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在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时候,开国总理尼赫鲁曾经有过一句豪言壮语:“印度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么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不成为一个国家。”。还有一句是:“今天全世界都认为亚洲的未来将强烈地由印度的未来所决定。印度越来越成为亚洲的中心”尼赫鲁这番讲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针对甘地的。

甘地是印度的国父,是在他的带领下印度才最终取得了独立,但甘地争取独立的方式很特别, 不是武装反抗,而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思想,通过绝食和静坐,赶走了强大的大英帝国。说白了就是“忍”的方式逼走了英国殖民者,而且在四十年代,甘地对中国全面抵抗日本侵略者感到不理解和反对。他希望中国和印度采取一样的方式对付日本侵略者。这真是有点无知了。在印度独立以后,甘地和尼赫鲁对国家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甘地虽然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伦敦大学学院的法学学位,并获得律师资格。但却十分反感工业化。他希望印度走小农经济。

甘地可以说对英国人非常不待见,他反对英国给印度带来的一切现代工业成果,不要机器、不要铁路,主张恢复传统乡村的手工劳动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恢复手工纺织业。甘地具有现代文明的素样,伦敦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他熟知英国的现代化,亲身感受英国的繁荣。也知道如如何操作这一切,甘地不是满清的老顽固。一个思想开放又亲历过现代化社会的人,居然要让自己的祖国印度以小农经济立国,放弃现代工业化,要知道,英国给印度留下的工业化的底子可不薄啊。甘地行为实在是难以理解?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他的经济思想没有实现,关键是死的太早,印度正式独立以后,如果那时候甘地还活着。尼赫鲁的工业化还能实现吗?

与甘地思想与经济思想截然不同的就是尼赫鲁,印度的开国总理。同甘地一样,尼赫鲁也是英国培养出来的精英阶层,就读于英国贵族学校哈罗公学,剑桥大学自然科学荣誉学位,1920年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47年8月15日任印度首任总理。可以说,印度自打建国就把自己放在了和美苏平起平坐的位置,和甘地一样,尼赫鲁也瞧不起宗主国英国,尼赫鲁虽然毕业于英国,但却向往苏联的经济模式。因此尼赫鲁时期,尼赫鲁的经济效仿的苏联,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印度必须工业化,走大国之路。就印度的发展方向而言,尼赫鲁是正确的,甘地是错误的。当然能否实现是另外一个问题。

从1947独立到现在,独立后的印度不仅在大国间游刃有余,与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十分亲厚,与欧洲国家关系热乎,印度在国际上只有朋友没有敌人 。从尼赫鲁开始,印度就有着强烈的印度中心论和印度帝国论。印度的野心,应该源自大英帝国的外交战略继承,这也许是英国带来的遗传吧,印度总统卡拉姆说过:“弱小并不令人尊重,因此我们必须强大”。话虽好,但现实却决定很难实现,印度的问题在于,他缺乏凝聚力,国内宗教多、民族多、党派多、阶层多、腐败多、叛乱多、内斗多。印度在未来一两百年内长时间也很难强大起来。科技,经济,工业和军事在所有大国中是最落后的。印度从国家层面上的未来很不确定。从这一来看,也许甘地是正确的,他看清了印度的本质。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感谢你的提问。印度是我们的邻居,他们也一直想成为发达、富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当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就是这样一个梦想印度成为大国的领导人。他为了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不惜与中国一战。最终,伟人毛主席看破了这个纸老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得印度屁滚尿流,至使中印边界太平到现在。当时,尼赫鲁仗着比我国综合国力强,又有美帝这个虎爹撑腰,突然发动中印战争,被我们正义的自卫反击,战胜了侵略者。现在的印度又在做梦,我们要时刻警惕这个邻居。谢谢!

3

印度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当年尼赫鲁抛出这个概念,不少分析原因的答案,竟扯到当代印度,只能说“马后炮”的火力够猛。就事论事,我们还是回到尼赫鲁的时代,来理解尼赫鲁为何提出这个口号。

尼赫鲁,可能还有些网友不熟悉,一句话介绍:他出自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家族,祖籍在克什米尔山区,印度开国总理。他在《印度的发现》一书里这么写道: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吸引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要当一等一的大国,在精英的心里那是天经地义的存在,仅仅举3个最重要的指标说事:从历史文化上来说“印度必须是大国”,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印度必须是大国”,从综合国力上来说“印度必须是大国”。

历史文化角度,古代印度地区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无愧于人类的瑰宝。这一点不需要多解释,毕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宗教、数学、文艺都很有亮点。这么辉煌的过往,印度人可一直记在心里,期待当“有声有色的大国”的国民,也就不足为怪。

地缘政治角度,二战后新生的印度,这国土面积一点都不小,尤其国土就像一把锥子深深插进印度洋。专家们说,印度半岛就是大号克里米亚半岛,控制后者就拥有黑海,控制前者就控制印度洋。凭着这份地利,印度从二战至今,始终可以收到来自各方的示好。

综合国力角度,尼赫鲁时代的印度,刚刚接管英属印度的大部分遗产,这份厚实的家底比当年的中国可要好太多。恰好,欧洲列强在二战里皆是元气大伤,印度的底气更加充足,提出要做“有声有色大国”并非是空想。从1951年到1965年的3个五年计划,印度已经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并且工业的平均增长率约为8%。

最近国人经常会诟病印度军队,连几发子弹都不能全面供应,还要大量进口。话是没错,你这是拿印度跟中国在比,如果换成多数国家来比,其实印度并没有这么糟糕,甚至还有点优秀,头顶“有核国家”的帽子也不会太差到哪里。

从尼赫鲁时代开始,尽管印度国内各种麻烦事不少,国外也是战争阴影久久笼罩,但是不可否认它一直在向好,印度崛起这是一个事实。印度有着“天朝上国”般的迷梦,他们的政治精英,始终秉承着婆罗门式的世界观——印度要居于世界的中心位置。当年,尼赫鲁想的大国地位,现在的印度人根本没放弃,申请加入联合国常理会就属他们家最积极。

4

导读: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他的作品《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明确表达了“印度要做一个有声有色大国”的期望。印度历史上只是地理的概念,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国都。没有经过革命从英国手中接过衣钵以后,庞大的国土、充沛的人力、继承自英国殖民者还算不错的工业体系,这都让印度有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的基础。况且印度作为独立于北约、华约以外的第三股势力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美苏拉拢的对象具有相对超然的地位。作为开国总理的尼赫鲁表达一下野望也是无可厚非的,正如同现在的印度自负且盲目的优越一样不但到处挑衅,还想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表达过对尼赫鲁的看法:“尼赫鲁才华出众,目空一切,贵族气息重,脾气暴躁,高傲自负。有时还咄咄逼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强烈的优越感。“作为接受英式精英教育多年的印度开国总理,在拥有庞大资源和有利的政治环境下展现自己或者说印度的”野心是一种膨胀的结果。“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这样的观点除了展现印度的自豪感以外,同样透露出尼赫鲁民族主义和霸权主义色彩。


印度获得独立后从英国继承了不错的工业体系,加上庞大的国土面积、充沛的人力资源、独特的地缘环境;这些都成为尼赫鲁大国梦的有效支撑

印度曾经是英国殖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印度也有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支撑。印度富庶的产出、温顺的国民都让殖民时代的英国获益匪浅,所以当时英国也加大了对英属印度的投资。1947年印度独立时接收了大批英帝国遗产,包括原殖民地政府管辖的企业、机场、铁路、港口、航空、兵工厂、邮电系统、发电站、水利工程以及现成的国家银行系统等等。相当于当时印度的起点很高:包含英国在印度银行超过百亿卢布的资产和相应的英国需要偿还印度的债务,折合美元将近百亿美元。这在40年代可是一笔非常丰厚的资产,要知道我国在80年代末外汇储备都没有突破百亿美元。所以当时印度独立时拥有相对丰厚的家底儿,相对其他经过革命一穷二白的第三世界新独立的国家要好很多。


而印度独立后超过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充沛的人力资源、大量可耕种的土地,都让印度具备成为尼赫鲁心目中大国梦的有效支撑。而在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北约、华约对峙的情况下,印度作为英语系资本主义国家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美苏争相拉拢的对象。况且印度成为独立于两组织第三方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虽然一直和苏联保持默契但是并未被美国针对。相当于印度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因此技术资金都没有被刻意的封锁。


印度地区霸权主义也在遵循尼赫鲁“印度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的国策

独立后的印度在尼赫鲁时代逐渐诞生的民族主义情节的推动下,武力解放果阿、收回法国殖民地一时风头无两。经济上贴近苏联、接受苏联的援助,并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中采用五年计划直到21世纪。这种地方霸权主义即便在1962年被北方大国迎头痛击后也没有悔改,吞并锡金、挟制不丹尼泊尔马尔代夫;三次印巴战争中肢解巴基斯坦,扶植孟加拉独立。印度俨然以南亚霸主自居,把南亚地区视作自家后花园。所以尼赫鲁时代“印度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的信念,已经成为印度的国策被不断的推行。

也就是说本来不是一个统一国家的印度在前宗主国英国的身上学到了野心,也继承了英属印度的对外政策和手段。尼赫鲁的“有声有色大国”梦想直接催生了大印度联邦、的野心:整个南亚,包括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以及中亚都纳入大印度联邦的范围。这种痴心妄想除了在南亚“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以外,其实力远远配不上野心。


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和军事的不断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印度产生了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野心

莫迪上台后的第一个任期内印度经济飞速发展,在印度逐渐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的同时也让摸底经济学受到各界的广泛推崇。极具增长的经济实力让印度更加的“霸气外露”:政治上配合美国印太战略遏制北方大国的崛起;每年耗费数百亿美元在军火市场大笔采购,甚至喊出了美国近期都不敢想的同时打赢2.5线战争的口号;甚至屡屡萌生了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野心。然而从进入莫迪连任开始GDP增速就逐渐下滑,新冠累计确诊人数也不断飙升大有冲击世界第一的架势。印度的有声有色大国之梦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5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d7c0a15e6444cf7a6d6eeaf8fd05ca7\

6

说起来印度的有声有色,并非奇闻。1947年终获独立以后,开启了南亚雄霸之路,吞锡金,控不丹,肢解了巴基斯坦,无法不得瑟。在一个地理单元内,大国俨然天成,如何不得意?

在南亚立足以后,发起不结盟运动,非法拥核,从此他有了无数头衔,英联邦成员之一,冷战宠儿,不结盟运动盟主,等等,2019年的GDP排进了世界第五,有号与世界最佳的经济结构,“头号民主办公室”。

有了钱买武器,想买谁的就买谁的,买成了战后亚洲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买进了自称世界第四的空军,买成了世上号为第一多的山地部队。借助于航天强国的帮助,成为第4个探火的国家。

超级大国“亚太”改“印太”以后,是否正式放弃早已有名无实的不结盟政策,成为印太大旗下的一名锐先锋,也是值得观察的。

在拥有了无数头衔之后,似乎坐实了有声有色,与几个国家嚷嚷着要入常,已有了十几年的时间。只是瞒人瞒不住天,放大印度头衔之下的种种,可以看到,还有无数不被国际社会信任的地方,国际核安全公约,非法拥核,难以成为签署国;使用军队控制一个主权国家不丹,在南亚每年枪炮声不断,与邻居动辄就用强动粗,没有任何信任可言,周边的问题都搞不掂,何谈为国际社会尽到更多责任?

2019年更采取民族歧视政策,发生大规模骚乱,一直持续到现在,自己的事都搞不掂。是次新冠疫情,更暴露了印度问题多多,不知道的还以为印度免费医疗如何,可见印度的事多,要想从一个自然的大国,自然成长为一个广为人尊的大国,未来还有相当漫长的路可走。

7

首先,印度拥有悠久的文明,是当之无愧的文明古国,加之在地理上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中心地带,拥有令大多数邻国望尘莫及的雄厚权势基值。其次,天独厚的地缘战略环境造就了印度民众与生俱来的“大国情节”。1947年印度建国后,从英国殖民地脱离出来,急于摆脱一个曾经的历史古国,却是属于殖民地地位的尴尬地位,跻身地区大国乃至世界强国之林,是印度精英层孜孜以求的梦想。1949年前,中国国内还一团乱,1949年建国后,经济实力也不强,还受到西方的打压,南亚那一块,就印度一个国家最大,它还通过自已的努力把英国赶了出去建了国,自豪得不得了,而且当初属于英殖民地时,由英国殖民者缔造的印度军队曾是亚洲大陆上的“常胜军”,印度武士曾在米字旗的指引下在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里替大英帝国打下令人咋舌的疆土,取得了难以计数的辉煌战果。印度的大部分精英和民众对本国武装力量充满了信心。当时军事强,拳头就大,拳头大,就有话语权。所以建国后,就看到印度吞锡金、“接管”不丹,控制尼泊尔,现在尼泊尔都没有自已的武装力量,全靠印度军队驻扎来维持,虽然它不愿意,但是它没办法摆脱。在这一系列的胜利面前,印度飘飘然,不知所以了,自以为是到去挑事中国,直到1961年中印战争,印度才被打醒,原来有中国在边上,它还不能做老大,中国惹不得,也惹不起。



8

这句话很正确


政治正确

9

1947年,印度摆脱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新的印度如何战略定位,关系到印度的国家走向和民族命运。尼赫鲁很早就指出,“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吸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尼赫鲁在一次全国广播演说中说过:“印度命中注定要成为世界上第三或第四位最强大的国家。

印度认为自己的国际地位不是与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相比,而应与美国、苏联和中国相提并论。”印度实践证明,印度开国70多年来,历届印度政府坚持尼赫鲁提出的印度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战略定位,整体上做到了理论上有根有据,实践上有张有弛,方法上有招有式,政策上有板有眼,效果上有血有肉,印度的战略定位被实践证明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把印度视为与美、法、德、俄、中并列的世界上六个地缘战略国家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印度是文明的核心国家之一,“在正在形成的全球政治中,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正取代冷战期间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吸引和排斥其他国家的少数几个基本的极。”

印度政府制定复兴印度的大国战略,具体有五大目标,构成战略定位的五大支柱:

一是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旗手国。不结盟思想是尼赫鲁大国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大国理想,拓展国际发展空间,运用不结盟的手段能够有效维护印度的独立与安全。对印度而言,不结盟政策是个明智的选择。一方面避免了沦为美苏的附庸,另一方面得到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积极拥护和响应,扩大了印度在世界的影响力。因此,不结盟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为印度大国战略服务的。


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从左至右),均为不结盟运动的早期领导者

二是成为南亚地区霸权国。印度是南亚地区第一大国,综合国力远高于周边邻国。但印度称雄南亚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南亚第二大国——巴基斯坦的竞争与挑战。巴基斯坦是印度最重要的邻国,但不认可印度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加之巴基斯坦国内政局混乱,伊斯兰极端主义盛行,严重威胁南亚地区安全。印巴因历史遗留问题——克什米尔争端,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且两国立国理论不同,三次印巴战争更是加深两国的互不信任,因此,巴基斯坦成为影响印度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印度控制南亚地区的主要阻碍。冷战结束后,两国虽为改善双方关系作出了努力,但收效甚微。印度由于综合国力的优势,对巴基斯坦一直采用强权政策,加深了两国矛盾。印度认为,只有压缩巴基斯坦战略生存空间,才能削弱巴基斯坦对印度的安全威胁,才能维护南亚地区稳定。


三是成为控制印度洋的海权大国。印度洋物产丰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充裕,掌握东西交往的重要海上贸易通道,地理位置优越,是大国必争之地,更是印度的经济命脉。印度基于地缘政治优势考虑到,只有加强海权,将印度洋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在通往大国的道路上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牢牢将印度的经济命脉把握在自己手中。印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在《印度和印度洋》一书中指出:“从16世纪起,印度洋就成为争夺海权的战场,印度的前途不决定于陆地的边境,而决定于三面围绕印度的广阔海洋。”潘尼迦认为:“印度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因此,印度的前途如何,是同它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有密切联系的。”(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四是成为核大国。大力发展核武器是印度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认为,拥有核武器,能有效确保国家安全,是实现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印度核武器的存在,对南亚地区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威慑作用,有效保持了印度在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虽然在1998年6月4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外长会议上,五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根据《核不扩散条约》不承认印度核大国地位,但印度拥核己事实上迈出了成为世界大国的重要一步。英迪拉·甘地推行地区强权政策,保留核选择,拒绝加入超级大国制定的《核不扩散条约》,对印度此后成为合法的有核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印度朝着大国之路迈出了重要一步。英迪拉·甘地因成功地使印度拥核而受到民众的狂热欢迎,议会成员在她进入议会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把她称为拯救印度的“女神”,使印度再一次站在“伟大国家”的门槛上。


英迪拉·甘地视察核试验现场

五是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94年印度正式提出印度要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95年,印度总理拉奥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联合国安理会应根据客观标准给予发展中国家足够席位。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认为印度己具备足够的能力,做好了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准备,应加快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步伐,联合国想要使安理会真正发挥起作用,需要将印度这样具备实力的发展中国家纳入联合国体系当中,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一个国家如果同时具备促使别国按其意愿行事,能对别国违背其意愿时产生影响,这个国家便可被称为大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在全球事务发展过程中,拥有影响国际事务发展的能力。因此,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为印度的一个战略定位。


印度战略定位的五大机理


一,印度传统文化,是印度战略定位的思想渊源。传统文化是影响国家战略定位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神奇的力量,传统文化在任何国家发展过程中,都会在战略定位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印度的传统文化,对其大国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曾扮演重要角色,古印度是恒河流域的中心,其思想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播,印度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历史文化传统赋予印度人民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自豪感,也影响世界。文化的力量、幅员辽阔的领土、丰富的资源等因素,给予印度人民与生俱来的骄傲,认为印度文明影响南亚乃至世界,理应获得南亚区域大国地位和世界大国地位。

二,印度独特的地理方位,是印度战略定位的地缘依托。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拥有天然防御屏障,南接印度洋,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地缘位置的特殊性,使印度历来重视其地缘政治思想,并灵活运用于印度的大国战略,为印度实现“大国梦”提供了客观优势条件。

三,印度辉煌灿烂的历史,是印度战略定位的历史基础。印度曾历史辉煌,势力影响范围一度辐射到南亚以外地区,这也是印度一直引以为傲的资本,直到现在,甚至还有些人想要恢复曾经的辉煌光景。另外,印度也饱受殖民侵略之苦,曾被英国进行了长达200年的殖民统治,深受英国大国思想的影响。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印度依旧保留了英国殖民时期的大国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大国观念和政治意识,自称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


四,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是印度战略定位的国际环境。印度的独立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分不开,美、苏等50个国家共建联合国,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印度利用这个国际环境,高举起和平主义的旗帜,发起不结盟运动,与中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其战略定位的落实,起到了奠基和呐喊的作用。

五,尼赫鲁的经历、资历和能力,是印度战略定位的领导保障。尼赫鲁留学西方,知识渊博,交游甚广,视野开阔。作为印度首届总理,将印度定位于世界大国之列,为实现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倡导不结盟运动,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摆脱了两大阵营对印度的拉拢与控制,实现了印度的独立自主,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印度的战略定位有五大值得关注的经验:


一是,战略定位必须把握好历史趋势,把握好时代特征,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印度独立时,世界进入雅尔塔体系时代,即联合国时代,主权平等、民族独立成为时代潮流,印度顺势而为,发起不结盟运动,与中国联手,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举“和平主义”大旗,为印度增色加分不少。

二是,战略定位必须处理好大国关系,开展全方位大国外交,避免与超级大国,特别是世界头号强国发生战略对抗。与超级大国,特别是世界头号强国发生战略对抗,必然增加国家治理的成本,消耗更多的外交资源,根本不可能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印度历届政府不断调整政策,通过推行大国平行外交,全面改善同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的关系,加强彼此的合作与交流,为拓展外交舞台空间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大国外交,是印度迅速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印度善于借力、引力,积极改善与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大国关系,通过强强联合手段,实现了战略自主。尽管印度明知自己只是一枚在美国大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制衡中国的棋子,但其基于自身现实利益考量,通过依附美国,借美国之力牵制中国,防止中国“损害”印度利益,成为印度快速实现大国目标实施其大国战略的捷径。印度密切与美国、俄罗斯及日本等大国的关系,实际是选择与中国进行博弈的盟友,以谋求拓展印度之国家利益。


三是,战略定位必须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没有一个稳定的周边,就实现不了战略定位。印度对周边的经略,整体上是得分的,有助于落实战略定位。印度吞并了锡兰,肢解了巴基斯坦,控制了不丹等邻国。近年来,印度通过实行“古杰拉尔主义”,推行邻国优先政策,本着不图对等回报的原则给予邻国以帮助,积极改善印度地区大国形象,以符合邻国利益的方式推行印度大国战略,实现控制南亚地区的目的。例如,1996年12月,印度与孟加拉国就有关恒河河水资源的分配成功续签了为期30年协议,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几十年的纷争,印度还撤销了一些对孟加拉国商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1996年,印度和尼泊尔将两国的贸易条约延长到2001年,这使尼泊尔的制造业产品可以免税和无数量限制地进入印度市场”。巴基斯坦虽然没有明确包括在古杰拉尔主义所指的邻国范围内,但印度也采取了一些缓和措施,包括单方面放宽对巴基斯坦人旅游签证的限制。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印度在自己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一方面拒绝国际援助,另一方面向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提供了紧急援助。莫迪政府将“邻国优先”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通过改善与邻国的关系,发挥印度主导作用,使南亚地区充满活力,为印度大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发展机遇。为此,印度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推进其外交政策的实现。2015年3月13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科伦坡。2015年12月25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巴基斯坦,为缓和两国关系作出努力。2014年7月,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的海上边界问题得以解决。次年6月,莫迪总理访问孟加拉国,两国陆地边界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在与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的关系上做出了积极改善。


2015年12月,莫迪访问巴基斯坦

四是,战略定位必须坚持国家利益高于其他任何利益。相当长时期内,不结盟成为印度对外政策的基本框架和重要内涵,是印度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子。但印度不因为举旗而损害国家利益,只要维护国家利益有需要,印度毫不犹豫地放下旗帜,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例如,为了寻求美国对印度经济和粮食的援助,在美国侵略越南的问题上,印度表示理解美国的立场,无疑表明印度己经实质放弃了“不结盟”立场。1971年,印苏签订《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凡此种种都表明,印度实际上只是把“不结盟”作为一张牌来打。


五是,战略定位必须量力而行,不透支国力。印度独立以来,一直坚持稳扎稳打,有时看起来步子慢一点,但始终不偏离方向。印度有时显得“乱”,但没有发生过大内乱。


印度虽然一直努力谋求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但是印度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种姓制度后遗症、国内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受教育率低、印巴军事对抗等等。印度要想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实现战略定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0

我记得好像还有后面一句 要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在默默无闻中消亡。我觉得后面一种可能性更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