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说纸的问题。

我国大量用纸,是晋朝开始的事儿,殆无疑义,如洛阳纸贵一词就是这时流传下来的。不过,纸发明于何时呢?

严格说来,讲“秦帝国及之前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其实也是不太准确的,至少要谨慎一些。考古学家在甘肃天水放马滩的西汉初年墓中,发现了绘在纸上的地图,而且看上去还是比较成熟的,由此不妨推测,纸张的实际发明时代可能还要比西汉初期更早一些。当然,这就有待于更多考古材料的证实了。


再来说玺印的用法。

先秦至两汉时期,最常用的书写材料是竹简,此外还有布帛。想在竹简上盖章,当然也很困难,因为竹简不平整,之间还有缝隙,盖不全。

所以那时候古人用的是另一种“印泥”。

我们今天通常用的印泥是用朱砂、纤维、油调制而成的,盖在纸上很牢固,那时候的印泥没这么复杂,真的就是一块泥,只是黏性比较好,也被称为封泥。

用玺印的根本目的是取信,所以也说印信。上至圣旨,下至个人信件,盖了印就生效了。古人用竹简写完书信或者诏令,卷起来,然后用绳子捆扎好,再给绳头按上一团泥,最后用玺印盖个戳,只要封泥没有破坏,收信人就知道它没有被打开过了——这个做法很像西方流行的火漆印章。

考古工作者不仅发现过古代的印,也发现过被盖了印的封泥。比如下图所展示的,是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的一块西汉封泥,有四个字,读作“阳陵令印”,阳陵是汉景帝的陵,陵外面有一座城,即阳陵邑,主管官员的印盖在封泥上并保存了下来。

可想而知,如果印太大,那就没法在印泥上盖戳了,所以先秦两汉时期的印普遍较小,常见的方寸之印,即边长只有一寸,哪怕皇帝用的也一样。比如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公的西汉“皇后之玺”,印面边长为2.8厘米,与影视剧中展现的“大印”很不一样。

最佳贡献者
2

始皇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在战乱中失传很久,大家在潜意识里觉得秦始皇的那方玉玺个头儿应该非常大,但事实上,如果从当时书写习惯推测,这个印玺应该只有火柴盒那么大。

这不是瞎猜,《三国志》就记载传国玉玺有三四寸,汉寸换算下来,就是边长不到2.5厘米的样子。

为啥这么小?因为魏晋之前,我国的书写材料都是竹简,太大的印玺是没办法用的。既然没法印在纸上,那么这一时期的印玺又是干嘛用的呢?

喜欢篆刻的朋友一定知道,目前出土的魏晋以前的印玺,大部分都是阴刻,也就是文字是凹进去的。

为什么要这样刻呢?这是有实用原因的,因为当时的公文是写在竹简上的,写完之后,需要包扎好,然后结绳捆扎的地方用封蜡封好,盖上印玺,防止私拆。

这并非胡乱说的,而是秦律《行书律》中的规定。

所以,从功能和使用上,要求印玺最好是阴刻,且不能太大,因为毕竟是要盖在封蜡上的。

东汉蔡伦造纸,但纸张的真正普及已经到了魏晋时期了,这时候的印玺也就不再用作在在蜂蜡上用印了,便慢慢成了盖在纸上标识身份彰显地位的东西,所以慢慢越做越大,成了明清时期的那种大印玺,也是大家最熟悉的玉玺模样。

3

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早期就有了纸,不过那时候的纸,是比较原始粗糙的。那么在秦朝纸没有发明之前,早就有玺印存在。考古发现了商代的古印,周代玺印也不少。这些玺印的使用有这么几种。

1.印在软质材料上。如丝帛,动物毛皮的背面。不过,这样的印痕没有保留下来。2.印在陶瓦器皿的毛坯上,经过烧制,即便是原来的玺印不存在了,印痕也可能保存下来。3.烙马印。较大的铜印,烧红后给马留下印记。此种情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可见到。但所谓的印,不是篆文,也不是铜印,只有个“烙印”的形式而已。4.在简札的封泥上打印玺,防人偷看。印泥干后,就是“封泥”。就是西汉有了纸张,简册没有马上退出书写领域。故,汉代封泥有不少发现。此外,在周代青铜器上,也发现有印压的痕迹,先在泥范上印上或文或图,再翻砂浇铸。

至于印材,这段时间有陶印,以铜印居多,也有玉印,木印等。

战国烙马印:日庚都萃车马

秦汉封泥

印章又分为文字印,肖形印和混合型印。古代玺印,除了文物价值,考古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对于今天的篆刻创作仍然有很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4

简单明了,先上两张图片:


把竹简刻字的一面朝里,卷成一卷,拿绳子绑紧了,在绳结处封上粘泥,再盖上印玺也就行了。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一批秦简,这批秦简其中有两条《行书律》,其中一条就说明了题主的问题。

所谓《行书律》,就是公文寄发的规定事项。

秦帝国《行书律》规定:公文寄发前,须把竹简包扎紧实,绳扎紧实,封泥盖印,以防私拆。

这里有重要的一点必须另外解释。

现在我们日常所见的书画用印,书法用印以及各种私人印章,秦之前还没有出现。

印玺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只是为了保密需要,为了权威彰显需要。

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用到印玺的地方根本没有。

并且,纸张发明之前的印玺和纸张发明之后的印玺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是阴刻(文字刻为凹形),一个是阳刻(文字是凸出的)。

阴刻的印章盖在封泥上,文字笔画是凸起来的,字迹不容易模糊,是立体的(如第二张图)。

阳刻的印章盖在封泥上,文字笔画是凹下去的,经风沙一吹,字迹很容易就模糊了。

而阴刻的印玺盖在白纸上呢?红通通一片,然后细若游丝的几个白线条,着实的没法看!

除非是特意为止,把笔画刻的粗粗的。

这就属于雕刻艺术的范围了,和题目关联不大了。

5

发公文自然是需要盖印,这是我们的共识,在秦国时期也不例外,但是,在秦朝时,除了落款盖印章之外,还有很多种的盖印章方式。

直接盖在文件上

1、记载文件的“帛”上。和我们现在一样,在发放文件的时候,要在落款处盖上印章。在秦朝时,虽然大家用的最多的,还是竹简,但是一些重要的东西,都是记录了“帛”上的。“帛”是丝织品,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可以印字,非常方便。

2、传递军情的纸上。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纸上。这种纸和现在所说的纸有一定的区别,这种纸是丝絮纸。商周时代,人们在育蚕缫丝取丝棉的过程中,发现遗留在竹席上的残丝漂絮晒干后揭下来可供书写,人们利用此原理生产了世界上第一种纸,称之为“丝絮纸”。古代在军情传递的时候(主要是先秦时期),为了防止情报被敌人截获,因为丝絮纸轻薄、易折叠、容易隐藏的特性,便把军情写在丝絮纸上,藏好传递。

3、其他的软质记载品。这类记载物载体在我国用的不多,但是也有临时使用的情况,比如羊皮纸、麻布上。

盖封泥上防拆

虽然在秦朝时,已经有了软质记载物,但是他们普遍价值太高,一般还是以竹简记载为主。当时的人用绳子将写好字的竹简捆结后加盖封泥盒,或者直接在简牍上加盖封泥,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泥封是印章按于封泥上作为实物和竹、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东汉卫宏《旧汉仪》中就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

当然了,秦汉时期,印章的作用比较复杂,所以多以阴文为主,这样能更好的为当时的需求所服务。特别是用在泥封上的时候,阴刻印文盖上之后,反而会呈现出凸起的阳文状态,让人更加容易辨别真伪。

6

有首古诗是这样描写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竹帛烟消帝业墟,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三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说得很明显,秦以前的书都是写(刻)在竹简上,官方的重要的文书则写在絲织品“帛”或布匹上,加盖官印就很简单了。秦统一中国后,为了他的万世基业,把以前各国的书“竹简”和文书“帛”都集中燒掉了。后人在总结秦败亡是时才有上述这首诗。

7

古代圣旨或其它重要文件是用丝帛做材料的。它的造价昂贵,其本身就是一种权威象征,为了防伪,加盖了印玺。印玺的颜色(印泥),是用天然朱砂制成的,它印在浅色的丝帛上既醒目又牢固,是绝好的搭配。现在民间保存的一些古画或书法作品仍然都是绢质的。由此可见,在古代用绢帛作书写绘画材料是有传统的。

8

这个问题我也想问?

9

1.当时是把竹简捆扎好,用封泥封上,印章盖在封泥上,各大博物馆里有很多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印泥封泥;

2.虽然说纸没被发明,像重要的文件,需要用玺,是有类似纸的材料的,只是造价比较贵,如帛、娟等。

10

封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