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何腾讯可以侵入阿里腹地(拼多多、京东和微信支付)而阿里却对腾讯社交无可奈何?

为何腾讯可以侵入阿里腹地(拼多多、京东和微信支付)而阿里却对腾讯社交无可奈何?

2020-11-05 21:38阅读(60)

为何腾讯可以侵入阿里腹地(拼多多、京东和微信支付)而阿里却对腾讯社交无可奈何?:腾讯有个电商梦,阿里有个社交梦,这是国内互联网领域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1

腾讯有个电商梦,阿里有个社交梦,这是国内互联网领域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腾讯在电商领域做过许多尝试,比如微店、收购拍拍网等,最后发现自己做都打不过阿里,白费劲。阿里推出过社交软件来往、在支付宝上线朋友圈等社交功能,企图激发支付宝的社交属性,最后发现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个社交之王,一个电商王者,是中国互联网的两座大山,但他们谁都没办法直接把对方干倒。

腾讯曲线救国:自己打不过你,我帮着别人打你

2014年,腾讯2.15亿美元入股京东,同时把手中的拍拍网送给了京东,并与京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京东在微信中开辟一级入口进行流量支持,这意味着腾讯彻底放弃自己做电商的念头,转而通过扶持阿里的对手来染指电商领域。当时国内唯一可以与阿里竞争的电商公司只有京东,而京东势单力薄,急需一个“靠山”进行资金和流量方面的扶持,二者一拍即合。而京东这几年发展的迅猛势头,也证明了腾讯“曲线救国”的路线是对的。

2016年,腾讯又投资了电商潜力股拼多多,同样用微信社交流量对其进行扶持,拼多多与淘宝和京东等传统电商的路数不一样,做的是社交电商,有了微信社交链的传播加持,如鱼得水,很快深入了三四五线城市市场,短短两年时间,用户飞速增长,月活比肩京东,在美国上市后发展的脚步迈得更大,如今也成为一个小巨头了。

不过,虽然腾讯扶持的京东和拼多多都在国内电商市场有一定的成绩,但离挑战阿里还很远。

2018年国内电商市场份额统计报告中,阿里以58.2%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名副其实的电商一哥,第二名的京东仅有16.3%的占有率,第三名的拼多多更是只有5.2%占有率,可以说阿里在国内电商市场是占有垄断性优势的。

目前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腾讯系的京东和拼多多依然很难对阿里构成实质性的挑战,不过,通过小成本的投资,能让腾讯间接享有国内超过20%的电商市场,腾讯这一战略还是相当明智的。

支付领域各凭本事,社交增长力更强

阿里的支付宝源用户来自淘宝,支付功能初期是为了服务淘宝买卖双方而推出的,在有了一定的用户和活跃度后,支付功能才独立出来,成为支付宝,并围绕支付功能进行相关领域的业务扩充,再利用其它业务进行拉新和提升活跃度,比如转账、充话费、借款、骑单车、交水电费、蚂蚁森林等,如今支付宝已经独立成为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巨头,据说如果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上市,市值将超过京东。

而微信做支付,是典型的后来居上。腾讯拥有全国最多的用户社交链,社交中肯定少不了资金往来,在十亿级用户基础上,腾讯在2014年春节以一招“发红包”,瞬间将大半社交用户转为微信支付用户,吓了马云一大跳。此后,微信又开发出扫码支付功能,利用成功打通线下应用场景。

如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基本平分国内线上支付领域的江山,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宝是集合了许多功能,才拥有这么多用户和活跃度,而微信支付基本上仅依靠转账和扫码支付就已经有这么大的体量,社交与支付,显然非常配搭。

电商和社交不同,阿里无法复制腾讯”曲线救国“之路

为什么腾讯能通过扶持阿里的对手,达到染指对方领域的目的,而阿里却很难呢?

一方面,腾讯当时扶持的京东,在国内电商市场已经占有一定的份额,并且京东在3C领域有着自己的优势。而国内的社交领域,基本都被微信和QQ垄断了,就算我们熟知的陌陌,也是在腾讯没有涉及的细分市场中勉强生存,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阿里找不到一个与京东在电商领域地位一般的标的进行投资扶持。

另一方面,电商与社交有很大的不同。电商基本是一个纯商业性和开放性的领域,商品交易第一,粘度和依赖性其次,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在哪个平台买东西其实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商品质量过关、价格便宜、物流正常就好,现在也有很多用户手机里同时装着淘宝、京东、苏宁、拼多多等电商应用,买一件东西都会在几个平台上对比价格,哪个便宜买哪个。这也是京东和拼多多能在国内电商市场分一杯羹的重要原因,迁移平台对用户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和阻力。

而社交不一样,社交是一个私密性比较强的领域,如果你问一个人,为什么你要使用这个社交软件,十有八九是这样的回答:因为我朋友都在这上面。微信沉淀的,不仅是用户,更是用户的社交关系链,用户用得越久,他的社交资源在微信上就沉淀得越多,对微信也就愈加依赖。如今微信号的重要性已经和手机号相提并论,这么兼具国民化和个人化的东西,是异常稳固的。所以,要用户迁移平台,成本非常高,除非社交平台自己崩塌,否则很难去动这块蛋糕。


社交的价值非常巨大,几乎每个互联网公司都想染指,但几乎每个公司都失败了,阿里也不例外。其实阿里与腾讯是非常互补的关系,马云也说了,阿里和腾讯并不是竞争关系,他们可以在相当多的领域展开合作,这两个伟大的公司,在未来还会在更多的领域改变我们的生活。


2

第一代互联网时代国内诞生了bat,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和阿里巴巴没有掉队,但现在的百度公司明显已经掉队了,时代在发展跟不上潮流很快就会被超越,现在腾讯和阿里巴巴两个公司都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恐惧症,只要发现新的创新热点立即上去要么投资入股,要么在全资收购,几乎互联网的江湖都有这两个公司的影子,同时两个企业之间还是想互相渗透到对方的腹地,目前看都没有成功,未来的企业想要赶超这两个巨头难度可想而知。

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年的争斗

腾讯守着社交和游戏两个支柱产业,围绕着这些产业也诞生了很多很有名的产品,腾讯体育,腾讯音乐,QQ浏览器等等几乎影响着国内每个人的生活,特别是核心产业里微信,现在不玩微信的人数量已经少的可怜了,如同周鸿祎曾经说过一句话,50个360产品抵不过一个微信,这么看这个数字还是有点偏低,微信在社交领域的统治地位已经非常恐怖了,前阵子推出的几款社交产品现在的状态要么是下线,要么是不温不火的状态。

阿里巴巴现在也是每天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先不说强大的电商体系,现在就连大部分的快递也快被阿里拿下了,日常出行用的高德地图,平时扫码付款用的支付宝,上网用的浏览器几乎都有阿里巴巴的影子,国内的电商数量也不在少数,加上最近刚起来的拼多多,跟阿里巴巴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之前非常看好的京东最近日子也是不好过,不要说跟阿里较劲了,就连保持住第二地位都已经是很艰难的事情了,短期内很难看到追兵上来,每年的双11都在创造数量。

腾讯由于把握着社交领域,因为其特殊性相当于带着巨大的流量,所以想在别的领域渗透相对来讲容易一些,特别是在支付领域对于阿里形成的压力比较大,在支付宝很早的时候马云还是很自信的,结果被微信的红包一个回合就给追上了,说明社交领域突破很多领域还是相对容易些,对于电商层面的东西,腾讯开始准备自己去搞定结果发现干不过京东,最后直接入资京东,同时还扶持了拼多多,现在腾讯已经对阿里巴巴的电商有一定的冲击了。

阿里巴巴很早就想涉足社交领域,之前壮烈牺牲的来往就是典型,发现直接切入不是很现实,就直接做了个钉钉,现在用户的活跃量也非常高,但对于真正的社交冲击很小,相对来讲阿里进入腾讯腹地的机会少一些,毕竟社交这种黏性极强的领域很难被撼动

腾讯和阿里巴巴会不会一直强盛下去

至少从目前国内很难有敌手,腾讯因为有微信现在社交领域地位更加稳固了,而且还在不停的拓展自己的护城河,现在短时间很难有企业有就会在这个领域突破腾讯的限制,前面的老罗,王欣涉足社交基本上都做了炮灰了,除非腾讯公司自己犯错或者有大的技术革命出来,目前看这两种机会还是比较难以出现。

阿里巴巴现在的护城河也非常深厚,但在眼皮底下拼多多的出现还是给阿里巴巴提醒了下,即使现在很强大,只要对手存在机会也能掀起波澜,多年的老对手京东现在也不是很乐观。现在阿里巴巴把快递也差不多给拿下了,别的竞争对手机会也更加小了。

整体来讲两家企业在国内已经很难碰到对手,但在国际化路线上都不是很顺利,所以讲两家企业市值差不多已经到顶了,因为在国内潜力差不多已经到极限了,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在国际化上有突破,想要在国际市场有所突破,需要做好两件事情,首先在核心技术上有积累和突破,要在建设生态系统上有突破,这两点也是很多国内企业欠缺的,也是需要长时间给积累,当然更加重要的是重视的决心。

如果觉得只是占领国内市场就可以了,随着时间推移早晚会成了温锅中的青蛙,缺少血性的战斗精神,这是很多国内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只是想着占领市场不去在技术领域有所突破,护城河更加容易被突破,把用来对付国内竞争对手精神方在国际市场上,会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3

应该这么说,在现在2大集团的格局之下,谁也拿谁没办法。

1,腾讯自己做电商的结果就是死,这个已经有多个案例了。腾讯之所以自己做不好电商,是因为它已经拥有了2个最值钱和最赚钱的业务——社交最值钱,游戏最赚钱。电商对于腾讯来说,属于“重资产且低利润”,淘汰也属正常。但是社交流量最好的变现途径之一就是电商,所以它只做投资电商就行了。至于移动支付,属于流量变现环节闭环中的重要环节,腾讯当然要自己做了,而这对于阿里的打击只是社交价值的一种正常展现而已。

2,阿里做社交已经想了很多年,但是没有一个成功的。包括最近吹牛吹的很厉害的钉钉,其实也只是“虚假繁荣”而已。为什么?从社交行为本身去分析,社交中最持久最有价值的关系是亲情关系、爱情关系和友情关系,这些关系网微信上拥有的可以说最全。而钉钉拥有最多的是商务关系,是相对易变不持久的关系。加上钉钉为了讨好企业主、留住企业使用,在一些功能上做得有些反人性了,企业的员工是被迫使用,一旦有机会立刻会离开。阿里一向以待遇优厚著名,因此我猜懂得如何做好一款社交软件的产品经理应该还是有的,但这么久都没能成功,这原因应该出在决策层身上。再看看阿里文娱艰难的发展,更说明问题。

3,从长远来看,电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化和分散化,也就是说未来电商极有可能会消亡。而社交永远都存在,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虽然我很讨厌腾讯的游戏,但我也认为腾讯会比阿里有更好的未来。

4

腾讯和阿里都是中国两家伟大的公司。腾讯是社交起家,而阿里是电商起家,两个公司基因完全不同,导致了都无法战胜对方,他们的竞争其实是很激烈的,我想他们私底下可能都无数次想\"掐死\"对方,可是都做不到,因为社交和电商是完全不同的领域,获取渠道不同。

科技日新月异,期待更多的新科技改变生活。


5

阿里的电商是插座模式。拨一个插在京东的插座上,只要能通电一样用。谁便宜,谁方便就对谁忠诚。对手只要产品好,用钱砸,就能分一杯羹。

腾讯的社交是竹子模式。看着是一根一根的,拨的时候,发现整个一片竹林,就一个根。地底下盘根错节,一根你也拔不动。那边地再好,这里的竹子你也挖不动。

所以,阿里能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强运营说的就是这里。

而腾讯运气真的好,微信又是他家的。微信这一眼泉,浇灌了整片腾讯的地,种什么都能长。京东,拼多多,微视等,浇灌之后成不成,就看各产品的手段了。


问答上第58个问题,只为把科技说明白。欢迎您的关注。

6

腾讯在社交,阿里在电商各自构筑的护城河都很深,但其实这两家公司恰恰是高度互补的,这也是为什么马云今年表态说腾讯和阿里不是对手的原因。

首先说,阿里和腾讯,一个有变现但缺流量,一个有流量但缺变现。两者之间在小红书等方面也有合作,但更多是基于投资的原因,其实阿里的风格更希望流量可控,比如阿里妈妈的导流,以及收购微博的导流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有利于阿里在生态内进行流量整合变现,但腾讯显然更希望自己的流量自己说了算,所以培养起京东和拼多多,以及其他众多电商,但入口权依然牢牢在握,比如京东想要继续微信的流量入口就需要重新谈判。对于两个巨头来说,谁主导谁都等于是授人以柄,所以他们之间的合作不可能触及核心利益,这就导致了双方貌合神离,彼此的腹地不可能被染指。

其次,阿里不可能短时间内在社交领域建立起优势,因为社交是社会性的产品,甚至是公共产品,不是纯粹的商业产品,阿里做过的几个社交产品比如来往、支付宝圈子等商业味太浓了,这种产品不可能进入日常生活社交,同样,钉钉的成功也不能说明阿里懂社交,而只能说明它的确懂商业。同样,腾讯这种社交思维的公司,也不太可能将纯电商产品做好,因为产品本身太不务实了,相比阿里的赤裸裸的商业气息,腾讯做出来的都是兜圈子产品。

最后,至于两者未来有没有可能攻入对方腹地,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两个不在同一生态位的掠食者不能称之为对手,而且他们应该担心的恰恰不是对方,而是其的对手。

7

这个问题我认为并不准确,可以说双方都没有侵入对方的电商或社交领域,也可以说双方都有侵入对方的领域,怎么解读呢?

1、腾讯:腾讯自身其实很早就做电商了,做过拍拍网、也收购过易讯,但是这些都没成功,统统以失败告终。至此之后,腾讯其实自己再未侵入过电商领域。但是显然腾讯并未放弃电商领域,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扶持其他第三方的电商平台。但是如果你细看拼多多、京东这些第三方平台,其实他们都是在细分领域获得了成功,并非是全面的进入电商平台。拼多多的崛起是靠的淘宝空出的低端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是有实实在在的需求(三四线小县城以及农村等地区),至于京东更不要说了,最初就是从3C领域慢慢发展起来的,同样也是一个细分的小领域。即便是现在的规模,也相当于阿里的天猫而已,而不是整个阿里的电商系。

微信支付这个依托于微信的崛起,而其背后的财付通成立时间其实和支付宝没相差多少,但是发展多年一直是不温不火,根本威胁不到支付宝,也可以算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只是微信这个国民软件的诞生,才有了微信支付这么个产品,至于微信支付成功的逆袭拿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只是在于微信的特点,活跃度、用户普及率高,非常有利于支付的使用。

2、阿里:阿里对社交的渗透早前的确可以说是失败的,不管是独立社交APP来往,还是支付宝的社交化都失败了。而之所以失败的核心在于,阿里对移动端的前瞻性不足,对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后知后觉,基本没有重点布局。再遭到微信的正面进攻时,阿里显然是慌了阵脚,不得不强行上社交,而根本不管其自身属性,这种霸王硬上弓的方式自然不得人心。

现在的阿里其实仍旧未放弃社交这块,经过当年的失败后已经成熟很多,在做好自己电商和支付本职工作的同时,再来从细分领域切。比如钉钉这么个产品,在企业办公这个领域发展的非常不错,从企业管理者这个角度切入,也算是拿到了一个细分的社交领域。同时蚂蚁庄园、蚂蚁森林也都带有社交的影子,虽然本质上其是为了提高支付宝的活跃度和打开度,但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用户之间的社交,当然这也是细分领域的社交。

综合来讲,阿里和腾讯双方现在其实都有侵入对方的腹地,但是基本只能从细分领域来切,直接正面的对抗基本上没有。除了移动支付这块,这个领域双方是实打实的正面竞争,并且双方竞争的还相当激烈,从线上到线下,双方再进入新的领域时基本都是你追我赶。为额遏制微信支付的发展,支付宝这2年也是没少烧钱。这块只能说两者的天然属性导致了当前的结果,微信活跃度高,支付宝钱包属性活跃度天然低,只能靠各种烧钱和活动来提升用户活跃度。


感谢阅读,给点个赞鼓励下吧,欢迎关注【罗氏虫社】,谢谢~~

8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不定时放送福利哦。

腾讯的电商的业务主要是对京东、拼多多的投资,这是通过投资完成的。

虽然大家说阿里的社交做不好,但是你们只是把目光放在支付宝之上,觉得支付宝的社交没有做好。

但是支付宝的社交没有做好,并不代表阿里的社交没有做好。阿里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拥有大量的资本,所以能够进行投资。

钉钉大家知道吧?2017年12月底,钉钉CEO无招首次公布用户数量破亿;2018年第三方数据显示,钉钉在智能移动办公领域市场份额占比最高,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一,且超过第二至第十名活跃用户数的总和。

你觉得阿里做不好社交?是因为你把阿里等同于支付宝,但是阿里这么大,怎么可能等同于支付宝。阿里这么有钱,直接就砸钱在钉钉上,钉钉的移动办公的市场可能高达500亿市场。

你说阿里的社交不行?

当然,你要跟腾讯这种依靠社交的对比,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是腾讯的护城河了。

阿里的护城河也很高,在移动支付的市场上,支付宝也占据了头部的名额,微信支付占据了第二的名额。而且还是得益于国民级的应用——微信,这才占据了如此大的份额!

9

阿里巴巴与腾讯,目前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企业。

阿里巴巴是做电商起家的,现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拥有淘宝、天猫、淘宝特价版等国民级电商APP,拥有海量用户。腾讯是做社交起家的,先做了QQ,后做了微信,这两款社交APP几乎垄断了国内社交用户。

但是,阿里巴巴其实一直想做社交,在PC时代,曾经开发过阿里旺旺的诸多类似QQ的功能,但以失败告终。腾讯的微信大获成功后,阿里又推出了来往APP试图竞争,马云还以风清扬的昵称注册,亲自上阵宣传,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而腾讯,其实也一直想做电商,在很久以前,腾讯做过拍拍网,当时是想与淘宝一夺天下的,腾讯想着拥有QQ那么大的用户群,只要把资源引入到拍拍网必然能成功,但结果同样也是以失败告终。

阿里想做社交,腾讯想做电商,但都没有基因。

自己做不好,那就只能通过收购的方式,曲线进入对方的领域。腾讯在高瓴资本张磊的牵线下入股了京东,张磊既是腾讯的投资人,也是京东的投资人,腾讯想做电商但做不好,京东电商做得不错但一直没做大,腾讯与京东的联手实现了双赢,腾讯也由此切入了电商领域,并将拍拍网卖给了京东,只做二手商品交易,而京东则获得了腾讯的流量加持。

之后腾讯又入主拼多多,在电商布局中再下一城,拼多多与腾讯的联姻,其实比京东更加水到渠成,因为拼多多走的就是社交电商,社交电商没有社交入口,就成了无根之木,有了腾讯巨大的社交流量支持,那就是如虎添翼。就这样,腾讯自己没有做起电商,但通过投资的方式,曲线进入了电商。

而支付宝其实一直是支付领域的老大,功能非常完善,微信支付比支付宝做得早,其实就是照着支付宝在做,比如支付宝有余额宝,微信就有零钱通,支付宝有芝麻分,微信就做支付分,微信支付最大的优势还是社交,利用社交中的发红包、转账,让海量用户逐渐形成了使用微信支付的习惯,再加上线下商品的全面支持,微信支付得到了普及,从2020年第二季度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份额来看,支付宝依然以55.6%的份额占据第一,但腾讯的支付份额也达到了38.8%,在第三方支付宝占有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不过阿里巴巴对社交,现在似乎还是没有什么建树,无论是当初发展阿里旺旺做社交,还是推出专门的来往,再到在支付宝上叠加社交属性,都不理想。但是在社交领域,确实没有能够与微信匹敌的对手,阿里巴巴就算想曲线进入社交,都找不到好的目的。

毕竟电商平台,只要交易顺畅,产品质量不错,大家就能使用。移动支付,也只需要安全性和便捷性就可以,但社交不一样,社交是互动的,我们用社交软件,是因为上面有我们想要联系的人,而不是这个软件本身好不好用,失去了最初的用户群体,要想重新构建社交生态链确实是很难的。不过,阿里巴巴其实并不一定就需要进入社交,发挥自己的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就行了,比如说阿里的云计算等业务,也早已领先了腾讯。

10

这就是战略规划的问题。

腾讯的根基就是社交。起初的QQ,后期的微信。说白了,就是满足几个亿的拥护的社交需求。

几个亿人群的社交平台,这就好比一颗树的根和主干。只要主干不倒,发展任何枝枝蔓蔓都不是问题。根部和主干都可以把营养输送过去。

但是,这里就是一个麻烦的事情,用户的体验感不好,我们用QQ也好,用微信,主要的作用就是社交,是聊天。可是你没事就推荐我一些其他的东西,如果是喜欢的、有兴趣的,那还可以接受,但是,你老是推荐我不喜欢东西,那就很让我讨厌。

当你影响到我社交或是讲聊天的乐趣,不开心了,我就好产生反感。今天一个人发来一个链接帮我砍一刀,明天帮我投一票,后天给你推荐一个产品。这完全失去了聊天的初衷。很让人讨厌,要不是大家都用微信,还没有很好的替代品,我相信很多人都想换掉。

腾讯入侵阿里,我没觉得会成功。还是在根源问题上。

腾讯的根源是社交,大家都在屏幕后边,如果是陌生人,就现在的美图效果,你都不知道对方真正长什么样,图片上的陌生女孩都可能是一个抠脚大汉。

微信微信,略微信一下就OK了。腾讯这个平台不给你保证你聊天的人的真实性。你吃亏了,上当了了,被骗了,你到腾讯平台举报,各种证据都准备好了,腾讯可以做到的就是把对方的账号给封掉而已,其他任何措施都没有。

所以,你在微信上做生意,收付款,一切风险都是自己承担。腾讯不给你任何其他保障。

但是阿里就不一样,他的核心,也就是根基就是生意。所以,他跟商家收保证金,还有处罚条款。你想做生意,第一就是实名制,第二就是交保证金,第三就是阿里体系的征信系统。你敢在阿里任何平台坑人骗人,阿里就可以处罚到你,就可以让受害者得到赔偿。

阿里为了完成这种信任,自己就拿出来上千亿做抵押。不管能不能处理到商家,他都可以赔付。你可以放心转账放心付款。你出问题了,只要你证据齐全,就可以找阿里赔付。而不是腾讯那种,最多把商家账户封掉,不管受害者的损失。

所以,腾讯系入侵阿里系,其实不改变自己的根基,就很难抢到对方的饭碗。

阿里,建立的是信任和处罚体系,以保障用户资金安全为核心。

腾讯,你们聊天就OK了,管你屏幕后边是谁,聊开心就好了。出了问题,你这个号就别聊天了,我只能保证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