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嫡长子,是蜀汉的第二任,也是末代皇帝,史称蜀汉后主。

在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中,都有记载和描写刘禅在蜀汉亡国之后,在被迁居洛阳。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命人表演蜀地歌舞,以试探刘禅有无复国之心。而刘禅“此间乐,不思蜀也!”的回答,给后人留下了昏庸无能和地主家傻儿子的印象。有人强烈怀疑,是不是在长板坡“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时,给摔傻了?

纵观历史,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征吴失败后,退居白帝城忧愤成疾在永安宫去世。刘备病逝前,于白帝城托孤,命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辅佐其子刘禅。同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

刘禅即位后,对诸葛亮以相父事之,军国大事皆由诸葛亮决断。而诸葛亮也为蜀汉鞠躬尽瘁,时刻以克复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最终积劳成疾,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北伐军中的五丈原,这前后有十一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刘禅年纪尚轻,缺少治国理政的经验和威望,所以军国大事倚重诸葛亮。而诸葛亮也感念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义”,尽心竭力的辅佐刘禅。这也是刘备临终前的所希望看到的。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开始独掌朝纲,至景耀六年(263年),蓸魏权臣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邓艾偷渡阴平攻至成都城下,刘禅率众投降蜀汉灭亡,这又过去了二十九年。

刘禅执政时期,虽然也有宠信宦官黄皓,国势衰败,没有抵抗到底,最终投降等问题。但在三国纷争兼并中,能前后在位四十一年,独执掌蜀汉政权二十九年,也不是一个“地主家傻儿子”随便能做到的。

刘禅最终被曹魏封为安乐公,八年后得以善终,这在亡国之君中是不多见的。可见,刘禅一定不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一代君王,但也非地主家“铁憨憨”可比。聊到这,你是不是有点,刘禅也是天资聪颖、大智若愚的感觉了呢?

最佳贡献者
2

刘禅啊,在帝王里勉强算是中人之姿。亡国的二代,名声确实不太好听,然而你说他真憨么,未必。

建安十二年,刘禅在荆州出生,这一年刘备四十七岁,年近半百得子,当然是很开心,可是刘备没有时间庆祝,他依旧是寄人篱下的客将,替刘表看守着荆州门户。

感慨髀肉复生的刘备没来得及悲伤多久,坏消息便接踵而至:曹操南下、刘表病死、刘琮投降。

没办法,跑吧。荆州百姓听闻喜欢屠城的曹丞相杀过来了,吓得拖家带口要跟着刘备离开,刘备叹了口气,那就一起走吧,纵然带着百姓,一天才能走十几里。追击刘备的却是曹军精锐虎豹骑,很快就追了上来。刘备女儿、辎重均被俘获,刘禅才一岁,也失散在乱军之中,幸好幸好,赵云当阳血战,抱着阿斗杀出重围。

刘备虽然看重刘禅,但本身却没有多少时间对其言传身教,太忙了,好不容易在益州站稳,太多的事情要处理了,等到想教,刘备已经在永安宫快不行了。

刚刚即位的刘禅就遭遇了严峻挑战——地方造反,还好身边有超级牛人诸葛亮辅佐,很多事情不需要耗费自己的脑细胞,只要对着相父喊666就可以了。

很快国内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如果当时天下只有蜀汉一个国家,那么刘禅可能就是普通的守成之主,可惜,诸葛亮没有太多时间教导刘禅如何治国,他需要去完成终极夙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刘禅的运气在于,诸葛亮虽然是权臣,却不是跋扈的权臣,人事任免的权力仍然在刘禅手中,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也没有比诸葛亮更优秀的托孤重臣了,大多数时候,刘禅自己不用操太多的心。

然而丞相只活了54岁,余生需要刘禅自己拿主意治国了,蒋腕、费祎等人努力维持了蜀汉二十几年政权稳定,等到董允一死,再也没有人压制刘禅爱享乐的一面了,刘禅将自己的手套黄皓派了出来,他没有刘备的雄心壮志,也没有诸葛亮的政治手段,只能勉强安抚益州本土势力,北伐越来越只是个口号了。刘禅想着,偏安一隅也挺好,但这个世上,弱小就是原罪,蜀国内部一堆带路党,终于没能撑下去,二世而亡。

从皇帝变成安乐公的刘禅,对着司马昭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此间乐,不思蜀!”他不是不知道姜维为了复国作着最后的努力,可是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并不聪明,就这么平庸的过完余生吧。

刘禅不傻,只是在三国乱世里过于平庸,蜀国国力最弱,庸主是守不住的。

3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是支撑了蜀汉30年,可见其并非演义里那样一无是处。其实刘备刘禅父子和刘焉刘璋父子是何其相似?一样的二世而终,一样的士族投降,一样的偏安一隅。

其实刘备刘禅集团是经历汉到蜀汉再到蜀的过程的。刘备建立的是汉,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丢了荆州是蜀汉,这期间诸葛丞相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已经变成割据政权,但也还是朝着兴复汉室在努力;到了刘禅时代,已经基本丧失打出去的能力。

刘禅并不傻,只不过重蹈覆辙了刘焉刘璋父子的老路。最后不得不献城投降。

刘备来的时候,益州士族希望刘备给他们光明美好的未来,于是刘备成了益州之主;可过了几十年,益州从天府之国到益州疲弊,蜀汉政权是要负责的。

徐州为什么没有让陶谦后代继承?因为当地士族支持刘备;益州也是一样,有了法正、刘巴、孟达等人的支持,刘备才得以入住益州。可眼下,刘备刘禅父子在几十年的时限内并没有兑现当时的承诺,那没有办法,益州又一次寄希望于外人。这次是钟会。

4

对于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的讨论热度,完全不下于曹操称帝的原因。

关于刘禅傻出于两点原因:

第一点就是刘备怒摔刘禅导致头部摔伤

长坂坡之战中,刘备被曹操所击败,刘备部队被打的溃散,刘备也是仓惶出逃,妻儿都没顾的上。

赵云虽说是刘备身边的将军,但主要的任务是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刘备跑了但是妻儿还在城中,赵云觉得主公刘备将保护妻儿的任务交给自己,结果自己却没能护周全,于是七进七出,寻找主公刘备的妻儿,经过打听终于寻找到糜夫人和甘夫人,糜夫人此时正抱着婴儿刘禅,赵云想带着糜夫人一起,但是糜夫人觉得带上自己赵云根本出不去,于是,投井自杀。

随后,赵云带着刘禅杀出曹军的包围圈,达到了汇合点与刘备汇合,刘备接过赵云怀中的刘禅的时候,挺开心的,但是当看到赵云因为救刘禅,身上满是刀伤,有些心疼,觉得都是因为刘禅,差点让自己失去一员大将,直接将刘禅摔在了地上,所以刘禅的傻可能是被刘备摔坏了脑子。

虽然这一段出自小说《三国演义》,但是小说的框架是正史的基础上,所以这件事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点就是刘禅乐不思蜀

蜀汉被魏国灭亡之后,因为刘禅主动投降,魏王曹髦觉得刘禅挺识相,也是给其他人作表率,没有杀了刘禅,给刘禅封了一个“安乐公”,虽然是“安乐公”但是却无实权。

在下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地的歌舞表演,司马昭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刘禅有没有思国的想法,如果有就杀了永绝后患,结果刘禅投降带来的属下,看了蜀地歌舞表演以后,都伤心的留下了眼泪。

而反观刘禅却笑的非常开心,司马昭懵了,这小子咋回事?于是不解的问刘禅:别人都如此伤心,为何安乐公却发笑呢?刘禅笑着对司马昭说:这里这么快乐,为何要思念蜀国呢?

此后,司马昭也就对刘禅放心了。

而刘禅也因为此事被说太傻。

关于刘禅不傻也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诸葛亮死后独掌朝政

诸葛亮因为北伐魏国而劳累成积,不久后病逝于五丈原,没有诸葛亮的主导,刘禅独掌朝政。

刘禅掌权之后,对国内进行了一些整治,任用了一些有能力的大臣,并听从他们的建议。

这也让蜀汉存活了29年,但是后来刘禅因为宠幸宦官,不理朝政,导致国家衰败,走向灭亡。

第二点关于乐不思蜀

刘禅乐不思蜀这件事,很多人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权宜之计,就是为了让自己和手下存活下来。

那么刘禅,到底是真傻还是假傻呢?

从我的角度来说,刘禅是真的傻,因为蜀汉能够存活29年,跟刘禅半毛钱关系也都没有,那是诸葛亮的功劳。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时候,交代了后事,就是自己死后,刘禅该用那些人,这些人死后又该用那些人。

而诸葛亮的《出师表》也曾提到过这些人。

刘禅也听诸葛亮的话,按照诸葛亮留下的遗嘱任用大臣。有这些大臣主持朝政,国家安稳,刘禅也变得懒惰。

刘禅国家这么安稳也没啥自己的事情了,就开始不再打理国家的事情,享乐去了,一切国家事务由宦官黄皓出面打理。

这也就道理蜀汉走向灭亡,在边境的姜维嗅到了魏国攻打的信号,告诉刘禅早早做好战斗的准备,但是结果被黄皓给拦下来了,刘禅和大臣都不知道此事。

后来魏国大举进攻蜀汉,邓艾从后面包抄,其实邓艾也没把握能赢蜀汉,毕竟地形不熟悉。

刘禅得知邓艾大军来袭,召集大臣商议,而远在边境的将领,都愿意和国家共存亡,其实蜀汉完全有取胜的把握,因为魏国大军根本不熟悉地形,而且所带军粮维持不了多久

结果将领的刘禅全拒绝了,刘禅觉得大势已去,随后率军投降,蜀汉灭亡。

所以总得来说,刘禅是傻的毫无疑问了。

5

刘禅作为帝二代,又是一个末帝,显然需要背负很多原本可以不去背负的名声,如果刘禅只是蜀汉君王中的一个过渡君王,其评价也不至于被称之为是昏庸。实际上身为一个从小就历经乱世的君王继承人,见过太多的鲜血和杀戮,而且在有生之年又背负着两座大山,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先主遗志,倒不如说刘禅从未做过自己。

从个人智力上去看,刘禅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之中所说的那么不堪,相反虽不能称之为是人中龙凤,但也不至于是一个能力不足的人物,只是说和刘备以及诸葛亮相比之下有些相形见绌。

诸葛亮曾经就对刘禅有过评价,他认为刘禅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而且很多后世人对刘禅的看法都不是说刘禅自主亡国,而是毁于宦官黄皓。也就是本身刘禅的责任并不算太大,即使是负面的评价之中,也最多只是讲“后主庸常之君,虽有一亮之经纬,内无疏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焉可括天下也。”

刘禅

从各种看法总结出来就能明白刘禅的具体形象,刘禅资质平庸但好在能体恤臣下,是个仁厚的君王。但是蜀汉人才凋零,不管是从哪一方面都不足以和同时期的曹魏、东吴相比较,这种情况下刘禅很难有所作为,即使是诸葛亮也是对这种局面无力回天。所以没必要将这种难以做到的事情强加在刘禅的身上,这不是他被诟病的问题。

同样有关于不战而降的问题一样是能够给出答案,刘禅仁厚不只是体现在个人修养上,治理国家的方针也是以仁出发。

刘禅

首先是邓艾的出现太过于突然,不要说是刘禅没有反应过来,就是曹魏自己本身都没有反应。其次则是刘禅看到了整体的局势,虽然反抗能够显得有气节,能对得起之前所牺牲的将士和诸葛亮多年来的付出,但打不过就是打不过,现实摆在面前不是一两个人,一两个决定就能解决的。

正所谓战争不是儿戏,真实的诸葛亮也不是呼风唤雨,奇谋妙计的人物,更何况是眼前的危机。所以刘禅选择投降,也是符合军事理论的,《孙子兵法》之中讲究“全国为上”,刘禅所希望的就是全国为上,如何保护现在的子民才是根本,不是做无谓的抗争。

《三国志》之中记载“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刘禅和诸葛亮

事实也证明了刘禅的决定是正确的,邓艾拿下蜀汉之后不但是亲自解开了刘禅等人的绑缚,还将刘禅表达投降殉国之心的棺材,并且邓艾对蜀汉百姓秋毫无犯,不但是让他们自行照常生活,还让大臣各自回归自己的位置,因此得到了蜀汉百姓的好评。

倘若刘禅反抗,那么又会是一番怎么样的光景呢?

实际上刘禅的思想没有那么复杂,能力也是平庸了一点,但不足以背负像是历代暴君和昏庸的名声。像是孙盛曾说出的评价一样“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

一个正常人当不好皇帝,这是刘禅自己没办法选择的,现在出了问题就将全部责任怪罪在刘禅的身上,恐怕没有比这个还要冤枉的事情了。所以总评价可以将刘禅看做是一个寻常资质的君王,不忍心牺牲更多,再去做无谓的牺牲,这也算是刘禅力所能及的大智慧。

6

对于刘婵这个人,历史上争议比较大,大多数人以扶不起的阿斗,对其评价。

中国有句古话叫:成者王侯,败者寇!

在西蜀当中,刘婵的能力肯定不及他爹刘备,也不及诸葛村夫,而单就执政能力来讲诸葛亮也不如刘备,所以西蜀的执政领导人,国力从刘一代到刘二代呈现下滑趋势,加上西蜀连连战争,刘备开国之初座下拥有五虎上将,虽然将领总数不及曹魏和东吴,但是关羽、张飞、赵云单拎出来还是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西蜀虽说是天府之国,但也仅仅是自给自足,想以此争霸天下,想法似乎有点飘了,地盘、国力、人力和战力,都在三国中排第三。三国中西蜀灭国最早,归根到底是后浪不足,刘婵、关兴、张苞跟上一辈相比相差太多。

西蜀灭亡的导火索就是关羽被砍,张飞想替关羽报仇,结果被下属暗杀,刘备又去挑战东吴,结果打败,气死在白帝城,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而诸葛亮,老老实实猫在西蜀也就算了,非要六出祁山,第一次出祁山时发文天下《出师表》,信誓旦旦,结果呢?大败而归,损兵折将!刘婵不敢动他,否则就应该引咎辞职,交出军权,搞搞内政外交,也不是不可以。如果,诸葛亮采取保守战略,以三国之势进行周旋,西蜀未必灭亡会那么早,自己也可以多活几年。

东吴拿下荆州之后,基本上不会接着找西蜀的麻烦,虽说陆逊打败西蜀后,到所谓的八卦石头阵,迷路,喊了一声“诸葛,真乃神人也”!实际跟司马懿唱得一出空城计无差别。东吴灭蜀下场就是唇亡齿寒,所以东吴在国力和版图上只要在实力上略微占据西蜀上风,基本上不会去找西蜀的麻烦。所以从战略上来讲,诸葛亮的策略是错误的路线。

可以讲,西蜀刘二代政权,成为诸葛,败也诸葛,但是西蜀灭亡最终账还是算到了刘婵身上,刘婵缺少帝王之气,如果他能够强硬一点,让诸葛亮以内政为主,修养生息,再招募兵马良将+谋士,不说一统天下,某个三分天下,还是可以的。

7

我宁愿他只是个铁憨憨,那最起码不用听什么“乐不思蜀”,更不用听现代人吹这种没良心的臭玩意儿。


刘禅不蠢,但正因为他不蠢,所以才更讨人厌。他明明有政治头脑,偏偏不肯好好利用,当诸葛亮留下来的辅政班子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后,他就开始堕落,懒散,用黄皓,不干人事。


投降,没有问题;怕死,也没有问题;但演乐不思蜀这种东西,太恶心人,太寒人心。你一辈子什么荣华富贵没享受够,四五十的人了,有必要那么苟么?说出乐不思蜀这句话之后,刘禅不过是再活了8年,就死了。并且在那之后不久,随他一起到洛阳的子孙们,都死于八王之乱的动荡中。


我就问你,你那八年的苟活,对得住你父亲“昭烈”的名号么?对得住你相父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么?对得住蜀汉众多牺牲的将士么?

8


“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得下士。”这里的朝廷即刘禅,这是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丞相对上级的拍马屁,为什么呢?

只能说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一语中的,刘禅完全符合“天资仁敏,爱得下士”这四个字。他可能不是一个向曹操那样称霸天下的英豪,但他不会比仁爱天下的刘备差多少!虎父无犬子,古人诚不欺我,原因如下。

能文能武、见多识广

一岁时,就看到过长坂坡赵云的英姿,见识了曹老板的爱才,也认识了战场的残酷和将领的重要性,这也为他后来的帝皇生涯打好了不错的基础。

十四岁时,开始学习治国本领,什么《申子》、《韩非子》、《六韬》等,并且他学的版本还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是尊贵vip版——由诸葛亮亲自抄送注解的。然后又拜于当时大文豪伊籍为师学习《左传》来培养心智。左传是什么?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习强国,这一学,不得了,刘禅直接成为了标准的蜀国栋梁之才。

在处理魏将夏侯霸归降时,指着自己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加的外甥”,这其实就能看到他的聪颖。

文既已学成,武亦不然落下。“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于此”,《寰宇记》中清晰着,这表明他曾苦练过弓术。

仁义天下、国在心中



也许是在长坂坡对曹操爱才的惊鸿一瞥,刘禅为君后对才臣听之任之,毫无君王的架子。武侯辅政期间,知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所以放权任之,当时政令流程基本是谋臣建议——主公考虑——主公下令。而刘禅就胸襟广阔,蜀汉在心中,荣誉皆尘土。在后期,不管是任命蒋琬、姜维等,都是凡所忠言,无一不采纳。

那有人会说,那刘禅最后为什么要投降呢?当时邓艾已经突破阴平,占领关隘,成都已经是囊中之物了。战,荣誉在。但繁华的成都没了,百姓也将会被屠城殆尽;降,人城在,但刘禅自己一生都将烙印着叛国废君的耻辱。刘禅选择了后者,舍己为国,正如他父亲刘备新野之战中选择了带百姓一起逃亡,好巧,也许这就是父子间的默契吧,刘备若活在也应该不会呵斥儿子断送江山吧。

平冤诏雪,孤魂安息



直到刘渊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这个孝字,完美的诠释了刘禅的一生。一是对父亲刘备的“孝”——遗言的遵从,拜相父治国;二是对百姓的“孝”——心中百姓第一;三是对臣者的“孝”——你为我保疆固土,我对你尊敬如宾。

我想,那个在异乡的“安乐公”应该也在天上微笑吧,毕竟自己的忠孝终于被人理解了。

9

作为很多人心中三国的主角国,刘家建立的蜀汉,没能笑到最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每当说到这个不咋好的结局,大家除了感到惋惜,还常常要骂两句“扶不起的阿斗”。其实,阿斗也蛮冤的。

10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不装傻,等着被司马氏的心腹安个罪赐死自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