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单论吃饭的时间,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饭菜再丰富,能让人吃进肚子里的,总量应该是差不多。我们不妨换个视角,不纠结吃饭时间,从“吃什么”以及“怎么吃”两个方面,看看古代皇帝的饮食。
汉代皇帝常吃的是牛羊肉,所谓“烹羊宰牛”,食材不错,但是烹饪水平不高;唐代宫廷的肴馔有了不少记载,如武则天令宫女采摘百花制作的“百花糕”,烧尾宴上的“水晶龙凤糕”,还出现了“看席”,其实就是形制华美、寄有寓意、主要供食客观赏,而并不为了吃的肴馔,有了看席加正餐,一顿饭下来怎么也得三五个小时吧;宋、元、明三朝,皇帝的宴席愈发丰盛,吃得更加精致,花费的时间肯定也不会比前朝短。
下面重点说说清朝。奢侈浪费,注重礼制,是历代宫廷饮食文化的共同特点,只是这两点在清宫廷表现得更为突出。历代皇帝中,清代的皇帝比较“勤政”,每天六点以前起床,分早晚两顿饭,早上在早晨6点到8点,晚上在12点到下午2点。除了正餐,还有小食点心随意供应,皇上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据说乾隆皇帝的小吃中,光粥就有二十多样可供选择。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吃饭的时间并没有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皇帝吩咐传膳,太监们就一点一点地把餐具、食物一一端上来。绘着金龙的漆器盒、印着龙纹的瓷器,盛放着各种精美的食物,每样菜在送来之前都要有太监尝过,东西摆好之后,皇帝终于可以用膳了。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