“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要其业而乐其事。。。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你相信天下无穷人吗?反正我是不信的。

不过,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世族”、“世家”套入晋书上的“人”、“民”,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得通了。

如果要说底层的农民百姓,那仅仅是能够在战争的夹缝里得以卑微生存而已。

东汉人口最盛的时候是5500万。

据《晋书 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全国有户245万9840,人口1616万3863。

不过啊,中国那么大,就这个人口基数,供养的军队,是根本无法守住中国漫长的北疆防线的,更何况此时还未发生“八王之乱”呢?

(八王之乱)

其二,晋武帝矫枉过正的“宗族封王制”

历史上出现了两次严重的矫枉过正,一是晋武帝的封王制,二是宋太祖的以文制武。

曹丕坐了皇位后,对家人那是千防万防,不惜举起屠刀将弟弟们杀戮,这就导致了曹氏宗族势力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这也是司马家篡位得以成功的一个原因。

想当初曹操在位时,宗族势力极盛,曹仁、曹洪、曹彰、夏侯渊、夏侯敦、曹真以及执掌嫡系王牌军的曹纯等等,无一不是显赫一时的将领,这些人团结在一起,就具有了强大的力量,但这些人一一死去了,曹魏皇室也失去了为其保驾护航的力量。

晋武帝司马炎吸取了这个经验教训,将宗室子弟封为王,以郡、邑、五千户为大、次、小国,置上、中、下三军,兵力5000、3000、500人不等,封王者高达27人。

(司马炎)

这不就是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嘛,想不到这晋武帝还在用,分封制造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分裂与战乱,看来西晋的“八王之乱”也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了。

其三,名门世家的对高位的垄断与无所作为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人才选拔方式,是曹丕拿出来跟士族做的一个交易,士族支持他称帝,他也保证了士族的利益。

历史证明,这是拿了一块金砖去换一个猪尿包的经典案例。

“九品中正制”全面执行以后,国家高位被世家垄断和把持,底层有识之士难有出头之日,然而世家有自已的宗族,他们都会把宗族的利益排在首位,至于国家的利益嘛。。。

公元311年的时候,匈奴第三次围攻洛阳,南方各州互相观望,各地勤王之师也相互观望,王衍、王敦这些大名士天天饮酒作乐,辩难谈玄,根本不去救洛阳,导致洛阳被焚毁。

(外族攻破洛阳)

王衍、王敦出身于琅琊王氏,王氏是当时的顶级门阀,为朝廷倚重,素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美誉。

后来与谢氏并称“王谢”,有诗为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王衍、王敦等人明明有救国难的能力却不作为,这导致了国家遭受到无尽的磨难,“五胡乱华”时期的中国就是人间地狱啊!

《世说新语》里有记载:桓温北伐,经过淮泗,与诸下属登上楼船,远望中原,感叹道:“神州沦陷,中原化为废墟,王衍等人难逃罪责啊。”
座下有一袁姓士族袁宏答道:“国家命运本来就有兴有废,怎么能说是王衍的错的呢?”

桓温听了这段“谈玄辩难式”的回答后,驳然色变。世家士族都是这样的思想,这国家还有救?

这就是“九品中正制”发展到极致的丑态了,要不然陶渊明怎会大失所望,归隐田园 ?

王猛也不就是报国无门才北上投秦的吗? 基于以上三点,就可知西晋为何如此短命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6

短命的西晋王朝仅52年,它的发展脉络是胜、骄、奢、腐、灭亡。

西晋最大的问题是世族把持朝政,东晋也是这个问题。世族并非一日形成,历经汉,曹魏,到曹魏后期,世族代表司马家族取得胜利,他们采取一系列维护世族利益的政策,政治上,凭借世资“坐致公卿”;经济上,霸占田池山林。

虽然司马炎曾有段“太康之治”时期,但更快西晋便进入奢侈之风,著名的“石崇王恺比富”。正所谓上行下效,始作俑者便是司马炎本人,他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甚至卖官鬻爵。

奢侈的背后必然是政治黑暗,朝纲腐败。再加上司马炎选错继承人,晋惠帝继位后,更快外戚专权,由此引发“八王之乱”,最终走向覆灭。

即位的东晋,相比西晋,有过之而无不及,国祚仅百年。

7

回顾一下西晋的建立:公元249年,隐忍了几十年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一族,掌握曹魏实权,两年后251年,司马懿病逝,长子司马师继续进行篡魏之路,无奈突然死亡,弟弟司马昭接棒。公元263年,司马昭攻灭蜀国,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西晋。280年,司马炎灭亡东吴,完成三国统一大业。直到公元316年,西晋灭亡 。司马家族三代四人苦心经营的西晋王朝为何存在短短51年就土崩瓦解了呢?

西晋王朝面临的几大隐患:

一、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出于兵源和劳役的需要,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加上北方天气进入冰河期,南匈奴、鲜卑、羯族、羌族、氐族不断南迁,进入河套、陕西、山西等地居住,至西晋时期,规模十分庞大,关中百万人口,夷戎几乎占一半。如此庞大的人口,始终是一大隐患。

把少数民族吸引了进来,西晋并没有与他们和睦相处,而是把他们当做奴隶来压迫、剥削和贩卖,更不让他们参与考试,步入仕途了。这激起了与南迁民族激烈的矛盾,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临界点时,必然要爆发出来。

外族一旦反叛,必然依靠本族人民形成割据。这是“五胡乱华”存在的一个内在逻辑。

二、司马家族得国不正,为了防止权臣篡夺王位的情况出现,司马炎再次拾起了分封制的旧习,希望关键时刻宗亲诸王能够拱卫中央。司马炎一口气册封了二十七个藩王,准许他们有军队和税收,这难免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

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只是诛杀了曹爽一族,对其他曹氏子孙并没有一网打尽,为何?因为魏国是曹氏一族创建,依附在曹氏子孙身上的门阀望族众多,把曹氏祖孙一网打尽,必然失去民心。从司马懿到司马炎都需要收复民心,需要曹氏子孙扮演禅让的政治角色。如果赶尽杀绝,那就成了赤裸裸的夺权,必然激起激烈的反抗,弊大于利。所以,司马炎把曹家后人集中在邺城居住,没有伤害他们的性命。

由于得国不正,司马炎需要豪族权贵的支持,对他们多有纵容,这进一步带坏了朝堂风气,士大夫阶层只喜欢空谈,多以处理朝政为耻。如此作风的官僚系统,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

四、司马炎选傻儿子做皇帝。由于长子司马轨早逝,司马炎选择次子司马衷为皇太子。而司马衷毫无治国才能,天下大旱之际,竟然说出“老百姓为何不吃肉和米”的话来,这样的君主,臣子如何能臣服?司马炎看好了自己的孙子司马過,认为他有先祖遗风、司马懿之才。儿子再不行,孙子总能振兴国家吧!

由于没有处理干净生前身后事,司马炎死后,危机爆发。

首先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的叔叔汝南王司马亮与司马炎的老丈人陈骏掐架,结果被司马炎的儿子司马玮杀害。而司马玮又被司马衷的妃子贾南风杀死。楚王司马欣诱骗贾南风杀死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太子司马過。而司马欣又借口给太子报仇,率军进入京城诛杀贾南风一族,自己称帝。这样一来其他藩王肯定不服,群起而攻之,藩王之间也互不信任,相互攻伐,“八王之乱”由此而起。

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各位藩王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有把南迁而来的少数民族拉拢进来。

受压迫的少数民族顺势起兵造反,“五胡乱华”又接踵而至。

于是,遭受接连打击的西晋王朝仅存51年就寿终就寝。

8

其原因首先是司马炎就治国差劲,在位期区就腐败泛滥,贪官横行,这也是晋很快陷入乱境的重要因素。司马炎又确定个傻儿子继承皇位,这傻子连个普通人的一般智力都没有,可想而知怎么掌权,更谈不上治国,司马炎其他儿子能服气吗?没有野心都要产生野心,所以国家不乱才怪。造成西晋进入混乱的推手当然是贾南风皇后,这也是司马炎的好安排!本来立的太子就傻,还给太子配个心肠歹毒,野心又大,毫无人性的丑太子妃贾南风。司马炎死后,贾皇后大施搞乱的本事,把西晋彻底搞乱,搞垮,以后司马家谁也挽回不了这乱局。

9

晋武帝司马炎继祖父之基业,建立了晋(公元265年一公元316)王朝,并于公元280年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晋王朝呈现新新象荣的气象。司马炎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失识误,先是贾后乱政,引发八王之乱,自毁长城,五胡趁机建国,西晋王朝仅存在37年便亡了国,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短命王朝。

公元265年,晋武帝从曹魏手中取得政权,定都洛阳。司马马炎是一个气度恢弘,宅心仁厚的皇帝。他前期提倡节俭,兴修水利,鼓励屯田,发展经济,使西晋王朝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人口迅速增加,史称太康之治

司马炎吸取曹魏灭亡教训,发明了典兵制。圯宗室27人封王,分成大中小三个等级,可领有五千人,三千人和一千五百人的军队。这种制度被后世封建王朝应用了三百年左右,三百年间,无数英雄豪杰都没有创新,仍生活在司马炎创立的军政格局之下,可见其优越性。

西晋亡于内忧外患两个方面,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打破旧例,允许少数民族进入长城内定居,开了个不好的先例,到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进入内地。关中地区有三分之二的地区为羌氐人居住,自古夷狄狼子野心,在中原王朝强大时府首称臣,在中原王朝哀落时,便露出冷冷的牙齿,埋下动乱的祸根。

司马炎在继承人安排上煞费苦心,儿子司马衷(晋惠帝)比较忠厚(近似于白痴),孙子司马橘聪明绝顶,便让外戚杨溥辅政,皇后贾南凤精明强干,没有儿子,没有兄弟。司马炎希望日后杨溥和贾南凤互相牵制,彼此达到一种平衡,将来孙子好顺利接班。

但是,贾南凤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她剪除外戚势力后,开始独自学握朝庭大权。贾南凤头十年用贤臣,把国家制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后期开始变态,把可马氏诸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引发八王之乱,自毁长城。这时,贾南凤己无法驾御风雨飘摇中的朝庭,为自己的贪妄负出生命代价。

匈奴王子刘渊以回去发动匈奴五部助战为借口,得到成都王司马颖的支持。刘渊回到匈奴五部后,便开始称帝建国,建立前赵,首开五胡建国之先河。公元316年,刘渊攻占长安俘虏晋怀帝,西晋王朝结束。西晋丞相司马睿在群臣拥立下,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西晋王朝建立之后,国家呈现新新向荣气象,势族集团开始整体腐败,炫富樊比成风,这不能算导致王朝顷覆的根源。古代讲究嫡长子继承制度,父死子继。司马炎选司马衷做太子,一个是太后遗愿,一个是按传统办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更好的选择,否则会天下大乱。而且他的孙子聪明过人,是个好接班人。司马炎让外戚杨溥辅政,将来把帝位传给孙子。唯一的遗悍,没有把儿媳妇看透。

10

谢谢邀请。

司马炎在公元266年建立西晋,并在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但是西晋王朝却十分短命,只有短短的51年,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大概如下:

1皇帝奢侈腐化,荒淫无度。上行下效,西晋社会刮起炫富斗富和金钱崇拜之风。西晋的官吏富豪贪婪地收刮民财,整个社会快速沉沦。

2清谈虚浮之风盛行。西晋的官僚们不干实事,整日夸夸其谈,并以“名士”自居,衙门空转,办事效率极其低下,老百姓怨声载道。

3八王之乱。连年混战,人口锐减,社会生产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西晋统治阶级控制力变得极其虚弱。

4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为奴隶 佃户,对他们进行残酷压榨剥削,激起他们此起彼伏的激烈反抗。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