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汉张骞通西域,西汉王朝于公元前60年乌垒城(今轮台县)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史称“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自此,历经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和唐(武周)大一统王朝,西域先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将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调往内地,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和河西,西域与内地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吐蕃攻占北庭,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而西州之人犹为唐固守。
安西四镇为飞地坚持了近半个世纪,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安西四镇陷落。
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王厚、童贯与高永年收复陇右地区,建立陇右都护府(今青海北部和新疆一小部分地区),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废弃。
元朝时期,四大汗国名义上对元朝称藩,实际已独立。今新疆大部在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
明朝时期,西域相继在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的统治之下。
明朝洪武年间西北疆界能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
公元1472年,哈密卫城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公元1514年再度被破。
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军退守嘉峪关。
清朝时期,康雍乾三朝为消灭准噶尔部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最终在乾隆朝彻底平定,中央王朝重新在西域建立统治。
公元1757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最后一个大汗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
公元1759年,清朝在八月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清朝完全收复西域。
直至清末,清朝一直对西域进行着较为稳定的统治。
汉唐经略西域无外乎两个原因:
一、汉唐定都关中,河西陇右乃至天山南北麓的控制权是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的。西域之于汉朝相当于左膀,而之于唐朝既是左膀也是右臂。控制了西域,汉唐就可以从容应对来自漠北或者青藏高原的威胁,并对其进行包夹打击;
二、就是经济和文化利益,元朝以前亚欧大陆国家交流和贸易的主要通道还是陆路,不然丝绸之路和赛里丝国的名声怎么来的?
而明朝肇起东南,后又定都北京,西域的控制权对于明王朝的国家安全来说已经不是十分重要,再加上大航海时代以后东西方交流的途径已经由陆转海,因此有明一代对于西域的经营并不上心,对于明朝来说,宣大和蓟辽才是帝国安全的基石,而江浙才是帝国繁荣的根本。
清朝又有不同。清朝立国的基础就是“满蒙一体”,蒙古各部(主要是漠南蒙古)的人口、财力和军力支持,以及蒙古高原的地缘优势,是满清能牢固控制中原的支柱之一。没有蒙古的输血补充,单靠满族那点人口军力,要统治几亿人口幅员辽阔的中华地区谈何容易?
所以历代清朝统治者才要不遗余力地加强与蒙古各部落的联系,想法设法从上到下的严密控制蒙古人。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蒙古绝对不容有失。而准噶尔部呢,身为漠西蒙古的一支,他们既有名义,也有实力争夺全蒙古的统治权。而且准噶尔部的历代统治者确实也野心很大,葛尔丹甚至有和博格达汗(清朝皇帝)争天下的意向。如果准噶尔部成功控制了漠北漠南各部,那不就等于出现第二个成吉思汗式的统一的草原强权吗?
“满蒙一体”就荡然无存,这不仅仅是后院起火的问题,整个清朝的统治基础都会动摇。所以历代清朝统治者才要不惜一切、前赴后继的要把这个壮大中的未来草原强权扑杀在襁褓中。只有彻底征服卫拉特(漠西蒙古),才能震慑漠北蒙古;而漠北无事,才能保证漠南蒙古一心一意支持和侍奉清朝。这些都是联动的。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康雍乾三代统治者要耗饷糜帑,前赴后继地对准噶尔部开战,对天山南北麓用兵。因为漠西一日不定,满清则一日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