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皇帝说过最恨姚启圣这种人,在心里已把他杀一千次了。即使对郑经和噶尔丹,康熙也没有如此深仇大恨。为什么呢?因为未从内心归顺朝廷的姚启圣,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者的清醒,是一种对满族皇权的轻篾和对官场陋习的厌恶。这种“从道不从君”的清介之气,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是很不舒服的。而如姚启圣之巧舌如簧,冷嘲热讽,擅议朝政,在康熙看来便是妖言惑众,有动摇朝纲之害,他怎能不觉着如芒在背?

总结一下,就是姚启圣有大功但无大过,康熙皇帝作为一代圣君虽然不喜欢这种人但是没有理由去杀人家。但是从康熙内心来说,他是极其讨厌姚启圣的人品,但又犯不上杀死姚启圣。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


姚启圣,何人也?看过《康熙王朝》的人,应该对他有所了解,但我还是先介绍一下姚启圣。


姚启圣,汉人,清康熙年间人士,对收复台湾,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曾任福建总督,为官期间刚正不阿,执法严明。


按道理一个如此做人,为官,应该得到康熙的赏识才对,那怎么又说康熙帝不喜欢姚启圣呢?


我个人觉得,之所以认为康熙帝不喜欢姚启圣,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康熙帝曾经对姚启圣说过一句话:朕在心里已经杀了你一千次了,你虽然跪在我的面前,但是你的心却没有归顺我朝。

那姚启圣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本原因是因为姚启圣这人活的太清醒,看《康熙王朝》就知道,姚启圣投入康熙的朝廷,并不是为财,也不是为官,他最后是因为顺势而为,没办法了,天下已经是大清的天下,已经是康熙的天下,已经是爱新觉罗家的天下,不顺能怎么办呢?


可虽然归顺了,但由于姚启圣活的太过清醒,他心里清楚大清朝的种种弊端,深知满人身上的陋习,于是,姚启圣就进场上奏,直言指出这些陋习,一个汉人,在满人的集团里,多次指出满人身上的陋习,并要求更改,这结果可想而知。即使康熙帝再大度,再会识人用人,也经不起姚启圣的多次上奏。


但不管怎么说,姚启圣在收复台湾上,还是功不可没的,虽说明面上收复台湾的是施琅,可若没有姚启圣在背后的出谋划策,施琅在收复台湾上,也未必会如此成功。

陶元藻言: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施琅虽然出了大力气,统兵攻打,与敌军作战。但是真正的功臣,还在于在背后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的姚启圣。后世之人,在说起康熙一朝收复台湾之时,想起的只有施琅,而忽略了姚启圣,其实是非常不公正的一件事情。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会喜欢。若喜欢,可关注我,谢谢~~

3

我对姚启圣的认识完全是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对他的描写。康熙皇帝众所周知,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被称为 圣君,名为守承,实为开创。他明智的地方不光是有远见,更在于识人。无论是伍次友、周培公、魏东亭、姚启圣等等等等。都是公在千秋的功臣。正是有了这些功臣,成就了无数的大事。是康熙识人之功。

然而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点,都是汉人,虽然才能显著,然而出身低微,在当时满清类似于种族歧视的环境下,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从电视剧中看,康熙不喜欢姚启圣的原因,大概有这几点:

1. 姚启圣是汉人,出身低微。导致朝中大臣对他看不起,不愿意把兵权政权交给他,然而对此康熙是无可奈何的,如果高官厚禄的封赏,势必引起朝中大臣不满。所以,在平定台湾之后,贬之他方,也算是颐养天年,最后善终了。这是康熙能为他做的最后的事。否则日后在朝中势必收到满人排挤,最后身败名裂而康熙也救不了他。

2.姚启圣性格怪癖,不愿受世俗左右,为官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这样的性格导致他官场不顺,处处得罪人。然而千里马需要有伯乐来识,康熙并不是不识人,恰恰康熙就是那个伯乐。康熙度量并不是狭小而不中用他,而恰恰是利用了他性格怪癖,给自己台阶下,一开始让他受受折磨,让那些种族歧视的大臣没有话说,当真正用他的时候,就像脱缰的野马。一举两得,此为康熙独到的用人之术。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这些功臣里,相似点很多,但是最终得善终的只姚启圣一个,即是康熙用人之能,利用姚启圣的性格,也算是姚启圣独特的人格魅力,拯救了自己。同时充斥着世俗的无奈,康熙在这些夹缝中成就了这些大业,实在了不起。

以上是我对《康熙王朝》电视剧的理解,如果与史实不符还往谅解!欢迎大家评论!谢谢

4

姚启圣是康熙帝时代收复台湾的大功臣之一,他的谋略和布局最终使得清王朝收复了台湾,完成了统一。我们认为康熙皇帝不喜欢姚启圣,是因为《康熙王朝》电视剧里的故事情节,姚启圣聪明绝顶,平复台湾后又在劳苦功高后,快速隐退。康熙皇帝既爱才,又觉得无法驾驭,所以内心有些不舒服。


但是历史上的真实姚启圣和电视剧里的形象和经历有很大不同,他似乎从未去过东北,一直在江浙和福建沿海地区生活和战斗。康熙皇帝重用姚启圣平台,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姚启圣立下了赫赫战功。



姚启圣是绍兴人,家庭背景还是非常雄厚的,他的妹夫黄锡衮在康熙王朝是东阁大学士,是宰相级别的官员。


姚启圣一生最辉煌的日子都在打仗中度过。他进入康熙皇帝的视野是在靖南王耿精忠叛乱期间,他当时跟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效力,一直在江南地区战斗,康亲王对其作战能力赞不绝口,还上书康熙皇帝大力表扬。耿精忠投降后,姚启圣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打完了耿精忠,开始收拾郑氏分裂势力,当时的漳州、泉州和兴化都被台湾的郑氏政权占领,姚启圣和儿子跟着康亲王收复了这些地区。之后就开始了平台事务,1683年姚启圣推荐的施琅将军终于收复了台湾,施琅是姚启圣妹夫黄锡衮的妹夫,各种沾亲带故。遗憾的是姚启圣回兵到福建后旧疾复发,在同年就病故了,当时的姚启圣正好是60岁。

5

在康熙心中,忠诚,或者说顺从大于能力!姚启圣能力大于顺从。

6

导读:本文以《康熙王朝》剧情为探讨依据,请勿与正史对号入座。康熙是清朝帝王中相当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即使这样也避免不了帝王这种生物的通病。那就是帝王都希望掌控一切人的命运,无论自己如何都希望所有人像周培公一样对自己无条件效忠;希望自己高高在上予取予夺,哪怕臣子受些委屈也要成就自己“良苦用心”。而剧中的姚启生情商、智商全面碾压康熙,康熙的一举一动在他眼里都无所遁形。姚启生需要在平台中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抗上不过是主动授康熙以柄。对官场陋习的不屑让他养成了不拘小节、嬉笑怒骂的习惯,但是坚持朝廷法度又让康熙无可奈何。所以康熙自持有为之君对姚启生打不得、杀不得,这才是康熙讨厌姚启胜的原因。

在无能的皇帝都希望出现的是君臣相得的那一套,自诩为千古一帝的康熙更是如此。如果冲剧中来看康熙喜欢的是周培公这种臣子,才能卓著的人不能人尽其才;为了所谓的大局浪费了周培公一身的才华,也许这康熙还以为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吧。正是周培公临终前推荐了姚启胜,才让这个充满个性的老头进入了康熙的视野。但是姚启胜不是周培公,脾气倔、智商高、深谙进退之道;姚启胜根本不给康熙施展帝王手段的机会,功成身退让康熙又爱又恨。

皇帝这种生物认为天下人才就该为自己所用,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就是帝王可以胡闹臣子必须忍受;周培公符合康熙贤臣的标准,但是姚启胜不陪康熙演戏

自从进入家天下后就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历代天子也养成了天下人才就应该为他所用。普通百姓也想通过向帝王展现自己才能获得重用,所有才有“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说法。几千年来除了魏晋名士外,就是世家门阀不用特意看帝王的脸色了。在这种状况下清朝帝王自然继承了历代帝王这种深入骨髓的优越感,即便是康熙大帝也没能免俗。 在《康熙王朝》剧中平定三藩后的康熙大帝意气风发,以为可以掌控所有人的命运。明争暗斗的明珠索额图康熙觉得完全可以驾驭,为了平衡朝局甚至可以牺牲有才华无辜的大臣。平定察哈尔王以及王辅臣的文武双全的悍将周培公,仅仅因为满臣的担心就剥夺周培公的兵权至于冰天雪地的盛京长达十年之久。也许在康熙看来这很正常,毕竟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但是有性格的姚启胜不是这样的脾气,正是多年耿直不想改的脾气才被贬职一降再降。大清的官职被他做了一遍,从顺治二年的福建巡抚的康熙五年降为马场的九品司厩。虽然姚启胜确实有展现才华平定台湾的宏愿,但是在实现平台夙愿后自然不会在配合康熙上演什么君圣臣贤的戏码。因为那样太累,不符合姚启胜自身的性格。

姚启胜希望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但是其脾气秉性又不适合官场;在平台成功后迅速急流勇退,对于皇权的潜在蔑视才是康熙发怒的原因

姚启胜的脾气太臭、不合群,说白了就是不同流合污所以从二品大员屡次将为九品。清朝的官场的腐败即便是康熙也不能为力,所以姚启胜在实现人生价值(平定台湾)后迅速急流勇退。不过康熙即使不喜欢姚启胜的性格,也不想让人说他没有容人之量。姚启胜痛恨清朝的官场、藐视皇权让康熙很生气,功臣不赏恐惹人非议;所以康熙才说“你早就死了,朕内心里早就杀了你一千次”

姚启胜不想做皇上的奴才,因为周培公的例子在前康熙对于他的使用也不能完全放心;姚启胜功成身退容易让人因为帝王没有容人之量

姚启胜在现代职场中属于满身是刺儿、但是有才的人,领导用这种人需要的是包容;而习惯了乾坤独断的康熙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况且性格耿直的姚启胜临时向康熙屈服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平台),成功后当然不想长期做康熙的奴才。况且姚启胜为了平台甚至上书要求调离捣乱的八旗将领普赖,用汉军一力承担攻台重任。当时用人之际康熙自然可以容忍他,但是平定台湾后不急流勇退等着做靶子吗?周培公就是前车之鉴,平定台湾后姚启胜手握20多万雄兵康熙能放心吗?所以此时急流勇退也尽显姚启胜的人生哲学。显然姚启胜的马屁功夫一点都不低,一顿马屁拍的康熙也很舒服。“臣生于康熙之年真是大幸啊,但是臣比周培公幸运多了”。既然姚启胜去意已决而且康熙也不喜欢,干脆顺水推舟准许辞官。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7

从根本来说 姚是汉人

8

康熙为何不喜欢姚启圣?

我个人以为理由有四:

第一,封建政治使然。作为封建统治者,臣子忠诚是第一位的。因为,他是家天下。唯忠是用。天下能人多了去了,但忠君者难得。姚启圣有本事,但持才傲物,顺治皇帝就降旨永不录用。康熙帝平台心切,启用了姚启圣,只是利用而非重用。所以,平台结束,姚启圣完成了他的使命也就无用了。

第二,清朝是满人统治。除了经历几朝考验的老臣汉人外,一般汉人是进不了中央集权中心的,姚启圣,李光地都是能臣,但最终不都是被贬到地方了吗?!

第三,姚启圣本人的作死。姚启圣本来就是前朝留用官吏。之所以会官越做越小,主要原因就是锋芒毕露,这是任何统治者都不能容忍的。

第四,姚启圣犯了官场大忌。不能功高盖主。多请示,勤汇报了。点子再好,要老板说出来,不能直接和老板说,应当这么做,不能那么做。作为下属只有建议权。在平台事宜上,姚启圣总是把完整的方案,向康熙提出来。由于过于完整,让康熙连修改的余地都没有。康熙嘴上不说,心里不知要杀他多少回了。

9

康熙不喜欢姚启圣吗?是不能露出喜欢来,姚启圣虽然学问好,有大才,属于可用但不可亲的主。比较难养的那一类。他不像明珠索额图等人身上毛病和才能都明显,姚启圣心性孤高,是汉人士子惯有的,如果康熙显出来喜欢这主,对任何方面都没好处。康熙大用姚启圣之才,又不在私人关系走的近,这是君臣之间最好的状态。作为上位者,要御使天下万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驾驭方式。

从姚启圣的结局看,堪称完美了。这就是康熙对姚启圣最大的关爱啦。要不就这老货的一张臭嘴,能善终都难。

10

很简单,历代君王喜欢奴才,不喜欢人才。奴才是驯服的马,虽无千里之能,但听话好用。人才骐骥,虽有干里之力,但喜欢尥蹶子。姚启圣可谓一个难得的人才,为康熙朝立汗马功劳,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都有姚的功劳。但姚是个汉族知识分子,儒家的传统思想贯穿他的价值观,他决不顺应封建帝王的喜好,敢提出批评,骨头很硬。虽然有大功,皇帝正好拿拿你的轮,所以把姚下了大狱,姚结局很惨。满清皇帝喜欢的是奴才,汉人连当奴才的份也够不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