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贞观之治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只说三条。

第一,君主给力。

李世民格局大,能力强。李世民的心胸宽广,气度非凡,他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像魏征这种人,喜欢直谏,是挑毛病专业户,经常把李世民气的翻白眼,很多次下不来台,但李世民把魏征当做一面镜子,只要老魏说的对就虚心接受,这样就减少了决策失误,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于能力,更不用说了,文韬武略,驭臣之术,无所不精。

第二,重视军事。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稳定压倒一切。李世民重视军队发展,军力强大,边疆安定,他多次派兵挥师北上,把那些不安分的少数民族揍得够呛。外邦纷纷来唐结好朝贡,万万不敢有非分之想。

第三,得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贞观时期的核心工作。首先政治清明,让老百姓顺心顺气;其次轻徭薄赋,大力发展农业,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再是重视商业发展,开拓丝绸之路,让百姓手里有钱。

当然开放包容也是贞观时期的一大特色,对大唐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佳贡献者
2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出现的,它代表了初唐时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与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北宋·欧阳修曾评价:“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以此赞颂太宗之能!

所得启示: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正确使用民力,才能发挥它的效力; 知识教育与人才培养也很重要,只有任人唯贤,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为管理者,要多听不同意见,接纳各种异议,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时下政策!

万事以民为本,管理员要广开言路,有虚怀纳谏的胸襟;懂得重用人才,以唯才是任为准则;办事要有,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




3

唐太宗李世民绝对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他安定天下,开疆拓土,开创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大唐百余年的盛世!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写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是伟人之间隔空的心心相惜。

李世民对内能文对外可武,政治文化上吸取了前朝教训,勤政纳贤,重视人才,完善科举。

军事上灭东突,伐高昌,更是亲率六军攻打高句丽,西域各国称他“天可汗”!

经济上农业减免赋税,推行府兵制,均田制,百姓休养生息,社会安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可以说是在李世民的统治和领导下,唐朝国力快速强盛,最终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

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却还能感受着那个强大的帝国!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代表着当年唐朝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唐诗代表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唐装也反应百姓的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现在我们再看李世民更觉得他是一种符号,他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灵活的以及务实的符号!他理性更人性化,在这个专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他用宽容的胸怀,创造了一个思想开放,文化繁荣,国富民强的大时代!




4

我是小璆球,我来表述一下我的观点。

“贞观之治”能给我们太多启示了。这是一个开明的时期,也是一个盛世。各项的关于文化,政治,经济等等的制度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发展。

政治

  • 分权行政

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

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唐太宗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 选贤任能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这个时期的“初唐四杰”为后面的盛唐诗歌作出了铺垫。

  • 善于纳谏

最出名的当属魏征了。这个人敢于当着李世民的面提出自己意见,而且是完全不顾皇帝脸面的。

这样的人在贞观时期可是活得好好的,可见唐太宗是真的心胸宽广,从谏如流。

  • 轻刑订律

贞观时期,法律法规减到了历史最轻,还很人性化。

对于死刑的处罚,唐太宗该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处决。神奇的是,死囚犯没有人逃走。

还有就是唐太宗以身作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那时候就已经有了。

军事与民族

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唐太宗大力推行府兵制,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向后攻灭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诸国、薛延陀汗国,并且将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纳入唐朝的统治之下,还打败高句丽、吐蕃,吐蕃称臣于唐朝。所以唐朝声威远播。

加上太宗能尊重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采取怀柔政策,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太宗则被周边诸族尊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室进贡,即使包括回纥在内的漠北诸部也每年向唐朝缴纳貂皮作为赋税。唐太宗成为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今天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互相尊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是继承了唐太宗的传统。

经济

  •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衣食有余,安居乐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 扶持商业

自古以来,中国就“重农抑商”,但是,在贞观时期,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扩张就是最好的证明。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

文化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

  • 设馆兴学

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学馆,有十八学士,即位後更在京设弘文馆,徵集图书二万余卷;同时重建地方州县学校,扩充京师国子监,延聘名儒出任学官,生员多至万人,并接受新罗、吐蕃、日本等的君长皆派子弟来华求学,由是时文教生员背景多元,复兴卓然有成。

撰经修史

命孔颖达等人修定《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学;又置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朝国史,开官修历史的风气。

太宗戮力复兴文教,奖励学术,外国君长如高句丽、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来唐留学,使唐代学术文化传播四方。东亚各国尤以日本、高丽为甚,深受唐文化影响。

小结

总的来说,贞观时期,社会繁荣昌盛,国力日益强盛,说明唐太宗的治理有方,也证明了盛世,不仅需要好的领导人,也需要好的方法和措施的执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5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那么我们从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中又能得到哪些启示?

电视剧《贞观之治》李世民 剧照

贞观之治贵在用人

贞观之治的开创,离不开魏征、房玄龄等一干贞观名臣。而正是唐太宗有效的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共同开创了大唐盛世。而事实上,唐太宗在历史上也正是以善于用人被世人称道。

唐太宗认为“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正是唐太宗认识到君主一人之力有限,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特别是唐太宗能够将自己的敌人化为己用。比如,魏征曾经效力太子李建成,并劝李建成在与李世民斗争中先下手为强。但是在李建成被杀后,李世民却爱惜魏征才干,不仅摒弃前嫌,还委以重任。除了魏征,李建成东宫旧人王珪、薛万钧、薛万彻等人,李世民重用这些人不仅对于稳定局势,笼络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李世民用人各取所长。他认为“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短取长,然后为美”。比如,房玄龄、杜如晦,李世民认为他们多谋善断,但是却不善于狱,不擅长处理杂务琐事。比如,长孙无忌,李世民认为他“应对敏速”,但是不善于带兵打仗。比如高士奇,他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但是少了敢于劝谏的勇气。等等,正是对臣下透彻认识,使得李世民用人可以取长补短。

电视剧《贞观长歌》剧照

贞观之治贵在纳谏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英主,能够开创一代盛世,很大程度在于他善于纳谏。

李世民曾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魏征之所以能够成为贞观名臣,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善于劝谏,他前后向李世民进谏200多条,在唐初休养生息、注重教化以及废除分封、完善郡县制等治国理政上提出许多有益见解,在生活细节上也给李世民很好的规谏。他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条条针对人性弱点,告诫李世民要处处约束自己。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虽然,有时李世民当时也接受不了,但是事后总能克制自己,接受建议。最终也成就了千古年来一段君臣佳话。

电视剧《天下长安 》 海报

贞观之治贵在自律

不可否认,封建时代的盛世与君主有着直接关系。为什么开创贞观之治的是李世民,而大多数皇帝终其一生无所事事。很重要一点,在于李世民严于律己。

唐太宗曾说“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祸。若耽嗜滋味,玩阅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防政事,又扰生民”“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正是李世民从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考虑,不敢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声色之欲,应该说这是值得每一位位高权重之人学习借鉴的。

李世民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懂得敬畏,特别是敬畏人民的力量。他曾经说过最著名的一句话:

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以覆舟

正是时刻对人民保持敬畏,才能使李世民时刻“战战兢兢,若临渊而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最终成就了一代盛世。


6

要想了解贞观之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我们应该先了解贞观之治的内容,根据内容再去思考贞观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

贞观之治的第一点内容就是对隋朝覆亡的反思,唐太宗和大臣在朝廷上进行论证,提出了二条政治原则:第一、“为君之道,先存百姓”;第二、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

从这个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太宗能够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要不然也不会说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话语,所以从这一点内容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统治者治理天下要重视民心,要想做大做强一个国家,需要对百姓进行关怀,如果一个国家失去民心,那将会是一个国家的灾难。

贞观之治的第二点内容是进行人才选举时要实施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生产。

这一点告诉统治者要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够荒淫享乐,要为一个国家的大局进行着想,更要吸取历史王朝覆灭的教训,不能走那些亡国之君的老路,要以史为鉴。

贞观之治的第三点内容是选举人才时要不问门第,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让他当官。

这一点内容告诉统治者或者单位领导在招聘人才时不应该看求职者的出身和学历背景,应该一视同仁,应该以能力为主要选拔标准,不应该受到那些门第观念的影响,要积极的进行企业内部改革。

贞观之治的第四点内容是积极的听大臣的意见,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这一点内容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集合重人的力量,不能一个人单干,众人拾柴火焰高嘛,我们应该大胆进言,要为了这个国家发展敢于进言!

7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将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这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文化再次繁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盛世,今天国外华人聚居区都被称为“唐人街”,影响深远。启示也是多方面的。

贞观之治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李世民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一直格格不入,竞争一直非常激烈,战国时期匈奴不断南下,到了汉初刘邦甚至被冒顿围困在白登山,不得已用几代人的和亲才稳住边境局势,西晋对少数民族打压极为严厉,后来五胡乱华给中原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相比于历史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开创性的。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依附的各族关系融洽,尊重各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唐朝虽然也实行和亲政策大部分都是外族向唐朝乞亲,和汉初的乞和不可同日而语。唐初期也面临吐谷浑和突厥的威胁,但是唐太宗在反击的同时,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唐太宗曾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当然现在都是兄弟民族。对今天的民族政策也是有借鉴意义,所以少数民族才会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

唐太宗的危机意识―从谏如流的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传颂千年的君臣佳话。

李世民是亲眼目睹过隋末农民起义的,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经常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为后不仅把谏官权力扩大,还鼓励臣下直谏。魏征一人直谏就有数十万字,魏征病逝后太宗亲去吊唁,说出了响彻千古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的从谏如流对今天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唐太宗的自我克制和与民休息。

唐太宗经常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深知老百姓力量的强大。太宗一朝非常注重民生,隋朝无休止的征伐和劳役严重透支了国家,激起了民变,太宗即为之初就下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使百姓可以安心生产,人民安居乐业,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大多数政权都是重农抑商,但是太宗却是重农亦重商,给唐朝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唐朝的强盛让当时的人无比自信,所以唐朝是历史上开放程度最高的王朝,唐武德元年人口180万户,贞观事情已经暴涨一倍达360万户,可见贞观之治与民休息取得的巨大成功。

唐朝的开明的民族政策,领导人的危机意识,以及农商并重的发展政策对于今天都是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8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给我们的启示:

1: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伟大。给我们的启示: 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

2: 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就是当时他任用的贤才。给我们的启示: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

3: 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给我们的启示: 要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要有开放的胸怀,才能遇事少犯错误。

4: 从唐太宗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一个国家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必须依法治国。

5: 唐太宗有开明的治国思想,还有他重视人才的培养,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要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总上所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启示,也希望同仁们看到后,分享交流,提出您宝贵的意见建议。

9

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个皇帝,曾饱尝战乱之苦,对流离失所的痛楚深有感触,故其在执政的二十余年间,一直把安定、四境安宁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资治通鉴·唐纪》中所记载的李世民的治国之道等,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李世民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论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李世民及其臣僚的上述论述表明,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真正强盛起来,必须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二、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李世民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于实现“贞观之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亦很值得我们领导干部借鉴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甚至尖锐批评,领导干部应当以大度能容的胸怀,虚心听取,择善而从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少走或不走弯路

三、以德为先,任人唯贤

历史的经验表明,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如今,选贤任能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诚如李世民所说“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既要看其德,又要察其能;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四、崇尚节俭,力戒奢侈

“成由勤俭破由奢”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

李世民曾对大臣说:“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此成千古名句

五、严守法度,依法治国

李世民说:“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他认为,“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犹如“养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贼良民”

维护法律的稳定性,也是李世民关注的一个问题他认为,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为了使大臣懂得此理,他指着殿屋说:“治天下如建此屋,营构既成,勿数改移;苟易一榱,正一瓦,践履动摇,必有所损”

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筑起法律的防线,又要筑起道德的防线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六、关注民生,维护民族团结

李世民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李世民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当李世民将蝗虫吞进嘴时,大臣谏阻,其硬吞之在李世民执政的二十余年间,他一直坚持轻徭薄赋、反哺于民,因而得到了老的衷心拥戴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贞观年间,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和睦相处,与李世民推行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他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同时,李世民坚持“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在他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李世民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总结:历史是一面镜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固然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仍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10

不要抢,小青峰来答!阅读之前烦请各位小主给一个关注哈!非常感谢大家!

导言:

唐太宗曾经说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或许正是靠着这样励精图治的态度与精神,才有了千古一帝李世民,才有了贞观之治传千古。而千古颂之的“贞观之治”又带给我们后人无数的启迪。

第一,在经济方面的启示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唐王朝于乱世中崛起,成功统一天下。但战争之后的中原大地上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唐王朝的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似乎历史就是这样,总是会把曾经的辉煌无情抹去而留下一片废墟,但它又会在废墟上建立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隋王朝的富庶与强盛,在隋末之乱中化为乌有。

唐朝建立时全国的户口仅有三百余万,不及隋朝的三分之一,而且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堪,唐王朝只能从头开始建设这个国家。他们的方案是改良北魏的均田制和颁布租庸调法,到了贞观时期这两个方法得到了较大完善和补充。

首先,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中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唐朝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唐朝还实施了租庸调法。租庸调制负担比前代有所减轻,并订有水旱灾减免的办法,在服役与纳绢之间有一定的灵活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符合唐朝初期休养生息的总体方向。虽然均田制与租庸调法在当今看来已经是过时得不能再过时的政策,但其中蕴含的经济哲理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经济发展需要人民具有购买能力和消费欲望,所以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就是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欲望,以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唐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人民休养生息,渐渐有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为贞观中后期的经济快速发展做了铺垫。在当今的中国也是这样,国家就应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侧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来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加快“消费”这架马车的速度,以带动“投资”、“出口” 这两架马车加速奔跑,然后才能依靠三驾马车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在政治方面的启示

在贞观时期,唐朝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贤臣良材辈出,奸臣佞臣几乎销声匿迹,实乃千古难得一见的清明政局。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成功。

其一是唐太宗知人善任、有一双识人的慧眼。唐太宗时期,能人贤才不计其数。最令人惊叹的是,太宗一朝没有出现过人才断档的情况。贞观初年,唐太宗有并称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辅佐,还有净臣魏徵在一旁进献忠言,更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从旁协助,使得贞观改革有了一个完美开局;贞观中期,太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又提拔了马周、刘洎等一批中青年人才,夯实了贞观初年改革的基础;贞观后期,还有褚遂良等一大批贤才被太宗提拔,捍卫了贞观之治的成果。

其二是科举制的成功改良。太宗时期将隋朝出现的科举制成功改革,变成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使得官吏来源大大增加,官员的素质大大提升,更多有才华的贤才能够进入统治阶层,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更为重要的是,科举制使得士农工商四个阶级能够自由转换,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为贞观之治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其三是厘定了官制,建立了官员检查制度。太宗皇帝完善了隋朝时的三省六部制。当时的中央政权,是一个分层决策的体制。八座议事,就是部长会议,由六部长官和左右仆射参加,处理国家的行政工作。部长会议解决不了的问题,上交宰相会议讨论,由于他们开会的地点叫做“政事堂”,所以也称政事堂会议。宰相会议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上交皇帝参加的御前会议,由皇帝和有关的宰相开会讨论。分层决策,可以让国家政府的课题根据轻重缓急进行分工处理,皇帝只处理重大的疑难问题。这一制度使得各部门门分工明确,办公效率大大提升。还可以集思广益,弥补皇帝才干的不足,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平衡作用。唐朝的检查制度也做得相当出色。唐朝的法律在官吏的输送上要求如实贡举,同时也维护着重德行的原则。如《唐律疏议》不仅有惩处“贡举非其人”之罪的条文,并且有惩处“应贡举而不贡举”之罪的规定。唐朝还对官员实行了严格的考绩制度,按唐朝制度,在小的考课中赏则加禄,罚则减禄;在大的考课中,赏以晋升,罚则降职,重者免官,直至刑罚制裁。但是如果因过失遭贬官,其后政绩突出的,经过考核优异,仍可以升迁。所以,唐朝在政治建设方面非常成功,能带给我们许多的借鉴。

首先, 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需要有过人的眼光、知人善任的本领和广阔的胸怀。需要在无数平凡的人中发现最闪亮的贤才并委以重任。在听取属下建议的同时又必须要有自己决断的能力,这需要掌握一个度,既不能被属下牵着鼻子走,又不能独断专行,还要有广阔的胸襟,善于接纳好的建议和意见。要广开言路,不仅要听取各类专家的意见,还要与人民群众相互沟通与联系,实现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其次,还要完善我国现有的官员选拔制度和官员检查制度。完善选拔制度是要让选拔更加透明化和规范化,坚决杜绝买官卖官现象的产生,实现官员选拔的公平。完善官员检查制度是要让反腐措施和反腐作风继续深入下去,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中央要以坚忍不拔的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让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第三,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启示

唐太宗即位后,对儒家学说尤为尊崇,专门设置了孔子庙堂,以孔子为圣贤,以颜回为先师。又在贞观十一年,诏令尊孔子为宣父,在兖州特设庙殿,令二十户民家维持供养。可见,唐朝在延续先前朝代尊孔风格的基础上把尊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唐朝是以老子李聃为祖先的,而老子又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所以在唐朝一代道教也是异常繁荣。又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广泛传播,唐朝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三教并行的局面。所以在有唐一代,各类思想空前繁荣,各种学说出现,为唐朝的文化渲染出了绚丽缤纷的色彩。

当今的中国更应该积极开展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借鉴。一个民族的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我们应摒弃守旧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念,与外来文化展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当然,在对待外来文化时还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取其中好的一面与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结束语

虽然贞观之治距离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看起来缥缈遥远,但是它所蕴含的智慧如同汩汩泉流生生不息,涤荡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希望我们能够借鉴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充分理解它本身所饱含的哲学,并运用到我们现在的环境下,努力建设一个黄金时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