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满楼
庚子年的事件是比较突然的,系因内政不治引发的国际战争。在这次的战争,清军仍一如既往的战败,如果对比下双方实力,其实也不奇怪。
先看八国联军这边。
最开始,为了解救使馆区的外交人员,天津租界当局派出的是西摩尔联军。这支部队大约有两千多人,但他们大部分都是舰队里的水兵而非陆地作战的步兵,因而战斗力不强。
因此,他们在进至廊坊一带时被清军和拳民拦截而无法继续前进,最终遭到打击后撤回天津。
接着,列强组织了数千海陆军兵力对大沽口发起攻击,并由此引发天津之战。当时,清军这边主要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这支部队的战斗力相对较强。天津之战打了二十多天,最终以清军败退、列强军队夺去天津告终。
这里补充下武卫军的概念。在甲午惨败后,清廷开始组织改组军队,这就是荣禄所编的武卫军。武卫军分为五军,即聂士成的武毅军改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的甘军改为武卫后军、宋庆的毅军改为武卫左军、袁世凯在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荣禄则在原旗人部队中新募一支为武卫中军。
武卫军于1899年6月正式成军,总兵力5万不到,其最初用意是国防军并且是拱卫京畿部队的概念。但是,因为时间太短,其实只有概念而并没有真正意义。而且,也不是所有武卫军都参加了庚子年的战争。
其中,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即新建陆军)约七千兵力,其编练最久(说久,其实到庚子年也就3年多点),而且装备全是进口(德奥武器为主),应该是五支部队中实力最强的,但可惜的是,因为山东闹义和团,袁世凯于1899年底出任山东巡抚时,这支部队也调往山东,以镇压地方并防备德国(胶州湾事件的后遗症)。
以事实论,即使袁世凯的这支部队回保京城参战,恐怕也改变不了战败的结果,因为兵力太有限了,而且这支部队并没有作战经验。
其次,聂士成的武毅军和宋庆的毅军(即武卫前军和武卫左军)倒是老部队,参加过甲午战争,但只有聂士成的部队进行了换装(德奥武器为主),可惜训练磨合时间有限,未能充分发挥战力。这支部队,在庚子年表现尚可,和联军打了几场硬仗,但最终被打没了。
至于宋庆的毅军(即武卫左军),这支部队还是老部队,没有换装,所以也没有什么战斗力,在八国联军从天津到京城的过程中,这支部队只是象征性的抗击,损失较大,但最终得以保存建制,后来慈禧太后西逃至西安,主要也是这支部队护卫的。
还有就是董福祥的甘军(武卫后军),这支部队倒是勇猛,可惜武器非常落后,在保卫京城中,这支部队被打得很惨,残部最终逃回甘肃。
再有就是荣禄新组建的武卫中军,因为是新部队,兵员素质也差,武器也差(全是国产货),这支部队也主要负责保卫京城,是庚子年打得最惨的一支,最终等同于全军覆没。
再看八国联军这边,武器就不用说了,几乎是二三十年的代差,兵力上也不弱于清军。在攻打天津期间,联军的兵力已经逐步增加到17000余人,其中日军3800人、俄军6900人、英军2200人、美军1600人、法军1900人、德军500人、意军100人,奥军150人。
接着,因为日本距离较近,列强要求其承担主要出兵任务。之后,日本陆军第五师团共15000人,加上从第十一师团抽调的1000人,加入之前派遣的日军,当时日本在华兵力已经达到22000人,这支甲午年的胜利之师,无论战力还是心理,都具有强大优势。
除此之外,各国前来增援的军队也正在途中,比如德国派出了7000陆军,正杀气腾腾的赶来,而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后续军队也都行驶在公海之上,不久即可到达天津。庚子年间,联军兵力最多的时候曾一度达到5万人。
因此,无论武器还是兵力,还有指挥等等方面,清军都远远落后与八国联军,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