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就知往哪一家脸上贴金,谁能躲过白天太阳,黑夜星辰月亮和寒热之气呢,公母交配谁人不知。是装傻呢,还是真无知呢。一分谁家就意味着神秘不是,实际是人人日日遇,而不留心观察而已。
阴阳在基础层面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前为阳后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阴阳是互判的对立的相应的。左为阳右为阴,热为阳冷为阴,直为阳曲为阴,亮处为阳暗处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活的为阳死的为阴,光明正大为阳谋,机关陷阱为阴谋。
阴阳是互根的。没有阳就没有阴,没有阴也就没有阳。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在空间上分左右前后内外上下,在时间上分为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阴阳的划分依据。
阴阳是可以互化的,黑夜过后就是白天,白天结束就是黑夜。天气热到极点就会走向下降,气温低到极点就会回转。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白天是阳,午时前为阳中阳,午时后为阳中阴。黑夜是阴,子时前为阴中阴,子时后为阴中阳。夏天为阳,夏至前为阳中阳,夏至后为阳中阴。冬季为阴,冬至前为阴中阴,冬至后为阴中阳。
阴阳概念是人对生存世界的认识,一呼一吸就是阴阳,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所以阴阳调和非常关键。
阴阳有形质之别,也有虚实之辨。物为实,理为虚。质为实,性为虚。体为实,气为虚。掌握阴阳的法则可以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阴阳”,是中国上古先民对世界的朴素认知,是中国最早的哲学概括。
后来,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阴阳”说。
一
人类的集体意识,与个体婴幼儿认知的成长,具有很大相似性。
婴幼儿思维,对人和事物的把握,都遵循从个别到一般这样的发展过程。
比如,一开始,只能区分母亲、父亲等等具体个体,随着年龄增长,才形成“人”这种抽象概念。
“人”、“树”、“花”、“草”等一些列抽象概念的形成,是婴幼儿智力成熟的重要标志。
远古上古先民的意识“发育”,同样是这样的过程。
当那时的人们发现,人有男女、鸟有雌雄、兽有牝牡,自然界亦有天地日月之分,于是就形成了“阴阳”概念。
这是中国先民最早的哲学思想。
这一哲学思想的要点是——
第一,世间万物,包括天上地下和人间,都可以用归入“阴”和“阳”两类。
第二,“阴”“阳”两类事物相克相斥,又相依相生。
第三,“阴”和“阳”,是许多现象发生原因。
第四,“阴”“阳”两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二
在《诗经》《尚书》等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籍中,“阴阳”,已经作为占ト和观察日常事物的重要概念。
《国语.周语上》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伯阳父把阴阳看作是“天地之气”,并用二者相互作用来说明地震。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此论证“反者道之动”,主张阴阳和谐思想。
《庄子.田子方》云:“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比老子讲的更具体了。
《国语.越语下》:“范蠡曰:‘……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范蠡以“阴阳”对转来讲述用兵之道和社会治理。
《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说,区别“阴阳”并注意其变化,就是规律,也是预测事物发展的法则。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当然,也是人的身体之根本。
三
关于“阴阳”的朴素哲学,至战国末年,成为了“显学”,这就是以齐国邹衍为代表,把“阴阳”观念和五行学说结合起来,用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规则,形成的“阴阳家”流派。
班固在《汉书》中,总结了先秦的诸子百家,列出“九流十家”作为“显学”,就是有影响的学派。另有一种排列,是把先秦的六家学派称为“显学”。
但不管怎样,其中都有“阴阳家”在列。
其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规律,按照事物本性和相互作用说明世界变化。
二是,以“阴阳消息”、“五德终始”,解释王权更替,提倡“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第一个内容,体现了一些“阴阳家”,是由天文家、占星家演变而来。
第二个内容,则反映出“阴阳家”与儒家密切联系。
所以,司马迁认为,“阴阳家”的理论根源,出自孟子、子思。
“阴阳家”学派,以战国末期最盛。
《汉书.艺文志》著录68家共1300余篇著述。
一般认为,《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是“阴阳家”学说的“代表作”。
邹衍有“大才”,但也被认为说话“云山雾罩”。
他的阴阳“五行终始说”,把自然和社会混同在一起,以天象变化比附人事吉凶,将合理科学因素与巫术相结合,构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
四
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对以后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复杂影响。
西汉董仲舒,以及谶纬之学,则把其中的迷信成分发展为系统的神学目的论。
例如,西汉董仲舒以“刑德”解释“阴阳”。他的《天人对策一》曰:“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东汉王充,把这一学说中的科学成分发展为“天道自然观”。
南宋朱熹,则在哲学上前进了一步。他认为,仅只“阴阳二力”,并不能够成宇宙的根本动力,真正的动力是“太极”。
他于《太极图说注》中云:“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以上就是古代“阴阳”哲学的基本概况。
后来的发展,分成了三条道路——
第一,《黄帝内经》和王充所代表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董仲舒和谶纬之学所代表的神秘主义思想。
第三,朱熹以致后来的王阳明所代表的“哲学进化”之“理”学。
1、阴阳学说是辩证思想,五行是唯物,五行中的相克相生,也是辩证思想。不同的是,阴阳是一事物的内部,五行辩证是事物之间。阴阳、五行形成了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思想。
2、阴阳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二个方面,二方面之间,即对立又相互依赖。对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动力;依赖,使每一方不能单独存在。
3、宇宙中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即物质蕴含能量、物质与能量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为阳,能量为阴。这一点,我在许多文章里提出过,并用它解释了如奇点等许多哲学问题。有部分网友认为,物质是能量的存在形式,也对,但这只是看到表面、不能揭示二者的内在关系。
4、阴阳、五行比较,前者概括性更强,且一内一外,把事物连成一个整体。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头条号已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如有兴趣可以关注。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太极生两仪,两仪者,一阴一阳也!阴阳的内涵发展不断丰富,但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
当我们谈及阴阳时,总是带着神秘色彩,如九阳神功、九阴真经、滋阴壮阳、采阴补阳、阴差阳错、阴盛阳衰、阴阳怪气 、阳奉阴违、阴阳疏途等。
什么是阴阳?阴阳不是具体的物质,而是事物的属性,是从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属性”。《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离合论》有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明代医家张景岳说:“阴阳者,有名无形,包罗万物者也”。阴阳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是事物得以发展的根本。如天与地,水与火,寒与热,白天与黑夜等,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千变万化,总不乎阴阳的对立统一。事情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不断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消长。“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太阳出来谓之阳长阴消,太阳下山谓之阴长阳消。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都是阴阳消长的过程。花开花谢又花开花谢,生老病死又生老病死,阴阳不断地消长变化。阴阳相互依存,阴无阳则万物不生,阳无阴则万物不长。如树木的成长,地面以上的部分是阳,地面以下的部分则为阴,两方面缺一不可。人的顺境与逆境也是阴阳消长的关系,顺境时不要太得意,逆境时不要太失意,因为随时可能乐极生悲或否极泰来。如果顺境是阳光、空气和雨露,那么逆境便是土壤和水份。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变形,应该的在顺境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逆境时努力从土壤中汲取养分。中国传统文化说的阴阳出自伏羲八卦中的阴阳符号“一”为阳,“一一”为阴。实指事物属性,是为了区分事物的相对性。从原始符号的结构图形分析,可直观看出,单一事物整体为阳,阳则刚。而一事物分解成二,相对原来的整体势力来讲则弱,也即一定长度的物体分成两段,则比原来的长度短,也定义为阴,一分裂为二。或一事物产生了另一新事物,在数上即为增加,二为偶数,便将能分裂出新事物的生物称为雌性,雌性相对雄性柔弱,定义为阴。单数为奇数,把不能直接产出繁殖后代的生物的雄性,定义为阳,阳性刚强。
万事万物都包含阴阳属性,阴阳结合才能产生新事物,强帮护弱才能整体发展壮大。阴阳势力分离则事物能量分散丢失则整体变弱,直至衰亡瓦解后,成为其它事物生长的能量物质。相对来讲,能为阳,量为阴,阳发散,阴吸收。因此,把太阳定为阳,它发散光能,地球吸收阳光为万物生长提供能源,所以地球吸收太阳的光能,为阴,因其收藏性。
孤阴不发,独阳不长,这是自然事物的必然规律,没有太阳提供充足的光能,地球生物就不能生长繁殖产生后代。地球生物本身若雌雄不交配,就不能繁殖后代,物种就不能长期生存发展而长久存在。自然事物也如此。若强者(阳性)不给予弱者(阴性)提供能量,弱者就不能生存,事物便不能发展增多壮大。同理,若阴性不肯接纳溶合而排斥给予的能量,自然生物也不会生存发展壮大。
宇宙物质世界正是依其自然原理而产生发展到相对极高的极限值后,衰退到死亡后转变再生。中华民族的智者先知正是发现了这一宇宙原理,便把它定义为“道”。便有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说法。
中华民族的历代先知智者,根据阴阴属性的变化,利用阴阳符号构建八卦模形,再根据八卦阴阳属性发明出五行。五性是依据八卦的阴阳性的含量从现实物质世界里找出五种相应的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并根据五性特性,发明出相生相克原理,更能演示自然物质世界变化的法则。并依据八卦属性推演出六十四卦模形,能更准确的推演事物发展的规律。先祖们再根据时辰变化的属性发明出天干地支,配以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利用六十甲子的周期变化,发明出奇门遁甲,依据天地人盘和时令值符建立运转模形,根据曰月星辰的运动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推演出宇宙中地球事物之间相互变化的规律与日月星辰运转变化之间的相关联系,找出事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吉凶趋势。
所以,中华文华中的阴阳是指宇宙事物的相对属性的定义文字,是从阴阳符号演生而出,阴阴符号是中华先知智者推演宇宙模式的基本程序符号。
所谓“阴阳”,说到底就是“变”与“不变”;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
如果咱们觉得“阴阳”不怎么好理解;完全可以用“强弱”这两个字来代替;如同现代人“炒股”,从来都没有“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道理——咸鱼翻身不过是时间问题。
古人的思想比我们简单多了,他们的认识也非常朴素;主要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大多都会历经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有严寒,随之而来的必定是酷暑;连阴雨过后,常常就是艳阳天。
大自然是这样的变化,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呢?起起伏伏,涨潮落潮都是必须滴;有喜,必定有悲;有快乐,那么离沮丧也就不会太遥远了;
人生的历程大致如此,人的身体本身也是一样;有柔弱,必然会有刚强;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也有垂垂老矣步履阑珊的那一天。
“变”与“不变”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比如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艺术无一不在体现这样的原则——各种“结字”的笔法,画风都是在一面求变,另外一面在坚守着“本源”。
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中有这样强弱转换的智慧,西方文明中也有着类似的一面,比如西方谚语所说的,“如果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户”。
一阴一阳之谓道。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道就像坐标轴直线,阴阳就像正负两极。
天地人三才就是三维坐标系的三条轴。
三才六合就是西游记中的三头六臂,三街六市。
阴阳统摄一切正负之分,柔为阴,刚为阳,仁在内为阴,义在外为阳。
阴阳本义上是对天而言,即对时间而言。
阴为过去,阳为未来。
阴阳其实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阴对应质量形式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谓的质,阳对应能量形式即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气,人的判断就是形。
气转化为质,面向过去之气。
质转化为气,面向未来之气。
阴阳究竟是什么?
阴阳是能量在物体与外部之间流动的两种过程。
阴阳就是能质转化,虽然古人没列出爱因斯坦的方程式,但古人早已认识到能量和质量是“存在”的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形式。
阴
繁写体是一个今和一个云。因此阴与云有关。简单理解,云遮住太阳,便是阴。
然而云字是雲的简化字,云字本身的意思是人云亦云的云,其关键部首是厶字。
厶是私字的古文,厶字的形体是一股笼聚不散的气,就像质子和中子聚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气在外,质在内,厶在内,有厶才有质。
“存在”是相对时空而言,而“质”仅仅是其在空间维度上的表现。
日规指针的投影指向的刻度就是现在,即今,所以古人用光阴的移动比喻时间的流逝。
阳
繁写体是一个旦和一个勿。勿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象形字,意思是州里所建旗。旗的一个特点是随风甩动,因此阳与风有关。风字繁体字風,有个凡有个虫,虫字隐喻相同没有差异,所以把小虫子叫做昆虫,昆就是同。凡即无厶,凡字表示遍及所有,与数有关,与时间有关。“存在”是相对时空而言,而“气”仅仅是其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
风云
阴和云有关,阳和风有关,风云常常并称。
因为风云都与气有关,气有质为风,气有形为云,无形无质的气便是天。
风有质但无形,云有形但无质,风云二者形质不能兼备,故有风云不测之说。
风视而不见故无形,但风吹旗动因此说风有质;云有不同形彩因此说有形,但云漂浮空中从不掉下因此说无质。
阴阳共生
“气”和能量有关,“质"和质量有关,能量和质量是物体存在即物体被我们的意识感知到存在的两种“形”式,两者可以相互转换。气是物质的波动性表现,质是物质的粒子性表现,形是意识对物质的判断。
站在物体的角度看,物体从外部吸收能量并转化为质量的过程称之为阴,物体的质量转化为能量并向外部释放的过程称之为阳。
物体从外部吸收的能量对物体而言叫做阳气,物体向外部释放的能量对物体而言叫做阴气。物体有可能只对外部释放能量或只吸收能量,也可能同时释放和吸收能量。
阴阳是一个运动的两个视角,从源头看是释放能量,所以对源头来说这个过程是阳,从目的地看是吸收能量,所以对目的地来说这个相同的过程是阴;阴阳不能单独存在指的是能量的流动必须涉及源头和目的地两个作用体,因为运动是相对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有运动物体和参考物体。
阴阳用以描述能量变化,能量变化产生时间;阴阳用以描绘时间,则阴为过去,阴气即指过去的质转化而来的气;阳为将来,阳气即可转换为未来之质的气。事物存在于时空中,离不开时间的约束,因此阴阳统领一切。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阴阳描述时间,柔刚描述空间,仁义描述人心。某种意义上阴阳又作为三才之道的正负极符号。柔为受,所以为阴,刚为施,所以为阳;仁在内,所以为阴,义在外,所以为阳。
阴阳常与五行并称。两种密切相关。
五行是什么
五行不是五种元素。
五行不是五种元素。
五行不是五种元素。
五行是指五种行,即五种不同状态的过程。
注意这是正确理解五行概念的前提,否则将陷入西方的元素论,中西文化之差异在此也可见一斑。
什么在行?气在行。
行于何处?行于道上。
什么是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就像一条坐标轴,阴阳就是道这条坐标轴的正负两个极向。
如何行?一阴一阳反复不息。有道故能行,行于道,即所谓存在。“存在”就像在坐标轴上确定两个点连接成一条直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表示时间的起点和终点。
阳极而阴,阴极而阳,何以如此?
坐标轴是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坐标轴的正负极可以无限延伸并最终汇合,因为直线其实就是一个直径无穷大的圆。无穷是个很难理解的概念,如同我们很难理解0.99的无穷循环其实等于1。理解这点,便理解了道生一。
行,即气在物与外部之间流动的这种能量转化的过程。五行就是五种不同状态的“行”,分别以金木水火土表示,划分的依据是阴阳胜弱关系。
土,阴阳二气平衡,即物体吸收和释放能量的速度大小都相等,物体的内能维持不变。这种状态叫做土。
木,阳气胜阴气,即物体吸收能量的速度比释放的快,物体内能持续增加,这种状态叫做木。
金,阴气胜阳气,即物体吸收能量的速度比释放的慢,物体内能持续减少,这种状态叫做金。
水,阳极而阴,即只吸收能量,由于物体内能已无法再减少而无法对外释放,,这种状态叫做水。
火,阴极而阳,即只释放能量,由于物体内能已无法在增大而无法从外部吸收能量,这种状态叫做火。
注意水和火两行并非独阴独阳,前面提到阴阳是一个过程从两个视角看的不同描述,同一过程对释放者而言为阳,对吸收者而言为阴。
阴阳总是同生同灭,就像作用和反作用。
土木金三行就像两个小孩玩游戏,你推我一下的同时我也推你一下,比看谁用力气大;而水火两行则是一个推一个受。
五行又各分阴阳。因此有阴木,阳木,阴火,阳火,阴土,阳土,阴金,阳金,阴水,阳水,十种,分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即为十天干。
五行为何分阴阳?
五行分阴阳是为了说明五行这五种状态之间的转化,即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本身只是气行于道的状态,是一个状态点,而五行分阴阳是描述这些状态的发展趋势。从何而来就是阴,阴即质,来自能;往那里去就是阳,阳即质化为能。
五行相生
水生木,其实是阳水生阴木,
木生火,其实是阳木生阴火,
火生土,其实是阳火生阴土,
土生金,其实是阳土生阴金,
金生水,其实是阳金生阴水。
阳水来自于天,阴水来自于地。
五行相克
如果说五行相生如同妈妈生女儿,那么五行相克就是奶奶管孙女。
水克火。
原因是木。因为阳水生阴木,木多阴则少阳,木少阳则不能生火,所以水克火。
火克金。
原因是土。因为阳火生阴土,土多阴则少阳,土少阳则不能生金,所以火克金。
金克木。
原因是水。因为阳金生阴水,水多阴则少阳,水少阳则不能生木,所以金克木。
木克土。
原因是火。因为阳木生阴火,火多阴则少阳,火少阳则不能生土,所以木克土。
土克水。
原因是金。因为阳土生阴金,金多阴则少阳,金少阳则不能生水,因此土克水。
妈妈需要照顾奶奶,所以顾不上女儿,因此奶奶克孙女原因是妈妈。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实际上儿女一天天长大,父母却一天天老去,总感觉是儿女在吸收父母的生命力,有时难免惆怅伤怀,然而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只能坦然面对。
阴阳五行还有八卦都和先天五太中提到的气形质有关。
太多一下说不完。
弄懂了阴阳,便弄懂了“道”;弄懂了“道”,也就弄懂了阴阳。大家如果不从本源着手,中国的易道哲学就不可能搞懂。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书中的“先天水火”篇、“明心见性”篇、“元精元气元神”篇中,用近乎平实的语言予以阐释,是拨云见月的真知灼见。非常值得一读!
孔氏及弟子不谈玄,非不修玄。读《四书》见显学而不见隐学,是谓不明孔(孔子)颜(颜回)心法。孔氏之隐学亦不过是磨炼心志;孔氏之显学,亦无非彰显仁义之德,以最大体现“道”的功用。
读阳明心学,王阳明于困顿环境中以“道”“理”之法磨砺自己,足见精神力量的强大、能支撑着羸弱之躯,去续写辉煌璀璨的篇章。
鬼谷子是深谙阴阳的大家,其书很值得一读,但其入手处,还宜“忠恕”为好。(忠:中正其心;恕:如其心)
扯远了,弄明白阴阳,对人在困顿中磨砺、满谦中损益、处位中进退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