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服剃发本不是大清初衷,要说易服剃发就必须说一个人,他就是易服剃发的始作俑者---孙之懈。
孙之獬(1591—1647),字龙拂,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人。天启二年(1622年)举进士,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其为人阴险,心术不正。为官不久就投靠阉党魏忠贤。天启七年,孙为顺天乡试正考官,阉党工部尚书崔呈秀之子为白丁,孙之獬受崔呈秀之托,录取其子为举人。孙某如此讨好九千岁及其同党,满心以为会步步高升,不料,天启因纵欲过度当年就死了,阉党倒台。在崇祯皇帝下旨毁阉逆编纂的《三朝要典》时,孙之獬力主不可毁臭名昭著的《三朝要典》,诣东阁力争不可毁,继以痛哭,声彻内外,于是他被打入逆案,在明朝得不到重用,他怀恨在心,想当官发财的心一直不死。
正好身逢乱世,江山易主,满清利用中原内乱打进关内。崇祯十七年五月,满清派遣侍郎王鳌永招抚山东,孙之獬立刻投降。他为了赢得满清的宠幸,散家财,组织伪军,镇压了明永镇的抗清义军,得到山东巡抚方大猷的赏识,旋即招入北京,擢为礼部右侍郎。
清军入关以后,孙之獬俯首乞降,自己带头与家人奴仆一起剃头留了辫子,并换上了满装,一心一意在山东等待满清主子的到来当满清刚进北京时,时因天下未定,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可是这个孙之獬为独得满清欢心,有心“标异而示亲”。一日上朝时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很亲切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
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属下的汉臣孙之獬与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这个汉奸一怒之下,向多尔滚上了奏章一道,奏请给汉人剃发:“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多尔衮以为然,决定改变入关初期对汉人的安抚政策,推行暴力压服策略,在全国推行羞辱汉族信仰的剃法令,让天下初安的汉人又血流成河。
那么为什么不让其他少数民族易服剃发呢?因为其他少数民族人数太少对大清江山构不成危险,所以对其他少数民族也就网开一面了。………………………………………………………………………………
大家想知道这个孙之獬的下场,我就给大家补一段看看。虽说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但是我觉得这点报应根本就不算什么。就在他回家省亲的时候,山东爆发了农民起义。“衣锦还乡”的孙之獬被起义军抓获后,在通衢街头,孙之獬被扒光衣服,将他的头发一根根扯下来,再用针在头皮与身上扎满针孔,将头发一根根插进去,直至血尽而死。随后将其肢解,暴尸街头义军将其口缝上,凌迟而死,还把他在城中的孙子、曾孙杀了个干净。谢迁就把他的四个孙子兰兹、兰藂、兰薮和兰蔼一同绑来,让孙之獬眼睁睁地看着四个孙子的死去,群众义愤填膺,仍然高声叫骂。
在这次事件中,孙之獬直系亲属家有八人死难。其中孙之獬大儿子孙珀龄的三个儿子、二儿子孙琰龄的一个儿子被义军正法,孙琰龄的妻子和两个女儿被凌辱而死顾炎武得知谢迁处死孙之獬这个消息后,极为开心,特作《淄川行》一首志庆:“张伯松,巧为奏,大纛高牙拥前后。罢将印,归里中,东国有兵鼓逢逢。鼓逢逢,旗猎猎,淄川城下围三匝。围三匝,开城门,取汝一头谢元元。”
孙之獬死后,顺治帝命吏部讨论抚恤之事。侍郎陈名夏、金之俊建议,恢复孙之獬的原有官职,并给予抚恤;马光辉及启心郎宁古里建议,孙之懈已被削去官籍,不应当给予抚恤。“两议上,命用光辉议”。即两个议案一同上报朝廷,顺治帝最后采用了马光辉的建议,没有给予孙之獬任何旌表和抚恤。
淄博博山新区大庄村,有座孙氏墓园,最近里面的古墓被人盗了。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早安山东》报道,民警赶到案发现场后发现,墓穴边上有一个直径六十公分、深约3米的洞穴,周围散落着一些作案工具,和一些矿泉水瓶、烟头。据史料记载,孙氏墓园建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去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当属明末清初的兵部尚书孙之獬。
天理昭昭,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劝君莫害民,劝君勿卖国,否则自己惨死祸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