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朱棣篡位为何不以燕为国号?

朱棣篡位为何不以燕为国号?

2020-11-07 17:02阅读(61)

朱棣篡位为何不以燕为国号?:朱棣篡位这是毫无争辩的史实,但毕竟要找个芝麻粒垫着腚。如果他以燕国为国号,那就是自己直接承认造反了哈。第一,朱棣是大明朝:-

1

朱棣篡位这是毫无争辩的史实,但毕竟要找个芝麻粒垫着腚。如果他以燕国为国号,那就是自己直接承认造反了哈。

第一,朱棣是大明朝的缔造者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子孙,他篡夺了皇位,毕竟还是大明朝的天下,为何莫名其妙地改朝换代,采用燕国的国号呢?

第二,朱棣以靖难之名进攻南京,名义上是为了大明朝老朱家的江山稳固,不是要推翻大明王朝哦。

不仅没打算推翻大明朝,甚至人家也没说要推翻其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哦,仅仅是要把朱允炆身边的坏人除掉,以确保大明朝的江山稳固。

第三,朱允炆自己跑了,人家朱棣还到处去寻找呢!没找到他之前,暂时先干着,等找到了再把帝位还给他。一直没找到,也就一直干下去,多么名正言顺哦。

第四,明成祖朱棣那可是雄才大略,这种低级错误是人都不会犯,何况是他呢?

因此,在豹眼看来,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没啥好说的。

如果这点智商都没有的话,朱棣也玩不过朱允炆。朱允炆也没想象中那么菜,与他那些如狼似虎的叔父们相比,虽然有些面,但毕竟是朱元璋钦点的继承人,得位正统,这个具备杀伤力。

朱元璋英雄无比,既然敢于把帝位交给朱允炆,不仅做了一些安排,而且对这个皇孙还是有信心的。

但是,以儒家治天下的朱允炆,在削藩问题上走得太急,继位一年之内就解除了五位举足轻重的诸侯王藩封。这个事的确太毛糙了些,把自己一下子完全置于皇族势力的对立面,这是很危险的。

朱棣以此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为朱氏藩王讨还公道,可谓是老套路,这都是老朱家自己的家事,是大明朝内部权力、利益的再分配。

如果改换了国号,性质就变了,大明朝的根基就没了,事情就会更加混乱。

在豹眼看来,朱元璋立皇太孙朱允炆为继承人,这事本身就是个错误。

明朝建立后,根基并不稳定,朱元璋应该选择更强势的朱棣作为继承人最合适。

但是,天下爷爷爱长孙,这点害苦了朱允炆,好在大明朝的江山还在老朱家手里,也算是幸运。

2

燕王朱棣之所以要造反篡位,其实是有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偶然性在于太子朱标的突然病逝,造成了储位空缺,有需求就一定会出现供给;必然性则在于洪武皇帝朱元璋堪称典范的创业传奇珠玉在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梦想总是要有的,何况梦想都是姓朱的,八成能成功。

咱们先分析一下他篡位的逻辑。

一论篡位的偶然性。

在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五月之前,大明朝这艘船一直是按照朱元璋的设想按部就班乘风破浪。老朱负责方向战略,专注传檄天下,接收大元所有的遗产。而太子朱标从洪武十年后就开始打理日常朝廷政务了,事后只需奏闻老朱知悉即可。

差不多十五年的准皇帝实操经验下来,朱标与朝廷下上各级单位,元勋功臣官僚集团都已经弥合纯熟。从政府到军队,从淮西到浙东,太子朱标的储君地位稳如泰山,超越朱元璋所有皇子之上,威望无人可以替代。可以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个时期的朱棣基本上就是一个镇守北平的戍边藩王,即使有觊觎之心也只能放在心底,因为他的面前是山一样的朱标。要篡夺帝位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可是没想到朱标突然去世了,太子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此时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已经垂垂老矣,接班人的问题因此显得十分突出。在尚存的年长皇子中,嫡出的前三名有:老二秦王朱樉因行为过失不齿于老朱,老三晋王朱棡虽有些胆小但总的来说还是能文能武的,再有就是燕王朱棣了。

这下好了,立储这个话题,在大明立国二十五年后竟然上了热搜,而且妥妥的爆款。多年的储位一朝虚悬,顿时国本震动。刺不刺激,意不意外?具备填坑实力的燕王朱棣除了激活心底的野心,还有别的选择吗?

二论篡位的必然性。

失去太子朱标还不是老朱最惨的,最惨的是接下来秦王和晋王,三年一个,陆续追随大哥而去。仿佛是老天爷给朱元璋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同时又给了朱棣一张送神符,把挡在自己篡位路上的障碍都清除了。这一下就把朱棣推到了历史的风口上。

依照老朱一贯的风格,在继承人问题上奉行的是“立嫡以长”原则。可是老朱竟然在优秀成年嫡子尚存的情况下,跳过皇子毅然立庶孙为继承人,打脸之余确实有点匪夷所思。只能说老朱对于故太子朱标的舔犊情深,爱屋及乌的过了。让处处以皇父为榜样的朱棣何以自处呢,唯有造反吗?

另一方面,早在1383年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时,老朱选派高僧去各地藩王处诵经祈福。于是道衍和尚姚广孝遇到了燕王朱棣。风云际会之下,姚广孝将自己比作元世祖之刘秉忠,那么谁是忽必烈呢?

《明通鉴》记载1387年洪武二十年,蓝玉出征纳哈出回来探视故太子朱标,曾说起在北平见燕王行事张扬,器宇不凡,将来对少主必有不臣之心。当时太子朱标不以为然,后被朱棣得知,在老朱那里告了蓝玉黑状,没多久蓝玉案就发生了。

机会的偶然性窗口期极其短暂,只有长期谋划的必然性才能激活。

朱棣做到了。

三结论总结。

回到问题本身,篡位成功的朱棣为什么不以自己的藩号“燕”作为国号呢?事实上这就是一次改朝换代。

结论:朱棣的“奉天靖难”行动是以朱元璋《皇明祖训》作为法理基础的,以此他废除了建文集团的合法性。从而让永乐一朝以洪武皇帝继承人的身份顺理成章的接管大明帝国。如果他改了国号,那朱棣所有的行动就失去了合法性支持,就不能在短期内完成南京朝廷的改组,实现天下和解。

这就是一代布衣宰相姚广孝给朱棣的谋划,高举朱元璋的大旗,黑锅让建文集团来背。也许最后时刻的朱元璋曾设想过这种局面。

毕竟大明依旧是大明,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但绝不可能是其他。

以上是南北镇抚司的答卷,欢迎围观。

3

假如题主如果当面问一下朱棣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朱棣会一个大耳刮子送给你。

下面来还原一下你们对话的情景。

有一天,题主见到了已经卸任皇帝的明成祖朱棣,就兴冲冲的跑了上去。然后,就发生了下面一段对话。

题主问道:“朱老爷子,您当初篡位为什么不以燕为国号,毕竟您曾经是燕王啊?”

朱棣龙颜大怒,“啪”的一声,一个巴掌给题主留下五个红色指头印。

朱棣骂道:“老子啥时候篡位了?江山依然是我朱家的大明江山。用燕作国号?你小子这不是污蔑老子谋反吗。”

感觉莫名其妙挨了一巴掌,题主心里特别气愤不过。就反驳道:“没有谋反,你唬鬼呢,那你起兵干啥?”

“嘿”,朱棣轻蔑的一笑,说道:“谋反,老子没有谋反。起兵,老子那是靖难。靖难懂不懂,就是为了帮助允炆这小子铲除身边的奸贼。老子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江山啊。”

题主怒极反笑,大声质问道:“好一个厚颜无耻的老匹夫,一个伪君子。口口声声说为了自己侄子,那你为什么要当皇帝。”

朱棣满脸委屈的说道:“没办法啊。允炆这小子当初听信身边小人的话,不给他几个叔叔活路,我当初起兵南下就是为了帮助他爷爷教育一下这小子。谁知道进了南京城后,这小子又不知道跑哪野去了,我让人搜遍全城,都没有找到。你想啊,我总不能让我爹打下的江山长期没有人管理吧,只好勉为其难暂时当了这个皇帝。不信啊,我当了皇帝之后,依然没有忘记允炆这小子,一直在寻找,甚至我都让郑和六次到海外去寻找,都没有找到。”

题主无语了,无奈的点了一支烟,蹲在路边抽了起来。朱棣一点都不惭愧的顺手抢过题主嘴里的烟,深深的吸了一口,也顺势坐在题主的身边,然后意味深长的说道:“你们后人就知道说我篡位、造反,我容易吗,这不是都是为了允炆这小子嘛,你们翻翻史书记载,看老子说过一句造反的话麽。还有你小子,让我改国号为燕,那江山是我老爹打下的,我接的是我老爹的班,名正言顺的。改国号?划不来嘛。”

题主气的站了起来,说了一句“厚颜无耻”,就顺手拦了一辆出租车走了。

朱棣站起来,看着远去的出租车,也哈哈大笑而去。

4

朱棣是因为建文帝削藩苛急,才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靖难之役”的。正如他劝降方孝孺时说的“此吾自家事,何劳烦先生”,朱家人自己内斗,怎么能更改自己家的国号呢!


如果朱棣起兵成功以后,改国号为“燕”,那么,朱棣就会有以下几点麻烦:

1.不忠不孝。

朱棣起兵,是以维护太祖成法、清君侧的名义来发起的。无论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毕竟名义上朱棣还是说得过去,可以自圆其说的。

可是,一旦朱棣改“大明”的国号为“大燕”,那么,就等同于改朝换代,篡位自立。对大明王朝来说,就是不忠;对父亲朱元璋来说,就是不孝。

在封建社会,一个人不顾天理人伦,公然作出不忠不孝的逆行,是会遭到天下人的反对攻击的。

而朱棣仅仅夺取皇位,对于天下很多人来说,这是朱家王朝的内部事务,谁当皇帝都一样,还是太祖的血脉继承,大明江山社稷依旧。

2.朱氏藩王会纷纷发动叛乱。

假如朱棣改国号为“燕”,他就成了叛国逆贼。朱氏藩王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朱棣改换国号、背叛大明王朝的这种行为,即使有天大的风险,他们也会断然起兵,反抗朱棣的。

3.忠于大明王朝的人会起来反抗朱棣。

只要朱棣改了国号,就等于背叛了太祖朱元璋和大明王朝。那么,像镇守云南的沐氏家族等拥护明朝的势力,就必然会不顾一切地举兵讨伐朱棣,力图恢复大明王朝的。

……

所以说,朱棣如果改换国号,变“大明”为“大燕”,那才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的吧。

恐怕是个稍微正常一点儿的人,都不会作出如此脑残的事吧!

5

很简单,改了国号就是真正篡位了。

毕竟朱棣的旗号是“清君侧,靖国难。”以《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借口,是要清除皇帝身边的奸邪臣子,比如齐泰,黄子澄等人。

本身他的主要正统性也是来源继承父亲朱元璋的江山,如果改国号,反对他的人会多得更多。

打着好听的旗号,虽然假但是得到了大明朝全国普遍的支持,比如各兄弟藩王,各前朝旧勋公侯。

所以人家朱棣根本不是“造反”,哪能改国号。

在朱棣打入南京城之后,有个人说了句很重要的话“您是要想继位还是先拜祭孝陵的已故老父亲前皇帝朱元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朱棣你擅自急着继位意味着真篡位了,是乱臣贼子。而拜祭父亲之后再继位那意思是我继承的是老父亲的位置。

再者前朝也有例子,比如李世民是秦王,但杀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父亲李渊退位之后他也没有改国号“秦”,后唐李嗣源夺庄宗李存勖的位置也是继续为“唐”国号。毕竟李嗣源都不是李存勖亲兄弟,只是他父亲李克用的养子而已。

综上,改国号很“简单”,但没必要。为了稳固统治,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国号也没什么不好,很大的可能还会造成悲剧。

6

要以“燕”为国号,那朱棣可就算坐实了乱臣贼子之名!

历来会更改国号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乱臣贼子。

刘邦反秦,得以改秦为汉。

王莽篡汉,得以改汉为新。

曹丕篡汉,得以改汉为魏。

司马炎篡魏,得以改魏为晋。

刘裕篡晋,得以改晋为宋。

李渊反隋,得以改隋为唐。

赵匡胤篡周,得以改周为宋。

朱元璋反元,得以改元为明。

皇太极反明,得以改明为清。

他们之所以会更改国号,而不是沿用前朝的国号,其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消除前朝影响;其二彰显新气象

旧王朝,无论它有多么的腐朽,多么的招人痛恨,总有人会死忠于它,总有人会拿它做文章,也总有人会以它的名义去引诱他人反抗新兴的王朝。这也是为什么新朝的开国皇帝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国号的主要原因。无他,就是为了消除前朝对于天下的影响,只有罢前朝国号,改前朝年号,百姓才会逐渐忘记前朝,前朝余孽才不能再拿前朝来作文章,继而影响到新朝的统治。



改国号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世人,现在当皇帝的不再是以前那个皇族,而是一个全新的皇族,这天下由新皇族掌控,旧皇族已经被抛弃。如若还跟着旧皇族干,是不会得到任何好处的,反而会引火烧身。

除此,一般被推翻的王朝,无论是被篡位也好,还是被起义也罢!它们大部分都存在着一些特别严重,已经危及统治的问题,比如腐败猖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四起、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等等。比如西汉末年,王莽之所以能篡汉,就是因西汉自刘奭之后,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中央集权衰落,阶级矛盾加深,继而才让王莽有了机会,得以改汉建新。

可以这么说,旧朝被推翻时,新朝依旧是面临着以上种种问题,因此对于新朝的开国皇帝而言,他首要做的就是取得百姓的信任,让他们相信新朝能够带领他们走向安居乐业的生活!由此,为了让他们相信这是一个新王朝,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此前那个腐朽不堪的全新王朝,这个新王朝自然就需要作出一些有别于前朝的行动,而改国号就是其中一项特别重要的行动。

毕竟封建时代的百姓,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是单一,基本上就只能靠官府张贴的告示,才能获知远在京城所发生的事情。并且,封建时代的百姓大多数都是一些目不识丁的人,他们听不懂那些嚼文嚼字的长篇大论。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上层统治者要让他们知道,现在已经不同于往日,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最为快速的方法就是更改国号,告诉他们旧朝已亡,新朝已立,现在不再是以前那个腐朽的朝廷,而是一个新兴的朝廷。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看朱棣有必要改国号吗?

显然没必要!

首先,朱棣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是明朝真正的皇族,这个王朝就是他家的。对于他来说,明朝的影响力越广,百姓越在乎明朝,他的统治就越发稳固削,因此他根本就必要去消除什么前朝的影响。

其次,朱棣篡位之时,明朝正值春秋鼎盛之时,在朱元璋的励精图治下,被战争摧残了十数年的中原大地,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是天下富足,百姓安居乐业,此时的明朝可以说是民心所向,天下归心。因此,朱棣也压根就必要向天下人昭示什么新时代的到来,就这个时代,百姓就已经觉得很可以啦!

因此,综上所述,朱棣压根就没必要去更改什么国号!



除此,更改国号对朱棣非但没有好处,反而还有坏处。试想,中国历朝历代在什么情况下会更改国号?无非就是造反、篡位这两种,无论是哪种,都会被视为是乱臣贼子!而这名声是朱棣万万不想得到的,他虽是靠造反做了皇帝,但是却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朱棣为了不背上这个骂名,是想尽办法的消除建文存在的痕迹,先是将建文四年全部改成洪武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年,而后又销毁建文朝的实录,继而彻底将建文从明朝的史书中抹掉,从而避免自己落下乱臣贼子的骂名。

因此,试问就是这么一位在乎“乱臣贼子”名声的朱棣,他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么一定帽子,被后人所耻笑吗?显然是不会的。由此,就算朱棣有千种理由更改国号,为了不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他也断然不会去更改的。

7

面对实力日益增强的藩王,建文皇帝上台之后,在齐泰、黄子澄等大臣的辅佐之下实行削藩。建文帝的削藩令一出,等于将大明的各个藩王逼上了绝路。燕王朱棣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藩王,自然也在削藩行列之中。面对建文帝的削藩令,朱棣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奋力一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削藩令,甚至是夺取皇位。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朱棣经过了数年努力,朱棣以弱胜强,靖难成功。1402年,朱棣率领军队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随后,朱棣登基称帝,年号永乐,史称之为永乐帝、明太宗或者明成祖。

朱棣以燕王的身份发动靖难之役。靖难成功之后,朱棣并没有改国号为“燕”,而依然以大明为国号。为什么朱棣靖难成功后,没有改国号为“大燕”呢?朱棣就是用脚趾头选,也会选择沿用大明这个国号。

面对建文帝的削藩令,朱棣选择起兵反抗。从天下人和建文帝的视角看的话,朱棣的行为无疑是造反。但是,朱棣以及燕王势力却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造反,而认为自己是“靖难”。靖难在汉语中的解释为:平定变乱、平息战乱。在朱棣看来,自己的“反抗”是正义的靖难行为。为了让自己师出有名,朱棣搬出了《皇明祖训》。《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元璋希望通过这个“祖训”防止权臣篡权,在祖训中给予了藩王打击奸臣,清君侧的权力。

朱棣利用这条祖训,为自己的“反抗”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朱棣为了迷惑世人,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朱棣没有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建文帝,而是把矛头指向了齐泰、黄子澄等“权臣”。建文帝兵败失踪,只是清君侧带来的“附属效果”,并非朱棣“本意”。既然朱棣自始至终都没有承认自己造反,只认为自己是“靖难”。靖难成功之后,建文皇帝没有了,朱棣“顺便”登基,又怎么会改国号呢?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而且是朱元璋的嫡子,也具有皇位继承资格,只不过顺位比较靠后而已。朱棣登基之后,认为自己是朱元璋嫡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自己继承的是朱元璋的帝位。朱棣登基之后,废黜了朱允炆的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也就是说在朱棣眼中,建文皇帝这几年皇帝生涯根本“不存在”。朱棣认为自己直接继承的是朱元璋的皇位,自己是合法继承者,当皇帝之后自然会延续大明这个国号。哪有“合法”继承人改变国号的道理。

朱棣登基之后,表明上一直说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甚至抹杀建文帝。但是朱棣内心却非常“虚”,他生怕别人怀疑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更怕别人在法统上攻击自己。朱棣沿用大明这个国号,最起码在法统上让自己的皇位感觉是合法的。如果朱棣将国号改为“燕”的话,皇位在法统上的合法性更会受到质疑。那么朱棣之前的靖难口号,还有其他行为都将不合法。朱棣将会一辈子背上“燕贼篡逆”的恶名,自己子孙后代皇位的合法性也会受到质疑。所以对于朱棣来说恨不得在自己脑门上刻上大明两个字,又怎么会改国号呢?

明朝以前,所有统一王朝中,没有任何一个朝代以“燕”为国号。以“燕”为国号的政权,基本上都是地方政权或者割据政权。朱元璋分封的诸侯中,朱棣的燕国也只是一个地方封国。也就是说,燕国本来就是明朝的一部分,靖难之役实际上是明军打明军。大明是统一国家的国号,则代表着中央政权。朱棣登上皇位之后,自然希望的是全国一统,而不是割据一方。如果朱棣以“燕”为国号的话,等于告诉其他藩王自己只是一个地方政权,其他藩王也有机会当皇帝。这时候如果有一个藩王称大明皇帝的话,朱棣则又成了一个“藩王”。对于朱棣来说,大明皇帝头衔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大燕皇帝。朱棣不会傻到大明皇帝不当,而去当一个大燕皇帝。

此外朱棣靖难成功之后,需要稳定局面,最大限度争取支持,争取民心。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拥有了广泛基础,朱棣若想减小当皇帝的阻力,举起大明这根大旗是最好的选择。

关注依稀说史,依稀带您一起领略历史的风采!

8

燕王朱棣以被削藩的理由率大军入京\"清君侧\",与建文帝打了三年内战,夺取了帝位,迁都北京。而建文帝生死不明。

这是叔侄之战,骨肉相残。明太祖火烧功臣阁,但万没想到异姓王是铲除了,而同姓王却爆发了。无论谁胜谁败,都是老朱家的事。大明朝换了个皇帝,换了个国都,还是一个国号。

9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皇帝,是为数不多地以藩王身份起兵,获得成功,并登上皇帝位的,朱棣在登上皇位前的身份是大明帝国的燕王。

刘邦是项羽所分封的汉王,在刘邦成功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以封号“汉”为国号的全新朝代,李渊的封号是唐国公,在李渊还没有统一天下,就建立以他封号“唐”为国号的全新朝代,说明了以封号为新建立国号的传统。

按照一般的常理来说,朱棣是燕王,以燕王身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地打败了正统皇帝建文帝,但朱棣没有建立一个全新的,以他封号“燕”为国号的新朝代,而是继续沿用朱元璋所建立的“明”为国号,有他自己的考虑。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了历史倒车重新起用了反人类的分封制,将自己除太子之外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导致了后来建文帝的削藩,都是因为这个分封制。

同时朱元璋还干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就是在自己的长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为大明帝国的皇位继承人,而是直接跳到了孙子,选择了长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大明帝的第二任皇帝,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一个是分封制,一个是以孙子为继承人,朱元璋的这两个行为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燕王朱棣造反,这一切应该是朱元璋的责任。历来皇帝位的继承都有着严格的制度,朱元璋所奉行的皇帝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规则,皇帝继承人必须是皇帝的嫡长子,这个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去世了,之后的皇位继承人按道理应该是朱标的兄弟来继承。

可是朱元璋以个人权威强行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继承皇帝位,这等于违反了制度,如果按照制度来说的话,朱标死了,应该是朱标的兄弟来继承,朱标有几个嫡系的弟弟,二弟秦王朱樉,三弟晋王朱棡,四弟燕王朱棣,五弟周王朱橚,按制度应该是秦王朱樉,而朱棣也是第三继承人。

但是朱元璋立了孙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为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的这一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成为朱元璋所有嫡子最年长的,按照继承法制,应该是朱棣当上皇帝。

可是朱元璋生前强行扶上了朱允炆为帝,偏偏这个建文帝朱允炆一上任为皇帝就开始强力削藩,削就削吧,如果温和一点也问题不大,可偏偏建文帝削藩的手段非常强硬,不是贬为庶人就是逼得自杀,当时的燕王朱棣为了生存,只能被逼得造反。

最终朱棣击败了建文帝朱允炆,成功入主皇帝,在打击建文帝后,朱棣就面临一系列的合法性问题,如何解决合法性问题,是朱棣成为皇帝的法理,同时也涉及到一系列的国本和国家制度的制定,也就涉及到国号问题。

朱棣采取了不承认建文帝的为皇帝的方式 ,废除了建文帝颁布的所有新法令,全部恢复为朱元璋时间的法令,同时连年号都改为朱元璋时期的年号“洪武”,朱棣的意思很明显,他继承皇帝位的法理就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在朱标去世,同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也去世了的情况下,朱棣其实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这个理由非常充分,也非常有法理性

为什么朱棣不重新建立一个以他封号“燕”为国号的新朝代,而是要继续沿用明这个国号呢?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因为朱棣以明为国号,法理最正,最有说服力。

如果朱棣以燕为国号,那等于重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朝代,等于靖难之役就是谋反篡位的战役,等于否定朱元璋建立的大明,这在法理上不好解释。

如果以明为国号,以朱元璋所建立的《皇明祖训》中的制度为法理,是再好不过的理由,《皇明祖训》中有这样的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这个很好理解,凡是朝廷没有皇子的,一定以兄长去世弟弟来继承,而且必须是嫡母所生的儿子,庶母所生的儿子虽然年长也不能立为继承人。所以朱棣以兄终弟及的原则来继承朱元璋的皇帝位,而抹去建文帝的帝号是最为合理和简单的方法

10

导语: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后来又把母亲改成了马皇后,也就算是朱元璋的嫡子了。既然是朱元璋的嫡子,这就说明他具有合法的继承权。既然有合法继承权,那他为什么要改国号大明为大燕呢?

朱棣靖难之役,在我们看来是谋反,可是在他自己看来,那是夺回自己的东西。建文帝朱允炆是他的侄儿,皇位是他父亲传下来的。这可以说是他们家庭内部亲人之间争夺家产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搞得把自家的姓氏都改了的地步。

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性,朱棣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比如说在南京登基称帝,这里是大明朝最初的国都,在这儿登基,就表明过去的皇帝下台了,新皇帝上任了,这是宣告全国的一个好办法。

01大明朝是朱元璋定下的国号,不可更改。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朱元璋是朱棣的父亲,如果更改了朱元璋所定下的国号,那么就是告诉大家,你朱棣是不承认朱元璋的合法性的。

如果连朱元璋的合法性都存在争议的话,那么天下又真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霸了。所以说朱棣再傻,也不会将朱元璋的合法性给推翻了。

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明史》

他首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告诉大家,朱元璋永远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永远都是合法的。这样一来他才能继续操作自己的事情,既然朱元璋是合法的,作为朱元璋的嫡子,朱棣自然也具有合法性,而且是非常优秀的嫡子。

我们会注意到一个问题,也就是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地区,并没有在全国用兵,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官员们就会默认朱棣是皇帝了呢?

  • 这种造反活动未免代价也太小了?其实这里就不得不说朱棣是一个聪明人。首先他宣告天下,自己不是来推翻大明王朝的,自己是以大明王朝藩王的身份,清理建文帝朱允炆身边的奸臣的。
  • 这属于皇室内部的争斗问题,你反不反对朱棣,其实都不影响你忠于大明王朝。所以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孙做皇帝,这些大臣们包括封疆大吏们,也都会默认这还是大明王朝的天下。

既然还是大明王朝的天下,他们这些大明的臣子为什么要举兵反对朱棣呢?由此可见,保住大明这块招牌,对朱棣是有天大好处的。

02朱棣改国号的话,压力实在太大。

朱棣本身的旗号是清君侧,也就是说,没有想要造反的意思。朱允炆被烧死,那也只是不小心而为之的事情,谁也想不到,至少朱棣是想要这么告诉天下人的。

既然朱允炆都没了,大明王朝不可一日无君,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手握兵权,又为大明王朝铲除了黄子澄这些奸臣,自然是功劳不小,所以朱棣顺理成章就成了大明天子。

所以说朱棣是在被迫无奈之下,才会愿意当这个皇帝的。这是朱棣提前设计好,打算以这种方式告诉天下人。

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拔居庸关,破怀来,执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明史》

由此可见,朱棣打心眼里是承认大明王朝的,他只是反对建文帝而已。这么一来的话,朱棣自然没有理由改国号。

朱棣如果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国号,会引发怎样的麻烦呢?

  1. 首先他必须要让天下各地的臣子们都要承认改国号的合法性,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封疆大吏都手握重兵,他们不承认朱棣,那还要再打仗。
  2. 其次他改变国号以后,就必须要否认朱元璋的合法性。朱元璋是自己的父亲,又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想要否认他,很不容易。
  3. 再者他若不是以大明皇子的身份登基,必然会让天下其他诸侯有称帝的想法。大明的合法性都不存在了,为什么这些手握重兵之人不能称帝呢?到时候天下大乱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这是一笔完全划不来的生意,朱棣不是个傻瓜,他改国号面临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03大燕在历史上太多了,全都是割据小政权,不吉利。

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在北京地区。很多诸侯王称帝之后,都会将自己的国号,用曾经的封地来命名。所以按照道理朱棣改国号大明为大燕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丙寅,诸王群臣上表劝进。己巳,王谒孝陵。群臣备法驾,奉宝玺,迎呼万岁。王升辇,诣奉天殿即皇帝位。复周王橚、齐王榑爵。壬申,葬建文皇帝。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戊寅,迁兴宗孝康皇帝主于陵园,仍称懿文太子。---《明史》

但是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大燕这个国号的来历,科普的时候到了,大家注意听讲。其实这里面渗透着一种不祥的警告。大燕在历史上,基本上出现过6次。

  1. 第一次,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2年,周王室召公姬奭被分封在燕地,所以有了燕国,姬奭也就是燕召公。传到战国时期,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也算是不错了,可惜最后被秦国给灭了。
  2. 第二次,公元352年到公元370年,鲜卑族首领慕容儁建立前燕。势力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包括冀州、兖州、幽州、并州等等地区。结果被前秦天王苻坚灭国。
  3. 第三次,公元384年到407年,前燕皇室子弟慕容垂建立了后燕国,势力范围包括了河北、山东、河南、辽宁等大部分地区,结果由于内乱而土崩瓦解。
  4. 第四次,公元407年到公元436年,慕容云在手下人的拥护下,趁着后燕内乱的时候,建立了北燕,势力范围大大缩小,只占有辽宁、河北部分地区。慕容云由于内乱被杀后,大将冯跋自立为天王。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所灭。
  5. 第五次,公元615年到公元618年,隋朝末年诸侯争夺天下,王须拔起义后,建立了燕国,人马多达十多万,自称漫天王。势力范围在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后被窦建德所灭,逃往突厥。
  6. 第六次,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安禄山造反叛乱,建立了燕国。这个就太出名了,后来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给宰了,在唐肃宗的指挥下,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用力,结果叛乱失败,燕国灭亡。

粗略算了一下,独立割据的燕国政权,就有这么6个。可是我们会发现,这6个燕国政权,没有一个是有好下场的。你说朱棣他该怎么选?当然是大明王朝听着得劲儿啊!

总结: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凭什么不能继承大明正统?

其实话说回来,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做继承人,这本身就不对。因为朱元璋生了太多的儿子,二十几个儿子,哪个不能继承皇位呢?

非要选择孙子继承皇位,导致那么多儿子眼红。你要是只有朱标这一个儿子,那传给朱允炆也无可厚非。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所以说朱棣登基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就是儿子把爷爷留给孙子的财产,给抢了回来而已。说到底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继承大明皇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参考资料:

《明史》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