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昭君出塞说好听点是汉朝的和亲政策,说难听点就是男人的剑保卫不了家乡了,要靠送女人去换得暂时的苟活。

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值得大书特书呢?

如果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评价这个事的话:只用了一个宫女,就换来了汉朝和匈奴60年的边境安全。这绝对是极大的一个政绩,也是性价比最高的。必须得在史册上大书特书啊。



如果从一个文臣的角度来评价这个事的话:历史上通过和亲来确保国家安宁,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很多公主格格们都能够献身,何况一个宫女呢。值这事办的值。必须也得大书特书。

如果从一个武将的角度来评价这个事的话:当一个国家军人的剑不能保家卫国,而要靠一个女人的牺牲来换取苟活的时候,这是军人极大的耻辱,不能大书特书。

如果从一个父母的角度来评价这个事的话:每一个女人都是人生父母养的,谁希望自己的女儿千里迢迢的跑到塞外,人生地不熟的,被人欺负了怎么办?所以父母不希望女儿远嫁,也不希望昭君出塞这样的事情大书特书。



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立场代表了对这件事不同的看法。

但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虽然有了昭君出塞,但是最后大汉铁骑打的匈奴不敢南下,那昭君出塞这样的事情就是为了国家强大而暂时的委曲求全。这样的事可以大书特书。

但这件事发生在了汉元帝时期,汉元帝之后的几个皇帝:成帝,哀帝,平帝。就没有一个是雄主。那昭君出塞就真是靠牺牲女人来保护国家安宁了。这还有什么脸大书特书?!


我们热爱和平,前提是我们有强大的武力来保证我们拥有和平。而不是靠牺牲我们的女人去为我们换取和平。所以昭君出塞这样的事,希望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再也不要发生

最佳贡献者
2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以昭君出塞为代表的和亲政策,作为同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国家策略之一,总体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

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漠北苦寒之地,逐水草而居,操游牧之业,无法达到自给自足的生活水准,遂不时南下劫掠中原,烧杀掳掠。在匈奴看来,这是他们民族的生存方式,跟狼吃羊一样,没有不正义,不道德这一说,但在我华夏民族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侵略掠夺行为,且自秦汉以来逐渐成为中原政权的主要外患。

国家抵御外敌之道,无非文武两途,文则以文明风华归服之,羁糜之,分化之,武则以强悍武力征服之,统御之,驱逐之,历朝历代都是软硬兼施,文武并用,方有长治久安之局面。

有汉一朝,自匈奴冒顿单于崛起,高祖刘邦征之不胜,方有白登之围,用陈平谋划以金珠美女买得和平,方得脱身而归。历文景三朝,国力疲敝,内患频仍,无力抵御外辱,方有和亲之议,以金帛美女换和平,虽然屈辱,却也是不得已的谋国之举。

经四代百年休息生息,国力恢复,方有汉武大帝出,倾举国之力以对匈奴,才有犁庭扫穴,封狼居胥,马踏飞燕,直捣龙城之伟业丰功,扬我华夏之国威军威于域外,立下我大汉千年不坠之威名。但数十年杀伐征战,积尸如山,终究也灭不了匈奴,最终国力耗尽,十室九空,难以为继。

武帝晚年痛感其多年穷兵黩武,至民穷财尽,民不聊生,故轮台罪己,息兵养民,休养生息,至昭宣中兴,方恢复国力,天下重回安定。此时匈奴又已重新崛起,再次成为我华夏大患。所谓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刚柔并济才是王道,所以才有文武之道并用以御匈奴,文则和亲互市,武则修战备,筑长城,昭君出塞正是此一时期对外战略的典型代表。

以昭君为代表的和亲女子们,以自己的尊严幸福为代价,为国家民族争取和平安定的政治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其功勋贡献并不在血战沙场,马革裹尸的卫青霍去病等人之下,无疑值得我们敬仰和崇敬。

我是天涯,欢迎关注,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

3

昭君出塞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中十分著名的历史事件。为停止匈奴对汉朝的侵略,以及汉匈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比战国的西施和后来的貂蝉,那都是中华圈内的政治斗争。到再后来的杨玉环这红颜祸水型美人,王昭要高尚她们很多,更比她们经历凄凉伤痛无数倍,她用自己的青春幸福尊严和悲痛,换取大汉子民近六十年的和平幸福时代!更比如今有点姿色不劳而获就靠脸生存,宁可坐宝马车上哭,而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一代女性崇高太多!

昭君名为王嫱,字昭君,生于公元前51年,在公元前38年十四岁时被选秀进宫。因没向画师毛延寿行贿,被故意丑化,雪藏深宫。

公元前33年昭君19岁。匈奴王呼韩邪单于来汉求亲,其它女子都避之不及,只有深明大义的王昭君愿意远赴匈奴和亲。嫁给了五十多岁的呼韩邪单于,两年后单于去世。王昭君依匈奴习俗又嫁给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生活了十一年,两人育有几个孩子。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去世了,在这期间昭君曾多次向汉朝传信,希望能够回到故土,可都不于准许。昭君被迫又嫁给同母弟弟新单于。五年后年方三十七岁的王昭君在羞愤绝望中离开了人世。

有一种说法是王昭君实在无法容忍这无耻恶习而服毒自尽的。满腔救国民与危难的王昭君便结束了这悲剧的一生。令后世无比惋惜和敬仰!一柔弱女子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骨肉亲情,为大汉朝换来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时间,避免了千百年来匈奴侵扰边疆造成的生灵涂炭,为汉朝后来彻底击败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王昭君也被后世历史评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这里要为昭君鸣不平的是:大汉天子太过绝情自私,让一弱女子双肩承担着整个大汉都无力承受之重。在屡受有违人伦之痛时,却不闻不问,任其受辱!大汉天威颜面何在?仁义何在??昭君出塞价值胜过十万雄兵。大书宏扬昭君形象,意义重大十分必要,永不过时!

4

值得大书特书

历史故事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归附汉朝,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主动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冒顿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国力强盛。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称藩归附汉朝并亲来长安朝觐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主动请求出塞。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王明君。

希望蜜秫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5

“昭君出塞”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事件,为胡汉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汉文化向外扩展、传播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和途径。“和亲政策”说穿了就是“政治婚姻”,是维系中原与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之一。王昭君,本名王嫱(约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家乡人称她为“香君”。西汉南郡秭归香溪(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特殊使者之一。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女婿。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王昭君这次远嫁获大汉赏赐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以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皇帝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的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匈奴封为"宁胡阏氏"。阏氏就是中原皇后的意思。

汉元帝刘奭 (音:shì)好色无度,美女众多。汉元帝看都看不过来,干脆让画师把所有美女都画出来,刘奭就按画像挑选。美人们为了争宠,竞相用钱财贿赂画师。王昭君尽管长像出众,但生性耿直,作风正派,不愿贿赂画师。画师毛延寿没有得到贿赂,故意将王昭君画的很丑。所以,王昭君入宫多年,只能算宫女,没有能成为妃嫔,甚至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过。皇帝下令在宫女中挑选和亲人选。很多人都不愿嫁到荒凉的塞外,只有王昭君等几个不愿老死宫中的女子同意愿嫁匈奴。汉元帝刘奭根据报上来的姓名,对照画像,就将“较丑”的王昭君赐婚单于。临行前,刘奭亲自送行,这才见到亭亭玉立、美貌异常的王昭君。汉元帝后悔不已,但又不好失信,眼睁睁看到美人离去。昭君走了,刘奭还念念不忘,为了泄恨,命令杀了画师毛延寿、陈敞等许多画工。昭君出塞,对刘奭打击甚大,不久就病倒了,同年(公元前33年)五月病逝,终年43岁。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汉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后世为避东晋司马昭名讳,将王昭君改称王明君,故史称“明妃”。

昭君出塞,既促使匈奴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又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做法。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王昭君用中原汉文化,影响着整个匈奴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汉匈边境空前安宁、祥和,边民来往如同走亲戚一样。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远行北漠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她与她的后代子孙,以及姻亲、朋友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所作出非比寻常的特殊贡献。王昭君的自我牺牲、远嫁匈奴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多世纪之久,为减少战争消耗和人员、经济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怎么就不值得大书特书了呢?


6

昭君出塞,是昭君要出嫁,还是要远嫁到匈奴。在那个时代,汉朝是地大物博,土地肥沃,是文明国度。匈奴呢,被称为蛮荒之地,生活苦,在加上匈奴人蛮横粗鲁。由于汉朝和匈奴又是敌对关系,汉朝的女子嫁到那样的地方也是凶多吉少。自然,很多人都不愿让自己的女儿送到一个塞外。

史书说的是昭君自愿嫁到塞外,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牺牲自己。这在以往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大书特书,也就号召其他女子效仿。牺牲小我,完成打我。说白点,当时封建君主的需要。

7

远嫁人生地不熟,所嫁的人还不是自己心爱之人,生活艰苦不说,也不晓得夫君会不会对自己好,还要面对三妻四妾的局面而且自己是和亲所代表的身份又尴尬可以说是一个筹码,也可以说是一个弃子,生活没有依仗,可以说嫁过去前途未卜 ,但是为了国家之间的战争硝烟不在起,她还是去了,用自己下半生的幸福去换两个国家百姓的和平,可以说她是一个伟大的女子

8

昭君出塞,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使国家稳定,更好的发展,与西域联姻,是当时囯家的长治久安的决策,在特定的环境下采取的一种措施,理应值得褒奖!

9

值得或者不值得都是看个人的观点!但是她确实远嫁了,还按照当地的传统改嫁了,至于是否过得幸福或者不幸具体都没有人知道!也或许是当时两国的实力使得双方不得不选择和平的方式相处,但是这些有什么重要呢!从她身上弘扬的是一种为国家牺牲的爱国精神,无论昭君是出于政治或者个人原因,最终的结果都是好的,值得肯定!至于说是否值得大书特书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10

答:首先以唐诗一首表明我的个人观点,即昭君出塞不值得大书特书,尤其是对后世王朝统治者更是如此:

咏史 / 和蕃

[作者] 戎昱 (唐)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那么,对于当时的西汉王朝(汉元帝)当然值得大书特书了。选了一名宫女(不知道皇帝是否知道她的名字,是否想过她也是父母所生养,反正一个奴婢不心疼)带上嫁妆就出塞了。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正活不下去,就去长安求见汉元帝要求和亲并愿意臣服大汉(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这都是套路,势弱臣服在熟悉不过了,完全本色出演)。就这一下啥都有了,真是讽刺与悲哀!

而且这种类似于和亲的政策对西汉王朝的后来继任者造成了很大影响,打不过或者不想打只想安稳的当皇帝享受生活都可以拿和亲来说事,有了正当的逃避理由。汉以后的其他王朝也会如此!正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