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备在白帝城死时是一国之主了,他奔波一生自然知道一个主人的重要性。也清楚历史的皇帝因错传位于人而造成国家混乱,甚至遭到亡国之灾。因此他对交待后事肯定会认真考虑,不会把国家大事随便交于人。

刘备和关羽,张飞三结义后,经常不离左右,也经历过太多坎坷和战争,同生共死之义。他对张飞的一切都了如指撑,自知张飞有将帅之能力,切没有为国主的能力,所以刘备临终时绝不会开口叫张飞替代刘禅的事。

张飞,雄壮威猛,万人之敌,虎臣扶匡正义,赤胆忠诚,义薄云天,内心宽厚,对上下赤诚。个性脾气急躁,没多少文礼,有话直说,没耐心,胆大易发怒。因报关羽之仇,出兵东吳酒醉鞭击军士,被手下人谋杀而终。

最佳贡献者
2

借用港片hei社会里,在社团中具有最高话语权,同时又是老龙头邓伯的一句:社团是不能让一个人独大的,要平衡。所以第一部时他支持力量较弱的乐少,不选势力最大的大D,而第二部里选择了有钱但意不在龙头的占米,而不选择乐少或是东莞仔。

不但社团是这样,同样的一个国家政权也是一样的,老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大多都会选择势力较弱的一方,而不会选择势力过强的一方,所以不管是多么英明神武的皇帝,都不愿看到其继任者结党,以免其势力过于强横而影响到自己目前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局势。

一但出现东宫结党的情况,大概率就会发生废储事件了,所以刘备不选嫡长子刘永,而是选庶长子刘禅,这除了刘禅是长子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益州没什么利益关系,不像刘永那样,有一个益州吴氏家族的娘家。

以题目为例,我们先排除什么家天下、一姓传承的政治体系,单从刘备去世前,张飞如果还在世的话,就算刘禅真的无能昏庸,可刘备也是不可能把位子传给张飞的,甚至连让他辅政都不可能。

如果让张飞接替刘备领导蜀汉的话,张飞一脉大权独揽,手握军事和内政,加上张飞年岁已大,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经验,自然不会听从诸葛亮等人的建议,一意孤行了,如此一来,那最糟的局面或许会变成三分内斗:蜀汉,刘禅、赵云、诸葛亮一派公开和张飞翻脸,占领江州、永安,不遵成都号令,刘永、刘理、李严、吴懿为一派,或联合刘禅派系夺权,或占领汉中,争得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位置。

事实上在刘备死前,一共留下了两个辅助刘禅的大臣,一个是诸葛亮,掌管内政,代表跟着刘备入蜀的荆州外来势力,一个是李严,掌管军事,代表着原益州本地的势力,两人辅助,把刘备老班子和益州之间来了个平衡。要是把张飞或是赵云加进来的话,那势必打破这种平衡,造成益州势力过小,引起他们的不满意,所以益州方面又得加入一个吴懿,总之人数一定要平衡,可是辅政大臣一多,稍不注意又容易造成之间的内斗,如康熙年间的辅政四大臣之争一样。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3

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再换个问法,如果关羽张飞都没死,刘备临终前,是否会让关羽、张飞上位?答案是并不能。

政治路线不能违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的理论主张,论述了君权与神权之间的关系,后来的白虎通会会议又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简单点就是刘姓皇权神化了,每一代刘氏帝王都是上天派来管理民众的工具。



君王不能违背上天的指示,何况一般民众,只有听从的份,这种思想经过长年的宣贯,已经给上到士族、下到平民打上了深深的内心烙印。加上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的一系列疑似穿越的改革操作,并没有给底层百姓带来实惠,刘秀的崛起,让不少人觉着还是刘氏好。

神授的合法性这点在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场景:

刘备要匡扶汉室;诸葛亮要助刘备成霸业、兴汉室;曹操说自己愿为国家讨贼立功;荀彧劝曹操及时扶正朝廷;袁绍提出汉献帝血脉不纯、要立刘虞为主公;公孙瓒杀了刘虞,说他和袁绍图谋篡位。

咋一看好像都是匡扶汉室,可汉献帝比阿斗还难扶,最终被曹丕逼到禅位。但至少之前和曹丕逼汉献帝禅位,都拿了一块遮羞布,不敢明目张胆的直接篡位。



刘备当初打着刘氏宗亲“匡扶汉室”的旗号争夺霸业;晋位汉中王时表示要扫除寇难、靖匡王室;称帝时让上天赐福汉室、永绥四海。如果不让后代刘禅继位,让情同兄弟的张飞上位、或者关二爷上位,非刘氏继承他称的帝位和遗志,这不是打自己的脸面,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法理,违背了原先的方针路线。

封王关张也没份

两汉政策基本相同,刘邦白马盟誓的“非刘氏不称王”规矩,可能导致关张连封王都没份。

如果刘备统一天下,小王觉得学刘秀南阳故人之举,厚赏关张两人,但不给予重大实权可能性比较大,毕竟统一之后,天下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就是功臣和外戚,需要对这两类人严加防备。



只要关张两人没有反叛之举,刘备就不会杀两人,否则违背自己的仁德之名。所以关张两人,不管刘备统一天下与否,他们的路子基本锁死在位极人臣和南阳故人这两条线上,而封王是不可能的,至于替代刘禅上位更是没边没影的事。

形势可控

刘备托孤那年,刘禅16岁,有没有才华,刘备心底多少有些数,不可能一无所知。

就算刘禅平庸愚笨又如何,司马炎还不是让“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上位了,虽然有些天真,但能把控住局面就行。



在刘备征东吴之前,赵云曾劝谏刘备不要出征,但刘备不听。但是同时,仍命令赵云督江州,江州在蜀国一直是防御东吴的重要地域,在夷陵之败后,赵云进兵至永安,说明刘备事先是考虑过后果的,万一失败至少让赵云在后方接应。

刘备败后,退到了鱼复,并改鱼复为永安,建永安宫屯军。把只是犍为郡太守的李严召唤到永安,任命为尚书令。尚书令的前两任分别是法正和刘巴,法正一代谋主不必多说,刘巴的才智卓绝也被刘备和诸葛亮称赞,而李严突然成为接替者,就让人迷惑了。



当时,夷陵之败,大量人才的阵亡和去世,让蜀国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李严曾参与《蜀科》制定和地方平叛,只能是唯一选择,所以调李严过来应该是为了处理屯守永安时、与吴国解决对峙问题的一些事宜。

但是半年后刘备病重,托孤之事提上事宜,任命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政,并把中都护一职给予李严,无非是照顾荆州派、东州派两边的感受,同时考虑永安作为对抗东吴的桥头堡,留下李严统内外军事、镇永安,防备以辅国将军、领荆州牧身份进入西陵的陆逊。



其实,刘备心里对于当时的局势是有预见的,并安排了不少举措来应对,绝没有达到崩盘的局面,既然没崩盘,那刘禅自然可以上位,诸葛亮安国,李严镇永安防东吴,如果关张没死,更好说了,替代李严派到前线去。

4

一,张飞,有万人敌的美称,为什么本能作托孤大臣,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当然,张飞已经死了,刘备后死,没有办法托付大事。即使张飞没有死,刘备也不会让张飞替代刘禅!

刘备死时,托大事于诸葛亮和李严。赵云对刘家有大功,刘备也只是让赵云看守着刘备的儿子们。大概赵云作忠义的兄弟,一生不离弃。但是,作为托孤大臣,还是不合适。

这样一来,刘备如果看到张飞在傍边,也只不过是"三弟,帮扶吾子"而已。

刘备对诸葛亮所说的话,有深刻的背景因素。诸葛亮有智慧有谋略,也得人心,不是其他蜀国士大夫比得了的。刘备这样对诸葛亮说,能扶就扶,不能就算了,你自己干。诸葛亮比刘备更鬼,连忙说不敢,不敢。诸葛亮也怕刘备安排了其他人在窃听,即使不动刀兵,诸葛亮的下半生恐怕也不好过。谁知道刘备在白帝城二年时间内忙了些什么大事。

这是刘备知人太深的原因。如其不然,刘备也算不上枭雄了。

二,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底层平民,达到称皇帝的地位。不能不说本事不小。

这样的本事包括方方面面。尤其是他的识人本事,更是高人一等。

刘关张桃园结义,刘备开始是不怎么了解关羽张飞,但是,时间一久,对两个兄弟就了解了。

刘备对张飞的了解就是合了一点脾气,然后同关羽一起喝了酒 然后就是兄弟了。刘备不在时是关羽在管张飞张飞就是一个吃街坊的人。就凭一身蛮力才成了杀猪佬。是个人人惧怕的角色。换句话说,是大家把张飞惯坏了,让他有了横蛮的性格。大概就是韩信所说的"匹夫之勇"

,即使他能义释严颜,但是,治理国家大事还是逊色很多。历史上的大将军与政治家区分大,著名的廉颇与蔺相如就是一个例子。看看气度,蔺相如就强大得多了。

从刘备要去打孙权,屡次告诚张飞不要喝酒打人,不要把酒友放在身边,是取祸之道。张飞不听,结果张飞被杀。当初,刘备已经是皇帝,已经不再是兄弟们的大哥了。而是一国之君,兄弟之情已经被国家之情淡化。张飞在关羽丢失简直后,给国家带来的危险,张飞应该是看得出来。刘备要去为关羽报仇,张飞应该劝皇帝三思,才是一个为大局出发的英雄。但是,刘备已经被大臣们劝住了,改变了报私仇的想法。张飞在阆中一听,火冒三丈,马上到成都,又哭又闹,还在把兄弟之情强加在国家利益之上。非常不明智!

所以,纵使刘备看到张飞在傍边,托付刘禅,也仅仅是在生活问题上,而不是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张飞。更不会让张飞替代刘禅,说不定,张飞在这件事情上比刘禅更不如。

5

不不不,会让你代替刘禅。

就冲你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窍不通的马后炮来讲,虽然作死,但是还是可以当个大巫师的。

6

演义会,正史不会。

7

不会的,刘备会向天再借五百年,哪里轮得到张飞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