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仪(?-263年),谯国谯(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镇)人。三国时期曹魏武将,武卫将军许褚之子。官至牙门将,继承其父牟乡侯爵位。

关于”虎侯“许褚儿子的传记资料非常少,几乎跟没有一样,能够查阅到的二手资料,也是以《三国演义》为主。

钟会伐蜀的时候,命令许仪为开路先锋。钟会在经过一座桥时,战马陷入坑中,几乎丧命。钟会大怒,不顾及众将拦阻,将许仪斩首。

从有关资料分析,许仪是许褚唯一有史料记载的儿子。之所以说许仪死得窝囊,就因为不是许仪挖的这个坑,却因为这个坑给害死啦。

究其原因,大概是三个方面:

第一,官二代的许仪,不仅继承了其父许褚的官爵,也继承了其父的人脉。许褚刚直、忠诚的性格影响着许仪,为许仪谋得曹魏政权一席之地的同时,也与曹魏大臣关系蒙上了阴影。

汉末时期,许褚跟随曹操大破马超等西凉诸侯,立下大功,曹操迁许褚为武卫中郎将。武卫这个称号就是因许褚而设立。曹丕登基后,许褚被进封为万岁亭侯,迁为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许褚痛哭到吐血的程度。由此看出许褚对于曹操的情感与忠诚。曹操死后,许褚继续负责曹丕的警卫工作,主要负责宫中的安全,深得曹魏家族的信任。许褚下属的警卫部队,很多是剑客,其中有数十人官封将军,数百人封都尉校尉。

由此看出,许褚是坚定地保皇派,而且手下都是他亲自挑选的忠诚于曹魏、武艺高强的武士,代表着极大的势力集团。

曹操称许褚为“吾之樊哙”,曹叡继位后,封许褚为牟乡侯,不久就去世了,谥号曰“壮侯”。其子许仪继承其父牟乡侯爵位,官至牙门将。

许褚对曹魏的忠诚还体现在只对曹魏帝王负责,对同僚的关系相对疏远。

当初,曹操宗族大臣曹仁从荆州回来朝谒,曹操还没有从寝殿出来,曹仁就想拉着许褚到外殿说话。许褚说“魏王一会就出来了“,便转身返回殿内。此举,招致了曹仁的忌恨。

有人就问许褚:“征南将军曹仁是宗室重臣,屈尊找你说话,这是看得起你,你为何推辞?”

许褚回答说:“他是亲族重臣,但却是镇守外藩的将军。而我许褚是负责内部守备的,我们有话在公开场合说就行了,何必私下里说。”

曹操听说后,更加喜欢许褚,升许褚为中坚将军。

此事可以看出许褚的政治智慧,但也说明了他只对帝王忠诚,但在处理同僚关系上缺乏变通。

在帝王具有权威、处于强势的时候不仅会得到重用,而且也是最安全的。但也留下了后患,那就是在帝王势力削弱的时候,对于帝王忠诚的大臣,首先是被权臣清除的目标。

所幸的是,许褚被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信任、赏识、重用,不仅官位稳定,还能够寿终正寝。其子许仪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活在父亲的福荫下,但也成为有野心的权臣打击、攻击的首要对象。

第二,曹魏政权的衰弱,司马氏等权臣的强势,给坚定地保皇派带来了隐患。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驾崩洛阳,年仅三十九岁。其养子曹芳继位,但由于临终托孤不当,导致大将军曹爽与司马懿争权夺利。曹爽被杀,司马氏专权,曹魏政权出现了混乱的局面,曹氏已经无法控制朝政。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师独揽朝政。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昭继承其兄司马师的职位为大将军,专揽国政。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由此看出,在曹叡死后,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司马氏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这时候所有的群臣都面临着一个重新排队站位的问题。

究竟许仪站在了哪一边,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没有站在钟会一边。

第三,跟随钟会伐蜀,因作战不力被杀。

钟会出身颍川钟氏,是太傅钟繇的幼子,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官居要职,深得魏帝曹髦赏识。但却依附司马氏,是地地道道的权臣。先是跟随司马师,典知机密,后献计司马昭,败坏了魏帝曹髦意欲夺回权力的谋划。之后被迁司隶校尉,开始插手朝廷大小事务。

景元元年(260年),力挺司马昭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

景元四年(263年),魏开始灭蜀之战。钟会命令许仪为开路先锋,自己率大军在后。在经过一座桥时,钟会的马蹄陷入坑中,差点被蜀军杀死。钟会为此大怒,斩杀了许仪。

这事说起来,许仪是有责任,但罪不至死。钟会也是大将,自己在作战中有坑还要往里跳,怨不得别人。在战场上,谁也不知道你会往哪里逃哦。

官大一级压死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关键还是许仪不是钟会的人,如果许仪死心塌地跟随钟会,绝不会因为这个缘故,就被杀掉。

从后来钟会、邓艾灭掉蜀汉之后,钟会反叛的所作所为来看,钟会谋反的企图在力挺司马昭伐蜀的时候就开始蓄谋。伐蜀的过程,就是钟会清除异己的时候,许仪自然是在被清除之列。

平蜀之后,钟会诬陷邓艾谋反,将其囚禁杀死;又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为由,声言是司马氏谋害,并假借郭太后遗命,起兵废掉司马昭。

钟会让众将士写下同意为凭证,委派亲信率领各路军队。但手下的将士并不跟从,于是钟会把他们全部关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严加看守。

后来,钟会部下邱建的旧属胡烈,编造谣言说钟会已经挖好了大坑,要把将官们全部打死,埋入坑中。众位牙门将的亲兵们就发动了兵变,将钟会和姜维全部杀死。

从这次兵变来看,钟会杀死许仪,很大的可能就是为了立威,铲除异己。像许仪这样世受曹魏厚恩,而且是忠臣之后,如果不能明确的站在钟会一边,自然是钟会这些权臣们重点打击的对象。

没有史料记载,就可以大致认为许仪的能力、功劳不会是很突出的。在此情况下,又不能根据利益选择站队,被抓到一些过失,随时被杀掉都是可能的。

尽管许仪死得有些窝囊,但也是不能逃脱的命运,是许仪自己左右不了的,这是一个政权在衰败之际,一个忠臣之后不可避免的结局。


最佳贡献者
2

许褚的儿子许仪确实死的挺憋屈,他是因为钟会想在军中立威,所以拿他当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许褚是大家熟知的三国名将,他以勇猛出名,是曹操的贴身保镖,在曹操身边也是屡建奇功,一直做到了武卫将军,牟乡侯。许褚死后,许仪继承了他的爵位。在钟会伐蜀时,此时身为牙门将的许仪作为先锋一路修路搭桥。然而钟会一次过桥时,桥面洞穿,马蹄陷了进去,钟会大怒,认为是许仪办事不利,就将他处死。

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

许仪随军出征,一仗没打就被钟会砍了脑袋,确实挺憋屈。而钟会下此狠手,主要是为了在军中立威。

钟会是个聪明人,早在司马懿和曹爽两人在朝堂上明争暗斗的时候,他就看好司马懿。在司马懿被排挤的时候依然坚定的跟随于他,因此此后迅速成为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心腹。此后钟会多次为司马兄弟出谋划策,成为他们倚重的谋士。

司马昭决心推行伐蜀建立大功,好取魏而代之时,魏国大多数大臣都认为蜀道难行,难以攻打,只有钟会大力赞成。因此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率大军伐蜀。

然而钟会虽然此前在司马师、司马昭历次军事行动中出谋划策,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独自领军这却是第一次,在军中缺乏威望。对于钟会来说,必须尽快在军中树立威信,许仪之事无疑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许仪虽然不过是一个区区的牙门将,但是他是功勋大臣许褚之后,钟会连他都说杀就杀,普通的将士更是不用说了。说白了,钟会就是想杀鸡儆猴,许仪运气不好,被当成了那只鸡。钟会杀死许仪以后,确实效果不错,诸军震竦,都不敢懈怠,乖乖的服从命令。

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应该说钟会此举确实达成了他预期的目标,不过这种靠杀人立威的方式在军中建立威信,有威无恩,并不持久。所以后来钟会试图发动兵变时,也并没有人支持,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吧。

3

“虎侯”许褚的儿子竟死得如此窝囊,原因为何?请听小姐姐给您解答。

提起许褚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曹操口中的“此吾樊哙也”,更是人们眼中的“虎痴”。多年来跟随在曹操左右,征战四方,名声大噪。俗话说得好:“虎父之下无犬子”,那按理说许褚的儿子也不简单啊,但他最后却死得如此窝囊,这又是为何呢?

历史上的许褚可谓是“硬汉”的形象,他对曹操可谓是忠心耿耿,常年伴随曹操左右,为曹操扫除一切危险,若不是有他在,就算曹操有九条命估计也不够用呢。这其中就有一件事足以证明,在公元211年,曹操率兵去潼关征讨韩遂、马超,他先下令让大军先行一步。而此时许褚则率领一百多位护卫来保卫曹操。在他们正要渡河时,马超率二万骑兵突然袭击,并向他们放箭,想要劫杀曹操。在此危机关头,许褚保护曹操上船,并让余下的部队包围在四周。许褚一边为曹操挡箭,一边还要划船渡河。在他眼中曹操的生命比自己的更重要。


  • 但也正因如此,许褚死后让他的儿子许仪处于危险的边缘。生前,在许褚的眼中只有曹操,容不下别人。对于那些权势比他大,战功比他多的人,他也是置之不理,有时更会做出一些得罪别人的事,从而让那些人心中产生了很大的怨恨。所以在许褚死后,他们自然会找机会抓许仪的小辫子,然后大做文章。以此来解心头之恨。

  •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江山已改。在三国后期,曹魏的政权早已被司马家族获取。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就起兵攻下京都,掌握了政权。所以许仪当时已身处于司马家族的统治之下。虽然他的父亲许褚当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那也只是曹魏时期的事了,现如今,司马家族又怎么会念及那些呢?所以,许仪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但是官职却很低,且并不被司马家族重用。

  • 再加上当时许仪违反了军令,被人揪到了小辫子,又怎会轻易放过他?当时许仪奉命去修路,命令如下“此皆崎岖山险之地,当令军填平道路,修理桥梁,凿山破石,勿使阻碍。如违必按军法。”然而当时的主帅却发现桥上有很多桥坑,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这不就表明许仪违抗了军令吗?所以通过这件事,许仪被送上了断头台。没有人为他求情,他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去了。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们似乎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一朝天子一朝臣,君君臣臣。失去了曹魏政权的庇护,许仪的命根本就不值一提,也难怪死得这么窝囊了。

4

虎侯许褚确实是三国时期一名勇将,虽说在军事能力上不及张辽、徐晃,但是在武力值上能让马超这样的勇将都畏惧三分。

先来看看许褚功绩。汉末黄巾起义时,许褚在家乡安徽亳州募兵建立武装抵御强贼。公元197年,曹操占据许褚家乡时,许褚率部追随曹操,当即就被曹操拜为都尉,作为自己的贴身保镖。同年,曹操南征张绣,因为强娶张绣婶母,逼反张绣,害死典韦这个猛将,从此,许褚主要负责曹操的安全工作。

从此,许褚从来不离开曹操身边,伴随左右,并在官渡之战时斩杀敌营来的刺客徐他等人,深受曹操的器重。公元204年,攻打邺城时,许褚有战功,赐爵关内侯。

公元211随曹操征剿马超、韩遂于潼关,曹操大军撤退渡过黄河时,马超率军截杀,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许褚左手持马鞍挡住飞箭,右手推着曹操坐船过河,可以说,此战没有许褚,曹操早就命丧九泉。

而后,两军阵前,曹操仅带许褚一人与韩遂、马超阵前谈话,马超想仰仗武力将曹操擒获,奈何旁边是许褚,不敢下手。许褚也因多次护卫有功,官至武卫中郎将,都督中军宿卫禁兵。

曹丕即位后,封许褚万岁亭侯,升为武卫将军,总督中军禁兵。可以说,曹氏家族的警卫工作都是许褚一人负责,可以说深得曹氏家族信任。曹叡即位后,进封许褚为牟乡侯,邑七百户,同时亦赐其子一人为关内侯,不久死去,追谥为壮侯。

可以说,许褚是十分忠心于曹氏家族的一名战将,劳苦功高,但是儿子许仪却没有什么好下场,公元263年,钟会伐蜀,派牙门将许仪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许仪就死在这搭桥上,钟会率大军过桥时,桥梁突然破了个洞,马蹄陷入洞中,钟会大怒,毫不顾及许仪先父的功绩,将许仪斩首。作为许褚的儿子,更是作为一名将军,死于此事,确实窝囊。

那来看看为什么钟会为什么不念及许褚的功绩而坚持杀掉许仪?

许褚是曹魏忠臣,许仪被杀时,司马氏已然掌权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之手,许褚是曹魏忠臣,但是曹魏的天下已然姓司马不姓曹。许仪虽然承袭其父亲牟乡侯的爵位,但是居然还是一个牙门将,所以司马氏对这些曹魏旧臣的后代还是进行一定的打击的,至少没有重用他们。

所以,一朝天子朝臣,曹魏的皇帝的生死都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此时杀一个忠于曹魏旧臣之后还是易如反掌。

许仪违反军令,杀之也合乎情理

要知道,军令如山。当时钟会给许仪下达的命令是“此皆崎岖山险之地,当令军填平道路,修理桥梁,凿山破石,勿使阻碍。如违必按军法。”先锋开路就是探明敌情,填平道路,修理桥梁,而钟会这个三军主帅的坐骑在桥上都深陷桥坑,这肯定是违反了军令。所以说,许仪死得这么窝囊,只能怪其做事不谨慎,被钟会给军法从事了。最后还好,许仪之子还是继承的许仪的爵位。

浮人语

将门无虎子,这句话确实印证在许仪身上,许褚英雄一世,作为许褚儿子的许仪确实太逊色了。其死因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氏掌权,一朝天子朝臣,更大的原因还是自己能力不足,做事不够谨慎。


参考文献:

《三国志》等

5

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三路大军讨伐蜀国,许褚的儿子许仪跟随钟会大军前进,由于道路险阻,钟会命令许仪率领大军修桥,如果过了日期没有修好桥则处斩许仪。由于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桥梁没有按期修好,钟会盛怒之下攒了许怡。

这里就有问题了,许仪尽到自己职责,只是天下大雨,道路泥泞而误期,按理不该致死。况且中将领一再求情,并且提到其父许褚有功于国。在这种情况下,钟会依然处斩许仪。不仅使我联想到在洛阳司马昭应该对钟会有所交代,反映了司马昭的险恶用心,也就是要除掉对曹魏政权忠心耿耿的人。

6

曹操麾下的许褚是三国时期少有的猛将,曾护卫曹操,在洧水河畔吓退猛将马超,官至魏国武卫将军(四品)。可是许褚的儿子在魏国一辈子碌碌无为,最后惨遭钟会斩首,令人唏嘘不已。

许仪被杀的表面原因是工作完成不到位、耽误军情,实际上是他被钟会用来震慑三军、杀人立威,当了一个“冤大头”

公元263年,此时魏国的大权已经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昭早就有心结束三国分裂,他认为西南的蜀国连年征战,已经疲弱不堪,于是派遣钟会、邓艾等人灭蜀。钟会让猛将许褚的儿子许仪作为先锋官开路,架设桥梁、铺平大部队前行的马坑。

结果许仪在工作中有所疏忽,导致钟会等人的战马陷入了桥上的坑中。钟会觉得许仪工作没有做到位、玩忽职守,再加上出师不利,十分晦气,就将开国功臣之后许仪就地斩杀,完全不顾已经去世的猛将许褚的在天之灵。尽管其他将军都向钟会求情,但还是没有改变钟会的想法。

说来也惭愧,这个许仪一辈子碌碌无为,到了中年还只是个小小的牙门将,连一般杂号将军都还不如,完全仰仗父亲许褚的“荣光”,继承了许褚牟乡侯的爵位。如果许仪跟随钟会灭蜀成功,加官进爵、光宗耀祖是少不了的事,可是没想到他就这样阴差阳错地丢了性命,让人觉得可惜。

想当年,许仪的父亲许褚从黄巾起义时就开始追随曹操了,在典韦死后一直负责保卫曹操的人身安全。许褚勇猛善战,一身蛮力,可是为人机敏而且厚重,因此被军中士兵称为“虎侯”

公元211,许褚随曹操征剿凉州军阀马超等人。曹操军队在渡河时遭到马超偷袭,许褚一马当先,力战马超,保卫了曹操的安全。马超自认是西凉第一猛将,可是与许褚交战却不敢轻举妄动了,这也说明许褚的勇猛绝不是浪得虚名。

可惜,虎侯的儿子却连个虎痴都算不上。

许褚病死后,受到魏国的追封。他的儿子许仪在魏国表现实在太差劲,居然连个像模像样的官职都没有混上,只当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牙门将,还被主帅钟会给杀死了。钟会杀害许仪,表面上是因为许仪工作疏漏,影响了大部队前进,但实际上是因为钟会需要杀人立威。

魏国这次派出三路大军灭蜀,邓艾、诸葛绪各有3万,而钟会统帅的是主力部队,有12万之多。人越多,越考验主帅的带兵能力。钟会带领如此庞大的部队翻越四川的崇山峻岭绝非易事,一路跋山涉水,士气难免低下。在开战之前,钟会以许仪工作失误、耽误军情为由斩杀许仪,完全不顾去世的魏国大将许褚的面子。

钟会斩杀先锋官许仪,说白了就是在变相地威慑三军,严明军纪。不管你是谁,哪怕是魏国开国功臣许褚的后代,只要打仗不认真,照样杀你祭旗。

魏国士兵们看到许仪工作失误而被杀,而钟会居然完全不顾去世的许褚,再也不敢玩忽职守了,打起仗来也都奋勇争先。可惜,许褚的儿子许仪死得这样窝囊,完全辱没了虎侯许褚的威名。

7

许褚之子名为许仪,算是将门虎子,因为他的父亲跟随魏武帝曹操,征战沙场,几次把曹操愣是从阎王爷手里夺了回来,功勋显著,许褚的儿子因此也继承了当时许褚的爵位,享受先父应有的待遇,跟随钟会伐蜀期间,许仪被任命为钟会的先锋大将。 许仪死得有点冤,263年,司马昭让言蜀汉可伐的钟会为主帅带十万兵马为主,命征西将军邓艾率军三万进攻牵制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军,命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进驻阴平桥头,堵住姜维回师之路。部署已定,大军出发,钟会让许褚之子牙门将许仪当先锋,许仪在前开路,工作不够完美,钟会大军通过时,座下马不慎踩到一处泥坑, 钟会大怒,不顾众将的劝阻,以先锋没有尽责为由,在军中斩杀许仪。钟会此举目的非常简单,一是为了增强自己在军中的威信,二是为自己将来的背叛做准备。而许仪则是曹魏原来许褚之子,虽然职位不高,但毕竟背景不同凡响,钟会拿他祭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说死的很窝囊,作为先锋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做了别人立威的一颗棋子。

8

许褚的儿子名叫许仪。

许仪死得的确很窝囊。作为将门之后,名震天下的虎痴许褚的儿子,他再不济也该是战死沙场的结局,而不是因主将钟会的马掉进坑里,然后就被以军法论处,斩首于营门外。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兵发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多人向甘松、沓中等地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多人向武街、桥头等地截断姜维的退路,镇西将军钟会则为主将统兵十余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兵。

《三国志·钟会传》载:“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此时钟会以牙门将军许仪为先锋,负责为大军开路。而后钟会紧随其上,可当钟会路过一座桥时,桥梁突然破了个大洞,致使钟会的马陷入洞中,钟会大怒,丝毫不听别人的劝,也不顾及许仪先父许褚的功绩,将许仪推出营门外斩首示众。诸军闻之,无不惊恐畏惧。



史书中对许仪的死只是简短的几句,并不是很详细。

但《三国演义》对这件事的记载却是很详细:

却说钟会下寨已毕,升帐大集诸将听令。时有监军卫瓘,护军胡烈,大将田续、庞会、田章、爰青、丘建、夏侯咸、王买、皇甫闿、句安等八十余员。会曰:“必须一大将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叠桥。谁敢当之?”一人应声曰:“某愿往。”会视之,乃虎将许褚之子许仪也。众皆曰:“非此人不可为先锋。”会唤许仪曰:“汝乃虎体猿班之将,父子有名;今众将亦皆保汝。汝可挂先锋印,领五千马军、一千步军,径取汉中。兵分三路:汝领中路,出斜谷;左军出骆谷;右军出子午谷。此皆崎岖山险之地,当令军填平道路,修理桥梁,凿山破石,勿使阻碍。如违必按军法。”许仪受命,领兵而进。钟会随后提十万余众,星夜起程。 …… 却说钟会大军迤逦望汉中进发。前军先锋许仪,要立头功,先领兵至南郑关。仪谓部将曰:“过此关即汉中矣。关上不多人马,我等便可奋力抢关。”众将领命,一齐并力向前。原来守关蜀将卢逊,早知魏兵将到,先于关前木桥左右,伏下军士,装起武侯所遗十矢连弩;比及许仪兵来抢关时,一声梆子响处,矢石如雨。仪急退时,早射倒数十骑。魏兵大败。仪回报钟会。会自提帐下甲士百余骑来看,果然箭弩一齐射下。会拨马便回,关上卢逊引五百军杀下来。会拍马过桥,桥上土塌,陷住马蹄,争些儿掀下马来。马挣不起,会弃马步行;跑下桥时,卢逊赶上,一枪刺来,却被魏兵中荀恺回身一箭,射卢逊落马。钟会麾众乘势抢关,关上军士因有蜀兵在关前,不敢放箭,被钟会杀散,夺了山关。即以荀恺为护军,以全副鞍马铠甲赐之。会唤许仪至帐下,责之曰:“汝为先锋,理合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专一修理桥梁道路,以便行军。吾方才到桥上,陷住马蹄,几乎堕桥;若非荀恺,吾已被杀矣!汝既违军令,当按军法!”叱左右推出斩之。诸将告曰:“其父许褚有功于朝廷,望都督恕之。”会怒曰:“军法不明,何以令众?”遂令斩首示众。诸将无不骇然。

虽说《三国演义》多数为虚构,但从罗贯中对于此事的发生、过程、结局都符合史实来看,此事应该不假。

从罗贯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许仪死得虽的确很窝囊,但却也不是没有理由的,甚至是有些咎由自取。当时许仪自荐为先锋时,钟会就说道先锋的职责就是“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且也明确的警告许仪“此皆崎岖山险之地,当令军填平道路,修理桥梁,凿山破石,勿使阻碍。如违必按军法”,就是此去皆是崇山峻岭,你为先锋需率军填平道路,修理桥梁,凿山破石,勿让后续大军行进有任何阻碍,否则军法从事。



可是显然许仪并没有完成钟会给他定下的目标,并接连犯下两大错。

第一大错,为了能夺下此次大战的头功,许仪并没有将钟会交给他的头等大事“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放在心上,他为了争功,是一路狂奔至南郑关,这一进入汉中最后的一道关隘。可是因他急功冒进,致使魏先锋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二大错,因许仪眼中只有战功,所以对于修理桥梁,凿山破石等先锋应该做的事情是丝毫不顾,如此就致使钟会亲率大军于南郑关守将卢逊对战时,因战马陷于桥中而险些被卢逊刺死,若不是荀恺救援及时,恐钟会真的是凶多吉少。试想,如果钟会真的被杀,整个征蜀大军必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甚至是最后被土崩瓦解,因此许仪犯的错不可谓不大。



如此,最后钟会虽夺下南郑关,但对许仪却是打算严惩,他与许仪说道:“汝为先锋,理合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专一修理桥梁道路,以便行军。吾方才到桥上,陷住马蹄,几乎堕桥;若非荀恺,吾已被杀矣!汝既违军令,当按军法”,就是许仪既为先锋,自然应是专注于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以便让后方主力军队迅速通过,而不是与敌作战。如此让我因战马陷入桥中,险些被杀,致使征蜀大业险些功亏一篑,如此岂能饶你。

显然,从中我们可知,许仪的被杀绝非是钟会公报私仇,而是军法使然。试想,如果此时钟会还不因此时处置许仪,试问他以后还如何统军,军中还有谁会将他的命令放在心上,如此征蜀大业如何进行。因此,许仪只有按军令处置,将其明正典刑,只有这样钟会才能继续统率征蜀大军率军攻蜀。



只得说许仪的死是咎由自取的,虽然这样的死对于将门之子的许仪来说的确是很窝囊,但作为军中的将士,公然违反军令,被明正典刑也是理所当然的,没什么好说的。不过这或许也不能说是许仪的错吧,谁叫许仪的父亲名声那么大呢?“虎痴”许褚的儿子,这个压力不是谁都能承受的,许仪太想证明自己了,太想证明自己不比父亲差,如此也就被迷失了双眼,为了战功,他将自己本职都忘记了,并最终差点让征蜀大业功亏一篑,这等重罪钟会岂能饶他呢?

对于钟会来说,此事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伐蜀,毕竟当时司马昭力主伐蜀时,只有他一人支持司马昭。如果此时钟会伐蜀失败,他势必会被朝堂上的百官群起而攻之,所有的失败都需要他和他的家族一力承担,到那时家破人亡就已成定局。如此,钟会又岂能容得手下将士对于伐蜀事业一丝一毫的懈怠呢?

9

凛凛威风镇九州,当年许褚果如虎。

只见孟起军前见,天下从兹播虎侯。

许褚,字仲康,他是曹操账下猛将,在《三国演义》中,有关其武艺之高的描述有不少,比如他曾和典韦大战两次不分胜负,和赵云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和马超大战二百三十多回合不分胜负。许褚是负责曹操的警卫工作,做保镖除了忠心耿耿外,还所需的就是武艺要高。

历史上的许褚虽然和小说有些不同,但大致还是差不多的。历史上的许褚,他同样是曹操账下猛将。有虎侯之称,曾吓退马超,对曹操忠心耿耿。深受曹操的信任。

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继位,许褚则开始负责曹丕的警卫工作,被封为万岁亭侯、武卫将军,总督中军禁军。后来曹叡继位,许褚又被晋封为牟乡侯。

许褚对曹操、对曹魏政权忠心耿耿,而他换来的则是曹氏家族对他的信任。许褚去世后,追谥号为壮。

不过,许褚虽然勇猛无比、对曹魏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劳,但是时光境迁,后来他的儿子却死的颇为窝囊,为什么这么说呢?

下面就来简单的了解下!

许褚的儿子名叫许仪,许褚死后,许仪继承其父牟乡侯的爵位。许褚虽然对曹操有功,但是许仪本身却对曹魏并没有什么功劳。

曹魏朝廷可能考虑到虎父无犬子,许褚如此勇猛,那其子许仪应该也不会差,所以在钟会伐蜀的时候,就让许仪为先锋大将开路。

许仪前面开路,钟会率大军后面跟着,但是当钟会过一座桥的时候,这座桥梁突然塌了一个洞,直接让钟会的战马马蹄陷了进入。这钟会可不愿意了。

于是钟会也不管许仪之罪当死不当死,也不念许仪父亲许褚的功劳,就下令把许仪斩了。

曾经许褚为保曹操、为了曹魏立下不少功劳,可是到了后来,时过境迁,他的儿子许仪只是因为主帅战马马蹄陷到桥洞就被斩杀了,不知许褚泉下有知有何感想!而钟会如此做,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呢?

10

都说虎父无犬子,许仪作为许褚的儿子却表现平平,最终却因渎职的罪名而被杀。

公元前263年,魏将钟会率领十万大军攻伐蜀国,询问:“吾需任命一元大将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谁愿前往?”,帅帐中的许仪抢先走出,抱拳道:“某愿前往!”,帐中诸将见许仪已出,便附和道:“此乃先锋不二之选!”钟会道:“你父乃虎贲之将,今众将保举你为先锋,你可率领一千步兵,五千骑兵,直取汉中。今你领中路,出斜谷关,左军出骆谷,右军出子午关。此处皆崎岖险要之地,你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必需保证后军畅通无阻,如有不怠,必军法处置。”

许仪率军到达南郑关前,欲立头功,心想攻破此关就可直入汉中,见关上人马稀少,便率公众强攻。蜀军守将卢逊,在知道魏军前来之际,在关前左右摆放木栅栏并埋有伏军,且架设十连弩。就在许仪攻城之际,蜀弩箭如雨下,魏兵大败而回。

钟会率军前来当得知许仪大败,便率军前来查看,欲到关前时,城头箭弩再次箭如雨下,钟会拨马便逃,此时的卢逊见此率五百蜀军杀出关来。就在钟会骑马路过一溪涧小桥时,突然马腿被卡住,钟会欲弃马逃跑时,卢逊率军已追上,抬枪向钟会刺去,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魏将荀恺转身射出一箭,将卢逊射落马下。钟会趁此时机,率军反攻,城上蜀军因担心误伤本部兵马而不敢放箭,导致城关被攻破。

战后钟会任荀恺为护军将军,并且把自己的全副铠甲皆赐予他。招许仪到账下时说:“你是先锋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你的职责。我刚到桥上就马陷前蹄,差点坠桥,如若不是荀恺相救,我必命丧至此!今天你既违反军令,我当按军法处置!”随机便命左右将其推出问斩。诸将虽上前言其父有功于朝廷,希望都督能够网开一面,然钟会心意已决,亦无法更改。许仪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父子团聚了。

在已攻克南郑关的情况下,为何钟会一定要杀许仪呢?

第一种原因:政治派系

我们都知道钟会在最后是因为谋反被杀的,谋反这种事不是心血来潮,基本都是个人基因里就有造反的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骨崽。许仪作为保皇派的后裔,对其将来的打算肯定是有一定的威胁,在这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下正可将其斩杀,对其今后的谋划亦可减轻阻碍。

第二中原因:杀人立威

攻伐南郑时的钟会还很年轻,对于很多军中宿将来说,他只是个乳口小儿。此时的许仪作为勋贵之后,正好可以给其杀人立威,以震三军。我个人是不太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当时南郑关已被攻克,钟会挟胜利之师足以威震三军,完全不必要在得罪元老功勋的基础上去杀许仪。

第三种原因:杀人泄愤

历史中对钟会的评价往往是能力强,性格寡恩,好利。在逃跑之余差点摔落马下,对于钟会来说肯定不能容忍,让她丢面子的人,必须死。相传嵇康一日在家打铁,对于前来拜访的钟会全然无知,钟会生气径直拂袖而去,至此对嵇康怀恨在心,最后也死于钟会本人对他的构陷。

许仪的死对于后人而言只能看到表示,真实的原因是什么现今已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和野史传说中去臆断。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可以下方留言,谢谢!

谢欢的朋友请关注+点赞哦,小可拜谢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