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间计,作为三十六计中的一种,是一条极为毒辣的计谋,在古代战争中极受“小人”的偏爱。许多声名显赫的大将军,深受反间计之害,一身本领没能死于战场之上的刀兵往来,反而却身陷权谋诡计之中,不得不让人为之惋惜。那么受反间计之害最深的两位大将军分别是谁?

首先是赵国大将军廉颇,因在长平之战中与秦军僵持三年,不分伯仲,于是秦军在正面对抗不过的情况下对其施行了下三滥的反间计。使得听风便是雨的赵王不听忠言将廉颇撤职,并把大将换成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让其率兵冒然前行,导致战败,秦国大将白起将四十万赵国降军全部坑杀。赵国从此失去了与秦相抗衡的实力。

其次是李牧,战国四大将之一。赵国靠着李牧在长平之战后国力大衰的情况下,还屡次击败秦人的大肆进攻。其名望和当时的秦军大将白起不相上下,可是最后被误中反间计的赵王临阵换将且惨遭杀害。但是容易中反间计的赵王最后也被秦军俘虏。

纵观中华历史,受反间计之害的大将在各朝代都比比皆是,但是中反间计中上瘾也就赵王一个,他坚持不懈的中反间计,误杀了身边许多忠良,最后连自己都搭了进去。虽然赵王手下有廉颇、赵奢、乐乘、李牧,等绝世名将,但都无济于事,最终还是国破家亡。所以说天作孽,犹可恕;而赵王他自作孽,不可活啊!(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最佳贡献者
2

“反间计”作为三十六计之一,自古就深受兵家喜爱,不少能征惯战的忠臣良将,也都倒在了流言蜚语之下。

既然看到这个问题,那我就列举两个被“反间计”所害的著名将领。

赵国名将李牧

这第一位。

就要提到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了,他简直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死于反间计的典型。

话说那还是公元前229年,赵国遭遇饥荒,民心不定。

秦王嬴政看此机会,立刻派出王翦、杨端和两员大将,分两路进攻赵国。

王翦从上地起兵三十万,准备东出井陉关,直扑邯郸。

杨端和率领十万大军从河内起兵,北上攻取邯郸。

两路大军夹攻之下,赵国一时间岌岌可危。

情急之下,赵王迁命李牧为大将军,率领硕果仅存的赵军精锐进驻井陉关,拦截王翦所率领的三十万秦军主力。

李牧不愧是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人物,不负赵王所托,有他镇守的井陉关如铁桶一般,任那王翦如何进攻,井陉关岿然不动,几个月过去了,秦军无法越雷池一步。

秦军三十万大军在前线,每日里人吃马嚼,所耗钱粮不可计数。

饶是秦国乃天下第一强国,但也经不起这般白白消耗。

没有办法。

王翦只能将自己困局上报给秦王嬴政,希望朝廷可以想出一个办法解决。

经过秦国廷议,秦国君臣准备重演“长平之事”,散播谣言到邯郸,将李牧从前线撤走。

于是乎。

李斯派出了自己的徒弟顿弱,携带着重金就赶到了邯郸。

顿弱现是在邯郸散布李牧通敌的消息,然后花重金贿赂了赵国朝堂上以郭开、韩仓为首的一干赵王宠臣。

并且,最让我感到无奈的是,就连赵王迁的亲生母亲,赵悼襄王的妃子悼娼后都被顿弱收买了,帮着郭开、韩仓向赵王迁说李牧的坏话。

这位赵王迁本来就是不学无术,没有什么主见。

这回一看自己亲妈和自己的老师都说李牧通敌卖国了,那就肯定是通敌卖国了。

于是一纸诏书,卸去了李牧大将军之位,同时也罢免了李牧的副将司马尚,改任赵葱、颜聚二人到井陉关前线统兵。

消息传到李牧耳中。

李牧都惊呆了,他万万不相信自己一心为国,大王居然会罢免自己。

于是李牧星夜回到邯郸,想要面陈大王,把误会解开。

谁想到李牧到了邯郸,根本就没有见到赵王迁,反而等到了一封赐死的诏书。

可怜一代良将李牧,就这样在王宫外自刎,一缕忠魂不知飘向何方。

燕国大将军乐毅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大军伐齐一事,我在此不再赘述,相信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

一个月之内,乐毅连下齐国五十余城,仅给齐国剩下即墨、莒城这两座城池。

这个时候,乐毅的大军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对这两座城池是围而不攻,也可以说是久攻不下。

反正不管怎么说,乐毅大军围住这两座城池,但却迟迟没有攻破这两座城池。

这一围,就围了五年的时间。

这也就代表着,乐毅手握燕国重兵驻扎在齐地,也整整五年了。

这也同样代表着,齐国在这两座城池中的势力,也滋长了五年。时间一长,齐国了操作的空间也就多了。

说这话就到了公元前279年,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的燕昭王过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相比与燕昭王对于乐毅的绝对放心,燕惠王就有所不同了。

早在乐毅还未伐齐之前,尚是太子的燕惠王就对乐毅有所不满。此番继承王位,更是忌惮乐毅手握重兵。

要知道,燕国几乎所有的精锐兵马,都掌握在乐毅的手中。

一旦乐毅有什么二心,无论是反攻燕国还是就在齐地自立为王,燕国本土可以说是连一点办法都没有。

毕竟燕国最能打的兵都在乐毅手上,最能打的将军就是乐毅本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乐毅如果带着兵一直在打仗也就罢了,偏生围而不攻,还围了整整五年。

这由不得别人不多想啊

即墨城中的齐将田单了解到这一点之后,便开始派人出城,到燕国的都城蓟城中散布谣言,说是乐毅生有二心,之所以围而不攻,是因为要养寇自重。

本来燕惠王就怀疑乐毅,一听这个,可把燕惠王气得不行,哪里还按捺的住?

当下

燕惠王立下写下一封诏书,调乐毅回国,并任命骑劫代替乐毅的位置。

乐毅什么人物?

一看燕惠王的诏书,就明白大王的意思了,深知自己如果回国,那肯定没有什么好下场。

于是乐毅不但不回国,直接连夜就出逃别国了。

也正是因为乐毅的机警,才没让自己在田单的反间计上丧命。

但当年乐毅与燕昭王两个人所定下灭齐的宏图伟业,也至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不久之后,由骑劫率领的燕军无法抵挡田单的进攻,大败亏输,齐国也因此趁机复国了。

燕昭王毕生的努力,也因此化为泡影。

除了李牧和乐毅之外,像南宋的岳飞、明末的袁崇焕、三国蔡瑁张允、赵国的廉颇,秦国的白起,其实都深受“反间计”之害。

不过“蒋干盗书”的故事,大家都清楚;其他的又有一些争议,因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3

反间计在古代打仗的时候,可以说是百试不爽的一个计策。

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陈平用的反间计功不可没。

因为陈平是从项羽那里投奔到刘邦帐下的,他对项羽手下人物的轻重,比谁都清楚。

所以,他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最信任的谋士范增,和最倚重的武将钟离眛与项羽之间的关系。

陈平用大量的金钱买通了楚国的将领,让他们在军队里散布谣言,说钟离眛有二心,要投靠刘邦了。

还说范增暗地里给刘邦书信往来,目的就是做刘邦的内应。把项羽打败之后,好平分天下。

没想到,项羽真的上当了,他开始猜疑范增,不让他接触重要的军事情报,范增明白项羽的意思了,然后他告诉项羽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要回家养老。



项羽答应了,范增就这样离开了项羽,但是,他终究没有走到家,而是气死在了路上。

钟离眛也不在受项羽的器重,项羽把他给晾在了一边。不让他带军打仗了。最后,就是因为项羽的力量越来越薄弱,被刘邦各个击破了。

所以,他被刘邦打败了。

我们再说深受反间计之害最大的两个将军吧,这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名将,一个是廉颇,一个是李牧。

恰好廉颇和李牧还是战国四大名将,另外两个就是白起和王翦。

秦国和赵国打长平之战的时候,因为廉颇擅长防守,所以,秦军作为进攻的国家,打了一年半载,根本毫无进展。

这时候在耗下去,对他们秦国就不利了。

所以,他们开始使用反间计了。目的就是要速战速决。



这时候军队里开始传起这句话来,廉颇打仗不行,像个缩头乌龟,整天缩在城池里,不敢和秦国人一战。

我们秦国人,最不怕的就是他这种人,假以时日,廉颇必败。

要说赵国也不是没有我们不怕的人,比如那个名将赵括,我们就很怕。

若是赵国换他来打仗,那我们秦国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可惜赵王有眼无珠,他竟然非不去谁是可以用之才。

结果昏庸的赵王上当了,他真的把廉颇给换了下来,然后换上了赵括。其实赵王换廉颇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廉颇不大秦军,他给赵国丢脸了。这样空耗下去,粮食也很难保证供应的呀。

所以,赵王最终选择了把廉颇给换下阵来。



赵括就是纸上谈兵的那位大神,在他的指挥下,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不过还好,赵国还有名将李牧,李牧还能坚持几十年。

可是,李牧的失败和廉颇如出一辙,他也是被秦军用了反间计。

那时候秦国攻打赵国的将领是王翦,王翦知道李牧不好对付,所以,他没有选择和李牧硬拼,因为硬拼的话,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他决定还是来反间计比较好,王翦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买通了赵王身边的郭开,郭开就开始说李牧的坏话。

他告诉赵王,李牧在前线和秦军商议好,要一起打到赵国来,把赵国给灭了,然后李牧当赵王。没想到赵王又相信了。

他秘密的派人,把李牧给抓了起来,就地杀害了。

李牧死了没多久,王翦带领秦军,就把赵国给灭了。

你看赵国和秦国的势力相当,但是,最终为什么斗不过秦国?

原因就是赵王太混蛋了,他根本分不清好坏,分不清忠奸。有这样的国王,国家不败天理不存呀。

4

余以为是秦国大将白起和亚父范增。

白起帮秦国打下七十多坐城池,建立丰功伟业,连周公召公等人,也不过如此。更为了秦国,做出万人坑这种会遗臭万年的事情。然而,赵国请来苏代,贿赂秦国宰相范雎,一记割地求和,让秦昭王以为白起有异心,想在齐地称王。可怜白起一世英名,居然被秦王贬回士兵,卸其职务,最后被赐死在杜邮。

另一个则是跟随项羽从梁国起兵的范增。范增乃是才智过人,知道刘邦派人求和,虽然陷入困境,但是必定会卷土从来。可惜啊,项羽这个“竖子”毕竟不是成大事者,鸿门宴中吃过一次亏,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还不长记性。之后,陈平利用西楚的来使,问他是项羽的来使还是范增的来使,使得两人心生间隙。楚王信不过范增,逼得范增只能离开楚国。



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汉景帝当年去周亚夫兵营时,居然被守在门口的将士挡住了,理由居然是在军营中只听将军,不听天子的。而结果却是汉景帝重赏了周亚夫。

虽说兵贵神速,然而,在封建制度中,又有几个天子能够做到如此深明大义?岳飞被杀,李牧,伍子胥,袁崇焕等人,不也是深受君主之害?如其说反间计是条毒计,不如说是君主的疑心病害得他们杀害功臣,这是封建专治中,身为臣子的不幸啊!

5

谢谢邀请。

中国历史上受“反间计”所害的名将不在少数,个人觉得结局惨烈、影响较大的当属以下两位。

1.伍子胥。他对吴国可谓忠心耿耿,辅佐吴王阖阎东讨西征、攻城掠地、开疆拓土、筑城修渠功不可没,拥立公子夫差为太子,最后成为吴王,伍子胥照旧献计献策、尽忠尽职。在吴越争战中,越国初战惨败,伍子胥建议夫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而夫差妇人之仁竟没采纳,放了越王勾践,勾践为报卧薪藏胆之痛,采用范蠡的反间计,贿赂吴国太宰伯嚭离间夫差和伍子胥的关系使夫差振怒,赐剑于伍子胥令其自尽,并于五月初五用鸱夷革裹其尸投于钱塘江中,这也是端午节的由来。伍子胥死后,吴国终被越国所灭。


2.袁崇焕。明未,在皇太极强大的军事打击下,明军节节溃败。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以其智勇双全,御敌于山海关外,不能入内半步,让皇太极十分头痛,只得另寻突破口,绕道偷袭明都师,袁崇焕知道后,率部星夜疾驰回援,在其奋力抵抗下解了京师之围。痛恨不已的皇太极在回撤时布下反间计,故意放走太监并让其散步袁崇焕与皇太极暗盟共分明朝江山。崇祯帝信以为真召袁崇焕入城。袁部将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欲阻止,而袁自持忠义之心昭于日月无愧于心,遂独自入城,而崇祯帝竟命人用筐从城楼上把袁吊入城内,随后毫无实据的前提下定罪通敌卖国,凌迟处死,而受蒙蔽的京城百姓竟争食其肉。不惜个人生死一心为国为民的袁崇焕竟落得如此悲惨下场,可怜、可悲、可叹至极。袁崇焕死后,山海关再无良将把守,崇祯自毁长城,清军蜂蛹而入,明朝也最终走向灭亡。
自古忠义的能臣志士多一腔热血用于报效国家,却疏于自保,多被利欲熏心的奸逆小人、乱臣贼子所害,终究是祸国殃民。忠臣终会流芳千古,而奸臣也自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6

所谓大将,应该是一国军队之核心将领。中反间计,既彼方无法在战场上战胜,就用反间计,借他们自己君主之手,而除之!而在历史上反间计成功,有很多,若举两个最惨的,莫如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与大明王朝袁崇焕!

先讲伍子胥,其与孙武一起,败越王勾践,打败强大的楚国。越王勾践为打败吴国,用范蠡之反间计,离间吴王与伍子胥的关系,终致伍子胥忠而被杀,头悬国门,诚可惜也!最后,吴王也身死国亡!

另一位就是大明最后的柱石袁崇焕了,袁崇焕打的满州建州女真奴尔哈赤死的惨,又让皇太极不能入关!于是皇太极用反间计,让蠢才崇祯皇帝活剐了袁崇焕,自毁长城。更为可惜!当然,崇祯帝也是身死国灭,其应如此也!却,可惜了袁崇焕。

所以,为君主者,最蠢的就是自毁基石,若如此,灭亡不也是应该的么?

7

战国时期名将李牧和廉颇,都是被秦军使用反间计暗算的。反间计在古代真的是屡试不爽的一个计策,在加上遇到昏庸的主上,那真的是要有多悲催就有多悲催。

你看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和项羽对峙在荥阳,且项羽一直处于攻势,刘邦处于劣势,为了改变这种局势,刘邦的谋士陈平替刘邦出了一个计策。

这计策就是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眜之间的关系。

结果项羽真的上当了,当范增看到项羽怀疑自己的时候,他就向项羽递交了辞呈。并且告诉项羽,如今天下大势已定,望你好自为之。

说完这些范增就走了,但是,他并没有回到家,就死在了路上。

当然钟离眜也没有好到那里去,项羽剥夺了他的带兵权,这对项羽集团造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所以说使用反间计的时候,对方的上司必须是个昏庸之人,才能凑效。

李牧和廉颇是不幸的,他们恰恰就是遇到了昏庸的赵王。

秦国发动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的名将廉颇和秦军对垒。这个仗打了三年的时间,秦国没有任何进展。要知道秦国是侵略方,打持久战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

若是廉颇这样一直守下去,在打两年估计还是这个结果。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开始使用反间计了。他们在部队里散布谣言,大骂廉颇是缩头乌龟。同时秦军还买通赵国君臣,对赵王游说,把廉颇给换掉。

结果赵王上当了,他把廉颇给换了下来,然后,换上了秦国人期待已久的赵括将军。

结果这一战,赵括被白起打败。

赵括战死后赵军全部投降了秦军,此刻白起把投降过来的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了。

你看秦国用的这个反间计是不是很凑效。

赵国尤其是赵王就是不长记性的家伙,长平之战后,大概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秦国再次派大将王翦来攻打邯郸的时候,他又是使用的反间计。

这一次王翦想要离间的是赵国名将李牧。当王翦买通赵王身边的小人郭开的时候,没想到昏庸的赵王竟然相信了郭开。

他派人秘密地把正在和秦军对垒的李牧给杀害了。

李牧一死,也就标志着赵国要亡国了。

你看在古代战争的年代,反间计是不是屡试不爽。

8

作为三十六计之中有名的反间计,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可以说屡试不爽,使用这一计策可以使对方君臣不合,产生矛盾,甚至自相残杀,自毁长城。


首先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常年在关外对少数民族作战,镇守雁门期间,曾率领赵国部分军力,巧妙设下伏击,用少数牧民不断吸引匈奴单于,同时合理分割战场,设下重重伏击,雁门一战大破匈奴,之后又击败娄烦,东胡等少数民族,保障了赵国牧民的权益,后来长平之战,赵国主力尽失,李牧被调回邯郸保护赵国,李牧不愧是名将,多次以寡敌众,击退秦军,秦国在占据绝对优势情况下,多次久攻不下,甚至让李牧抓住机会反击秦军,宜安之战大胜而归。为此,秦军决定再行反间计。用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也就信了,下令擒获李牧并诛杀,可谓自毁长城,赵国随之灭亡,可叹。

岳飞,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在北宋被金人灭亡后,山河破碎,岳飞也走上了抗击金人的道路,先是跟随当时大将宗泽,后来被赵构赏识,多次在境内平定叛军,同时扩充自己的势力,随后赵构为稳定局势,同时保证自己的安危,下令出师北伐,岳飞更是身先士卒,勇猛作战,率领岳家军多次击败金军,收复襄阳六郡,之后更是多次击败金兀术,号称直捣黄龙。

金人虽然是马上民族,却也不缺少投降的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赵构此人原先不得宠,当上皇帝后眷恋权位,对接回父亲和哥哥没有丝毫的兴趣,岳飞却是想要收复河山,迎回二圣,因此君臣之间有了矛盾,之后金人乘机散播谣言,十三道金牌召回岳飞,当时岳飞不像韩世忠等人韬光养晦,比较引人注目,赵构本就不满,听信谗言之后就召回岳飞,下定主意认为岳飞会对自己不利,最终一代名将冤死风波亭。

所以我感觉,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那些名将都比较可惜。

可以说反间计确实比较好用,一旦对方君臣失和,或者说矛盾尖锐,我方就可乘虚而入,抓住时机,取得胜利,但是若使用不当,就会和蒋干一样,计中计,被反算计,所以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切还是从实际出发来看。

9

1 伍子胥将军。伍将军气吞山河,文武全才,却被越国的反间计为夫差所杀。惜哉痛哉。伍子胥死而吴即亡。

2 袁崇焕,明朝的铜墙铁壁,汉民族最后一个皇朝(略过袁世凯)的守护者,死于皇帝的多疑。遇害时诗志其心:此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10

之所以中反间计关建是王朝内部的腐败,强敌在外吃喝玩乐不做准备,被动地等待敌人来进攻,胸中一点格局没有,士兵在外被围国人无动于终。你看孙权,孤帅大兵于后,若是战败还来就孤,这才是君臣之义!所谓战胜于朝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