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白、高适和杜甫是大唐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三人曾在最失意的时候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又在十年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从而有了不同的结果。

即便高适对于李白的求助无动于衷,但仍不能说三人绝交了,只能说生活让他们分离,回到了各自的轨道上去,然后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难处,曾经的那段情注定只能埋在心底。而杜甫更是从没有忘记过李白,他一直都是李白的小迷弟,只是生活的际遇让他们很难有机会再相见。

天宝三载(744年),刚好不容易求职成功供奉翰林还没有两年的李白就被唐玄宗用金子打发出了官场,这一年,李白44岁。官场失意的李白并没有太过伤心,就开始了他访道求仙、畅游山水的生活,和从前一样,每到一地都会结交新的朋友以及拜访老朋友。

他在洛阳遇到了杜甫,当时的杜甫33岁,也是个无业游民,八年前进士落第后他就一直在游荡。两人相遇有说不完的话,李白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杜甫还只是诗坛中的小萌新,但这并不妨碍两人结交,并约定稍晚些时候同游梁宋之地。

正是在梁宋之地,李白和杜甫碰面,然后一起又遇到了另一个无所事事的大诗人高适。当时的高适41岁,和李白年纪相仿,也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之前也曾种地为生,也曾科举落第,也是做官无门。

744年的秋天,三人在梁宋相遇,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的共同境遇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回忆过去,畅想未来,打猎游玩,每一天都是充实的。

但生活还得继续,他们很快就分别,又开始了各自的苦苦挣扎,第二年的这个时候,李白和杜甫还曾有过一段时间同处的快乐时光。之后三人就真的开始回到自己的轨迹上来,即便有牵挂,也难以见上一面。

谁也不曾想到,昔日,三人共处一室侃侃而谈,十年后,三人却走了各不相同的路。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的六月,唐玄宗南下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僭越称帝。

李白、高适、杜甫三人也被安史之乱裹挟着往前走。李白带着妻子辗转到了庐州隐居起来,原本应该会避开这场动乱。但是唐玄宗虽然到了四川,却并没有闲着,唐肃宗在灵武征兵收复两京还不算,唐玄宗又授予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等四道节度使,并领江淮兵马总督,负责江淮地区的平叛工作。

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李隆基给儿子唐肃宗添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李璘后来将李白请下山的时候,李白是很激动的,他认为带兵平叛立功、报效朝廷的时候到了。

而高适在当时的选择是跟随唐玄宗入蜀,实际上高适早在749年就已经有了工作,此次跟随唐玄宗入蜀后做了谏议大夫。

昔日的好友很快就要兵戎相见了,天下无二主,虽然都是平叛,但是唐肃宗对李璘有了猜忌之心,最终唐肃宗出兵讨伐李璘。

唐肃宗将高适召到灵武,做了淮南节度使,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韦陟为江东节度使,三人分三路讨伐李璘。李璘兵败,李白也下了狱。

身陷囹圄的李白想到高适这个昔日的好友,于是写信请求高适看在过去友情的面子上救自己一次,但是高适并没有搭理李白。

他选择了沉默,他知道他只要开口帮忙,李白一定会没事,但是他不愿意因此让唐肃宗不高兴。但高适不帮忙,李白也还是被放出来了,救他的人是他的妻子宗氏以及宋若思、崔涣。但因为跟着李璘这件事,还是让李白在余生再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一直到762年去世。

李白怨恨高适吗?四姑娘以为是不怨的,李白入狱,很多朋友都为他奔走,但是他求助的高适却不肯出手帮忙,因为只有高适是真的能帮到他,高适作为一个节度使,只要开口,李白就没事了,毕竟他也没做什么反叛的大事,但是高适一旦开口,会不会让他的官场生涯从此不顺呢?他不敢冒这个险。他们已经十多年没联系,真的有必要为了李白搭上自己的前途吗?至少在他看来是没有必要的。

那么在李白入狱的时候,杜甫在哪里呢?他当时也不自由。当年和李白分开之后,杜甫大部分时间都客居在长安,籍籍无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在灵武组织兵力平叛,杜甫听说后就北上投靠唐肃宗,但是半路上却被叛军所抓。

虽然当时的杜甫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叛军也没有立刻放了他,而是将他押往长安看管了起来,直到757年的四月,郭子仪大军兵临长安,杜甫偷偷逃出去才到了凤翔见到了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

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被营救出来到了宋若思的军中做幕僚,在这里,李白还曾向唐肃宗推荐自己,只是唐肃宗并不愿意重用李白,反而很快将他流放夜狼。李杜两人再未相见。

762年,李白去世;765年,高适去世;770年,杜甫去世。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744年,大唐天宝三年,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在河南初次相遇。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高适41岁。据史书上记载,这时候他们三人,都正处在人生中的最低谷。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时候他们三人,那就是不择不扣的中年落魄大叔。

李白在两年前因得罪高力士和杨贵妃,被唐玄宗给撵出皇宫,虽然李白高呼着“仰天大笑出门去”,但他心中的悲伤,却也是真真实实。因为,李白的功名之路就此破碎,所以此后两年时间里,他都是沉迷于访道求仙和游山玩水,借以排遣心中的忧闷。

杜甫呢,此时还是个无业游民,本来出身书香门第的他,始终热衷于科举考试,一心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他的科举之路屡次不中,于是他也只好四处旅游,以排解心中忧闷。

至于高适,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出生于败落的官宦世家,和李、杜一样,也志在官场。他在20岁进京时,曾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豪言壮志,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适的科举之路上也屡次碰壁,考一次挂一次。

后来高适一怒之下,索性投笔从戎,跑去边境参军,他的本意,是希望凭军功混个一官半职。但遗憾的是,他的军旅生涯,除了让他成为最富盛名的边塞诗人外,功名依然是没混到。所以在他35岁时,就回到河南隐居,从此躬耕于野,当官已然成为一个梦。



当时,他们三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遇在一起,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有着郁郁不得志的心境,又都有着非凡的才华,所以三人聊得很开心,并结下深厚的友谊。据史书上记载,他们三人携手畅游梁宋之地,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

在三人游玩的日子里,李白还留下一副墨宝,也是他唯一流传下来的真迹墨宝《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这副“国宝”级别的墨宝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也是李、杜、高三人友谊的见证。

梁宋之旅结束后,他们三人就从此分别,但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竟是迥然不同的结局。

公元755年,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狼狈逃入四川,太子李亨趁机北上灵武称帝,即唐肃宗。唐玄宗不愿意就此放弃权力,就派永王李璘到江南坐镇,企图扶持李璘来与唐肃宗抗衡。

但是,等李璘到达江南后,他在身边人的挑唆下,就想着复制当年东晋开国君主司马睿的成功,在南方开国立号。在这种背景下,大唐政府就分为三大阵营:一是唐肃宗的西北政府,二是唐玄宗的川蜀政府,三是永王李璘的江南政府。

这个时候,就轮到臣子们开始战队和选择,而对于臣子们来说,这恐怕是比自己生命都还要重要的选择。因为,一旦选择错误,全家人的脑袋很有可能都要被交出去。而一旦选择正确,就有可能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所以,李白、杜甫和高适,也自然忍不住要跟着做选择。



最开始,高适选择站队唐玄宗,所以他一路跟随唐玄宗来到成都;杜甫则选择战队唐肃宗,当他听说唐肃宗西北称帝后,就果断往西北跑。李白呢,似乎已是心灰意冷,所以他谁也不站队,而是选择在庐山隐居,不再过问世事。

单从这里来看,杜甫的选择显然是最明智的,如果按照正步发展,他最有可能最先飞黄腾达。李白的选择没有收益也没有丰风险,勉强排第二;至于高适,那就是典型的自毁前程,将来就算被唐肃宗给干掉,也绝对不会再任用。

但问题是,计划不如变化,世事总是难料。杜甫在前去投靠唐肃宗的路上,被安禄山俘虏,直到一年后他才逃出去,从而错过最佳的战队时机,并且他被安禄山俘虏的那一年,也成为他的政治污点,所以唐肃宗虽然感念他的忠心,但也只是封他一个左拾遗的小官。

后来杜甫又因得罪唐肃宗,直接被贬为参军,放回鄜州探望家人。实际上就是不再任用。第二年,屡遭打击的杜甫弃官入蜀避乱,从此开始了他客居草堂、漂泊西南的穷苦生活。

至于高适呢,他本来是战队唐玄宗,因此被封为谏议大夫。但当唐玄宗打算让永王李璘到江南坐镇时,高适认为让李璘到江南坐镇,李璘很有可能趁机闹独立,不再听从唐玄宗的命令,这样唐玄宗有可能彻底丧失与唐肃宗博弈的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高适就极力劝阻唐玄宗不要这样做,但唐玄宗死活不听,而当时永王李璘也是想极力拉拢高适,但高适却是一转身跑去投靠唐肃宗。其后,高适被唐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从此开启他飞黄腾达的一生。

至于李白呢,本来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后来永王李璘听说李白就在庐山时,就派人去请李白,希望李白能够出山当自己的幕僚。当时的李白,一生漂泊坎坷,郁郁不得志,所以当他看到李璘的邀请后,免不了想着赌一把。因为,如果李璘能够成功,那李白就是传说中的开国功勋。

但是很可惜,李璘的这场叛乱,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唐肃宗给平定,李白也因此被作为首恶分子抓进监狱,论罪当处于死刑。而当时负责平定李璘和李白叛乱的总指挥,正是淮南节度使高适,不得不说,命运就是这样神奇。



在李白被抓进监狱后,他的家人就开始积极为他奔走,按理说,以高适和李白的关系,高适理应当的替李白说几句好话,而以唐肃宗对高适的宠信,或许会对李白开恩。所以李白在狱中就给高适写了首诗,请他高抬贵手,帮自己一把。

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在这首诗中,一向桀骜不驯的李白,难得谦虚一回,盛赞作为讨伐永王军的指挥官高适,称其“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但是,可能是这么多年的磨难,让高适特别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当官机会,所以他不愿意趟李白这个浑水。要知道,当年杜甫就是因为替唐肃宗不喜欢得宰相房琯说了几句好话,就直接被贬出京师,高适不愿意重蹈覆辙,于是他就选择置身事外,始终不肯替李白说话。

后来,好在李白早年对郭子仪有恩,所以在最后关头,郭子仪出面在唐肃宗面前保下李白,这才让李白免于一死。但死罪能免,活罪难逃。公元758年,李白被判流放夜郎。此后,李白和高适互相拉黑,似乎都刻意删去诗文中有关对方的记录,李白的诗中不再有高适,高适的诗中也不再有李白。

不过,高适对于杜甫,还是非常照顾。在高适担任剑南节度使时,曾多次资助贫困的杜甫,杜甫也甚是感激,在诗中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后来高适被调回京时,杜甫恰好没在成都,未能来得及相送,只能寄书以述别情,两人的友情,也一直保存着。

3

按照皇亲来说李白和杜甫叙起来是亲戚,李白旬阳入狱,是高适手下人抓的,还烧了李白大量的诗篇。高适烧诗的原因是李白入狱怕牵连到他。

杜甫呢? 李白流放回来一直收到杜甫的来信,而李白没有给回信,原因是李白岁数大了(61岁)从军半路患病,回到当涂养病,病重。通过李白生病期间游离了南岭,照理写一封信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他为什么没给他写信呢?李白会不会嫉很高适帮助穷困潦倒的杜甫,而没有帮助狱中和流放的自己而怀恨在心呢?千古之谜不可解密,他们都是因种种因素最中才分道扬镳……

4

李白,字太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李白和杜甫合称为“李杜”。

高适,字达夫,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曾经关系极其要好。

杜甫有大量赞美李白的诗篇,李白也称杜甫为兄弟,高适也曾经有过大量诗篇来写李白,三人曾经一起狩猎,夜晚睡在一张床上,盖着一床被子。

但是就是这样曾经叱咤风云情投意合的“诗坛三剑客”又是为何分道扬镳了呢?

李杜二人相识之时,李白已经小有名气,而杜甫当时的名气却远不如李白,杜甫可以称为李白的粉丝,他曾经仰慕李白很久,在李白赐金放还后俩人第一次见到面,曾多次一起旅游,可以称之为“驴友”。

后来带上了流浪汉高适,三人一起寻仙人,采仙草,练仙丹。但是在第三次一起旅游后,李杜二人再不曾见面。

李白对杜甫仿佛一直表现的特别高冷,在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句中不难发现端倪——“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颇有点好聚好散的意味,似乎连续给李白写了15首诗的杜甫在他的生命中就成为了一个过客,不曾多停留一丝一毫,一切都只是杜甫自己的自作多情罢了。

三人在最后一次旅游分开以后,李白的仕途之路一蹶不振,写了很多阿谀奉承的诗句,但成效不佳,后来便不再如此,等到了安史之乱的时候,烽烟四起,战火纷飞,李白去了南方避难,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永王李璘业绩的文章,但不久,李璘战败,李白也因此受牵连入狱。

这里已经可以说是他和高适关系破裂的开端了,因为李白败落的同时,高适正在为淮南节度使进行讨伐,高适的手下抓了李白,也就可以说是高适抓了李白,所以这时两人关系已经对立了。

后来在狱中,李白写信向高适求救,但高适却不予理睬,并且隐瞒他和李白的关系,烧了曾经写给李白的诗词,李白的第三任妻子曾上门拜访高适,他也避而不见,可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啊。

在李白受难的时候,杜甫的生活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四处求职受到阻碍,纵有万千才华却不被赏识,好不容易当上了一个芝麻小官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于是开始四处流浪。

此时的高适一路高升,虽然高适不曾救李白,但是却是四处接济杜甫,生活上对他照顾有加,杜甫视高适为恩人,写下诗词“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圆蔬”,说的是在自己困难的时候,高适对自己的接济,而高适也写下诗词来回应他。

有人说,李白和高适的绝交是因为高适接济了颠沛流离的杜甫,却拒绝帮助在大牢中的自己,心怀妒忌而怀恨在心,然后关系决裂,终身不再联系。

那李白和杜甫又是为什么没有联系了呢?杜甫曾在李白流放回来后写了多封书信来表达对他的思念,而李白却不曾回信,有人说是因为嫉妒心作祟,也有人说是李白身患重病,但是不管因为何种原因,两人在杜甫给李白写完《梦李十二》以后,不再联系。

5

其实,李白杜甫和高适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李白杜甫和高适的友情,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安史之乱的到来,彻底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他们三个就像是随着水流飘远的浮萍,按照他们的人生性格,各自漂流而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绝交,而是时代的大潮裹挟着他们身不由己。也许在李白和他的家人看来,高适有些不地道。而杜甫对李白和高适的友谊,至死不渝,一直没有变化过。

他们三个人的友谊,在一开始那绝对是亲兄弟铁哥们。当年,李白是老大,是全国范围的大明星,刚刚在唐玄宗的身边做了三年的文学秘书,唐玄宗对他是宠爱有加,又是亲手喂饭,又是让杨玉环磨墨,又是让高力士脱靴,那绝对是风光到天上去了。但是李白是天真的,而天真的人绝对是没有办法从事政治的,就像是李煜和宋徽宗一样。李白绝对属于那种浪漫到天上的仙人,他只适合写诗喝酒流浪,他大概真的是天上的谪仙人,来到世界上,只是为了喝酒写诗交朋友。

后来李白在被唐玄宗放金还山之后,跑到山东地区游玩,他带着大把的金子,带着曾经做过唐玄宗文学秘书的傲娇,和当时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杜甫,和虽然已经是过了四十不惑年纪但一无所有一无所获的高适,一起喝酒游玩,寻仙访友,醉了就睡在一张床上,好不快活。在李白眼里,这是两个小兄弟,而在高适和杜甫眼里,这绝对是牛逼闪闪的平易近人的大哥。这个时候他们的友谊固若金汤。反正杜甫对李白的崇拜五体投地。他写了好多诗给李白,在李白后来站错了队伍被流放的时候,杜甫还以为李白死了,又是痛哭一番。

比如《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意思是说威武雄壮的李白啊,我想你了。其他如《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等等,反正是春夏秋冬四季、白天夜里、清醒还是梦境,都在想李白。但李白就相当佛系,你想与不想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我都在游历名山大川去喝酒的路上。

当李白站错队伍参与永王叛乱的时候,杜甫四处打听他的下落,始终没有得到消息,杜甫心急如焚写下了一首诗叫做《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对李白的怀才不遇艰难的命运表示遗憾难过,其实此时杜甫更惨,但他首先想到的是李白,并说白哥要是混不下去了,还是回到你读书的地方吧,兄弟我去陪你。

李白也不是木头人,对杜甫也做过礼节性的回应,他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道: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说说干了这杯酒,你我如飞蓬一样,各奔前程吧,旷达之中有一些残忍和决绝。

后来李白又给杜甫写了一首诗叫做《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首诗李白动了一些真感情,说自己的思念感像汶水一般浩荡,听起来很感人的样子。但别忘了李白很擅长用水来代表思念和情感,比如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种名句也就是李白天才的技术性手段而已。

李白不属于现实世界,他对杜甫的感觉,这就是一个有点才气的小青年。而对高适的感觉,李白也许认为,这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人,人到中年万事休了,也就没啥前途了,也有可能忽略了高适的存在。但是人生是充满变化的。这就是四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李白的性格注定玩不好政治,所以他在安史之乱之后,站错了队伍,差点被杀,最后被抓起来,李白的家人到处求门路,想救出李白,据说就找到了当时已经做到节度使专门来平叛的高适那里,但是高适没有理睬,这就给人一种人走茶凉的感觉。

杜甫的性格倒是适合做官,但是他的命运太差,他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搞的很惨。最终还是受到了高适的照顾,所以杜甫对高适,还是心存感激的。

但是高适这个人,有政治才华,深藏不漏,很善于审时度势。在安史之乱中,人家高适没有像李白一样,去跟着永王瞎混,而是投奔了唐肃宗。结果越混越好,被唐肃宗任命为节度使,专门来平叛永王。所以,李白的被抓,很有可能是高适的人抓起来的。

那么,李白是作为叛军的重要人物被他抓住的,当李白的家人来求高适的时候,按照高适的权力,放掉李白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那么为什么高适没有去帮助李白呢?难道他真的忘记了他们一起睡在一张床上的友谊了吗?其实这个我们倒也不能怪高适。高适既然可以帮助杜甫,这就说明高适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那么,他为什么不去救李白呢?

很显然,李白这个时候的身份是叛军,是叛军的重要人物。而高适的节度使的位子,是唐肃宗给的,高适敢去救李白吗?如果她贸然出手,那很有可能他不仅帮不了李白,连自己的人头都有可能落地。一边是友谊,一边是权势地位和生命,孰轻孰重,善于审时度势的高适自然明白,所以,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高适对李白的冷漠,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6

李白、杜甫、高适同为盛唐大诗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边塞诗领军人物,三人在壮年之时共同游历梁宋,书生意气,指点天下,写下许多传世篇章。

其后多年,安史之乱起,大唐风雨飘扬,三人的友情随着王朝的命运一同进入曲折与波澜。

李白、杜甫没有绝交

李杜二人不过是老来困顿,各自飘零。两人仕途皆不顺利,在江湖辗转,人在顺境时你来我往,唱和不断。在逆境中自保都难,自然少了交道。李白比杜甫大了一轮,虽然壮年之时同床共被,但以他当时在诗歌江湖的地位,属于偶像级别,他更看重的是孟浩然、王昌龄这些人。

这不是说李、杜的感情不好,而是年龄、层次之上的自然区别。所以我们看到分手后杜甫给李白写的诗多,而李白回得极少。

杜甫、高适没有绝交

杜甫的官运极差,跟他本人的个性有关,而高适则正相反。三人壮年同游,分手后几年,高适中科,得到李林甫器重,但他在李林甫倒台前一年辞官,西入哥舒翰幕府,成为幕僚,不但避开了杨国忠对李林甫党的清扫,还抱上了当时名将的大腿。这种政治眼光绝非是一句运气好能概括的。

杜甫虽然仕途曲折,但看到高适越走越好,却毫不挂怀,两人的感情是极好的。“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寄给高适的诗中很替朋友的出头开心,这就是杜甫心中的友情。而高适入蜀期间对杜甫也是多方接济,杜甫甚是感激,在诗中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几年之后,高适入京,杜甫寄书送行:“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又一年,高适去世。两人的感情可谓是一直到最后,杜甫写给高适的诗甚至比给他的偶像李白更多。

李白、高适互删好友

李白在如日中天时得玄宗赠金放还,与高适、杜甫同游天下,后在梁宋娶妻宗氏,客居梁园十年,再无入仕机会。安史之乱起,李白避战乱隐于庐山。

高适在哥舒翰投降安禄山之后,于兵乱中逃跑,投奔了玄宗,官拜谏议大夫。入蜀途中,玄宗命诸王分镇,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永王李璘则为江陵大都督。

高适极力反对,认为会导致南北各自拥兵自重。果然,太子自立,是为唐肃宗。而永王李璘也是蠢蠢欲动。

高适迅速投奔唐肃宗,官拜淮南节度使,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三面合围,预先对永王做好了防范。风云变幻中,高适步步抢先,可见他灵敏的政治嗅觉和超乎常人的军事才能。

杜甫也投奔了唐肃宗,官拜左拾遗。在唐肃宗清除玄宗安插的房琯时不知轻重的多嘴,直接贬出,丢掉了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位置。

而李白在永王三顾庐山之后,加入了永王幕府,还为李璘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歌功颂德。他和高适这个老朋友就这样站到了战场的对面。

李璘起兵江陵,结果面对早有准备的唐军,永王的军队一触即溃,李璘被杀,李白入狱。经过多方活动,终于免了死罪,被贬夜郎。运气也还行,还没到夜郎,就遇到天下大赦放还。才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开心的传世七绝。

李白入狱期间,曾托人带了一首诗给高适,《送张秀才谒高中丞》:“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言语之中,显然是希望高适念及旧情,行个方便。

然而石沉大海。

自此两人互删好友,也将对方从自己的诗作中尽量抹除,再无交集。

高适无情?

杜甫得知李白下狱,流放夜郎,很是担心这位已经十四年未见的故人,写下《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为李白鸣冤叫屈。

为何高适却无动于衷?难道高适是薄情寡义之人?

可从高适和杜甫之间的交情来看,并非如此。

还有高适与王昌龄也是好友,兵乱中王昌龄回乡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后来闾丘晓被张镐处死。据说正是高适的暗中授意,让张镐开了唐代不经呈报、朝廷命官杀朝廷命官的先例。

可见高适还是个很重情义的人。只是李白的这件事可能对在半百之年才终于得到报效国家机会的高适来说,太大了。而且很有可能李白这么多年来毫无成长的政治幼稚,闯下滔天大祸,让高适觉得不值得为了十几年前的朋友意气赌上自己家族的荣誉和命运。

以军功封侯的诗人,唯有高适。旧唐书:“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想想我们现在自己,事业刚刚走入顺境,十几年前的好友忽然相求,如果这忙能帮就帮了,可是如果会影响到我们堕入无法控制的未来,我们会如何处理?

推己及人,其心可比。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7

李白,杜甫和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三人分别代表了唐诗的不同成就,一个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他自己以谪仙人自称,当然也作了很多游仙诗,而杜甫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准确记录了甚至是史官都没有记录下来的关于他那个时代的史实,也反映出在战乱时代对自己怀才不遇,对百姓颠沛流离的愤懑和同情。而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和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这三个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唐诗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但是他们三人还有一层关系就是曾经有着十分深厚的友谊。

但是可能是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吧,三人最后走了不同的道路,最后分道扬镳,而究其原因,大概和他们的生长环境,性格特点各方面都有关系吧,而这几个方面也基本可以说明了三人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终究是走不长远的,从三人的诗歌风格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李白向来是豪放不羁,自诩为仙人,桀骜不驯,而他的诗歌风格也是浪漫的,是仙化的,李白信奉道教他的诗歌也颇受道教的影响,加上统治者的推崇,让他飘飘然于神仙的世界,遗世而独立,也养成了这样的性格特点。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歌则致力于写实,加上生活在安史之乱这个乱世,少年游历,文化熏陶加上屡试不第导致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就经历良多,所以也对他的诗风造成很大的影响。而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当然边塞诗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现实主义诗歌。这三个人三种不同的诗风也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也许为以后的分道扬镳打下了铺垫吧。

而三人的相识也是在最为失意的时候,天宝三年,本有雄心壮志的李白却被唐玄宗当成个文人墨客,不被重视,加上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也不被朝廷所接受,所以就“赐金放还”,这个时候李白四十四岁,人到中年仍一无是处,心里甚是难过,而这个时候杜甫和高适也是愤懑他一身抱负无处施展,三人有道不尽的话语,难兄难弟相遇,三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不曾想,昔日的友情竟然最后也不欢而散,造成三人友谊破裂的原因也有很大的社会因素,那就是安史之乱,而高适和李白最后却跟随了不同的人,他们都有要为国为民竭心尽力的抱负,但是最后却兵戎相见,李白也兵败下狱,而将李白关押入狱的却正是高适这一方,李白也想高适能念昔日旧情,但是军令如山,高适只能大公无私,二人之间也就有了不可调和的嫌隙,而李白和杜甫也没有再见过面。

都说要想成为好朋友,那都是“臭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有共同语言,三人正是相识于个人才能抱负无处施展的时候,所以三人也就有了成为了好朋友,但是三人选择的道路却完全不同,高适和李白甚至选择了相反的道路,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亮剑》里面李云龙和楚云飞,二人明明是好朋友,却不得不分到扬鞭,甚至一生都没有再见,也是令人遗憾。

8

边塞诗人高适,激越豪迈的作品让他名闻天下,正如他所描述的知名挚友,天下谁人不识君?

中唐诗人杜甫,史诗般的三吏三别家喻户晓,他亲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在平息安史之乱后,才会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感觉。

盛唐诗人李白,他的大作已经占据了文学高峰的珠穆朗玛,既有蜀道难的咏叹,也有将进酒的豪情,心潮澎湃时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公元743年是天宝二年,李白得罪了宠宦高力士,于是,唐太宗赐金以李白,诗仙则还山于洛阳,第二年春天,他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饮酒赋诗,相识恨晚,等到秋意渐浓的季节,高适又与李白、杜甫在商丘相识,于是,他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是安史之乱让三兄弟有了天壤之别,高适随唐玄宗入蜀成都,后来以地方节度使身份平叛永王李璘,而杜甫四处避乱,惯看山河破碎,烽火家园。最不幸的是李白,他写了一首永王东巡歌,为叛军李璘歌功颂德,是一位政治糊涂的白痴诗人。结果李白入狱受审。

李白的案情恰恰属于高适分管,不知是朋友无情还是坚持正义,总之高适装作不认识李白,由此,李白与高适行如路人,情断意绝,后来,李白遇到朝廷大赦才恢复了自由,他从白帝城乘船去江陵,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名句。

说起诗仙与诗圣,曾经的李杜亲如兄弟、情若手足,两人留下了的唱和诗文至少十七首,但是,最后几次李白给杜甫写信没有答复,从此天各一方,再无消息。据说,这是朋友没有收到书信而引起的猜疑,我也相信这一定是个天大的误会,然而转瞬千年,没有机会知道曾经的缘由了。

最后再说一次李白、杜甫、高适,在河南开封有一座禹王庙,旁边还有一座三贤祠,当年,他们兄弟三人就在这里凭吊禹王,赋诗怀古,如今我们在这里来怀念三位诗人,但愿他们在遥远的天国欣喜重逢,和好如初吧!

东方黎明 20181218北京

9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曾经与杜甫、高适和陶沔并称为唐代四君子。他们曾经共同结伴游览四方,饮酒作赋,关系那叫不是一般的好。

但题主所问的李白、杜甫和高适因为什么而绝交,我觉得我们还是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为大家分析。

李白、高适的绝交

大唐盛年,几位诗人虽然怀才不遇,但起码生活的都还算可以。但是在他们认识之后不到20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将看似繁盛的大唐王朝彻底的打回了原型。而三位诗人也开始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道。

是年,唐玄宗被迫出走长安逃入蜀地,太子李亨在陇右灵武自立为唐肃宗。此时的中国顿时出现了两个帝王,而且还是对亲父子,这关系就有点乱了。

玄宗此时派出了小儿子永王李璘作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等四道节度使,兼任江淮兵马总督,负责江淮地区的平叛工作。

这对于刚刚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的唐肃宗而言无疑是在背后狠狠的打了一闷棍。

明摆着肃宗在前线带着将士在前线厮杀,好不容易夺回了两京,结果自己的便宜老爹就在这个时候派出了小王子去了平安富足的淮南地区抢地盘,打算牵制自己。

这就使得肃宗派出了一直随其平叛的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前去征讨永王。

这个时候关键的戏码就上场了,原来李白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是随着玄宗逃到了蜀地,当时一看玄宗派出永王去淮南平叛,一直怀才不遇的他一被永王邀请就立马下山了。

可惜永王总归不是肃宗的对手,最后兵败高适之手。李白也就在这个时候成了高适的阶下囚。期间李白曾经希望通过两人的关系,获得赦免。

但是那是什么时候?那是安史之乱,肃宗刚刚平定内乱,征讨完永王。朝堂政治环境无比复杂,肃宗系、玄宗系还有其他各方势力都夹杂在其中,高适如何敢放了帮助永王的李白。除非他也想蹲大牢。

面对高适的明哲保身,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自然是万分无法理解的,所以之后虽然最终还是出狱了,但也与高适绝交,老死不相往来。

高适对杜甫的接济扶持

相对于与李白的绝交,高适对杜甫就明显没有那么多的政治负担了,对于到处漂泊的杜甫,高适则尽自己所能帮助杜甫,也令杜甫在肃宗朝廷获得了一官半职,摆脱了到处飘的囧状。

李白对杜甫的漠视

或许是安史之乱后的巨大经历落差,使得李白失去了以往的自信,当杜甫多次与他书信联络的时候,李白一概选择了“不回信”。最终使得李、杜之间的关系也趋渐冷落。

综合的来看,李白与杜甫、高适之间的友情出现绝交的情况,是当时代特定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说到底,他们之间的选择没有错,错的只是那个时代。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10

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分别占据了唐朝诗歌两个不可逾越的高峰,两人之间的交集也颇为众人称道,高适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同样在文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鲜为人知的是,这三人曾有过一段令人羡慕的友谊,只是后来分道扬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友谊走到了尽头呢?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很多事情可以努力,但人与人不行,能走到最后的,其实一开始就是同路人。李白与杜甫,高适之间的绝交,不可否认受到了当时离乱世道的影响,但究其根本,还在于他们本就不是一路人。

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少年游侠,恃才放旷,从始至终都是一个骄傲的人。杜甫出身与官宦世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高适出自武将之家,虽家道中落,也受到了熏陶,相当渴望建功立业。若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那恐怕就是都才华横溢以及都怀才不遇吧。

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正是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从长安一路东行至洛阳,遇见了当时还声名未显的杜甫。时间太久远了,我们难以想象当时他们究竟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但从后来杜甫对李白的推崇备至,可以猜测他们相谈甚欢。

之后二人又遇到了当时应试落第,颇为不得志的高适,这个写出"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的男人,深觉自己遇到了一生的好友。

三人同游梁宋,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商丘一带,一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后来李白游齐鲁时再次遇到了杜甫,吟出"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的诗句,一语成谶,从这之后,三人竟谁也没再见过谁。

安史之乱中,三人境遇各不相同,李白投到永王李璘府下,本以为能一展抱负,却被牵连流放夜郎,路遇大赦,却还是死在了路上。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不过也只得了个"左拾遗"的小官,上任没多久就被罢黜了。其中境遇最好的还数高适,安史之乱中跟随哥舒翰作战,累迁至剑南节度使,死后还被追封为礼部尚书。三人中唯一坐到了封侯建功的也只有他。

大致了解了三个人的人生轨迹,我们就可以来谈谈他们为什么会绝交了,比较官方的说法是李白被永王牵连下狱后曾求助高适,但高置之不理,而杜甫晚年穷困潦倒,高适却多次救济,李白因此意难平,断绝了和他们的往来。

非官方的呢?在我看来,导致李白和高适杜甫绝交的原因正是他们性格境遇以及处世方式的不同。李白的傲,高适的理智,杜甫的失意,种种原因交错把一切引向了最终的结果。

高适身居高位,不可能为了帮朋友置自己前途甚至性命不顾,杜甫虽作"吾意独怜才",却没有能力去帮助任何人,他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到。李白呢?不识时事是他,求告被拒怒而绝交也是他,这位诗仙在文学上才华横溢,但在其他方面确实是一塌糊涂。

以上是我的看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