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不仅是袁世凯在袖手旁观。当时其它东南九省的督抚也都是袖手旁观。两广总督李鸿章声称自己感冒腹泻,走不动道,无法进京;湖广总督张之洞不仅不进京勤王,反而还秘密策划反清,打算自立;广东巡抚德寿更厉害,他是上三旗出身(满洲镶黄旗),北京沦陷,他增援是义不容辞,然而他也附和李鸿章,选择了袖手旁观。



1898年三四月份,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很多不满洋人的老百姓(也有地痞流氓)通过烧毁教堂、破坏铁路等极端方式发泄对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满。后来,失控的义和团更是将怒火发泄到洋人身上,吓得各国大使警告清政府,若不赶紧弹压义和团,各国政府就会直接出兵。

当时的清政府内部一团糟,对洋人的态度分为两派。以光绪帝为首的主和派认为,以清军现有兵力绝对惹不起洋人,应该武力镇压义和团运动,从而谋求和平局面;而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顽固派认为,义和团运动如此高涨,大有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的势头,朝廷可以利用义和团赶走洋人。(载漪还想利用义和团搞倒光绪)

作为清政府真正的统治者,慈禧太后此时的态度非常关键。但是由于她不满洋人对自己的指责(洋人指责慈禧迫害光绪),因而她当时的态度非常精分:一方面,她不对义和团进行武力镇压,纵容义和团闹事;另一方面,她又不愿意招惹洋人,通过打马虎眼的方式,希望能够得到列强谅解

身为清政府的一号统治者,慈禧都如此举棋不定,这让下面的官员该如何是好?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袁世凯于1899年冬,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率领他的七千新建陆军从天津驻防到了山东。

到任山东后,袁世凯对义和团的态度非常简单——就是剿。即便这会得罪载漪一党,他也无所谓。

到了1900年二三月,山东义和团基本被袁世凯剿灭,山东恢复稳定。但也正是因为袁世凯在山东的剿杀,山东的义和团一溜烟的全跑到直隶去了。

直隶相当于顽固派的半个大本营,义和团跑到直隶,算是逃对了地方。

1900年五六月份,义和团在京津地区搞得轰轰烈烈,吓得各国连忙集结军队保护自身安危。而且,义和团闹事的时候,清政府的军队也参与其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就在前往总理衙门途中被八旗兵枪杀的。

如果说义和团针对洋人的举动只是民间自发性的,事态还可控制。那么,清政府的八旗兵的加入,就使得这场运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变成了清政府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国家级矛盾。

各国公使看到事态失控,决定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联合出兵北京。

当时,若是慈禧能临机决断,拍板剿灭义和团运动,事态还可挽回。但是,此时的慈禧依然是精分状态:一方面,她继续纵容义和团,不剿,也不控制;另一方面,她派兵保护各国使馆,希望能够得到列强谅解,从而停止进兵北京。

然而,事态最终还是失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此爆发。



1900年6月16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慈禧大胆的说:如果列强军队继续进兵,就对外宣战。并且,她还处死了两个主和的大臣祭旗。

就在这次会议后不久,慈禧命令袁世凯率军增援北京。慈禧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袁世凯决然没有胆量抗旨不遵。然而,慈禧太后低估了袁世凯的胆量。

袁世凯是个惜命的聪明人,他不怕玩命,但也绝对不会白白的去送命。甲午战争时,清军战斗力之羸弱,日本战斗力之彪悍,清军与世界一流军队的实力差距,袁世凯作为旁观者,当时看得清清楚楚。

甲午战争之后,尽管袁世凯非常想通过练兵打造出一支实力接近于西方军队的新军。但是从1895年开始练兵到1899年八国联军侵华前夕,中间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袁世凯费尽心思也才练了几千新军,还远远不够给洋人塞牙缝的。

所以,袁世凯看的很清楚,他此时去增援就是送死。他不想给大清朝殉葬。

不过,袁世凯也不能明目张胆的抗旨,他在收到旨意后,迅速联络了李鸿章、张之洞等东南九位督抚,希望前辈能给点建议。李张刘许等朝中前辈给他的回电很给力:别去。

1900年6月25日,天津危在旦夕,慈禧再次向袁世凯发出上谕,要求他速派精兵入京增援,不得迟疑。(“星夜赴津,毋稍延迟”)

然而,此时袁世凯翅膀硬了,他在得到东南其它九位督抚的支持后,给慈禧回复了一封电报:“东省防务日紧,兵力难分。”

后来,袁世凯又以所属军队发生疫情,沿途有义和团囤积为由,再次回电拒绝增援。总之一句话:不是我不愿意派兵前往,实在是我分身乏术。

慈禧收到袁世凯的回电后,要气炸了。她以很严厉的语气回电:“务必于即日出兵,决不许延误,否则军法从事”。

面对三番五次下旨催促出兵,袁世凯如果再不有所动作,指不定人头不保。于是,袁世凯便派出了一直旧军前去增援,而他的新建陆军则继续按兵不动

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以付出伤亡900余人的代价,并发射毒气炮后,攻陷天津。

袁世凯应该很庆幸他没去。因为在天津攻防战期间,整个直隶的清军被打崩溃,钦差大臣李秉衡饮药自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自杀身死。就连武卫左军统帅兼直隶提督聂士成也战死(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前后夹击下,英勇战死)。

如果袁世凯去了,想必也是一样的下场。



1900年八月下旬,八国联军攻克北京。慈禧逃往山西。就在逃往的路上,慈禧下令围剿义和团,并且给当初被她处死祭旗的主和派大臣平反昭雪

见过精分的人,没见过慈禧这么精分的。五月份在纠结主战还是主和,六月份下定决心跟洋人开战,八月份就软的一塌糊涂,开始对洋大人舔跪。有这样的领导,下面的官员简直要疯了,因为不管是主战还是主和,都要掉脑袋。

其实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慈禧一干人等,根本就听不进去话。像袁世凯这样的封疆大吏不能随便就表态,否则掉脑袋是分分钟的事情。

当时,李鸿章就针对当时的时局,说了一句很露骨的话:“先定国是,再议办法,否则虽去何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开战与否,这个先放到一边不谈。慈禧你作为决策者,你既要重用载漪、刚毅这帮顽固派整,又要我们这些主和派进京卖命。难道你不知道我们和顽固派不是一路的吗?如此首鼠两端,这不是让我们去送死吗?就算要我们去送死,也得先给个合理的说法,不能死得不明不白的

李鸿章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当时很多人都想对慈禧说,但又不敢说的话。

小人物就不提了,就说聂士成。他手下一万多精锐武毅军全部投入战场。结果呢?他打洋人不对,打义和团也不对。最后相当于是被活活逼死的。

庚子国难闹到最后,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将领没好下场(聂士成),力主对洋人开战的官员也没有好下场(刚毅、徐桐)。活到最后的反倒是坐观事态发展,事件期间不表态的袁世凯、宋庆等人。

所以,袁世凯为什么要袖手旁观?因为他不想死得不明不白啊。

最佳贡献者
2

袁世凯在八国联军侵华(庚子事变)时期,到底做了什么,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性的研究,也被很多人所忽略。

但正如学者李宗陶所说:“袁世凯真正建立政治威信是庚子年间的义和团事件。当时华北大乱,山西乱、山东乱、京城也乱。袁世凯从小站兵营急赴济南接人山东巡抚,铁腕镇压……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说,庚子前后的袁世凯,遇到了他平生仕途中最危急的一次,那就是站队问题。他到底是站在慈禧一边,还是站在列强一边呢?这个问题对他而言,将关系到未来的仕途。

袁世凯情商很高,他两边左右逢源,互不得罪,最终为他后来入主朝廷中枢奠定了基础。

袁世凯的晋升之路: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两次投机

为了说明袁世凯在庚子事变时期的所作所为,我们还必须稍微往前说一下。

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改革军事,决定在天津小站训练一支现代化的陆军。袁世凯通过说服李鸿章和荣禄,最终被选拔为这支新军的主帅。

袁世凯练兵颇有成效,所有军制沿用德国陆军,最终成为了晚清时期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后来的北洋军,也是以小站新军为基底的。

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袁世凯瞅准了机会,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投机。

他最开始的时候,和一般人一样,认为变法可以成功。于是,积极与康有为等人联络,为他们捐款。他还跟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表明心计:“中国目今情势,舍自强不足以图存,舍变法不足以自强……各国之所以富强者,不过用变法之人,行变法之事:我之所以贫弱者,不过用守旧之人,求变法之治。人与治殊,才与事违,以此望治,是欲南辕北辙也,必无幸矣!”

袁世凯积极的支持变法,开始的时候很得光绪的欣赏,也深得国家青年才俊的赏识,光绪对袁世凯寄予厚望。

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并未告密,只是迅速站到了慈禧这边

然而,等到后期,由于慈禧要出来干预戊戌变法,要再次独揽大权的时候,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成为了关键人物。变法人士,希望他能在光绪、慈禧到天津检阅新军的时候,发动政变,杀掉太后,随后又希望能够带兵包围颐和园,杀掉慈禧。

此时的袁世凯,成为了砝码。现在很多人说袁世凯是告密者,其实并不是这样。在袁世凯告密之前,直隶总督荣禄等人已经获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要发动政变。当袁世凯意识到维新派人士已经无力回天,他才急忙将此事报告给了荣禄。

可以说,在戊戌政变过程中,袁世凯只能算个投机者。

不过,正是因为袁世凯的投机,才让他顺利获得地方大员的实权

戊戌变法之后不久,袁世凯就被授予山东巡抚职位,袁世凯在给堂兄袁世廉的家书中说:“弟又幸得荣相之特保,补授山东巡抚。于初六日谢恩出都,十七日接受山东抚篆,所有武卫右军仍归弟节制,此乃特典也”。

也就是说,袁世凯不但去做了地方大员,还将军权也掌握在自己手里。可见,袁世凯当时的实力。

袁世凯讨好洋人,最终获得山东巡抚的实缺

袁世凯为什么能够来到山东做巡抚呢?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山东,义和团闹得非常激烈。

1897年11月,两个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人杀死,由此引发了德国武力借口占据胶州湾,由此,中国陷入了被列强瓜分的境地。

当地不断的教案,让山东人恨透了洋人。义和团起来之后,受到了当时山东巡抚毓贤的支持。山东巡抚毓贤疯狂的利用义和团打压传教士。

随后,袁世凯不断上书,表达对山东问题的看法。袁世凯的观点就是,必须遏制山东的义和团,保证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否则山东会打乱,中国会大乱。

袁世凯的建议,契合西方人的需求。于是,在光绪25年11月(1899年),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向总理衙门提出撤换毓贤,派能干的人去处理教民纠纷,于是就选定了袁世凯。此外,英国公使窦纳乐也对此表示支持。

就这样,在西方人的要求下,袁世凯开始署理山东巡抚。

袁世凯拼命绞杀义和团,对慈禧的要求不为所动

在山东,袁世凯做出了与毓贤完全不同的决策,那就是剿灭义和团。义和团被吹得刀枪不入,神乎其神,袁世凯也有点相信。于是,袁世凯就在山东叫来了一群“大师兄”,让这些大师兄表演刀枪不入的把戏。

果然,这些大师兄用身体挡住了子弹。袁世凯非常开心,从腰中掏出一支德国驳壳枪,立即打了一枪,随后,这位“大师兄”应声倒地。原来,他们表演的枪都是中国的土枪,弹药也只装填一半。

当袁世凯了解了这些之后,就更加坚信,义和团不可能抵挡得住洋枪洋炮。于是,命令手下张勋等人,剿灭义和团。

当时慈禧等人正在支持义和团,当他剿杀的时候,自然遭到了清政府的责问。结果,袁世凯就添油加醋,说义和团其实不是打洋人,而是欺负、抢劫老百姓。有的甚至说,自己剿杀的不是义和团,而是土匪。

反正当时慈禧等人正忙着与各国列强交涉,义和团正在攻打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也无暇管山东。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清政府正式向列强宣战。八国联军开始从大沽口登录,攻占天津。当时,慈禧太后给袁世凯发电报,希望他能火速进京作战。

袁世凯当然知道,自己如果北上,手上这几千新军打光了不说,自己的政治砝码也没了,山东也会彻底混乱。等到庚子事件之后,太后怪罪下来,自己就是个替罪羊。

于是,他马上回电报说,本来我应该去誓死保卫北京的,但是现在英国、德国数千重兵聚集胶州湾,虎视眈眈,准备进攻济南。我怎么走得开?

后来,慈禧等人就没有继续追问袁世凯。

慈禧西逃,恳求袁世凯勤王,袁世凯却开始了“东南互保”

清政府对八国联军宣战不久,联军就已攻破天津。慈禧意识到危险,再次电令袁世凯北上勤王。袁世凯回电,说我已经派了六个营的士兵向天津开发,正在日夜救援增援天津。

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新军,而是袁世凯招募的一些老弱病残。袁世凯还给他们指示,不可贸然作战,在路上放慢速度,保存实力。一旦天津城破,就立即回到山东。果然,他们刚走到河北,天津就已被攻破。

随着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和光绪等人带着少量的随从,化装成普通老百姓被迫西逃,当时,慈禧天天担心自己有可能被联军抓住。

于是,慈禧在西逃的路上,再一次命袁世凯带兵前来救驾。此时的电报,已经完全是哀求的口气。慈禧以光绪的名义说,如果你再不来,我们可能就要被联军捉住,那个时候,天下大乱,你也会背上骂名。请求你火速前来。

但是,袁世凯仍旧不为所动。手下的张勋几次要求带兵进京救援,都被袁世凯劝阻。

此时的袁世凯其实在赌,一方面,袁世凯跟慈禧回电,说我的军队根本出不了山东,河北等地都是义和团,一旦出了山东,就会被团团围住。另一方面,他赶忙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刘坤一等商定东南互保,北方不论出现什么情况,沿海省份都不参与。官员保证这些地方的外国人绝对安全,外国人也不许把战火燃到这里。

另外,袁世凯继续在山东搜捕义和团,保证胶州湾等地的德国殖民地绝对安全。

当慈禧逃到西安,大局已定,袁世凯赶忙前去讨好

就这样,整个庚子事变,袁世凯都没有进行参与。但是,等到慈禧等人逃到西安,联军进入山西之后,不在追击的时候,袁世凯意识到,慈禧等人将会与联军重新谈判,再次执掌大权。

为了弥补此前不出兵的困境,赶忙开始巴结慈禧。当他知道慈禧等人在西安缺衣少食的时候,马上派人给慈禧送去了10万两银子。随后,又截获了安徽、江苏本应该送往北京的饷银16万两。此外,又源源不断的送去绸缎和珍贵物品等。

当时,几乎所有王公大臣都逃到了西安,这些公子哥每天锦衣玉食,哪里受到了这个苦。当袁世凯送来吃穿,自然对他心怀好感。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准备回銮。袁世凯立即命人火速北上,驻扎在北京周围,为太后回銮扫清障碍。

这些举动让慈禧大为满意,在慈禧回銮的过程中,她听说了李鸿章去世。由于袁世凯在庚子事变中表现出色,李鸿章颇为满意。因此,在李鸿章去世的时候,举荐了袁世凯做直隶总督。

慈禧也深表认可。一个是,直隶地区需要拱卫京畿,袁世凯的新军是当时最为现代化的军队;另外,天津等地洋务颇多,袁世凯也是最懂洋务的。

就这样,袁世凯接了李鸿章的班,这为他后来进入朝廷中央,攫取最高权力奠定了道路。

3

公元1900年英,美,法,德,俄,奥,意,日八个国家组成联军,对清帝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爆发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原因是在十九世纪末,中国民间兴起了义和团运动,最初义和团的口号是“反清复明”,但是这样就会遭到清政府的打击,同时也会受到帝国主义的打击,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就在1900年将口号改为“扶清灭洋”,1900年春天,义和团成员纵火烧毁了多件教堂,和教徒房舍,有进攻了法国租借,八国联军就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对清朝发动了侵略战争。

八国联军从1900年5月末开始增兵,最多的时候也就五万多人,到了1900年8月时,联军增兵到了两万人,但是就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却让联军一路从天津打到北京,慈禧太后还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跑,在这个时候就在京师旁边坐镇的正是山东巡抚,新军首领袁世凯但是袁世凯却一直在一旁眼睁睁的看着京师沦陷,和众多北洋重臣一样,按兵不动,如果李鸿章,张之洞因为路途遥远,来不及救驾我们还可以理解,虽然事实上,他们口径一致的说慈禧对八国宣战的圣旨是假的。那么为什么袁世凯的新军不去救驾呢?

其实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的,袁世凯是山东巡抚,义和团运动又起源于山东,前身是义和拳,还带有黑帮的性质。最开始德国攻占了山东,在山东占地修建教堂,和当地的百姓产生冲突,一些民间的拳师前往援助,由此组建了义和拳,之后又改名为义和团,逐渐形成规模,1899年袁世凯就任山东巡抚,一直对义和团采取敌对态度,并且多次派兵镇压义和团,义和团也不是吃素的还曾经击毙过袁世凯的下属,所以袁世凯对义和团是恨之入骨,虽然在之后慈禧接见了义和团首领,让清军和义和团组成同盟,由清军将领指挥义和团和联军作战,但是袁世凯早就和义和团结下梁子,见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发动战争,没鼓掌叫好,背后捅刀子就不错了,怎么还可能出兵救驾呢?

除了袁世凯和义和团有仇外,其实袁世凯的选择也是非常明智的,在这个时候李鸿章,张之洞这群大臣,都知道晚清已经行将就木了,如果慈禧,光绪一死,天下一乱那么他们就会成一方诸侯,在这个时候保存实力才是最佳选择袁世凯虽然是新军的首领,但是当时在山东他手上也就一万所的兵力,虽然战斗力是远胜义和团和清军那群乌合之众的,但是要和联军硬碰硬的打,袁世凯肯定是要吃亏的,所以他选择按兵不动,并且以出兵京师会导致山东防务空虚,拒绝了下属出兵的请求,再说了虽然此时的袁世凯已是今非昔比了,但是和自己的老师李鸿章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而李鸿章也是在广州也一点动静没有,这个时候显然也不适合袁世凯来当出头鸟。

后来满清灭亡之后,袁世凯是最早一批站出来反清的人,虽然这种做法有趁早像革命党表态,来夺取权利的嫌疑,但是在在早些年前,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的时期主要目的就是为日后训练一支私人军队,也招募了大量的将才,像段祺瑞,冯国璋等等,训练的宗旨不是忠于满清,而是忠诚于部队统帅,也就是袁世凯本人。

在这之前有没有不惜代价为满清卖命的将领呢?当然有,甲午中日战争时,清军将领丁汝昌就是这样的代表,那么他的下场如何呢,他率领北洋舰队和日军交战,弹尽粮绝,援军却一直等不到,最后丁汝昌拒绝向日军投降,吞食鸦片自尽身亡,我们都熟悉的这位民族英雄在死后却成为了罪人,一直到了十五年后才平冤昭雪,而罪魁祸首慈禧还在继续搜刮民膏民脂,这样的政府袁世凯如何为他卖命?

袁世凯是个非常精明的人物,出兵或是按兵不动的结果他早就预料清楚了,他的新军出兵京师,打赢了自己的实力会有损失,如果列强去给清廷施压清朝这些腐败的统治者说不定还会在背后捅刀子;如果打不赢,我们也知道八国联军侵华,满清打输了,马上对主战的大臣和义和团翻脸,大批主战派被斩首来缓和和列强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袁世凯纵有天大的本事,又怎么敢来救驾呢?他不来救驾,就算日后被问责,也不能怪他,袁世凯是山东巡抚,职责在山东而非京师,完全可以用出兵京师会导致山东防务空缺,给列强趁虚而入的机会来搪塞上面的人。

所以袁世凯袖手旁观是非常明智的抉择,既可以保存实力,又可以试探下满清的底线,同时又不至于因为阿出兵救驾导致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还可以坐山观虎斗,看着洋人把自己的仇敌义和团全灭,何乐而不为呢?

4

有句话说得好,庚子国乱,没能改变中国,却成造了袁世凯。这货很能审时度势,在天津时他练兵,1900年1月就任山东巡抚后继续编练新军,5月清室向慈禧谏言招抚义和团,向列强开战,当时义和团风起云涌,袁世凯也知道义和团是顺应民心,但是义和团就算把洋人赶跑了,反过来把自己一锅端了还不是易如反掌,所以袁世凯是看得很清楚的。

袁世凯如果和八国联军开战,他的结果会和山西巡抚毓贤一模一样。毓贤曾率兵勤王,战争结束后,被西方列强战争清算,毓贤被砍头。

袁世凯的目的就是坐稳山东巡抚,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的方法是各方不得罪,然后暗里剿灭义和团,袁世凯一边向朝廷汇报自己在维持山东境内治安与防范洋人势力,一边保护山东境内的传教士和教堂,在胶州湾的德租界维稳,暗地里以平复滋众闹事镇压义和团,所以义和团虽然起源于山东,但北方各省大乱,山东基本能控制。

1902年7月,最后一支义和团在四川资阳被剿灭。

6月,昏了头的慈禧向八国列强宣战,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慈禧忙令袁世凯带兵勤王,袁世凯明白,如果拒不出兵会得罪慈禧,如果派兵会得罪洋人,还有可能自己的山东不保,于是袁世凯采用了一个互不得罪的太极手法。他一边上书慈禧山东战事吃紧,不但乱民暴动,在胶州湾的八国联军蠢蠢欲动,无法带兵救北京,但为了显示尽忠,袁世凯在境内征发了3000散兵流勇开赴北京,并未动用自己的嫡系部队。

东南互保虽最终未签字形成,但政策已推行,终极方案是,如果北京不保,推举李鸿藻为大总统。

慈禧听了袁世凯的奏折后,也没再催促袁世凯派兵了,于是袁世凯一边对朝廷阳奉阴违,一边和山东的列强交好,一边镇压境内的义和团,并参与了刘坤一、张之洞组成的东南互保,所以当北京城被围后,袁世凯给朝廷打的报告是,自己在山东已自身难保,他对朝廷说“职在守土”,而对部下说“奉旨守土”,所以奇怪的一幕发生了,义和拳乱,全国乱,山东不乱,八国联军烧杀抢掠,山东风平浪静。

庚子国乱以后,清廷辛苦编练的新军,荣禄的武卫中军、聂士成的前卫军、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全被覆灭,宋庆的武卫左军战力大损,只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完好无损。

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向清政府索要的清算名单里,没有袁世凯;全国大乱,唯山东能保民,袁守土有方,政绩显著;西方列强也纷纷给清廷写信夸赞袁世凯;特别是慈禧带着光绪奔逃的路上,仓皇如丧家之犬,袁世凯曾先后三次给慈禧送去了银两、吃食和用品,第一次10万两,第二次15万两,第三次银两和物品折合30万两,所以袁世凯的雪中送炭,狠狠的巴结了慈禧,所以1901年袁世凯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5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西方列强就开始对我泱泱大清国垂涎三尺,英国由于虎门销烟损失严重,开始对中国政府产生不满,率先付诸于武力入侵。逼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来西方列强仅凭一个《南京条约》已经满足不了其贪婪的本性,于是英法联军在俄美政府支持下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西方列强从中国瓜分了更多的利益。包括签订的《北京条约》等。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实质上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既得利益的又一次重新分配。保护使馆和侨民,打击义和团只是列强的借口罢了。

当时的义和团主要在山东和京津
两地活动,起初是反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后来看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开始对西方列强开始打击,并多次杀死洋人传教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八国联军开始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袁世凯作为朝中重臣正在山东剿杀义和团。当初义和团是在山东爆发的,因此袁世凯还是被朝廷委以重任的。不过,这些只不过是一些肤浅的原因。早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夕,英美政府就和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为首的清大臣达成协议,采取双方互相保护的原则,即李鸿章等剿杀义和团,保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同时,西方列强对南方省市不能进行军事干预。袁世凯是李鸿章的部下,因此他不可能跑到北京去打击八国联军的入侵。就他本人来说,也希望保存自己的实力。能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因此这次西方列强入侵北京的过程中,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朝中大臣为了自己的私利集体保持了沉默。

后来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能够顺利上位,这和英美等西方列强对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说袁世凯一方面由于是李鸿章部下的原因没有进京参战,另一方面也是袁世凯主观上讨好列强的一种体现。他们这些政客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往往致民族利益而不顾,最终成为历史和人民的罪人。

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分为私心和公心两方面来看。

首先,说说公心。

从开始到最后,袁世凯是反对和洋人开战的。

袁世凯在朝鲜做过多年太上皇,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对于国际大事也看得很清楚。

袁世凯明白,慈禧太后向洋人搞事,目的仅仅是为了废除光绪,从而避免有可能出现的权力被别人抢走。

这是一己之私,从而不把国家民族当回事。

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是,当年甲午集中全国之力,还被最弱小的列强日本打的一败涂地。

现在满清比甲午还弱得多,连北洋水师都被打到海里了,有什么能力和11个列强一同作战。

这种情况下,和列强开战无异于自我毁灭。

如果只是停留在平津地区打一打,洋人跑来报复,最多把河北省打烂了,还不至于危及全国。

当时如果袁世凯奉命带着山东的武卫右军,参加平津的大战。洋人必然会顺势攻打胶州湾,杀入山东腹地。

山东省的清军能够打仗的只有1万多人,哪里是列强对手。

到时候一定会玩完,整个山东被打烂。出于自己的位子和山东老百姓考虑,袁世凯不应该出兵。

其次,再说说私心。

就私心来说,袁世凯是军阀,他依靠的就是武卫右军这支部队。

袁世凯去山东上任,就是率武卫右军7000人赴山东镇压义和团,后逐步扩充到1万多人。

这是袁世凯的枪杆子,也是本钱,也是后来北洋系的骨干。

如果袁世凯随便把武卫右军拿到平津和洋鬼子拼命,对比其他几支军队,武卫右军肯定被打光。

军阀没有了部队,还叫什么军阀,那么袁世凯就鸡飞蛋打了。

所以,于公于私,袁世凯都不会出兵平津的。

我们客观来说,站在山东老百姓的角度考虑,袁世凯不出兵维护了该省的稳定。

不然,山东作为义和团的发源地,绝对被洋人烧杀抢掠一通,搞得不成人形。

7

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袁世凯是山东巡抚,他和东南九省的总督巡抚们一起袖手旁观,东南互保,用各种手段拒绝或拖延进京勤王。

因为袁世凯很清楚,如果他带着7000人的武卫右军进京勤王,结果只有一个:愚昧送死,献上一颗袁大头而已。

当时最强悍的清军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2万人的整编德械师,在八国联军和义和团的夹击下,死无葬身之地。

1,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十一个列强一起宣战

换到今天,我们只能说太后疯了。

慈禧太后真的相信天降神拳,扶清灭洋,恐怕是清宫戏看多了吧!

袁世凯老奸巨猾,早就看出来太后疯魔了,迟早要被八国联军拍熄火,何必去当炮灰送死。

2,袁世凯在山东巡抚的任上表现,是左右逢源,老奸巨猾

山东是义和团的发源地,大师兄们遍地开花。

袁世凯镇压和驱逐义和团也不是一味蛮干,而是老谋深算,专门算计大师兄。

袁世凯首先贴出布告,说天津的洋鬼子军队都来了,真正的义和团“果系忠愤义民欲为国家效力”,应即日驰赴天津等处,帮助官军齐心拒敌。

袁世凯的这一招是一箭三雕,首先把义和团都哄到直隶去了,减轻了对付山东义和团的难度;也应付了慈禧太后“招团御侮”的懿旨;对屠杀山东剩下了的义和团找到了借口。

袁世凯说:真义和团都去天津打洋鬼子去了,你们留下来的都是假义和团,都给我砍了!

袁世凯办的是山东自办互保,跟张之洞、刘坤一集体办的东南互保,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袁世凯下令将山东的洋传教士都安全护送到烟台,一共运了200多人,得到了西方列强的赞许。

袁世凯也有出纰漏的时候,他一度下令“习教之民均令反教”。洋人来质问他时,袁世凯转了转眼珠,解释说:这不是强迫教民永远改变宗教信仰,而是权宜之计,暂时放弃信教,防止义和团来杀他们。

慈禧太后在6月15日,还没有对列强宣战前,就下令袁世凯抓紧时间带兵来北京。

袁世凯按兵不动,却发电报给李鸿章,探探李鸿章的口风。李鸿章大骂朝廷误国,袁世凯就明白了。

袁世凯借口德国在青岛有驻军,分不开身,让一个总兵就近征集绿营兵3000人进京勤王。

但一直到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城,袁世凯的绿营勤王兵都没有到达北京。

袁世凯处理好了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得到了西方的信任,为以后当大总统埋下了伏笔。

其他的武卫军都被八国联军打残了,只剩下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是当时清朝最强大的战斗部队。

慈禧太后对袁世凯恨得牙痒痒,但也没办法,只好笑眯眯地让袁世凯训练北洋新军:谁叫自己这么蠢呢。

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袁世凯按兵不动,实际上是获利最大的人。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8

袁世凯去了就是送死,他才不给清廷殉国呢!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他是中国近现代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袁世凯少年时期励志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他真没什么读书的天赋,屡考不第,最后是通过叔父袁保庆的关系,投奔了正在山东驻扎的淮军将领吴长庆,从此投笔从戎。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清廷调吴长庆所部入朝平叛,袁世凯也跟着吴长庆的部队入朝。由于在平乱中战功卓著,袁世凯在平乱之后就奉命留守朝鲜。此后袁世凯又在1884年平定了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树立自己在朝鲜的威信。

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深知实力不敌日军的袁世凯化妆从朝鲜潜逃回国。在回到天津后,袁世凯很快又被清廷派往辽东督运粮草,在前线目睹清军惨败的袁世凯大为触动,战后袁世凯认为应“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主张以德军为蓝本,编练新式军队。

1895年6月底,刘坤一、李鸿章、王文韶三人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同意由他在天津练兵。

同年袁世凯赴天津小站接管了十个营共4700人的定武军,之后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这支军队在袁世凯的掌控下渐渐变成了袁世凯的私家军,成为袁世凯日后夺取天下的中坚力量。(天津小站练兵)

1897年,戊戌变法濒临失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想争取掌握兵权的袁世凯,于是在9月18日夜,谭嗣前往法华寺会见袁世凯,希望他能够率兵勤王,擒杀正在颐和园的慈禧和荣禄。

久经官场的袁世凯怎么可能答应一帮书生的要求,在打发走谭嗣同之后,袁世凯便返回天津。袁世凯明白戊戌变法已是强弩之末,他手上这点兵也不足以与慈禧太后抗衡,他不原意给康梁等人当垫背。而在他返回天津后,他就得知了慈禧将要重新掌权的消息,为了防止自己密见谭嗣同的事情被人告发,袁世凯只得主动交代了谭嗣同等人的意图。

其实早在袁世凯告密之前,慈禧就已经决定扑灭变法了,袁世凯告密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已。但鉴于袁世凯的告发,慈禧还是对他非常信任的。1899年,在就八国联军侵华的前一年,袁世凯幸运地被升任为山东巡抚,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袁世凯的幸运不仅仅是当上了巡抚这样的大官,还在于他顺利的离开了天津。如果他没有被调走,那么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中,他很可能就当了炮灰了,或者是100%当炮灰了。(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时才刚刚40岁,套用李荣浩的一句歌词:年少有为不自卑)

袁世凯来到山东的时候,山东境内正在闹义和团。对于大师兄们刀枪不入的神功,袁世凯自然是不相信,在他的镇压下,义和团在山东境内已无立足之地,转而进入直隶和北京发展。

义和团在进入直隶之后,势力扩张迅速,四处杀害传教士和教民,并在部分满洲权贵的支持下进入北京围攻使馆区,事态逐渐失控。

对于义和团运动,慈禧希望能借其力量对抗洋人,可由于局势越来越动荡,慈禧也想过制止义和团,毕竟当时列强反应已经很激烈。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总理衙门,列强限定清廷在两月内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军驰入直、鲁两省,代为剿平。而各国在天津的领事馆也早已决定出兵进京,保卫各国大使馆和侨民。

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主力开始围攻大沽口炮台,在西方列强的军事威胁,慈禧一度想要求和,但不知为何,慈禧突然在一夜之间转变态度,铁了心要跟八国对干,并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要求各地督抚前来勤王。

此时在山东任职的袁世凯距离直隶和北京最近,且手中掌握有北洋新军,因此朝廷急命袁世凯入京,但袁世凯却没有奉召。

袁世凯既不是清廷的忠臣,智商也不欠费,当年日本一国都打不过,如今眼瞅着八国联合出兵,袁世凯怎么可能去领兵送死,他以无兵可分为由,拒绝了朝廷的调遣。

袁世凯之所以敢违抗朝廷的命令,并不是他胆肥,而是他有强大的后台,他的后台就是整个东南各省督抚。

在八国联军云集天津外海之时,袁世凯就开始与东南各省督抚进行联系,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以及邮政大臣盛宣怀都不赞成清廷对列强开战。

为了防止战火绵延至东南地区,在列强与清廷正式开战前夕,上海道台余联沅代表东南各省督抚与列强驻沪领事议定了《中外互保章程》及《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后世统称《东南保护约款》。根据该条约规定,东南诸省不参与清廷和列强之间的战争,列强也不得攻击东部沿海诸省。

由于这个条约是各省督抚与列强私自议定的,列强担心此条约缺乏合法性,因此《东南保护约款》没有正式签字。但是即便如此,在整个战争时期,列强和东南诸省还是遵守了这一君子协定,大家相安无事。而有了李鸿章、张之洞等大佬的支持,袁世凯所在的山东也加入了东南互保,在战时与列强保持了和平,让山东成功的躲过了列强的蹂躏。(参加东南互保诸省,除此以外,四川和陕西虽然没有加入该条约,但是也表示支持东南各省)

对于东南各省不管不问的态度,清廷实在是没了脾气,毕竟此时中央与地方的实力早已倒转,如今外敌当头,再把这些汉臣惹急了,搞不好大清的天下就提前结束了。而东南大员们也早就做好了改天换日的准备,大家决定一旦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出了意外,众人就推举李鸿章当大总统,恢复汉家的天下。

后来的事情各位看官也都知道,清廷与八国联军的战争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虐菜行动,清廷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事实证明,袁世凯的缩头乌龟当得非常正确,事后清廷非但没有惩罚他,反而在1901年让他接任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大清帝国的头号人物。

9

如果说太平天国运动时,清王朝还能勉强控制那些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那么到庚子之变时,那些朝廷要员则已经敢于阳奉阴违,甚至作壁上观了。当时,握有新军的袁世凯表现地并不积极,甚至比搞东南互保的那批旧官僚还可恨。

至于要问袁世凯的意图,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首先,在袁世凯眼中,最根本、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去救驾勤王。要知道,早在戊戌变法时期,袁世凯就已经崭露头角,成为光绪和慈禧都想拉拢的人物,只是,当时袁世凯还不敢太张扬,毕竟清政府还有一些能够压制他的势力。

可是,随着李鸿章等人日益老迈,张之洞那批旧官僚,也开始忙着搞所谓的“东南互保”,这使得清王朝日益孤立。同时,也让袁世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保全自己,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并获得更大的利益。

其次,八国联军来势汹汹,同时也曾经考虑过要扶植新的代理人,而袁世凯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备选对象。说的再直白些,列强一面稳住张之洞等人,一面又向袁世凯伸出橄榄枝,同时还在犹豫要不要彻底废了慈禧和光绪。

在这样的紧要关头,袁世凯又怎么会轻举妄动呢?可以说,当时袁世凯既不想与慈禧闹得太僵,又不愿跟八国联军硬碰硬,自然也就开始耍滑头了。袁世凯耍滑头的本事,可绝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要不然也不会一路平步青云,最后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概括来讲,袁世凯的“袖手旁观”,无外乎就是再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谋求获得更大的利益。当然,最后列强还是决定暂时保留慈禧,以免引发太大的反抗。只是,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也彻底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10

庚子年八国联军之时,彼时李鸿章、张之洞等一干中兴名臣尚在,在自己老师与一众大咖面前,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虽说是封疆大吏,但分量确有不足。

实际上,时为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早已与自己老师李鸿章商议加入了东南互保条约。

(袁世凯)

这也是时山东巡抚却隶属东南这一趣事的缘由。而李鸿章时为两广总督对朝廷勤王诏令给出的答复是“拒不奉诏”,作为学生的他就更不可能出兵了。老师没做的事,他绝不会去做。即使不奉诏出兵,出事了也有老师兜着。而彼时李鸿章何等分量?国可曾一日可无他李鸿章?

(东南互保主要成员)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大清出了名的背锅侠,那么这一次他为什么不给继续给大清背锅擦屁股了反而反抗态度如此激烈了呢?

事情得从最开始庚子闹拳说起。庚子年之前,因为晚清日渐势微,处处被世界诸国掣肘压制,作为满清实际掌舵人的慈禧太后颇为恼火。期间诞生了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主,光绪牵头的维新变法。本来慈禧亦望以变法强国故而支持变法。但是中间康梁等向光绪建议不应事事唯慈禧马首是瞻,应该以政变夺取政权改变垂帘听政的格局。只是,后来因谋事不周,所托非人而被慈禧察觉,下令捕杀变法份子。

慈禧做梦没想到平时温良恭俭让的光绪,居然想囚禁自己,十分恼火表示要将江山换主,选择端郡王载漪儿子溥懏为新皇。

而另一边,洋人们当初是十分支持光绪变法的。变法所带来的开明对列国来说有利无弊。听闻慈禧欲另立新君,列国纷纷出手干涉。

同时期,东北闹起了义和团,他们的口号是打倒一切洋毛怪,杀了不少洋人,处处与洋人作对。

(义和团)

老佛爷打着以狼驱虎的算盘,乐得其见,对洋人强烈要求清政府管斥镇压的控诉置之不理。

没过多久,义和团越闹越凶,至老佛爷不得不出面管斥之地步。而另一面,洋人开始派遣先锋军队打算从天津登陆入中国武力保护洋人侨胞,他们早已不再相信慈禧。这股部队并不大,只是先头望风部队。列国也不敢把战火堂而皇之大规模烧到中国,毕竟师出无名。

洋人军队压境,慈禧不得不派出端郡王载漪与洋人和谈。但是端郡王载漪却因此前洋人们反对他做太上皇而从中挑拨离间挟私报复,在洋人提出的条件中给老佛爷加上一条“慈禧太后必须下台还政于光绪,同时将举国兵税交允诸国代管。”

老佛爷一听,是可忍孰不可忍,勃然大怒表示“并非我一意孤行要葬送祖宗基业陷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而是洋人欺人太甚,现已到了站在了我们头上拉屎不得不反抗之地步。”于是愤然向外公布与世界列强为敌人。

此战书一下,世界列强再无后顾之忧,从天津登陆,三下五除二便解决掉了老佛爷设在天津、北京的三层其认为固若金汤的封锁线,兵临紫禁城。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慈禧眼看不对劲,赶忙带了光绪西逃至西安(老佛爷西狩)暂避锋芒,同时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其时,早早闻到了战争的硝烟味的东南各重臣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保东南富庶之地不受战火侵扰,同时避免战事扩大,早先一步便与洋人接触协商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洋人对李鸿章等提出此次入京只为打击义和团与惩罚战乱罪魁祸首慈禧,李鸿章一方深知老佛爷与世界为敌的愚蠢荒唐,向洋人提出只要其不在京城外作乱,彼此绝不刀兵相见。

(东南互保条约略图)

如此一来,便有了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主的东南封疆大吏拒不奉诏勤王的背景。时袁世凯为李鸿章最得意门生,彼此早已经通过气加入东南互保条约,又怎么会去京城勤王呢?

不过可怜的是李鸿章,战后还是得本着人臣职责,再去给慈禧擦屁股,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