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之人才凋零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局限性,两汉以来的文化和科技重心都在中原,江南和巴蜀相对发展水平很差,北方人综合素质强于南方人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巴蜀的教育是儒学交杂图谶而成,带有更多原始色彩,并且因为五斗米教盛行,百姓并十分喜好经学教育。汉中本来也有跟袁绍家族一样世代三公的名门汉中李氏,但因跟大将军梁冀斗争而败亡。
蜀汉的开国重臣几乎就没有蜀人,刘备、张飞、赵云皆河北,法正、马超、孟达是关中人,李严、黄忠、魏延、邓芝是南阳人,诸葛亮为徐州人,只有刘巴、蒋琬、费祎、董允可算偏南方的荆州人。即便到了蜀汉末期,该政权的核心人物也多不是蜀人,姜维是凉州人,吕乂、董厥、胡济、樊建都是南阳党,诸葛瞻、阎宇、罗宪也勉强算作南阳党。
并不是蜀汉政策完全排挤蜀人,诸葛亮还是相当乐意重用蜀人杨洪、张裔,如果他们能活得比诸葛亮久,代取蒋琬、费祎作为接班人不是什么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巴蜀的学术环境远不如中原,能够培养出经国的大才相当有限。诸葛亮就算想用蜀人也需要那人有才能。
随着时间推移,蜀汉开国的精英相继去逝,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培养,致使蜀汉人才凋零。老将廖化不仅仅是一句调侃,蜀汉政权末年老龄化相当严重,执政尚书台的董厥、樊建还是诸葛亮时期招揽的老臣,保守估计都在六十岁左右,姜维、胡济、廖化、张翼、宗预也都在平均六十岁,夏侯霸投靠蜀汉的时候也大约五十岁左右。张绍、黄崇保守估计也是五十岁。
相对魏国,当时钟会、羊祜、杜预、张华、裴秀、荀勖、王浑这帮人平均就只有四十岁,都正值壮年,论才能也远胜于同期蜀汉重臣。这还是魏国一次次政治肃清,动不动就夷三族留下的人才,就算是这样北方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还强于蜀汉。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急迫北伐的原因之一,他第一次北伐就发现自己的好友石韬、徐庶在魏国都没能够身居高位,感叹魏国多士。随着时间越久,两国之间的人才差距就肯定会越来越大。
故诸葛亮启用马谡为将也有不得已的因素,他非常急迫培养更多将才,不是像廖化、张翼那种打局部战斗的良将,而是想培养一位跟诸葛亮本人或关羽、周瑜一类的大将。
根据《华阳国志?后贤志》记载一众蜀人俊杰里大多都出仕于西晋,但所取得的政治地位颇为有限,基本都是成为太守。蜀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何攀、李毅在西晋也不算顶尖人物。出身魏国的张华、刘弘、马隆和出身吴国的周处、陶侃才是当代能人。
让时间回到东汉末年,当时北方因为战乱导致人口流窜,大多数士族迁移到刘表的荆州、孙权的扬州、刘璋的益州。但随着曹操稳定中原,不少人逐渐回归到原籍,为曹操政权所效力,诸葛亮的几位好友就是例子。
刘表的荆州士族一部分随着刘琮投靠曹操,一部分被刘备所垄断。孙权接纳较多的是徐州人和豫州人,如二张、吕范、吕蒙、徐盛、步骘、诸葛瑾皆属江北士族,这帮人跟江东的顾、陆、朱、张各大家族合流,维持了江南士族的良好教育,尽管逐渐形成奢靡腐败之风,但在文化方面得到了发展,为东晋开国留下了许多储备人才。
这就意味着刘备的蜀汉从建国以来就有缺乏人才的先天性不足,不仅是领土拿到三国中最少,就是人才储蓄也是三国中最少的一国。这种教育的差距不是五十年可以改变,可能有人不信,巴蜀平均文化水准全面提升是到了宋朝才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