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岂是雅克萨之战才知道火器的厉害,早在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就已饱尝大明朝火炮的厉害,所以很早就建立了属于大清的炮兵部队,并在后来的战争中逐渐反而占据上风。
但此时的大清炮兵,炮是从明朝那边抢来的,就连炮兵,也都是明军俘虏。也就是说,大清国的炮兵部队,几乎没有旗人。
而在入关之后,清兵主要对付的是地方起义和汉人百姓的反抗,老百姓的抗争,自然用骑兵践踏的效果最好,所以这时候炮兵的地位,就远不如当时的骑兵了。
除了炮兵之外,清军还有专门使用火枪的士兵,被称作鸟枪兵(也是从明朝学来的),每个鸟枪兵都配备有一把火枪。到康熙13年那会,两万名八旗步兵,已经有多达1700人的鸟枪兵配置。
当然大家都知道,旗人以骑马为傲(便于欺负汉人百姓),对打枪这个事并不上心,所以命中率很低。当年顺治皇帝就曾颁布政策,说八旗前锋护军的士兵,只要能十枪打中一枪,就给五个大钱的奖赏——而且还是打固定靶不是活动的人,你们可想而知这些旗人的枪术有多滥。
不过总体而言,大清国中前期对打枪这个事,还是比较上心的。康熙那会有个鸟枪大臣公长泰,将鸟枪的训练方法总结为:马上射击法、前进射击法、连环旋转射击法、跪式射击法、仰卧射击法等教程,多次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1758年平定准格尔后,清军又缴获了一种火枪,射程远、精度高,乾隆皇帝十分青睐,下令大批仿制。所以,康熙皇帝收藏有西方技术制成的“转轮式燧发枪”,乾隆也用过洋人带来的枪支打猎,后来的嘉庆帝,还对于鸟枪的训练做出了详细的指示。
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大清国在火枪技术上的整体落后。乾隆后期,便已经出现了甘肃军队用纸火绳代替麻火绳的愚蠢行为,乾隆帝大怒,你娃难道就不知道纸张容易碎且比麻绳易燃,而且下雨易潮湿吗?甚至到嘉庆七年,有满官无知到要求撤掉火枪的准星(背后的内幕就是旗人打枪根本不看准星,打得准才怪呢),嘉庆帝更是火冒三丈:“所奏大属谬误,施放鸟枪,全屏枪上所钉星斗为准……”下令拔去顶戴花翎,传旨严行申饬。
尽管如此,清国军队对于骑马的热衷,还是远胜于对枪法的讲究,更不用说改进了。唯一的例外,发生在南方汉人,一个叫做戴梓的浙江人,发明了一种28连发火枪,设有两个扳机,扳动其中一个,火药铅丸就会自动滑落到枪筒之中,随即扳动第二机,以石激火,枪弹就喷发而出,可以连发二十八响,直到火药铅丸打尽为止。
这样的发明好不好?当然是好啊,可是大清国没一个人尿他,最终戴梓郁闷死了——没办法,在大清国没门路你说谁尿你呢?
美国《纽约时报》有一个战地记者,曾在甲午战争时到朝鲜采访,亲眼看到了在平壤城外,清军修建了很多连绵不断的土木城堡,在城堡上还有射击孔,但问题是,他们射击的精度太糟糕了——再厉害的火枪,你老打不中敌人也没用啊!
而旗人,美国记者说,这个时候有大概两三百名八旗骑兵出现,他们手持黑色长矛,骑着白马,喊着口号,冲向敌阵。结果日军枪炮齐鸣,这些八旗兵便全部OVER了。
所以怎么讲呢?旗人到死也以骑兵为傲,而汉人,打明朝就会开枪打炮,还有人研究出新式武器;大清的顶层,几任皇帝其实也都懂枪炮的厉害,可是禁不住旗人整体上对枪炮的鄙视。而这些旗人,对上是皇帝旨意的执行者,对下则是压制汉人的权贵,他们鄙视你们这些打枪打炮的汉人,你有办法吗?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