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原王朝随着王朝的统一和礼制的完善,采用的是“立嫡立长”的继位制度。而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受地域的外界影响以及民俗内部的影响,他们所采用的继位制度非常混乱,并不完全是幼子守业。各民族以及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的历史时期继位制度都有所不同。但是在正常状态下,北方游牧民族的继承制度都是确保在王族内延续的,所以国王的兄弟和子侄都具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其继承特点不像中国王朝的继承具有唯一性,它是具有广泛性的。



比如匈奴单于的继承制度,他们并没有立嫡长子继位的规定,所以王族内单于的兄弟和子侄都有继位的资格,新单于的确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前单于指定继承和通过王庭内各用事大臣选立继承。二就是自立单于。

选任新的单于也会受其政治的影响,首先,所选任的继承人必须是成年人,具有带兵征战、树立威信的能力,才能统治匈奴国家。其次,就要受母族的影响。



像匈奴头曼时代,因宠爱后来的阏氏(即王后),所以想废掉太子冒顿,重立少子,并把冒顿送于月氏部落做人质。后冒顿逃回,训练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等到时机成熟,便弑父杀后母及弟弟,自立为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

因此,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继承制度具有混乱性,他们既可以父死子继,也可以兄终弟及,所以其内部的争权斗争尤为激烈,这也是他们日益分裂、衰败的原因之一。



直到后来许多民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才慢慢也以“立嫡立长”为主要的条件。比如鲜卑族、契丹族等。

最佳贡献者
2

我有一个新颖的看法:因为中原王朝皇帝的老婆多,儿子多;游牧民族单于(皇帝)老婆少,儿子少。

一、中原王朝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意义与作用

中原王朝的皇帝老婆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所以儿子也多。嫡长子继承能防止失序,保持稳定。

嫡长子继承制规定通常皇位继承人为嫡长子,有一条潜规则:“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之所以中原王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根据中原地区农业以稻麦等谷物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经济决定的。

相比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业,种植农业收获更为稳定,所以经济更为发达,有吃有穿,能够养活的人口多。

饭饱思淫欲,所以中原王朝的皇帝普遍骄奢淫逸,娶的老婆比北方游牧民族多很多。

传统的说法是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据说皇帝的老婆太多了,所以睡觉都要翻牌

老婆多,那么子女便可能跟着也多,那么谁继承王位?

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为了防止子女争斗与厮杀,保证王位的稳定传承,于是就制定出了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在周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只有嫡妻生的长子即嫡长子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继承王位的顺序是:嫡长子――嫡子――长子。

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确立了嫡妻的地位。皇帝就可以通过确立嫡妻(皇后)来管理众多的老婆,确立老婆们的身份与地位,实现贵贱有序。

“母凭子贵”,将儿子们争权夺位的矛盾转移到老婆们争风吃醋上,然后皇帝老子将老婆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其实与等级制度的确立也是有关的,与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后宫妃嫔制度都有关系

只有嫡子有继承权,嫡庶有别,这样有利于削掉王侯的权位,将权力向皇帝集中。

二、游牧民族“幼子守业”的意义

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即便是单于(游牧民族的皇帝)的老婆通常不超过五个手指头。

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单于娶的老婆比较少呢?

这个游牧民族的游牧业有关,主要经济来源是养牛羊马,主要农产品就是肉、奶和制品。

这些肉制品通常不易保存,不像谷物能放置一两年。所以食物不稳定,碰上天寒地冻的灾荒,牲畜大规模死亡就要饿肚子了,因此养活人口有限。

相对于种植业而言,畜牧业生产周期更长。种植业一年可以收一两季谷物,而畜牧业养一头牛羊少说也两三年吧。所以,游牧民族需要逐水草而居,人口规模通常不如中原王朝。

人丁不兴旺,娶老婆就困难了,所以游牧民族以前普遍存在:兄长死,兄弟娶其嫂子等现象。人少,女人就少,单于就不可能娶太多的老婆,不然内部的其他男性就会心理不平衡。

食物少,老婆少,相对能够养活的孩子也少,所以游牧民族通常情况下确定“幼子守业”。

为什么?很简单,大人要干活,成年男子要从军打仗,而打仗会死人。幼子年龄小自然各种生产与打仗经验就少,适合在家学习。

如果让幼子也跟着上战场,估计会导致后继无人的后果了!上战场通常最先死掉的人是没有经验的新兵,幼子力气小、经验少、心智不成熟,死亡的概率比其他成年人或者兄长更高!

所以,幼子适合在家守业,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人之常情,游牧民族自然也遵循这点

但是,“幼子守业”只是一般的游牧民族潜规则,实际上游牧民族的单于或者可汗的确立与王位传承有其他规定。如指定继承或者通过比武、比赛、投票选举等方式产生,此外还有自立、篡位等,方法和形式多样。

总结

小平同志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原王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游牧民族确定“幼子守业”,这都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选择。

我的看法好像也有一定道理吧:中原王朝的皇帝老婆多,儿子多,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与稳定;游牧民族的单于老婆少,儿子相对少,“幼子守业”有利于促进人口发展,保持繁荣与持续。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联系)

文人鬼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与交流。你的点赞、评论、转发与关注都是对我的支持!

3

首先,婚姻制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原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结合往往会对于对方的自然属性有很强的了解,是否初婚都很确定。所以,父母的第一个儿子一般都是亲生的。而草原民族是收继婚(妻后母报寡嫂),特别是还流行抢亲,这样婚配双方特别是女子不能保证是初婚。在两个人成亲时,女方很有可能已经怀了前任丈夫的孩子,在没有亲子鉴定的古代,父亲即使疑惑也没有证据。但作为对策,一般就会比较厌恶长子,而是由幼子继承家业。因为幼子的血缘关系是比较清楚的。


其次,中原讲政治,能否继承皇位要看政治威信。嫡长子的身份会自动吸收大量忠于正统和礼教的大臣追随与认可,所以对于皇位的继承是嫡长子最好。但是随着后来对于皇帝要求的深化,嫡长子就不再具有先天的政治优势,还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才可以。而游牧民族是需要靠实力说话,当首领年老时,幼子相较于长子更加年富力强,更能够掌握权力。


第三,中原王朝由于财富是固定的,需要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人来进行实际的管理。无论是皇家的江山,还是民间的土地,都是如此。一个幼子没有能力管理偌大的家业。而草原上的财产是流动的,有奴隶负责蓄养牲畜进行迁徙。首领往往不需要亲力亲为,所以受宠爱的幼子更容易继位。

4

大家还是否记得上屋抽屉这个成语?没错,当时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去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告诉刘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他说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晋文公和他的兄弟一个选择,待在晋国一个选择待在国外,结果晋文公活了下来,并且在这之后入主晋国成为一方霸主,而自己的兄弟却死在了国内的纷争之中!

这个故事这个典故跟我们今天所讲这个题目有什么关系呢?皇家或者说高层之间权利的争夺,这是十分血腥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是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讲,权力的争夺或者说一个家族家主的争夺可能就不是那么血腥的,顶多就是搞点小阴谋弄点小手段,其他的大家都是亲生骨肉,何必死下手呢?

所以对于中原地区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讲,待在一个家里面,可能要比待在外面所要面临的困难要小得多,最起码一大家子人帮你出功出力在你背后摇旗呐喊,给你带来的好处还是实打实肉眼可见的!这一点基本上得到中原地区99.99%的人的认同!还有一部分的人可能就是家庭暴力,或者是就是皇家的生活!

在皇家你如果说保留这样的意见的话,加入到权力的漩涡之中,最终会死无葬身之地!中原地区很多时候皇家之间的争夺那种血腥的程度,大家也有所耳闻,这一点和大部分的老百姓那是不同的!

如果说在中原地区家族内部嫡系子孙之间的真血腥争夺,这算得上是一件不常见的事情的话,那草原之上嫡系子孙之间的相互争夺,那简直就是一件家常便饭!

不说其他的,每个人都必须要选择让自己活下去,草原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能够获得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一个人活下去资源那是固定的,所以为了能够获得生活所必需的资源,你就必须得出去掠夺,(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必须得出去游走放牧,这就涉及到了的是资源的争夺!

即便是同一个家族,即便是同样的兄弟,那不可能平分自己一个父亲的家产,为什么父亲的家产只适合养活父亲?这一家人能养活你未来几大家族的人吗?不可能!

所以草原部落之间相互之间的血腥厮杀,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老百姓也懂得这个道理,为了避免家族子孙之间的争夺,那柚子手造制度就提了出来!

我把你们兄弟姐妹全部分开了,那这样你们以后如果想要争夺起来的话,那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与此同时把令你的兄弟给指导更冷的地方去,你们兄弟之间不会出现权力的矛盾,或者地盘的矛盾,也不会互相争夺互相讨伐。那说不定还能够从中制止这样的悲剧!

与此同时,草原之上奉行的理念并不是重要地区的那种仁义道德,而是弱肉强食,您有本事那你就可以抢夺任何东西,哪怕是你父亲的女人……那说出来有点大逆不道,但这在草原之上也是一件挺常见的事情!你要有本事你干掉你的兄弟姐妹,自己独成一方霸主,这也是可以的,生日之余有的父亲因为有这样的孩子而感到骄傲,就比如说当初的匈奴大单于冒顿,就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头曼,然后坐上了大单于的宝座!

这种嗜血的系统一直都在草原的血液之中流淌着!所以草原之上,兄弟分家,最终导致反目成仇,互相之间刀剑相向,这个也是一种乐于见到的情况!

这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家庭分裂是为了保护自己未来的家人另一个方面也乐于见到自己的孩子,杀掉其他的孩子称雄一方!这是什么?这个就是悲剧呀!

5

题主的问题是半错误的。

中原王朝并非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游牧民族并非幼子守业。

中原王朝在战国、西汉、北魏等部分时期,是以贤者继承,而非嫡子继承。只能说中原王朝大部分时间是嫡子继承。

至于北方游牧民族,不存在幼子守业的说法。北方游牧民族的领袖产生有两种办法:

1、强者为首领,不存在父子继承的可能。早期的柔然、契丹、东北民族都是这样的方法产生部落手里,部落以首领的姓氏为姓氏。

2、即便是父子继承,也是必须有强悍的儿子继承,弱势的儿子没有继承的可能。历史上存在游民民族领袖是幼儿的情况,必然存在一个前提——存在强力的大臣或母后。

简单说,在草原游牧民族里,不存在弱者成为领导的可能,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强悍淘汰羸弱制度。


中原汉地采取嫡子制的原因

中原汉地是以定居农耕为主。定居农耕的生活方式,就要求社会必须有一个稳定且可预期的社会架构和秩序。

简单的立即是——继承人的身份是明确的,不存在含糊、混乱的空间,不能有名分上混淆。

不过是中国,中亚、欧洲,在需要稳定社会结构和秩序的要求下,都有一套规定如何确认继承人的制度,严格明确继承人的资格、产生。

西欧的封建制也规定了私生子不能继承的规定。这和中原汉地的嫡子继承制是一样的。




草原游牧民族为什么推崇强者

原因只有一个——只有强者才能让整个部落维持资源分配、兼顾老弱,让整个部落在资源有限的草原上生存。

在有限的资源下,让整个部落能够生存,这是草原民族部落领袖的基本要求。只有强者才能击败别的部落,弱者是做不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草原部落父兄死妻母嫂的原因。

6

中原王朝嫡长子继位这个是惯例。同样游牧民族幼子守业也是通行做法,是一般百姓之家的惯例和通行做法。但是这些惯例在中原王朝和游牧汗国之中却被践踏。原因无他,权力的滋味一担被品尝,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更加适用的是丛林法则。

当初秦朝秦始皇嬴政,由于举棋不定,没有明确秦朝继承人的问题,最终为秦帝国的崩溃埋了一颗雷。

到了汉朝也不是嫡长子继位,总是存在诸多诡异事件,刘据为势所迫,起兵诛杀汉武帝宠臣,结果兵败被灭九族。

隋朝文帝之后,嫡长子杨勇被杀,老二杨广继位。

唐朝,李二公子立功巨大,功劳巨大,功无可分,引起嫡长子建成的忌惮,结果相互攻击,最终玄武门之变,为弟所杀。

宋朝,北宋赵匡胤,之后帝位传给二弟赵光义。

辽国,耶律阿保机,死后,嫡长子耶律老大,为母亲不喜,老二耶律德光继位。

蒙古帝国,成吉思汗铁木真,虽然将蒙古本部及大多数兵马继承给幼子拖雷,但是却把汗位传给了三子窝阔台。

明朝朱元璋,想要将帝位传给嫡长子朱标,奈何朱标死在前,又将帝位传给嫡长孙朱允文,奈何架不住狼性十足的嫡二子燕王朱棣的觊觎,最终成就了明朝的永乐盛世。

清朝,皇太极是第八子,继承汗位,福林是第九个儿子,奈何有人帮,继位成为清世祖。

所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什么长幼没有的事。

(玉之溪)

7

这就是两大文明体系的区别,农业文明的家业都在本地文化特征又十分内敛,不论是礼乐制度也好,还是封建制度也好,唯一不变的就是讲辈分,所以中原王朝普遍实施的是嫡长子继承制,长子在家族当中继承家业,并且拥有家族权威,无论是封建政权还是封建大家庭族长,都是嫡长子,在农业文明国家诞生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这种基本的社会组织逻辑。

而游牧文明,他们的财产和家也是对外征服所以他们就需要时常对外扩张。为什么游牧民族能够吊打农业文明?是因为对外扩张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族人对外扩张必须是精英,而且他们大部分的财富来源都是对外征服。只要能生下一个男丁,基本上都要上战场,跟随父亲打仗,当然,对于游牧民族而言,他们的家也并非全都来自外部。

自己已有领土上的草原,牛羊也有守护的价值,尤其是自己的主人,所以往往幼子最小,上战场也不可能像自己的哥哥那样有勇勇杀敌,甚至还在襁褓之中,所以由他们守业,哥哥们跟随父亲打仗,当然襁褓的孩子,也并不是能够立马成为家庭的守护者的他的父亲作为嫡长子,也有自己的弟弟,一些他信得过的弟弟也会帮他辅佐幼子

其实主要是游牧民族的人口较少为了支持强大的对外征服力量,在统治阶层很难把最有实力的嫡长子留在国内,这其实也会造成军事指挥人员的不足而且除了幼子以外,游牧民族的首领,其他的儿子都会分到被征服地区的肥美土地,小儿子所继承的那一部分往往也会因为多年的牛羊放牧而导致土壤肥力不足,所以小儿子继承的土地领土虽然最大,但是土地的肥美程度可能不如他们的哥哥,所以他的哥哥们才不会与自己的弟弟争夺族长之位,当然这是在有序的情况之下,夺位之争,其实也经常出现

8

汉人其实最开始也不是完全的长子继承,春秋里面鲁国就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轮流来,原因是那时候人的寿命短 能活过20多岁的都不多,很可能一个皇帝就是二十多岁时候就死了 这时候儿子才几岁,那时候又是各个诸侯国危机四伏所以都会选择弟弟来继位,然后弟弟可能是经过挑选的本身继位时候已经超过一定年纪身体而且很好,所以能够活的比较久然后等他死了他的儿子已经成年了。这时候就直接儿子接位就行。等到秦国一统政权稳定了,危机一下子由外部的变成内部的了,这时候维持政权稳定变成首要选择,那当然是嫡长子继承了,首先封建王朝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严格上来讲只有嫡子算是儿子,然后当然选择长子了 长子是出生就定了,你要选幼子难道生一个儿子换一个国储啊?这个会变得更加不稳定 不利于政权延续。据我所知草原不是幼子守业吧,我了解的草原上其实基本上是谁强听谁的,所以经常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轮流来其实跟我们春秋时期差不多,因为草原王朝的组织能力没法跟汉这边王朝比,古人说胡虏无百年之运说就是这个 他们缺乏完整可以运行的一套政治体系,而完全依靠个别领导人的人格魅力来延续王朝,唯一例外的可能只有契丹了(清朝不算,清朝是完全沿用汉人的政治体系)所以草原上经常出现的事情是一个部落出了一个牛人突然他就兴起了,然后运气好的能碰到他儿子很牛逼,然后运气再好的孙子也牛逼那基本上就建立大帝国了 比如匈奴,但是很少有连续几代都牛逼的,

9

中原王朝嫡长子继承制是从周王朝就开始正是确立下来的,但也有例外,如果小的能力突出,那么继位的不一定是长子,从汉朝开始就出现了幼子继承的情况,最著名的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就不是嫡长子,明永乐大帝,清康熙也不是长子。嫡长子继承制只是为了在一般情况下权利的平稳过度,以保持国家不会过度内耗。

而草原部落也并不都是幼子守业,从匈奴开始都是长子继承部落的大部分权利,财产,包括庶母。著名的王昭君就是先嫁给了七十多岁的呼韩邪单于,老单于死后又嫁给了他的复株累单于,后来病死,享年33岁。

而幼子继承最出名的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并不是长子继承,而是三子窝阔台,他的哥哥都建立了汗国,并且长期驻守。成吉思汗死的时候还在远方,并没有机会和时间争夺王位,而且他本人政治才能优秀,也是最有资格的继承人,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也是调兵北上参加部落贵族大会获得权利的。

10

第一是财产分配部分,中国和北方游牧民族,都是按照公平原则的。并无不同。只有欧洲是嫡长子继承制,家产不分割。

游牧民族的儿子成年后已经分得家产,独立出去了。只有年少的幼子还没有分得财产。所以父母留下的遗产是没有分到家产的幼子继承。

中国农村其实也有类似的分产制度。先结婚的大儿子先分到房子和给女方的彩礼钱(女方带到新家庭内),就不再参与到后面的财产分配中了。

如果父母尚在不分家,那么分家的时候,也是平分的。最多嫡子和庶子区别开来。嫡子和嫡子之间并无区别。

不过,嫡长子会得到掌管家族财产的权力。也就是题主说的,嫡长子继位。

第二是掌管家族财产权力的继承部分。中国和欧洲,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当然指定继承也是可以的。而游牧民族在分配后并无家族共同财产了,他们要争的不过是族长的位置而已,是按照选举制推选的,并不是幼子直接继承的。

所以,游牧民族的幼子继承的不过是父亲剩下的财产而已,并不是地位。

举个例子。努尔哈赤死了之后,嫡幼子多尔衮兄弟继承了努尔哈赤直属的双黄旗。成年的四大贝勒已经获得了自己的旗,自然就不能再得到双黄旗了。但是,皇帝的位置并不是多尔衮的,还是需要进行选举的。选举的结果就是皇太极登基,还顺带把多尔衮的母亲缢死了,防止太后权力过大。多尔衮在争夺权位上完全败北。因为黄色代表皇帝,所以多尔衮兄弟的双黄旗换成了双白旗,而皇太极的双白旗换成了双黄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