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王朝从北往南统一,为什么明朝和民国相反?:中原是华夏民族龙兴之地,从秦到唐一直是国家的政治丶文化丶经济丶军事重心。这种局面能够保持一千多年,主要有
中原是华夏民族龙兴之地,从秦到唐一直是国家的政治丶文化丶经济丶军事重心。这种局面能够保持一千多年,主要有二点原因。
一丶独特的地理地置。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和晋冀鲁豫所在的黄河两岸自古就是天下粮仓。长安、洛阳作为当时朝代的首都,依托的就这个强大的经济基础而定。此外,霸秦、强汉、隋唐之所以都于关中,最大优势在于它是天下形胜之地。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潼关),西有散关。据此进可攻,退可守,是立万世基业的首选之地。
二丶自战国渐成尚武之气,经秦汉夯实,民族文化一直推崇,直接影响到唐代对外的扩张。民风彪悍,能打能杀,民族精神中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开拓创新是华夏民族自秦至唐历史的总基调。
因此,由北方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是从唐朝以后,由于宋王朝文治的国策而导致的尚武锐气的消蚀,自建国就作下了被动挨打的病根,还有就是北方长达百年的战乱和胡族内迁,都在消耗着汉地的资源,自然性的黄河多次改道及此前气候环境发生的一次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北方固有的优势地位的削弱。宋并没有完成汉唐之业,在同时期的辽、西夏及后期崛起的金丶蒙古的不断挤压和打击下,中原王朝的政治丶文化丶经济重心被迫转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相对于北方,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始终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但随着南宋的建立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大量人口进入南方的同时,先进技术和科学文化也随之而来,使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并很快超越了北方。所以就为南宋政权长久存续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民族认同意识明显强于北方。同时期的北方由于异族的长时期统治,汉人胡化较重,所以才有张弘范之徒的助纣为虐。对照那些汉奸的可耻行径,十万南宋子民为捍卫华夏文明于崖山集体死于国难之壮举,足以使山河动情苍天流泪。
南宋灭亡后,生活在蒙元社会底层的南方汉人不甘于异族的残酷统治乃民心所向。正是在这个时期,朱元璋顺应了历史潮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喊出了天下人的心声,他率领的是南方起义军之所以势如破竹,一路高歌推翻蒙元,关健是思想的统一,至于其它因素的重要性都不能与之相比。思想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民族注定被异族奴役。
朱元璋由南向北完成统一全国后,着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复汉家之周礼,正华夏之衣冠。\"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五百余年异族统治下的北方汉人胡化现象得到遏制。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二百六十六年后,来自东北的女真人入主华夏,实现了一统。因为满清的腐朽统治,被孙中山领导的民族革命推翻。南宋和大明,这两个汉人政权亡于异族,皆始于北方,而反抗最激烈的最后倾覆其统治的却是南方。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必然。
因为他们很不一样,和当时的对手相比都具有很大的先进性。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方式:由北向南vs由南向北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统一都是由北南,秦、东汉、西晋、隋、唐、元和清等等,新中国也是如此。这不是偶然的。原因是多方面,最关键的就是经济基础。以统一为目标的战争,不是一两次战斗、更不是一两场战役所决定的,也不是一年半载内能解决的,需要长时间的的准备、运筹和消耗,经济基础是大前提!而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长时间是在北方,所以,能实现统一的只能以北方为根据地和大后方。
明朝实现由南向北的统一,此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南宋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就说明了长江流域的重要性。而且朱元璋事业的真正起点就是夺下了集庆(今南京),占据了江浙的粮食主产区。从而朱温的“高筑墙、广积粮”都有了现实基础。以上是大前提。
(中国地势的三个阶梯。如果加入经济维度,古代中国的统一,其实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问题。)
民国也就是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大背景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面与古代社会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能和古代简单类比。
统一,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经济,也仅仅是基础而已。更重要的还有很多因素,比如时机的拿捏和主要对手的衰微等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
明朝的统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朱元璋开历史先河的实现由南向北统一,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一点是他代表历史的先进性。朱元璋是彼时当之无愧的极富远见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由于篇幅所限,不妨列举一二。
其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凝聚人心。南宋抗金和抗元,前所未有地激发了主体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这是前所未有的。尽管经历了“崖山之变”导致“神州陆沉”,但实现了统一之后的元在缓和民族矛盾和消弭反抗意志上做的并不彻底。尽管尊孔封圣、推崇道家和儒家,但等同于印度种姓制的人口等级制,加重了主体民族,不,准确说应该是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南人”的屈辱感和被剥夺感,反抗的意识从未间断。形象地说如同岩浆始终在地下奔流和凝聚,只等缝隙。而元朝末年不仅是出现了“缝隙”,皇族对皇位的血腥争夺、官僚集团的腐化和天灾等偶然因素综合起来简直是“敞口大开”。谁能左右此时天下民众的群体心理,谁就能走上王座。
(数量最庞大的人群,却成为了最下等人。设计这项制度的人,简直如同坐在火山口上。)
这里不妨节选朱元璋讨元檄文的片段,体会一下左右人心的顶级政治家的智慧:
(檄文的背后体现的是朱元璋的格局、视野、胸襟和气度,体现的是政治智慧。)
红色虚线边框内是原文,蓝色实线边框是本人的解读。简简单单的一篇檄文,彰显了朱元璋作为那个时代顶级政治家的智慧。这是王保保之类的武将远远不能匹及的。
其二 路线选择 :断血脉、剪羽翼而釜底抽薪。朱元璋北伐,面对的是广阔的北方,以哪里作为主攻的方向,至关重要。
元朝的经济命脉以内河漕运和海运为主,通过这两个大动脉将南方所产的粮食和所出的赋税源源不断运往大都。
(漕运和海运,就是维系元朝生命有机体的两根大动脉。)
朱元璋占据了江浙,就等于废掉了其中一个大动脉。接下来,就是如何废掉另一个的问题,于是山东,就成了朱元璋的第一个主攻方向。
(北伐的矛头首先指向山东,这极具智慧。这又体现了朱元璋作为那个时代顶级战略家的过人智慧。)
综观朱元璋北伐的进军路线和顺序是:山东-河南-河北和元大都-山西-陕甘大西北。
山东-河南-河北和元大都,相当于掐断动脉、去除屏障之后,探囊取物直取元大都。事实上,当明军兵临城下之时,元顺帝早已北遁,未经过激战而收入囊中。
山西-陕甘大西北,就是消灭朱元璋心目中唯一一个对手、被他誉为“天下奇男子”的扩廓帖木儿,即传说中的王保保。
(王保保确实很“奇”!无论朱元璋怎样怀柔,他都不肯投降,反而多次击败明军。无奈元朝的大厦已经倾倒,更无奈的是他只是武将,而不是一个政治家。)
朱元璋由南到北统一华夏,开创千年以来的先例,绝非偶然,实则必然。这里有太多的智慧和经验需要后人吸取。问题是蒋介石是合格的学生吗?只能说是半个!
国民政府的北伐:国共合作,顺势而为
民国北伐,也就是广州国民政府的历时一年的北伐。因为经济基础和社会基本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已经不是“古代”的范畴了,需要另外的视角来看,主要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
(此书不看,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基本是“懵”的状态。)
1840年的烟片战争,将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在此历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持续而剧烈的变化,具体请参见伟大领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这里不赘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是内外矛盾,即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二是阶级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谁能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谁就能带领和领导中国社会向前进。
(国民政府北伐宣言。早在1924年就已经颁布。北伐,其实就是革命的继续。)
继续革命,国共合作创造大前提。国民政府的北伐,其实就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尽管推翻了最后一个王朝的统治、迫使清帝退位,但革命的理想和目标远未实现。革命,仍需继续。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等一直在苦苦寻找继续革命的方向和方式,直到遇到了俄国十月革命。于是,国共合作应运而生,并在革命实践中发挥了惊人的威力。
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辅助孙中山进行了有效的“整党”,实现了国民党前所未有的团结;以创办军官学校的方式,为建立真正属于革命的军队;将政治工作开始融入军队中,使得士兵开始清楚“为何而战”和“为谁而言”。总之,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斗志和活力。因此之故,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几乎是摧枯拉朽之势,第一期北伐,半年时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第二期北伐,又几乎是半年时间从长江流域打到长城沿线。而以上的进军速度和效率,是之前几乎不可想象的。
(如果没有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几乎不可能。很可能就像1924年的那次一样,只是兵出韶关而已,刚刚开始却又迅速结束。)
各个击破,战争进程得以高效推进。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其目标对象是各路旧军阀。当其时,一方面,北洋军阀经过长期战乱实现了迭代,形成了以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为代表的三大势力;另一方面,全国其他地方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路军阀。有一点需要明确,“军阀”是历史阶段的产物,彼时的各路军阀从来都是铁板一块,相互攻击、猜疑乃至暗通款曲,都是常态。
(北伐军各个击破的策略是相当有效,孙传芳和吴佩孚很快就被打垮。)
(北伐战争第一阶段之后的局面。注意!此图并不完整,如果加上西北诸省和西藏等地,全国的割据势力还相当多。)
北伐,从作战历程而言,各个阶段的主要打击对象明确而具体,使得北伐军得以集中主力各个击破。北伐之始,两广实现了合作,所以北伐军的序列里既有经过改造的国民革命军,也有拥护和支持北伐的广西和云南等地的军阀。北伐全过程,各路旧军阀始终未能实现合作,力量从来都是分散的。
综上,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成功,实际上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理想推动的结果,根本上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隐藏在幕后”的因素的推动。
实质的统一?谈何容易!
国家统一,在具有五千多年不间断文明历程的中国而言,从秦开始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说到底,统一,与其说是军事的维度,更不如说是政治的范畴。谁,具有历史先进性,超越同时代其他对手的先进性,谁,才有资格和能力实现统一,实现真正的上下一心的统一。
从上述意义上说,其实无论是朱元璋还是蒋介石,都远远没有满分,甚至只是介于70分左右的“良”的水准。
朱元璋,是占据了大都,并且将蒙古贵族赶回了漠北草原。可是明与蒙古之间的战争又持续几代人的时间。仅他在世时的战争就多大八次。所以,朱元璋的统一并不完全,只能说是“大体统一”。
(明太祖的八次北征,说明明朝的统一,并不完全和彻底。)
蒋介石国民政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可是然后呢?紧接着就是原北伐军内部的新军阀战争。从那时直到1949年底,山西、西康、西北诸省和西藏等,从来都是军政等自成一体,国民政府的政令从未有效实施。所以,国民政府只是“表明统一”。
(派系林立的国民政府。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底。那个党即便是跑到台湾,直到今天还是那个老问题。劣根性!真没办法!)
总结:朱元璋和广州国民政府具有历史的先进性,所以,他们能够实现从南到北的统一,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他们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只能是不完全的统一。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回答原因之前,我们先简要分析一下,我国历代王朝统一的情况。
秦王朝以陕西咸阳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在吞并周边的韩、赵、魏三国后,挥师南下灭掉了强大的楚国,后打掉燕、齐两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强大的大秦帝国。
汉王朝。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兵虽然都是始于南方,但最终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拜韩信为大将,暗渡陈仓,出兵关中,一路向东,在平定魏、代、赵、燕、齐等国后,南下与刘邦会师,攻打南边的楚霸王项羽,围于垓下,逼其乌江自刎,一统天下。
经过三国60年的战乱,在北方中原曹魏政权灭掉西南的蜀汉后,脱胎于曹魏的晋王朝挥师南下,灭东吴,中国再次归于大一统。
而隋朝则是从北魏、北周演化过来的,在平定北方后,挥师南下,来掉南陈朝,一举平定天下,也是从北往南统一。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都城位于开封的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全国策略,灭亡了南平、南楚、后蜀、南汉、南唐,再挥师北上,灭亡北汉,北伐辽国,复易州和涿州。
朱元璋在安徽参加红巾起义,逐步统一南方,以此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后,挥师北上,推翻了元朝统治,统一全国。
武昌起义后成立中华民国,后通过北伐,推翻满清王朝统治,以及北洋政府,统一全国,定都南京。
从以上例举可以看出,北宋以前大一统王朝都是从北往南统一全国,比如秦、汉、晋、唐,从北宋起,及以后的大明、中华民国都是从南向北统一全国。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黄河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夏商周直到秦汉时期,北方中原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基本上还属于蛮夷之地,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期东吴政权虽然占领江南,却无法与北方中原的曹魏抗衡的原因。
到了西晋“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北方汉人为逃避战火“衣冠南渡”,为南方带来了大量人口,先进技术和科学文化,使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唐“安史之乱”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再次陷入战乱,经济破坏非常严重,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加入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使南方社会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原地区。
由于北方战乱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农耕条件,加之黄河多次改道,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北宋以前,中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北方的自然条件开始恶化。
另外宋代以前,我国粮食种植主要以小麦、粟等旱地作物为主,这类作物非常适合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方气候及环境变化后,小麦、粟等农作物生产遭到破坏。
北宋时占城稻传入我国,水稻、茶树、甘蔗、柑橘等农作物非常适合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上南方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南方逐渐发展成经济重心。
其实无论是战争原因,还是气候原因,落脚点还是经济原因,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由于战争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唐中晚期至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当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后,许多王朝从南方往北统一则是水到渠成的事。
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基本都是由北方政权南征完成的,公认的由南向北发起北伐而统一的战争只有明朝和民国。
明朝从南自北统一了全国,但最终永乐皇帝依然选择了北方作为统治中心。从古至今,中原 关中 华北平原 都是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南方因为开发较晚,三次衣冠南渡后才经济领先北方。
从中国地理角度来看,北方的生产生活条件较之南方来得艰苦,原因一是人多地少,而且地主阶层占据大多数可耕地,又天灾频繁,由于生产力限制,抵御天灾能力不足;二是水资源相对贫乏,对于大多数下层阶段来说农业收成薄弱,土地贫瘠;三由来战争频发,民生艰苦.而南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考虑到中国人文发展因素,北方不利却造就了北人的拼争、开拓、尚武等整体精神气质,南方的种种优越却反而限制了南人这种气质的养成.表现在军事对峙上,北方人高强壮 又产马匹,南方多河流,身体素质不如北方。由于南方的地理环境限制,军队建设往往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与水军为辅的相对呆板的战略战术变化.因此,在冷兵器时代,北方对于南方在兵源素质与战略战术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诸多原因之下,南征相对容易成功,北伐则成功概率不高。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只有民国和明朝是南方政权击败北方统治的。
明朝时,中国南方的人口、经济发展已经大幅领先于北方。因此,强大的武力也就容易形成。与朱元璋同时期的陈友谅、张士诚,都是在长江流域起家、争斗。最终朱元璋成了胜利者,随后北伐元朝大都,推翻了元朝。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但是,题主说的民国,情况又有不同。
民国建立后经过了十几年的反复,之后国民党北伐,总体算顺利。
但是,北伐过程中国民党就变质了。革命性很强的队伍很快被资本家、买办控制了,最后与各种旧力量妥协了。军阀还在、各种旧势力还在。
因此,民国不能算实质统一,至多算表面统一。
因为关中与中原开发早,唐以前一直都是经济中心。自安史之乱后,江南成为经济中心,人口众多,繁华富庶,此统一天下之资也,因为战争拼的是人口、粮草与财富。
两宋时期,两广与福建都得到了大开发,南方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元朝统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统治薄弱。由于火器的使用,骑兵的优势逐渐丧失。蒙古人在南方广设马场,使朱元璋能够大规模组建骑兵。再加上朱元璋运气好,元朝变成北元。
蒋介石能够北伐成功,首先得益于苏联的大力支持,其次三民主义的思想较为先进,再次,国民党的组织能力强于北洋军阀,最后,北洋军阀不团结。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一般来说中国的封建王朝大多都会从北往南统一,这是因为大部分王朝都是有有汉族建立的,自然就不会产生排外的心理,所以在这种形式下统一全国大多是从北往南展开混战。而大明和民国都是推翻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统一的步伐是自南向北展开。
元朝政权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他们从蒙古南下,灭掉了大宋,建立了皇权,但是在治国方面,他们的能力远远不如汉人,而且在远超统治时期,还存在民族压迫等问题,汉民的生活猪狗不如,所以人们都梦想着推翻元朝的统治,过上安稳的日子,朱元璋等人的义军给了人们很大希望,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集聚了大批的人马,展开了抗击元朝的斗争。由于他们的京城大都位于现在的北京,所以明朝的统一进程是自南向北展开的。
南方在地理位置上远离政治核心地区,因此军事管理上松懈,而且这些地区普遍富裕,能够为战争提供充足的物资补给,所以这两个时期的统一都是自南向北进行的,都是想要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赶回老家。
就一句话,热兵器的出现。火枪火炮可以对北方骑兵构成致命的威胁。使之失去原本的优势。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中国的王朝,只要是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那统一大部分都是从北往南进行的,西晋灭吴、隋灭陈、北宋灭南唐、清灭南明,都是如此。但是明朝和民国却是从南向北完成了统一。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一开始兴盛于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区,而南方有很长一段时期并不发达,可以说在宋朝以前北方在经济、文化、军事这些方面都强于南方。
而北方政权基本都会受到来自北方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和进攻,所以更加重视对军事力量的建设,也从中取得了很多战争经验,军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战斗力也很强。这是对南方的一个巨大优势。
南方政权普遍比较安逸,容易陷入歌舞升平,不思进取的状态,军队战斗力和士气不高,对北伐的态度也不积极。
正是因为南北方的这种观念和军事力量的差距,导致了往往是由北方政权来发动统一的战争,南方经常是被动防御,所以最终出现北方统一南方的结果就不意外了。
北宋遭受靖康之变后,宋朝迁移到南方建立了南宋,从此南方开始在经济和文化上超越北方,这种局面延续至今。这也就给后面的明朝和民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舆论导向。
明朝北伐时,所控制的地盘经济早就超过北方,同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舆论上又占据上风。此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一方已经是南方的明朝了,最终完成从南向北的统一也是大势所趋。
民国和明朝很相似,南方在经济和文化上依旧领先于北方,虽然北方的北洋军阀军事上比较强大,但却是各自为战,经常火并,老百姓也希望结束这种军阀割据的局面。当民国政府开始北伐时,是得到了社会的支持的,北伐最终取得了胜利。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明朝和民国就是两回事,所以这两个没法做类比。甚至单纯地说从北往南统一,也是值得商榷的。这个大尺度的观察,需要再进行一个细分。
首先是周朝,虽然说不上是一种大一统,因为当时的中原天下局限在河南一带。但是,周朝却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却极大地拓展了统治范围。
那么周朝是从哪里统一的?就是从关中地区,也就是从陕西打河南,统一是从西向东的过程。
秦朝呢?秦朝也是一个道理,得关中者得天下,秦汉以前的这个关中铁律就一直在发挥作用。秦朝是怎么统一的,刘邦的汉朝也是怎么统一的,都是从西向东的过程。
千里关中形胜千里,首先是打不死、其次是真有钱,所以始终能够在大争之世处于不败之地。
到了东汉就不一样了,因为中原长大了,关键是河北得到了开发,成为经济重心。所以,刘秀就是从河北统一的,是一个从北向南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是从东向西。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最初袁绍是最强诸侯,因为他叫河北袁绍。后来,曹操打败袁绍、就封邺城,成为最强诸侯。而曹操的凭借还是河北大地,人多还有钱,这就是资本。
五胡乱华以及南北朝,仍旧是得河北者得天下。后赵据河北,前赵就没脾气。拓跋鲜卑从山西统一北方,但其财源凭借还是河北。待到北魏分裂,东魏以及后来的北齐就是最强诸侯。还是那个原因:人多还有钱,谁也比不了。
但五胡乱华以后,有一个大趋势,就是胡汉融合。谁能把胡人和汉人融合到一起,谁就能获得胡汉两支力量的支持,谁也就能够为天下输出秩序。于是,胡汉杂居的关中成了试验田。最后实现统一的是东魏、北周和隋唐这一系。历史来了个轮回,关中时代又回来了。而统一就还是一个从西向东的过程。
你怎么不说南方啊,就是长江以南。因为真心没啥好说的。当时的天下重心就是北方,南方一直就是配角。你讨论南方没啥意义。南方要称雄,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钱的问题,南方可以成为王朝的财源之地。而这就得等到大唐晚期,也可以说是安史之乱以后。
大唐末年和五代十国,主要是山西高地与汴宋河南的较量。后周之后的北宋,把南方都给打遍了,于是也就能实现河南加江淮往北推进的统一攻略,消灭北汉算是完成一个大一统。南方可以成为中心河南的支撑,但也局限在江淮流域,再往南仍旧没啥意义。
但,这时候更大的一股趋势又来了,那就是中原和草原要实现融合,王朝不仅要解决中原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草原的问题。于是,契丹、女真以及蒙古开始变成征服型王朝,不放弃草原也不放弃中原。
所以,五代到北宋,可以看成是一个从中心到四周的统一过程。而女真和蒙古则是从草原向中原的征服过程。
但是,草原征服中原也有问题,就是入主中原的蒙元王朝的政治秩序太不稳定。自己内部的权力游戏都搞不清楚,后期根本无力统治中原。草原不行,那就中原上,于是明朝开启了统一步伐。
为什么朱元璋能够从南京打到北京?
他实际上还是一个从中心到四周的统一过程。其本身锁定了江淮财源之地,也就有了可以较量北方的资本。同时,还利用了民族矛盾,把大元直接定性为草原胡虏,这就获得了原初民族主义的力量。但关键是大元太不争气,本来就不想踏实在中原呆着,一直都是身在中原而心在草原,策马扬鞭和草原大漠才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你都可以认为大元是主动退出的,基本就没做什么抵抗。
于是,明朝就需要看成是中原和草原的博弈,而不能简单说成是一个从南往北的统一过程。
民国已经进入到了近现代,这时候发生了一个更大的变化。那就是意识形态和制度之争。孙中山等一众革命党建立民国,的确是从南往北的发展过程。但他也不可能从北往南,因为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势力全在南方。这就是一个现代与传统的较量,最后传统的北方大清被灭,现代的南方民国统一。
后来的北伐战争,一直都有一个吊诡。那就是:广东力量怎么就统一全国了?广东的国民革命军与跨治长江、黄河的三大军阀,根本就不是一个体量。单纯从地理和实力的因素,根本就整不明白。
国共合作之后,苏联的外部介入因素很大。而后期,等打到了江浙,这个地区的财阀以及欧美的力量又介入了进来。所以,国民革命军就可以干到北方,逼着东北军张学良改旗易帜。所以,民国统一攻略,可以看作是一个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甚至也是一个现代与传统的较量,而外部介入的因素很重要。这时候再单纯从地理上区分,就没啥意义了。
最后总结:
历代王朝都是从北向南的统一,这个说法的尺度太大,应该进行一个细分。秦汉及以前,就是关中铁律的时代,但秦朝的制度优势发挥了很大作用。
东汉及以降就是一个河北时代,最强军阀就是河北军阀,最强王朝必须占据河北。因为经济中心就是这么牛,但凡没有草原染指就能一直称雄。
五胡乱华开启了新的时代趋势,那就是胡汉融合,谁能解决胡汉矛盾谁就能称雄。关中成了宇文泰的试验田,于是给成功解决了,又开启了一个关中时代。
唐末到北宋,就是山西高地与河南中原的较量,是一个从中心到四周的过程。河南可以借助江淮财富,但山西却很难在借助河北财富了,因为草原这个趋势已经起来了。
契丹、女真和蒙古都是草原征服型王朝,试图解决中原与草原融合的问题。但不算成功,虽然有了方案但没有扎实落地。于是,明朝又延续了一种从中心到四周的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从南往北吧。但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明朝要担当融合中原与草原的任务,定都北京这个交界地区,既偶然又必然。但明朝最后也算是功败垂成了。
跳过清朝到民国,民国的问题完全不一样,是现代与传统、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意识形态和制度文明的趋势更大,而外部因素也参与了进来,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