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给大家详细聊聊,锦衣卫是怎么回事。我曾经在中央教育台讲过几期明朝特务的节日,第二期,讲的就是锦衣卫。

1.锦衣卫的崛起

前面我们说过,为了拔掉功臣这些刺,朱元璋起用了胡惟庸这个刺头青。可是,在拔刺的过程中,胡惟庸渐渐跋扈起来,并逐渐把持了中书省等核心部门。

胡惟庸已经成为大明朝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他自然也就光荣的成为了朱元璋的首要打击目标。可是,胡惟庸身为宰相,在文官系统权势很大,要收拾他,用朱元璋以前惯用的文官打击文官的办法显然不够用。

那怎么办?

朱元璋决定起用另一批特殊的人。

说起来,朱元璋也用了很多特务,而且颇有不拘一格用人材的意思,比如他曾经启用和尚去打探情报。朱元璋先生以前就干过和尚,知道和尚这种人可以穿乡越省而不被人怀疑,是优秀的特工人员。还有军官、文官甚至宫女太监都充当过朱元璋的耳目,他们都有一个名字叫检校。就是皇帝特派员的意思。

但朱元璋知道,这一次面对的胡惟庸异常强大,在朝中同样拥有不少眼线。跟这样的人斗争,单枪匹马的检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有必要成立一个专业的特务机构去对付胡惟庸。

于是,在一个夜晚,朱元璋找来了仪鸾司的指挥使毛骧。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他的职责不仅仅是给皇帝开道,保卫皇帝的安全,还要负责侦听天下的一切异动。而数年后,仪鸾司有了更为知名的名字:锦衣卫。

明朝成立后,朱元璋在京城设立上十二卫,其中的一卫为拱卫司,拱卫司又发展为亲军都尉府,后又更名为仪鸾司。在更名为锦衣卫后, 这个名字再没有变动,一直伴随着大明皇朝直到灭亡。这一支部队也永远是离皇帝最近的一支部队。皇帝出行,离皇帝最近的持有大刀的侍卫人员就是锦衣卫。

朱元璋认为,只有这样一支自己亲自指挥的亲卫部队,才不会受到胡惟庸的影响。

于是,全新的锦衣卫产生了。新的部门当然有新的服装:大红蟒衣的飞鱼服,意气丰发的乌纱帽,也有全新的装备:绣春刀。自然也得有新的名字:缇骑。更有新的任务,成为朱元璋的眼,成为朱元璋的耳,去打听大明王朝每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

一名名缇骑出发了,他们隐身在黑暗里,潜伏在各级官员所看不到的地方,源源不断把官员或者百姓的一举一动送到朱元璋的面前。

当然,包括胡惟庸的。

2.跋扈的胡惟庸

胡惟庸似乎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来临,还是一如既往的老子天下第一。有意思的是,他还将毛骧收为心腹。指使他找一些不怕死的人给他干活。

于是,胡惟庸那些不平庸的举动很快汇总到朱元璋的案上。

有一天,胡惟庸的儿子出去骑马,在南京环路上飚马,马技不过关,摔到马下,不巧被马车给辗死了。胡惟庸大怒,本来这种事应该归刑部管,胡惟庸真要报仇,随便打声招呼,刑部的人给车夫判个死刑,还能包装成宽大处理。可是胡惟庸嫌太麻烦,不必麻烦刑部了,直接把车夫弄死了。

这说是事,也是事,毕竟一条人命。说不是事,也不是事。当朝宰相杀个马夫,谁又敢管?

朱元璋要来管。

事情传到了朱元璋的耳里,朱元璋把胡惟庸叫过来。

胡惟庸也知道摊上事了,一个劲解释,车夫闯红灯,无证驾驶,可能还是酒驾……自己一激动,就激情杀人了。

朱元璋只说了两个字:偿命!

胡惟庸退下了,奇怪的是,朱元璋说得很凶,让他偿命,却没派人抓他。

胡惟庸放心了,皇上只是做做样子,其实还是照顾我的。

于是,胡惟庸继续在不平庸的道路上一路猛奔。

又有一回,占城国的使者到京城进贡,胡惟庸没让使者给朱元璋叩头,自己私下见了,就打发人家走了。

占城国是越南的一个小国,说起来,就算报上去,朱元璋同志也不一定有功夫见。可是,见不见是朱元璋的事情,不让见就是胡惟庸的事了。

朱元璋彻底爆发了,但他没有把目标对准胡惟庸,而是对准了他曾经派进中书省,却让他失望的汪广洋。而且也没有用私见进贡使者的罪名。而是用毒死刘伯温的罪名。

也不知道是查到什么证据,竟然显示汪广洋跟毒死刘伯温有关。汪广洋就此被赐死。

这一下大家都知道了,皇帝准备收拾胡惟庸了,因为当年带着医生去见刘伯温的,其实是胡惟庸嘛。

大臣纷纷揭发检举,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竟然查出汪广洋的一个小妾陈氏是罪官的女儿。这下事大了。因为罪官之女只有两个出路,一个是进宫洗衣服,一个是赐给立下战功的功臣家。汪广洋显然不符合分配条件。

再一查, 这个人是胡惟庸分过去的。

够了,私杀马夫、截流贡使、瓜分国有资产犯妇,每一个都够杀头,胡惟庸的脑袋再硬,也该掉下来了吧。

但朱元璋还觉得不够,因为他有一个理想,不仅仅是打倒胡惟庸,还要打倒胡惟庸背后的体制:宰相制度。

3.一场虚构的刺杀

按周礼的说法,宰相是与皇帝分治天下的。而朱元璋显然不是一个愿意分享的人。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打倒胡惟庸推倒整个宰相制度呢?杀个车夫,瓜分国有资产显然是不够的。

只有一个罪名够,造反!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故事。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称家里的旧井涌出了醴泉,所谓醴泉,就是井水有点甜。胡惟庸称这是祥瑞,邀请朱元璋前来视察并指导水井的工作。

朱元璋去了,走到西华门,也就是平时大臣上班进宫的门时,突然跑过来一个太监,上气不接下气,抓住朱元璋车驾的缰绳不让走。

这是什么情况?皇帝的马车都敢拦。不等朱元璋吩咐,锦衣卫的人就一拥而上,一顿乱棍,将太监打得半死。这个太监叫云奇,是东华门的守门太监,也就是传说中的门卫,门卫为什么拦驾呢?

云奇被打得不成人形,话都说不出来,但手一直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这才感觉不对劲。于是,站起来一看,大概朱元璋有千里眼,一眼就发现了胡惟庸的墙上冒着枪尖。

朱元璋吓出一声冷汗,胡惟庸竟然给他设了一个鸿门宴!家里有伏兵,准备刺杀他。

朱元璋立马掉头回家,然后下令抓捕胡惟庸!

很快,证据搜集上来,胡惟庸家有五百兵甲,甚至还有人告发,这些兵竟然都是日本来的倭寇。刺杀皇帝,里通外国。够了,胡惟庸死定了,宰相制度也可以扔到胡惟庸家那口有点甜的水井里一起陪葬了。

这个故事相当惊险,但其实考证一下,是不太靠谱的。前面也说了,自从徐达请朱元璋看了一把刀,朱元璋就不随便窜门了,何况这个时候,朱元璋跟胡惟庸已经感情破灭了,只差动手了。这个时候,别说胡惟庸家的井水有点甜,就算是冒茅台,朱元璋也没心思去

所以,这极可能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其目的就是让胡惟庸没有翻身的机会。

不管怎么样,胡惟庸死了,宰相制度也废了。但胡惟庸案才刚刚开始。因为朱元璋不会忘记胡惟庸是淮西集团的人,而淮西集团的团长是李善长。

4.最后一根刺

李善长也算是个人精了。当年跟着朱元璋搞革命,只是朱元璋图书馆的管理员,后来竟然一一步步成为了大明第一功臣。

朱元璋一提起李善长,就说这是俺老朱的萧何。

李善长很受用,但他忘了一点,刘邦还杀韩信呢,何况朱元璋。

其实,李善长也确实善于长命百岁。他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被朱元璋打倒。刘伯温死得不明不白,杨宪莫须有被打倒,汪广洋成了下毒犯,胡惟庸直接被打成了造反派。只有李善长没事,他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他本人当了太子的老师。很明显,朱元璋是要把李善长培养成善终之臣。

朱元璋对功臣们下手是狠了点,但他也需要树立一个正面典型,免得后人说他专门过河拆桥。

可是,后面还是出事了。李善长犯错误了。

这个事情还是受胡惟庸的牵联,具体来说,胡惟庸被判定造反,而胡惟庸还找了一个叫李存义小伙伴来共襄盛举。而李存义正好是李善长的弟弟。

胡惟庸被处决后,李存义也被挖了出来。朱元璋想了一下,特地下诏,免死,流放算了。

很显然,这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这个时候,李善长应该给领导写封感谢信,送个锦旗啥的,表示一下皇恩浩荡,我们三百六十度如沐春风。

朱元璋发了赦免诏书后,一直坐在宫里等感谢信,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来。

善长来上班,眼袋耷拉得跟蛋蛋袋一样,就是不提这回事。

李善长压根就没想着要感谢领导。

李善长觉得完全没必要啊,我弟弟是我弟弟,关我什么事?我又没造反。你赦免他,是你的事情,跟我半毛钱的关系?

朱元璋怒了,这好比请人吃顿海鲜大餐,别人连个朋友圈也不发。

五年后,又出事了,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了点事。李善长给朱元璋打个报告,要求老朱看在自己面子上,赫免了丁斌。

可是,面子是别人给的,不是自个长在脸上的。

不提还摆,一提朱元璋就想起了五年前那件不愉快的事情。

你现在知道求我了啦。五年前,我放了李存义,你连个屁都不放,今天还指望我当好人!

朱元璋大怒,加重处罚丁斌,送到锦衣卫的诏狱里学习学习。丁斌果然又供出了李存义当年那些事。虽然是老调重弹,但得看弹的是谁。

既然有人提了,那就彻底解决五年前的事吧。

李善长一家就此被团灭。那年,他已经七十七了,再撑两年,或者早死两年,就没这些事了。

当然,李善长这么善于伪装的人都被发现了,仅仅是刑部是办到的。在朱元璋的后面,还有那一群穿飞鱼服配绣春刀的人。

5.让人色变的诏狱

锦衣卫四处潜伏,刺探情报,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没有犯事,但朱元璋确实想找点事的人。那怎么办?还有诏狱呢。

锦衣卫下面有一个北镇抚司,专门处理皇帝主抓的案件,称为诏狱,实现了逮捕,刑讯、关押、处决一条龙服务。里面提供各式服务,比较出名的有十八套。比如挺棍、夹棍,脑箍、烙铁及一封书、鼠弹筝,拦马棍、燕儿飞或者灌鼻、钉指等等。包管站着进来,躺着出去。

到了后面,都打出了默契,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暗号:一般人是:打着问。重点服务对象加“好生”二个字,是好生打着问。VIP用户是:“好生着实打着问”,有了这七个字,跟中了七杀拳差不多,可以吩咐家人买棺材准备后事了。

要是在牢中受了刑怎么办?有关系的可以送点药,没有的也可以自制,诏狱中的人自力更生,发明了轮回酒。原料是十分绿色环保原生态的人尿。据说生病时喝一口,含在嘴里,必有奇效。后面的有一个叫章公纶的官员在锦衣狱里呆了六七年,啥药都没有,一有头昏胸闷眼花,马上喝一杯轮回药,立马见效。

日子一久,诏狱在监狱界如雷贯耳,被锦衣卫的缇骑抓到北镇抚司的诏狱,住上两天,如果被通知要移送刑部监狱,那简直就是换到天堂一样。

这说明,有比较才有真理。

有这样的监狱做保证,锦衣卫的工作无往而不利,经过扎根基层,深入官场。锦衣卫创造性搞出了一个黑名单《昭示奸党录》,按单抓人,照人开打,打一个准一个。朱元璋的拔刺工作以及其它工作无不顺利展开。光是胡惟庸案就消灭了三万人。

那么,锦衣卫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不是会得到额外的奖赏呢?

有这个想法的人,那还是不太了解朱元璋啊。

6.尘封的绣春刀

随着胡惟庸、李善长这些刺一一被拔掉,朱元璋把目标对准了另一批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人不是胡李的余党,而是首任锦衣卫使毛骧。他罪名竟然是与胡惟庸结党。

没错,毛骧确实跟着淮西集团混了两天,跟胡惟庸关系也很近,帮助胡惟庸对付个把人,也不是没干过,但他是卧底啊,是按朱元璋的指示去干的啊?难道真的像电影《无间道》里说的一样,电脑里的纪录一删,谁相信你?

反正,朱元璋一说毛骧是胡党人士,人人都同意。胡党的自不必说,这些年被毛骧整惨了,不少人还受过他诏狱的热情招待。非胡党的也不含糊,毕竟毛骧在主持倒胡主业时,还超范围经营,抓了一些非胡党的人。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打倒毛骧?

这其实不是问题,打倒毛骧是朱元璋的一贯风格。不打倒才奇怪呢。

朱元璋要打完收工了。朱元璋搞这么多事,不是想把这个世界搞乱,他只是想拔掉刺,现在连李善长这样的陈年老刺都拔掉了,还留着锦衣卫这种大杀器,只能影响世界和平。

锦衣卫这把绣春刀是时候抹血归鞘了。而抹血之前,第一个要抹杀的是毛骧。

没办法,毛骧这些年下手下狠,得罪人太多。再说,他知道的也太多了,不弄倒,怎么开创明朝新局面。

于是,从大局出发,毛骧这位无间道型的锦衣卫指挥使只好牺牲了。

除掉了毛骧,朱元璋又干了一件事。

洪武二十年,胡惟庸案彻底终结,朱元璋把所有的大臣请到了锦衣卫的诏狱,然后搬出锦衣卫的所有看家刑具。看到大臣变色的脸,朱元璋温和的说道。你们不用怕,请你们来不是体验诏狱生活的,而是见证一件事情。

朱元璋下令将锦衣卫所有的刑具烧掉,滚滚浓烟中,那些让官员半夜都吓醒,那些让官员上班之前,要跟老婆交待后事的刑具化为灰烬。

飞鱼潜水,绣春归鞘,锦衣卫的历史刚刚开始,就要结束了吗?

没有,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可能是开始的结束。不用多久,大明朝的帝座上将坐上另一个人。一个将锦衣卫重新推到巅峰的人。在他的手上,锦衣卫将正式击倒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成为大明刑律的真正执行者。也就在他的手上,另一个传奇的特务机构将应运而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观看第三篇:六扇门大战锦衣卫

最佳贡献者
2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最酷的一个组织,类似于现在的特工组织,一直都充满着无尽的神秘感。直到现在,大明锦衣卫,都是各类影视文学作品中不断表现的精彩形象。

锦衣卫由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创建,自建立之后,并没有被废除过。锦衣卫直到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时期,才彻底消失。

那为什么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锦衣卫在朱元璋统治的末期被废除了呢?其实,这只是一个误解罢了。

朱元璋出身贫寒,他为了子孙的富贵安康,专门制定了宗室爵位俸禄制度,以便让他的后人,即使不做任何事情,也可以衣食无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朱元璋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强集权,稳固大明江山。他做了历朝历代君主都会做的事情,那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朱元璋比较多疑,这也是很多开国君主的通病。特别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后,让朱元璋更加觉得,很多人想要谋夺他的大明江山。太祖为了能够随时监控朝中大臣们的一举一动,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正式建立了锦衣卫指挥使司,即锦衣卫。

锦衣卫除了负责“直架侍卫”,即做皇帝的贴身保护工作之外,还要负责侦查、缉捕和审讯等工作,用以维护皇权稳定。甚至,在战争时期,锦衣卫还会参与到收集军情,策反敌军的工作中去。

自司马迁著《史记》之后,“酷吏”在史书中总是占据着重要的一席。酷吏是古代帝王,非常喜爱任用的一类人,当需要严刑峻法治国,打击排除异己之时,就是酷吏们大有作为之际。著名的发明家东汉蔡伦,就是发明了新式造纸术的那位,其实就是一位残酷的宦官酷吏。唐朝武则天时期,更是任用了大批酷吏,发明了诸多的刑罚、刑具,迫害李唐宗室及朝臣。

锦衣卫,在大部分时间,实际上做着同酷吏一样的工作,因此才让人闻之丧胆。朱元璋创立锦衣卫之后,赋予了锦衣卫一项非常重要的职权,那就是可以避开“三法司”(明朝时为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独立掌管刑狱。而且,锦衣卫的刑狱是直接向皇帝负责,换个名字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诏狱”。凡是被诏狱所抓的犯人,那就是进了天牢,即使不死,也要被扒掉一层皮了。

在《大明律》及朱元璋发布的《大诰》中,制定了很多残酷的刑罚,除了挑筋、去指、挖膝盖、断手、刖足、阉割、斩首、凌迟等通常的刑罚之外,还有诸如剥皮揎草之类的让人胆战心惊的酷刑,这些刑罚锦衣卫全部可以执行。而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用于刑讯逼供的酷刑,除了继承了武则天的酷吏们的发明之外,朱元璋时期还有独创的水刑“贴加官”之类。

所谓的“贴加官”,就是在被绑住手脚的人脸上贴纸,然后喷湿。接着,第二张、第三张……贴的越多,受刑的犯人呼吸就会越困难,求生的欲望就会迸发。这时候,基本上让招什么就招什么了。酷刑之下,必出冤狱,所以,锦衣卫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罗列编织朱元璋想要的供词罢了。

正因为锦衣卫的刑狱,是朱元璋用来剪除异己的工具,所以,太祖认为,此等酷政可以用一时,而不可永久使用。这也是朱元璋英明之处,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再加上,锦衣卫因为权力过大,不免发生滥用职权,借机打击私敌的情况。朱元璋发现这些弊端之后,决定停止锦衣卫的刑狱。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谕令:“焚锦衣卫刑具,以系囚付刑部”,让锦衣卫将所有刑具焚毁,将犯人转交刑部审理。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的刑狱职责大部分被剥离,交由了三法司处理。

这就是朱元璋废除锦衣卫说法的由来。如果仔细理解的话,太祖并没有废除锦衣卫,只是去掉了锦衣卫刑狱的部分职责,转交给了三法司而已。换个说法就是,不需要锦衣卫再用酷刑来逼供获取“罪证”了。此时,锦衣卫的机构还在,锦衣卫保护皇帝安全的职责未变。同时,锦衣卫还在继续帮朱元璋监视和搜集大臣们的情报,其特务机关的本质未变。

爆发于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就是在朱元璋的指使下,由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虽然表面上是由皇太孙朱允炆主导审理,实际上的幕后工作,几乎还是全部交由锦衣卫完成,而朱元璋就是坐镇幕后那位大人物。

朱元璋之所以在洪武二十年,开始移除锦衣卫的刑狱权力,是因为太子朱标正值壮年,太祖当时认为明朝廷的大权可以正常交接了。朱元璋的想法就是剪除威胁势力之后,交给太子,以仁政治天下。他在办过胡惟庸案之后,认为淮西集团、浙东集团的主干已经被剪除了,任务完成了。那么,锦衣卫的一些职责,也就没必要存在了。

可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太子朱标竟然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突然去世。这一变故,让朱元璋始料未及,只能改而扶植、培养皇太孙朱允炆。原本留给太子朱标的蓝玉一党,此时,就成了威胁。所以,太祖不得已,再次暗中启动了锦衣卫的部分刑狱职能。只不过,经过公开的“三司会审”,只会显得剪除蓝玉一党,更加的名正言顺而已。

锦衣卫,终明太祖一朝,都是存在的。只不过靖难之役后,成祖朱棣为了压制臣民的不满,恢复了锦衣卫包括刑狱在内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这也是朱棣恢复锦衣卫传言的由来。

锦衣卫,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之后一直存在。直到1661年,南明昭宗朱由榔属下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在咒水之难中战死,才正式结束了明朝锦衣卫的历史。

3

因为朱元璋在建立锦衣卫之初,就没想过把它设置成一个常设机构,他建立锦衣卫的初衷,只是替他办事,具体来说,就是办几件重要的事。

看看洪武年间的锦衣卫都干了点什么。

锦衣卫创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朱元璋的仪鸾司改置而来。

它与明初的一件大案——胡惟庸案密不可分。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起初,这只是一桩牵扯不多的案件,在当年,只有胡惟庸本族人和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受到牵连,杀人不过数百,还远远够不上后来大案的级别。

此后两年,此案虽有余波,总体上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追究,看上去,案件到此似乎就要结束。

然而,等到锦衣卫创立之后,一切就开始扩大化。原先许多看似毫无关联的官员,纷纷被牵扯其中,杀到洪武十九年,受牵连致死者已达到三万多人,超过了锦衣卫设立前的一百倍,李善长、宋濂、唐胜宗、费聚、赵雄、李存义、陆仲亨等一大批功臣宿将,公侯伯爵被杀。

在这其中,随处可见直接向皇帝负责的锦衣卫的身影,北镇抚司的恐怖名声,也就是在那时建立起来的。

此外,还有洪武十五年发生的空印案,也是朱元璋借锦衣卫之手,强化权力与威信的事件。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初衷就是强化君权,清洗功臣,经过胡蓝之狱及郭恒案、空印案的洗礼,开国功臣基本被一网打尽,剩下的再也没有威胁,锦衣卫这把快刀,也到了封存的时候。

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到洪武二十六年裁撤锦衣卫,锦衣卫仅仅存在十一年,就被废除。

再看看锦衣卫的首脑们——锦衣卫指挥使的下场如何。

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是毛骧,他是朱元璋自身边得力的武官中提拔。毛骧深受朱元璋信任,他也不负所托,胡惟庸案杀得人头滚滚,光是开国的公爵、侯爵就被杀了二十几人。

不知毛骧是否有想过,这么多元勋被杀,自己可也是其中一员,又是执行者的角色,会落得什么下场呢。

毛骧最后的结局,是被指认为胡惟庸余党而被捕,并因此被杀,很好地诠释了“玩刀者必死于刀下”这句话。

毛骧的继任者是蒋瓛,他同样兢兢业业,完成了前任还没清理干净的胡惟庸余波,同时又开启了另一桩大案——蓝玉案的前奏。

不过这时候,锦衣卫已犯了众怒,加上权力越来越大,连朱元璋本人也认为锦衣卫有滥用职权,依势作宠之态,于是从洪武二十年开始,逐步削减锦衣卫的权力,直到洪武二十六年,最终将锦衣卫裁撤。

至于蒋瓛的命运,和毛骧如出一辙,为了表扬他的辛劳工作,朱元璋给予了他与前任毛骧同样的赏赐——掉脑袋。

如果说锦衣卫是朱元璋的一块抹布,那锦衣卫指挥使就是抹布上最脏的那一处,无法见人也无法洗白,只能挥刀截断,两位指挥使人头落地即是明证。

在锦衣卫命运的背后,其实是王权与相权的对立。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真正的宰相,在他被杀之后,实行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也被废除,朱元璋达到了他大权独揽的目的。

锦衣卫,只是他达成目的的工具而已,当无人可以再威胁到皇权,锦衣卫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这一点,在之后朱棣再次重设锦衣卫也可以看出,朱棣同样需要有人帮他干上一些不甚光彩,见不得光的事,曾经大放光彩的锦衣卫自然就成了最好选择。

4

明朝历史中的这样东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那就是锦衣卫。他们可是在朱元璋时期,以及后来再度建立之后的那一段历史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锦衣卫

说到锦衣卫,其实他们说到底应该算是一种特务机构,和国民党的军统以及中统倒是有着一些相似之处,说到底就是帮助朱元璋收集情报,然后还有从事策反,审问等等任务,可以说,他们就是朝廷部在外面的一双双鹰眼。

大明王朝,锦衣卫可以说断断续续的存在了很长时间,朱元璋对他是立了又废,但是后世之君竟然再度启用这一制度,大明王朝的不少惨案都和这一群神出鬼没之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废除锦衣卫

朱元璋建立锦衣卫制度的目的可以说是十分的明确。主要就是为了监视那一些骄兵悍将,王公大臣,除此之外,也有着广开言路的意思,防止自己被这些大臣蒙蔽了双眼。

但是事情往往不是表面上的那么简单,朱元璋在建立锦衣卫的时候可以说给了他们不小的权力,即使是皇亲国戚他们都有权监视,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成为了一个威胁,朱元璋看到了他们逐渐的势大,知道要是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可是有些不妙,于是就将他们解散了。

后来到了锦衣卫复立,但是他们特权依旧,久而久之反而成为了大明王朝灭亡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5

这就让我想起来了希特勒的冲锋队,并不是把希特勒和朱元璋放在一起比,而是这两件事情的相通性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这两天事情你把它混合起来放成一件事情来讲,这就是一件事情。

朱元璋为什么成立锦衣卫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觉得他手底下的人大臣不听他的话,为了能够对付这些大臣,同时也为了保证自己挣钱的稳固,所以他成立了这个锦衣卫,锦衣卫顾名思义穿锦衣,而且天天这帮人的鼻子跟狗似的,在大成的家里面呆着,声明很不好,很多人都对这个锦衣卫恨之入骨。

最终朱元璋凭借锦衣卫的帮助,终于搞定了胡惟庸和李善长所在的淮西勋贵集团,解决掉了这些人那就真的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本来成立你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大臣,现在这些大臣已经死了,那你这些人是否还有存在的目的呢?

所以朱元璋在处理掉锦衣卫的指挥使以后,然后就把锦衣卫给撤销了,锦衣卫存在的时间只有11年,在这之后一直到朱棣才把锦衣卫重新给设置了回来。

同样的道理,我们去看一下希特勒和他的冲锋队,希特勒在前期需要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包括当时的国会纵火案等等一系列这个东西都需要有人去背负骂名去当这个罪人,所以希特勒组建了冲锋队冲锋队说白了就是一个夜壶,想要用你的时候那就追着你,要不想要用你的时候就一脚把你给踹开。

最终希特勒通过中锋队等自己的运作,终于把德国的权力的位置死死的抓在自己的手里面,就在他志得意满向全世界宣布德国处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的时候,希特勒果断动手把冲锋队的头目直接给逮捕,并且解散了冲锋队。

解散冲锋队看起来很愚蠢,希特勒字段一遍可事实上希特勒通过这个手段不仅收拢了国防军的明星,而且还洗掉了自己的恶名,很多有的没的责任就直接扔到了冲锋队的头上,冲锋队就成了一个背锅捣蛋的家伙。

当然冲锋队这么好用的,那绝对不能够说放弃就放弃了,在这之后希特勒又成立了党卫军党卫军,事实上就是一批拥有合法武装的冲锋队,希特勒就通过这个手段将冲锋队合法的带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当然在这之后第三帝国破灭,党卫军也跟随着一起灰飞烟灭。

6

在明朝,锦衣卫的前身最初叫做拱卫司,只是一个七品的衙门,当名字改为拱卫指挥使司的时候,就升为正三品门头,一直到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名字又换成 亲军都尉府。

当时这个亲军都尉府主要管辖仪鸾司,对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伍,警卫事项负责。

到了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朱元璋裁撤、改组了亲军都尉府,在此基础上,设置锦衣卫,使之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一支既有武装能力,又具有巡察缉捕之权,同时掌管刑狱。

锦衣卫下属的南北镇抚司声名赫赫。

南镇抚司职责上负责法纪纠察,朝廷专设的诏狱就归南镇抚司管辖。南镇抚司的人对于犯在他们手里的人不论是文官或者是武将,都可以动刑讯问。

北镇抚司专门对皇帝负责,独家办理皇帝交办之事。

锦衣卫的人可以对内、外之人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在洪武末年,朱元璋由于痛恨大小官员贪墨腐败,甚至直接动用锦衣卫的人出手,搞得全国上下,风声鹤唳,涉及面极其广泛,处死的官吏就有万人之多。

明洪武年间,有著名的四大事件,人称洪武四大案;即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

这里面的空印案与郭恒案是朱元璋痛恨贪墨腐败对涉嫌官员的镇压运动。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则是朱元璋对明开国元勋借故大开杀戒的开始。

在对这些案件立案、侦查、处置的过程中,锦衣卫首当其冲。

而对于涉及这几宗案件之人,锦衣卫罗织罪名,构陷诬告,刑讯逼供,四案下来,轻则几百人受诛,重则如蓝玉案,牵连人多,涉及面广,仅此一案,被处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

在朱元璋执政时期,其杀伐专断,很大程度上依赖锦衣卫为他做鹰犬,屠戮刑罚。

当国家形势渐趋稳定,人心思定的时候,可是,锦衣卫这只吸血成长起来的怪兽却不能很快的收敛起来他们的爪牙,他们依然凶恶。

朱元璋可以利用锦衣卫做爪牙、做鹰犬,但是,一旦觉得尾大不掉,难以控制,就会毫不犹豫的灭掉这只怪兽。

所以,就在锦衣卫出世5年之后,朱元璋就毅然开始对锦衣卫下手了。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以锦衣卫所辖诏狱用刑太残忍为名,下令锦衣卫销毁所有刑具,把诏狱所有的犯人都交给刑部,未决之案,移交三法司,纳入法条管理,直接降诏,将锦衣卫废除了!




7

说到明朝,锦衣卫和东厂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机构,近些年很多影视剧都塑造了锦衣卫的形象,飞鱼服,绣春刀深入人心,实际上锦衣卫就是明朝的“秘密警察”,他们有凌驾于司法的权力。

锦衣卫确实是朱元璋建立的,建立之初主要三项职责:守卫值宿、侦察与逮捕、典诏狱。设有都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还有镇府使,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在整个明朝锦衣卫的地位随着形势和领导人的更换也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候受到东厂的压制,有时候又凌驾于东厂之上。

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将“亲军都尉府”改置锦衣卫,正式宣告锦衣卫的诞生,成立之初锦衣卫就展现了超高的办事效率,在明初朱元璋驾驭群臣方面锦衣卫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胡惟庸案牵连三万余人。

锦衣卫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直接受命与皇权,更在于他们有特殊的权力,锦衣卫下属的北镇抚司负责管理诏狱有独立的司法权,可以秘密对犯人进行审讯,三法司都无权过问,过大的权力导致了很多冤假错案,诏狱在很多时候就是“地狱”的代名词。

并不是所有的锦衣卫都像电视中演的那么潇洒,其中很多人都是“打杂”的,比如负责皇帝仪仗和宿卫的“大汉将军”,虽然名字听着无比霸气,身材体貌也比较雄伟,但是主要就是撑场面的样子货,这部分人多达1500余人。

实际上朱元璋并没有真正意义废除锦衣卫,严格来讲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大张旗鼓的只是废除了锦衣卫的刑具,将诏狱中的犯人送去了刑部的大牢,明成祖继位后也只是“复典诏狱”就是恢复了锦衣卫的诏狱,再度给予独立的司法权。

朱元璋废除锦衣卫诏狱主要还是因为诏狱的权力太大,凌驾于司法之上,加之确有屈打成招制造冤案,所以朱元璋为了使朝中大臣安心,才不得不废除了锦衣卫的诏狱,实际上锦衣卫依旧存在,比如那些“大汉将军”。

8

朱元璋设置bai了锦衣卫制度,目的是帮其监管大臣的功du过,以便其更加直接zhi掌握朝堂的风向,dao进而稳定大局。后来朱元璋觉得局势也差不多已经稳定了,而锦衣卫因滥用权力导致大臣多有微词,于是便废除了锦衣卫制度。到朱棣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也为了暗中寻找不知所踪的朱允炆,朱棣又重新设立了锦衣卫。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什么是锦衣卫。

在朱元璋之后,手下就分为了两大帮派,两者也是各种的比拼,为了争取到权利,大家进行着各式的战斗,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这种局势再继续下去,就不好了,然后朱元璋就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从而把丞相这个官级给撤了,在同一时间建立了另一个组织,就是锦衣卫。刚开始并不是叫锦衣卫,而是拱卫司,当时也是负责皇帝仪仗的,而在公元1382年,朱元璋就把这个名字正式改成了锦衣卫。

那么朱元璋又为什么会成立锦衣卫呢?

首先就是打压现在的一些有谋反念头的功臣,再就是还担心在自己离开人世的时候,下一任自己的子孙管不了这些朝堂上的大臣们。那么这些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又是什么呢?其实有两个职责,首先就是要尽到身为一个侍卫的责任,再就是在天子出现在某个大典的时候或者是出巡的时候负责皇帝的安全。

身为锦衣卫的权利其实也很大,首先就是有着处于秘密状态去探寻情报的权利,这就相当于皇帝的侦探了,在平常的时候也是明着暗着的去监视着一些大臣们,如果有一点做的不当的事情,就会报告给皇帝。再就是可以自行的通缉和逮捕的权利,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私人警察了。后来他们还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皇帝亲自说的案子,而且还有属于自己的监狱,可以自己决定逮捕或者处决,这也就是主宰着生死大权。

正因为锦衣卫的身份很是特别,在当时也很快的成为了很多人想要的一个职位,但是他们的挑选程度也很是严格,尽管严格,每年也有着很多的人挤破脑袋也想着进来,那么能够选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资格呢?首先就是出身好,这个不是贫富的问题,是要求你的出身家庭里没有什么样的不良记录,贫民百姓当然是最好,因为好管。再就是身材要达标,长得必须特别的高大,而且还要很有力量,说话的时候也要很有自信,声音不能太柔弱,要洪亮。还有就是要有很高的本领,最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会飞檐走壁的会优先考虑。

他们的衣着也是很特殊的样式,主要的样式还是以红色为底层,料子当然也是上好的,采取的工艺也很复杂,胸前是龙头还有龙爪,乍一看还比较可爱。那么这么强悍的一个组织怎么会消失的呢?


洪武年间的锦衣卫都干了点什么。

锦衣卫创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朱元璋的仪鸾司改置而来。

它与明初的一件大案——胡惟庸案密不可分。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起初,这只是一桩牵扯不多的案件,在当年,只有胡惟庸本族人和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受到牵连,杀人不过数百,还远远够不上后来大案的级别。

此后两年,此案虽有余波,总体上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追究,看上去,案件到此似乎就要结束。

然而,等到锦衣卫创立之后,一切就开始扩大化。原先许多看似毫无关联的官员,纷纷被牵扯其中,杀到洪武十九年,受牵连致死者已达到三万多人,超过了锦衣卫设立前的一百倍,李善长、宋濂、唐胜宗、费聚、赵雄、李存义、陆仲亨等一大批功臣宿将,公侯伯爵被杀。

在这其中,随处可见直接向皇帝负责的锦衣卫的身影,北镇抚司的恐怖名声,也就是在那时建立起来的。

此外,还有洪武十五年发生的空印案,也是朱元璋借锦衣卫之手,强化权力与威信的事件。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初衷就是强化君权,清洗功臣,经过胡蓝之狱及郭恒案、空印案的洗礼,开国功臣基本被一网打尽,剩下的再也没有威胁,锦衣卫这把快刀,也到了封存的时候。

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到洪武二十六年裁撤锦衣卫,锦衣卫仅仅存在十一年,就被废除。


锦衣卫指挥使的下场如何。

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是毛骧,他是朱元璋自身边得力的武官中提拔。毛骧深受朱元璋信任,他也不负所托,胡惟庸案杀得人头滚滚,光是开国的公爵、侯爵就被杀了二十几人。

不知毛骧是否有想过,这么多元勋被杀,自己可也是其中一员,又是执行者的角色,会落得什么下场呢。

毛骧最后的结局,是被指认为胡惟庸余党而被捕,并因此被杀,很好地诠释了“玩刀者必死于刀下”这句话。

毛骧的继任者是蒋瓛,他同样兢兢业业,完成了前任还没清理干净的胡惟庸余波,同时又开启了另一桩大案——蓝玉案的前奏。

不过这时候,锦衣卫已犯了众怒,加上权力越来越大,连朱元璋本人也认为锦衣卫有滥用职权,依势作宠之态,于是从洪武二十年开始,逐步削减锦衣卫的权力,直到洪武二十六年,最终将锦衣卫裁撤。

至于蒋瓛的命运,和毛骧如出一辙,为了表扬他的辛劳工作,朱元璋给予了他与前任毛骧同样的赏赐——掉脑袋。

如果说锦衣卫是朱元璋的一块抹布,那锦衣卫指挥使就是抹布上最脏的那一处,无法见人也无法洗白,只能挥刀截断,两位指挥使人头落地即是明证。



在锦衣卫命运的背后,其实是王权与相权的对立。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真正的宰相,在他被杀之后,实行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也被废除,朱元璋达到了他大权独揽的目的。

锦衣卫,只是他达成目的的工具而已,当无人可以再威胁到皇权,锦衣卫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这一点,在之后朱棣再次重设锦衣卫也可以看出,朱棣同样需要有人帮他干上一些不甚光彩,见不得光的事,曾经大放光彩的锦衣卫自然就成了最好选择。

总结:朱元璋在建立锦衣卫的时候可以说给了他们不小的权力,即使是皇亲国戚他们都有权监视,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成为了一个威胁,朱元璋看到了他们逐渐的势大,知道要是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可是有些不妙,于是就将他们解散了。

9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明太祖朱元璋从没有说决定废除锦衣卫的话,而只是废除了锦衣卫的刑讯和关押囚犯的职能,除此之外锦衣卫还有其他职能。


锦衣卫如电视剧中所描述,身着飞鱼服,手持绣春刀“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

在《明史.职官》中已经说的很明白,最初的锦衣卫: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

这里明确说了锦衣卫拥有侍卫、缉捕、刑狱三大职能,朱元璋只是废除了锦衣卫的刑狱职能“焚刑具,出系囚”,这都是针对第三个职能而言的。

锦衣卫最基本的职能是充当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人员众多,体现皇帝威严;锦衣卫还兼有皇帝私人保镖的性质,凡是皇帝出行在外,别管参加什么活动,皇帝的安保工作由锦衣卫负责,这是非常基础的职能。

“凡承制鞫狱录囚勘事”,也就是凡是锦衣卫提审囚犯、甄别审查犯人、复审案件等这样的超级权限,都要有皇帝的圣旨,还要其他司法部门参与,至于逮捕任何人的职能似乎不需要每次下圣旨,只要得到皇帝指令即可,锦衣卫发现“盗贼奸宄”,无论哪里,都可以逮捕“街途沟洫,密缉而时省之”。


锦衣卫的仪仗队、侍卫皇帝和秘密侦查逮捕职能一直都存在的,锦衣卫不只是有那一项特别的刑狱职能,废除锦衣卫的刑狱职能不代表废除锦衣卫这个部门。

锦衣卫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设立,洪武二十年取消其刑狱职能,这只是算朱元璋给锦衣卫纠偏。这个特别的刑狱职能的产生有着特别的历史背景;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因藩属国占城前来朝贡无人接待而逮捕了丞相胡惟庸;洪武十三年春节刚过御史中丞涂节就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谋反,同年胡惟庸、涂节被处死;当所有的人都认为胡惟庸案告一段落了;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九:甲午御史中丞涂节告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及前毒杀诚意伯刘基事命廷臣审录 上时自临问之初自杨宪诛惟庸总中书之政以 上信任之重也专肆威福生杀黜陟有不奏而行者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

戊戌群臣奏胡惟庸等罪状请诛之于是赐惟庸陈宁死又言涂节本为惟庸谋主见事不成始上变告不诛无以戒人臣之奸宄者乃并诛节余党皆连坐

朱元璋却突然在洪武二十三年对胡惟庸案扩大化,进行大规模的株连。

:《明太祖实录》太师李善长自杀先是善长有过诏累宥之善长益恃恩时京民通惟庸作乱者法当徙边善长受奸民赃数奏请给其亲又从掌都督府事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营第宅和攘臂大怒曰非奉命太师敢擅发兵邪善长惭谢至是事败善长益危惧 上诏慰谕之复召诣奉天门与语开创艰难之际为之流涕复至右顺门 上谓群臣曰吾欲宥李佑等死以慰太师太师年老旦暮无以为怀群臣复奏善长开国旧臣任寄腹心亲托骨肉而所为如此臣等考其事反状甚明敢以死奉法 上曰法如是为之柰何善长大惭曰臣诚负罪无面目见百官矣乃抚遣归第赐佑及陆亨等死善长遂自经 上命以礼葬之厚恤其家子祺为驸马都尉后卒于江浦孙茂今为指挥佥事

这段话特别有意思,朝臣请求诛杀李善长,朱元璋却整了一句:法如是为之柰何,朱元璋虽没下旨赐李善长死,可这一段颇有意思的对话,实际上就是朱元璋为了维护法律,约束百官;暗示李善长自杀,其中不乏有帝王之术。


锦衣卫的刑狱职能就存在胡惟庸案爆发到胡惟庸案扩大化之间;极有可能是朱元璋认为胡惟庸结党很严重,利用已有的刑部等部门没查出什么(因为在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即设置锦衣卫);所以才会在洪武十五年设立锦衣卫,并赋予锦衣卫有刑狱的职能“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这项刑狱职能似乎成为这段时间锦衣卫的主要职能,因为朱元璋命令锦衣卫追查胡惟庸结党的线索。在洪武二十年废除锦衣卫的刑狱职能,

《明史》中说“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录,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罢锦衣狱。”

大意是锦衣卫的刑讯逼供太容易屈打成招,造成冤假错案,就废除了锦衣卫的刑狱职能,但并没有明确说裁撤锦衣卫。

其实我认为朱元璋通过锦衣卫查到了一些胡惟庸结党的线索、证据;同时形成的高压态势,要后来揭发胡党的事出现。起了重要作用。在朱元璋看,当时最大的案件就是胡惟庸结党案,查不明白如鲠在喉,所以出现了锦衣卫,授予了刑狱这样的职能。等查的差不多了,朱元璋也基本了解胡党广泛性了,就开始理性地审视锦衣卫的这项刑狱职能,期间可能不断有官员说锦衣卫屈打成招(之前可能有,只不过朱元璋搁置不理)。锦衣卫拥有的刑狱职能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朱元璋就顺势取消了锦衣卫的刑狱职能;

这特别符合朱元璋的行事作风。因为在朱元璋自己制定的刑律中自己都不遵守,有人犯法不按照刑律来,往往突破刑律规定把人砍了。

朱元璋不是心理扭曲,但他冲动起来估计只有一人可以劝住他这位皇帝,那就是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不要忘了马皇后就是死于洪武十五年,而这一年锦衣卫恰好被设立,我虽然找不到二者关系的明确记载,但我认为二者存在某种联系。不但如此,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也去世了,《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五:皇嫡长孙雄英薨 上感悼辍朝葬钟山侍臣皆素服徒步送葬追封虞王谥曰怀

因为《明史》属于清修,我们再来参考一下明朝自己修的《明太祖实录》,其中记载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把仪鸾司改为锦衣卫;在洪武二十年,《明太祖实录》中,却给人锦衣卫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不满的感觉,朱元璋当初设立锦衣卫与实际效果不一样,才会发雷霆之怒。

《明太祖实录》“焚锦衣卫刑具先是天下官民有犯者俱命属法司其有重罪逮至京者或令收系锦衣卫审其情辞用事者因而非法凌虐 上闻之怒曰革鞫者法司事也凡负重罪来者或令锦衣卫审之欲先付其情耳岂令其煆炼耶而乃非法如是命取其刑具悉焚之以所系囚送刑部审理”

朱元璋虽然在洪武二十年废掉了锦衣卫的刑狱职能;但朱棣靖难夺得皇位成功后,又恢复了锦衣卫的刑狱职能和设立太监掌管的东厂,朱棣这么做不是为了打击贪腐,而是为了监视、打击政治反对派罢了。《明史》志.刑法三“成祖幸纪纲,令治锦衣亲兵,复典诏狱。”和同书志.职官五“成祖时复置(诏狱)。”锦衣卫的监狱被称为诏狱“锦衣卫狱者,世所称诏狱也。”这时候的锦衣卫更容易制造冤案,这就为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为建文旧臣平反埋下伏笔。朱棣的做法要锦衣卫更加突出了恐怖氛围。

10

特务机构,历朝历代都有设立,到了明代朱元璋时期,特务机构“锦衣卫”第一次被正式放在了台面上。

他的建立之初是因为一起案件“胡惟庸案”,最后的废除也跟一起案件“蓝玉案”有关。

锦衣卫设立-“胡惟庸案”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生,首先胡惟庸被人告发谋反,很快胡惟庸被抓,其族人和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几个大臣受到牵连,此案当时被杀人数还不过百,还远远谈不上是大案的级别。

此后数年,虽有余波不断,但都没造成什么影响。

然而,洪武十五年(1982年)锦衣卫正式成立后,原本早已尘埃落定的胡惟庸案又再起波澜。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短短五年的时间,案件在锦衣卫手里不断的扩大化,受到牵连的官员就达到三万多人,李善长、宋濂、唐胜宗、费聚、赵雄、李存义、陆仲亨等一大批功臣宿将被杀。

在当年那个时期,锦衣卫只要出动,就代表有官员要被抓了,满朝的官员都战战赫赫,生怕哪天被锦衣卫给盯上,锦衣卫的恐怖名声,也就是在那时建立起来的。

从“胡惟庸案”我们就能看出,朱元璋当时设立锦衣卫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防固皇权,为了监视百官,为了作为手中的刀,帮他完成帝王所不方便完成的事。

锦衣卫废除-“蓝玉案”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蓝玉案”爆发,首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下令,将蓝玉下昭狱拷问,后蓝玉招供: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

随后朱元璋下旨将他处斩,并诛了三族。平时与蓝玉有关系莫逆的许多将校,也都被牵连,被定为“逆党”,遭到了抄家灭族的下场。当时因这个案件而被诛杀者多达1.5万人,军中的骁勇将领差不多都被杀戮殆尽 。朱元璋还将供词编纂书为《逆臣录》,布告天下。

此案之后,朱元璋觉得威胁大明稳固的因素,已经拔除干净了。此时锦衣卫权力是越来越大,也犯了众怒,连朱元璋本人也认为锦衣卫,有借办案的名义之便,滥用职权,已经是尾大不掉了。

于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将内外刑狱从锦衣卫职责中废除,交由法司接手。

结语

之后朱棣再次重设锦衣卫,往后明代300余年的历史中,锦衣卫没有在被废过,它始终在明代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听命于皇帝,又因恃权妄为而劣迹斑斑,它有功明朝的统治,却又为明朝的灭亡给与了“贡献”。锦衣卫的功过是非,值得人们思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