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新颖的看法:因为中原王朝皇帝的老婆多,儿子多;游牧民族单于(皇帝)老婆少,儿子少。
一、中原王朝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意义与作用
中原王朝的皇帝老婆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所以儿子也多。嫡长子继承能防止失序,保持稳定。
嫡长子继承制规定通常皇位继承人为嫡长子,有一条潜规则:“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之所以中原王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根据中原地区农业以稻麦等谷物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经济决定的。
相比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业,种植农业收获更为稳定,所以经济更为发达,有吃有穿,能够养活的人口多。
饭饱思淫欲,所以中原王朝的皇帝普遍骄奢淫逸,娶的老婆比北方游牧民族多很多。
传统的说法是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据说皇帝的老婆太多了,所以睡觉都要翻牌。
老婆多,那么子女便可能跟着也多,那么谁继承王位?
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为了防止子女争斗与厮杀,保证王位的稳定传承,于是就制定出了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在周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只有嫡妻生的长子即嫡长子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继承王位的顺序是:嫡长子――嫡子――长子。
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确立了嫡妻的地位。皇帝就可以通过确立嫡妻(皇后)来管理众多的老婆,确立老婆们的身份与地位,实现贵贱有序。
“母凭子贵”,将儿子们争权夺位的矛盾转移到老婆们争风吃醋上,然后皇帝老子将老婆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其实与等级制度的确立也是有关的,与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后宫妃嫔制度都有关系。
只有嫡子有继承权,嫡庶有别,这样有利于削掉王侯的权位,将权力向皇帝集中。
二、游牧民族“幼子守业”的意义
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即便是单于(游牧民族的皇帝)的老婆通常不超过五个手指头。
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单于娶的老婆比较少呢?
这个游牧民族的游牧业有关,主要经济来源是养牛羊马,主要农产品就是肉、奶和制品。
这些肉制品通常不易保存,不像谷物能放置一两年。所以食物不稳定,碰上天寒地冻的灾荒,牲畜大规模死亡就要饿肚子了,因此养活人口有限。
相对于种植业而言,畜牧业生产周期更长。种植业一年可以收一两季谷物,而畜牧业养一头牛羊少说也两三年吧。所以,游牧民族需要逐水草而居,人口规模通常不如中原王朝。
人丁不兴旺,娶老婆就困难了,所以游牧民族以前普遍存在:兄长死,兄弟娶其嫂子等现象。人少,女人就少,单于就不可能娶太多的老婆,不然内部的其他男性就会心理不平衡。
食物少,老婆少,相对能够养活的孩子也少,所以游牧民族通常情况下确定“幼子守业”。
为什么?很简单,大人要干活,成年男子要从军打仗,而打仗会死人。幼子年龄小自然各种生产与打仗经验就少,适合在家学习。
如果让幼子也跟着上战场,估计会导致后继无人的后果了!上战场通常最先死掉的人是没有经验的新兵,幼子力气小、经验少、心智不成熟,死亡的概率比其他成年人或者兄长更高!
所以,幼子适合在家守业,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人之常情,游牧民族自然也遵循这点。
但是,“幼子守业”只是一般的游牧民族潜规则,实际上游牧民族的单于或者可汗的确立与王位传承有其他规定。如指定继承或者通过比武、比赛、投票选举等方式产生,此外还有自立、篡位等,方法和形式多样。
总结
小平同志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原王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游牧民族确定“幼子守业”,这都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选择。
我的看法好像也有一定道理吧:中原王朝的皇帝老婆多,儿子多,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与稳定;游牧民族的单于老婆少,儿子相对少,“幼子守业”有利于促进人口发展,保持繁荣与持续。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联系)
文人鬼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与交流。你的点赞、评论、转发与关注都是对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