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再换个问法,如果关羽张飞都没死,刘备临终前,是否会让关羽、张飞上位?答案是并不能。
政治路线不能违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的理论主张,论述了君权与神权之间的关系,后来的白虎通会会议又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简单点就是刘姓皇权神化了,每一代刘氏帝王都是上天派来管理民众的工具。
君王不能违背上天的指示,何况一般民众,只有听从的份,这种思想经过长年的宣贯,已经给上到士族、下到平民打上了深深的内心烙印。加上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的一系列疑似穿越的改革操作,并没有给底层百姓带来实惠,刘秀的崛起,让不少人觉着还是刘氏好。
神授的合法性这点在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场景:
刘备要匡扶汉室;诸葛亮要助刘备成霸业、兴汉室;曹操说自己愿为国家讨贼立功;荀彧劝曹操及时扶正朝廷;袁绍提出汉献帝血脉不纯、要立刘虞为主公;公孙瓒杀了刘虞,说他和袁绍图谋篡位。
咋一看好像都是匡扶汉室,可汉献帝比阿斗还难扶,最终被曹丕逼到禅位。但至少之前和曹丕逼汉献帝禅位,都拿了一块遮羞布,不敢明目张胆的直接篡位。
刘备当初打着刘氏宗亲“匡扶汉室”的旗号争夺霸业;晋位汉中王时表示要扫除寇难、靖匡王室;称帝时让上天赐福汉室、永绥四海。如果不让后代刘禅继位,让情同兄弟的张飞上位、或者关二爷上位,非刘氏继承他称的帝位和遗志,这不是打自己的脸面,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法理,违背了原先的方针路线。
封王关张也没份
两汉政策基本相同,刘邦白马盟誓的“非刘氏不称王”规矩,可能导致关张连封王都没份。
如果刘备统一天下,小王觉得学刘秀南阳故人之举,厚赏关张两人,但不给予重大实权可能性比较大,毕竟统一之后,天下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就是功臣和外戚,需要对这两类人严加防备。
只要关张两人没有反叛之举,刘备就不会杀两人,否则违背自己的仁德之名。所以关张两人,不管刘备统一天下与否,他们的路子基本锁死在位极人臣和南阳故人这两条线上,而封王是不可能的,至于替代刘禅上位更是没边没影的事。
形势可控
刘备托孤那年,刘禅16岁,有没有才华,刘备心底多少有些数,不可能一无所知。
就算刘禅平庸愚笨又如何,司马炎还不是让“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上位了,虽然有些天真,但能把控住局面就行。
在刘备征东吴之前,赵云曾劝谏刘备不要出征,但刘备不听。但是同时,仍命令赵云督江州,江州在蜀国一直是防御东吴的重要地域,在夷陵之败后,赵云进兵至永安,说明刘备事先是考虑过后果的,万一失败至少让赵云在后方接应。
刘备败后,退到了鱼复,并改鱼复为永安,建永安宫屯军。把只是犍为郡太守的李严召唤到永安,任命为尚书令。尚书令的前两任分别是法正和刘巴,法正一代谋主不必多说,刘巴的才智卓绝也被刘备和诸葛亮称赞,而李严突然成为接替者,就让人迷惑了。
当时,夷陵之败,大量人才的阵亡和去世,让蜀国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李严曾参与《蜀科》制定和地方平叛,只能是唯一选择,所以调李严过来应该是为了处理屯守永安时、与吴国解决对峙问题的一些事宜。
但是半年后刘备病重,托孤之事提上事宜,任命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政,并把中都护一职给予李严,无非是照顾荆州派、东州派两边的感受,同时考虑永安作为对抗东吴的桥头堡,留下李严统内外军事、镇永安,防备以辅国将军、领荆州牧身份进入西陵的陆逊。
其实,刘备心里对于当时的局势是有预见的,并安排了不少举措来应对,绝没有达到崩盘的局面,既然没崩盘,那刘禅自然可以上位,诸葛亮安国,李严镇永安防东吴,如果关张没死,更好说了,替代李严派到前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