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北宋皇陵曾遭遇两次大规模洗劫,一次是金兵南下,北宋灭亡时;另一次是蒙古帝国建立时。只不过金兵入侵时,没有破坏宋仁宗的陵墓而已,但在元朝时,北宋各陵都被破坏了。

惟昭陵如故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北宋一共九位皇帝,除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人被金人掳走,死于异国他乡,其他七位皇帝均葬于此,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的墓,一共八座帝陵。金兵占领中原后,就对北宋皇陵疯狂的挖掘,一片狼藉,宋哲宗的尸骨甚至被扔到了外面。南宋时两位官员曾路过巩县,亲眼见到了这一悲惨景象。

南宋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廷硕回禀宋高宗赵构时提到,除了宋太祖的永昌陵之外,其他皇陵都遭到惊扰侵犯,宋哲宗的尸骨暴露于外,我实在不忍心,解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尸骨上面。另一位郑刚在他写的《西行道里记》中描述了宋仁宗的永昭陵情况,地面上的建筑基本损毁大半,皇后的陵寝已被火焚,只不过皇帝的陵墓还没被盗掘,“惟昭陵如故”。

宋仁宗的魅力

之所以金兵没有动永昭陵,据说是因为金兵摄于宋仁宗仁义之主的威名。古代皇帝死后能得到一个“仁”字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仁厚了。而且庙号为“仁”的皇帝也是凤毛麟角,宋仁宗还是当得起这个“仁”字的。

他这种仁厚的性格决定了他对待所有人都是一样宽厚仁善,愿意替他人着想。饿了想吃羊肉汤,想到会因此形成惯例,日日杀羊,多添上百只羔羊的性命,于心不忍,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忍着嘴馋。出门散步时,口渴也并未声张,因为宫人没有准备水壶,怕宫人因此受罚。一个帝王对待畜生和下人,实属难得。

宋仁宗一生不事奢华,注重节俭,待人宽厚,善于纳谏,勤政爱民,创造了北宋繁荣盛世的顶峰。宋仁宗驾崩后,整个国家,上至宗室大臣,下至布衣乞丐,无不悲痛万分,争相到宫门前为仁宗烧纸祭奠。就连辽国皇帝也嚎啕大哭,为仁宗立衣冠冢表达哀思。

后记:由于国家禁止对大型帝王陵墓进行开发,现在北宋皇陵已经被保护起来了。宋仁宗的永昭陵是北宋皇陵里唯一根据史料恢复重建地面建筑的帝陵,又恢复了永昭陵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历史原貌。

关注@史海扑通 ,每天阅读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新鲜事!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说法不精准,宋代宋仁宗的陵墓,只是金兵南下时,没有被破坏!但蒙古人主宰中原时也没幸免于难!

北宋共九位皇帝。位于河南省巩县的北宋皇陵,一共葬有七位,徽宗、钦宗因靖康之耻被金人掳走,客死他乡,不在此陵。再加上赵匡胤的父亲的墓,一共有八座帝陵。金兵南下后,对此陵园进行了破坏,甚至哲宗的尸骨都暴于荒野!郑刚中是宋人,官至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他在《西征道里记》中描述了这个情形,说金兵南下后,皇陵建筑损毁大半,残不忍睹!皇后的陵寝甚至已被兵火焚毁,“惟昭陵如故”———宋仁宗的昭陵没遭破坏!

宋仁宗有何魅力,致使“惟昭陵如故”?

我们来看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后录》中的一段话:

“仁宗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仁宗驾崩后,宋朝派使者到契丹发讣告,燕境民众都聚集在一起痛哭。辽国皇帝 耶律洪基拉着使者的手,放声恸哭说:“我有四十二年已经不认识兵器和甲冑这些武器了”。

这个邵伯温生于1055年,卒于1134年,就生于宋仁宗年代,他的话可信度很高!辽国还以宋 朝赠予的仁宗龙袍举行了安葬仪式,造了一座衣冠冡,表达悼念之情。气氛庄重肃穆,就像为自己的祖宗下葬一样。金人没有忘记这一幕,所以,没有破坏他们“祖宗”的坟墓。

耶律洪基原名“耶律弘基”,因避宋宗室先人赵弘殷(赵匡胤亲爸)名讳,才改名“洪基”,以示尊重。宋辽双方互避名讳,是当时的礼仪,也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如辽圣宗曾 “欲迁一官,见本名犯真宗讳,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领,岂不知我兄皇讳字?” 。 辽圣宗称宋真宗为“我兄”,在称呼上有了亲切感。又如天圣四年,宋朝派韩亿祝贺辽圣宗皇后生辰,因辽太祖阿保机汉名带“亿”字,宋仁宗便让韩亿暂时改名韩意。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两国为睦邻友好,都在小心翼翼地经营着双边关系,以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意。金人记得仁宗为维护双边关系所做的努力。

耶律洪基当太子时,曾混入辽国使团来到 大宋以观察宋国风貌。宋朝边境把这一消息飞报朝廷,仁宗知道后,并没有兵戎相见,反而单独地接见了他。与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俾见皇后,待以厚礼。临归,抚之曰:‘与汝一家也,异日惟盟好是念,唯生灵是爱。’” 。 告诉他,我们 就是一家人,都要以团结为重。耶律洪基早领略到仁宗的国计民生情怀。 耶律洪基对仁宗的诚恳与善意早有了认识。

耶律洪基继位之初,请仁宗赏赐一幅画像给自己。在当时,这是很奇怪和独特的要求,宋朝大臣们劝阻仁宗说:您不要将自己的画像交给辽人,如果辽人使用“厌胜之术”诅咒您,就危险了。仁宗却心平气和:我诚心待辽人,他们必不会这么做。于是派人将自己的画像送到辽国。耶律洪基“盛仪卫亲出迎,一见惊肃,再拜”。仁宗是以心换心,用道义来征服辽国,此举更让耶律洪基为之倾倒。耶律洪基随后说:“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候耳。”。 他对仁宗佩服的五体投地。辽国人民见自己的老大如此崇拜仁宗,还会毁他的坟吗?

在耶律洪基的心里,似乎有一个挥之不去的仁宗情结。直到元祐年间————距仁宗逝世已过去多年,他对仁宗“追慕犹不忘”,跟当时出使辽国的宋臣说:“寡人年少时,事大国之礼或未至,蒙仁宗加意优容,念无以为报。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说着,忍不住又哭了。虔诚,感恩之心溢于言表,也印证了仁宗具有超强的化敌为友的个人魅力。

及至后来,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金人攻陷宋国后,立汉奸刘豫为皇帝。这个刘豫,是中华民族的败类,是个骄奢淫欲的流氓。为了一己之私,竟效仿曹操,开始盗墓,还设立一个盗墓机构——“淘沙官”。

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宋史·刘豫传》

盗墓活动非常猖狂,连北宋诸帝的陵寝也被盗挖、焚毁。惟独宋仁宗的永昭陵安好无恙,金人与刘豫都不敢下手。连敌国也表达出对仁宗的由衷尊敬。这样的君主,在历史上是凤毛麟角,确实值得颂扬和怀念。

宋仁宗庙号为“仁”,在他执政期间,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都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他的宽仁让属下名臣都有了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籍此也成就了自己治世明君的形象。大宋的繁荣让耶律洪基倾慕不已。自然会感染本国的人民。

宋仁宗不事奢华,生活节俭,待人仁慈宽厚,创造了北宋的繁荣盛世。他驾崩后,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布衣平民,无不悲伤万分,痛哭流涕,争相到宫门前为之烧纸祭奠。

这就是宋仁宗个人魅力生发的效应,为何他的陵墓至今还保存较好,主要是他热爱和平、注重民生、克己复礼,征服了对手。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北宋皇陵已经被国家保护起来了。永昭陵成为北宋皇陵里唯一依史料恢复重建地面建筑的帝陵!

3

这个问题,文史十八拍来回答。

说宋仁宗有魅力,这个没争议;说其陵墓保存较好,在战争年代也未被破坏,则就不准确了。事实上,他的陵墓还被重点地盗掘过。

北宋七帝八陵中,历史上共遭到过三次大规模的盗掘:第一次,是金国粘罕所带领的金兵的盗掘洗劫,在这次盗掘中,宋仁宗的永昭陵得以保存,赵匡胤的永昌陵也遭到了部分破坏;第二次,是北齐“伪皇帝”刘豫的盗掘,其盗掘的重点便是宋仁宗的永昭陵,赵匡胤的永昌陵在当时也遭到了不小的破坏;第三个时期,就是宋末元初盗墓贼的盗掘,这一次,赵匡胤的永昌陵遭到洗劫。

在下文中,我将具体进行细说。

1.一箭选址,宋太祖赵匡胤葬身之地选择太草率?

(宋太祖赵匡胤一箭选址,当初就没好好考虑考虑被盗的问题?)

北宋的七帝八陵,被盗得连后世的文物专家和盗墓贼都没有兴趣光顾,悲惨程度可谓史无前例。这么悲惨,肯定与其选址有关。我们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疑问或许就是:北宋的皇帝为什么要把坟墓全部建在巩义境内的嵩山以北、洛河之南130平方公里的黄土岭上呢?就没考虑过这个地方不好防盗?

大凡帝王陵墓,都是对盗墓有所戒备的,春秋时期楚王墓的飞沙走石、曹操的七十二疑冢,都曾经让盗墓贼徒唤奈何。从中也可见他们的防备之心。但北宋皇陵,显然可没那么讲究。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赵匡胤自选陵墓的一个传说:赵匡胤非常想迁都洛阳,但被弟弟赵光义和群臣阻拦,心中非常悲苦。他从洛阳回开封经过巩义,祭奠埋在这里的父亲时,更是悲从中来。于是,他登上阙台,面向西方,要来弯弓,对臣下说:“我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言罢弯弓搭箭,箭向西北飞驰而去,箭落地就是今天的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

(北宋皇帝陵墓分布图。能不能从中看出风水讲究?)

与这个传说相伴的是,许多宫廷的阴阳术士也找出了不少葬在此处的理由,把巩义说成是天下第一风水宝地。而与一般历代帝王陵的选址不同的是,北宋皇陵的风水理念比较反常奇特。《永定陵修奉采石记》概括了其选址的风水依据。大致意思是说,巩县这个地方,是风雨所会,阴阳所合,天地的中心位置,从来都是帝王所居之地,嵩山峻极峰正是天和地的中心柱。在宋陵地宫的顶部,绘制的就是这样的星象图。

(风水再好,也不能忽略人的因素,这个“人”,是活的人类,不是石像。)

更重要的是,巩义也符合北宋王室的建陵要求。宋代流行“五音利姓说”,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开封),赵家皇帝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征地,角姓亦可居之。”巩义东南多山,西有洛河北流,注入黄河。按堪舆学说法,南山北水,山高水来就是富贵不断,巩义实乃赵宋不可多得的皇家坟地。

但风水再好,讲究再多,唯一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对陵墓影响最大的因素——人。赵家永世万代还好,一旦改朝换代,只讲风水不讲防备的宋陵,也就很容易给你挖个乱七八糟了。

如此,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箭选址,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

2.第一次盗陵:金兵将宋仁宗的永昭陵地面建筑毁坏大半,陵墓未盗

(当年金兵盗陵时,地面上还有这样的建筑存在。)

这草率的一箭选址,很快就见到了恶果。这便是金兵的大肆盗掘。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11月15日,金兵统帅粘罕率军自孟津渡过黄河。17日,抢掠、焚烧了会圣宫,永安、巩县守军闻风投降。27日,金兵帅府进驻永安县城,粘罕就带领将士查看永安诸陵。他们看到上宫建筑金碧辉煌,下宫祭器耀眼夺目,便产生了抢掠的念头。但粘罕却假惺惺地禁止驻军抢掠陵庙器物,还置备大礼派人吊祭永定陵和永昭陵,以掩人耳目。

同年闰11月25日,金兵攻陷东京,北宋灭亡。胜局已定,金兵就开始了对诸陵的抢劫。他们首先哄抢下宫、献殿及各禅院的金银玉器、古玩字画、衣服什物等;继而又开始大规模地挖掘坟墓。他们对小墓采用揭顶的方法,对大墓则从陵台侧坡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绑绳而下。每座墓地都多次遭受到洗劫,陵区内一片狼藉。

(从原来的宋朝疆域图中,我们可以推测到宋金对峙形势的变化和金兵之所敢盗陵的优势所在。)

南宋统治者听说后,便派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到巩县拜谒陵墓。他回禀宋高宗赵构时提到,除了宋太祖的永昌陵之外,其他皇陵都遭到了惊扰侵犯,宋哲宗的尸骨暴露在外,他实在不忍心,就解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了尸骨上面。另一位郑刚则在他写的《西行道里记》中描述了宋仁宗的永昭陵的情况,说其地面上的建筑基本损毁大半,皇后的陵寝已被火焚,只不过皇帝的陵墓还没被盗掘,“惟昭陵如故”。

3.宋仁宗的魅力,或征服了金国将士的心,因而“惟昭陵如故”

(学习皇帝好榜样,“仁宗之仁也,三代而下,一人而已”。)

“惟昭陵如故”,这五个字是值得玩味的。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永昌陵和宋仁宗的永昭陵外,其余的都被破坏了。开过皇帝的不说了,那是雄才大略式的人物,对于一个不太著名的皇帝宋仁宗,金兵为何如此客气?这恐怕跟宋仁宗的个人魅力不无关系。

说起来,在历史上,宋仁宗没有秦皇汉武的丰功伟业,也没有唐宗宋祖的雄才大略,也缺乏乾隆下江南那样的戏剧性经历,可说是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的一位皇帝了。但他的个人魅力在哪里呢?

有一点就可以看到,宋仁宗朝的人才之盛,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可以比肩。苏轼就说过:“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肱骨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明代李贽也曾感叹说,仁宗一朝,“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仁宗皇帝培养的人才,像这石人一样,可以排上一大排。)

宋仁宗赵祯庙号“仁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庙号为“仁宗”的皇帝,朱熹的老师就认为:“仁宗之仁也,三代而下,一人而已。笑言承恩,咳唾为泽,熏酣沉浸四十余年,所以维民者尽矣。”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将其列为可与汉文帝、唐太宗比肩的最值得后世君主效仿的圣君。也可见后世对其的景仰。

1063年,宋仁宗去世时,当时才七岁的邵伯温与父亲一起居住在洛阳。多年以后,他仍记得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洛阳时的情形,“城内军民以致妇人、孺子,朝夕东向号哭。纸烟蔽空,天日无光”。他还在他的《邵氏闻见后录》中说:仁宗驾崩后,宋朝派使者到契丹发讣告,燕境民众聚集在一起痛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拉着使者的手,放声痛哭说:“我有四十二年已经没有打过仗了。”后来,辽国还葬仁宗皇帝所赐的御衣,严肃对待的程度好像对待其祖宗陵墓一样。

这情形,在金国恐怕也是如此吧。粘罕拿着重礼吊祭宋陵,即便有点假惺惺,但永昭陵还是其祭拜的两座陵墓之一,其中并不能排除其对宋仁宗的敬重。不然,也不会“惟昭陵如故”了。

4.第二次盗陵:“儿皇帝”刘豫将宋仁宗的永昭陵当做重点盗掘目标

(宋陵中断头的石像。“儿皇帝”刘豫对宋陵的破坏,可要比这石像的断头更厉害。)

金人夺得地盘过多,加上反金势力异常强大起来,为了稳固统治,1130年,就扶植了投降的宋朝官员刘豫为大齐皇帝,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儿皇帝”。两年后,刘豫将其首都迁到了开封。

刘豫少年时就是个惯偷,常为乡人所不耻。他在开封做起“儿皇帝”后,在绍兴二年的一天,西京奉先指挥兵士的李英拿着从宋陵内盗窃来的玉注碗,在开封拍卖,被刘豫的部下抓获了。刘豫见这件东西很漂亮,知道并非民间物品,就问哪里来的。知道是从北宋皇陵挖来的以后,又问了问金兵盗陵的情况,就决定自己也干上一票。

(老照片中的宋陵,经过“儿皇帝”等一干人的盗掘,所剩似乎只有一堆黄土了。)

刘豫这货儿,为了盗掘陵墓,还专门设立了官职,叫淘沙官,任命谷俊为淬京淘沙官,负责盗掘汴京附近的坟墓;刘从善为河南淘沙官,负责盗掘洛阳、巩县一带的山陵与坟墓。

刘从善就带着一群士兵,直奔洛阳与巩义,同时与永安县伪守窦玖勾结起来,专门挖掘金兵没有盗过的墓,对已盗过的也要再次挖掘。抢劫之后,为了消灭罪证,还放了一把火,将陵墓上的建筑及园林尽行烧毁掉。

在这次盗陵中,他们盗掘的重点就是宋仁宗的永昭陵,但赵匡胤的永昌陵在当时也遭到了不小的破坏。

4.第三次盗陵:盗墓贼挖了赵匡胤的墓,被毒液灼伤

(镇墓兽镇不住盗墓贼们疯狂的盗墓。)

“儿皇帝”刘豫都带头盗陵,这直接带动了当时的风气。由于宋陵当时无专人管理,民间盗掘相继在宋末元初兴盛起来。

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那时河南洛阳有一伙盗墓贼,其首领叫朱某。朱某经过调查得知,刘豫盗掘永昭陵时,无意间破坏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但并没有打开赵匡胤的棺椁。因而他就带人直接去盗掘了永昌陵。

(麦田里隐现的狮子头,仿佛在讲述宋陵的悲伤被盗往事。)

打开赵匡胤的棺椁,发现里面完好无损。搬运完里面的宝物后,见赵匡胤腰里束着一个玉带,就想取下来。但因赵匡胤尸体太重,取玉带很困难,朱某就用绳子绑着赵匡胤的肩膀,然后就与其面对面,再将绳子另一端接环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用力抬头将尸体撑起来,以便解下玉带。但没想到的是,这腐坏的尸体由于受到挤压而从口中喷出了黑水,结果喷了朱某一脸,洗也洗不掉。

(希望现代人能像这些石人一样,常年不离不弃地守护好宋陵,防止朱漆脸们的黑手。)

这把朱某吓得不轻,以为是防盗的毒液,谁知过了几天没把自己毒死,这才放下心来。不过这黑液始终洗不掉,粘在脸上始终是一块黑,朱某也因此得了朱漆脸的绰号。

后来,这货盗贼被官府捉去杀了头,但盗墓之风并没有因此而收敛,反而更加猖狂。此后,元兵也曾进行过盗掘;清末和民初,文物古董商勾结帝国主义分子也进行了掠夺。著名的包公墓,就是在1931年被巩义的贺某给挖掘的。

可惜一代王朝的帝王们,死无安身之地。活着的时候很有尊严,死罢以后万事空,这也告诉我们,再好的风水,也不一定可靠。

4

导读:我国历史上大约有400多位帝王,其中庙号仁宗的只有四位(大一统王朝):宋仁宗赵祯、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嘉庆皇帝(嘉庆称仁宗太水了)可见庙号仁是多么不容易。何谓仁,就是仁慈厚爱。普通人能做到任尚且非常困难,更何况贵为天子高高在上的帝王。帝王能被称为仁不但要自身出事要仁义,而且面对天下百姓时也要长期施行仁政就有点苛刻了。而宋仁宗赵祯在四十多年的帝王生涯中的作为,完全称得上仁德。他的德行不但大宋百姓认可,即便辽国皇帝耶律洪基闻讯也嚎啕大哭。金国灭亡北宋的时候大肆劫掠宋朝皇陵,即便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寝也没能逃脱。但是只有宋仁宗的永昭陵没有受到丝毫破坏,可见仁宗个人魅力。


我们普通人尚且不足以严于律己,更可况古代生杀予夺的帝王。宋仁宗是少数虚心纳谏,且能够换位思考的优秀帝王。他生性宽厚仁慈、不喜欢奢华,称得上是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典范。正是他这种性格,所以在他执政期间国泰民安、文化经济繁荣发展。为了解除危机才有了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的改革,期待改变大宋三冗的弊端。虽然由于反对势力的强大失败了,但是也为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试了试水。

由于宋仁宗执政超过四十年,况且在位期间除了宋夏战争机会都是和平时期。所以在仁宗执政期间,经济迅速发展。很多有名的大臣再此期间纷纷入朝为官:包拯、富弼、范仲淹、王安石、 苏轼、苏辙、司马光等等。宋仁宗宅心仁厚虽然外战没什么成绩,可以算是一位不错的守成之君。长期的和平也许是辽国君臣期待的结果,所以当仁宗去世后派使者去辽国报信时辽主耶律洪基嚎啕大哭。PS:耶律洪基也是一位爱好游猎,不喜欢打仗的辽国天子。

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宋仁宗善于纳谏,从不会因为大臣的劝谏而恼怒杀人。所以在仁宗一朝,大臣都普遍敢言。尤其是包拯堪称大宋喷子,经常慷慨直言。甚至有时候包拯近距离开喷的时候,口水都喷到了仁宗的脸上。虽然仁宗很尴尬,但是从来没有生气一边擦脸一边承认自己的失误。这个绝不是表面功夫,不跟李世民一样事后在打击报复。所以只有广开言路,君王才不会在错误的路上远行。所以仁宗执政时期对大臣普遍宽松,从来没有以严刑峻法处理朝臣。


仁宗不但对大臣宽仁,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很仁义。有很多小典故可以作证这位君王对于身边人的关照。有一次仁宗深夜批阅奏折后感觉饥饿,就想吃一碗羊肉羹。但是看到御膳房已经无人值守,于是这位偌大的仁宗就饿着肚子睡了。等到第二天皇后闻讯责怪他时,他说这是一次偶然如果叫他们一次恐怕形成定例。这样不但浪费钱财,还会让厨师们无法更好的休息。这不是迂腐,而是一种美德。

这种例子在宋仁宗的身上不胜枚举,大臣和百姓都为仁宗的个人魅力所折服。而仁在古代是儒家认为的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宋朝更是以士大夫治国所以仁宗的言行受到大家的一直推崇。况且仁宗能够把仁扩充到普通人身上,善于换位思考体量他人的难处。所以仁宗去世后谥号仁宗,绝对是四位仁宗中最名副其实了。


当仁宗驾崩消息传出,人们自发的为这位仁慈的帝王送行。没有朝廷的诏命,全国各地的普通百姓、商人纷纷停止营业祭奠这位难得的君主。在洛阳人们焚烧祭奠的纸钱的烟灰甚至布满了天空,人们都看不到太阳。一位君主能得到自己子民、大臣乃至敌国的共同认可,宋仁宗赵祯可以算封建君王第一人了。

“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5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的封建皇帝,但是出了名的明君、贤君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宋仁宗就是凤毛麟角的其中之一。宋仁宗在13岁的时候即为,当时因为他年纪太小,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在刘太后去世之后,他开始了亲政。

在宋仁宗在位42年,期间对外几乎无战事,所以宋仁宗不仅在宋朝内十分受百姓爱戴,在当时的辽国、西夏百姓之间,也是十分受爱戴的。在他去世之后,他的讣告传到了辽国,辽国的君主听到了之后十分悲痛,并且还要为宋仁宗建衣冠冢,比表达他的哀痛。

永昭陵是仁宗的陵寝,位于今巩义城区南部,也是北宋保护最为完好的帝陵之一。

永昭陵在历史上是否被盗掘过,同样是一个谜,众所周知,北宋皇陵在北宋灭亡后曾经遭遇金和伪齐的大规模洗劫,但是有一个传闻说金人认为仁宗时仁义之主,就没有盗掘永昭陵,在南宋的史料上,也很明白的写出了“唯昭陵如故”。但在元朝时,北宋各陵都被破坏了。

永昭陵在上世纪被巩义市政府作为旅游开发重点,进行了全面复原性的修缮,整个陵区修的不伦不类,而且陵台长期不对外开放。上世纪早期永昭陵没有修缮前的照片,发现永昭陵陵台之上不止有一个盗洞。因此可以做出肯定的结论,永昭陵也被盗过。

另外,永昭陵陵台的红色包砖,已经没有了,这一点从南门阕台的高处,和西门的铁栅栏都可以看到,只有一个光秃秃的夯土陵台。按照宋朝史料记载,宋代帝陵陵台是三层,体现了古代昆仑三重的思想,帝陵的陵台,则是两重。陵台外部有红色包砖,而且要经常给陵台刷石灰。不过目前北宋帝后陵的陵台,已经看不出有任何的层次感,外面的包砖,更是荡然无存。

宋仁宗在位42年,也是北宋历史上皇后最多的皇帝,宋仁宗先后立过三位皇后,但是前两位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废。因此他的三位皇后中的两位,郭皇后和温成张皇后,是北宋为数不多的没有陪葬在北宋陵区的皇后,葬于开封奉先禅院。陪葬在永昭陵北面不远处的是他的第四位皇后,慈圣光献曹皇后,曹皇后是一个名人,她的祖父曹彬,是北宋开国名将,他的一个哥哥,就是八仙过海里的曹国舅。同时,曹皇后与她的养子英宗,还爆发过激烈的冲突,也就是北宋历史上的濮议。直接导致了北宋朝廷的动荡。后来曹皇后和自己的儿媳高皇后一起,旗帜鲜明站在了王安石变法的对立面,曹皇后于神宗元丰二年(1079)病逝,陪葬永昭陵。永昭陵其他陪葬墓目前已无痕迹,史书上提及的有宋仁宗幼女秦国公主,陪葬于永昭陵。

6

谁告诉你宋仁宗墓没被破坏?那个老师教你的?金代把北宋“七帝八陵”到宗室亲王、到随葬墓都挖的干干净净,另外南宋和金和议中间,又二次葬,然后到元代又被挖掘,不要讲北宋皇陵,就是南宋皇陵也被元代统治者挖的干干净净!真不知道你这宋仁宗墓保存完好的理论从那里来的?


7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年间一个重要的皇帝,他在位40多年,是整个宋朝在位时期最长的皇帝。宋仁宗的庙号是仁字,在古代得到这个庙号的皇帝非常的少,只有仅仅四个人而已,而且与其他三位相比,宋仁宗的仁字才是当之无愧的,其他三个水分都很大。

在电视剧中很多皇帝都说要行仁政,但是真正在历史上,行仁政行德政的皇帝相当的少,宋仁宗是其中的一个。他在位期间,一直是虚心纳谏,虚心听从大臣的意见。很多英明的皇帝,包括唐太宗在内都说自己会虚心纳谏,但是能做到宋仁宗这样的少之又少。

而且宋仁宗在位40多年,除了和西夏进行战争之外,可谓是一直保持着和平,让国家保持繁荣昌盛,连敌对的辽国君主都对他感到非常的佩服。在宋仁宗期间出现了很多名臣,例如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等,王安石也是在仁宗期间考中进士,只不过他后来的辉煌在神宗一朝。这些名臣都集中出现在仁宗一朝,可现北宋仁宗时代是多么的辉煌。

在宋仁宗死的时候,国家的老百姓都为此痛哭流涕。甚至辽国的皇帝都对为他而哭,为他设立衣冠冢。后来到了金国入侵的时候,金国把北宋皇帝大部分的陵墓都给破坏了,而宋仁宗的陵墓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北宋的皇陵都在河南的巩县,金军入侵的时候,巩县的大部分陵墓都被金军给破坏,宋仁宗的昭陵的地面建筑也被毁坏,不过地下陵墓依然保存了下来。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8

提起宋仁宗,很多人都会想起包拯。一直以来,包拯都是以青天的形象出现,而很多人会忽略这位包拯背后的帝王,也是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位以“仁”作为称号而且完全无愧于“仁”这样美誉的帝王,甚至在宋仁宗死后,辽国的皇帝都为之嚎啕大哭。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天性仁孝,对人宽仁,不事奢华。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国力强盛,百官也是敢于进谏,比如包拯就曾经屡屡 进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宋仁宗想任命宠妃张氏的父亲为节度使,在遭到群臣反对,最终被迫收回成命。不仅于此,宋仁宗对待周围人宽仁,晚上想吃羊肉汤因为怕劳烦厨师而作罢,对臣民也是不轻易兴起大狱。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消息传到辽国,辽国上下也是一片痛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死后,被安葬于位于河南巩义的昭陵,一直受到保护。靖康之变后,金兵占领汴梁,加上当时的动乱,位于巩义的北宋皇陵被人盗掘殆尽,唯独宋仁宗昭陵没有被盗掘,只是地面建筑损毁殆尽,可能是当时的金人也不愿意背负盗挖宋仁宗昭陵的骂名。到了元朝灭南宋时,位于巩义的北宋皇陵再次遭遇浩劫,基本被盗掘一空,唯独剩下地面的石刻,至于宋仁宗昭陵如何,大概可想而知。

如今,宋仁宗昭陵已经被重新恢复地面建筑,陵园内已是庭台、楼观耸立,松柏花木交织,绿荫苍翠,鸟语花香,初步再现了永昭陵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历史原貌,在巩义市,如果有时间可以来凭吊下,一起感受千年前北宋宋仁宗的身影遗迹。

大家好,我们是头条号马会亮,每天分享文旅有趣的人和事,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9

在历史上这么多皇帝中,堪称“仁”字的首推宋仁宗。当他去世的时候,不仅大宋的百姓,就连辽国的子民都忍不住痛哭流涕,辽国得皇帝也十分难过,将仁宗送给他的御衣“葬为衣冠冢”,岁岁祭奠。可见他在两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之后,虽然对宋朝皇陵大肆洗劫,但是却独独不敢动这位贤德明君宋仁宗的陵寝,主要是对宋仁宗的尊敬吧,同时也不想招致百姓的骂名。

10

宋仁宗就如同他的庙号一样,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仁君

宋仁宗本名赵祯,真宗皇帝第六子,北宋王朝第四代皇帝,公元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4年后即位。宋仁宗在位期间政治上选用贤臣,肃清官场,曾任用范仲淹有过短暂的改革,但很快因反对势力过于强大而停止,外交上前期与西夏发生战争,后期则长时间保持和平状态。总的来说仁宗皇帝待人宽和,虚心纳谏,执政有为,使得北宋科学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是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

公元1063年,54岁的宋仁宗驾崩,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也许是宋仁宗的名声太好,后代北宋皇陵虽然屡遭洗劫,但是宋仁宗的永昭陵还好,起码没被盗墓,历史上北宋皇陵曾遭遇两次大规模掠夺,一次是金兵南下;另一次是蒙古帝国建立时。只不过金兵侵略时,没有损坏宋仁宗的坟墓,但在元朝时,北宋各陵地面建筑都被损坏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