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不针对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只是认为我们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的,眼睛看不到的未必不存在。人死后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我们谁也不知道,死人最有发言权,所以活着的人不要把话说的那么死,那么绝对,你看不到的东西不等于没有,举一个例子,微粒子谁看到了,摸到了,可它确实存在。所以我们应该保持敬畏的心情活着,而不是大言不惭的说-我是一个无神论者。

最佳贡献者
2

范缜(450—510年)

范缜一生著作很多,可惜的是大多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除《神灭论》之外,还有《答曹舍人》,收在《弘明集》与《全梁文》中。

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佛教最为盛行的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和朝代更替,使人们渴望得到神的救助或者死后升入仙界,可是他却不识时务地写了一篇《神灭论》,断言人死后精神也会随之消失,不可能成佛,形体与精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此言一出,举国哗然,遭到无数有神论者的责难,其中不乏王公权贵。他便是南朝齐、梁间儒家学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范缜,字子真,约于公元450年出生在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孤贫”的生活。范缜18岁时拜沛郡相县儒学家刘献为师,勤奋刻苦,很快就“博通经术”,深得刘献器重。几年后,范缜已精通儒家经典,尤其擅长《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成为颇有声望的学者。

470年,26岁的范缜上书王仆射,陈述改革政见,结果上书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报国无门的范缜29岁时便白发皤然,写下了《伤暮诗》和《白发咏》。范缜踏上仕途则是在479年齐朝建立之后,他最开始的官职是宁蛮主簿,后升任尚书殿中郎,齐与魏和亲时他曾作为使者出使北魏。此后,范缜在朝廷的影响越来越大,先后升任领军长史、宜都太守、晋安太守,梁朝建立后出任尚书左丞,并最终于510年在国子博士的官职上去世。

在有神论风行的时代倡导无神论,范缜当是第一人,他早在任宜都太守期间就曾下令废止祭祀神庙,劝说人民放弃鬼神之说。在举国上下崇信佛教的时候,范缜的无神论之说无疑触到了统治者的痛处,于是皇帝亲自组织了两次公开的佛教有神论者和范缜的论战,其中第二次论战最为著名。

那是在507年,皇帝率领朝廷显贵、群臣、僧侣70余人一齐上阵,就“神灭”与“神不灭”问题和范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按照皇帝的要求双方都必须要有书面论文,范缜为此次辩论所作的论文就是著名的《神灭论》。尽管范缜遭到了众人的围攻,但却无人能驳倒他的观点,在不能折其锐的情况下,皇帝甚至向他许以高官,但被他拒绝了。

《神灭论》的文体是当时流行的“自设宾主”问答体,全文只有1885个字,却以精辟的论点,生动明快的文笔,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其中包含了很多朴素的道理。在此文中,范缜驳斥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抨击“神不灭”论,提出了著名的“形神相即”的理论。

在当时,范缜的神灭论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他驳倒了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迷信思想,一定程度上使人民看到了佛教的欺骗性,从而获得精神自由。难能可贵的是,范缜指出统治者信仰佛教的目的是利己——维护统治,对统治者造成重大打击。可以说,范缜代表了当时无神论思想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形神相即”的一元论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灭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对佛教的狂热甚至造成了社会危机,祸及百姓。在这种背景下,范缜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佛教,并作了《神灭论》一文。范缜在此文中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以“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为依据,从理论上驳倒了佛教“神不灭”的谬论,提出系统的无神论思想。作为反神学的著作,《神灭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它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

3

范缜(zhin枕),生卒年代约为公元450—515年,字子真,舞阴(今河南泌阳北)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无神论者。他少孤家贫,学习非常刻苦,敢于坚持真理,绝不随波逐流。梁书》中说他“卓越不群而勤学”,“恒芒屨布衣,徒行于路”,“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反映了他的一些真实情况。在南朝齐、梁两代先后当过宜都(今湖北省宜都)、晋安(今福建省福州市)太守、尚书左丞等官。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政治上动荡不定的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阶级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追求虚幻的福荫,拚命提倡佛教。流毒所至,举国若狂。以致出现“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情游,货(指金钱)殚(dan丹,竭尽的意思)于泥木”的怪现象。范缜继承了前人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挺身而出,公开宣传无神论思想,批判佛教的种种谬论。

在齐朝的时候,范缜同信奉佛教的竟陵王萧子良曾经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辩论。争论的焦点是有没有所谓的因果轮回。萧子良质问他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贱?范缜便回答说:人生下来,好比一树之花,风吹花落,有的落到“茵席”之上,有的落到“溷(厕所)粪”之侧。人生到富贵或贫贱的不同家庭,正象落花,哪里有什么前生决定的因果关系可言呢?这番话,有力地批判了佛教因果报应的胡说,也把萧子良驳得无言答对。

萧子良与范缜辩论佛法

范缜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便写出了充满战斗气息的唯物主义杰作《神灭论》。全文用问答体裁对有神论者的种种谬论,特别是佛教的“神不灭论”,逐条进行有力的批驳。文章一开头就对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这个哲学上的根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针对佛教徒所鼓吹的人有生死而灵魂永在的谎言,范缜断然宣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意思是人的肉体是本质的东西,而精神则是人体的一种功能。所以人体生存,精神就存在;一旦人体死亡,精神也就随之消灭了。他把人的肉体同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指出人的精神对于肉体的关系就好比锋利和刀口的关系一样:刀是一种客观物质,锋利是刀口的作用。离开了刀口就无所谓锋利,怎么能说精神能够离开肉体而存在呢?他还进而分析了人的知觉和精神活动是人体内各种器官的功能,如手能感觉痛痒,眼有视觉,耳有听觉,而更高级的思维活动则是由心主管的。尽管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范缜没有能够摆脱心脏主管思维的误解,但是他却正确地阐明了感觉、思维从属于人体的唯物主义观点。这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各种宗教和唯心主义派别猖獗的时候,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神灭论》的流传,打破了佛教笼罩下思想界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使那些依倚佛教作为护身符的反动统治者惊惶失措。历史记载说:当时“此论出,朝野喧哗”,震动了整个舆论界。萧子良曾召集一批熟悉佛教经典的和尚,诘难围攻范缜,妄图驳倒《神灭论》,但是论战结果,仍以失败告终。萧子良无可奈何,便采取卑劣的手法,一方面指使人用“神灭非理,恐伤名教”的大幘子压他,同时派人私下劝说范缜放弃无神论,答应给他高官厚禄。范缜不为所动,并义正辞严地宣布决不“卖论取官”,表现了维护真理的坚定立场。萧衍(梁武帝)即位后,宣布佛教为国教,更把范缜视为眼中钉,亲自给范缜加了一个“违经背亲”的罪名,借故把他流放到广州去了。

范缜的神灭论思想,继承了王充的唯物主义传统,是汉晋以来无神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对自然现象,有深刻的观察和认识,用以论证自己的唯物主义谂点,克服了以煎一些“神灭论”学说在理论上的许多弱点。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即物而穷其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逻辑思维方面,也有许多贡献,确实不愧为我国古代的杰出思想家。

当然,和所有古代唯物主义者一样,一当渉及到社会现象时,范缜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比如,他把社会上的贫富现象,归结为偶然的因素;又把所谓“圣人”和“凡人”的区、别,说成是由于形体和器官上的差异。这些地方,还是摆脱不了宿命论的影响,表现出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尽管如此,他对发展唯物主义思想的贡献,还是要充分肯定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