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学启功先生,献丑。

最佳贡献者
2

我也练过启功的字,现在成这样了。



3

我不想罗列太多的书法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但是我承认题主的这个看法。从表面效果来看,启功先生早期的作品的确显得笔法和结字的内容都更为丰富;后期的作品似乎用笔更为直接明了,有些单调了。

练过书法的朋友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最开始临帖时,总喜欢盯着一些细节的东西,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反复揣摩,平时写字也总想把那些东西刻意地表现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临习后,你会发现太过追求那些细节的东西,无异于舍本逐末,越是显出书法的幼稚。

启功先生早年致力于国画学习,中途领悟到书法对于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于是下大力气研习书法,并终有所成。客观地说,对于书法,启功先生应该谈不上天赋异禀,但极为用功。就书法成就来说,启功先生能否称为大师也的确值得商榷。但是,在乱象丛生的当代书坛,谁也不能否认,启功先生是一股难得的清流,是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的书坛泰斗。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能从启功先生早期和后期书法的对比中,轻易地看出他踏踏实实立足于传统的学书轨迹。而且,在启功先生整个书法生涯中,始终贯彻着这种沉稳的风格,从不倚老卖老卖弄什么新奇的书艺。纵观启功先生的所有书法作品,我们甚至很难看到他写草书。他的书法作品总是像他的性格一样,始终保持着谦逊,不买弄,力图把最美好的东西展现给世人。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高度似乎是有欠缺的。但是从引领书坛走向来看,启功先生是无可争议的领军人物。启功先生离世后的书坛显得日益浮躁,这是不争的事实。

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的确面对着诸多争议,正像题主说的那样,很多人都说启功先生晚期的作品显得缺少变化,艺术性不强。但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启功书法最难能可贵之处。舍弃了那些没用的花哨的东西,用最简单直接的手法表现出高深的书法造诣。所谓人书俱老,应该是最好的解释。

4

可能任何书家都经历这样一个成长与兑变的过程,启功也不例外。一是早期时,古人的东西多些,自己的东西少些。后期时,古人的东西少些,自己的东西多些。二是早期时,年轻气盛,表现欲强,更在乎别人的指点看法,外在的花拳绣腿多些,内含的功夫少些。年老时,觉得外在表现多是花哨轻浮,更加自信,不在乎别人指手画脚,删繁就简,笔底自有内功、真功,不为浮云遮望眼。

5

我的字里也有启老的影子





6

艺术一般都这样,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是这样说的: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7

启功先生的后期书法作品,形成了启功的书法作品的稳定风格,形成了稳定的启功体。
登两幅行书作品,中性圆珠书,内容是王安石和周文矩诗各一首。



8

看过启功早期的作品笔法丰富,为何到了后期笔法简单了呢?看到这个问题首先认为想起到是古代的一则非常著名的书论。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话: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告诉我们学习结构过程会发生的一个变化过程。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生到过程。虽然前后都有一个生,但境界与层次不同。

我们对书法的笔法学习同样也会出现类似的一个过程。

就是一个由生到熟,由稚拙到精妙,由无我到有我到过程。无论是书法与绘画都同样如此。比如齐白石画虾,也有一个衰年变法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削繁就简的过程。我们学习书法或一些为什么会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呢?

这与艺术创新有关,因为我们学习一门艺术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熟,由无我到有我到过程。

在初学阶段,我们的关注重点是法,技法的法,所就临摹学习书法来说,我们就是一直在了解认识丰富和熟练书法的基本技法。我们读帖度读的是技法,临摹临的是技法。几乎所有的学习与思考都是围绕这基础技法而展开,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是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只有我们在实现独立创作甚至人书俱老,技法炉火纯青之际,法的意识才能逐渐退出思维的表层。就启功先生的书法来说同样如此。就是古代的书法家也是如此,比如柳公权的楷书,早期《金刚经》和《演连珠说》等作,由于不成熟其作突出的就是法度问题所在有些稚拙。包括颜真卿的作同样如此,因为技法没有进入化境。在如米芾早期的书法,《蜀素帖》和《苕溪诗卷》,在看其晚年的作品,真正是天马行空,如如无人之境。其运笔如泥牛如海,不见起止之迹。

在我们随着对书法的学习的深入和技法的认识的不断加深,逐渐由无我进入带有起到过程中,在早期阶段虽然仍然是以法为主,当这个过度过程,就会逐渐由以法为而演变为以表达性情为目的。严格意义来说一个技法成熟的书法作品,称其为书法,并不为过,但与书法艺术还有一点距离。就题主所附照片看,事实仍然是启功先生书法已经具备成熟定型以后的作品,说其笔法简单了也未必尽然。

我看看一下启功对联作品中的“平”字长横短起笔,和下面的章草字中横的起笔的轮廓线笔较一下,明显用的是同样的笔法和点画造型。

再看这件对联作品中的“东”字“田部”左竖的起笔轮廓和下面“师”字第一竖的起笔轮廓与角度,同样可见取法或师承关系。说其成熟时期的作品笔法越来越简洁洗练,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书法到了技法炉火纯青之杰,心和手到表达已经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舍去那些与主题没有主要关系的东西,我们在技法不熟 ,没有形成肌肉记忆或轨道不准确之际,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出现反复调整方法的问题,在技法娴熟之际,就可以完全实现一步到位,其技法自然简洁洗练。就像学习摄影对焦那样,不熟练,可能需要反复数次,而对于摄影家来说,可能根据盲设即可准确对焦。熟则简,不熟则繁就是其根本原因。

9

很欣赏启老的书法,临过他的字,终觉功底太浅。



10

“书贵硬瘦方通神”!启功先生后期笔法越来越简单,现在有的人形容此笔法犹如柴棍,欣赏不来,而否定启功书法的艺术价值,殊不知此笔法乃是书法笔法里的极高境界。这跟做设计是一个道理,加法易做,减法难做。笔法越简单,结字的准确度要求越高,笔法的质感也要求越高,不允许有丝毫的生疏或迟疑,否则败笔就暴露无遗。

附本人第一次临写的启功作品,欢迎喜爱启体的朋友关注交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