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何评价明代宗朱祁钰的功绩得失?

如何评价明代宗朱祁钰的功绩得失?

2020-11-07 07:31阅读(61)

如何评价明代宗朱祁钰的功绩得失?:明朝景泰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是明宣宗的次子,英宗皇帝之异母弟。正统十四年英宗北狩,郕王王朱祁钰由监国而即帝:-朱

1

明朝景泰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是明宣宗的次子,英宗皇帝之异母弟。正统十四年英宗北狩,郕王王朱祁钰由监国而即帝位,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刺的入侵,使明朝转危为安。此后,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但是,天顺元年英宗复登大位,废景帝为郕王,结束了景泰朝的统治。景泰朝政大事记录于《英宗实录》之中,但多为贬损避讳。例如其中借太后之口,指责景帝贪天位,禁锢英宗,“废储败常,信任奸回,居妖妓,礼胡僧,滥赏枉费,急征暴敛,秽德彰闻,上天屡戒,恬不知省,拒谏饰非,造罪愈深”。明代思想家李贤也指责景帝“淫荡败度,令臣民失望\",等等。那么,景帝究竟是怎样一位皇帝呢?他这一生有那些功过是非呢?


一、挽狂澜于既倒

明朝建立以来,经太祖、成祖的大力整治、严刑峻法,使吏治比较清明。仁宣之时,继之以宽,吏治渐趋败坏。正统时承平既久,政治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军政日趋废弛,屯田被破坏,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正统九年以后,太监王振渐趋专权,使当时朝政更为黑暗。在政治上,王振掌握了锦衣卫,打击正直大臣,使朝廷中忠谏者死,耿直者戌,君子见斥。

章奏多黑白混滑,邪正倒置。军政的破坏尤为严重,选军数量超过军队总数的一半以上。据载:\"正统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军都督府并锦衣等卫官旗人等3258730员名,实有1624590员名,事故1633664员名。\"而且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为将帅者,平日贪裡败度,贪财卖军,互相交通,汇缘党比,战斗之事不习,兵戎之敢不修。将帅互为仇仇,上下自相矛盾。”这时,又发生了麓川之役,劳师糜饷,骚动江南,使本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南方,更加动荡不安。正统九年发生了叶宗留领导的农民起义,震撼了浙、闽、赣三省。正统十三年又发生了邓茂七领导的福建农民起义,威胁了福建等地的统治。

在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同时,民族矛盾也在激化,结果使明王朝的统治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明朝建立以后,十分注意防止北边蒙古族势力的增长。明成祖多次亲征,使蒙古族势力受到较大打击。此后,蒙古族的一支瓦刺(wǎ là)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蒙古各部,成为明朝北边的强敌。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刺兵分三路大举寇边,太师也先入侵大同,至猫儿庄,右参将吴浩战死;可汗脱脱不花入侵辽东;知院阿刺进攻宣府,包围了赤城堡。边报不断传来,失败的消息接连不断,于是英宗决定亲征。

这一决定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劝阻,但是年轻气盛的皇帝,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反对,于七月十六日率五十万大军在五十余位大臣的扈从下,师出北京。八月一日进驻大同,目睹了尸首横陈、血迹斑斑的阳和战场,震惊异常。经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劝说,仓促决定退兵。八月十三日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即被也先包围,十五日全军覆没,五十万大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太监王振及从征大臣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垫等五十余人罹难。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使明朝的统治陷入了崩费的边缘,英宗皇帝的被俘,“天下闻之,惊惧不宁\";京堿内“赢马疲卒不满十万\",四守备力量严重不足。明朝面临着宗社不保、亡国灭家的危险。郕王朱祁钰在情急之下毅然决定留守北京,抗击瓦刺,战守大计定下来了。

英宗北狩(皇帝被掳到北方的婉词)后,国无君主,皇太后孙氏于八月十八日敕谕郕王朱祁钰监国,孙太后这样做,固然是为了安抚郕王,使其不产生非分之想,但她仍有后顾之忧。原来英宗系孙太后所生。只要英宗在位,她的地位就不可动摇;而郕王是吴妃所生,郕王如即真,孙太后的地位就不保了。

于是孙太后于郕王根基未稳之际,急急忙忙于二十日立英宗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这为以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主战派大臣一再劝进下,郕王于九月初六登帝位,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这样,明朝又有了皇帝,人心始安;而且使也先所俘虏的英宗失去了作用,挫败了其要胁明朝的阴谋。

朱祁钰监国后,就开始了京师守御的准备工作。首先选择了主战派大臣王直、陈循、高谷等人组成新的通知中心。又调整了军事指挥人员,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兵马;封赏镇守边疆的将领,这些将领都是素有声望、屡立战功的人,对他们的任命封赏,使边城有了得力的守将。景帝还惩治了土木之败的直接责任者,籍没了王振的家产,公示其罪过。这一措施,宣泄了文物群臣心中不平之气,使朝纲为之一振。

为了防止也先挟持英宗诱占边城,求索金银,郕王多次晓谕边将以社稷为重,固守城池。为此景帝颁布多道诏敕给边城的将士,这些诏敕的发布,挫败了也先挟英宗诱占边城的企图,使边将敢于拒绝也先诱惑,固守城池。

土木之变后,瓦刺势必乘胜南侵,景帝信用于谦,抓紧时间,为居守京师作了大量的军事准备。首先调集两京、河南所募新兵,江北及北京诸府漕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守卫京师;又令御史白圭等十五人分往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召募训练民壮,备调京师,以增加京师守卫力量。其次加固了京师城墙,赶造战车器械,调集南京武库三分之二的武器北上,充实京军。最后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将大通仓粮运往北京。严明军纪,振奋士气,做好了迎击瓦剌的充分准备,瓦剌也先兵临城下,最后被明军打得节节退败。

但是瓦剌仍有很大的优势,还要挟着太上皇(朱祁镇)。为此景帝仍敕谕边将固守城池。当时太监嘉宁叛投也先,引导瓦剌入侵,因此,同时命令边将,如果瓦剌拿太上皇来边城要挟,嘉宁随行的话,边城将士可以诱杀嘉宁,以此表示拒绝之意。太监嘉宁后来被擒杀,也先失去入侵向导。景泰元年四月,有大臣上谏主张求和,被主战派大臣于谦谏回,景帝采取了于谦主战的意见,自是边将人人主战,不敢言和。这一年也先先后骚扰宁夏、朔州、大同等城,均遭到明军顽强抵抗,到处受挫,其轻视明廷之心有所收敛。

“初,虏轻视中国,及犯京师,见城池巩固,人心之愤,始大丧气,自是见上皇皆行君臣札。”

由于掠夺战争的连续受挫,又失去了与明朝通贡之利,瓦刺内部矛盾日渐突出。大明也有意激化其内部矛盾,使其互相削弱。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退出紫荆关后,可汗脱脱不花即遣使言和。景帝接受大臣王直等人的意见,厚待来使。而连年的战争,使瓦刺人民出现厌战情绪。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也先不得不遣使通好,提出了送还英宗的请求。这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指出:“虏始挟太上贿赂,不甚仇,欲奉之还。”景泰元年八月右都御史杨善、工部右侍郎赵荣出使瓦刺,迎回了太上皇,明朝对瓦刺的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明朝对瓦刺战争的胜利,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关键在于景帝的正确决策及知人善用。首先,土木之败后,国家面临破亡的危险,主张南迁者大有人在,人心面临解体。此时,景帝识大体,做出了守御京师的决定,毅然支持了主战派,稳固了人心。抓紧了时间准备守御。其次,景帝信任、重用主战派人物于谦、石亨等,是另一重要原因。用人的正确,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最后,土木之变后,明朝选拔得力将领镇守沿边重镇宣府、大同等地,稳固了已面临崩溃的防线,屏蔽了京师,这是又一重要原因。


二.富国强兵

景帝自建国之初,就注意克服正统时期的各种弊政,励精图治。景泰二年,景帝提出:富国强兵的要求,令臣下献计献策。正统时期,奸臣当道,贪图小利,开始与外通好,把敌寇引入京城。危及宗庙社稷。在景帝的要求下,群臣纷纷上书,清理积弊。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一) 改良政治

景泰年间的政治改革,基于克服前代积弊,实行新政。

太监在封建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往往借助于皇权,干预朝政。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专权害国,景帝接受这一教训,对宫中的宦官尤为严格,太监金英是英宗北狩时奉命辅佐郕王的太监,景帝将其禁锢,景泰朝废而不用。景帝对宦官下了禁约,使他们接受教训,不敢肆意妄为。明代思想家李贽指出:“陛下左右内侍之臣,大非前日之比,率皆小心畏慎,恪勤匪懈,守祖宗之法,绝外人之交,盖能以覆车为鉴也。”正统时,太监王振利用锦衣卫,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景帝即位后,逐步限制锦衣卫的活动。

景泰元年正月,有人控告锦衣卫“多为私怨,指无为有,诬致人罪,且例不许辨理。”对其如此害民,景帝规定“彼有送法司不引伏者,其为辨理之。如肆为诬罔,俱重罪不宥。\"景泰三年三月,又进一步规定:今后关系谋逆、反叛,妖言惑众,窥伺朝廷等罪情,有勾结王府、外夷,窝藏奸盗,买卖官吏收财等情形,事情严重者,才可以如实上奏,御史复查真实之后,才可以审问。其他情形,只允许受害人告发,不得要挟复仇,诬害良善。法司审理不可受第三方干预,致有冤狂。违法重情,罪不可恕。景帝对锦衣卫活动的规定、限制,使之难于随意罗织罪名,陷害良善,而只能循规蹈矩地履行职责,让其不敢肆意妄为了。

正统时吏治败坏,在官既没有廉耻之心,理政只有肆贪淫之志,致使官场酿成污浊之风。景帝很重视澄清吏治,认为“国家以民生为重,君臣以政理为先。政失其理,民生何由而遂?”为此,想要整顿吏治就必须有一套合理的选官制度,对此,景帝令礼部集议,根据大臣们的讨论。决定今后如若郡守、御史有空缺,由吏部公选推举;布政使、按察使有空缺,由三品以上官员保举,如果有不公的地方,六科十三道可以共同上凑弹劾。官多扰民,严加裁汰。景泰七年八月,景帝下令裁汰天下添设官员,命令吏部会同户部、兵部、工部,共裁次了浙江等布政司、府、州、县添设的管粮、抚民、巡河海、管民壮、整理文书等项官吏一百七十八人。这一举措,防止了官僚队伍的扩大。

  • (二) 发展经济

景帝在位期间,注意克服经济制度中的积弊,劝课农桑,保护小农经济,安定民生,发展生产。

马政是明代百姓的沉重负担,马政之害,表现在俵马之官乘机敲诈勒索,“江北俵马之役,最称苦累;而寄养之户,尤多败困。要其所以,则侵渔多而费用繁也\"。景帝即位后,采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加以克服。正统十四年十二月颁诏天下,严禁典牧之官科敛害民。废止每年印俵马匹派遣侯、伯、内官的成例,每年印俵马匹仅派御史负责。御史品级不高,不敢任意勒索,更不能像权贵一样横行不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养马之家所受的科敛之害。最泰三年三月,根据太仆寺卿李实的奏诸,规定“儿马十八岁,骒马二十岁以上免算驹\",四从而解决了不合理的赔补问题,使马政渐趋合理。同时还废除了洪武时设立的粮长制。

景帝注意保护小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多次勒令兼并之家将田产还给原主。京师附近的顺天、河间等地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田土被官员私自占取,或为草场,或立庄所,动计数十万顷。间接小民纳粮地亩,多被占夺,每年赔粮草给他们。对此,景帝敕令归还所占田倾给老百姓,这一举措施和规定,尤其是令兼并之家退还其所占的田地,有效地控制了土地兼并的发生,维护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也就安定了民生,发展了生产。此外,景帝还多次敕令地方官吏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各处镇守、巡抚等官劝课农桑,各级官吏、里老者谕乡村,除士、工、商外,人人都要及时耕种;鼓励垦荒;鼓励因地制宜,适量种植桑、枣、漆、柿等作物,并以农桑考核各级官吏。这些规定,尤其是设置专职官员,鼓励了荒田的开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 (三) 军事改革

京军是明代重要的作战力量,分为五军、神机、三千三大营,分别有总兵统领训练。平时五都督府掌管着其军政,兵部负责调动,战时则临时选将统兵作战。但此中有着很大积弊,调兵时效率低下,不同的军队有不同的规矩,各个军队首领互相都不认识,形成了一种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现象,强弱不分,对于突发状况很难应对,为此,在瓦剌不断骚扰的情况下,为了备边,景帝听取于谦建议,让军队采用团营的训练方式,虽然是临时的战前训练,但是贯了彻兵将相识的主张。可以说这是兵团制的诞生萌芽。

景泰二年五月,在景帝“富国强兵”的要求下,于谦召集兵部、五军都督府、总兵官等人讨论“军马如何可以战无不胜”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行团营制的主张,得到了景帝的支持,进行了影响较大的京营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团营,选拔三大营精兵十万。第二,总结与瓦剌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安营及作战的方法。第三,进行实战性训练。第四,规定各级军官伴的数量,限制私役军士的发生。

这次军事制度的改革,有着长远的影响。这次军事改革使兵将相识,加强了军队的实战性训练,提出了合理的作战方法,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力。对此,《明史》评价:“于谦创立团营,简精锐,一号令,兵将相习,其法颇善。”有人认为,这一改革虽然没有能够遵循祖宗之法,要以此兴除积弊,振弱为强,足以让内忧外患的大明振作起来。可以说这次重大军事制度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浮人语

综上所述,景帝继承了民本传统思想,其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泯灭的。在土木之变、宗社几危的关头,他坚决主战,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义安,再造功良云伟。其后又采取一些措施,克服社会积弊,使景泰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力强盛,出现了中兴之治。当然,景帝在位期间,也劳费民财兴建寺庙、大量度僧等,尤其是在处理太上皇及太子问题上颇有失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以至于因此而失去了宝座,身死西宫。


参考文献:

《英宗实录》 《明史》 《继藏书》 《明经世文编》 《明书》 《国檀》 《于忠肃公集》《天顺日录》 《古穰杂录》 《锦衣志》

2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唯一一位两次在位的皇帝。在位的两段之间,是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在位,年号景泰,为明宣宗次子。然而同父异母的两兄弟势如水火,哥哥给死去弟弟的谥号为“戾“,谥法解曰:不思顺受,显然是对其贪恋帝位行为的愤恨。愤恨到哥哥将弟弟的陵寝逐出了家族墓地,孤零零地在北京西山。然而清朝所修的明史,对其评价颇高:

《明史》: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

过失

纵观明代宗朱祁钰一生重要的功过得失,最主要的恐怕要围绕继位展开。

公元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哥哥朱祁镇被俘,改变了朱祁钰闲散王爷的身份。太后及大臣们为大局着想,以“国有长君,社会之福”,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一时间,朱祁钰由皇帝“替补”变成了正选,变得欲望不能。不仅对于被俘的哥哥不闻不问,对于大臣们迎回“太上皇”之事,颇为不高兴,消极对待,任由其自生自灭;而且也积极为儿子谋求太子之位,造成了朝廷内部一定的动荡。

也先遣使议和,请迎上皇,廷议报使。帝不怿,令安出,呼群臣曰:“公等欲报使,孰可者,孰为文天祥、富弼?——《兴安传》

另一方面,虽然也先优待俘虏,但被俘的明英宗,由一国之君变成了阶下囚,又远在异国他乡,心境肯定是凄凉的。这边不仅要忍受这般奇耻大辱的折磨,那边还得忍受弟弟的抛弃,像断了线的风筝。就是返回了大明,朱祁镇也受到弟弟的软禁,严密监视,伙食相当差,需要钱皇后组织宫女做点针线活,交由太监变现,改善伙食。

闻英宗为太上时,钱后至手作女红卖,以供玉食。——《万历野获编》

一家时刻有生命之忧,仅就这点而言,是朱祁钰的过失。

功绩

至于说功绩,在明英宗被俘,群龙无首之时,朱祁钰敢于承担这份重担,有了主心骨,凝聚涣散的人心(这点后面有分析,姑且不论),为此朱祁钰采取了:

1、肃清王振势力。英宗时,王振一派势力煊赫一时,把持朝政,各项政务都受到掣肘;

2、反对南迁的提案,启用于谦担任京城指挥官,树立其权威,采纳调集各地军队进京勤王。

在取得京城保卫战之后,着手重建防御力量。首先,采纳建议,重新取得独石、龙门等八处防守关隘的控制权,以此为依托,作为防守瓦剌部的屏障。其次,改革京营的军制,挑选10万精壮,分为5营团操,叫做团营。一改过去三大营总兵间,互相不统一的问题。短时间内,提高了战斗力,使得“土木堡之变”损失的军事力量,得到一定回血。

此外,代宗任命“土木堡之变”中,提出南迁受到非议的徐有贞,担任佥都御使治理黄河水患。徐有贞到任后,实地勘察,提出设置水门、开凿支河、疏浚运河,以疏塞浚并举的方法,一举解决了水患。在此后30余年中,未有大的水患发生,也是代宗知人善任的体现。其广开言路,招贤纳士,较之英宗宠信宦官,政治比较清明。

辨护

上述所说敢于承担重担,或许有人会质疑那是朱祁钰作秀,如同其躲进王府,非得于谦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还望殿下以国家为重”。才肯继位。但有两点要考虑:

1、按照《罪惟录》的说法,朱祁钰生母原是汉王府女眷,受到汉王造反牵连,后被宣宗皇帝赦免,收藏在宦官家中,生下朱祁钰,宣宗临终之前才托付太后照顾他们母子,才公开身份。就是说继位之前,朱祁钰身份特殊,一直住在宫外,不具备做皇帝的基本素质,也没经历过大场面,养成了慎小慎微的性格;

2、还是以郕王身份摄政之时,众官员群殴王振党徒,吓得朱祁钰转身想跑,还是于谦拉住他,要其免去官员的罪责,过程中把于谦的袖子都扯破了。史书记载这段: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如此,当众人要其继位之时,朱祁钰躲进王府,也就是顺理成章了,这是本色演出。因为其不知道怎么收拾烂摊子,更进一步就是他不愿意成为瓦剌的打击对象。故当他在于谦劝说后继位,是勇于担当。

后记

至于之后朱祁钰,后面的贪恋帝位,那是人性。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性的贪婪一旦开启,便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发不可收拾,经受磨难远比经受诱惑来的容易。远古时期常有禅让的案例,广为传颂。一则是确实这些人具有高度的自我修养;其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一句,有没有是这些人没有经受过高度物质诱惑的缘故呢,还在那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原始社会?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3

明代宗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大臣于谦与孙太后的极力拥护下,登上皇位。他是政治形势的产物,是一位悲情的人物。可他的功绩不是可抹灭的。临危受命,削平惑乱,使百姓安居乐业,稳定局面。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小人趁机作乱。

一、明代宗被政治形势下,登上皇位,坚守北京保卫战

公元1449年,土木丧师、英宗被俘的消息传至北京,使明朝统治者第一次感到了亡国的危机。在一片恐慌气氛中 ,翰林侍讲徐有贞 提出迁都南京以避瓦剌, 但遭到于谦等人的坚决反对。

于谦指出:“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 天下根本 ,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

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 明廷最后决定通过抗战救亡图存。抗战路线一经确定, 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便是明英宗被俘后出现的皇位空虚问题 。

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时明英宗已成为瓦剌人的俘虏 ,但名义上仍是明朝皇帝 。明朝如不能尽快立一个新皇帝 ,瓦剌人不仅可以拿明英宗要挟 ,甚至可以用明英宗的名义向明朝官员、军队发布命令 。

这对明朝的抗战活动显然极为不利。而且, 封建统治的基本要求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皇帝, 明朝内部的稳定也难以维持。然而由谁来继承皇位呢 ? 明朝皇位继承的一般原则是:有嫡立嫡, 无嫡立长 , 兄终弟及 。按照这个原则,皇位自然应该由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浚(后改名为见深)继承。可是朱见浚当时只有三岁,完全不具备处理国事的能力 。

当瓦剌军队随时都可能发动大规模进攻 、明朝存亡系于一线之时 ,立这样一个幼儿作皇帝显然不合适。处在这种情况下 ,当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拥有决定权的孙太后(明英宗之母)尽管在内心十分希望由她的长孙朱见浚继承皇位 ,但也不能完全无视抗战的需要,于是她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 ,即 :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史称景帝 ,年号景泰)继承皇位,同时将朱见浚立为太子,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从表面上看 , 孙太后的这个办法既可满足抵御瓦剌人的现实需要 , 又可保证皇位最终由明英宗的儿子继承 ,似乎十分周到 。然而实际上 ,当她做出这一决定之时, 已经触犯了封建制度的大忌,并埋下了未来皇权之争的祸根 。

二、明英宗的回归,代宗心存善念,只是囚禁,皇权争斗激烈,夺门之变,明代宗惨败

景泰元年八月 ,瓦剌太师也先在军事上屡屡受挫、明英宗失去了利用价值和瓦剌内部矛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 ,欲将朱祁镇送回明朝国内 。

从伦理上讲 ,明廷对此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然而朱祁钰此时更关注的却是如何才能保住意外得来的皇位。他知道, 英宗回国后必然对其皇位构成威胁,所以对此事多方加以阻挠。

当廷臣奏请派使臣往迎英宗时, 他恼火地说:“当时大位 ,是卿等要我为之 ,非出朕心。” 直到于谦说:“大位己定, 孰敢有议 ! 但欲答使尽礼纾边急耳。”朱祁钰才说:“从汝 ,从汝 。”但即便如此 ,明朝连续两次派出使臣 ,朱祁钰的诏书中仍未提及迎归明英宗之事。

只是由于也先求和心切, 加之明朝使臣巧言善辩,明英宗才得以回国。明英宗即将到达北京之时 , 明廷内在迎归仪式和安置明英宗问题上又出现了严重分。

很多大臣从道德伦理和国家声誉考虑, 认为迎归仪式应隆重 。而朱祁钰则力主简化仪式 , 淡化影响。最后 ,迎归仪式非常简单 ,只派翰林院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迎至北京后, 也只是在东安门草草举行了一个授受帝位仪式, 之后便将明英宗送进南宫 , 实际是将其禁锢起来了 。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朱祁镇复辟 ,朱祁钰还严禁他和廷臣交往 ,并派人对南宫严加监视 。

在明代宗执政的八年时间里,知人善人,广开言路,重用于谦,使百姓安居乐业。对朝内消除阉党势力,稳定朝局,使大明江山转危为安。

在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皇储问题,再次面临选择。直到16日后,朱祁钰的身体康复。就在第二天早朝时,发生了夺门之变。

明英宗与孙太后显然早知此事,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幕后策划者。《明史》记载:徐有贞得知石亨等人的计划后,问石亨“南城亦知之乎?”石亨说“一日前已密达之。”

朱祁钰之死,有很多的文献都将其归于疾病,并称明英宗复位后,很关心朱祁钰的病情。从夺门之后以来,朱祁钰的病重还没有快要丧命的程度。

明代陆釴更明确说:“景泰帝之崩,这宦官蒋安以帛勒死。”由于可见,明英宗关心朱祁钰的病情,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说明代宗寡恩薄情,那么明英宗与孙太后更为残忍。

明代宗去逝后,明英宗不允许他葬进明十三陵。朱祁钰也是明代皇帝唯一一位没有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

明代宗的功绩得到后世之人的认可。吴晗:\"景帝是个好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总结:明代宗在北京保卫战,使大明江山转危为安。临危受命,削平祸乱。让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是一位明主。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太过仁慈,历朝历代皇权争斗,都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

4

明代宗朱祁钰的人生可以说是大喜大悲,在不想当皇帝的时候被人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享受权力带来的美好时又被人无情的剥夺了一切。他在位的时间正是明朝风雨飘摇的时候,期间的一些措施对稳定朱家王朝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位后期的一些行为如更换太子,圈禁英宗等,令臣民失望,给了英宗复辟的机会。下面简要介绍其功过。

一、挽大厦之将倾。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太师也先入侵大同,英宗朱祁镇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包围,大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太监王振及从征大臣英国公张辅等50余人遇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立英宗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在于谦等主战派大臣劝进下,朱祁钰于九月初六即位,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稳定了人心,也使所俘的英宗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挫败了也先用英宗胁迫明朝就范的目的。

朱祁钰重用主战派大臣于谦,为居守京师做了大量的军事准备。

10月,瓦剌兵临京城,13日双方发生了激战,于谦、石亨在德胜门击败了瓦剌,后来瓦刺败走。

景泰元年(1450)八月,也先送还了朱祁镇,明朝对瓦刺的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克服弊政,励精图治

景泰二年(1451),景帝根据征询到的意见,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

1.政治上,改变正统年间的一些弊端。

景帝朱祁钰接受太监王振专权害国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他将擅权的太监金英抓起来严办。”景秦二年春,奉御善增在监督兵马操练的时候,与大臣勾结。景帝接到举报后,立即将其治罪。景帝对宦官的禁约颇有成效,他在位期间,太监不敢肆意妄为。如景帝的亲信太监兴安,守本分,而且多次出言保护于谦。

景帝很重视清吏治,他认为:治理好国家,首先要选拔合适的官员,有了合格的官员,政事才会处理得当。因此,景帝积极探求一种合理的选官制度。

在永乐年间,地方官有空缺,由吏部选择贤能之人推举,御史出现了缺口,由吏部从进士中推选。

到了宣德年间出现了大臣直接推荐的情形,于是显现了走后门拉关系的风气。对此,景帝决定“今后方面、郡守、御史有缺,吏部从公推选务在得人。若有不公,六科十三道其劾奏之。”后来在任命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时候,采用了有三品以上的官员联名担保的形式。

由于景帝重视选贤任能,当时所选官员是比较恰当的。

2.经济上,劝课农桑,发展生产。

景帝在位期间,保护小农经济,安定民生,发展生产。

景帝多次令地方官吏发展农业生产。景泰四年十月,敕谕各处镇守、巡抚等官劝课农桑,人都要及时耕种,鼓励开垦荒地,鼓励因地制宜。这些规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景帝限制土地兼并,多次勒令兼并之家将田产还给原主。京师附近的土地兼并严重,对此,户部提出丈量这些地方的土地,多占的要退还给农户。景帝同意了这一主张,缓解了土地兼并。

景泰二年,外威汪泉侵占了大量土地,景帝知道后下令将汪泉侵占的16320顷土地,还给原主人。这一措施,不仅打击了汪皇后家族,也震慑了其他权贵。

这些措施和规定,有一定程度上土地兼并的发生,维护了小农的利益,安定了民生,发展了生产。

3.军事上,改革京营制度,确立了团营制。

明朝的京军分为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总兵官负责训练,五都督府管理日常事务,兵部负贵调动,战时则临时选将统兵作战。

这一制度的弊病在于统兵将领不熟悉部队情况,号令不同意,容易误事。于谦奏请团营训练。

景泰二年五月,在景帝的支持下,于谦对京营制度动了大手术,其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 第一,建立团营,选拔三大营精兵十万。分五营训练,每二万人为一营。毎一队五十名,一人管队,毎二队又立领队官一员;毎千人设把总官一员;毎三五千人又立把总都指挥一员。其管队、把总、大小总兵官量才录用。

  • 第二,总结了与瓦刺作战的经验,提出了安营及作战的方法。

  • 第三,进行实战性训练。

这次军事改革,使兵将相识,加强了实战性训练,提出了合理的作战方法,极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力。

景帝在位期间,注重克服前代各种积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使景秦朝致治较为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军事制度的改革,增强了明军的战斗力,使景秦年间“渐开中兴”之治。

三、贪恋帝位,虐待兄长,造成夺门之祸。

皇帝的宝座改变了朱祁钰最初谦让的态度。登基不久他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他决定到手的权利不会轻易让出去。

1.对待兄长薄情寡义。

在迎接朱祁镇回京的问题上比较消极。

朱祁钰的心思应该和宋高宗赵构有些相似,都不希望被掳走的皇帝不要回来。否则一旦英宗朱祁镇回京,自己的皇帝是让呢还是不让?让出帝位自己舍不得,不让呢?合法性就会被质疑。

为此,朱祁钰在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回京的问题上特能装傻。景泰元年(1450年)六月,也先表达了送英宗会京的意思,愿意与明朝讲和。

景帝朱祁钰怕哥哥回来来抢他的皇位,而当时大臣们都主张速派使臣去迎回朱祁镇,于是景帝就召群臣商议,吏部尚书王直奏说:“太上皇蒙难,应该早日迎回。”朱祁钰听了很不高兴,说:“我不是贪恋这个位置,是你们强迫我做的,现在你们要迎回太上皇,你们什么意思?!”群臣听了不知所对。于谦说:“皇帝的位置已经这样了,谁敢提其他的建议?”景帝听到皇位不再改动,决定安排使者出使瓦剌。但是使者李实带去的敕书里却没有迎回太上皇的只言片语。李实只能探望了一下朱祁镇就回去了。

然而,在蒙古瓦刺方面,也先觉得人质朱祁镇已毫无用处,决意要送还给明朝。于是,不久之后出使瓦刺的都御史杨善,这次的敕书依然没有迎回朱祁镇的语言,杨善把英宗朱祁镇带回到北京时。朱祁钰派到居庸关迎接“太上皇”的礼仪是:“用轿一乘,马二匹”。杨善也没有得到他想象中应该得到的奖励和升迁。此后数年,朱祁钰将长兄朱祁镇囚禁在南宮,为了防止他与外人联络,朱祁钰派人将南宫大门的锁用铅水堵死,将周围的大树全部砍掉了。并派靖远伯王骥守备南宫,不许群臣去朝见,也不许朱祁镇和廷臣交往,防止朱祁镇和群臣联络进行复辟活动。

2.改立太子,大失臣民之心。

景帝朱祁钰一直想废掉皇太子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苦于找不动正当的理由。太监王诚、舒良为朱祁钰出了一个主意,在“易储”前,先对大臣们加官晋爵和赏赐金银,进行笼络,堵住他们的嘴巴。朱祁钰先后将都御史杨善、王文,阁臣陈循、高谷、江渊、王一宁、萧镃、商辂或加官进爵或赏以财物。朱祁钰看到时机差不多了,就提出了改立皇太子的建议。

据说,讨论易储时,景帝朱祁钰命大臣分成赞成和反对两部分,而当时的太子太傅、兵部尚书于谦,投了赞成票。然而,反对的人也不少,如刑科给事中林聪坚决不不署名。朱祁钰在易储上的做法,大失人心。

泰八年(1458年)朱祁钰病重时,徐有贞联合石享、宦官曹吉祥等人发起了一场政变。正月十六日晚上,他们率领大约400名禁军赶赴南宫,砸开门锁,将不知所措的朱祁镇用轿子抬着,夺东华门进入皇宫,清晨,“太上皇”朱祁镇临朝复辟。史称夺门之变,也称为南宫复辟。不久,病重的景泰帝朱祁钰死于南郊的斋宫。

5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朝皇帝里面很特别的一个存在,被废除过帝号,又被恢复过,也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没有安葬在十三陵的明朝皇帝,原因当然是他和兄长明英宗之间的皇位之争。

明代宗朱祁钰对于明朝的延续来说,很明显是有功的,公元1449年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本来被俘的明英宗是留有儿子在家,并且已经封为皇太子,是法定继承人,但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却担心皇帝年纪太小,不足以领导军民抵抗瓦剌大军,所以坚持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以成年藩王继位来安抚军心、民心,并带领大家赶走瓦剌人。

朱祁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外藩的身份继位,他在位期间最大功绩当然就是放手使用于谦,并且以国家元首的身份领导大家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成功的将外敌赶出长城外,还将瓦剌人准备利用被俘的明英宗进行的各项阴谋一一击败。

至于后来和回到明朝的明英宗之间的纠葛,实在是很正常,朱祁钰本来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也早早的出外就藩(就是封藩在北京附近),只不过因为意外才当上皇帝,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没有谁当了皇帝后还愿意退下来。

甚至于朱祁钰还为了皇位就在他这一支传承下去,贿赂百官,想把皇太子换成他自己的儿子,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行为,既然让他上去了,他就该为皇位和后代着想。而且朱祁钰也算不错了,关了明英宗七、八年,却始终没有对这位对他的皇位威胁最大的人下手,即便他的儿子已经夭折的情况下。

当然,他最后被颠覆也是因为儿子被夭折,他绞尽脑汁才立为太子的唯一的儿子不幸病死,然后他自己也病重,这就不怪底下人起不好的心思。总得来说,明代宗朱祁钰的上位是明英宗自己折腾出来的意外,不是自己要争的,被赶下台也是意外,谁让他没多生几个儿子备用?

被囚禁俩了多年的明英宗对他的怨气很大,在朱祁钰死后下诏书严厉指责他,给他“戾”的谥号,还不准他葬入十三陵。好在后代皇帝都知道他扶危定难的功绩,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时就已经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南明时,弘光皇帝继续追谥,不但完整的给了他17个字的皇帝谥号,还追加了“代宗”的庙号,也算是给了朱祁钰正确的对待和承认。

6

朱祁镇、朱祁钰说起来,朱瞻基(宣德帝)实在不是一个好父亲,虽然他在治理国家上,表现出突出的功绩,但可惜在子女的教育上,他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朱瞻基去世的时候,朱祁镇作为长子才8岁,朱祁钰只有7岁。这两个孩子基本上都是在深宫之中长大,根本不懂得如何治国理政,在正统年间,完全是靠着内阁以及张太皇太后才撑起来的,朱祁镇崇尚祖先丰功伟业,结果在土木堡一战,落了个全军覆没,是整个明中期颓丧的罪人。直到复辟以后,才略微得到一些经验教训。从表面上来看,朱祁钰的功绩比朱祁镇更大一些。虽然他在位只有8年的时间,但国家因此而欣欣向荣,有了一丝生机。

第一、土木堡之间以后,朱祁钰在朝堂稳定局面,收拾人心,起到积极的一面,这一点有助于于谦在后来北京保卫战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政治上,朱祁钰极力消除宦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任用贤臣,使得朝堂上的政治风气得到显著的提高。
第三、自景泰年间,全国各地爆发水患等灾祸,对于受灾严重的地方,分别予以不同的减免赋税,为了节省开支,他下令从后宫中节省吃穿用度,并派专人治理水患。使得大明王朝30多年再也没有大的水患爆发。
从这一系列的行为上来看,朱祁钰堪称是一个好皇帝,尤其是内阁失去了三杨,朝廷失去了张太皇太后上的又一次革新。然而从背后来看,朱祁钰并不是主观上要这样做的,而是被后面大臣推着做的。朱祁钰在监国时期,很明显朝堂上的群臣就有失去控制的局面,甚至发生了当庭殴死大臣的情况(午门血案)。而且朱祁钰在政治上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是下面大臣给出的实施措施。比如治理水患,水患就摆在那里,不得不去治理,就好像家里的屋顶,不是有事没事儿都上去看看要不要修,而是出了问题以后才修补。说起来也是一个讽刺,景泰帝治理水患,用的是徐有贞(此人后来是夺门之变的首功),多么讽刺。再比如军事上的成就,更多的是仰赖兵部尚书于谦。朱祁钰一朝全部的功绩,都是因为他被逼到了眼前,因而不得不去做。从朱祁钰本身性格上来讲,他和他哥哥朱祁镇基本上没有区别,他们自幼生活在后宫之中,很难体会民间疾苦,从做皇帝的角度来讲,两人也许都不合格。

7

在整个大明王朝的十六个皇帝中,有一个比较奇特的存在,就是明代宗朱祁钰。朱祁钰本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个儿子,在自己的哥哥朱祁镇当上皇帝之后,他被封为亲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朱祁钰应该就此富贵一生,没有什么问题的。

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在瓦剌也先入侵的时候,明英宗朱祁镇轻率地率领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也先击败,几乎全军覆没,而作为皇帝的朱祁镇则被瓦剌军队给俘虏。也先在得到了明朝的皇帝之后,自然把他当做奇货可居,打算利用朱祁镇作为人质,从大明朝获取巨额的好处。

如果这样的话,当时大明江山确实处于岌岌可危的时候,兵部尚书于谦等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坚决立朱祁钰为新的皇帝,断了瓦剌的念头。本来没有任何可能当上皇帝的朱祁钰,因为这次意外发生,最终被大臣推举出来,登上了皇位。不得不说权力这个东西实在是一个诱人的东西,朱祁钰当上皇帝之后自然就不愿意再下台,所以也不愿意赎回自己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

不得不说,朱祁钰当皇帝的时候还是有一定功绩的,至少抵御了瓦剌的入侵,避免了明朝短期灭亡。同时他在朝政上,任用于谦等大臣,虽然称不上大治,但是也算得上是比较清明的时代。不过朱祁钰的命实在是不大好,他的儿子在他当上皇帝之后不久就夭折了,而他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年仅30岁就英年早逝。因此朱祁镇很快得以复辟,并且将朱祁钰在年号给砍掉,草草的以亲王之礼安葬。朱祁钰之所以短命,恐怕也是因为他在皇位上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假如他没有碰到这件事情,一直当亲王的话,我觉得他应该能多活很长时间。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8

明代宗朱祁钰,一位本来与皇位无关的王爷,却因为“土木堡之变”被推上皇位这个令万人羡慕的座位。朱祁钰在这个座位上坐了仅仅八年,八年内,立下自明成祖朱棣篡位以来,最耀眼的功绩-保卫北京城,补了自己哥哥朱祁镇捅下的娄子。也糊涂了一回,不遵守约定,废掉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功绩


“土木堡之变”后,刚刚上位的朱祁钰,面临着一个关于明朝未来国运的严峻问题,那就是迁都或者不迁都。“土木堡之变”中,北京三大营20万精锐全军覆灭,留守京城的话,未必抵挡的住士气正旺的蒙古大军。南迁的话,就会丧失差不多半壁的江山。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早晨,明朝展开了关于迁不迁都朝会。朝会之上,大部分人选择了迁都,少部分人选择坚守。在两派人喋喋不休之际,兵部侍郎于谦,以北宋南迁,“靖康之耻”,来说服众臣。突然间风云转变,大部分人站在了于谦那边,少部分人依旧选择迁都。

不管多少人选择迁都还是坚守,抉择权终究只在皇帝朱祁钰的手里。迁都的话,将会丢失半壁江山,保住性命。而不迁都的话,一旦京城被攻破,朱祁钰自己就得成为蒙古军的俘虏,遗臭万年,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在坚守可能丢失性命,迁都则能保全性命的两种选择下,朱祁钰选择了站在于谦,可能丢失性命,但依旧要坚守北京城,誓要和京城共存亡。备战!迎战士气正旺的蒙古大军!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主管保卫京城的战事。

朱祁钰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蒙古大军来犯之际,于谦带领京城九门将领守住了京城,守住了大明王朝的颈椎,全城上下一片欢呼!朱祁钰的这个选择,彻底影响了大明王朝未来的命运。

过失

朱祁钰在皇位上坐久之后,对皇位产生了依赖感,虽然自己的哥哥朱祁镇已经回来,但朱祁钰丝毫没有放弃皇位的打算,甚至还把自己的哥哥囚禁起来。被野心冲昏了头脑的朱祁钰,除了将自己的哥哥囚禁起来,还打通内阁成员和众大臣, 背弃当初和孙太后定下的约定,废弃了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太子。虽然朱见济仅仅被立为太子,两年后便去世,但朱祁钰被野心冲昏头脑,不遵守约定的行为,永远的载入了史书之中。

9

明代宗朱祁钰受命于危难之时,并最终在大明铁血宰相于谦的辅助下,力挽狂澜,挽救了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因此,朱祁钰的功绩绝对是远大于他的过失。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不听百官劝谏,在奸宦王振的教唆下,率数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导致土木堡之败。此战,明朝大军几乎全军覆灭,随驾的文武百官也多半殉难,而朱祁镇自己更是沦为瓦剌俘虏。

在此生死存亡的为难之际,明代宗朱祁钰被太后和于谦推上皇座。即位后的朱祁钰一改之前懦弱怕事的性格,他一方面通过整肃内部,惩治奸佞,安定了京师的人心;一方面又将北京城防交给于谦,让其组织防守,指挥守军抗击进犯的瓦剌大军。最终,取得了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挽救了大明王朝。

虽说,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确实挽救了明朝的危局,但当时摆在朱祁钰面前的,却是一个烂摊子。土木堡之败,让明朝自洪武到仁宣以来八十多年积攒的国力亏耗严重。并此外,由于大量随驾官员、勋贵的死难,更是对明朝的政治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而朱祁钰在位虽然只有短短八年,但他在位期间广开言路,招贤纳士,通过提拔和选任新晋官员,逐步重构明朝的管理体系,使得吏治为之一新。与此同时,朱祁钰为了尽快恢复国力,在经济上采取相对舒恕的政策,与民休息,加快恢复生产......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明朝国力得以恢复,渐有中兴之势。

至于朱祁钰的过失,正所谓:“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朱祁钰也是人,他也难免会犯错,在对待自己的哥哥朱祁镇等方面,确实存在过失。但这其中,更多却是朱祁镇刻意抹黑他的。比如,在《英宗实录》中,对朱祁钰的评价,甚为刻薄。当中记录他:

“废储败常,信任奸回,居妖妓,礼胡僧,滥赏枉费,急征暴敛,秽德彰闻,上天屡戒,恬不知省,拒谏饰非,造罪愈深”。

朱祁镇南宫复辟后,更是怒斥其“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总之,在朱祁镇眼中,这位弟弟就是十恶不赦,以至于直接他的帝号都给废了。

很显然,朱祁镇的这些所谓的“罪状”,其实基本上都是捕风捉影,甚至是他主观臆造的。即便是朱祁钰备受后世诟病的对待英宗方面,很多也都是朱祁镇在复辟后,刻意夸大的。试想想,要是朱祁钰真想要朱祁镇死,他能活到南宫复辟那时吗?

事实上,“力挽狂澜、中兴王朝”的朱祁钰,其个人功绩要远胜于那个“宠信奸宦、丧师辱国”的朱祁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10

明代宗朱祁玉这个皇帝也是当的比较憋屈的,先是不情愿的当了皇帝,后来想立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却被文官百般阻拦,后来儿子早夭,自己重病被政变搞下台,死后被他哥刨了皇陵,帝号也被他哥削了,真的是一个比较惨的皇帝了。

没有功劳但是也有苦劳吧,况且朱祁玉开始又一位有功绩的皇帝。

那么来看看明代宗朱祁玉在位时有何功绩。

我们知道明代宗上台是因为他哥土木堡兵败被俘,当时瓦刺紧逼明廷,而朱祁玉上位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击退了也先,迎回了明英宗朱祁镇。最起码是暂时解决了明朝的外患。

而在内政方面朱祁玉用人还是非常靠谱的,不像他哥朱祁镇用宦官王振差点把天下都输掉了。

在朱祁玉在位期间,当时朝廷有于谦、彭时、王文、王越等一大批能臣,王越更是在明朝罕见的以文官封爵的能人。在王越当政的时候,明朝的太监势力收到了很大的压制。所以在用人方面朱祁玉做的还是比他哥要靠谱的多。

对于明代宗朱祁玉的评价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明代宗在位虽然算不上是英明神武,但至少是知人善任,危机来临是敢于大胆放权于谦,挽救明朝于危难之间,虽然有自己的私心,但总归是没有失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