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说创作自然有些夸张成分,而我们在读的时候习惯把自己代入其中,想想自己,再看看碗口,这根本就不可能嘛!所以才怀疑没有碗口粗细的枪。

古董碗我们都见过,和现代的大小也差不多,如果小到能让我们勉强握住,那就不叫碗,该叫盅了。

我以前也一直对这个问题抱有怀疑态度,认为是不可能的,直到我在网上看到了几张照片,我才豁然开朗,原来古代的大将并不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碗口粗细一点也不夸张,恰恰相反,如果和我们平常见到的红缨枪一样粗,这个大将根本就没法用。

最佳贡献者
2

碗口粗的枪一一

碗口粗是一种雄势的口语词,用在小说中是合情合理的,没有任何不适之处。

大碗也是碗,小碗也是碗,读者自己谋量着领会神意。

三碗不过岗,说明酒烈。三碗肯定不是大海碗,自然而然渴酒的碗大不到那里去。




3

这个问题,在古小说书里经常有类似的描写。碗口粗的枪杆不是没有,只是旧时的碗直径没有现在的大而已。

记得小时看见老人喝酒,他们手里拿着的酒杯只有牛眼睛般大,一次可以喝几十杯;《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打虎时,喝了十八碗酒,后来醉打蒋门神,也喝了几十碗,如不仔细分析,以现在的碗去衡量,武松的肚子岂不是一个酒坛子了吗?

我们这里历史悠久,乃大明朝开疆拓土的首垦之地,遗留物件也比较丰富。记得有一次迁坟,挖出了几个碗,好奇的我拿来看了看,和现在的碗大小上还是有区别。我们用来吃饭的碗口直径一般在十公分,而明朝吃饭的碗只有六七公分,从这里来看,古人用的盛器比现在的要小。

再说古人的体格能当武将的,身高应在一米八以上,这种人的手掌握着六七公分的枪杆应该是有可能的。所以,碗口粗的枪一旦使出来,一来可以威震对手,二来可以让自己胜利增添信心。

当然,作为小说,虚构和夸张的成分是存在的,张飞一声怒吼,就能把一个骁将吓落马下身亡,你相信吗?

4

题主真幽默~

都说是小说了,哪里能当真?更何况还是古代小说。

古代小说中人物“身高丈二”的也不少,所以“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那些用碗口粗铁枪的武将,一般都是身高丈二,力拔千钧的巨人。

而且在古代小说中,这种体型巨大的武将,一般都只能逞莽夫之勇,不是主角。

主角往往面如冠玉,鼻如悬胆,目如朗星,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

只需要掐指一算,或者略施妙计,这种有沙包大拳头,拿碗口粗铁枪的武将,要么被主角收为死心塌地的人形“宠物”,要么灰飞烟灭成为主角“雌性生殖器伪装术”的升级经验。

在古代小说中完全属于“渣渣”一流。

之所以有这种奇怪的现象,一来是宋代以后“重文轻武”成了主流意识。二来就是写书的这些人往往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要是一个穷书生,指不定被几个彪形大汉揍过呢!总得给自己的身板儿找点精神上的安慰吧~

不过这种思想流传至今也衍生不少弊端,比如现在流行的网络爽文大多都有点这种古代小说的影子。然而更加消极的是,现代网络爽文对主角的“雌性生殖器伪装术”和“逆天”的天赋兴趣浓厚,对努力奋斗和刻苦学习之类的品质毫无兴趣。

以至于现在的网文里,大多数主角都是靠血脉或“外挂”四处横行,完全不用努力上进。

这种类型的“爽文”,读多了对未成年人的观念造成的损害,不可估量。

5

小时候听老人说,碗口是碗底座那个小圈,上面大圈叫碗沿,是不是正确的不知道,但小说中的描述就好理解了

6

我们在考究这些问题时不应用质疑的态度,而是去寻找问题的可行性。古代人武将身材高大,两米的奇人还是有一些的,在冷兵器时代,不然讲究轻便灵活,不然讲究力大势沉。尤其是将军骑马的武器大多是长枪大刀这类重型兵器,用起来和电视里演的不一样,不可能生龙活虎的舞来舞去,应该讲究一击必杀,比如利用战马的突进力量突刺等。而且古代的碗,并没有多大的碗口,结合下面两张图,我想,应该还是存在的。



7

古代小说中常说的碗口粗的枪杆肯定是夸张了,原因简单,古代武将用碗口粗细的枪杆何用?

我这里引用《三国演义》中一段决斗拚杀来说明吧:

“次日,两军出营布阵,马超拍马而出,大叫:‘虎痴快出!'许褚拍马舞刀而出。马超挺枪接战,斗了一百余合胜负未分,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匹,又出阵前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许褚性起飞马回阵,卸了盔甲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战马超,两军大骇。两个又斗三十余合,许褚奋起一刀砍向马超,马超闪过,一枪望许褚心窝刺来,许褚弃刀将枪挟住,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褚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俩人各拿半截枪杆在马上乱打。”

从以上描写就可看出,马超使的枪是木质枪杆,如是铁枪杆,虎痴许褚就是将马超的枪杆拗弯也不可能拗断,更不可能俩人各拿半截枪杆在马上乱打。

既然是木质枪杆,又何必是碗口粗组?碗口粗的木质枪杆又有何用?

碗口粗的木质枪杆,只能说明战将身材健硕,手如莆扇,所以才握的住碗口粗细的枪杆,但现在的姚明也恐怕握不住碗口粗细的木头枪杆,姚明两米多的个子,全国也没有几个,古代恐怕也不多,所以只能是古代小说夸张了。

8

这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持枪的武将身高丈二,膀大腰圆。另一种是小说家过分夸张,真假参半。

先说第一种,古代的战争比得是什么呢?除了战略,战术,就是力量。两军对垒,排兵布阵固然重要,但也不是取胜的绝对因素。我们看小说,听评书,都是过分渲染了各种阵法。也就是说,再完善的套路,再华丽的布局,而作战的士兵都是酒囊饭袋,这场仗也得输。

在冷兵器时代,远距离可以使用抛石机,弓箭,弩机。而一旦双方面对面,就是近距离的肉搏战。这时候,往往人多者占优,力大者取胜。一个兵士纵使有再大的能耐,也应了那句话“英雄难敌四手,好虎架不住群狼”。所以,古人在战争中是相对被动的,因为形势瞬息万变,单个士兵无法左右战局,也无法掌控参战人数的多寡。唯一能自己主宰的就是力量和武器。

力量从哪里来?当然是饭量和平时的训练。所以,我们熟悉的“霸王举鼎”,“廉颇尚能饭否”以及武松顿食牛肉二斤。“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等等,都是在展示一种力量。

所以,小说里常常描述的某某将军身长八尺,力大无穷。手持一对擂鼓瓮金锤,丈八蛇矛枪,方天画戟。与敌将只一回合,就把对方挑落马下。试想,对决的普通士兵力量和武艺都会强于常人,何况带兵的将领呢?时至今日,我们身边两米的大个仍屡见不鲜。谁又能说古代没有这样的人呢?对他们来说,碗口粗的枪柄是不是也很正常呢?

第二种可能,就是小说家的夸张,渲染。为的是突出形象,使人物更生动。如果说历史上真的就有篮球运动员那样的身材,是合情合理的。那么,如一些小说里描述的,身材矮小,骨瘦如柴却偏偏力大无穷,就脱离实际,违背常理啦!代表人物就是《隋唐演义》里的李元霸,长得很瘦,很瘦,像“封神演义”里的雷震子,又像雷公转世。偏偏拿了一对大锤当兵器,寻常人等粘着就死,碰到就伤。似这样的就是纯粹的艺术描写啦!


我们没见过的不敢妄自菲薄,但近些年不断的有文物出土。当然,古代的兵器也在其中,但现实往往让我们大跌眼镜,所谓的几百斤的锤其实只有几十斤就不错了,所谓的长枪达到两米就是极限了。至于碗口粗的枪暂时还未发现。但我觉得,可以用手握住,就像篮球明星单手握球一样,原因也很简单,个子高手大,就是任性。

9

这个电视里常演,就是那个撞门的,一群人抱着撞门,碗口粗,就那个。那为什么武将拿这个呢?武将拿这个,一个可能是正准备撞门呢,结果敌人冲来了,他就只能用这个比划一下了。要不然,就是武将一般比较喜欢喝酒,喝高了,敌人来了,他正在酒劲上,管你那个呢,拿起件东西就上。他根本不知自己拿的什么,对手也不知道。你想啊,武将拿枪,不能像鬼子进村似的,猫着腰,端着。他就是顺势提着,或者搁在马背上。两军交锋,生死时刻,哪能看那么清楚呢!对方打眼一看,这武将厉害,枪都碗口粗……他来不及推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不会想,你就是提着一只鞋,作为对手他也要冲过来拼命,先打了再说。可是,一打就乱了套了,战场上,你不是想跟谁打跟谁打,他根本搞不清跟谁打的。打完了以后,回头一想,今天这一仗赢得不容易,对手多厉害呀!碗口粗的枪!然后就跟别人说,然后以讹传讹就有这个事了。说书的到军营说书,也搜集素材,这些个军人就有模有样地说了这个事——第一手资料呀!说书的觉得这个资料很好,拿回去用到书里了。别的说书的一看,这小子说书火了,为什么?偷偷一听,枪都碗口粗,比自己说得厉害多了,也学会了,回去也这么说。说来说去,就成套路了。至于这个事怎么来的,就没人管了。

10

都是小说夸张描述哪,何必当真,古代枪杆实际上还有很多是木杆的,碗口粗的枪杆,那得多大手,多大力气才能握住

比如之余关羽青龙偃月刀82斤,已经是神力惊人了,读小说的人还可以接受的。

李元霸800斤一对锤,无奈如何不可能的,不可接受,四平山一战,李元霸一人击杀一百多万人,这种屠杀也这样核武器才能达到的效果

下图,左边是小说中的锤,右边是实际战场上的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