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自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到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景山,历经276年,前后共有16位皇帝,奇怪的是明朝既然有16位皇帝但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只有13位皇帝的陵墓。

其实这也不足为奇,翻开有关明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起初选定的都城是南京,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的钟山之阳,史称“明孝陵”。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逃离了南京,最后不知下落,所以他的陵墓更是无从查起。后来有关历史学家分析,他可能是逃到了今天的云贵一带,也有可能是死于那场战乱之中,但终究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至今仍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中被瓦刺所俘虏后,在大臣和太后的旨意下才登基称帝的。后来英宗被放了回来,在英宗心腹的策划之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又将皇位夺了回来,而代宗朱祁钰被处死。朱祁钰死后英宗不承认他是明朝的皇帝,所以以藩王的身份将其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

就这样,明朝虽然有16位皇帝,其中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帝朱炆下落不明,代宗朱祁钰葬于金山口,所以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就只有13座陵墓了。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于1368年建国,于1644年灭亡,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这十六个皇帝依次分别是:太祖朱元璋(1328-1398) 、惠帝朱允文(1377-1402)、成祖朱棣(1360-142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宣宗朱瞻基(1398-1435)、英宗朱祁镇(1427-1464)、景帝朱祁钰(1428-1457)、宪宗朱见深(1447-1487)、孝宗朱佑樘(1470-1505)、武宗朱厚照(1491-1521)、世宗朱厚璁(1507-1566)、穆宗朱载垢(1537-1572)、神宗朱翊钧(1563-1620)、光宗朱常洛(1582-1620)、熹宗朱由校(1605-1627)、思宗朱由检(1610-1644)。

第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当时取得天下,定都南京,死后和马皇后合葬在南京的明孝陵。

第二个惠帝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乃是朱元璋的皇太孙,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本打算传位于太子朱标,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其他皇子尤其是四子燕王朱棣虎视眈眈,觊觎皇位。朱元璋特别喜欢太朱标之子朱允文,最后传位于皇太孙,史称建文帝。为了防止其他诸子反叛,将儿子们一一分藩各地,将朱棣分到了北平。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登基称帝,开始大力削蕃,终于惹怒了早有反叛之心的燕王朱棣。朱棣举兵反抗,挥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一打便是四年,最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这时候宫中更是着起了大火,京城一片混乱。朱棣急忙派人四处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却怎么也找寻不到建文帝的下落。士兵从废墟中拖出两具早已烧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的尸体,说这便是建文帝。但是民间却流传着各种传说,说建文帝逃走了,但是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千古谜案。

建文帝一直生死不明,所以也就没有在明十三陵中。

第三个皇帝成组朱棣,通过靖难取得天下,后迁都北平(北京),历史上说他是天子守国门。他死后,葬在了明十三陵中,乃是十三陵中的第一个皇帝。

第七个皇帝景帝朱祁钰,史书上也叫明代宗,代宗自然说是代理皇帝的意思,这个人是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英宗皇帝朱祁镇执政期间,两人关系非常好,朱祁镇为了日日能见到弟弟,打破祖制,没将弟弟分藩外地。后来瓦剌兵犯明朝边境,年少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为了建功立业,不顾群臣劝阻,率领三十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瓦剌生擒了。

瓦剌顺势率领大军进攻北京,当时京城空虚,危在旦夕,在大臣于谦等人的拥护下,拥立了朱祁钰为代理皇帝,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在于谦的指挥下,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稳定了局势,朱祁钰顺势登基称帝,年号景泰。

在景泰二年的时候,瓦剌主动归还了明英宗朱祁镇,但是弟弟朱祁钰不详归还帝位,将他软禁在南宫之中,一锁便是七年。而且朱祁钰后来越来越离谱,还废了明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料,次年,朱见济便夭折身亡了,太子之位一直空着。

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上。一时之间,众臣议论纷纷,十六日,于谦联合众臣准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商议皇储问题。这一夜,却爆发了夺门之变。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 下太监曹吉祥等人秘密进行了政变,拥立太上皇朱祁镇为皇帝,年号天顺。

明英宗复位后,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还毁其生前所建寿陵,并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所以第七个皇帝朱祁钰也没有葬在十三陵之中。(关于朱祁钰为什么没有葬进十三陵,我曾在头条上写过一文《他重用于谦,政治清明,为何死后却没有葬入帝王陵寝?》,链接为:http://www.toutiao.com/i629252568758878259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因此,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3

虽然明朝有16位皇帝,但是十三陵是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后才建的皇陵,里面只埋葬着十三位明朝皇帝。他们分别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十三座皇陵。依次埋葬着成祖帝,仁宗帝,宣宗帝,英宗帝,宪宗帝,孝宗帝,武宗帝,世宗帝,穆宗帝,神宗帝,光宗帝,熹宗帝,思宗帝十三位皇帝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藏于南京,建文帝死于战乱下落不明,代宗帝葬于金山口之外,其他十三位皇帝驾崩后,都葬于北京明陵中,顾名十三陵。

4

??明十三陵,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明朝共有16位皇帝,只有13位葬于北京西北效。古代帝王的坟墓称为“陵”,于是这13个皇帝的墓地称为——十三陵。

△开朝皇帝朱元璋葬于原都城应天(今南京郊外),第二任明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最后的明毅宗崇祯帝朱由检,在1644年李自成打进北京时,上吊自尽,明朝垮台,无力营管崇祯帝进入陵园。再有,封建社会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习俗,凡是“横死”的,包括上吊、跳水、服毒等非正常死亡者,死后一律不得进入老坟。就这样,只有十三位皇帝进入了“朱氏老坟”,史称“明十三陵”。

△再有,北京成为明朝都城是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才把北京作为都城,朱元璋葬于原应天合情合理。

—※11月4日于长春※——

5

因为有三个皇帝没有葬在明十三陵。

第一个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在的时候,明朝的首都还在南京,其皇陵当然不可能跑到北京去,而是选在了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这就是明孝陵,朱元璋死后就葬在这里。

为什么选在这里呢?当然也是中国风水相关的,紫金山是中国龙脉的南龙,南京虎踞龙盘,这个龙盘就是紫金山,朱元璋选的明孝陵,左青龙右白虎什么的也是很全的,以前是梁朝名僧宝志和尚的墓地,朱元璋把他请走了。当时陵墓之内还有孙权的墓,但朱元璋说留下老孙给我守门吧。

所以我们孙权大帝到了朱元璋前面,就成了一个门卫了。

不过,后面中山陵一修,摆把明孝陵变成一个白虎山的样子。

而朱元璋的尸体到底在明孝陵哪里,现在还是一个谜,有的说并不在地宫中。当年朱元璋死的时候,是十三道城门一起出棺,谁也不知道真的在哪里。

明孝陵地面的建筑在后面的动乱中基本都被毁了,现存的都是后修的,只是这个地宫一直没被人打开过,据说老朱有特别的防盗措施。

这是朱元璋的明孝陵,下一位皇帝建文帝也不在明十三陵,他死的就不明不白,朱棣打进来时,大殿起火,等火熄了,建文帝已经消失不见了,只有一些残骸,根本分不出是不是建文帝本身。朱棣就猜测建文帝是逃了出去,曾经四处找过。也有很多地方说发现了建文帝的墓。但都没有实锤。

不过,他肯定不在明十三陵啦。

还有一位也不在明十三陵。

这位就是明景帝朱祁钰,他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在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抓走后,他成为了明朝的皇帝。就算朱祁镇被接回来,他也没有让位的意思,而是找个地方把哥哥关了起来。没想到自己的咸鱼哥哥又翻身了,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皇位,而朱祁钰在一个月后去世。朱祁镇当然不会把他葬到明皇陵去,而是葬到了北京西郊金山口,当时是以亲王礼,到了嘉靖时,修了一下,弄成了皇陵,叫景泰陵。数十年前被毁,坟堆都被推平了。

现在是干休所所在,里面有老干部打门球。

6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由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国,最后在1644年被满族人建立的清王朝所灭,期间一共延续了276年,在位的皇帝共计有十六位。可是他们的皇陵却在后世被叫做明十三陵,难道国人连这么简单的算数题都能给算错了吗?

当然不是的。这里确实只安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还有三位因为一些原因是没有葬在这里。那没有安葬在这里的是哪三位皇帝呢?他们为什么没葬在皇陵里呢?

这第一位啊,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了。既然是开国皇帝,而且即位时天下已经初定了,照理说他应该是安葬在皇陵里的第一人,可实际上,他并没有安葬在明十三陵里。其实这里有个变故容易被人忽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首都是定在了应天府,就是如今的南京市,而不是明十三陵所在的顺天府(北京),所以他死后自然是安葬在南京了。他的皇陵叫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地址在如今的南京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不过虽然朱元璋在生前就已经在修建明孝陵了,但他去世以后,在出殡时却摆了一个迷魂阵,安排了十三支出殡队伍从十三个城门出城,所以明孝陵到底是不是朱元璋的长眠之地,还需要考古学家继续研究和考证。

第二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他之所以没有葬在十三陵,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点了解。由于老爹朱标的缘故,他得到了朱元璋的宠爱,直接从叔叔辈那里抢到了皇位,登基成为明朝第二任皇帝。结果他上任后虽然也是勤勉爱民,在努力当个好皇帝,可是他的那些亲戚都不省心,个个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让朱允炆不得不对他们下手。但是论资历,论经验,论能力,他都不如那些老谋深算的亲戚,最后他的叔叔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将他赶下了台,皇位也被朱棣叔叔夺走了。从此朱允炆下落不明,有的说他在皇宫自焚而亡,有的说他逃离南京,隐姓埋名。但不管他是生是死,在这个情况下,他肯定也是没法安葬在明十三陵里了。

最后一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里的皇帝,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说起来这位皇帝也挺悲催的。他是临危受命,登基成为皇帝的。因为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成了瓦剌的阶下囚。而那个时候太子年幼,国中又不能一日无主,所以在大臣的上书请求下,最终得以登基。朱祁钰在位期间,也是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了于谦等人,并依靠他们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阻止了瓦剌的入侵。而瓦剌俘虏了朱祁镇,却没有得到什么实际利益,反而屡屡在明军面前吃瘪,因此就放了朱祁镇,借此与明朝求和。谁知道这明英宗回来之后,两位皇帝因为立储问题产生了分歧。最终朱祁镇得以复辟成功,而朱祁钰却离奇去世。

在朱祁镇复辟后,朱祁钰就被贬为郕王,而且不允许他安葬在明十三陵,只能以亲王身份葬在了北京西山。明十三陵因此又少了一位皇帝。

因为这些变故,所以明朝十六位皇帝,只有十三位最终葬在了十三陵中。而现在的明十三陵,已经是国家著名的景点,也是学者们研究明朝历史的宝贵遗产。

7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十六位皇帝,称为明十三陵,没有入葬明十三陵的其他三位皇帝情形如下: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宋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正月初四,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登基称帝。后又进行北伐和西征,1368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元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有“洪武之治”留史,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的钟山之阳,史称“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

明孝陵


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早逝太子朱标的长子,侍太祖至孝。朱元璋将皇位传与他。传孙不传子,引起皇子们极大抵触,尤其是四皇子燕王。燕王的蕃地在北平。建文帝登基之后,又大力削藩,引起实力雄厚的燕王的不满。朱棣奋起反抗,挥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也称“靖难之变”。这是发生于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的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说白了,就是叔叔用兵打侄子,抢夺侄子皇位。1402年,燕军闯入宫中,不知怎么,起了大火,京城一片混乱。朱棣急忙派人四处搜寻建文帝,却怎么也找不到。有人从废墟中拖出两具早已烧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的尸体,说,这便是建文帝。可,民间却流传说建文帝逃向南方,皈依了佛门等等。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众说纷纭的千古谜案。建文帝生死未明。

所以,建文帝没有葬于明十三陵之中。


建文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


明景泰帝朱祁钰

景泰帝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兄弟。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中,英宗被蒙古乜先部队俘获,时为郕王的朱祁钰仓促登基称帝,年号景泰。1449年10月,乜先挟英宗直抵北京,于谦拒绝了英宗提出的议和建议,亲自率军迎敌,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1450年,英宗获释回京。1457年,英宗趁景泰帝病重之机发动“夺门之变”,重登皇位。朱祁钰被废后不久死去,以亲王礼下葬。

英宗的儿子宪宗登基后追认朱祁钰为“景皇帝”,并对原郕王陵按照帝陵规格进行了扩建。2001年,明景泰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景泰帝虽未入葬十三陵,但依然享受了帝陵规格。

8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

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到明朝最后一帝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共埋葬了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毅宗共十三位皇帝。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其余三位,有两位埋葬别处,其中: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明孝陵”;第七帝朱祁钰,因不被其兄英宗朱祁镇所承认,最终以“王”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至于,第二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

这就是“明十三陵”的由来。

9

大明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历经276年,期间在位皇帝十六人(崇祯帝死后,淮河以南由“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权不在其列),去过北京旅游的小伙伴应该都到过“八达岭”和“明十三陵”,第一:这是旅游团的必备路线,第二:这两处景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世界的文化遗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而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却不叫“明十六陵”?莫非是明朝根本就只有十三位皇帝?还是此处不是按照陵数计算,它的名字就叫十三陵?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明朝开国讲起,

明朝一共有两座都城,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登基称帝开创明朝,建都与南京,南京共经历了,明太祖与建文帝(朱允炆)两位皇帝,为什么南京只经历了两任皇帝,不是因为龙脉不好!而是建文帝的叔父“朱棣”发动政变后,才迁都北京(靖难之役),起因是建文帝登基后大力实施削藩措施,引起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不满,以“清君侧”为由发动政变,并直捣南京,建文帝从此不知所终,直到今日建文帝的下落依然是个谜!明太祖死后葬在南京,建文帝凭空消失,明十六帝中仅剩十四位,

另外一位是可怜的明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因兄长“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朱祁钰被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推向皇位,可喜的是朱祁钰是位英明之主,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逆境中击退瓦剌,且全力整顿与改革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积极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相信如果朱祁钰能长期在位,明朝会迎来一个崭新的盛世,但造化弄人!瓦剌兵败后竟然放回了英宗朱祁镇!导致了“夺门之变”,英宗朱祁镇复位后不承认“明代宗朱祁钰”的合法性,将其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自此明十六位皇帝,在北京只有十三陵。

10

大明朝国祚还是没有逃脱300年的魔咒,存世276年便被农民军李自成结束了,有朋友一直对于一个问题不解,那便是在北京昌平的明代皇陵为什么被称作是“十三陵”,明明大明帝国有十六位皇帝呢?其他三位呢?不翼而飞了?还是不小心被扒啦出锅了??各位别急,您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肯定的是大明帝国确实有16位皇帝。他们分别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接任者建文皇帝朱允文,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朱瞻基 ( 宣宗)? 朱祁镇? 朱祁钰 ( 代宗,他后来被复辟的哥哥废掉,所以在历史上也算做皇帝)朱见深 ( 宪宗)? 朱祐樘 ( 孝宗)? 朱厚照 ( 武宗)? 朱厚熜 ( 世宗)? 朱载垕 ( 穆宗)? 朱翊钧 ( 神宗)? 朱常洛 ( 光宗)? 朱由校 ( 熹宗)? 朱由检 ( 思宗,也就是崇祯皇帝,被迫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

其次大明王朝的首都其实有两个,初期朱元璋建国后,定都于南京,并在这里营建了规模宏大的民故宫,朱元璋病重后,传位给皇孙朱允文,但朱允文没有hold住,被叔叔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给推翻了了,失败的皇帝注定会“被失踪”所以他也注定不会有皇陵,所以在南京仅仅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朱棣夺了位,自然在南京心神不安,所以他将首都迁移到了北京,并且在北京开始营建规模宏大的皇陵,而在北京的这处便是十三陵了。

尔后,北京的皇陵区便入驻了自含朱棣以后十四位皇帝,等等?14个?!那为什么叫做13陵??原因很简单,这事儿出在明英宗朱祁镇这,这小子被太监忽悠去御驾亲征瓦剌人,结果被俘虏,北京的朝廷为了社稷安危立了朱祁镇的亲弟弟朱祁钰为皇帝,但是神奇的是,朱祁镇竟然在几年后被放了回来,并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复辟,位了对弟弟眷恋帝位的惩罚,他把弟弟在十三陵营建的皇陵废掉,此次16位南京减掉朱元璋减掉失踪的朱允文减掉被废的朱祁钰便等于13了,这就是为什么北京的皇陵被称为十三陵的原因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