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因很简单。姬是姓,不是氏。姓代表母系血缘,氏才代表权力地位。先秦如是说,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百家姓中,周吴郑王鲁曹魏等411个姓都是直接出自姬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

再者,谈到姓氏,必须谈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除了书同文车同轨还做了一个大统一。也就是姓氏合一。先秦的贵族是有姓也有氏的。比如,同样是楚国贵族,都是芈姓,但只有楚王是熊氏,而比如屈原,因为其父辈被封屈邑所以以屈为氏。

而秦始皇姓氏合一的目的,就是消灭贵族标签。所以,秦始皇本来是嬴姓、赵氏、秦氏(和赵国同源,都是赵氏,但因封地迁居秦国,秦也是秦国王族的氏)。但姓氏合一之后,秦始皇选的姓氏则是嬴。所以,不管秦始皇是赵氏还是秦氏,其父祖都可以称为秦某某,但他秦始皇就叫嬴政。

也就是说,秦始皇以嬴为姓氏,还是认为姓比氏要高贵。毕竟,先秦只有贵族有姓。姓在先秦(最晚周朝开始,最早可能炎黄时期就开始了)已经不是母系传承了,姓是父系源头老祖母的姓。姓在先秦的存在主要是贵族之间通婚的时候,来避免同姓婚姻的。所以,贵族女子都是文姜,孟嬴,夏姬这样的称呼。姜、嬴、姬都是姓。而贵族男子只称氏,不称姓,但确实有姓。被称姓的,也就只有秦始皇,嬴政。

所以,在秦始皇姓氏合一,又认为姓比氏高贵的这种大环境下。绝大多数人。都只能以氏为姓氏。而很少有人以姓为姓氏。尤其是姬姓,因为是周朝王族的姓,受打压程度更高。周王室后人,更多的以周和王为姓氏,而鲁国、郑国、燕国、魏国、卫国、吴国、邓国、沈国、随国、曹国等等姬姓诸侯国的后人。自然更多的以鲁、郑、燕、魏、卫、吴、邓、沈、隋、曹等等国号为姓氏。当然,以上诸侯国,有一部分早于秦始皇姓氏合一而灭亡。以上姓氏也有一部分,早于姓氏合一而存在。只能说,以当时的环境。认为姓更尊贵的恐怕也就只有秦始皇这样的人了。

总之,出自姬姓的姓氏有很多。但因为诸侯国灭亡等等各种原因。更多的姬姓后人以氏(也就是国号、封号、爵位)为姓氏。而不再用母姓——姬,为姓氏了。

另外,当今姬姓人口有54万,排百家姓297位,也不算稀有姓氏。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姬姓都变成了其他姓了,在《百家姓》里,姬姓排在297位,只有54万左右,但是百家姓里总共504个姓里,共有411个姓是来自于姬姓的,这个占了差不多80%,另有102个姓来自于姜姓。

上古八大姓,有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外还有楚国的芈姓,还有孔子的子姓,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姓氏就比较少见了,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就得说到姓与氏的关系了,姓氏是用来表示家族血缘的符号,其实姓代表祖先的出处,氏代表后代子孙的分别,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商周之后,姓氏被一分为二,男子称氏,而女子称姓。

也就是说,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比如秦始皇不应该叫嬴政,而应该叫赵政,屈原不应该叫芈原,而女子称姓不称氏,比如文姜,孟姜这些都是姜姓,妲己这个是已姓,芈月这个是芈姓,褒姒这个是姒姓,还有赵姬,夏姬,郑姬这些是姬姓。

为什么会出现氏呢,氏的出现其实是一种区别尊卑的,尊者有氏,而卑有氏,氏的来源有多种,比如因功被封于某城,比如造父的赵城,所以是赵氏,姜子牙因为吕城,所以是吕氏。

还有一些是因为官职或者职业,比如司空氏,司马氏,还有一些是因为国名的,比如宋氏,秦氏,周氏。

到了战国与秦汉时期,因为宗法制度的瓦解,姓氏就不像原来的那么严格,氏就变成了现在的姓,而普通平民也同样拥有了姓,比如刘邦,樊哙,周勃等人,也就是说原来的姓不见了,现在的姓是原来的氏。

如果还按照原来的姓的意义来说,现在姬姓的那就相当多了,估计全国四分之三以上的是来自于姬姓,因为有四百多个姓是来源于姬姓。

3

在西周和春秋,姓氏本来是分开的。一般来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表示社会关系,姓表示血缘身份。比如说春秋著名美女文姜,嫁给鲁国国君鲁桓公。文姜是姜姓,出嫁前是齐国公主,是齐氏;出嫁后是鲁国夫人,是鲁氏,但是女子一般只称姓(文是谥号),有时候姓氏同称(如齐姜);而鲁桓公是姬姓,在鲁国是鲁氏,一般只称氏,绝对不称姓。

到了战国时期,因为血缘氏族的解体,姓氏开始合流。因为氏表示的本身就是社会关系,所以更多作为姓氏符号保留了下来。当然,也有姓作为符号保留了下来,比如说今天还有姬姓、姜姓,但相对氏来说,只能说是很小一部分。因为西周春秋的姓氏制度主要存在国人中,有些底层国人随着血缘纽带的断裂,未必还有氏的使用,所以到战国干脆以为姓氏了。有部分人则本身可能根本没有姓氏,后来就用某些姓作为姓氏了,三国的姜维血缘和姓氏就可能和羌族有关,而不是来源于周代。

姬姓最早是周天子的姓氏,他的子孙都以姬为姓。《左传》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这些氏都是出自姬姓。此外还有不少氏,比如天子的王氏,鲁国的孟氏、季氏,晋国的韩氏、魏氏,卫国的孙氏,吴国的吴氏等等,这些氏追根溯源都是姬姓。毕竟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的主体正是周朝形成的。

感谢阅读!

4

许多姬姓贵族在亡国后,为了寄托思念,都改用本国的国号为姓氏了

姬姓,周朝国姓,也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在周朝灭商之后,周公大举推行分封制,将姬姓贵族分封到了全国各地。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代比较有名的姬姓诸侯国有:

吴国、鲁国、虞国、燕国、卫国、晋国、邢国、郑国、曹国、蔡国、管国、蒋国、郕国、霍国、毛国、韩国、魏国、刘国、郑国、杨国、虢国、单国、郜国、雍国、应国、滕国、邘国、毕国、原国、酆国、召国、古魏国、古韩国等等.......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上述这些国家的国君都姓姬,全部都是周天子的亲戚。但后来随着列国兼并战争的越演越烈,许多姬姓诸侯国都被周边的强国所吞并。

这些国家在亡国之后,其贵族后裔为了纪念故国,纷纷以国号为姓。

以蒋国为例:

蒋国的第一任君主叫姬龄,是周公的第三子,受封于蒋国。因为蒋国是伯爵国,所以后世称呼姬龄为蒋伯龄。

蒋国历史十分悠久,其国祚前后长达5个世纪,直到公元前617年蒋国才被楚国所灭。

亡国之后的蒋国贵族为了寄托思念 ,便以故国的国号为姓氏,改为蒋姓,而蒋伯龄则被尊奉为蒋姓始祖。

除了蒋国外,其他的诸侯国贵族在亡故之后也大多以国号为姓氏,以示不忘祖先的荣耀。

除了各姬姓诸侯国以外,周朝在被秦国灭亡后,周天子的后人则大多改姓“王”或“周”。

目前中国有上百个姓氏都是主要来源于当年的姬姓,所以说汉族人都是有血缘关系的,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假。

5

姬姓中国最伟大的姓氏,陕西姬姓路过。

6

谁告诉你姬姓人口少的?

王杨周吴郭何郑韩于曹管阴武毛蒋魏卫段鞠曲明冯...等等全部出自姬姓周王族;

另外,姬姓张氏出自姬挥公!

一个王,一个张,人口就超过1.5亿,他们都是姬姓!!!

这样的规模也算少???

7

周初大封诸侯,封国71,其中,姬姓53。后来,这些姬姓诸侯国就以封国名为姓氏。这些诸侯国又层层分封,使得姬姓衍生出了更多姓氏。唐代为了避讳唐明皇的“基”,好多姬姓又改为周等姓氏。所以姬姓现在很少。但姬姓通过分封,衍生了411个姓氏,占《百家姓》504姓的82%。成为真正的万姓之祖。

8

姬姓,贵为上古八大姓。 姬姓的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 ——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现如今的周、吴、郑、王、鲁、曹、魏、李、王、张、刘、陈、杨、赵、黄等大姓,均是由姬姓直接或间接演化而来。

上古八大姓在现在都不多的原因在于在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后,通常男性称氏,女性称姓。对于男性来说,姓唯一的作用就是防止同姓通婚。而氏的来源很广,包括封地,部族,官职等等。

现在很多的姬某某的“姬”根本不能算是姬姓,只能称为姬氏(现在姓氏合二为一了)。

其实,当今社会姓姬的人也不少,名人包括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的姬鹏飞,答题人曾在一家宾馆工作,有姬姓的两姐弟员工分别在工会、餐饮部工作,当时大家戏称为“大鸡”、“小鸡”。当时就想,这个姓好奇怪,比较少见,现在想来还是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了。

9

因为现在的姓相当于先秦的氏,而那时的姓是表明血缘的。氏则是同一血缘下不同分支,以官职,以封邑,以纪念物,等等,氏的产生来源很多。

秦灭六国后,贵族政治就成为历史,姓氏合流,仅是个人身份标识之一,反正司马迁写史记时,对这问题就搞不清了,比如说刘邦,姓刘氏,实则是姬姓刘氏,以姬姓先祖公刘为氏。(说法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姬姓人口依然很多,刘则姬姓刘氏,以及周吴郑王等,都是姬姓,现在所说的姬姓,应是姬姓姬氏,猜测是周朝灭亡后,宗室后裔以姓为氏,以志不忘。

10

很简单,先秦时期姓氏有别,使用的场合也不相同。对一个男人来说,他的称谓中没有姓的,比如孔子,他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人们称他孔丘、孔仲尼都可,但却不称子丘、子仲尼。现在的姓名连称其实是源于先秦时期氏名连称,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绝大多数是先秦的氏。

现在的姬姓、姚姓,其实也并不是先秦时直接传下来的,多数是后来又改回去的。比如姬姓,很多是周姓在战国之后因某种原因又改回去的。当然也有姬姓改成了周姓,比如在唐代有个姓姬的因避唐玄宗的讳改姓周。

姬姓在周代分化出很多氏,后来也这些氏又稳定下来成为我们现在的姓。姬姓的分化,较为著名的例子有鲁之“三桓”和郑之“七穆”。

所谓三桓,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和季友。庆父的后代是孟孙(孟)氏,叔牙的后的仲孙(仲)氏,季友的后代为季孙(季)氏。三桓在鲁国长期轮流执政,鲁侯反而弱于三桓。当然鲁国公族并不仅仅只有三桓,其他还在臧氏、展氏(柳氏)、东门氏。臧氏出自鲁孝公,柳氏出自展氏,而展氏也是出自鲁孝公,如做怀不乱的柳下惠和盗跖都是展氏。东门氏出自鲁庄公的儿子公子遂,因居于东门故为东门氏。当然,鲁国公族并不仅仅这几个。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则是“七穆“把持郑国大权。七穆是郑穆公兰的子孙,分别为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郑穆公有十三个儿子,公子夷、公子坚先后为郑国国君,子孔死于内乱,子然和士子孔的儿子受子孔的牵连出奔国外,子羽的后代不为卿,剩下的子罕(公子喜)、子驷、子丰、子游(公子偃)、子印、子国、子良(公子去疾)及后代被人统称七穆。七穆中以罕氏最强,春秋末期七穆中只剩下罕氏和驷氏,其他五家被排挤了出去。不过七穆中最有名的是国氏的子产。子产,郑穆公之孙,子国之子,以父亲的字为氏,为国氏,名侨,字子产,所以他也被称为公孙侨。

除了鲁国、郑国就是晋国了。晋国的公室在曲沃代晋之后,晋侯对公族进了大肆的屠戮和压制,所以晋国的公室一直不发达。不过晋国公室还是分出了一些氏,主要有栾氏(出自晋靖侯)、羊舌氏(出自晋武公)、韩氏(曲沃庄伯之子韩万之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