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以《康熙王朝》剧情为探讨依据,请勿与正史对号入座。康熙是清朝帝王中相当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即使这样也避免不了帝王这种生物的通病。那就是帝王都希望掌控一切人的命运,无论自己如何都希望所有人像周培公一样对自己无条件效忠;希望自己高高在上予取予夺,哪怕臣子受些委屈也要成就自己“良苦用心”。而剧中的姚启生情商、智商全面碾压康熙,康熙的一举一动在他眼里都无所遁形。姚启生需要在平台中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抗上不过是主动授康熙以柄。对官场陋习的不屑让他养成了不拘小节、嬉笑怒骂的习惯,但是坚持朝廷法度又让康熙无可奈何。所以康熙自持有为之君对姚启生打不得、杀不得,这才是康熙讨厌姚启胜的原因。
在无能的皇帝都希望出现的是君臣相得的那一套,自诩为千古一帝的康熙更是如此。如果冲剧中来看康熙喜欢的是周培公这种臣子,才能卓著的人不能人尽其才;为了所谓的大局浪费了周培公一身的才华,也许这康熙还以为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吧。正是周培公临终前推荐了姚启胜,才让这个充满个性的老头进入了康熙的视野。但是姚启胜不是周培公,脾气倔、智商高、深谙进退之道;姚启胜根本不给康熙施展帝王手段的机会,功成身退让康熙又爱又恨。
皇帝这种生物认为天下人才就该为自己所用,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就是帝王可以胡闹臣子必须忍受;周培公符合康熙贤臣的标准,但是姚启胜不陪康熙演戏
自从进入家天下后就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历代天子也养成了天下人才就应该为他所用。普通百姓也想通过向帝王展现自己才能获得重用,所有才有“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说法。几千年来除了魏晋名士外,就是世家门阀不用特意看帝王的脸色了。在这种状况下清朝帝王自然继承了历代帝王这种深入骨髓的优越感,即便是康熙大帝也没能免俗。 在《康熙王朝》剧中平定三藩后的康熙大帝意气风发,以为可以掌控所有人的命运。明争暗斗的明珠索额图康熙觉得完全可以驾驭,为了平衡朝局甚至可以牺牲有才华无辜的大臣。平定察哈尔王以及王辅臣的文武双全的悍将周培公,仅仅因为满臣的担心就剥夺周培公的兵权至于冰天雪地的盛京长达十年之久。也许在康熙看来这很正常,毕竟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但是有性格的姚启胜不是这样的脾气,正是多年耿直不想改的脾气才被贬职一降再降。大清的官职被他做了一遍,从顺治二年的福建巡抚的康熙五年降为马场的九品司厩。虽然姚启胜确实有展现才华平定台湾的宏愿,但是在实现平台夙愿后自然不会在配合康熙上演什么君圣臣贤的戏码。因为那样太累,不符合姚启胜自身的性格。
姚启胜希望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但是其脾气秉性又不适合官场;在平台成功后迅速急流勇退,对于皇权的潜在蔑视才是康熙发怒的原因
姚启胜的脾气太臭、不合群,说白了就是不同流合污所以从二品大员屡次将为九品。清朝的官场的腐败即便是康熙也不能为力,所以姚启胜在实现人生价值(平定台湾)后迅速急流勇退。不过康熙即使不喜欢姚启胜的性格,也不想让人说他没有容人之量。姚启胜痛恨清朝的官场、藐视皇权让康熙很生气,功臣不赏恐惹人非议;所以康熙才说“你早就死了,朕内心里早就杀了你一千次”
姚启胜不想做皇上的奴才,因为周培公的例子在前康熙对于他的使用也不能完全放心;姚启胜功成身退容易让人因为帝王没有容人之量
姚启胜在现代职场中属于满身是刺儿、但是有才的人,领导用这种人需要的是包容;而习惯了乾坤独断的康熙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况且性格耿直的姚启胜临时向康熙屈服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平台),成功后当然不想长期做康熙的奴才。况且姚启胜为了平台甚至上书要求调离捣乱的八旗将领普赖,用汉军一力承担攻台重任。当时用人之际康熙自然可以容忍他,但是平定台湾后不急流勇退等着做靶子吗?周培公就是前车之鉴,平定台湾后姚启胜手握20多万雄兵康熙能放心吗?所以此时急流勇退也尽显姚启胜的人生哲学。显然姚启胜的马屁功夫一点都不低,一顿马屁拍的康熙也很舒服。“臣生于康熙之年真是大幸啊,但是臣比周培公幸运多了”。既然姚启胜去意已决而且康熙也不喜欢,干脆顺水推舟准许辞官。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