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基本是采用了明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四代皇帝的历史记载,在历史记载上进行演绎故事和宫廷内斗,有些还是非常贴合历史的真面目的。

明仁宗朱高炽在记载中比较肥胖,而且走路有点瘸,这和电视剧中的形象是非常符合。明成祖朱棣只有四个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四子朱高爔(未封爵,夭折),活着的三兄弟都是徐皇后所生的亲兄弟。朱棣比起他的父亲朱元璋的26个儿子,确实有天壤之别啊!(朱棣剧照,《大明风华》)

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帝位争夺战。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已经将朱高炽确认为燕王朱棣的世子,也即是王爵的继承者了。靖难之役开始后,朱高炽由于肥胖,走路还有点瘸,不太适合征战,因此就留在了北京做朱棣军队的后勤工作。而第二子朱高煦随着父亲朱棣南征北战,并且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功劳很大 。

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太子这个位置谁来做成了一个大问题,大儿子是嫡长子,在靖难之役中做后勤工作,人比较贤明;二儿子跟随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劳很大,人有些缺点。朝中大臣们也是各执一词,这让朱棣左右为难,不知道立那个儿子好。(朱高炽剧照,历史记载他胖胖的,腿有点瘸,需要搀扶)

著名的文臣代表解缙支持朱高炽,毕竟他是嫡长子,又是朱元璋立的世子,人比较贤明。如果朱高炽担任皇帝,文臣们的日子会好过很多啊。解缙这个人鬼点子比较多,他劝说朱棣的方法很特别,他不谈立谁为太子,而是特别夸奖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明宣宗)为“好圣孙”,这让朱棣看清了一个事实,立长子为继承人,可以两代皇帝无忧啊,于是下决心马上立朱高炽为太子。解缙虽然劝诫了朱棣,但也为以后自己被杀埋下了祸根,二皇子朱高煦不是那么好惹得。

狡诈的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

朱高煦自认为居功至伟,在朱棣眼中的地位很高,这个儿子不管做什么,他都宽容。

1404年,朱高炽被封为太子,朱高煦封汉王,朱高燧封赵王。既然已经封为藩王就要就藩,朱高煦的封地在云南,他很不愿意,直接拒绝前往,一直留在北京。朱棣面对自己立了大功的儿子也没有办法,也只有留在北京了。(汉王朱高煦剧照,《大明风华》)

为了夺得帝位,汉王朱高煦经常诬告自己的大哥及其支持者,只要抓住把柄就想置于死地。那个对朱高炽立太子有大功的解缙就被他抓住了小辫子,违反了朝廷规制,直接弄死了。

1415年,朱棣觉着该给朱高煦一点补偿,将他封在了山东青州,但仍然拒绝就藩,而且私底下招募了不少精锐的武士。这下朱棣明白了,这是盯着帝位不放啊,于是将大臣参奏朱高煦的奏折全部收拢起来,将他囚禁,并且打算废为庶人。

太子朱高炽这下明白了好多事,马上出来保护自己的弟弟,这也是朱棣希望看到的,假如太子不保自己的弟弟,估计他的太子之位也不保险了。1417年,汉王朱高煦就藩乐安(山东乐陵),总算离开了北京!

朱棣的第三子朱高燧也不是个省心的主。封赵王不久,朱棣就命令他不要就藩,居住在北京,这样朱棣活着的三个儿子都留在了北京。朱高燧也是朱棣宠爱的儿子,经常干出一些不法的事情,他居然把朝廷配给他的赵王长史杀了,多亏了自己太子大哥的求情才得以免罪。

1423年5月,几个朱棣的贴身官员居然密谋毒死病重的朱棣,然后骄诏废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参与密谋的都是原来朱高燧的人。不想阴谋被举报,朱棣获得了“伪诏书”,下令逮捕朱高燧之后,差点没把他吓死,又是多亏了太子进言才得以脱罪。

太子朱高炽博得爱护兄弟、贤明的好名声,群臣绝大多数都拥护他了。(解缙剧照,《大明风华》,被朱高煦陷害致死)

登基的朱高炽如何对待自己的弟弟?

1425年,朱棣病死在北征途中,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他对待自己的这两个亲弟弟还是蛮照顾的。

1、赵王朱高燧

朱高燧封赵王,封地在彰德府,治所在河南安阳。明仁宗朱高炽让久居北京的朱高燧就藩,每年增加他的薪酬20000石米。赵王朱高燧本来有常山三护卫,分别是左、中、右三卫,群牧所、仪卫司等,人员差不多20000了。得到赏赐的朱高燧心领神会,距离北京这么近,又拥有这么多人马,必须得让哥哥朱高炽放心,于是放弃了常山卫的左右两个护卫的人马,将自己的附属军队直接减掉了三分之二。

这也算是朱高炽、朱高燧兄弟相知了。汉王朱高煦被自己的侄子朱瞻基打败后,反口咬住了老三朱高燧有参与谋反,给自己的侄子出难题。朱瞻基没有处理自己的三叔朱高燧,就是让人问了话。这下朱高燧吓坏了,赶紧把常山中护卫也交了出去,其他军队人数多的官衙也交出去。朱瞻基只收回了护卫军的人马,其他照旧,并且赏赐了80倾的田园,大约合计现在4000亩。(朱高燧剧照)

2、汉王朱高煦

朱高炽对待不安心的二弟汉王朱高煦也是一如既往的宽大。他即位之后,明明知道自己的侄子在北京探查虚实也不放在心上,反而对朱高熙大加赏赐。封赏了不少财宝、批准立了汉王世子,其他的侄子也都封了郡王,一切以安定为主。

朱高炽在朝臣中的威望很高,汉王朱高煦也不敢轻举妄动,真要做出不轨行为,等同于鸡蛋碰石头,俗话说“仁者无敌”。不过朱高炽的做派也为朱高煦谋反壮胆了,仁慈在某些人看来就是软弱的代名词。

不作死不会死——朱高煦。

朱高炽比较好色,朱棣去世之后他就沉湎于女色之中,当时有一个大臣叫李时勉的,曾经上奏折劝谏朱高炽“戒色”,气的他够呛,差点没把李时勉打死!他只做了10个月左右的皇帝(1425年8月——1425年5月29日)就去世了,和沉眠女色、吃仙丹养生有很大关系!

朱高炽去世之后,汉王朱高煦就开始谋反行动,当时企图劫杀从南京返回北京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走的太快,他根本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

1426年8月,朱高煦在山东乐陵叛乱,同月朱瞻基亲征。双方还没有开战,朱高煦的部下就开始叛变了,都想捉拿汉王朱高煦献给皇帝,面对这种情况,朱高煦只好自己投降了。(朱瞻基剧照,《大明风华》)

到了北京之后,朱瞻基本来也没打算杀了自己的二叔,还到狱中看望他。朱高煦居然在狱中故意绊倒了朱瞻基,气的朱瞻基下令蒸死了他,其他儿子也全部被杀!

最佳贡献者
2

《大明风华》毕竟不是历史教科书,只是一部反应明朝历史的电视剧,其历史情节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剧中为了突出人物的碰撞,故意把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皇太子)朱高炽(1378~1425)塑造成一个窝窝囊囊的人物,目的就是反衬二弟(汉王)朱高煦和三弟(赵王)朱高燧的狡猾和冷酷无情。

朱高炽的二弟、三弟确实不是省油的灯,二人从小跟着老爸南征北战,和老爸一样都是冷酷无情的人。

老二和老三类父,我认为是强大的基因所致,想当年朱棣不是冷酷无情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了吗?

老二和老三在剧中的表现接近史实,而真实历史上的朱高炽并不窝囊。

在朱棣还是燕王时,由于朱允炆削藩逼反了朱棣。朱棣于燕王府(今北京)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要率军进攻朱允炆的南京城,当时只有20岁的朱高炽留守大本营,在没有带兵经验下,朱高炽竟然率城中仅万人抵挡住了李景隆(朱允炆手下的大将)50万大军的攻城,为老爸保住了老巢。朱棣可以进可攻退可守。

讲真这战绩二弟三弟无法企及。难能可贵的是,在老爸南征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但朱高炽始终站在父亲这一边,抵御住了朱允炆数次的诱惑,他对朱允炆的封官旨意嗤之以鼻,始终不为所动。

我所要表达意思是:历史上的朱高炽仁慈宽厚不假,但绝不是窝囊,由于身体过于肥胖,不能随父亲南征北战,这影响了战功,但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很浓厚,和当初的大爷朱标(朱棣的大哥)很类似。

无形之中就为以后处理二弟三弟谋权篡位的问题打下了基调,即朱高炽不会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兄弟相残。

真实历史上朱高炽对两个弟弟太仁慈宽厚了。

永乐二年(1404年),26岁的朱高炽被老爸立为皇太子,当时的二弟不服气,于是在背后搞事,想像李世民一样干掉大哥幸亏朱棣还算明白人,加上大臣们都忠于太子,在第一轮交锋中汉王失败,由于太子仁慈不想痛打落水狗,在他的求情下,汉王被父亲从轻发落,离开京城去了封地。

老二刚消停,老三就冒了出来,老三觉得出头的机会来了,他想乘老爸病重期间,效仿隋炀帝杨广那样杀死父亲,然后矫诏即位,结果被手下告发失败。

又是在太子求情下,老三和老二一样被从轻发落,离开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看到了吧?老二老三下的都是毒手,为了皇位不顾父子兄弟之情,但都被朱高炽的仁慈对待。

虽然避免了手足相残,但也埋下了深深隐患,“对恶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犯罪”,这话没毛病。

老二老三一直就没有对大哥的感恩之情。亲们想想看朱棣活着老三都敢行谋反之事,所以当朱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去世后,大臣只好秘不发丧运回了朱棣尸体,目的就是防止老二老三蠢蠢欲动。

由于大臣们严密封锁消息,朱高炽得以平稳接过了皇权。

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七日称帝,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即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就死了,满打满算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和二弟、三弟的矛盾还没有爆发就去世了,只好把这些棘手的问题留给了儿子朱瞻基来处理了。

朱瞻基即位的当年(1426年),二叔朱高煦起兵造反,随后被朱瞻基打败投降,被废庶人,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朱高燧还算识趣没有谋反,看在老爸的面子上,朱瞻基没有为难三叔,朱高燧在48岁时死于封地。

文/秉烛读春秋

3

朱棣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仁宗皇帝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四子因为早夭的原因没有获得爵位。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同父同母,母亲皆是徐皇后,可谓真正的亲兄弟。朱高炽仁慈,对于朱高煦、朱高燧两位弟弟的夺位之举,没有下狠手诛灭,只是将他们赶出京城,限制在他们的封地内生活。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 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朱高煦英武霸气,十分像朱棣,因此朱棣有过立二子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只不过嫡长子继承制是祖训,不好更改而已。

朱棣起兵靖难期间,命朱高炽留守北京,镇守大后方。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朱棣钟意自己的二儿子,他曾对朱高煦说:努力吧,皇太子身体不好,多有疾病。后来因为群臣劝谏,加上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因此最终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汉王朱高煦并没有放弃对皇位的争夺,他滞留京城迟迟不肯就藩,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赵王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朱棣,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朱棣总算没有再追究。

朱高炽对自己的两位弟弟仁慈,保住了两位弟弟的性命和封地,可谓仁义之君。朱高炽当了七个月皇帝就驾崩了,朱瞻基即位为帝。汉王朱高煦趁机起兵叛乱,被朱瞻基击败,贬为平民,囚禁在西安门内,后来与诸子相继被杀。朱高燧就藩后,再没有叛乱过,得到侄儿朱瞻基的优待,最终寿终正寝。

《明史》帝曰:"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4

最近一部《大明风华》火了,这部电视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观剧的体验,与以往严肃的剧情不同,这部剧以幽默风格演绎朱家父子的相爱相杀和当时的那段历史,总的来说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当然也因为这部剧,让我们对一些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

(朱高炽剧照)

朱棣有4个儿子,分别大儿子朱高炽、二儿子朱高熙、三儿子朱高燧,四儿子早早夭折。大儿子朱高炽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被封为世子,朱高炽从小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但是喜爱读书,才华横溢,宽厚善良,待人谦和。这对于朱棣来说是不喜欢的,他更喜欢和他性格相似二儿子朱高熙,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熙和朱棣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大儿子也不差,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李景隆带50万大军围攻朱棣老巢“北平”,当时,朱高炽因为行动不便就留守根据地了,根据地只有 1万人,面对50万大军,朱高炽愣是守住了,凭此威望大涨,也为朱棣的靖难胜利提供了一定保障。

三儿子朱高燧也是带兵打仗的料,也战场上也是有万夫莫敌之勇,在靖难之役中也立下一定功劳。

后来在经过各方的争议和妥协后,最终确定立嫡长子朱高炽热为储君太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立为皇长孙,其中很大程度是由于朱棣爱屋及乌,朱瞻基从下聪慧过人,深得朱棣的喜爱。

在朱高炽被封为太子后,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不满现状的朱高熙开始蠢蠢欲动,十分眼红皇位,甚至出格的密谋造反,因为败露了,被朱棣打入大牢,处以死刑。

(朱高熙剧照)

本来兄弟就少,而朱高炽本性宽厚善良,又博爱兄弟,在他的求情下朱高熙免除了死刑。这不但没得到朱高熙感恩,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也就是在这样惯着下,使得朱高熙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后来,朱棣在北伐的途中死了,朱高炽继位,虽然他继位不但10个月就死了,但是,他的贡献和功绩是不可抹去的。

在他继位期间,把二弟和三弟都做了妥善的安排。给三弟朱高燧优厚的俸禄和好的封地,汉王朱高熙也同样不错的待遇。可以说,朱高炽对兄弟仁至义了。

但是,这个朱高熙却是个不知感恩的小人,在朱高炽死后,朱瞻基继位后,他发动叛乱,不过被朱瞻基御驾亲征分分钟打败了,最有趣的是,他瞒着城中将士偷偷自己出城投降。当然,朱瞻基根据父亲的意愿,并没有杀他二叔,而关押起来,还去大牢去看望他。可是,这个不知道好歹的东西,想着精神胜利法,把朱高熙用腿绊倒了,你说,这不是作死呢吗,气坏的朱瞻基直接让人杀了他。

真是可悲可叹!

我是历史守夜人,坚持原创,持续为您提供优质内容,加个关注吧!

5

我的天,只能说《大明风华》的影响力太大了。不得不说《大明风华》确实是一部良心的影视剧,其很多细节做到了历史的还原。但,不得不说,虽说《大明风华》大部分按照历史的走向再走,但也确实有一些脱离了原本的历史。

就如题主所说的,朱高炽管不住自己的两个弟弟,这只出现在影视剧中,真实的历史完全不是这样的!但,历史上的朱高炽也和大明风华中所演绎的那样,宽厚仁慈对待自己的两个弟弟更是好到了极点!

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


对于朱高煦与朱高燧这两个弟弟,朱高炽还是知道的。他们也在朱棣死后,便露出了自己的獠牙,特别是汉王朱高煦。

面对自己弟弟的反心,朱高炽对待他们的处理方式,显得特别的仁慈。对朱高煦先是召回京城,然后增其俸禄,赏其无数财物,并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封为郡王。但,这并不是说朱高炽如《大明风华》中所演绎的那样窝囊,朱高炽的仁慈恰恰是一把锋利的刀。

首先,朱高煦是自己的亲弟弟而且有造反之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毕竟朱高炽时期朱高煦并没有真的造反,如果朱高炽贸贸然处置朱高煦对于朱高炽仁君的形象不符,所以说不如选择厚待朱高煦,这样来打消朱高煦谋反的念头。

其次,此举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朱高煦的戒心,朱高炽如此厚待朱高煦,可以很大程度让朱高煦放松警惕。以获取一定的时间,让自己可以做好军师上的准备,以防朱高煦真的造反。朱高炽驾崩后朱高煦造反这件事上朱瞻基的军师部署,就可以看出朱高炽老早就做好了准备。

再者,朱高炽如此高调的厚待朱高煦、朱高燧,此举也可以将他们推至议论的高点。如果他们那天真的造反了,天下的人民只会想皇上对汉王他们那么好,为何他们还要造反。他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理由起兵,如果真的起兵了,也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

而,反观朱高炽所谓的厚待,其实也只不过是加俸进爵,说白了不过了多浪费一些钱财和有名无实的爵位罢了,朱高炽作为皇帝最不缺的就是这些。最重要的是没有增加封地、权力,反而按照藩王的规定限制朱高煦的权力。而没有了封地、权力,朱高煦也没办法壮大自己,一个没权的藩王构不成任何威胁。

6

用《大明风华》里,用朱棣评价朱高炽的话说,朱高炽开口仁义道德,闭口道德仁义,这恰恰是朱高炽的厉害之处。老朱家造反起家,却冒出你一个圣人君子,就像阴沟里冒出个棉花球。


历史上,朱高炽是否的确如梁冠华所演的那样,不可考。但是正史对朱高炽的评价却异乎寻常的高,也可见其仁义道德甚至影响了整个明朝后续的发展。

虽然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他的儒家理想主义的影响在以后整整一个世纪中仍能感觉得到。

在朱棣时代,朱高炽虽然时太子监国,但是对于两个弟弟,在朱棣的眼里,都是要优于朱高炽的。所以朱高炽并不能实质性地对两个弟弟产生任何制约。相反一度因为朱棣重信朱高煦,而怀疑朱高炽,导致太子府的很多属官、幕僚甚至被关进了诏狱。而朱高煦的仪仗礼节甚至可以与朱高炽看齐。


虽然两个弟弟巴不得朱高炽早点死掉,但是朱高炽队两个弟弟可谓仁至义尽。

不过后来朱高燧谋反泄露之后,朱棣要杀了他,确是朱高炽求情免于以死;而朱高煦在青州的封地后也暗中招募死士,纵容爪牙烧杀抢掠,残害百姓,甚至以私刑处决朝廷命官,后被朱棣得知,抓到京城问罪,也是朱高炽予以求情,最终削减亲卫,改封乐安州了事。

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后不久。就下令增加了汉王朱高煦的俸禄,另赏赐宝物数以万计;增加赵王朱高燧岁禄二万石;并授予他们的几个儿子爵位。


朱高燧逐步认清形势,人也变得温和起来;饭跟可惜的是,朱高煦却连一个歉都未道,一个恩都未谢。

十个月后,朱高炽驾崩。朱高煦准备在路上劫杀朱瞻基。未果后,又起兵谋反,兵败被囚。最终朱瞻基不是朱高炽,在若干年后,把朱瞻基烤成了叫花鸡。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7

《大明风华》里的老朱家,既有家长里短的热闹,又有帝王家的狠辣和勾心斗角,让无数人大呼过瘾。

但是影视剧毕竟只是演绎,很多人不禁会产生疑问,真实的历史中,朱高炽究竟如何对待两个弟弟呢?下面霄林天就为您细细解读一番。

憨厚大哥和不肖弟弟

一切要从头谈起,想知道朱高炽登基后如何对待朱高煦和朱高燧,就得先了解这哥仨和他们的父亲朱棣互相关系到底如何

《明史》记载,“成祖四子,仁宗、汉王高煦、赵王高燧俱文皇后生。”,从正史来看他们是亲兄弟。即使有不少其他说法说徐皇后并无所出,三人各有生母,但朱棣在世的儿子就这三兄弟。他们从小在一起生活长大,还曾一起被建文帝扣押。可以说,在朱棣造反起事前,三人既没有利益冲突,又是知己弟兄,感情应当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朱高炽这个宽仁的大哥对两个弟弟十分照顾。

“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明史·诸王》

但是朱高煦从小就不是个省油的灯,生性好动、脾气暴躁,几乎把自己作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步。朱元璋就很不喜欢这个不爱学习的孙子,他的舅舅徐辉祖也十分戒备他。相反的,朱高炽倒是曾经颇受朱元璋赏识

所以,尽管朱高煦曾在靖难之役中随军征战,屡立战功,朱棣心目中的最佳继承人依然是朱高炽。毕竟在他去大宁收编宁王朱权的时候,是朱高炽守住了北京;他自己南下苦战,也是朱高炽在家里辛辛苦苦维持,保障后方稳定和后勤补给。朱高煦毕竟只是匹夫之勇,朱高炽才是真正的治国之君。而朱高燧此时还比较低调,既没有朱高炽的治国之才、也没有朱高煦的悍勇,本身就不在储君的序列里。

“沟、东昌有功。江上之战,文皇兵却,高煦适引骑兵至,文皇抚其背曰:‘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七》

至于广泛流传的朱棣说给朱高煦的那句“世子多病,你加把劲!”,感觉实际上是被朱高煦和后人过度解读了。这句话本来就是个囫囵话,朱高炽有病是事实,让朱高煦加把劲,却不一定就是让他努力当皇上,有可能只是让他多帮衬朱高炽而已

朱高炽是大位既定、无欲无求,再加上生性仁厚,自然出处忍让、护持两个弟弟。反倒是朱高煦、朱高燧欲壑难填,仰仗着朱棣的恩宠不断作死。而二人的作死,最后倒是让朱棣忍无可忍。

得寸进尺,自作自受

至是,立世子东宫,封高煦汉王,国云南;高燧赵王,国彰德。高煦怏怏不肯去,曰:“我何罪,斥我万里。”文皇不悦。太子力解,得暂留京师。又请得天策卫为护卫,曰:“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岂偶然。”又请益两护卫,曰:“我英武,岂不类秦王世民乎?”又尝作诗,有“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冻”之语。——《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七》

朱高煦可以说是得寸进尺、屡屡犯上,不但不就藩,反而张扬的要“天策卫”为护卫,明目张胆地在朱棣面前自诩“唐太宗”。无论朱棣如何宠爱这个能打仗的儿子,光是朱高煦这一再自比李世民的行为,就足以招致很大反感。

  • 其一,朱棣本身是“明太宗”,又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是手刃同胞亲族、篡权得位,屡屡提及唐太宗,等同于揭朱棣的老底,这让朱棣面子往哪放;
  • 其二,李世民排行老二,一场“玄武门政变”杀了大哥李建成、逼宫唐高祖李渊。朱高煦也是老二,处处以李世民自比,难道是要学李世民一样杀了朱高炽再逼朱棣禅位不成

这种狂妄无脑的行为不仅会让朱棣反感,也让他认识到这个二儿子实在是没脑子,这要是真继承了皇位,那他朱老四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很快就会断送了。

“(永乐十三年)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僣用乘舆器物。成祖闻之怒。十四年十月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目匿〉诸人。”——《明史·诸王》

后来朱棣忍让了他,把他封地改到了山东青州,朱高煦却依然我行我素。他私自募兵劫掠,还打死军官、僭越规制,种种恶行终于让朱棣忍无可忍。朱高炽仍旧出面力保了他,从此被削除了两护卫,打发到乐安州去就藩了。

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七年,帝闻其不法事,大怒,诛其长史顾晟,褫高燧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

至于低调的老三朱高燧,虽然不爱张扬,但是作死的劲头一点不比他二哥差。《大明风华》的演绎中有一点比较符合史实,那就是朱高煦、朱高燧为了把朱高炽挤下太子之位,确实达成了攻守同盟的关系。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帝不豫。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明史·诸王》

而且朱高燧比朱高煦胆子更大,眼瞅着二哥被治罪了,大哥的位子越来越稳固,他竟然打算直接干一票大的——毒死朱棣。这样的阴谋显然躲不过朱棣的眼睛,很快就把密谋的人一网打尽,问罪朱高燧。最后还是朱高炽极力保护,加上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是朱高燧的指使,他才免遭祸端,但从此也就不再敢有任何异动。

所以综合来看,早在朱棣驾崩前,朱高煦、朱高燧就已经是失去了爪牙的老虎,一个被打了板子、一个被吓的战战兢兢,还都承情于朱高炽。而朱高炽一再维护两个弟弟,显然也是出于本心,这种憨厚仁慈的态度会伴随其一生

至于《大明风华》中,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时,朱高煦、朱高燧同时领兵出征,还把朱高炽的登基弄得惊险万分,那就纯粹是为了戏剧效果进行的演绎。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清楚了朱高炽登基前,朱高煦、朱高燧的境况,我们就能清楚地认识朱高炽登基后对待两个弟弟的态度——一如既往的仁慈和宽厚。朱高炽登基之后,针对自己的两个弟弟,主要做了两件事情。

其一,谈心、安抚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即皇帝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乙丑,召汉王高煦……九月汉王高煦至京。”——《国榷·卷十八》

朱高炽八月在北京登基后,很快就召汉王进京,九月朱高煦又一次进京。登基后频繁地和朱高煦见面,这显然不是叙家常那么简单,很显然朱高炽是在尽力安抚朱高煦。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弟一心觊觎皇位,自己虽然仁厚但是不可能谦让皇位,只能多谈谈心,问问朱高煦有没有什么要求。

通过兄弟谈心,朱高炽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朱高煦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安心做一个逍遥藩王。而朱高炽在位期间,朱高煦也的确没有任何造反的痕迹。

“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明史·诸王》

从明史中,朱高煦企图截击朱瞻基的这段记载也可以看出,朱高煦在朱高炽在位时,一点没有起造反的心思。朱瞻基在四月被派去南京并留守,如果朱高煦早有反意,那就不可能在朱高炽驾崩后才仓促决定截击朱瞻基,导致行动失败。

很显然,朱高煦把自己的野心暂时压下了,他知道眼下斗不过老大,但是老大的身体不好,只要他一驾崩,自己还可以夺朱瞻基的权。只不过朱高煦没有想到朱高炽的身体会垮的如此快,再加上朱瞻基早有防备,仓促截击的计划告吹。

其二,封赏,讨好

“九月乙酉,群臣请立皇后。赠诸王岁禄,大赐诸王公主金钞币。上曰‘诸叔在者无几,诸兄弟惟赵王居京师,他皆藩外,朕旦夕念焉。’”——《国榷·卷十八》

俗话说,“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光是感情沟通还不够,朱高炽登基后很快提高了诸位藩王的待遇。借着群臣请立皇后,朱高炽给汉王和赵王加了岁禄两万担

“(十月)壬子,册皇太孙瞻基为皇太子,及妃胡氏……又封瞻坦汉世子,瞻坺赵世子”——《国榷·卷十八》

很快又借着册立自己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把汉王、赵王的儿子们都一并封赏为世子和王。这无非是告诉朱高煦和朱高燧,自己会厚待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一家人融洽和睦才是最好的,何必非得为了皇位争个你死我活。

防人之心不可无

憨厚不等于傻,朱高炽虽然对自己两个弟弟一直十分的包容和袒护,但他从来没有放松对他们的防备

“(八月)府军前卫指挥使山云为中军都督佥事……(十月)府军右卫指挥使张昶为中军左都督。指挥佥事张升为后军都督同知。”——《国榷·卷十八》

“洪熙时,都督张昶封彭城伯,弟升亦封惠安伯,外戚之封,自此始。”——《明史·外戚》

他登基后两个月,频繁地调动五军都督府的主管将领,甚至将皇后张妍的兄弟张昶、张升派驻到中军和后军,第一个违背了朱元璋严禁外戚干政的祖训

而朱高炽手里还握着京军三大营的72个卫,三千营的骑兵、神机营的火器更是其他地方军无法抵御的。洪熙元年四月,朱瞻基被派去南京留守,既是朱高炽为了还都南京做准备,同时也是整备南京的49个卫。这样一来,朱高炽坐镇北京、朱瞻基镇守南京,朱高煦的封地乐安、朱高燧的封地彰德,向北有黄河阻挡、向南有长江阻隔。更何况朱高煦被削了护卫,整个山东都司才不过11个卫,朱高煦还难以全部调动

这样的格局,即使是自大无脑的朱高煦也知道,造反是自寻死路。

结语

朱高炽登基后,江山稳固、励精图治,自然不想因为兄弟阋墙造成天下祸乱。他对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宽厚和怀柔,既是处于个人情感,也是政治智慧,只可惜朱高煦太没有自知之明,为了虚无缥缈的帝位搭上了自己全家

8

历史上的朱高炽在登基十个月后就溘然长逝,其实还没有来得及决定如何收拾两个不省心的弟弟。

真正对朱高煦、朱高燧二人痛下杀手锏的,其实是明宣宗朱瞻基。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所以在靖难之役后被朱棣封为皇太子。

然而,他这皇太子的地位可不稳,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一直在挑战他的地位。其中,朱高煦有军功,所以得到朱棣的喜爱;朱高燧是因为年龄小,也得到朱棣的恩宠。

这两个兄弟经常联手,在父亲面前诬陷太子朱高炽,但最后都被逐一化解。

永乐十四年(1416),朱高煦的夺嫡计划彻底失败,被父亲朱棣打发到山东乐安州的封地。

永乐二十一年(1423),朱高燧原本想要勾结太监造反,但正所谓烂泥扶不上墙,这些计划也破产了。

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继承皇位,他就是在位仅10个月的明仁宗。

朱高炽手握权柄的日子很短,还没想好怎么收拾这两个不省心的弟弟,就驾鹤西去了。最终,这个历史使命由明宣宗朱瞻基来完成。

在朱高炽突然去世时,朱高煦想趁机发动叛乱,结果被朱瞻基干脆利落地给平定了,还把朱高煦押到北京监禁。

但由于被监禁的朱高煦还不老实,朱瞻基干脆派士兵把这个叔叔罩在一个大铜缸内,外面堆上木柴,点火加热,把他活活给烫死了。

看到朱高煦的惨状,朱高燧被吓老实了,知道朱瞻基这个侄子会跟他们动真格的,于是安安静静地交出一切护卫,只想做个顺民保命。

这就是朱高炽两个弟弟的最后结局。

9

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时下正火,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子夺嫡之争也颇为激烈,最终又胖又瘸的朱高炽继位称帝,登基后却管不住两个行事张狂的弟弟,历史也确实是这样,我们来看一下:

朱高煦、朱高燧叛逆之心由来已久

明成祖朱棣一共有四个皇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四子朱高爔(夭折)。

1.朱高煦为人凶悍,行为轻佻,恃功骄纵,,在朱元璋众多孙子里面是最让朱元璋讨厌的一个,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给他封了一个高阳郡王。不过朱高煦骑马打仗倒是有一套,靖难之役时,多次救朱棣与危难之中,那段时间还是颇为受宠的,鉴于朱高煦的赫赫战功,朱棣即位后曾一度想封其为太子,奈何这货不争气,恃功骄纵,无恶不作,百官对其十分厌恶,所以最后选择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

朱高煦本以为太子之位是属于自己的,结果却旁落他人,所以当时非常愤怒“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他不愿意去偏远荒寂的云南,软磨硬泡下,朱棣让他留在了南京,之后他更加不安分,先是跟父皇朱棣要来护卫军,常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逢人便说“你看我像不像李世民”,依仗靖难之役时的战功,经常构陷太子朱高炽,致使支持太子的多人被杀。

这还没完,朱棣第二次北伐时,这货终于使“大招儿”了,朱高煦趁朱棣不在私自招募士兵,打算起兵,并且越级使用皇帝仪仗,朱棣回来后十分生气,削去了他的王位,要将他贬为庶人,多亏宅心仁厚的太子朱高炽极力相劝,才保住王位。在朱棣的强硬要求下,朱高煦才去了自己的封地乐安,到乐安之后,这货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继续策划准备时刻谋反。在朱棣第五次北伐时,朱高煦见父皇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就提前安排心腹进入北京,刺探消息,伺机叛乱。

2.朱高燧恃宠自傲,多次构陷太子。朱高燧作为老三,按照汉人的传统,作为老小儿,是很受父母疼爱的,被封为赵王之后,朱棣给他的封地北京,并赐三卫军队,北京可是燕王经营多年的老巢,这对朱高燧来说是莫大的疼爱和机会,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朱高燧为了抢夺太子之位,刻意拉拢与朱高炽关系较差的朱棣近伺太监黄俨,多次构陷太子,在朱棣晚年病重的时候,这货更加张狂了居然伙同黄俨假造遗照,计划毒死朱棣,废除朱高炽太子之位,自己登基称帝,结果呢事情败露,朱棣知晓后,立刻将朱高煦及其同党一举抓获,这时候朱高炽又出来说尽各种好话,朱高燧才算保住了王位。

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为伪诏。贤等皆伏诛,陛瑜辽海卫千户。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

朱高炽为人宅心仁厚,对两个弟弟多有袒护,临死嘱托儿子宣宗朱瞻基善待他们

朱高炽继位后,他自知两个弟弟的本性,并没有为难他们,反而,都给予高规格的待遇,赐予土地金银财宝,给他们的孩子封王加爵,朱高炽这种宽仁之心,以德报怨的行事方法并没有完全感化两个弟弟。

朱高炽命不好,继位不到一年就病逝了,临死之前特意嘱咐儿子朱瞻基要厚待自己的两位弟弟,所以,朱瞻基继位后又对二人进行了一轮大肆封赏,而朱高燧自从被朱棣处罚之后,已经有所收敛,主动交出自己的军权,安心做个闲散王爷了。

而朱高煦却并没有收手,反而在朱瞻基继位路上设伏截杀,结果失败,朱瞻基继位后并未责罚朱高煦,反而给予恩裳,这也是遵守父亲朱高炽的遗照,同时也是想感化朱高煦,可朱高煦就是这么执着,死心不改,最终还是起兵造反了,刚开始他想拉拢赵王朱高燧一起,朱高燧给回绝了,结果呢,一听朱瞻基亲征,他就怂了,扔下亲信部下,自己投降了。然后被朱瞻基抓到了京城,囚禁了起来,有一次朱瞻基好心去探望自己这个叔叔,谁知这个二货居然从牢里伸腿给朱瞻基绊倒了,朱瞻基龙颜大怒,立刻命人用一口三百多斤的大缸给扣住了,可是朱高煦天生神力,居然给顶了起来,朱瞻基见状就命人在大缸四周点火将其活活给烤死了。

白居易在《后宫词》里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对于朱高煦来说他是一个无情的人,对于朱高炽来说,确是一个非常有情有义的人。

10

历史上实际也是如此。朱棣靖难做皇帝,实际上是一件风险非常大的事情。这个时候朱棣身边能用的人实际上是不多的。老大朱高炽在北京留守,负责守卫大后方,而老二老三则随朱棣御驾亲征。不得不说朱棣雄才大略,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挺厉害的,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势力,以至于才会有后来的皇位之争。

朱高炽和朱棣之间一直关系复杂。历史上的朱高炽和《大明风华》中的形象类似,长得很胖,并且有足疾,行动不便,这和朱棣能征善战的形象是不能比的。更何况他是世子,在朱元璋时期就对政务的处理表现突出,所以他自然得镇守后方。相反,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熙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能。据史书记载,朱高熙多次帮助朱棣转危为安。

从个人形象来看,朱高熙也更像朱棣,史书说得很明白“成祖以为类己”。建文四年的江上之战中,燕军受到袭击,兵败如山倒,朱高熙及时率领骑兵赶到,扭转了局势。为了勉励朱高熙,朱棣在靖难途中就曾经说过“汝努力,世子多疾”。朱棣这样暗示朱高熙,自然让皇位继承充满了不确定性。

再说说朱高熙这个人,前面提到过他战功赫赫,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人野心极大。朱棣夺得皇位以后,派太子朱高炽、朱高熙、赵王和皇太孙同谒孝陵,朱高炽长得胖,在雨中失足,朱高熙在背后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

当然了,朱高熙是斗不过朱高炽的。朱高炽这个人,可以说是理想的皇位继承人。幼年的时候,朱高炽就表现突出,他文静,谦逊,对读书情有独钟,一直坚持听儒臣讲学,可以说是少年老成,典型的仁君形象,获得大量文官的支持。朱元璋对燕王世子朱高炽非常喜爱。据记载,朱元璋派几个世子去检阅皇城,朱高炽常常是最后一个回来,朱元璋问原因,朱高炽回答:“旦寒甚,卫士方食,俟其既食,乃阅之”。朱元璋认为他能够体恤基层士兵,非常满意。

另外,朱高炽不光会读书,办事能力同样是一流的。朱棣造反的时候,把大量精锐都带走了,而留给朱高炽的部队并不好。但是朱高炽在北京留守期间,准备充分,守住了北京,更是奠定了他在军民心中的形象。

总结一下,朱高炽的优势:

第一,他是世子,皇长子,仁孝,深得文官支持,天下归心。

第二,朱高炽长期处理政务,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能够独当一面,有自己的势力。

第三,他还有个好儿子朱瞻基,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

所以朱高炽最终成为了皇太子,而朱高熙则被立为汉王。不过朱高熙也有一帮自己的支持者,那就是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的武将,这些人是希望朱高熙被立为武将的。所以朱高熙一直不死心,用尽各种办法构陷朱高炽,无数大臣牵连其中。

不过,朱高熙还是斗争失败,最终被逐出京师,而此后朱高炽的另一个弟弟朱高燧又开始蠢蠢欲动。

之所以他们兄弟三个一直内斗不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朱棣自己没有安全感。朱高炽和他不一样,长期监国使得太子势力太大。为了平衡政治势力,朱棣利用朱高熙、朱高燧对太子势力进行打压,以避免自己大权旁落。

可以说永乐时期,与其说朱棣是皇帝,不如说朱高炽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统治者。朱棣这个人长期对外用兵,晚期更是多病,朱高炽六次监国,长达九年又八个月。至于说他两个弟弟,朱高炽仁厚,和《大明风华》中的剧情类似,朱高炽对建文旧臣的家属非常匡饶,赦免了不少人,所以他两个弟弟自然也平安无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