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国时期,经过长期诸侯割据战争,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弱小国家被消灭,放眼中国境内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来兼并战争的结果,又是中国统一的前奏。为增强国力,统一全国,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楚国使用吴起变法,赵国有武灵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要属秦国商鞍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国力逐步强盛。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的100多年时间中,秦国国力更加强盛,在军事制度方面实行按郡县征兵,完善了军队组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士卒勇猛,车骑雄盛,远非其他六国可比。在军事策略上改变了劳师远征而经常失利的战略,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渐蚕食并巩固其占领地区,实行有效占领。秦国这种优越的战略局面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六国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政局很不稳固。各国之间长期战争,实力消耗,国力被削弱。六国面对强秦的威胁,虽然屡次合纵抗秦,但在秦国连衡策略下先后瓦解而失败。他们时而“合众弱以抗一强”,时而“恃一强以攻众弱”,无法形成稳固统一的抗秦力量,给秦国各个击破以可乘之机。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布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李斯建议嬴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了。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赵攻燕、国内空虚之际,分兵两路大举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帷幕。秦国经过数年连续攻赵,极大地削弱了赵国实力,使实力稍强的赵国再无力援助其他国家。此时秦王嬴政突然派一支劲旅转攻实力弱小的韩国,公元前231年,秦军大兵压境,韩国为了延续一线生机,割地向秦求和,献出了南阳全境。然而,战争机器已经启动,不可能会停下来。秦始皇没有给韩国任何机会,势在必得。占领南阳之后,第二年就命令内使腾继续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7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代(赵国被灭后,赵王儿子建立的小国)、灭燕;前221年灭齐。

最佳贡献者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是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的。这一年,秦始皇首先向韩国开刀,派内史腾灭了韩国。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

前229年,秦派王翦向赵国发动进攻。前228年,秦军进入赵都邯郸,赵王迁被迫献出地图降秦,公子嘉逃到代郡。前227年,秦派王翦等领兵在易水之西击溃燕军主力。次年,攻下燕都蓟,燕王喜逃往辽东。前225年,王贲率兵10万攻打魏国,水灌大梁,魏王假投降。前224年,王翦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次年占领寿春,俘获楚王负刍。前222年,又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同年,王贲俘虏了燕王喜和代王嘉,燕赵二国彻底灭亡。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挥师南下,很快打进齐都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至此,实现了全国的统一。1、挥师灭韩。在东方六国中,韩国是最早被秦灭掉的国家。公元前234年,秦军向韩国发起攻势。韩王安惊恐万状,急忙派韩非出使秦国,结果韩非死于秦国,并没有起到延缓韩国灭亡的作用。韩非死后,韩国表示愿割地称臣,献出南阳之地给秦国,秦国仍然不肯罢兵。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韩王安被俘后,成为秦国的阶下囚。秦国对他和其它韩国贵族都比较宽大,后来由于韩国故都新郑的反秦活动猖獗,特别是发生了张良为韩国复仇的事件,秦国才杀了韩王安,对韩国贵族的态度才发生了转变。

3

  秦始皇采用的是‘’远交近攻“的战略,即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秦的统一,第一个条件,生产力提高。

第二个条件,人民渴望;台湾什么人最愿意跟大陆好?台商。联系加强,我跟你这挣钱,打仗我钱挣不着了,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条件,秦国实力强,国富兵强;

第四个条件,秦王嬴政的战略策略。秦始皇本人雄才大略,远交近攻。离他近的先灭掉,远的交好。

  灭六国是这么一个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先灭掉韩国,韩国国小力弱,一下就灭,拿杯水泼蜡烛似的。然后是赵国,再是魏国。楚国虽然庞大,但事先已经被打过一回了,首都都给攻克了,屈原都投河了,很虚弱的,所以也拿下。燕太远,多活了几年,不过也是望风披靡的。最后灭齐,因为齐最远,实力又很强。所以他跟齐王田建说,我灭那几国你别管,你看着,等灭完了之后,咱俩平分天下,我是西帝,你是东帝。田建很高兴,后果很凄惨。各国求援他都不救,就等着做东帝,结果那五国一完,他就成了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没什么东帝,关山洞扫地去!最后饿死了。山东六国十年的工夫就被挨个儿灭了,秦国的国力确实是超强,人口500万,军队100万,赶上匈奴了,打一次仗动用60万大军,倾国而出的感觉。

4

秦国为什么在六国中先选择灭韩呢?我个人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其一,从秦国的战略计划来讲。秦昭襄王时,范睢制定的远交近攻策略,战略思想是,通过远交离间东方各国,使它们成不了合纵之势;近攻就是谋求中原之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具体操作是,先攻韩魏,再拿齐楚,如此天下尽在掌握。秦庄襄王和吕不韦时期,秦国延续执行着此项策略。到秦王政亲政的时候,因为六国各自统治阶层的腐败堕落,再加上秦与各国以及各国之间的连年混战,各国内天灾人祸不断,民心不稳,使得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内外在条件基本成熟。当时,秦和六国之间的态势,犹如一只老虎对六匹狼,一对一秦国一定能赢,一对六不一定会成功。虎攻狼则狼合,虎不攻则狼自斗。此时,作为秦王政的重要谋士李斯,不仅继承了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他更能根据形势发展,给它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做法就是,先交好远方的燕齐两国,稳住隔壁的魏楚两国以防它们趁机捣乱,及时消灭最弱最近的韩赵。韩赵一灭,立即进军魏楚,再一举东进,灭了燕齐;概括起来讲就是:远交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先弱后强、先近后远、分化六国、逐一击破。后来投秦的尉缭,更进一步给这个战略计划增加了具有操作性的步骤,即建议秦王政,不要吝啬财物,派人渗透到六国内部,用财物贿赂各国的权臣,大搞反间计,利用这些权臣来扰乱六国之间的合纵想法。当然,这种扰乱分化也带来了另外一层效果,它不仅阻断了六国家彼此之间的合纵可能,同时也变相的离间腐蚀了各国家内部君臣之间的关系。第二,从韩国的地理位置来讲。自从三家分晋以后,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不仅四面受敌,更因为四周强国伺立,向外突破发展的空间严重受限。如果不是韩昭侯和申不害等人的变法改革,不要说跻身七雄之列,能够保国就已经是侥幸。对于秦国来讲,韩国遏制了秦国经由函谷关东进的道路,秦国如果想向东有所突破,必须先清理掉韩国这个路障。从穆公开始,秦晋、秦韩之间战争不断。再加上韩国也曾被迫地卷入到魏齐、秦赵、秦齐之间的战事之中,因为连年战争,不仅人力耗损严重,就连疆域面积也在不断的缩小,到秦王政时,竟然只剩下了都城阳翟与其周围的十多个中小城邑,战争潜力极弱。而韩国之所以没有尽早被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具有缓冲作用,才在其余六国的相互牵制与制衡下,得以苟延残喘。当然,太史公也有一种说法,韩氏家族在晋国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却能与赵、魏一样绵延十余代为诸侯,就是因为在赵氏孤儿这件事上积了阴德。有德有报,恩有尽头,这会不会是韩国得以存在的另一层原因?有可能,但不可靠。再次,从韩国的军事实力来讲。韩国的军事科技实力比较强,主要体现的兵器装备上,最有名的就是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为各国所畏惧,当时就有这种说法: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同时,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当敌则斩坚甲铁幕。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也能弥补一下人员数量及素质的不足,给蜷缩进城堡里的韩军增加了杀手锏。不过,再厉害的兵器,都得要人来操作,疲弱的韩国,经过不断的战争消耗,国内的人力资源逐年锐减,军力也到了即将枯竭的边缘。秦国率先灭韩既是战略计划制定的,也可能因为此时的韩国军力太弱,打个开门红,找个彩头?或许,秦国担心韩国把先进的武器技术落入它国之手,为平定六国造成困难,不过从对韩的实际作战来讲。赵国被灭无悬念,秦国灭韩有惊无险。其四,从韩国的国家形象来讲。在持续的秦韩之战中,多以韩国败北。当然,弱势的韩国,也没有坐以待毙,它曾积极的策划和参与了疲秦阻滞的办法,给秦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让秦人对它恨之入骨,长平之战后一年,公元前260年,合纵家苏代受赵韩两国的委托,成功游说范睢劝秦王罢兵,导致范睢与白起二人将相失和,拖延了秦统一天下的进程,也给其他国家制造了机会。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信陵君窃符救赵,赵楚魏联军大败秦军,又拖延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公元前249年,秦军攻韩,兵败的韩国派出了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游说建设郑国渠,以便消耗秦国国力。公元前246年,在信陵君的游说下,六国联军大破秦军,逼得秦军退回函谷关。公元前243年,春申君再率联军,将秦军逼回函谷关,但秦军最后却转败为胜,大破六国联军。公元前241年,齐、赵、楚、魏、韩五国合纵攻秦,结果被秦军分别击破。从此后,各诸侯国之间再没有出现过有实际意义的联军抗秦行动。随后,秦军攻赵,蒙骜被赵军老将庞援打败。公元前238年,秦国发生嫪毐之乱。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罢相。公元前233年,秦军攻韩,韩王安纳地献玺,降为秦国藩臣。同时,韩非被迫入秦。入秦后的韩非,因为阻秦护韩的行为影响到了秦国统一六国战略,最终被逼自杀。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前226年,在新郑的前韩国贵族发动叛乱,后被平定,而韩王安也在这年被处死。

5

老秦能预知未来。老秦死后,不知道是谁又救活了韩国。韩国就是个败家的中国后代
韩国就是中国的叛徒,美国的狗

6

自从周幽王为求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攻破首都镐京,最终使得周朝都城迁到洛邑起,天下便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在这一时期,诸侯们由共同拱卫周王朝变成了互相攻伐,为自己取利,经历了漫长的争霸,天下进入了“战国七雄”的时代,秦、韩、赵、魏、楚、燕、齐七个大国共存于九州大地,他们时而征战,时而结盟。

渐渐地,原本因身处西北而不受待见,常被其它诸侯轻视和欺侮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下逐渐富强起来,并历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有作为的君王,在商鞅、张仪、范雎、白起等贤臣良将的帮助下,成为了全天下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最终在秦始皇的带领下将其它六国依次消灭,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那么,秦国在进攻东方六国的过程中,为何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我们从战国时期的各国疆域来入手,简单分析一下韩国所处的位置。秦国东部国境线狭长,从北到南依次与赵、魏、韩、楚四国接壤,而这四国又分别和其它国家相接。不过,同样是接壤,赵国与燕、齐、魏、秦都有接壤,如果秦国先攻打北方的赵,并占领其国土,便会同时受燕、齐、魏的包围。

同理,攻灭魏国后,会被赵、齐、楚、韩包围,攻打国境广大的楚国,则不但一时间难以灭掉,还会导致同时受韩、魏、齐的夹击,攻打其它几国,秦国都容易因战线拉长,孤军深入而被其它诸侯联合攻打。而韩国则不同了,作为战国时期领土面积最小的国家,韩国被魏、楚、秦三国围住,即使秦国将其灭亡,也只是和原来就已经接壤的魏、楚继续保持邻居关系,和之前比起,甚至还会少掉一个直接接壤的国家。

其次,我们从秦国的战争策略来看。早在秦昭襄王时,名相范雎便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顾名思义,这一策略的内核便是先进攻身旁的韩、赵、魏三晋之国,而对远方的燕、齐、楚则采用缓兵之计,先表面结好,许以利益。这样一来,原本同心抗秦的六国联盟便因为顾忌各自的利益而轻易溃散了。

鉴于此,为了真正实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秦国忠实地贯彻了这一政策,在决定称霸天下后便将矛头对准了距离最近的韩、赵、魏三国。不过,攻伐的先后顺序也是很重要的,这三国中,赵国和秦同出一脉,两国的祖先都是商纣王时期的宠臣蜚廉,而魏国则是自秦简公、秦惠公的时代起便和秦国互相攻伐,二者难以分出胜负。

与常年与外族斗争、与秦国征战而积累了大量战争经验的赵国、魏国相比,韩国的国力无疑是最为弱小的。在生产力有限的古代,土地几乎就是人口的决定性因素,而韩国在诸国之中领土最小,所以人口自然也是最少的,人口少就意味着,它不但军队数量少,在物资供给、工事修造等方面也都处于相当的弱势中,相对容易攻取。

第三个原因笔者认为是韩国的价值。尽管前文说韩国地小人少,但它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那就是冷兵器的制造技术。在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名著《东周列国志》中,韩国被形容为:“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此外,《史记》里也有“韩卒之剑戟……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的记载,可见其武器之精良。

相比之下,秦国的武器自然是不如韩国,所以攻下韩国,将其铸造技术学习,就可以给秦军装备上更加有杀伤力的武器,从而提高战斗力和作战效率。因为攻打韩国能得到这一利好,秦国更加坚定了先取韩国的战略方针。最后还有一点,笔者认为和心理因素也有关系。在同时面对多个目标时,先完成比较容易的,能够快速提升信心,从而加快完成其它事务的效率。

7

六国虽已弱,但毕竟根基深厚,余力尚存。如果秦对统一战争的规划不当,还是很难成功的。

嬴政君臣在经过认真讨论后,决定以灭韩来开局。

韩国有幸拿到这个“第一名”,主要是“地段好”、“人也好”。

如鲠在喉

秦要灭六国,最需预防的,仍然是合纵。六国如果联合起来,也够秦喝一壶的。

都到这个时候了,天下形势非常明朗,秦再想靠耍嘴皮子糊弄别人是不可能的。要想破坏合纵,只能立足于武力威慑。

而灭韩,将使秦威慑力大增!

韩,自立国以来,就是天下咽喉。

当然,到战国末年,这个咽喉的大部分地区都被秦人抢走了。

所以···韩成了卡在咽喉中的鱼刺。

鱼刺卡在喉咙中,秦在组织统一战争时,无论是补给运输,还是兵力投送,都会有些别扭。尤其是:对于统治中心已经东迁到寿春一带,实力得到恢复的楚国,秦的威慑力非常有限!

因此,李斯提出:先取韩以恐他国。

灭韩后,秦全控天下咽喉,可以“恐他国”,威慑天下,让他们在“被点名”前老老实实待着!

远交近攻

秦自范睢以来,一直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

严格来说,就在嬴政亲政的那一年,秦已经攻到了濮水,与齐直接接壤,横断天下之脊。

所以,六国,全部都是秦的邻国了。严格地说,没有什么远近之分。

不过,秦国疆域虽大,但核心地区,仍然是关中。即使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秦仍然奉行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制天下的政策。

所以,韩,自然是远交近攻的第一个目标!

韩,自立国以来,就一直比较弱。

此时,经过秦数代君主的不断打击,韩已经失去了绝大多数领土。

当时的韩,只剩下南阳郡和新郑一带,地盘非常小。

慎重首战,首战必胜。这是历代用兵的基本原则。

如果灭六国的首战就陷入胶着,那么,天下变数太多,对秦不利!

韩离秦这么近,又这么弱,那么···不好意思了。

清奇的求存之术

韩国统治者不傻,当然知道自己的危险。

不过,韩选择的抵抗方法却非常清奇。

或许是害怕“刺激”秦国,韩国没有加强武装建设,而是选择了“权术”,在秦国面前玩脑子。

韩国的方法是:给秦国找事情作,疲秦存韩。

韩国先是派郑国出来忽悠,说要建郑国渠。他们希望以此让秦忙碌起来,耗费秦国国力。

秦王“上当”了,果然修建郑国渠。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秦把事情办成了!郑国渠修好了。巴蜀成了天府之国,秦国国力大增!

这段黑色幽默似乎说明:弱小,限制了韩国的想象力!

随后,韩非仕秦,也成了一段谜案。

有说法认为:韩非到秦,是韩国的安排。

韩又企图效法当年燕国以苏秦为间,“弱齐存燕”之法,让韩非到秦,企图影响秦国策,忽悠秦王先攻赵伐楚,令秦陷入泥沼。

不论韩非的主张是否是韩王的安排,反正···又没成!

“配合”的抵抗

权术失败后,当秦真刀真枪来攻韩时,韩国的抵抗也极其“配合”。

前231年,韩感受到秦的威慑,主动示好,把南阳地主动交出。

或许,韩王又是想“交个朋友”,让秦“伸手不打笑面人”吧。

可是,秦王可不讲究这个!

仅仅一年后,当内史腾接手南阳后,二话不说,立马来攻韩!

韩国仅仅进行了微弱的抵抗后,就城破而亡了!


韩,“天下之枢”,地处秦东出的要冲之地,天然是秦第一个灭国目标。

韩王既已经意识到威胁,却不立足于抵抗,只是企图靠权术来扰乱对手,靠主动献地来讨好对手。

只靠权术来扰乱对手,却不能立足于自强,结局只能是让自己哭笑不得。

企图靠卑躬屈膝来延年益寿,最终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8

亲王政16-17年即公元前231-前230年,秦王政开始了对韩国的吞灭战争,开启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灭六国的步伐,秦国之所以选择韩国作为第一个吞灭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一个方面的原因:

影视剧中的秦始皇

1. 是因为秦国所一直奉行的战略决策所决定的。秦朝一直奉行“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战略战策,而韩国正符合这两个特征,其离韩国离秦朝最近,实力也在六国中最弱,秦朝刚刚开始统一战争,务必要开好局,打响第一炮,所以选择韩国是最有保证的。

2. 是因为韩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韩国地处中原腹地,在《战国策.秦策四》中就指出:韩,天下之咽喉。其北连魏赵、东接齐、南通楚,如果先灭掉韩国,对其他国家影响很大,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震慑作用,打通其对各国出击的重要通道。

3. 是因为韩国惧怕秦国已久。两国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从桓惠王九年到二十九年时间里,韩国遭遇了十一次连败秦国,从未出现胜过秦国的记录,所以韩国的势力逐渐缩小,国力逐渐衰弱,百姓生活惨淡,军民早已失去战斗的意志。

4. 是因为韩国君主是最昏庸的。此时韩国是韩王安,他对秦国唯命是从,秦国要什么他就给什么,要地他给地,要人给人,对若此懦弱的韩王,秦始皇心中早已经有数了,不灭他灭谁。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从灭韩开始,于前230年俘获韩王安,占领韩国全境,韩国灭亡,秦在其境设立颍川郡。

9

秦国最先灭亡韩国是秦国制定策略和内部争论后的结果。

秦始皇灭韩前的几年

秦始皇十二年吕不韦死,秦始皇真正执掌大权,秦国开始开展灭国大战,秦始皇十三年,秦将樊於期攻打赵国,杀了十万赵军,秦始皇十四年,樊於期继续攻打赵国,但赵国调来了李牧,李牧不仅挡住了秦军攻势,并且反杀十万秦军,樊於期逃亡燕国。秦始皇十五年,秦军再度分南北两路攻击赵国,仍被李牧击败。秦始皇十六年,韩国灭亡。

韩国的自保之道

在秦始皇十三年时其实韩国已经投靠了秦国将近三十年,韩国平时要给秦国上供,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县,但韩王仍旧感到惴惴不安,他看到樊於期灭杀十万赵军之后,派韩非去秦国工作,希望通过韩非做秦国内部工作保全韩国。韩非也努力了,但无奈没有成功。秦始皇十四年,韩非给秦始皇上书说秦军要先灭赵的原因是韩国虽然弱小,但多年来为了自保做了很多准备,秦军不一定能够一战而下,一旦秦军被韩国阻挡,那么赵国就能从魏国、齐国获得帮助,这对赵国是好事,但对于秦国的统一大业很不利,不如先攻打赵国,并同时安抚魏国,使得赵国没有外援,灭了赵国之后就能传檄而定韩、魏等国。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对此持不同看法,李斯认为韩国虽然已经投靠秦国,但韩国是因为秦国强大而不是因为秦国仁义才屈服于秦国的,韩国所在地正好是秦军东出的关键地点,秦国如果先攻赵,那么韩国就是秦军的心腹之患,随时可能叛秦助赵,秦军为了安稳也一定要先灭了韩国,然后攻击赵国。

此时恰逢李牧灭秦军十万,韩王一看赵国有这么大本事,立马变脸投降了赵国,并要和赵国结盟,此时秦国内部对于先攻赵国还是先攻韩国还没有定下来,李斯为了争取韩国亲自出使韩国,但无奈韩王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不见李斯,李斯上书给韩王,一番软硬兼施仍旧不起作用。

韩国的灭亡

秦始皇十五年秦军进攻赵国失利,似乎韩王的选择没错,但韩国内部有明白人,赵国虽然胜了秦军,但已经是强弩之末,赵国并不能作为依靠,所以秦始皇十六年韩国的南阳郡守腾投降了秦国,秦国也就顺势任用腾做内史,并借着腾熟悉韩国情况,第二年让腾进攻并灭了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扫清了秦国的心腹之患。韩国最为战国末期的弱国,为了自保首鼠两端,先是投靠秦国,一看秦军失利,立马又转向赵国,秦始皇看到韩国的善变,而韩国又占据关键地点,确实是秦国东出的心腹之患,李斯所言不差,也就借势最先灭了韩国,然后专心对付赵国了。

韩国最先灭亡印证了李斯的判断,韩国自身实力弱小,但又不能专心于一主,看不清形势,所以最先被秦国灭了。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历史,欢迎关注!

10

秦始皇统一中国,总共花了十年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

早在秦始皇之前,根据《战国策》的记载,范雎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也就是说,秦国应该和远方的齐楚等国搞好关系,因为这些国家和秦国距离比较远,秦国就算是要讨伐他们中间也隔着别的几个国家。而且讨伐齐国,得到的土地,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管理。秦国应该把攻击的矛头对准韩赵魏三国,因为韩赵魏三国和秦国直接接壤,夺取一座城,就可以直接控制一座城,夺取一片土地,秦国就可以增加一片土地。秦昭王接受了范雎的提议,采纳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直接把韩赵魏三国作为蚕食的对象。韩赵魏三国之中,和秦国距离最近的就是韩国。韩国一开始在山西南部,后来韩国开始向南发展,消灭郑国后,韩国把都城从山西南部一步步地迁移到了新郑。在韩赵魏三国之中,被秦国攻击最多的也是韩国。后来,韩国在山西南部的土地,彻底被秦国割裂开来,和韩国失去了联系。韩国干脆将这片土地送给秦国。而韩国在当地的守将不愿意归秦国,联系了赵国,向赵国投降,于是才有了后来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而发生了秦赵长平之战。

到了战国后期,尤其是等到秦王政亲政之后,秦国已经取得了对东方各国的绝对优势。秦国的国力,不仅超过了东方六国之中的任何一个,而且也超过了六国的总和。而这个时候的韩国,国土进一步萎缩,其国土面积仅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而已,大体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许昌市的部分土地。

等到秦始皇亲政后,开始了对东方六国摧枯拉朽式的进攻。而韩国距离秦国最近,韩国的国力最弱,韩国也就成了东方六国之中最先被消灭的国家。公元前330年,秦王政派出南阳太守内史腾带领十万大军渡过黄河讨伐韩国,内史腾几乎没有遭遇到有效的抵抗,很快最后一任韩王,韩王安被俘,韩国就此彻底灭亡。秦灭韩国后,在韩国原来的区域设立了颍川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