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谢邀请 皇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诸如后世的匈奴,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北魏王朝也自称是皇帝后裔,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也有在《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

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 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是关于对炎黄二帝最早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起源于陕西,后来随着华夏部落的日益强盛,不可避免的与东夷部落发生军事冲突,最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统一中国北方 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总结

诸如后世王朝夏商西周都自称自己是黄帝直系后裔,依次树立政权的正统性。而匈奴族与华夏同源,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后来入主北方的游牧政权北魏为了巩固统治,也自称是皇帝后裔。

最佳贡献者
2

【寒柏陇卧子/答文】

黄帝、炎帝和蚩尤是古书记载里中国远古时代三个部落首领,炎、黄两族击败蚩尤后和九黎族(夷族)结成一体定居中原,成为中华古代文化的摇篮。后来,华族和其他各族不断融合,原来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认为是炎黄二帝的后代,把黄帝和炎帝奉为始祖,自称为“炎黄子孙”或“炎黄世胄”。

黄帝与炎帝二族及蚩尤族的起源和变迁过程

现在流传下来的关于“黄帝”的记载和传说比较多,大概是因为定居中原地区的氏族和部落中,黄帝一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文化及文明程度也比较高。

传说中的黄帝为姬姓,号轩辕氏,也有称熊氏。鲁迅的《自题小像》中有一句著名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以“轩辕”来象征中华民族和国家。

“黄帝”和“炎帝”二族,最早都居住在陕西。黄帝一族的发源地在陕西北部,后来向东迁徙,沿北洛水一路南下,到现在的陕西大荔、朝邑;再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向东北走,到达今天山西南部黄河之滨,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一带。

黄帝族的后裔主要是姬姓部落,所以涿鹿一带曾有过不少姬姓的小国部落。黄帝族在逐渐向东北方向迁徙到定居的过程中,他们的生产活动也由游牧发展为从事农业,开始驯养家畜、种植作物。

年深日久,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黄帝就成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始祖

炎帝为姜姓,号神氏币,应该是由于这一族最早从事农业的缘故。

炎帝一族的发源地在陕西岐山东面,他们向外发展的路线和黄帝族不同,路线偏南方向。炎帝族沿渭水东下,顺黄河再向东走,到了河南西南部,最后到达现在的山东地区。

蚩尤是九黎族的领袖,九黎族原来是居住在中国东部的夷人部落(夷族)。蚩尤族活动的地区,大约北自山东南、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到河南南部,南面达安徽中部,东面一直到海边。

蚩尤族最初的时候,活动的范围很大。可是后来由于与炎黄两族相争,有一部分九黎族南下与南方的土著苗蛮所属部落居住生活在一起。因此,后人也认为蚩尤是南方苗蛮(夷族)的祖先。


炎、黄二族联合击败蚩尤族,并与其他各民族互相融合定居中原,发祥出中华古代文明,也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 炎、黄二族与蚩尤九黎族的“涿鹿之战”和“坂泉大战”

蚩尤九黎族是最早进入中国中部地区的,当炎帝族向中部推进时与九黎族相遇,双方发生了冲突。两族经过长期的斗争后,九黎族获得胜利,炎帝族被迫逃往河北涿鹿地区。

后来炎帝联合黄帝与蚩尤大战一场,九黎族的首领在这场战斗中被杀了,这就是史书古籍上所说的“涿鹿之战”

蚩尤九黍族与炎、黄两族的斗争很激烈,双方战斗的时间也比较长。后来九黎族在蚩尤死后每况愈下,最终寡不敌众,失败后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族;一部分就南下到后来叫做荆楚的地方,同南方苗蛮少数民族居住生活在一起了。

炎、黄两族在互相联合、共同打败九黎族后不久,他们双方之间又发生了冲突。两方在坂泉(今河北怀来县)地区接连打了三次大战,最后炎帝战败了。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坂泉大战”。此后,这两个从陕西发源的部族,进一步结合在一起,融合九黎族的一部分,在中原地区生活定居下来。中华文明远古时代的三个部族,互相融合的过程曲折坎坷,是很不简单顺利的。

“涿鹿之战”“坂泉大战”在后世流传记载中,是两个在那个时期有决定性的重大事件。说明了最早定居中原地区的远古民族,是由黄帝族、炎帝族和部分九黎族组成的。

—— 炎、黄二族融合各族,炎、黄二帝成为华夏共同的始祖,炎黄子孙遍布中华

炎、黄两族和部分九黍族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两岸,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摇篮。

古时候,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间,居住在这里的人自称是“华族”,所以便把这个地区称之为“中华”。后来,华族和其他各族不断融合,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华族与东南方的夷族,以及南迁的九黎族、苗族、蛮族等各族,在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关系也日益密切,中原文化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

进入到阶级社会后,这些原来不同祖先的居民,也都自认为是炎、黄二帝的后代。春秋时自称为“诸夏”“华夏”,有时也单称为“华”“夏”“华夏”就是汉民族的前身,“中华”二字便成了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中华民族成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所以,后世各族人民都把炎、黄二帝奉为始祖,自称为“炎黄子孙”“炎黄世冑”的原因。

最后,寒柏觉得关于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说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文明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起,中华各民族就为互相融合、共同发展而奋斗拼搏着。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史》、《先秦史新编》等。

另: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本人专注于文化历史、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书法、邮票知识等方面。请关注@寒柏陇卧子,获取其他精彩内容。

3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不会以血统为划分依据,而是以文明的先进程度。

古代所形成的“华夷之辨”也是如此,是文化的差异,不是血统的不同。

黄帝和炎帝,代表着最基础、最实用的文明

古代社会文明的灿烂只是相对而言的,肯定不如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所以,在生活还成问题的时候,谁能让人生活得更好,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那谁就是先进的。

而炎帝和黄帝两个人,或者说他们所代表的部落,就是当时“衣食住行”等基础文明最先进的水平。

炎帝还有一个称呼,叫做“神农氏”,从这个名字就能知道,这是代表着农业文明的先进程度。

传说中炎帝是“人首牛身”,这就足以说明其在农业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了,当然这只是后来人的附会,“铁犁牛耕”的普及要在战国阶段,距离炎帝生活的时期还比较远。

但传说中,刀耕火种是炎帝部落的发明,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尝百草”的功绩也不仅仅在医药方面,还在种子等农作物培育上有所建树。

除此之外,比如说“陶器”的之作、市场模式的开辟,麻这种衣料的生产等等,都和物质文明相关。

而在精神文明领域中,炎帝还有“制乐”的功绩,五弦古琴又叫做“神农琴”。古人认为,音乐可以使得社会变得更为和谐,所以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绩。

同样,黄帝在这些领域里也有很重要的贡献,关于他的传说也有很多。

比如他的妻子叫做嫘祖,教导人们养蚕缧丝,这是手工业的发展;指南车等舟车建设是出行方式的变革;农业的发展虽然不如炎帝著名,但同样有不俗的成绩;文字、音律、医学等等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最为重要的是,黄帝设置了“等级”制度,“衣冠”文明在此发端。

《周易·系辞》中有这样一句话: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不是指道家的“无为”,而是说他们为社会创建了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使得社会的运行更为规律,便于管理。

在古代,衣冠制度就是这般重要,“别赏罚,寓尊卑”,是它们除了蔽体之外最重要的作用,据说是从黄帝开始的。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文明从这一时期发端并逐渐定型,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而炎黄两个部落都在武力上有着较为强大的实力,比如弓箭的发明和应用,攻破蚩尤的九黎,平定东夷部落等等,对于整个国家的统一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各部族逐渐融合,形成的是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社会,都在炎黄文明下得到了发展和进步。

所以,炎黄能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祖先,就是因为它们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代表着当时社会方方面面最先进的水平。

草原游牧民族实际上和中原地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礼记·王制》当中有这样记载: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原之外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在当时分别被称为夷蛮戎狄,但这只是对于他们进行的区别称呼,并不是划分的依据。

真正的标准是文明的先进程度,从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到,四方之地的人在文明上是不如中原的。

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之前的蛮夷之地能接受中原先进的文明,也可以摆脱蛮夷的身份,而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同样,如果曾经的华夏族其文明逐渐落后于其他地区,那么也会沦为蛮夷。

举两个例子。

如今的江苏、浙江一带,也就是吴地,在最初是典型的荒蛮之地,生产力不发达,文明程度较低,那么它是如何成为后来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这就是“泰伯奔吴”的结果。

话说,周太王想要立季历为继承人,但是在其上有泰伯和仲雍,“伯、仲、季”是古代排行,“季”不是代表第三,而是代表最后。这与“嫡长子继承制”不合。

于是,泰伯和仲雍为了自己的弟弟能成为新的王,两人就出走了,自愿断发、文身,向世人宣告自己成为了“夷狄”中的一员,其实也就是放弃了王位的继承权。

而泰伯就是来到了如今的“吴地”:

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可以看到,泰伯奔吴虽然自己断发文身,但并不是真正的融入蛮夷,而是一种手段。在这些年里,泰伯将自身所知晓的先进文明在“吴”地传播,成功地使得这个地区的人民享受到了先进文明的便利。

于是,本来为“蛮夷”的“句吴”也就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而匈奴部族与“泰伯奔吴”的故事正好相反,它们本来是华夏族的一支,但发展速度减慢之后,逐渐就成为了“戎狄”之属。

匈奴源出“姒”姓,是夏后氏的后裔,也就是夏朝君主的宗室子弟,很有可能是当时被分封到西部和北部的诸侯。

所以,这一个民族在之前也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

但是,因为长期处于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习性越来越重,农耕文明的发展速度缓慢,久而久之就与中原诸国出现了差距和隔阂,两者之间征战不断。

从文明进程就能看出来,当中原地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建立的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而同一时间完成统一的匈奴地区所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还是奴隶制国家,两者相差远甚。

那么,无论是后来加入华夏的民族,还是逐渐从华夏分离出去的民族,前者在现有的文化上有归属感,后者在之前的文化上有关联性。

所以,后世无论是何种民族,如果向上追溯总能找到当时中原华夏民族先进文明的影子,那么在接受更先进文明熏陶的时候,自然就会尊奉“炎黄”为共同的始祖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4

比炎黄更早的是女娲伏羲,黄帝同代的是蛮尤,紧跟后面的是尧舜禹。为什么我们不称女娲子孙、尧舜子孙?而称为炎黄子孙?我们来看:

一、炎黄的传说。吕思勉先生考证《补三皇本纪》、《白虎通》、《尚书大传》、《史记》后的结论是“可见得三皇是取天地人的意思”;李学勤先生考证的结论是“不确切炎帝、皇帝是什么样子的人,但他们的传说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联系”;易中天先生则认为“炎帝身份不明、黄帝出生是个迷”。可见,尽管从《尚书》《国语》到《史记》都有炎、黄的记载,而且有名有姓,但终究归于古代传说,甚至是半人半神乃至完全是神的化身。

二、炎黄的贡献。既然是传说,何以成为祖先?这就要从女娲、伏羲说起。夏朝以前,经历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女娲、伏羲、炎黄、尧舜分别是以上各个阶段的代表。其中一个重大转折,是氏族改变为部落,显著的标志则是出现了图腾,而图腾的意义是完成了由生殖崇拜到图腾崇拜,抬高男人的地位进而不断壮大族群。由生殖崇拜到图腾崇拜,为下一步祖宗崇拜做好了准备,也交给了尧舜禹。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人物就是炎帝,黄帝比炎帝晚一些,但处于同一时代,做着同样的事情。据此,他们毫无异议的被尊为华夏始祖。本来华夏始祖还有蛮尤,唯一的解释是他战败了。

三、炎黄的意义。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言,尽管炎、黄是古代传说,但并不妨碍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密切联系。创世神话绝不是流言蜚语,而是一个民族的信念和信仰。中华民族是这样,其他民族也是这样。易中天先生说“神话,是世界范围内的集体梦幻”。希腊爱神阿芙洛狄忒、智慧女神雅典娜和西方对神的崇拜都是这样。炎黄以后的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让我们有了身份认同、有了情感依托,有了我们共同的血脉和根基。这就是炎黄于人于神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丰功伟绩。

第二个问题是另一个范畴,主要是中原儒、释、道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使然。这个向心力的核心,就是我们有共同的祖先,只有认同炎黄,才能具备生存的基础和执政的条件,进而实现各民族的大融合,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

5

谢谢邀请!其实这个问题传人并不是特别了解。

一种说法是,黄帝部落主要在黄河流域活动,炎帝部落在长江流域活动,后来炎帝率领部落来到黄河流域,因为地盘之争跟皇黄帝部落发生了战争,最后,炎帝部落被打败,炎帝认输,两个部落由此合并,称炎黄部落。

还有一说法是,黄帝部落活跃在黄河中游地区,曾定居逐鹿地区;炎帝部落曾活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南方的蚩尤率领部落来到黄河中下游地区,跟炎帝发生了激烈的战争,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于是组成炎黄部落,打败并消灭了蚩尤部落。

所以,可以肯定得是,华夏大地上最早的、成规模的三支部落就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最后炎黄部落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主体部落,他们懂得植桑养蚕,懂得造车造船,懂得农耕和草药,形成了最早的文明,并延续了下来。

从皇帝曾定居逐鹿,到后来有个成语“逐鹿中原”可以看出,皇帝部落曾长期在哪里征伐。从黄帝陵在陕西宝鸡,又可以看出炎黄时期部落可能是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的,所以,游牧民族也可能本身就是炎黄子孙,只不过随着历史长河的发展,逐渐被边缘化了。因此,不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其祖先可能都是炎黄部落。

6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关心有趣文史知识,右上角关注霞客哟~

炎帝和黄帝均为我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均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起初,他们都生活在陕西的渭水流域,在其崛起以后,才开始向东向南发展,逐渐占据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从而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

炎帝和黄帝同为少典之后,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安登为妻而生炎、黄。炎帝部落生活在姜水流域,故以姜为氏;黄帝部落生活在姬水一带,遂以姬为氏。

炎帝神农氏及其部落所处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阶段,距今约5000年。

炎帝图片

姜水是岐水的一段,而岐水发源于岐山,即今陕西岐山县东,流经武功,注入渭水,这一区域正好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

而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占主流的观点认为神农氏与炎帝为同一人,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神农氏是前仰韶时代初期对农业生产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氏族首领,而炎帝则是仰韶文化末期或者龙山文化早期的氏族首领。

传说神农曾遍尝百草,为氏族成员防治疾病。在这一时期,农耕文化已经比较发达,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有多余的收获物可以用于储藏,同时也发现了蔬菜种子,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寿命也有了较大的增长。

神农氏图片

而炎帝则发明了人工取火,后世以五行说附会之,说炎帝乃是火德,又说他是火神。在炎帝时代火的使用范围明显进一步扩大不但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也为金属的发现和冶炼创造了前提条件。

此后,龙山文化时期的移民浪潮兴起,他们开始大规模外迁。向东迁移的部落到达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后,与黄帝部落在阪泉打了一仗,之后向西南迁移,进入湖北湖南地区,因此,这一地区流传着炎帝的传说。向西迁移的部落到达河湟地区,与羌人融合,过着游牧与农耕的生活。据说其中一部分人到达了西藏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成为了藏族的祖先。

据说没有迁移留在关中西部的炎帝部落后裔,与先周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部落生活在姬水流域,洛水中游一带。这一带属于关中西部和陕北地区,因此与炎帝部落不同,黄帝部落过着农耕兼游牧生活,因此黄帝部落具有强悍的军事战斗力。

黄帝图片

大约在龙山文化中后期,黄帝部落也进行了迁移。一部分沿洛水南下,进入山西南部,经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另外一部分则东渡黄河进入华北北部。

在迁移过程中,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以及蚩尤部落分别爆发了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并且均取得了胜利,两场战役奠定了黄帝部落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据说黄帝有4个妻子,25个儿子,依靠不断增长的人口又演化出了更多的部落。这些依靠血缘关系保持着密切往来的部落,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黄帝就是这个联盟的首领。

大约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实现了联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之后各大部族纷纷迁移到了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融入了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部落联盟之中,形成了“天下之中”的华夏民族。

炎帝和黄帝均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许多贡献,所以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均认为炎帝和黄帝是自己的共同祖先,而大家均为炎黄子孙。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在评论里留下你们的看法,一起探讨

7

黄种人,都是一个根源,就是后来分开居住,就形成不同民族。

8

炎帝和黄帝都是盘古的后代,一个妈生的亲哥俩,成年后各自带领自己的部落分住陕西与河南,炎帝姓姜,黄帝姓轩辕。

据传说蚩尤是炎帝后代的一个分支,与黄帝在涿鹿开战,被黄帝打败并杀掉。以后炎帝又与黄帝开站,也被打败,两族合并在一起并融合,就有了炎黄部族,又明华夏族。

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从跟猴子进化来的,是现今人类最普遍接受的理论。

另一部分人,是各种信仰的信徒,关于人类的起源,各自有不同的说法,但概括起来大同小异,不外乎就是相信他们所信仰的上帝创造了人、天和地:伊斯兰的上帝是真主安拉,基督教的上帝是耶和华,天主教的上帝是天主,等等不一。

我们中国因为无神论者比较多,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多数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这倒与相信中华民族是炎帝黄帝子孙这件事也不矛盾。

人类自从有了智慧,就会问一些基本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怎么来的?要到哪里去?天和地都是什么?怎么来的?当人们无法解释的时候,就要问那些长者、智者、掌权者。皇帝做了天子,就是上帝指派掌权的子孙,是应该无所不知的,必须要有一个合理解释来给自己的子民,这样才能确保自己作为皇帝的正义性和优越性不被质疑。当然,部落的臣民们也是觉得天子说和地圆说非常正确,是愿意接受的。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人活着必须要相信点什么,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不然会觉得很失落,觉得活着没意义。即便那是个谎言,被骗的人也心甘情愿,而不愿意清醒过来,何况质疑皇帝的权威还是大逆不道要杀头的呢。

明朝以前的炎黄子孙相信天圆地方说,相信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普天之下只要是人,都是盘古的后代,是炎黄二帝的子孙。

长相怪异的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人、蒙古人、女真人,地处环境恶劣的荒漠寒北,千百年来一直觊觎着中原的肥美之地,随时都想入主中原。但是想要奴役中华民族,他们就必须宣称自己也是炎黄子孙,不能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是妖怪生的,不然即便侵占成功了,中原百姓也不会接受他们的统治。

1492年地圆理论已经得到哥伦布的证实,并开始由来访的西方人传到中国。但是明朝以及后来清朝的皇族们,是拒绝承认的,不愿意宣传扩散出去,宁愿大家都蒙在鼓里。他们要保证自己的江山稳固,就要保证皇帝即真命天子的理论不被质疑,天圆地方说不被戳穿。封建王朝的知识,只掌握在王公权贵手里,百姓甚至连识字的都少,所以关于祖先的起源问题,也从来没大规模质疑过。

真正提出炎黄子孙这个说法,是清朝民初的革命志士,为了把大家团结起来所采用的口号。及至今天,这个说法已经成了全世界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宣誓。

9

因为清晰的历史纪实真正从那时开始的,人们知道的具体祖先也只有他们而已!

10

汉族的传统意识里最讲血统。渔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往往也自认炎黄后裔。这和很多朝代更迭时,都会产生天降异象的说法一样,出于政治需要!

《五帝本纪》是夏的前传,在《五帝本纪》中,司马迁将夏的祖先讲的清清楚楚,近似于家谱。

夏的始祖轩辕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黄帝有两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玄嚣这一支比较简单,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喾,喾生尧,五帝中按时间顺序,2号帝喾和3号帝尧属于这一支;昌意的一支则比较复杂,昌意生颛顼,颛顼又生穷蝉和鲧两支,其中穷蝉一支是,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另外一支鲧讲的简单,鲧生禹。五帝中按顺序,1号帝颛顼、4号帝舜和5号帝禹属于昌意一支。

黄帝后面四帝和夏商周继位帝王的都和黄帝有血缘关系。单从血脉来说,从黄帝开始就是家天下。黄帝后面四帝和夏商周继位帝王的都和黄帝有血缘关系。

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血统正宗是汉人骨子里的概念。在上古时期,所谓的华夏与蛮夷之争关系部落生死。在争斗中不断强化人们的种族血统意识。因为一旦被打败,就基本意味着部落的消亡。

民族总有兴衰,汉族王朝覆亡也发生过。但是人们的精神图腾不能倒。不愿承认,不想接受,也就把异族政权都划进来,也算华夏民族,当作炎黄子孙了。而出于稳定统治的需要,异族统治者也乐于接受这一安排,达成共识。

其实,历史上华夏的地盘是在不断扩张的。与周围不同种族人群,在和平与战争中互相磨合,学习外族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如 冶铁,促成了种族的进步。

最后要说1500年以前的各人类社会均处于不同程度的彼此隔离的状态之中。不过,这种闭塞状态从来不是绝对的。早在欧洲人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漫长数千年中,人类各部分实际上已在相互影响,只是相互影响的程度随历史时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未来只有交流共容,互相走近,人类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千万不要陷入极端民族主义的狭隘与短视的泥潭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