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庄子(庄周)的文章喜好采用寓言形式来明理,“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这句《庄子》中的话,就有寓言的某些特征,从中可以看到庄子作为道家人物的思想脉络。



“大与小的哲理”庄子喜好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展示寓言故事中的动物,比如《庄子》内篇第一篇《逍遥游》中的鲲鹏展翅可达几千里,一旦起飞可到九天之上。这里的井蛙与大海,就是大与小的对比关系,井蛙生活区域很小,目力所及就是井口那么大,你跟井蛙去谈论无限广阔的大海,井蛙没有大海的形象思维,那怎么能够理解大海的宽广呢?加以引申,就是不同层次,不同理想的人,由于目标大小不同,所以无法达成结果的一致。



“道法自然”。自然界的大道,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性。道家主张“上善若水”,就是因为水能够服从自然界的固有形态来塑造自己的运行轨迹,而不会与自然本身发生冲突。这里的前提条件是,水必须遇到自然界的实体。而庄子所说的虫子,只能生活在短暂夏天,它的生命期限无法到达结冰的冬天,没有遇到冰冻的可能,怎么能够与夏虫谈论冰雪呢?就像水离开大自然,就不会有道家“上善若水”的结论。



“逍遥自在”。如果说老子的《道德经》苦涩难懂,那么庄子的思想继承发展了《道德经》的精华,同时化难而易,思想体现得更加具体。无为的出世(或者说是入世的更高层次)思想体现在避世的逍遥自在。就像井蛙与夏虫,虽然空间有限,生命短暂,但是它们活得闲然自得,幸福自在,为什么非得去与大海和冰天雪地相比较呢?难道大海和冰冻的天气就是幸福快乐的彼岸吗?换而言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羡慕别人的风光无限,你怎么知道别人风光背后的无奈和痛苦呢?

最佳贡献者
2

夏虫生于炎热天气里,对冰一无所知,更不知冷的感受,在它看来是另个世界的事情,说此事无意义。此理荐于;"隔山不打鸟","隔行不谈经",如此也是“对牛弹琴"并且无可用之处。

井底之蛙见天只限于井口大小,别说大海,虽生活在水里,与海相比可就无法计量之薇了又薇,对井蛙讲海就如同"天方夜谈"不明而无意义。

此话所示,作事就是做事,空谈无益,以事论事方为道理,不知不言,言者不知,虚而不实的言形会造成不必要损失和信誉。

3

从字面解释,夏天的虫子不知道冬天的冰冷,而井蛙不知道大海的浩瀚,比喻一些人鼠目寸光,不知道天高地厚。

4

这句话出自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表面意思并不难理解,井底之蛙连井都没有出来过,怎么能跟它谈论大海的宽广;夏天的小虫到秋天就死了,怎么跟它谈论冬天的景象。这两句比喻都是为最后一句做铺垫,对乡曲之士(孤陋寡闻者)无法谈论大道的玄妙,因为他受制于自身的见识和教养而无法理解。作为典故语,可以凝练为“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夏虫疑冰”或“夏虫疑”等。

今天,“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常常用于讽刺某些人见识浅薄,囿于成见,以至于无法与之对话。其实就是说起来,比用“井底之蛙”一词显得更高大上一些,但说多了依然未免俗滥,或许也没有体会到这一句话的精髓所在。

其实,这句话在《庄子》中是特指的,专门指大道之高深,非一般人靠自身的经验和见识所能接受与理解。在书中,这是海神若讲给河伯的话。河伯本来自以为很了不起,一看到大海才发现自己的渺小。而这时海神若出现,并给他讲了这样一番道理。——当然,这是庄子以寓言的形式来宣讲大道。

井蛙,也就是在井底的青蛙,无法了解天地的广阔。——它的成见受限于空间。

夏虫,夏天的昆虫生命短暂,无法感受四季的轮回,无法领略冬日的风景。——它的成见受限于时间。

对于他们来说,井和夏天就意味着全部的时间与空间,超出之外就是不存在的。其实,他们时空就是他们的围城和监狱,他们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来源于这个狭小的时空,而对于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来说,则是没有意义的。

大道,杳杳冥冥,无古无今,超越了时间;非内非外,非上非下,超越了空间。

这是老庄道家哲学的观念。然而,这样的“大道”,只能令没有见识的人们感到茫然不解,如果继续与他们谈论大道,他们便会发出嘲笑之声。正如《道德经》所言,下士闻道而笑之!跟他们(下士)说了也等于白说,所谓“(下士)不笑,不足以谓道”。老庄哲学相通,都是道家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的“下士”,在《庄子》中就是“曲士”,都是指见识庸俗浅薄之人。

这才是《庄子》“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的本来含义。

5

庄子是老子先生的道学思想的主要继承人,举止古怪,从不单纯讲什么道,而是寓道理于比喻和想象中,活泼生动,但不好理解。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见识浅薄,夜郎自大的人,不可理喻。其实这只是表象。实际是老子先生思想的形象化说法。老子先生云:上士闻道,谨而行之,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哈哈大笑。是告诉我们,道不远人人自远,道只可以讲给求道,悟道,行道之人。与无道远道者,不可以言道。

6

两个不同境界不同环境产生的东西不要以自已狭窄的知识妄加评论!这个世界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存在,就如夏蛙和海夏草与冰。就如细胞和我们人生,我们宇宙!每个细胞的生命都很短短到或许只有短短数个小时但我们的生命很长,假如我们是宇宙细胞就如宇宙中的我们本人虽知道他自己的生命很短也不知道我们能活多久在它们心中人体是永恒的安们的生命虽说很短但对它们来说也经值得了因为它们知道这是人体对它的限制虽不断忧化它们的素质希望能多活一些但也只是有限的。而我们人类如此不说别的光以人类现有的科技速度绕银河系一圈就得十万年而我们人的寿命平均还不到一百发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是何等的渺小,但人类还是不断地向外发展并不断地研究长生的方法虽说进展有限但还是不断进取。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万物都有一线生机不要以自已陕小的知识面来否认一切不知道的外面的东西。

7

夏虫不可语于冰

井蛙不可语于海

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没见过的东西你就别去谈就,夏虫产于盛夏,而冰产于隆冬,夏虫秋尽而亡,冰还没产生,两者没有交接,何谈论道,一般井底之蛙,都是用来讽刺没看过世面的人,目光短浅,做井观天,看事情有偏见,而大海烟波浩渺,一望无垠,常常被誉为人的坦荡胸怀,大海齐能是一个井底之蛙所能论长短的,用现在话说,就是没有共同语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这两句话也有另一层寓意,就是不在一个层面上,就没法勾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圈子入不同的群,这跟上等人与下等人没关系,只有同一个圈子的人,才能有共同的语言。




8

谢邀!井蛙生存的环境有限,谈论大海的广阔,有点天方夜谭,比喻孤陋寡闻!而和夏虫谈论冰雪,因为生活的习惯不是一个季节,也无法沟通!环境的生存很重要!人要面对现实的去看生存和自己!

9

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秋水》。

原文?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译意:不可于井蛙说海,因为它的眼界受居住地所限,格局很小,以为世界就那么狭小。不可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因为它们的眼界受时令的限制,见识也十分有限,浅短。不要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们的眼界受教育的束缚,见识也很有限。

无论是夏天的虫子还是井底之蛙都用来形容人见识短浅,眼界有限,鼠目寸光的心胸。

种地老汉学浅识薄,回答的不好,不喜勿喷!

10

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是往往有些人用错了地方。

我们看到大量的中医粉,易经迷们,在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就会祭出这个法宝,好像用了这句话,对方就成了“夏虫”和“井蛙”,这是很可笑的。

你可以说这句话,难道对方不能说吗?

辩论的时候,某一方阐述一个道理,并不只是为了说服对方,还包括“请大伙评评理”的意思,即让旁观者(其他网友)评判谁说得更在理。

只有当你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后,发现对方说不通,完全缺乏常识和逻辑,然后再说这句话,这才是正确的用法,只有这样才有说服力。

随随便便用这句话给一个人下夏虫井蛙的结论,恰恰是无能的表现,因为这句话一样可以出自于一只夏虫或井蛙之口。

【要点】:这句话本身不能代替说理!

我们国人要学会表达,学会说理,而不是用这种句子来回避一场辩论,还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为,他说了这句就等于对方就无理了,自己获得了胜利。

辩论的时候随便用这句话的人,我称之为“复读机”,就是表达没能力只会鹦鹉学舌的意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