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宋抗蒙五十年:最怯懦的南宋却是蒙古最大对手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的蒙古军团是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征服者。他一直瞧不起不会骑射且身板柔弱的汉人,也从未把南宋当回事。在刚起兵时,他一直视金人为最强劲的对手,只是金兵让他失望了,中原100年的骄奢生活早已消磨了女真人的勇武之风。成吉思汗占领金朝中都后,金人只得向其纳贡称臣。随后的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也未遇对手,只是在征服西夏时的灵州大战中才遭遇西夏主力像样的抵抗。  

历史往往喜欢开玩笑。直至成吉思汗死时,他做梦也想不到,他最轻视的汉人会是蒙古征服史中最强劲的对手、最难啃的骨头。  

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大汗根据他临死前的战略部署,毫不费力地灭了金。第二年,窝阔台发动了第二次西征,一直打到多瑙河。同时,他还分兵两路进攻南宋,东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  

蒙古军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直到第二年,西、东两路军才分别攻占了阳平关和襄阳这两处战略要地。蒙古军开始在湖北沿江集结,准备横渡长江,南宋派大将孟珙去救援。孟珙很快连破蒙古24寨,取得了江陵大捷,阻止了蒙古军南渡,一举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后几年,宋军在孟珙率领下与蒙古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双方难分高下。至1239年,大将杜杲在庐州(今合肥)大败蒙古东路军主力,蒙古东路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而孟珙则转入反攻,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基本解除了蒙古大军在东路对南宋的威胁。1240年初,神勇的孟珙又大败西路蒙古军,取得大垭寨大捷,并收复夔州。两路围攻南宋的蒙古军队全面受挫,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西路蒙古军队从四川撤离。至此,长达六年的蒙宋战争,以蒙古的失败而告终,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后,其子贵由继承了汗位,但两年后也死了。在此期间,蒙古军曾进犯过四川,但被南宋大将余阶击败。1251年,拖雷的儿子蒙哥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发动了针对西亚和中亚的第三次西征,同时大举进攻南宋。为避开长江天堑,采取了迂回包围战术。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率10万大军长途奔袭灭了大理国,俘获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此时,南宋已陷入蒙古的军事大包围中。不幸的是,南宋抗蒙名将孟珙、杜杲此前相继病逝。

于是,第二次蒙宋战争开始了。蒙古大军共分三路,中路军由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南下四川,直扑重庆,南路军从云南出发,经广西,直扑长沙,北路军由忽必烈率领,直扑鄂州(今武汉),三路军计划在鄂州会师,然后顺江东进,直取临安,企图一举灭亡南宋。  

由大汗蒙哥率领的中路军一举攻克了成都,此后宋军节节败退,四川大部失守。蒙军顺嘉陵江南下,但在合州遇到了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此后,双方在合州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相持了几个月,蒙古军一直不能前进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亲自率兵攻城,被石炮击中,当晚死在营中,中路军士气低落,只得撤退。  

忽必烈率领的北路军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于回国抢夺汗位,正好南宋权臣贾似道背着朝廷前来议和,正中忽必烈下怀。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军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战争以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三路大军无功而返告终。  

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于合州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汗位打了起来。1260年,急忙从鄂州前线赶回来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分别在开平和蒙古国首都和林自称大汗,双方因此展开了长达4年的内战,1262年,掌管山东的汉族军阀李檀又起兵反叛,并与南宋取得联系,蒙古局势一时非常混乱。  

天纵英才的忽必烈很快平定了李檀叛乱,于1264年又彻底击败阿里不哥,结束了蒙古长达4年的内乱,又开始对南宋磨刀霍霍。而南宋呢,并没有利用蒙古内乱之机发展自己,反而依然是贾似道一手遮天下,忠奸不分,军政日趋腐败。这时,发生了件不幸的事,南宋四川守将刘整向蒙古投降,其所率水师自然也归了蒙古。  

1268年,蒙古以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蒙古军开始进攻重点是樊城,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破城,1271年,忽必烈又从四川增兵,襄樊两城所受压力越来越大,到1272年,襄樊已被围5年,粮食已基本耗尽,但两城军民依然斗志昂扬,元兵始终无法得手。同年,南宋大将李庭芝派张贵、张顺率3000士兵,携带城内急需物资,成功突破元兵的包围,冲进了襄阳,这是5年内第一支进入襄阳的援兵,极大地鼓舞了全城军民的士气。

此后,襄阳宋军与外围的宋军取得联系,双方约好共同夹击元军,只是有叛徒向元兵投降,出卖了这一计划,致使襄阳宋军遭到元军埋伏,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反攻。1273年,元军终于攻破了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自杀与城共存亡,襄阳已孤立无援,守将吕文焕向元朝投降,历时6年的襄樊保卫战以襄樊失陷而告终,南宋的门户被彻底打开。  

1274年,忽必烈下令元兵自汉江入长江,沿长江东下,一路上南宋将领纷纷投降,到1276年,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气数已尽。恭宗投降后,南宋余部一直在各地坚持抵抗,大将李庭芝还在坚守扬州,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文天祥则在江西一带发展反元势力,一度控制了不少城池。  

李庭芝、文天祥兵败被俘都至死不降,均被杀害了。南宋小朝廷一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1279年与元军在厓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大败。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残余的宋军和官员也纷纷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南宋抗蒙史达50多年之久,并使蒙古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无疑是蒙古人最难啃的“骨头”。

最佳贡献者
2

自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宋便抑武而崇文,宋朝武将的日子尤其难过。

北宋、南宋计三百多年的国祚,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少有扬眉吐气的日子。

靖康之难,堪称一个王朝的最惨事。

《开封府状》载:“选纳妃嫔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锭,……”据统计,用来抵押折价的各类女子,数量达到一万余人,其惨状令人不忍直视,所谓“南朝多少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原历史上,将敌对王朝宗室杀个干净的不少,如项羽对待秦朝宗室。

但如此野蛮对待被征服国家的,倒是少数。

逃过一劫的赵构成了宋高宗,建立了南宋。金人所立伪楚皇帝张邦昌被废,由是得到再次南侵的借口,于是宋高宗一路南退,过淮河、渡长江,开始筹备北伐事宜。一时间,涌现出由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一批卓有才干的将领。

尤其以岳飞事迹,最是激励人心,“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打得金兀术想要逃的架势,可惜赵构自斩一臂。

岳飞风波亭一事,堪称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正是这个悲剧,凸显出这个民族既有堪称脊梁的人物,更多的还是不计后果窝时斗的废物。

公元1259年,蒙古大军号称数十万人马,围攻钓鱼城,始终不克,双方攻守时间长达三十六年,蒙古大军在城下抛下尸体四万有余,便蒙哥也丧生在城下。

1279年的崖山海战,南宋大败。丞相陆秀夫不愿当俘虏受辱,含着泪背着年仅8岁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余万南宋军民随之投海殉国。《宋史》载:“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南宋灭亡后,在忽必烈答应不伤害百姓的情况下,钓鱼城守将王立弃城而降。钓鱼城守将领三十余人皆拔剑自刎。

正是宋人的宁死不屈与刚强使之能与蒙古对抗50年,我们当铭记陆秀夫那个苍老而坚挺的背影,他的背上承载的非一家一姓之兴衰,乃民族之气节也!

3

有网友问:南宋为何能独抗蒙古50年?感觉,南宋抗蒙五十年:最怯懦的南宋却是蒙古最大对手。其实这都是自我想象出来的,蒙古那是没有准备去打南宋,才让南宋多活了几年。

一般用这种说法的都是从公元1235年金朝灭亡开始算起,到1279年崖山海战,陆秀夫背着皇帝跳海身亡。首先,金朝灭亡以后,蒙古大军主力都跑去西征了,蒙古大军开始进攻中亚地区,钦察大草原、俄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

1240年开始,蒙古大军开始进攻乌克兰,波兰,捷克,匈牙利,一直冲击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从1254年开始,蒙古大军开始进入青海,西藏和云南,并且将云南等地归入版图。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死亡。蒙古大军集结要南下报仇,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为什么会撤军呢?因为要北上争夺大汗的位置。

随后在1260年开始,蒙古帝国开始爆发大内战,忽必烈大军与海都,阿里不哥等人先后发生大混战。蒙古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金帐汗国都支持阿里不哥,双方势均力敌,连续爆发大战。

一直混战到1264年,蒙古内战才结束。后来忽必烈又开始了对日本的远征。在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发起元灭宋之战,经过5年时间,襄樊要塞失守。从1275年开始,元军开始了对南宋的大进军,一直到1279年最终,在崖山击败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

元朝灭南宋的主力也不是蒙古军,而是汉军,南宋也从来都不是什么蒙古帝国最大的对手。只是一直没有真下手,到1268年真下手的时候,不过十几万元军,绝大部分还都是汉军,南宋也很快就被打的灭亡。

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听,但是事实上,元军对南宋在军事上就是碾压性的优势。从1268年开始南下,几乎就是百战百胜,随着地盘越来越大,不断分兵驻防,其实最后追击到崖山的元军才2万人。

4

最大的问题是,这个时期的蒙古并不擅长攻城,而大宋的最大能力就是守城。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儿孙横扫欧洲,看看扫的是哪些地方?都是自以为是和他玩对攻的。欧洲也有城堡,但是规模小,只抗强攻不抗围困。蒙古大军从来都是打得下的打,打不下的让仆从国围。在广袤的平原,擅长机动的蒙古铁骑是所有游牧文化的噩梦。宋朝是完整的农耕文化,习惯守城,同事海上贸易发达,刚好都是蒙古的短板。所以蒙古那么多年也没奈何大宋。好了忽必烈时期,蒙古因为多年的侵入,加上东西方文化技术的融合,攻城技术已经上升很多。但归根结底南宋输是输在自己的腐败懦弱上,总想用收买当年辽国哪一套。

5

为什么呢?凡事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咱们先来看看南宋和蒙古的交战史。

南宋和蒙古之前一直没有正面接触。没有正面接触的原因,是因为中间隔着一个金国、一个西夏。等到西夏和金国灭亡以后,蒙古才可能和南宋正面交锋。

不过,在西夏灭亡而金国还没有灭亡的时候,南宋与蒙古就已经有战事了。事情是这样的:蒙古为了消灭金国,多次派人和南宋联系,要求联宋合抗金。南宋起先比较摇摆,不敢应承。后来,蒙古又提出,希望南宋能够借一条路给他们,他们抄金国的后路。这样可以避开金国最厉害的黄河潼关防线。南宋答应了。

(蒙古军队)

但是,当1231年底,蒙古王子拖雷率军从四川通过,去抄金国后路的时候,蒙古军竟要求四川给他们准备粮草,并且态度傲慢无礼。这事让南宋军队非常生气,南宋军队杀掉蒙古先锋搠不罕,并烧掉栈道,不让蒙古军队借道。这事发生后,拖雷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带着军队杀进四川,连破四川北部城寨140座,并对一些反抗猛烈的城市进行了屠城。最终,两国签订了停战协议,还是允许蒙古过去,最终两国联合起来,灭掉金国。

灭金以后,南宋趁蒙古回撤的空档,急于收复曾经被金国占去的“三京”,也就是北宋的三个京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蒙古很生气,围困了攻入洛阳的南宋军队。这场战的结果,仍然是南宋失败,两国再定和平协议。

1235年,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同时,分三路大军,向南宋进攻。此时蒙古大汗是窝阔台。这次蒙古的全国性军事行动,重点是西征。西征都是由所有宗王的长子任统帅,叫长子西征。而南侵南宋主要是窝阔台自己的两个儿子阔端、阔出以及一个侄子口温不花。军队也不是最主力的部队。这次南侵,蒙古军在四川打得顺风顺水,连续对四川进行了三次全面性的抄掠,杀掉四川军民约150万人。不过,在另外两个战场:两淮及中原,蒙古军打得并不是很好。不好的原因,主要是遇上了南宋主力干将孟珙、杜杲等人。不但如此,整个南侵统帅、窝阔台确立为王储的儿子阔出还被打死了。所以,这次南侵,虽然蒙古杀了不少四川人,但总体以蒙古失败告终。

(南宋军队)

此后,蒙古进入了一个权力的转移和交接期,对外发动战争也比较少。直到1251年,蒙哥大汗上台后,才重新发动对外战争。他一面派他的二弟忽必烈及大将兀良合台进攻南宋的外围大理、自杞、安南等地,一面派三弟旭烈兀进攻西亚。1258年的时候,他再次组织三路大军向南宋进攻。其中忽必烈进攻中原,兀良合台由大理、自杞、安南向广西、湖南挺进,他亲自领兵进攻四川。结果,1259年,他在四川遭遇到了强大的阻击,自己在进攻重庆合州钓鱼城的时候,被打死。

蒙哥死后,忽必烈回撤,与四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打了四年战。四年后阿里不哥失败,忽必烈获得皇位,再次发动对南宋的进攻。这一次,忽必烈集中进攻中原襄阳,在襄阳城下打了六年之久,拿下襄阳后,长驱直入,于1276年攻破临安,俘虏宋恭帝及杨太后。接着,张世杰、江万载、陆秀夫、文天祥等人带领南宋流亡朝廷继续抵抗,直到1279年崖山一战,蒙古才完全灭亡南宋。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南宋抵抗蒙古前后差不多50年,有蒙古自身内部的原因,比如汗位从窝阔台系转移到拖雷系引发的内乱以及蒙哥死后其兄弟之间的内部战争。但也有因为南宋打死了蒙古的一位王储阔出,以及打死了蒙古的一位大汗蒙哥的原因。

那么,南宋为什么能打死蒙古王储及大汗,抵挡蒙古半个世纪呢?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一是南宋的城市防御能力强大。比如1235年蒙古人很快拿下襄阳,但孟珙收复襄阳后,对襄阳进行了精心的改造。后来,蒙古人再打襄阳时,单是在襄阳城下,就打了6年。直到后来蒙古人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威力巨大的回回炮,才把襄阳拿下来。

(南宋城市防御战)

二是南宋人有独特的对付马战的战术打法。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在两淮地区,主帅赵葵及副帅余玠利用河流众多湖泊密布的特点,大量挖掘水道,让蒙古人的战马无法冲起来。因此蒙古在两淮其实一直没占到什么便宜。第二个地方是在四川,余玠由两淮调到四川任主帅后,发明了一种山城防御体系,把所有的城市搬到山上,利用山城对付蒙古人的马战,也正是这样,后来钓鱼城王坚才能打死蒙古大汗蒙哥。

三是南宋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气节。这一点,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锤炼而成的,也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不倒的原因。正是有这种民族凝聚力和气节,南宋人才能一次次打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人,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

6

被强汉打败的匈奴,被西方人称为“上帝之鞭”,西方人认为匈奴是被上帝派来惩罚他们的,强大的罗马人在匈奴面前,不堪一击。盛唐是两度灭了突厥,突厥人被迫西迁,流落西方的突厥人再次使整个欧洲震动。匈奴,突厥,蒙古,都曾横扫西方,不同的是,强汉盛唐把北方的游牧民族打的节节败退,至于宋朝,历史为证吧,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7

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也不能拒绝运气。甚至,这个运气要比蒙古人的自身努力更重要。从客观层面来说,蒙古人的第一个运气,是中华无帝国;第二个运气,是帝国已真空;第三个运气,是战争皆全胜。



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

这说的是成吉思汗。“灭国四十”与“遂平西夏”是放在一起说的。从这个表述上,你就能知道西夏在成吉思汗的灭国战争中的分量了。从统一蒙古开始,蒙古人就要灭掉西夏,却始终灭不掉。到第五次征西夏,成吉思汗誓死一战,直至把自己熬得灯枯油尽,才把西夏灭掉。

而在灭国四十中,也就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堪与蒙古一战。蒙古人第一次西征,主要对象就是花剌子模。如果非要再加上一个,那就是契丹人建立的西辽。而西域和中亚的其他诸侯,你只能将其定义为城邦或部落,根本算不上国家。高加索山以北的一众罗斯公国们,还处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只要暴力输送到位,蒙古人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至于蒙古灭金,那就更费劲了,从1211年一直打到1234年。这期间,蒙古人也不是一直彪悍,女真人更不是一直狼狈。后期,蒙金战争已经实现了某种平衡。所谓平衡,就是蒙古人已经无法复制野狐岭之战的模式;把女真大金压着打,再无可能。问题主要出在了大金朝堂。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朝堂无能,玩死天下。如果女真能扛住取道灭宋的拖雷,那么蒙古和大金将会进入到一种消耗模式。只要进入到这种模式,草原胜出几无可能。类比西汉VS匈奴、隋唐VS突厥就行了,中原帝国肯定能耗死草原帝国。即便女真算不上秦汉隋唐,但起码也能跟北魏类比吧。北魏怎么吊打的柔然的,女真也可以怎么吊打蒙古。

所以,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突然崛起于蒙古高原,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无帝国。

但凡中华有个秦汉隋唐类的帝国,成吉思汗就是再“深沉有大略”、再“用兵如神”,也没戏。能与成吉思汗比肩的草原雄主,不再少数。比如匈奴的冒顿单于,拳打东胡、脚踏大月氏;比如突厥可汗阿史那土门,带着一伙西域锻奴,硬是把草原帝国柔然给掀了桌子。这些人的初始条件并不成吉思汗更好,而面对的敌人都比成吉思汗强大。



而第二个原因则是帝国已真空。公元2世纪以来,欧亚大陆就是一个帝国的时代。自东向西,依次是东汉帝国、贵霜帝国、波斯帝国以及罗马帝国。帝国虽然不断崩溃,但继承者却不断出现。继承汉帝国的是隋唐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是阿拉伯帝国。但是,在隋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后,整个欧亚大陆却出现了帝国真空。倘若面对的不是花剌子模而是阿拉伯帝国,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还能如此彪悍无前吗?缺乏西域城邦经济的补充,靠天吃饭的蒙古草原,怎么获得持续战争的韧性?这时候,别说灭金,就是灭西夏,都是难上加难。



而第三个原因则是蒙古人战争皆全胜。汉匈战争的转折点,是卫青河南之战。河南之战仅战俘虏3071人。但是,失去河套平原之后,匈奴的左臂基本就被砍了下来,东方势力只能龟缩。接着,卫青出击右贤王庭和霍去病两次河西之战,开启了汉军的屠杀模式。

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长途奔袭、扫荡草原。鲜卑骑兵,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纵深面疯狂扫荡。此战彻底打垮草原霸主柔然,以后北魏对柔然基本全是完胜战绩。

大隋八道反击突厥、大唐五道出击突厥,基本上都是一战定草原。这说明什么?说明草原虽然好战却并不善战,战争的韧性极差,根本扛不住一次大的失败。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如果你连一次大败也扛不住,那就真能靠运气。

而成吉思汗崛起后的蒙古人呢?简直就没啥天理可讲,从无败绩。关键是战争皆全胜,三次西征但凡遭遇一次失败,损失超过四分之一,那蒙古的远征军也就别回来了。但是,一次都没有出现。而对金、对西夏的作战,虽然屡屡顿兵坚城,但野战却长期无敌。



所以,蒙古人真得很厉害,打遍了整个欧亚大陆,但并非全是因为成吉思汗以来三代皆战神,也非全是因为千户制凝聚了草原部落。关键是运气,运气实在太好,这就是一个蒙古人的时代。而蒙古人攻灭南宋,则是一种大势加运气的模式。

大势,是南方政权鲜有北伐中原的可能。不是南方中国不能打,而是北方中国山河纵横,导致出兵的成本高得可怕。南宋高宗时期,岳飞从湖北打到河南。但之后呢?你还得打关中之战、山东之战、河北之战以及山西之战,甚至还要推进到长城一线。即便战无不败,但打仗是要花钱的。连续大战,就能把南宋打到经济破产。

运气,就是南宋政权太怂。再怂的南朝政权也是定都建康,也就是南京。传统王朝的首都,就相当于一个前敌司令部。定都在哪里,就表明自己的雄心指向哪里。定都南京的目的,就是要过江、要楼船中原。但是,你定都在浙江大山里的杭州,是个什么意思?加上后期,跟女真遭遇了一样的问题,就是朝堂无能、玩死天下。忽必烈的一支远征军,硬是迂回了大半个中国,攻灭大理国。这简直没啥天理可讲。大理国没有摁死这伙人,更吊诡的是宋朝的南线部队,基本就被这伙人给屠杀了。



大势和运气的原因讲完,再探讨南宋为何能够独自抗衡蒙古数十年。蒙宋战争,从1235年一直打到1279年。结束的标志事件是1279年崖山之战。但实际上,在1273年襄阳陷落后,战争就已经画上了句号。因为襄阳之战后,南宋的长江防御体系彻底崩溃,已经无力回天。

但是,战争持续的时间已经足够长。比蒙古灭西夏、蒙古灭金,甚至三次西征的时间都要长。

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蒙古没有发动第二次和第三次西征,是不是可以加速南宋的灭亡?可能性不大。成吉思汗以后的长子西征和旭烈兀西征,基本上就是一种扫荡模式。蒙古人面对的对手多是城邦政权和没落帝国,遭遇的军队也不是真正的规模级军团。所以,西征就是十几万蒙古人跑到西边一个一个地拔钉子。



拔钉子虽然费劲,但拔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腹背受敌。西征战争,跟灭国南宋的战争,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南宋的作战,才真正考验蒙古人的战争智慧,必须在数千里的战线上,统筹考虑进攻哪里、何时进攻以及怎么进攻。就是再增加十几万蒙古的西征军,全都压到南宋,也没用。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些骑兵的用武之地。

从南宋来说,能够扛住蒙古人数十年,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一个是地利因素。

从秦岭到淮河,是一条数千里的漫长战线。但这条战线上,却只有三个南下通道,自东向西一次是江淮通道、南襄隘道和四川通道。蒙古人无论集中多少兵力,搞大水漫灌式的进攻,但最后一定要落到这三个通道上。

淮河通道,河流纵横、沼泽边地,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而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几座坚城,就是绞肉机。所以,蒙古人在后期,基本上就放弃了这条通道。看着是骑兵纵横的平原,但骑兵来了就陷入死地。就是这么个地方,你冲过来还有什么意义。

四川通道,具体是从关中到汉中再到四川,中间要翻越秦岭和大巴山。蒙古人的确可以进入四川、扫荡四川。但是,然后呢?然后就是自己被锁在四川、出不来。占领四川,但无法从四川顺江而下,就是在浪费暴力。而蒙哥大汗,就死在钓鱼城下。你进来可以,但想出去,根本没那么容易。如果南宋能够彪悍一点儿,蒙古人能不能全身退出四川,都难说。



南襄隘道,主要是南阳到襄阳的一条盆地通道。蒙古人最后就是在这里突破了南宋的长江防线。但是,这条通道也不好打。南宋的在襄樊的防御体系非常完整,而长江就是一条运兵运粮的高速公路。关键是蒙古人一直就不理解襄阳到底有多重要。后期,是因为南宋降将刘整提出的建议:欲灭南宋、必取襄阳。



一个是政权因素。

南宋是一个标准的王朝政权。而这套政权体系不仅可以支撑一个王朝,而且可以支撑一个帝国。为什么说中国在政治上是早熟的?西方直到近代,才完成从封建到集权的转变。而转变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到实践的过程。工具理性使得西方人建立了官僚制。官僚制是一种机器化大生产的高效行政模式。而中国呢?两千年前的秦战国,就在战国竞争的博弈环境中,发明了集权官僚制。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一直批评大明没有实现数目字管理。但是,你这是用今天的统计标准来衡量古代中国的传统王朝。中国王朝没有实现数目字管理,那么西方的封建诸侯国呢?别说数目字管理,国王甚至都不识字,连基本的文书行政都做不到。而大明的行政效率,在历代王朝中只能是排名靠后的。

集权和官僚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效率足够高。很多帝国,没了就没了。但是,中华帝国却一波接着一波。原因并非全因为广袤平原的物产丰富。比之印度的平原面积,中国并不算多。原因就是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

旭烈兀西征,第一个要拔掉的钉子就是刺客之国木剌夷。在蒙古人到来之前,木剌夷已经派出使者游说西亚诸国,号召大家一起对抗蒙古。但是,包括哈里发在内的西亚各方势力,根本就没人理会木剌夷的要约。



而同时期,蒙古进攻南宋呢?四川方向、蒙哥彪悍扫荡;云南方向、兀良合台突将勇猛无前。各条战线上,蒙古人都是势如破竹。但是,南宋守将却按部就班,大家该怎么打就怎么打。钓鱼城下、打死蒙哥大汗,马湖江之战、击退兀良合台。蒙古人可以在战术上一直取胜,但一直无法实现战略碾压。而其原因就是行政模式及其产生的行政效率,能够把南宋的战斗暴力和战斗韧性全都释放出来。

一个是文化因素。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因素。在北宋时期,宋朝人已经形成了某种国族意识。宋朝人对自己的理解,不再是一种古之帝国的定位,而是一种原初的民族主义。宋朝人的自我群体意识特别强。《肇造区夏》的作者,美国汉学家谭凯(Nicolas Tackett),认为:按照人类学的观念,宋朝人用“汉”这个词来指称自己,就是在强调自己是汉朝人的后代。而这就表明宋朝人已经默认自己为一个特定的族群,以宋朝皇帝为核心、拥有共同的祖先、拥有发达的文化。

宋朝为什么没有成为帝国而打遍整个地理视界?先天不足和实力不济,是一个原因。而这种国族意识的形成,也是非常大的的原因。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宋朝士大夫们,就不希望赵家官人成为秦皇汉武的雄主。秦皇汉武,成就的只是自己的千古流芳,却葬送了一代人美好生活。因为宋朝人已经意识到了他与我的区分,我们自己过好自己就行了,没必要想着去统治契丹人。



你可以说这种意识毫无雄心,但这种意识却非常具有凝聚力。说杜甫是爱国诗人,这就有点儿违和,因为大唐是帝国。但是,说陆游是爱国诗人,这就非常切合。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完全可以用在抗日战争的中国。因为都是同样的意境。

大明亡国,崇祯陈尸东华门外,而大明朝臣是个什么反应?

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崖山之战后,南宋宰相陆秀夫背着九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北宋军民“尸浮海上者十馀万人”。

十余万人齐跳海、“余皆睥睨过之”,这就是大明和大宋在凝聚力方面的差异。当然,南宋也有投降的将军和士兵。忽必烈取襄阳、灭南宋,就是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南宋军民保家卫国的战斗意志。蒙古人西征欧亚,就是在拔钉子,一次次的屠城就能震慑万邦。而蒙古人灭南宋,才是真正的灭国战争,一次次的屠城只能遭遇更顽强的反抗。

那么,南宋为什么还是亡国了?

有人说蒙古与南宋就是一个比烂的过程,两伙人都不怎么样。蒙古人这边一堆烂账,而南宋这边更是一堆烂账。蒙古人凡是死个大汗,就要上演一次举国战争。而南宋的烂账,恰恰是政权出了问题。后期的财政改革、官僚腐败和权力斗争,导致政权这个支撑出了问题。刘整降元,就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而襄阳一旦被攻破,蒙古大军顺着南襄隘道也就灌进了进来。

在中国历史上,南宋这个南朝政权有一定的优势。

比如一以贯之的地利因素和政权因素,比如士大夫集团塑造的凝聚力。但,南宋并不是最强的,比之刘裕建立的南朝宋,缺了进取雄心、缺了武功雄主、缺了能战精兵,也缺了丰功伟绩。



南宋却能独自抗衡蒙古数十年,更主要的原因是蒙古人并不是绝对的强。

他们的崛起,运气的概率更大。蒙古的大元,无法比肩隋唐帝国。大隋统一战争,四千里长江战线、51万隋军出击,两个月便正式结束了南北分治。 甚至,比之统一三国的西晋帝国,蒙古人的能力指数也要降一个档次。西晋三十年屯田,屯田之时灭蜀;七年造船,然后20万大军突破长江战线。灭吴,西晋只用了3个月。而蒙古的大元,即便1273年突破襄樊,彻底灭宋还是用了数年时间。

因此,成吉思汗及其后世子孙,之所以打遍了整个欧亚大陆,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运气太好。中华但有帝国,蒙古人崛起,几无可能;中亚但有强国,蒙古人甚至连西域都推进不到。所以,蒙古人一旦退出中原、陷入沉沦,就真心难以再有崛起的可能。后来,东北的满清崛起了,而蒙古诸部却仍旧内战不断。

8

不灭宋我觉得有几点原因,第一长江,蒙古军路上无敌可是过河可就费劲了。第二没兴趣,我们可以看到蒙古征服区域都是平原地带,纵马驰骋,马队羊群,都没问题他们也熟,而中国南方,可没草原,多是山区,暑热潮湿,蒙古人对这样的土地没有兴趣,抢劫是好地方,占领,没必要,后来忽必烈,那是他已经没地方征服了,而蒙古国没杖打就浑身难受……

9

宋蒙之间,大概1227年开始交锋,1279年结束,前后53年。坚持53年之久,这个成绩在当时世界是不错的。我们知道,花剌子模在一年内就崩溃了(1220-1221),西夏22年就灭亡了(1205-1227),金朝大概也只坚持了20年左右(1211-1234),旭烈兀西征时(1251)更是所向披靡。

那么,南宋在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呢?

(图片来自维基)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稳定,局部的军事失败不会造成政局动荡。金朝后期,军事失败加剧政治动乱,政治动乱又进一步促成军事崩溃。这在南宋是没有的。

二是防御体系成熟,南宋的防线大体是宋金战争时期,吴玠、岳飞等名将们一起构建起来的,可以说是久经考验了。南宋防线这是一个西中东三个大区构成的纵深防御,本身有很强的弹性。即使金人或蒙人攻破一两座关键城池,不会对整个防区构成根本威胁。比如在东线,宋军并不坚守淮河,而是利用江淮之水网纵横的格局,作为一个战略缓冲。金蒙之军渡过淮河,一方面骑兵难以展开,另一方面要经受南方天气的考验,而宋军主力则向几个据点收缩,随时可以反击。另外,尤在四川,蜀口沦陷以后,南宋依托山城,构建起多道防线,痛击来犯之敌。

相比之下,西夏、金朝并没有防御北方入侵的经验,与蒙古战争期间,战略上没有先例可以遵循,摸索反复的过程中,已经浪费了许多资源与时间。

三是基层战斗部队的军事素养较高。我们知道,蒙古扩张的过程中,通过屠城等手段,制造恐惧,迫使对方投降。南宋军队大体依托本地城池进行防御,一旦被包围以后,对于城防部队的心理是很大的考验。总体来说,宋军的表现可圈可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宋军有多强。一旦离开城防以后,机动能力很低,军事物流水平很差,缺少基本的野战素养。

10

中国历史有个怪圈,只要一提宋代,就给宋贴标签,什么弱宋,什么进贡,总之各种被吊打,被鞭笞,贬低宋朝。

其实在我看来,宋代才是中国封建社会真正的黄金时代,宋代才是古典意义上的中国最辉煌的时刻。今天和一个粉丝探讨,最后发现一个历史规律,那就是无论任何王朝的灭亡,无一不是内忧外患,左右失距,上下无依,在绝望中灭亡。后来我静静思考一下,将这个规律推翻,因为只有宋代不如此,他是于最鼎盛时灭亡,可谓无视王朝历史规律的另类。

真实宋朝一点不弱小,只是生不逢时。为何我说宋朝不弱小,只是生不逢时,原因很简单有如下就条。

宋代不弱小表现

第一:宋朝是中国有史以来,除近代最开明朝代,是中国华夏文化黄金时代。无论政治,经济,贸易,科技,和人文都是当时独步全球首屈一指强大国家。就算唯一被人诟病的军事,其实也不弱,只是面对汉化的辽国,野蛮的金国,还有世界征服者蒙古,二相对比,才显得很弱,哎,只能说这运气不是一般背。

(北宋恢复河湟故地重启丝绸之路地图)

第二:宋代是中国人民族信仰,创新精神和民族风骨最健全时代,于精神层面各种学术思想交相呼应,于创新层面四大发明,大多数都出自宋代,于民族风骨层面,崖山海战20万殉国者,对比明朝灭亡哪一个殉国皇帝和唯一太监。还用我多说吗?不过唯一的问题就是,因为生活太过好,造成的尚武精神确实,享受主义盛行。

第三:宋朝不是一直武力很差,他也有过雄起时,北宋初年攻打辽国,北宋后期不断攻打西夏,恢复河湟故地,重启丝绸之路,都是宋朝武力表现,南宋初,也曾打的金国闻风散胆。这都是实打实硬仗,就算最后独自面对世界征服者蒙古,也支撑50年之久,说他弱小让全世界被征服民族怎么想?让战斗民族俄罗斯怎么想?(当时俄罗斯为蒙古附庸,俄奸辈出)

可宋代如此优秀还难逃鼎盛灭亡经历,还经历二次,这和宋朝生不逢时有。

第一:前朝造孽。

终宋一代,南北宋前后历经300多年,是中国历史最长久朝代,也是中国大一统王朝中版图最少朝代,那失去的关键点就是传统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界线燕云十六州,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卖国之举让宋陷入无险可守绝境。

第二:开封位置不利,又不得不建都。

这是涉及政治经济二元问题,于政治而言,开封居宋代核心,国之正中天生首都,于经济面,隋唐后京杭大运河作用,华夏经济中心南移趋势就没停过。如不定都开封,而定都南方,意味着本就渐渐衰退的北方将更不受人待见,经历五代十国战乱,北方本就荒芜,如首都也不在北方,就相当于拱手将北方让与游牧民族,于是不管愿不愿意,宋都必须定都开封

第三:对手进化。

北宋刚建之时,契丹人建的辽国已完成汉化,简单说辽国是非典型游牧民族政权,因占领燕云,辽国变成游牧农耕混合式政权,这就给他很大变数。最大改变是,他的统治基础生产力水平远超前代游牧民族。南北院分治国家政策和民族平等民族政策让辽国变得政通人和。(韩德让能睡萧燕燕就是证明)

第四:国策偏差。

终宋一朝都以文抑武,文人地位空前高,达历朝历代极致。原因简单,宋皇室组训,皇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得因言获罪。于是终宋一朝,基本没有任何文官被杀先列。可是文人独大之时,往往是武人愤恨之时。于是才有捏面元帅狄汉臣忧愤而死,于是才有精忠报国岳鹏举,莫须有而死。

因五代十国城头变化大王旗的不安,和武人独大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不安,宋代皇室一直以来最大担忧,不是外敌而是武将乱政,于是矫枉过正下,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文人领军,武将位卑精英忌讳当兵,当兵被鄙视,如此军队如何有战斗力?如何有英雄人物出现?

第五:蛮族落日余晖

宋时的蒙古崛起可说是游牧民族最后一次落日余晖,当所有人都在感叹蒙古帝国强大时,切莫忘记,其实当时东方汉文明,西方欧陆文明都在走歪路。

汉文明:因长久武人乱政,进而偏执认为武人是罪恶之源,开始极端推崇文人治国,于是产生科技鼎盛文化发展,这本是好事,可在人类黑暗森林时期没有绝对武力保障的繁荣不过是过眼云烟。

欧陆文明:正处于黑暗中世纪不可自拔,那时欧洲远远落后于时代,教皇无上权威束缚着皇权和王权,科技的发展被宗教所束缚,人们思想被宗教所束缚。

恰逢其时,蒙古在成吉思汗领导下崛起,学习先进汉文明武装自己,同时不断征伐,一路向西灭国无数,实力发展壮大后,在回头灭亡最难啃之南宋,不就顺理成章吗?

下面让我们复述一下蒙古的征服之路和宋朝的抵抗之路。

征服第一步,灭金,经历中原100年骄奢生活的女真人,勇武之风已无影无踪,加上和南宋配合行动,金国灭亡,只留下金哀宗完颜承麟,半日皇帝的传说,和无数灭国者的悲恸。

征服第二部:一次西征,成吉思汗未遇对手,以花刺子模为代表中亚各国俯首,只在征服西夏时灵州大战中才遇西夏主力像样抵抗,成吉思汗死后,硬骨头西夏也被灭,宁夏因此得名(安宁西夏之意)

征服第三部:窝阔台二次西征,打到多瑙河。同时,还分兵东征进攻南宋,东路攻襄樊、江淮,西路攻四川,这次蒙古全面战争,西征畅通无阻,欧洲大半沦陷,东路却被宋军顽强抵抗,直到第二年,西、东两路军才攻占阳平关和襄阳两处战略要地。

蒙军湖北沿江集结准备横渡长江,南宋大将孟珙领兵救援连破蒙古24寨,取得江陵大捷,阻止蒙军南渡,打破了蒙古军不可战胜神话,之后数年宋军在孟珙率领下与蒙古军展开了惨烈拉锯战。

1239年,大将杜杲在庐州大败蒙东路军主力,蒙古东路军被迫撤退,孟珙随即率军反攻,连败蒙军,收复襄樊信阳,解除蒙军东路军对南宋威胁。

公元1240年初,南宋战神孟珙又大败西路蒙军,取得大垭寨大捷,收复夔州。两路围攻南宋蒙军全面受挫。

公元1241年,大汗窝阔台病死,西路蒙军撤离四川,长达六年蒙宋战争,以蒙古失败告终,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首次重大挫折。

公元1241年,蒙古汗窝阔台病死,其子贵由继汗位,之后病死,之后十年蒙古不断攻击四川皆无功而返,

公元1251年,拖雷儿子蒙哥即位,并发动了针对西亚和中亚的第三次西征,同时大举进攻南宋。这次他们改变战术,采取迂回包抄战术,由忽必烈率10万大军长途奔袭大理,大理国灭国意味着南宋被全面包围,与此同时英杰陨落,南宋战神孟珙,名将杜杲先后去世。

第二次蒙宋战争开始了。

蒙古大军共分三路:

中路军大汗蒙哥亲率,南下四川,直扑重庆,南路军云南出发,经广西直扑长沙,北路军忽必烈率领,直扑鄂州(今武汉),三路军计划在鄂州会师,然后顺江东进,直取临安,企图一举灭亡南宋。 

1-中路军 

蒙哥率领中路军一举攻克成都,此后宋军节节败退,四川大部失守,蒙军顺嘉陵江南下,在合州遇守将王坚顽强抵抗,此后双方在合州展开激烈攻防战,相持数月,蒙军不能前进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亲率军攻城,被石炮击中,当晚死在营中,中路军士气低落,只得撤退。(这就是改变历史的钓鱼城之战)

1-北路军 

忽必烈率北路军久攻鄂州不克,再加上蒙哥战死消息传来忽必烈不想恋战,只想回国抢夺汗位,正好权臣贾似道背着朝廷来议和,忽必烈于是顺水推舟退兵。

中路北路军皆无功而返,南路军独木难支,也只有撤退,于是公元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蒙军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战争以大汗蒙哥战死,三路大军无功而返告终。  

大汗蒙哥战死合州,他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汗位打了起来也给宋朝休养的机会。

公元1260年:从鄂州前线赶回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分别在开平和林自称大汗,双方因此展开长达4年内战。

公元1262年:掌管山东的汉族军阀李檀又起兵反叛,并与南宋联系,蒙古帝国局势一时非常混乱。然而内战之中的忽必烈还是很快平定了李檀叛乱

公元1264年:忽必烈彻底击败阿里不哥,结束蒙古4年内乱,内乱解除之后的蒙古又开始对南宋磨刀霍霍。

而南宋,在贾似道一手遮天下,忠奸不分,军政日趋腐败并没有利用蒙古内乱之机发展自己,错过最后的机会,不仅如此还发生一件大事,那就是南宋四川守将刘整向蒙古投降,其所率水师也归蒙古。(于是有水军的蒙古军顺江而下二路夹击成为可能)

公元1268年:蒙古以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蒙军和降蒙南宋水师攻打襄樊,蒙古军一开始进攻重点是樊城,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破城。襄樊地区坚守三年多。

公元1271年:忽必烈从四川增兵,襄樊两城所受压力越来越大,到1272年,襄樊被围5年,粮食快耗尽,但两城军民依然斗志昂扬,元兵始终无法得手。同年,南宋大将李庭芝派张贵、张顺率3000士兵,携城内急需物资,成功突破元兵包围,冲进襄阳,5年内第一次有援军入入襄阳,极大鼓舞全城军民士气。

此后,襄阳宋军与外围宋军联系,约好共击元军,可是有叛徒向元兵投降,出卖这一计划,致使襄阳宋军遭元军埋伏,损失惨重,再无力反攻。

公元1273年:坚守近六年之久的樊城告破,守将范天顺、牛富自杀与城共存亡,襄阳已孤立无援,守将吕文焕向元朝投降,历时6年的襄樊保卫战以襄樊失陷而告终,南宋的门户被彻底打开。  

公元1274年:忽必烈令元军自汉江入长江,沿江东下,一路南宋将领投降无数,到1276年,终于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气数已尽。

恭宗投降后,南宋余部也一直在各地坚持抵抗,大将李庭芝坚守扬州,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文天祥在江西发展反元势力,一度控制不少城池,李庭芝、文天祥兵败被俘都至死不降,均被杀害了。

南宋小朝廷一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最终在1279年与元军在厓山展开最后决战,张弘范大败宋军水师,陆秀夫不愿被俘虏,含泪背小皇帝跳海自杀,残余宋军和官员以及无数百姓也纷纷跳海殉国数目达20万之巨。

至此,南宋彻底灭亡。南宋抗蒙50多年,并使蒙古帝国付出极大代价,无疑是蒙古最难啃“骨头”。

孤儿寡母胆气足,文臣武将身死节。

感叹赵宋非昏聩,崖山一战绝壁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