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来说,一支部队完全不剩一个人的情况是很少的。除非发生大规模围歼战,包围方将敌人完全困死——可依旧很难一个不漏。

比如,淮海战役中,蓝军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第13兵团司令李弥、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均逃离了包围圈。

胡琏甚至带着18军骑兵团组建第二编练司令部再改建重组12兵团。

后面逃到缅甸称王的李弥:

李弥组建第6编练司令部,随后重建13兵团及第8军。孙元良也重建了第16兵团。而黄百韬第7兵团25军108师师长李世镜带残部逃脱包围,1949年9月以108师为主重组25军。

长跑健将:

以整编74师为例: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结束,整编74师出战部队覆没。但4月划拨整编74师的3个补充团和榴弹炮营,74师伤员,各地留守人员等尚且接近1万人,6月以这些人员为骨干,补充兵员装备再建整编74师及整51旅、58旅。原57师副参谋长邱维达任整编74师师长,1948年改为74军,后在邱清泉兵团编内被歼灭。

邱维达:

最佳贡献者
2

战争年代一支部队不可能出现全军覆没而不剩一个的情况。

金门战斗后,上岛的三个团九千余人全军覆没。三野总部直接从34军调来第101师重建部队!

101师三个团分别调给28,29军和各团留守部队很快就把244,251,253团重建起来了!

3

战争年代,拼光一支部队的概率不大,眼看不能取胜,可以撤退,如东北的二战四平、三战四平战斗。但也有不能退却的战斗,如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等。为了整体利益,不得不进行的战斗,只能不惜牺牲。

战争年代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名词“教导队”,教导队是培养基层军官的组织,在严酷的战场上也起到保留一部分部队干部的作用。普通士兵可以去征,但如果没有了基层干部,是很难打胜仗的。

在我国的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战争是抗美援朝战争,尤其是第四、五次战役,一线官兵的战损率很高,如五次战役末期的铁原阻击战,63军最后补充了老兵新兵二万,这也说明了一线部队基本拼光了。

4

部队打光了,如果没有被撤销番号,那么只能撤下去等待整补啊。

5

打光了,就撤销番号了,骨干都没了,还怎么重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