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经常有几十万军队的战役,而三国时动用10万军队就很厉害了,难道人口衰减吗?:汉灵帝时全国人口尚有六千多万汉未张角黄巾起义气势最盛时人数过百万
汉灵帝时
全国人口尚有六千多万
汉未
张角黄巾起义
气势最盛时
人数过百万
各路将领奉令镇压
大肆屠戮农民军
黄巾军兵败后
各路将领拥兵自重
对朝庭阳奉阴违
到最后根本无视朝庭存在
变成军阀
为了拓展各自领地
相助攻伐
死伤无数
田地荒芜
百姓苛延残喘
全国人口断崖似的下降
仅剩千其万
兵员筹集困难
三国时拥有的土地
远广于春秋战国时期
大兵团远距离作战
粮草难以充足供给
也无法组织超大兵团作战
故,三国时
超十万人的兵团作战已罕见
#凌远长著#
的确如题主所说,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大军的调动,长平之战,赵军四十五万、燕国趁火打劫,也动用兵力五十万、赵军反击人数二十万,又如秦灭楚,前期二十万人、后期六十万人,而楚国更是动用四十万人进行抗衡。
可以说,战国时期的军队动员总人数相当的多,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其实,两方面可以理解这个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史记》在这个数字的记载上存在夸大的嫌疑,因为以战国时期的人口来看,不足以动员这样的兵力。
但是,根据杨宽先生的《战国史》等来看,战国时期各国的全民皆兵、耕战之策,其实不单纯存在于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而是山东六国也基本存在闲时为民,战时为兵的策略。
并且,当时是征兵制,甚至秦国的锐士、魏国的武卒盔甲、兵器是自己准备的,不同于后世的募兵制,国家要开销大量的军饷以及军事物资的投入。
所以国家的压力相对小,而百姓的负担相对大。例如,现在估算赵国时期的人口在三百五六十万,有的人甚至大胆估算接近六百万人。
如果我们去中间数字三百万来看,赵国动员起三十万人的常规战斗力,还是可能的,遇到国家大战,全国动员出四五十万人,虽说伤筋痛骨,但也是存在可能性的。
而这,或许也是战国时期存在大量军队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相比之下,汉末三国时期,能够动员十万大军那就是一个相当不小的数目了,至于二十万人,那更是牵动全国命脉,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其实,主要原因便是来源于当时的人口数量与经济基础以及兵役制度的影响。
根据《三国志》等资料来看,蜀汉炎兴元年、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蜀国有人口九十四万人,根据《蜀记》记载来看,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蜀国有人口九十万,这也就是说,四十二年的时间,蜀国的人口增长率低到了极点,才增加四万人。
而吴国的人口,在孙权在位的赤乌五年(公元242年)有二百四十万人,而孙皓投降的时候,却变成了二百三十万人。
而与此同时,曹魏的人口数量为四百四十三万人口,所以,截止到吴国灭亡的时候,当时天下的人口总数为七百六七十万左右。
当然,这也只是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当时,曹魏的常备军六十六万人上下,蜀汉的常备军十万两千上下,东吴的常备军二十二万左右,所以,按照当时兵民的比例来看,曹魏是一比七、蜀汉是一比九、东吴是一比十。
也就是说,最起码,按照登记在册的户口来看,三国末期的兵民比例基本上是十个百姓,供养一个士兵,这样的负担,不可谓不重。
尽管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一直存在争议,比如李向军先生考证后,认为建安末年,三国总人口数当为一千零九十三万左右,其中曹魏六百六十六万人左右、蜀汉一百四十三万人左右、东吴二百八十三万人左右。
但是,笔者私以为,这些人口可能存在,但是大多数是流民或被豪强大族隐藏,因此,登记在册的人数,应该不会有太大误差。
那么,国家想要养兵,自然赋税要从登记在册的民众家庭征收,因为国家要支付军队的粮草、战马、武器等一切战备资源的开销,这部分钱,自然是从百姓那里收缴。
因此,对于汉末三国时期的民养兵的比例,窃以为,基本还是维持在一比十左右。
所以,征调十万大军,至少要百万人口的支援,虽然可能夸大,但最起码要动用五六十万人口的总产值,因此,这样的规模,不可谓不大。
加之三国几十年间,除了蜀汉较少发生天灾,曹魏与东吴水患、旱灾、蝗灾几乎四年一大灾,甚至说,还有地震,加之官府的赋税之重,因此,想要依靠着在册百姓的人口数量去供养大军,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故而,才会出现三国时期动员十万大军,就算是比较多的这种现象。
当然,笔者也是依据着前人以及学者们的资料,来简单回答这个问题,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
文:信陵小司徒
图:来源网络、侵删
1. 《三国史》马值杰
2. 《中国军事通史第七卷 三国军事史》罗坤 张永山
3. 《三国人口考》 李向军 辽宁大学学报1988年第三期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年,全国103个郡级行政单位登记的户数为1233万户,人口是5959.5万人,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人口统计数据,也是目前史学界比较能够接受的准确数字。
以此为基础,再综合战国时期的一些资料,可以推测战国时期的人口应该在两三千万左右,也是目前史学界能够接受的一个区间。
三国时期的人口多少,目前来说应该是没有准确数据的,关于三国时期的人口推测也有很大争议,最少的说法是三国时期人口下降到140万,最多的说法是三国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3800万。
相差之多,让人震惊,那么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人口呢?
让我去普查三国人口,我也没有那个能耐,我只能根据一些权威的数据进行推测,靠不靠谱大家自行决定。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西汉末年经过王莽篡汉及农民起义影响,到光武帝建立东汉的时候,人口只剩下2100.78万人,锐减人数到差不多只剩三分之一。
东汉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人口达到5648.69万人,而经历三国到西晋初期的时候,人口总数为1616.39万人。(这几个数据截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并立期间,没道理比西晋初年人口还多,因为三国后期战事已经趋缓,各地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休养生息。
在之前史学界中,根据《三国志》等史料推测出三国时期人口为六七百万人,而梁启超在《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认为三国时期人口应该在767万人,刘铮等人在编纂《人口统计学》时,认为三国时期人口为787万人。
因此,三国时期八百万人的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行其道,有人认为三国时期存在大量人口未列入户口登记的缘故,如果全算上的话,全国人口可达1534万人。
证明的结果是繁杂的,这不是本文要论证的重点,所以简化推测,三国时期的人口大概区间应该是在一千万左右浮动。
如此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的人口是远远不足战国时期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战乱引发的灾荒瘟疫引发了人口大危机。
尽管三国时期的人口只有战国时期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但是我们应该发现,三国时期战役的规模却远远不及战国时期的规模,这也让人感觉困惑。
比如长平之战中,赵国动员大约45万人,秦国实际上动员人数也在50万人左右,双方兵力加在一起,接近百万。
我们再来看三国时期的战争规模,跟长平之战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两次战役中,官渡之战双方兵力加一起大约13万,赤壁之战中参加兵力大约25万人,只有长平之战的四分之一。
实际上,战国时期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调动兵力有50万,但是在第二次伐楚战争中,却调动了60万人,这样的兵力调动,在三国时期是无法想象的。
一般来说,人口基数的多少跟战争规模的大小是呈相关关系的,却并不是绝对的关系,不是说人口基数越大,可以发动的战争规模就越大。
比如长平之战中参战双方只有秦国和赵国,双方人口不会超过一千万(秦国300万,赵国350万),却发动近百万规模的大阵仗。
而在清朝太平天国时期,人口规模已经达到四亿,却不可能爆发超过四千万人口的战争,纵观清朝时期的战争,常备陆军不过二百万,真正能够调动起来,能发动五十万规模的战争基本已经到了极限。
如果按照长平之战人口基数与投入兵力数挂钩的话,三国时期可以发动战争规模,至少也应该是百万以上。
所以说,人口锐减跟战争规模之间,影响是有限的。
导致三国时期或者后世战争规模不如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统计方法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不同兵制下,统计方法不同。
战国时期实行的兵制大多是全民皆兵的策略,当时各国政府为了争霸,将土地和战争捆绑在一起,想拥有土地必须服兵役去打仗,因此,战国时期一旦开战,农民全部被调动起来上前线。
这一点在长平之战中有着更充分的体现,当时秦昭王为了支援白起,在河内郡给当地百姓加封爵位一级,并且征调全国15岁以上的青年开赴长平,这些人,包括运粮的人都是被算到军队人数中的。
也就是说,全民皆兵的政策使得战国时期的规模,想要发动多大的规模,取决于该国拥有多少男性人口,也算是义务征兵制的一种。
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也有一定延续,西汉时期年满23岁男子,都必须要充当两年常备兵的义务,这也是为何汉武帝能够发动大规模对匈奴的战争。
等到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削弱地方武备,弱化征兵制度,地方上的军事实力渐弱,相反豪强为了守护农庄,开始组建私军,从农民中抽调强壮的人专门维护治安,被称为“部曲”,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基本就是私人武装了,进一步夸大就导致了军阀割据的现象,而募兵制度已经隐隐出现。
随着战争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进步,义务征兵已经不现实了,只有蜀汉政权坚持这种征兵方式。
而曹魏和东吴都采取世兵制度,把当兵的和农民分开,当兵的世世代代都去当兵,也就是职业军人,平时不发生大规模战争,以职业军人为主,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再实行征兵和募兵制度来补充兵力缺口。
可以说,三国时期的战争已经开始逐渐职业化,把兵民已经分开,在实际统计的时候,兵是兵,民是民。
另外一方面,在古代战争中,参加战争人数最多的并非是拿着武器砍人的,而是运送粮草的人,通常来说,一个人在前面打,后面要有至少三个人天天背着粮食在送。
这部分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肯定是算在军队中的,但是在三国时期的战争,可能不一定会算在其中。
所以,战国时期的战争形态与后世的战争形态有明显的差距,人口基数不是决定因素,主要还是因为战争逐渐职业化,战争人数统一方法也发生了变更。
战国之前是春秋时期。这个时期,虽然也有战争,但战争目的都是争霸,战争的形式都是点到即止。说白了就是服了就行,所以战争伤亡很低。从周朝创立到战国,人口始终是高速增长的状态。再加上,当时的诸候国都是兵户合一的政策,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兵。
而东汉末年,瘟疫流行,旱灾导致粮食减产。疾病,饥饿又引发了黄巾起义。天灾人祸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减员。史书记载十不存一,也是十户人家就剩一户不到,你想想人口锐减多少?最后虽然晋朝统一,没多久不就五胡乱华啦吗?都是汉族人口大幅下降导致的。三国演义,刘备跑到刘安家,刘安没什么东西招待刘备,把媳妇都杀了。可见当时是多么悲惨的社会景像。东汉末年可能是中国历史人口锐减幅度最大的时期!
我想熟悉战国和三国时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印象。在战国时期,七国之中实力最弱的韩国,都有二三十万的兵力。而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总兵力更是超过了百万。
当时秦国讨伐楚国的时候,出动了60万军队。可是三国时期也是一个大混乱的时代,但当时的战争规模却比较小。最著名的三个战役之中,兵力都没有超过20万,大多数都在10万兵力以下。这样一来,我想大家就会有一些疑惑了。为什么同是大混乱的时期,所发动战争的规模却相差这么大呢?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便是当时双方的动员方式是不一样的,在战国的时候,他们采用的是兵农一体,许多士兵在平时是农民,而在战时就又成了士兵。可以说在当时的战争之中,专业的士兵还是占比比较少的。比如说在战国策中就记载了。当时赵国由于动员的兵力太多了,而导致国内没有足够的农民耕地。而在长平之战后,燕国想要攻击赵国。
所说的理由便是当时赵国的壮丁已经差不多都死在了长平之战中。不仅士兵减少,而且粮食也都已经没了。而且当时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力排众议,想要将赵国的这几十万军队坑杀的原因,也是由于在战国时期连绵战乱,可以说在当时最重要的资源便是人。而这几十万人如果全部被杀掉,可以说赵国需要好几代才能够重新繁衍回来。而在这几十年里,赵国是肯定不能够再与秦国作对的,所以白起才会力排众议杀掉这几十万人。
而白起之所以被誉为杀神。也是由于他杀的人太多了,他一贯的思想便是打败敌人的唯一方式,那便是将敌方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给消耗掉。而三国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不一样的,当时东汉为了保证士兵的战斗力,他们采用的是兵农分离的方式。士兵在平时没有战争的时候就来操练战术。而在蜀汉灭亡之后,给邓艾报户口的时候,也是这样报的,将男人女人,还有士兵,农民都是分开报的。
第二个原因便是,这两个时代双方吹牛的程度不一样。可以说在古代,一般打仗的时候,对于军队的数量上都会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可以说在战国时期,他们的口头禅动不动就是带甲百万,车千乘,粟支十年。可以说这样的词藻大多是当时像苏秦这样的纵横家的说辞。当然是不能够当真的,只是一种艺术的夸张。
在三国时期就没有这么严重了,其实在汉初,吹牛的成分就没有这么大了。在当时汉高祖刘邦先到了咸阳,此时只有10万军队,而当时的项羽也率军赶来想要入驻咸阳。当时两军对垒,刘邦变成自己有20万军队。而项羽只有30万军队。却自称自己有50万大军,可以说都是有夸张的成分的。
而三国时期,就更加的务实了一点,可以说一般来说夸张的程度都不是特别的大。第三点便是双方的组织的方式是不同的。在三国时期,许多人便已经了解到了粮草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他们为了避免在打仗的时候,没有了粮食这种情况。
所以一般来说在军队打仗的时候,他也会抽出一些人去进行农作。这样就能够保证粮食的充足了。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人口的一个基本规律。
你看中国人口发展的曲线图,是一个总体增长,但是却又呈阶段性的衰减的过程。
以战国末年的人口来算,当时虽然久经战乱,但七国总的人口约有2000万人。
而三国,到公元263年的时候,魏蜀吴三国人口加起来700多万左右(魏四百多万,蜀不到一百万,吴有二百万)
在三国开始,这个数据还会更少。
曹操的诗《蒿里行》里提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并不是用夸张的手法,而是当时的现实写照。
中国历朝历代,从来都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初期政治清明平和,生产力发展,人民丰衣足食,慢慢的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资源达不到有效分配,遇到天灾人祸,吃不上饭的农民兄弟要造反,用战争这个残暴的手段,一方面人口在天灾人祸和战争中大量锐减,一方用暴力方式重新建立一套相对更公平和完善的资源分配体制,周而复始。
《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都是历史上诸侯割据、大小战争频繁的时代,很多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这两个时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中,参战国军队人数都非常的巨大,仅就战争规模来说,长平之战参战双方,秦国和赵国总计投入兵力仅百万人,除了长平之战外,伊阙之战、邯郸之战、秦灭楚国之战,参战兵力都达到了数十万人。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参战人数都只有十万左右,那为什么到了三国时期,战争的规模要小很多呢?
据《战国策》记载,秦国人口巅峰时期有600万左右,军队数量有100万;
赵国有300万人口,长平之战参战人数大约50万人,后来抵抗燕国入侵又凑出了20万,所以赵国军队大约有70万左右;
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人口大概一直维持在300万以上,而军队数量可以参考苏秦所说的:魏国有武士20万(精锐的魏武卒)、苍头20万、奋击20万、厮徒10万、车呈600、骑5000,兵力大概也在70万左右;
齐国也曾一度称霸,史记记载齐国地方两千里,带甲数十万。而据统计齐国强盛时期的人口在400万以上,军队大约70万;
楚国鼎盛时期人口达到了800万,军队数量大概在80万左右;
韩国鼎盛时期人口有250万,军队数量大约有20万,可以参考苏秦入韩时说的:韩国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强攻劲弩尽出于韩;
燕国人口大约和韩国差不多,也在250万左右的样子,军队数量40万左右;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战国时期总人口数大约在3000万以上。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在三国时期之前,汉桓帝时期曾经进行了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时的数据为全国人口有4100万。但是随后不久就爆发了黄巾起义,紧接着就是三足鼎立前各诸侯之间的混战,加上一些严重的天灾等,全国人口锐减到140万,赤壁之战曹操曾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后来三足鼎立后,天下局势较为稳定,魏蜀吴三国各自休养生息了一段时间,各国人口有所恢复了。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000人、魏国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吴国有2562000人,总计编户人口为7672881人。相比战国时期的人口数据,三国时期人口确实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衰减。
战国时期,自军制改革之后,战车逐渐被步兵取代,东方各国都主要是以步兵为主战兵种,而当时骑兵资源还是非常的稀缺。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曾培养出一支精锐的、战斗力出色的骑兵,但是由于战马稀缺,这支骑兵的数量并不多,虽然在赵破匈奴之战中这支骑兵有参战并立下不小的功劳,所以当时李牧主要还是以步兵为主击败了匈奴骑兵。而像长平之战,秦灭六国之战基本上都是以步兵来决胜于战场,这样的话战争胜利的走向基本就是靠步兵数量和战斗力来决定的,所以战国时期各国都会储备充足的步兵数量,战国军队基本是由步兵组成的,而步兵数量的多少取决各国的人口数量,在人口充足的情况下,军队的数量自然很庞大。
而三国时期就和战国时期不同,在霍去病以骑兵突袭匈奴后方,开辟了骑兵闪击战取胜的战法后,骑兵开始取代步兵成为战场决定胜负的关键,这也使得三国时期各诸侯之间的军备竞赛不再单一的靠步兵数量了,各诸侯的军队变成由步兵和骑兵共同组的,骑兵在战场上是主力,步兵有时候扮演辅助的角色。骑兵的培养比步兵要复杂和困难很多,其军队人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战马的数量,所以骑兵军队不可能出现步兵那样几十万的人数,能有几万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这也导致了三国时期各大战役参战的军队人数不会像战国一样那么多。
其次由于三国时期人口确实比战国时期大大减少,各诸侯都走精兵路线,培养精锐的作战部队决胜于战场,像曹操的虎豹骑、袁绍的先登士、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刘备的白毦兵、东吴的水师等,这些部队数量都不会太多,但是在战场上胜过千军万马,能左右胜负。说白了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靠军队的数量决定胜负,到了三国时期则是靠军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
古代打仗后勤保障非常困难,由于古代交通比较落后,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导致物资运输极为困难,所以古代行军作战都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先行粮草”的方式,就是靠靠一定数量的劳役来运输,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战勤保障部队。
长平之战,双方参战人数达百万,最后5万赵军被歼灭,剩下的40余万赵军被俘虏。一场这么激烈的战争赵国只死了5万人,却被俘虏了40万,这说明是真正和秦军在战场上正面厮杀的赵军可能就只有这5万人,赵军中有战斗力的主力军队数量只有5万人,剩下的40余万并不是主战力量,可能就是由民兵和年轻壮士组成的后勤保障兵、随军民夫等非战斗人员。所以战国时期打仗,虽然参战军队数量有几十万,但并不是这几十万人都是战斗人员,有很多是负责运粮草的后勤保障人员,这些人参加国家战争虽然不用在战场上激烈的厮杀,但是发生战争时他们也被纳入军队人数统计中。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军队数量的统计方式是:参战的作战人员数量+不参战的后勤保障人员数量=军队数量
而三国时期,只统计了各大战役的主战人员,没有把民夫、劳役等这些后勤人员统计进来。像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只有数万人,这数万人就是主战的主力军,负责运输粮草的后勤人员不在这数万人里面,因为不是参战的主战人员,就不会把他们统计进来了。因为蜀道艰难,运输粮草的过程中也会有人员损失,所以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要将陇右三郡的人口往蜀汉迁徙,为的就是弥补北伐中损失的负责运输粮草的劳动力。所以三国时期军队数量统计方式是:只统计真正参战的人员,不统计非战斗人员。
所以,三国战争参战人数远少于战国的这种现象,是因为人口的衰减、战法的进步、军队的演变,再加上两个时代官方统计参战数量的方式不同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的,并非完全是因为人口衰减了。
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史料记载,东汉在光武帝立国后人口有2800多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人口在永寿三年达到了6500万,直到汉灵帝末期,也就是光和七年,这个数字还是5500万,但经过战争后,到了曹丕篡汉前三年的公元217年,人口只剩下三分之一直到1500万。
实际上蜀汉的兵马性质和战国时期不太 ,蜀汉的的军队是职业军人,由百姓供养,专职训练和打仗,战斗力强大的同时对于国家负担太大了,而战国时期的兵都是时兵时农,就拿赵国来说,长平之战所谓的四十万大军实际上就是赵国所有的成年男性,如果诸葛亮这样征兵,蜀汉也能弄个几十万大军出来
三国是血泪史,总人口减到十分之一,曹操说的八十万众,倒退五十年,真不是吹的,反分裂狠重要哦。
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我们以三国后期人口为例,有登记在册的人口,魏国只有四百多万,吴国两百多万,而蜀国不足百万。这三个数字相加,也只有七百多万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中国只有七百万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登记在册的人口还是很多的。但是,这七百万人,也就是三国政府所能动员的人力。当时各国的兵力,基本上就是人口数的十分之一,蜀国大约10万,吴国大约20几万,魏国大约40几万。
再来说说战国时代,我们想到的长平之战,投入的总兵力大约有百万;秦灭楚之战,王翦出征就带了六十万人。这些数字,比起三国时代的战争,确实是比较多的。但是这么大规模的战役,在战国时代并不经常有。我粗略算一下,一个国家在一场战役中投入20万以上兵力,估计不会超过5次。伊阙之战,韩魏联军有20几万人;赵、燕之战,燕军投入50万,赵军投入13万。除此之外还有吗?我一时想不到了。
一个是农民军,乌合之从,兵民不分,公孙瓒击破30万黄巾军,曹操击破30万黄巾军。所以,农民军看上去人数很多,实则没什么战斗力。由此可见兵力多并不一定就强。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号称八十万,不过以周瑜的评估,认为曹操的兵力大约是23万人,其中中原士兵15万,荆州的降兵7-8万。所以赤壁之战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曹操血亏,元气大伤。
三国时代规模最大的战役则是寿春之战。此役诸葛诞的叛军有15万,救援的吴军前后约10万,魏政府军26万。整个会战三方兵力加起来超过50万。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