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北齐和北周双雄对峙,为什么最后的胜利者是北周?

北齐和北周双雄对峙,为什么最后的胜利者是北周?

2020-11-08 05:31阅读(61)

北齐和北周双雄对峙,为什么最后的胜利者是北周?:因为北周的“神经 毕喽陨僖坏恪S钗奶┖透呋斗旨液螅呋墩套攀盗η浚撇黄鹩钗奶诙潭贪四晔奔淅铮涣

1

因为北周的“神经病”相对少一点。



宇文泰和高欢分家后,高欢仗着实力强,瞧不起宇文泰,在短短八年时间里,一连打了宇文泰四次。

这四次大战,宇文泰赢下了前两战,但后两战输得很惨。尤其是第四次“邙山之战”,西魏军被斩杀六万,宇文泰仓皇而逃,关中的鲜卑族精锐几乎是一夜之间死绝了,西魏政权受此影响,也是岌岌可危。

所以这次大惨败后,宇文泰便改变策略,他不再拘泥于过去的管理模式,搞出了“八柱国”制度。

所谓八柱国制度,网上的介绍很详细,这里不赘述了。这个制度的意义在于,宇文泰主动把权力下放,激励了关陇实力派抵抗高欢的积极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关陇汉人也在这次改革中被吸纳进了西魏高层,成为统治阶级。(八柱国中的李虎、李弼、赵贵都是汉人实力派)

汉人的人口基数可比鲜卑人多的多,有了关陇汉人的加入,西魏军队无论是兵力,还是活力都比之前强出了几个档次。

公元546年,高欢第五次找茬,这一战在历史上被称为“玉壁之战”。

西魏军当时严阵以待,指挥得当,最终以斩杀七万多人的战绩,逼退东魏军。

而玉壁之战后,高欢闷闷不乐,长时间的抑郁导致他在次年年初病倒,不久便病死。

临死之前,高欢嘱咐儿子高澄,务必要替自己报仇。同时他还特意强调,说侯景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个人有用,但就是不听话。如果他有什么异动,不要仁慈,直接把他宰了。

事后,果不出高欢所料,他尸骨未寒,侯景就起兵叛乱,并派人联络宇文泰,打算把东魏给拆了。然而,由于高澄早有防备,再加上宇文泰也知道侯景是个什么玩意,根本不想跟他联手,所以侯景的叛乱很快就被高澄扑灭。

后来侯景走投无路,只好出逃,投奔南梁。

侯景来到南梁后,梁武帝收留了他。高澄一听这事,想到父亲高欢的临终嘱托,一定要宰了侯景,便立马挥师南下,与梁军大战。

这一战,魏梁双方都死伤惨重,高澄感觉自己拿不下南梁,便主动提议和解,条件就是交出侯景,东魏便撤军。侯景听说后,害怕梁武帝会出卖他,就先发制人,发动叛乱把梁武帝囚禁,将他活活饿死在了皇宫里。

就在南梁发生内乱之时,东魏也发生了同样的内乱。高澄被厨师刺杀,他弟弟高洋趁机上位,攫取大权。

西魏的宇文泰听说这事,匆忙出兵,打算到东魏掳掠一番。结果高洋早有准备,宇文泰的军队刚开到国境,高洋的大军就严阵以待了。宇文泰没占到便宜,只好退兵。

逼退宇文泰后,高洋威望大涨。他在志得意满的情况下,就废了傀儡皇帝,改变高欢和高澄处其实而不慕其名的作风,直接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高洋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发混账的时候是禽兽不如,清醒的时候又是雄才伟略。宇文泰感觉这个精神病难对付,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已经内乱的南梁。同时高洋也觉得宇文泰是个老狐狸,不太好对付,所以他也把目标定在了南梁。

于是南梁就这样被西魏和北齐两头野狼同时盯上,成了一只虚弱的待宰羔羊。

公元551年,侯景的军队攻打荆州,当时南梁的荆州刺史萧绎(梁武帝的第七子)感觉打不过,就派人向宇文泰求援,表示只要宇文泰肯出兵,他就割让汉中给西魏。宇文泰见有便宜占,当即给出支持。

随后得到了支援的萧绎发动反击,派大将王僧辩率军东下。同时陈霸先率精兵三万人助王僧辩,两人携手大败侯景。最后,侯景被部将所杀,历时近四年之久的侯景之乱宣告结束。南梁又恢复了和平。萧绎在这一大功基础上,在荆州称帝,宣示自己为正统。

不过众所周知,汉中是巴蜀门户,萧绎把汉中割给了宇文泰,巴蜀还能保住?所以宇文泰趁萧绎与侯景大战时,就派兵把巴蜀攻陷了。高洋看到宇文泰下手了,他也出兵,攻陷了南梁的淮南地区。南梁的国土,有一半就这么被西魏和北齐趁乱夺了去。

萧绎一直以正统自居,可是南梁的地盘丢了一大半,这让他很没面子,也让他在江南实力派面前挺不起腰杆子。当时的人都骂他是内战内行,外站外行。有本事杀兄弟,没本事驱逐外虏,算个什么东西。于是萧绎为了给自己争面子,就写信给宇文泰,把宇文泰大骂一顿,要求宇文泰把强占的地盘都还回来。宇文泰脾气也爆,他吃下去的岂能再吐出来?所以他看到萧绎的信后,直接就让八柱国之一的于谨、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还有他的侄子宇文护围攻荆州。

当时,萧绎的兵马都在扬州,荆州防务极其空虚。所以这一战没有任何悬念,荆州长江以北的地盘也被西魏夺了去。萧绎兵败投降后,被蒙在一个袋子里,活活得给闷死了。


西魏占了荆襄,高洋听说后,眼红了,就也带着大军,风急火燎的直奔南京,想趁势把南梁灭了。

北齐军行军途中,高洋给镇守南京的王僧辩写了一封信,让他投降。起初,王僧辩对高洋的提议是拒绝的,不过他和高洋打了一仗后,被打怕了,于是他就大开城门,表示愿意归顺北齐。

陈霸先听说这个事后,大为不满,他不想束手待毙,便整军发动反击,把王僧辩和北齐军都打趴了。之后陈霸先扶持萧绎的第九子萧方智为傀儡皇帝,他成为南梁的实际统治者。并在两年后篡位自立,建立了南陈。

就在陈霸先和高洋对抗时,宇文泰死了。临死之前,他觉得儿子宇文觉还小,便把国事委托给侄子宇文护负责。在此时的宇文泰看来,宇文护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然而事实却证明,宇文泰看走了眼。

宇文泰刚死没多久,宇文觉就废掉西魏傀儡皇帝,自称天王,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同时宇文护还逼宇文觉退位,拥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继位,并把宇文觉给杀了。后来宇文护觉得还是不放心,他就又掀起了一通大屠杀,把宇文毓也杀了,改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

宇文护专横跋扈期间,八柱国之二的赵贵和独孤信暗中策划,打算将其除掉,后因事泄而被宇文护双双处死。而这件事也导致了北周实力派与宇文氏离心离德。用当时群臣的话说:宇文氏自相残杀,是他们家事,不干自己屁事。

这种态度,也直接导致了后来杨坚篡夺宇文氏皇位时,没人再愿意出手帮忙。

北周在内乱,北齐也一样。

公元559年,高洋喝酒喝高了,死了,传位给儿子高殷。(陈霸先同年去世)

高殷继位没多久,他六叔高演篡位,先把他废黜,后找茬杀死。

高演篡位前,曾与他母亲娄太后(高欢正牌老婆,高洋、高演、高湛生母)有约定,就是篡位可以,但不可以杀高殷。结果高演说话不算话,人品败光。后来高演病死时,本想以退为进,对弟弟高湛说,我可以主动传位给你,但请你不要杀我儿子。高湛表面上满口答应,可等他继位后,还是学高演,杀了高演的儿子高百年。

六年后,高湛病死,皇位传给了高玮。北齐的这一次传位倒没发生血色事件,但是高玮是著名昏君。他在位的几年里,北齐的老百姓可被他祸害惨了。而在这种背景下,北齐的国势又岂能不衰?



公元572年,陪北齐一起“疯”了十几年的北周决定不玩了。因为这一年,在宇文护的阴影里隐忍了多年的宇文邕发动政变,在大殿上亲自动手,捅死了宇文护。

宇文邕是一代雄主,有统一天下之志。所以他亲政后,北周拨乱反正,国力蒸蒸日上。

相比于北周,北齐人民在高纬的统治下,则继续着半死不活的日子。

高玮这人到底有多昏庸呢?他一登基,就把前朝的公卿大臣全罢免了,然后把这些官全赏给了自己狐朋狗友。除了赏官外,高纬还给他的每个狐朋狗友都赏赐宰相才有的“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北齐被他这么一通胡闹,莫名其妙多出了一千多个宰相,好几百个王爷。发展到后来,甚至连高纬养的鸡狗马都有封号,狗全是县令级别,鸡全是开府待遇,马全住别墅。

高湛时期的功臣见高玮这么胡闹,当然是要出面劝诫的了。可是高玮杀心四起,谁劝他就杀谁。比如兰陵王高长恭,就是这么被高玮赐死的。

皇帝当成这幅德行,后来宇文邕打来时,北齐自然是百官将士没人愿意为高玮卖命。最终高玮兵败晋阳,他逃跑时,北齐将士宁可投降北周,也不愿意随他逃亡。此时的高玮可谓是人心尽失。

从晋阳逃到青州后,高玮见自己可能真的要完了,就问身边的宠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不做亡国之君。然后马屁精就对他说,你把皇位传给了你儿子高恒不就好了,这样亡国之君就不是你,而是你儿子高恒了。

高纬想了想,好像也对,然后他就真的传位给了高恒……

公元577年,北周大军围攻青州,高纬不想被抓,就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跑路,准备投奔南陈,结果在逃跑途中,高玮和高恒被北周大军截住,当场抓获。

事后,两人皆被赐死,北齐也自此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北周灭北齐时,南陈响应宇文邕的倡议,趁机出兵淮南,收复了淮南。


可是北周消灭北齐后,立马翻脸,宇文邕连战马都没有下,就马不停蹄地挥师南下,猛攻南陈。陈军奋起抵抗,但最终还是惨败。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巧,就在南陈被打得喘不过气时,宇文邕忽然去世了。而继位的宇文赟又是个跟高玮有得一拼的昏君。这位小混蛋无心征战,专心祸乱朝政,导致大权逐渐旁落,落到了外戚杨坚手中。

后来杨坚密谋篡位,也无心南征,南陈就这样有惊无险地躲过了一劫,又续了十年命。

2

想当年,北齐可是压着北周打的,下面是北齐灭亡前,与北周的几场大仗。

南北朝时期,北周、北齐、南陈并立形势图。

公元563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派柱国大将军杨忠率军20万,联合突厥,东征北齐,兵败撤军,这里的杨忠就是后来隋文帝杨坚的父亲。

公元569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派齐王宇文宪率兵10万攻齐,在宜阳、汾北拉开战场,北齐太傅斛律光率军击败周军而还,斛律光是北齐能征善战的名将,他女儿嫁给孝昭帝高演之子高百年,结果高百年被武成帝高湛虐杀,斛律氏绝食而死,他还有个女儿是后主高纬的皇后,被废为尼姑。

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攻齐,在河阴地区与齐军开战,因战略问题,北周武帝又生病,北周撤军。

北武帝宇文邕画像。

以上三仗,都是以北齐胜利告终,所以在初期,北齐的实力是完胜北周的,《北齐书·卢淑武传》也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两国对比“太齐比之关西,强弱不同,彼若闭不出,则取黄河以东,长安穷蹙,自然困死,如彼出兵,非十万以上,不为我敌,所供粮食,皆出关内,我兵士相代,年别一番,谷食丰饶,运送不绝,彼来求战,我不应之,彼若退军,即乘其弊,自长安以西,民疏城远,敌兵来往,实有艰难,与我相持,农作且废,不过三年,彼自破矣”。

可是,北周虽败,但北周一直在走上坡路,以上三仗能看出,北周皇权稳定,一直是北周武帝当政,他18岁即位,有勇有谋,前几次虽败,但他摸索败的原因,自我反省,推行均田制,发展农业,又改革府兵制,优化军队,北周越来越强,且窥探出了北齐的虚实,最后伐齐成功。

反观北齐,走的是下坡路,熟悉这段历史的都知道,北齐有个“禽兽王朝”称号,这个朝代的统治者太没人性的,个个荒淫残暴,甚至有人猜测这个家族有精神病史,前面所讲北齐那么能打的名将斛律光,两个女儿嫁给高氏都不得善终,摊上这么个主儿,斛律光还能为这个政权服务吗,连自己的生死都无法左右,最后也被杀灭门。

兰陵王高肃,北齐高氏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人,不与变态兄弟为伍,可惜被高纬毒死,图为兰陵王墓。

最后,虽然575年北周灭北齐中途退兵,但武帝病一好,第二年立马再次出兵,进兵汾潞,直捣晋阳的战略也十分正确,那时候北齐政权已摇摇欲坠,内部斗争险恶,胡汉矛盾严重,吏治败坏不堪,特别是后主高纬荒淫无道,北周军一夺取晋州,周围诸城纷纷向北周军投降,平阳、晋阳、邺城,三步北齐亡。

3

从西魏时期开始,西魏北周的制度改革创新使西魏北周的效率要高于东魏北齐,最终让北周胜过了北齐。

下面展开说一下其中的逻辑。

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对峙形势:西弱东强,刚性约束促使西边要创新

在西魏东魏分开、双方开始竞争以后,早期的西魏是处于下风的。从地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西魏地处的是河西、关中、陇西等地,山地和隔壁居多,土地贫瘠,又久经战乱,人口稀少;而东魏地处河东、河北的黄河中下游核心地区,多为平原地带,土地肥沃,人口相对稠密。从综合国力上看,西魏明显弱于东魏,所以,在两者的竞争中,西魏开始处于下风。

穷则思变。地理位置、人口等硬性条件无法短期改变,那怎么才能提高竞争力呢?历史证明,从组织方式上提升组织效率是可选的途径。

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假如东魏国力为100,西魏大约只有60。在某场战役战争的力量使用上,如果东魏最大只能调动其国力的两成,那西魏做到能调动其国力的三成,则两者在战场上就基本相当了。

西魏就是这么干的。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就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制度。

西魏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既是一种兵制,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动员机制。

府兵制是怎么回事呢?这里简要说一下。

在府兵制之前,魏晋南北朝的兵制基本都是“世兵制”,也就是由军户世代当兵来组建军事力量,由军户一边屯田一边训练,政权有需要就组织去打仗。被选为军户,那子子孙孙就都是军户,父死子继,无法脱离。这种制度可想而知,会让人失去希望、甚至绝望,因此靠这种制度组成的军队,其战斗力的持续时间都不长,要不了多久就有人逃亡,大批的逃亡。剩下不逃亡的是什么人?都是老弱病残。

因此,在府兵制出现之前,士兵这个职业,处处被人看不起,简直就跟奴隶差不多,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府兵制的诞生,深刻地改变了西魏北周社会。

首先,府兵制兵源优秀,中上等人均才有资格当兵,改变了士兵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府兵制选兵,是从民户中选择中等以上人家,每六户选一户家有3丁以上的,其中1丁作为府兵,“免其身租庸调,郡守农隙教试阅,兵仗衣驮牛驴及模粮六家共备,抚养训导有如子弟,故能以寡克众。”(《玉海》卷一三八兵制)。六家中等以上人家提供这一个兵的军事装备,这也保证了府兵的硬件配备可靠,而不是拿府库中快朽烂的武器充数。精神抖擞、盔明甲亮的府兵,一改人们印象中世兵那种样子。一般人想当兵还不够格,士兵地位极大地提高了。

其次,府兵制打散了将领与士兵的从属关系。

府兵被编入不同的军,朝廷设立了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为将领;在朝廷计划出征打仗时,则点某个军的府兵集合,然后指派一位或几位将领带兵出征;完事之后将领交回符节。这样整个军队掌握在朝廷手中。

第三,府兵制的军功奖励制度,成了一种社会动员和激励机制。

府兵的兵士通过建立军功,可以累功获得帅都督、大都督、仪同三司等官职,从此就可以进入行政官僚队伍。原来那些毫无改变身份机会的普通人,由此就打开了一个新的上升通道。西魏北周的社会基层力量就被这套制度调动了起来。这让人想起战国七雄的秦国,以军功爵位制鼓励全民,结果以秦一隅之力统一了中国,两者异曲同工。

第四,府兵制还促进了胡汉融合。府兵制完全是建立在普通中等以上民户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按照是否鲜卑族的民族成分进行区别对待。军队中注重的士气、没有区别的袍泽之情,在这种相对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形成,而这些是决定战场形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东魏北齐的兵制延续原来北魏的做法,胡汉有别,军令竟然还用鲜卑语。

东魏北齐军队中,依然把鲜卑人和汉人分开,区别对待。东魏北齐一般按照内骑兵与外步兵的方式布置军队。善于骑射的鲜卑人组成的骑兵,是统治者的主要依靠力量;步兵主要由汉人充当。鲜卑兵居内充当宿卫,汉兵居外为屏障。

六镇鲜卑人大多数在东魏北齐境内,这些鲜卑人或鲜卑化的汉人后来大部分被高欢收编,成为东魏北齐军队的主要成分,军中的号令使用的是鲜卑语。

统治者将鲜卑兵和汉兵分开管辖,区别对待,没能很好地将两者纳入统一的体制之中。统治者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汉人不如鲜卑人。《北齐书》卷二十一载“高祖曰,‘高都督纯将汉儿,恐不济事,今当割鲜卑兵千余人共相参杂,于意如何’高昂对曰‘敖曹所将部曲练习己久,前后战斗,不减鲜卑,今若杂之,情不相合,胜则争功,退则推罪,愿自领汉军,不烦更配。”高昂的话反映出鲜卑人和汉人之间存在很深的隔阂。

而据《周书》等史料,在西魏北周军队中,对鲜卑人和汉人没有区别,其矛盾也并不突出,府兵制将鲜卑人和汉人很好的整合在一起。

对于社会政治经济,东魏北齐也没有做什么制度改变和创新,因此,其底层社会力量、资源整合能力就不如西魏北周。

另外,统治者的个人品行能力方面,西魏北周也是强于东魏北齐。

相对于北周,北齐君主明显的更加昏乱暴虐,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军事,此处不再细说。

结语:西魏北周的府兵制促进了社会融合、提高资源调度和使用效率,因此最终北周能赢

在农业时代,各个政权的力量差距与今天技术导致的代差不同,多在伯仲之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谁资源浪费得少、效率和效能高,谁就能赢。北周主要赢在了制度创新方面,府兵制全面提升了北周的力量,最终胜过了北齐。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4

北齐和北周纯粹是在比烂,只不过北齐更烂,烂得更早。

按说,开局北齐的国力远远强于北周,北齐治下疆域70个州,开局人口就达2000多万,北周治下105个州,开局人口只有600多万。

为什么力量会这样悬殊,因为北齐高欢继承的是北魏的大部分政治,经济,军事遗产,而北周宇文泰在开始只不过是一个地方军阀,相当于中央政府和区域割据者的关系!

这什么概念,相当于北周拿30人口对北齐100人口,理论上北周每爆一个兵,北齐就能爆三个兵。

所以在开局时,高欢的出牌只能用“豪横”来形容,一波一波爆兵,被灭了一波又来一波,简直让宇文泰喘不过气。

537年小关之战,东魏军战败,猛将窦泰自杀,同年沙苑之战,高欢出动了二十万大军,而宇文泰只能拉出一万人,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宇文泰伏兵大败高欢,俘虏东魏军七万人,高欢狼狈而逃。

538年河桥之战,东魏大将高敖曹战死,高欢夺回洛阳。543年邙山之战,西魏大败,士卒损失六万多人,不得不搞出府兵制征兵苟延残喘,但高欢也伤亡惨重无力扩大战果,546年,高欢又拉出十万大军围攻西魏重镇玉壁,这次幸亏南北朝最后一位名将韦孝宽开挂守住了城,而西魏终于可以喘息一波。

因为高欢死了。如果高欢不死,死的一定是宇文泰。

十年不到大打五次,小打不计其数,西魏原来关中的老兵都打得换了茬,宇文泰欲哭无泪,用四川话说:你这是要把我搞神!

高欢死了,东魏开始出猪队友,连绵不绝地出。

第一个猪队友是高欢的儿子高澄,他继任大丞相,大将军期间成功逼反了大将侯景,东魏大将慕容绍宗和侯景在涡阳激战,侯景失败叛逃南梁,挑动南梁进攻东魏,自此东魏在南方树敌,战略上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到了高澄弟弟高洋时代,篡夺东魏政权,建立北齐,也即是这时开始,北齐患上了自我作死的癌症:统治集团内讧。

作为史上最著名非主流表演艺术家,高洋的最大爱好是饮酒,这本身不算什么,但是哥们喝完了酒有个助兴的爱好,杀人。

开始是一喝酒就杀人,到后来变成不喝酒也杀人,死在高洋手下的北齐元勋宿将不计其数,安乐王元昂,清河王高岳,宰相高德政,太尉彭乐……我估计阴间的高欢一定很郁闷,老子给你留的辅政班子,你咋全送来陪老子了呢?

幸亏高洋只做了十年皇帝就把自己喝死了,否则死的大臣会更多。

然而,给自己人补刀的很快来了。

高洋的六弟常山王高演只做了两年皇帝就驾崩了,这是个难得的不太坑的队友,只杀了高洋唯一信任的宰相杨愔,然后九弟长广王高湛继位,是为北齐武成帝。

诶,我好像看到老二没割完的韭菜瑟瑟发抖?

高湛一波骚操作,带走了大将平秦王高归彦,宗室彭城王高浟,平阳王高淹,河南王高孝瑜,河间王高孝琬,太原王高绍德,高湛只做了五年皇帝,杀的人却不少,河清四年,即公元565年,厌倦了做皇帝的高湛传位给儿子高纬,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公元569年初,做了四年太上皇的高湛终于把自己玩死了,北齐迎来了最后也是最牛逼的一位猪队友高纬。

569年,大臣赵郡王高睿因为干预胡太后和和士开的奸情被胡太后杀死,571年,帝国双璧之一平原王段韶病死,572年,因为听信北周的离间计,高纬杀死了帝国双璧之一的太师咸阳王斛律光,北周得知后立马大赦天下,随后,573年名将兰陵王高长恭被高纬赐死,北齐的栋梁之臣最后全灭,只剩下一帮奸臣和庸才了。

有充分证据表明,高纬一定是对方派来的第六人!第六人!

即便这样,老对手北周要想灭齐也依然哆哆嗦嗦的,北周最大的优势,就是出了一位在位长达十八年的不坑的皇帝,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在连杀三帝,江湖人称“屠龙刀”的权臣宇文护阴影下装了12年孙子,到572年终于动手杀了宇文护,随后开始一系列改革,包括压制佛教,命僧人还俗为农,巩固均田制,加强府兵制,与南陈休战,与突厥结盟,这不仅不是猪队友,简直是MVP啊!

公元575年,周武帝发兵十八万攻齐,因齐国大将傅伏坚守河阳,周军不能克,不得不退兵。公元576年,周武帝再次伐齐,周军攻陷平阳,随后各路齐军云集包围平阳,周将梁士彦誓死坚守。

齐军即将破城之际,高纬命令暂停,让宠妃“玉体横陈”冯小怜来看破城盛况,结果冯小怜梳妆打扮拖延了许久,周军乘机用拒马堵塞缺口,平阳城遂不克。《资治通鉴》:

齐人作地道攻平阳,城陷十余步,将士乘势欲入。齐主敕且止,召冯淑妃观之。淑妃妆点,不时至。周人以木拒塞之,城遂不下。

随后,周武帝亲率军救平阳,高纬率军十万与周军在平阳会战,战况十分激烈。高纬携冯小怜和幸臣穆提婆观战,冯小怜见齐军东翼稍退,便认为齐军已经战败,不听劝阻,赶紧逃跑,齐军因而大败,死者万余人,平阳之战失败彻底断送了北齐的国运。《资治通鉴》:

兵才合,齐主与冯淑妃并骑观战。东偏小却,淑妃怖曰:“军败矣!”录尚书事城阳王穆提婆曰:“大家去!大家去!”齐主即以淑妃奔高梁桥……齐师大溃,死者万馀人,军资器械,数百里间,委弃山积。

不得不说,“红颜祸水”的说法可能是歧视女性,但由于女人天生的不理性和敏感,离国家大事还是远一点好!

即使北齐已经树倒猢狲散,在随后的晋阳之战中,周武帝还差点被北齐宗室安德王高延宗组织的一群杂兵反杀。由此可见,如果北齐不作死,北周根本没有机会。

577年2月,北周灭亡北齐,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仅仅一年多后,578年5月周武帝即在北伐突厥的路上中风,次月驾崩,太子宇文赟继位,是为周宣帝。

这周宣帝是个不亚于高纬的混账败家子,继位没多久就杀了位望隆重的大将齐王宇文宪,搞出五后并立,声色无度,终于在继位不到两年后就精气枯竭而亡,把帝国留给7岁的儿子宇文阐。

这个宇文阐,有个不得了的外公叫做杨坚。

世上最佳捡漏王杨坚

隔年,不满杨坚专权的北周外戚尉迟迥率领各路诸侯讨伐杨坚,两派打得昏天黑地,最终尉迟迥被杨坚击败,581年杨坚废黜幼帝篡位建立隋朝,此时距离北齐灭亡才过去了四年。

如果北齐的皇帝们不那么坑,不玩命作死,让北齐能多扛几年的话,可能统一天下的任务就没有宇文家什么事了。可惜北齐连这么底线的要求都满足不了,九泉之下的高欢见到这群混蛋子孙一定是挨个抽。

5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两个帝国,东魏由高欢领衔,拥立孝年仅11岁的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建都河北邺城;西魏由宇文泰领衔,拥立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即魏文帝,建都关中长安。

当然,不管是魏孝静帝也好,还是魏文帝也好,都是标准的傀儡皇帝,东魏和西魏的实权分别在高欢和宇文泰手里。

等到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就逼迫孝静帝禅位于自己,东魏覆灭,北齐帝国由此建立;七年后,宇文护迫使魏恭帝禅位给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西魏覆灭,北周帝国建立。

在北齐和北周建国前期,北齐对北周一直拥有着主动进攻的优势,所以每到冬季来临,北周统治者就会特意派兵将黄河上的冰凿开,以防止北齐的军队趁黄河结冰杀过来。

但后来,却变成是北齐统治者派兵将黄河上的冰凿开。但可惜的是,北齐的这一行为终究没能阻止北周的大军,于是在公元577年,北周大军攻破邺城,北齐灭亡,享国二十八年。



对于北周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很多人肯定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北齐要更为强大,而且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占据明显的优势?其实,北齐没能竞争过北周帝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属于是客观原因,也就是据西北而统一天下,这是历史的传统。比如,在北周之前,秦帝国据西北统一天下,西汉帝国也是从西北起家统一天下;后来的前秦也是据西北统一天下的。在北周之后,隋朝和唐朝也是从西北统一天下的。

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么多王朝都选择从西北统一天下,这绝不是偶然,而是西北有着明显的地利优势。大家知道,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也就意味着从西北而东下,那是呼啸而下,势如破竹;而从关东向西北而行,那是一路上坡,崎岖坎坷。

在古代,后勤保障全靠人背、马拉、车推,如果是一路上坡路运输粮草物资,那是又费力又慢,其消耗是非常惊人的,后勤自然难以持久;但如果是一路下坡,那就是事半功倍,根本不用太担心后勤危机。

更不用说,西北因为地势高,周围都是高山险隘,一旦局势不利,完全可以凭险据守。反观关东地区,那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在这种背景下,当西北与关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质的差距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割据西北的政权,因地理而产生的优势会变得越来越大,这也是北周能够击败北齐的主要客观原因。



第二个原因,则是主观上面的原因,主要是北齐帝国的内斗实在太过惨烈,严重削弱了北齐帝国的实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齐的灭亡,恐怕在高欢时代就已奠定。因为,高欢的立国战略,就是把权力全部收归到自己家族中。所以高欢死前,整个帝国已没有人能与高澄(高欢长子)相提并论。

相比而言,宇文泰似乎有些失败,因为宇文泰死前,整个帝国能与他儿子相提并论的人,恐怕伸出两把手都数不过来。但是,这种结果,我们很难单纯的说,谁比谁更成功。因为,当一个统治者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家族时,我们可以说他的权力扩大了;问题是,这同时也意味着他的统治基础变窄。

因为,一个统治者想要把帝国的权力全部收归到自己家族中,自然免不了对那些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功臣权贵进行大清洗,同时让自己的儿子们都占据帝国的主要军政权力。在这种背景下,北齐帝国内,自然没有任何人敢与高欢一家相抗衡。

但是,高欢的儿子之间的矛盾,却因此变得不可调和,于是北齐开始轮番上演兄弟相残、叔侄相残的悲剧。与此同时,因为北齐对功臣权贵进行大清洗,不仅让北齐帝国在关键时刻无可用之人,更让北齐帝国内那些有能力有实力的军政大佬,都纷纷想要归附北周。



最简单而言,高欢时代最重要的军政大佬司马子如,在高欢刚开始打江山时,两人是以兄弟相称,高欢的儿子高澄那是跟在人家身后一口一个叔叔。

但是,等到高欢坐稳江山后,就开始让高澄收拾司马子如,把人家直接关进了大牢里。后来,高洋继位后,又对司马子如的儿子司马消难下手,直接把人逼得率领全家投降了北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件事对北周征服北齐,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因为,司马消难一家,作为北齐的开国元勋,最后竟然在北齐混得难以立足,最后不得不举家投降北周,这是个什么概念?更主要的是,司马消难投降北周后,马上又混得风生水起,他的女儿还当上了皇后,这是一个什么信号?

与此同时,那也没有逃离北齐的功勋权贵,都被一个个干掉。比如号称北齐帝国双壁的斛律光和兰陵王高长恭,就直接被北齐皇帝杀死,而他们被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太强了,皇帝担心无法驾驭他们。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看着司马消难、斛律光、高长恭等人的遭遇,北齐的功勋权贵们会怎么呢?恐怕是,这样的北齐,实在没有什么效忠的价值,北周可能才是理想中的帝国。尤其是司马消难投降北周的结局,更让感觉,投降北周帝国,也许是一个绝对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后来北周能够顺利征服北齐,就是因为当北周军队前来时,北齐帝国境内,直接掀起了一股空前绝后的投降潮,北齐的军政大佬们纷纷阵前倒戈,最终导致北齐灭亡。

6

北周的几位皇帝都算得上是英明,虽然大多英年早逝,但是相比于北齐那是要好多了,被其的皇帝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就是变态,北齐的皇室非常之淫乱,结果就是北齐一直处于内耗之中,然后此消彼长之下,北齐被北周灭掉了。



北齐和北周本来是同根同源,后来由于宇文泰和高欢两人不和,因此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宇文泰掌管西魏,高欢掌管东魏。

本来一开始的时候,高欢的东魏其实力是远远要高于西魏的,因为鲜卑大多数的军队都被高欢带走了,后来西魏和东魏也确实打了几次,结果就是西魏惨败,本来高欢是看着可以统一西魏的,但是他手下的鲜卑军队却不太服从管教。

因为鲜卑军队的力量太大,因此高欢不得不对他们进行妥协。而宇文泰在几次失败后,为了得到关中的汉人的支持,因此给与了他们一定的权力,封为柱国和将军,因此得到汉人支持的宇文泰实力越渐强大。

在国力上西魏已经在奋起直追了,然而在高欢和宇文泰都死后,他们的儿子们都篡位为帝,而北周(宇文泰的后代)则是加强了汉族和鲜卑的民族融合之势,势力飞涨。而北齐则是在高欢死后,他的儿子们陷入了内斗,皇帝轮流坐,而且这一家子人还好色,淫乱,所以国力日渐消沉。

终于在宇文泰死后的二十几年后,北周一举攻灭了北齐,然而北周的皇帝连续两任都是英年早逝,最后留下个七岁的小娃娃当皇帝,这时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杨坚最后也是毫不客气的总揽了他外孙的皇位。

历史有时还是挺有趣的,高欢是汉人,但是却得到了大部分鲜卑军事贵族的支持。宇文泰是鲜卑人,但是却得到了汉人的拥护。高欢维护鲜卑的利益最后国灭,宇文泰通过促进鲜卑、汉人融合最后取得天下。

7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大一统隋朝建立之前的三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三十余个王朝,这一时期的整体特征就是乱,虽有晋朝短暂的统一,但时间太短,随即就再次出现乱局,各个政权在不断的征伐和融合中,后期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即南北朝时期。

南朝的政权相对简单,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而北朝则比较复杂,原本与南朝对峙的北魏,只不过后期北魏分裂,有了东魏和西魏,他们虽同为北朝,却也是对峙的两个王朝,后期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由此北齐和北周对峙。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魏晋南北朝的乱局终被大一统的隋朝取代,而曾经对峙的北齐和北周后来也合在了一起,确切来说是北周灭了北齐,北朝局势一定,天下一统的机会再次降临,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隋朝。

从北魏到北周,北朝经历了有合到分再到合,无论是东魏和西魏时期还是北齐和北周时期,他们都想要实现北朝的统一,但为什么是北周灭了北齐,而不是北齐灭了北周呢?要知道它们最初的起点是相同的。

北魏当初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其建立者是拓跋珪,经过后期的太武帝拓跋焘的南征北战,基本有了后期北朝的格局,而当时的北魏都城是在平城,后来北魏孝文帝登基之后,进行了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的改革点就是汉化,为了彻底进行改革,拓跋宏迁都洛阳。

虽然迁都洛阳促进了改革的进行,对当时的北魏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在后来却造成了北魏的分裂,原本处于政治军事中心的北方六镇越来越不受重视,导致了后来的六镇之乱,虽然动乱平息,但北魏政权却已经摇摇欲坠,而曾经参与镇压起义的势力强大起来。

尤其是尔朱荣,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控制朝政,有废立皇帝的能力,北魏皇族一心想要除掉尔朱荣,最后虽然除掉了尔朱荣,但却又来了一个高欢。

高欢拥立孝文帝之孙元修为帝,即北魏孝武帝,元修虽然能力一般,但振兴北魏皇权的心思却很强烈,所以当高欢把持朝政后,元修很是不满,在不敌高欢之后,遂迁都长安,投奔宇文泰,希望借着宇文泰来讨伐高欢。

元修到了长安,高欢就选择让元亶为大司马,暂摄国政,而在回到洛阳之后,高欢又怕元亶不受控制,虽拥立元亶之子元善见为帝,并迁都邺城,东魏政权由此而立。与此同时,元修在长安也没有被宇文泰善待,仅仅几个月之后,宇文泰寻了一个借口,将元修给杀了,然后立元宝炬为帝,西魏政权由此而立。

北魏就这样被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虽然其皇族仍旧是拓跋氏,即元氏,但朝政却却分别由高欢和宇文泰把持,自两个政权建立开始,它们就是对立的,之后,高欢和宇文泰数次开战,为的就是吞掉对方,但谁也拿谁没有办法。

高欢更是在攻打西魏玉璧的时候,因为久攻不下,损失惨重而忧愤成疾,于547年的正月去世,去世的时候还不到52岁,而宇文泰同样不是长寿之人,他在556年的十月去世,去世的时候年仅五十岁,两人之间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都是权臣把持朝政,但都没有称帝,而他们去世之后,他们的儿子都称帝建立了新的政权。

只不过,高欢和宇文泰生前没分出什么胜负,但他们的子孙却为他们分出了胜负,这也是为什么北周能灭掉北齐的重要原因。高欢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孙那么不成器。

高欢去世后,其子高洋逼孝静帝退位而自己登基称帝,于550年建立了北齐政权,而宇文泰去世之后,其子宇文觉于557年废西魏恭帝而自己登基称帝,建立了北周政权。北周和北齐依旧处于对立。如果是高欢和宇文泰还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对手,那么高欢的儿孙和宇文泰的儿子则完全无法成为真正的对手,毕竟他们之间的差别太大。

我们知道北齐王朝在历史上是很著名的,被称为禽兽王朝,这并非是夸大之词,而是北齐的皇帝们也就是高欢的儿子和孙子确实是荒唐无比又暴虐无比,任何荒唐的事在北齐都有可能发生,当然,除了一项,即勤政爱民。

北齐的皇帝对政事只有三分钟热度,或许在刚登基的时候有稍微的上进,但随后就开始荒废政务,荒淫暴虐,北齐唯一的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就是孝昭帝高演,当他因为是发动了政变,除掉了自己的侄子而心生愧疚,这种愧疚让他整日郁郁寡欢,为帝不过两年就从马上摔下来死了。

而在这两年的时间内,高演勤政为民,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当然也可能是时间太短,还没有激发心中的荒唐因子。高演去世之前,为了保全儿子,让弟弟高湛即位。

高湛的荒唐更胜几个哥哥,后来更是为了享乐早早退位于年幼的高纬。高纬这个人不仅荒唐无比,还很是自卑,见不得比自己优秀的人,正是高纬自掘坟墓,北齐三将只有一位是自然死亡,两位是被高纬除掉的。北齐三将一死,北齐的长城彻底倒了,北周大军压境,再也没有谁能抵挡得住北齐的灭亡。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北齐是自己作死的,反观北周,自建立之日起一直就走上坡路,虽然最初宇文觉称帝建国后,一直都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保持朝政,但这并非没有好处,至少宇文护在不知不觉间成为过滤器,将宇文觉和宇文毓这两个宇文泰的儿子除掉。

他们能被宇文护除掉说明本身能力还是不行,而且不善隐忍,因此才惹怒了宇文护,而等到宇文邕登基之后,北周才迎来了一位文治武功的皇帝。

宇文邕足够隐忍,在无法动摇宇文护地位的时候,对宇文护委以重任,隐忍十余年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宇文护,然后宇文邕全面亲政,对内勤政爱民,对外寻找机会发动对北齐的战争。

宇文护时期,北齐皇帝虽然荒唐,但因为有段韶、斛律光和高长恭三大名将护卫着北齐,因此宇文护对北齐的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

等到北齐三将纷纷去世,宇文邕等来了攻打北齐的机会,战争一开始就顺利无比,高纬这个无忧天子根本无法和宇文邕一战,最终北齐被灭,北齐被纳入北周的版图中。宇文邕野心勃勃,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心思,但天不假年,宇文邕在攻打突厥的时候突然患病,去世的时候年仅36岁。

宇文邕文治武功,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或许就没有杨坚和隋朝什么事了,但历史没有如果。而且宇文邕自己虽然堪称明君,到他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儿子,其子宇文赟登基之后和北齐的皇帝们没有两样,荒唐、暴虐、纵情酒色,甚至为了享乐在为帝一年后将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儿子宇文阐。

而且宇文赟享乐过度,仅仅22岁就病逝了,所谓主少国疑,当时的宇文阐只有八岁,只有任人宰割的份,第二年就被杨坚逼着退了位,不久又被害死。杨坚则建立了隋朝,后期灭掉南陈,彻底统一了天下。

8

先看一眼北齐、北周的地图,再联想一下当年诸葛武侯六出祁山的目的。

齐周陈三国几乎就是魏蜀吴的翻版(当然,是说是蜀国战略意图达到的情况下)

玉璧之战,奠定了两国对峙的基础,但齐强周弱的基本面并没得到改变。

后来,趁着南梁内乱收得了汉中、巴蜀的千里沃野。当年秦国也是靠着此地的产出,才逐渐在诸侯中挺起了腰杆,至此北周才算有了自保的本钱。

再伴随着府兵制、租庸调制等先进制度的实施,北周的国力稳步上升。但并不意味着此刻的北周对北齐能够稳操胜券。

由于地缘因素,北齐本就富庶,且继承北魏的遗产要比北周多的多。但北齐高家都是一帮什么货色就不用多说了吧?这一切真架不住他们这么糟蹋啊。

故,胜利的天平就倾斜到了原本弱势的北周那一边。




9

“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承前启后的大分裂年代,是著名的大乱世时期,也是后人常常淡忘忽略的一段充满传奇的历史。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各类政权的频繁更迭,北齐和北周便是其中两个。度娘能告诉的就不再赘述,结合题目简单聊聊这两个同时期相互对峙的政权。

首先要聊的是高欢和宇文泰,因为假如缺失了这两哥们,也就没有后面什么事了。高欢,东魏的实际当家人,北齐奠基人。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奠基人。两人前期均曾入葛荣军中,先是高欢被尔朱荣俘虏,转投其帐下。后邺城之战葛荣兵败,宇文泰亦转投尔朱荣军中。这两个乱世枭雄就此碰头,而后彼此成为一生的敌手。这两哥们谁也不服谁,但谁也吃不掉谁,他们的军事交织和割据对峙,是最值得追忆的一段北朝历史。高欢和宇文泰打了一辈子也没有分出胜负,到了他们的后代,朝廷改了个名字,两大家族依旧割据对峙。公元550年,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建立北齐。公元557年,宇文觉废西魏恭帝,建立北周。

北齐国祚二十八年,除了孝昭帝高演外,历代君主都是残暴凶狠淫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变态皇族。高氏这些君主都以荒诞淫乱著称,其淫乱的程度,当代人读来都是瞠目结舌。北齐政权在几代昏君的糟蹋下已经不成样子,到了后主高纬时,底层社会早已民不聊生,而上层却是一天堪比一天更堕落腐败,整个国家已经到了随时都会被吞并的地步。而高纬此时做了最致命的一件事,诛杀了“落雕都督”斛律光和兰陵王高肃。这两人死后,北齐再没有任何可以与北周抗衡的本钱。兰陵王高肃也就是高长恭,高纬的同胞兄弟,现代有很多书籍和影像作品在描绘这位俊美男子的生平,看到这里,尤其是女性读者应该不会陌生了吧。

北齐在一片淫乱声中歌舞升平的时候,北周一代英主宇文邕登场了,他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国力蒸蒸日上,让原来弱于北齐的北周,转弱为强。公元576年,武帝宇文邕率隋公杨坚等发动了对北齐的战争。此时的北周和北齐,一清一浊,一强一弱,结局已定分晓。北周取代北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这也仅是一个王朝更迭的过程,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因为一位猛人已经随着这次王朝更迭的浪潮粉墨登场。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位,杨坚建立隋朝。隋文帝杨坚振臂一挥,重拾旧山河,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三百余年南北分裂的乱世局面,中华再次统一。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总会有那么一位猛人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横空出世,改变历史的进程,这或许还是历代王朝的命数所定吧。

10

简单来说,此消彼长。

北魏分裂之初,东魏(后被北齐取代)占据绝对优势,可以说是压着西魏(后被北周取代)打,但三十余年后,北齐却被北周所灭,不得不说是因为北齐不靠谱的君主太多了些。

在北魏末年的乱局中,尔朱荣是最有机会当曹操的,可他太大意了,被北魏孝庄帝剁了,随后其部将高欢击败尔朱家族,居晋阳遥控洛阳,新立的北魏孝武帝只有傀儡的命。

孝武帝不甘心当傀儡,他一边编练洛阳禁军,一边拉拢关中、山东等地的军阀势力,以图对抗高欢。高欢可没闲心跟他耗,一看这小子不老实,当即挥兵南下,攻占洛阳。

孝武帝脚底抹油,提前逃出了洛阳,一路飞奔至关中,投奔关中军阀宇文泰。

孝武帝跑了,高欢另立新帝,东魏建立。另一边,宇文泰也不喜欢不老实的孝武帝,将他毒死,另立新帝,西魏建立。

两个魏政权互斥对方为篡逆,在洛阳、河东、晋州一线展开连年鏖战,而在人口、经济、军事等方面均处于上风的东魏自然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不作变通,西魏最终只有灭亡一途。

正是因为巨大的外界压力,迫使西魏极力缓和存在已久的各种矛盾,诸如胡汉矛盾、关中与关东的矛盾等等,实现政权力量的最大化。

其中一条,就是八柱国制度,宇文泰虽居八柱国之首,但其余几位柱国同样有着不小的权力,这样等于是把权力下放给其他高层,给别人打工的积极性怎么比得上给自己打工呢。

随后宇文泰趁着南梁因侯景之乱而混乱不堪的时候,发兵夺取蜀地,西魏国势大增,对南朝有了巨大的威胁。

宇文泰死后,其侄子宇文护拥立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虽然宇文护专权日久,连杀两位周帝,但最终死在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手上。

宇文护的专权对北周前期皇权的巩固有一种异化的作用,他把属于皇帝的权力揽到自己身上,随后被北周武帝夺回,其实是北周宗室内部的斗争,还没发展到朝堂各大派系之间的争斗。

而北齐方面则不同,宗室内斗非常严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高欢的妻子娄昭君的存在。

这位老太太并不想当太皇太后,于是没当孙子要上位的时候,她的另一个儿子就登基了,高洋取代高澄尚属意外(高澄被刺杀),可高演和高湛的上位都有娄昭君的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北周皇帝只有一个宇文赟太不靠谱,死的又早,结果北周就被杨坚摘了桃子,而北齐方面,几乎没有靠谱的皇帝。

高澄被刺杀早死;高洋是个两面派,英明时非常英明,内平侯景、北击突厥、西破北周、南夺淮南,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昏庸时也很昏庸,酗酒弑杀、荒淫无度,最终暴毙;高演长于内政,对外只是均势;高湛、高纬父子就跟英明搭不上边了,完全处于劣势,最终为北周所灭。

北齐一连串的兄终弟及造出了很多的皇子,使得北齐宗室的内斗要比北周激烈很多,著名的兰陵王高长恭是高澄之子,便是因此而死。

比起内斗严重、皇帝昏庸的北齐,相对团结,皇帝也跟英明的北周,的确更加具备翻盘的资本,尤其是关中的地势无论攻守都是有利的,而北齐不攻只能等着被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