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中,日军步兵部队(以一个大队为例)出镜最多的武器装备为;三八步枪,香瓜手雷,歪把子轻机枪,89式掷弹筒,92式重机枪,92式步兵炮。

掷弹筒在日军中的编制

先来看一下日军编制:

日军一个54人的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轻机枪两挺),一个掷弹筒组(掷弹筒二具),两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1,射手1,副射手2)。每具掷弹筒编制2人。



日军一个181人的中队包含19人的中队部及三个小队。

日军一个1100人左右的大队包含:一个30人的大队部;四个步兵中队;一个110人的后勤运输中队;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三个机枪小队,一个弹药小队),编有12挺重机枪;一个55人大队炮小队(步兵炮两门)。

往上不再累述。

可以看出,在日军基层部队中,掷弹筒的装备数量与轻机枪是1:1的配置,折射出日军对掷弹筒的重视程度。



抗战时,日军一个大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经常出现日军一个大队撵着国军一个师追着打的情形。在敌后抗战中,八路军一个团的人数往往与日军大队人数相当,但是装备落后很多,因此,一个团的八路军很难抵挡住日军一个大队发起的进攻。而要想挫败它,往往要集中数个团的兵力围攻。

相比较日军被诟病较多的三八步枪,歪把子轻机枪,92重机枪,日军装备较多的掷弹筒少有的受到较多好评。

产生和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军总结了大战时的堑壕战,结合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决定研制一种射程比手榴弹远,同时可以像迫击炮那样打击障碍物后目标的步兵支援武器。

日军主要装备有两款掷弹筒。一种是大正十年式(1921年),一种是在其基础上改进的八九式(1929年)重掷弹筒。二战中日军使用最多的是八九式。



八九式全重4.7公斤,口径50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射速20发/分钟。除可以发射杀伤榴弹外,还能发射燃烧弹,白磷发烟弹,毒气弹,手榴弹。各项性能接近或超过同时期苏德同口径的迫击炮。

德军的轻型迫击炮,实战效果不如掷弹筒



实战表现和作用

掷弹筒在日军中广泛使用,装备量很大。在日军历次侵略战争中充当了急先锋角色。

日军早期的常备师团中,一个联队装备76具掷弹筒,备弹7200发,而全联队装备的手榴弹只有3800枚。可见掷弹筒在日军中的重视程度。

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战中,日军根据我军特点,专门组建了一批轻装部队,加强装备了掷弹筒。如“益子挺进杀人队”,就是那个亮剑中李云龙拉出来意大利炮要打的那群鬼子,其每个四十人的小队竟然配备了四具掷弹筒,每具备弹40发。

我军缴获的日军掷弹筒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在进攻和防御战斗中担负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

进攻时,掷弹筒通常用来压制对日军威胁最大的机枪阵地,有时也用来攻击我方前沿指挥部。

一般是在侦知我军(国军和八路)机枪阵地后,由日军机枪展开对射吸引我军火力。掷弹筒组前出,有时会再配备两三个神枪手掩护。进入有效距离后,发射榴摧毁我军机枪。随后日军再发起冲锋一举攻入阵地。



日军的这一战法非常简单,但是在抗战中却屡试不爽。特别是在抗战前期,由于日军训练有素,榴弹发射既快又准。往往是在我军机枪还未打完一个弹夹,日军掷弹筒的榴弹就打了过来。当时不得已的应付手段就是不停地转移机枪阵地。

在防御作战时,日军往往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配合,拦阻我军冲锋,将对方压制在手榴弹投掷距离之外。对于缺乏重火力掩护,主要依赖近战,白刃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来说非常有效。关家垴之战我军为此就吃了大亏。

在村落,城镇近距离巷战中,日军发挥其射击技术娴熟的优势,隔着一条街或者几座房屋,用掷弹筒向我军占据的房屋院落做超近距离攻击,对我军威胁很大。

根据八路军冀中军区的统计,在1940----1941年间,掷弹筒破片伤占到我军战伤总数的32.5%。

可以说,直到抗战结束,我军(包括国军)对日军掷弹筒都没有有效应对办法。

太平洋战场的日军



在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掷弹筒也是对霉菌威胁最大的装备,令霉菌头疼不已。不过,相对于日军来说,霉菌装备更精良。

以美军陆战队一个连的编制来看:

人员193人,三个步兵排和一个火器排。火器排编制30口径机枪两挺,50机枪一挺,60迫击炮三门,巴祖卡火箭筒三具。霉菌每个步兵排编三个班,一个12人的班编有一挺勃朗宁轻机枪,一支1903式狙击步枪,10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班长有时会再带一支M1冲锋枪。搜洞时会再配一具火焰喷射器。

美军火力支援组



与日军一个中队相比,霉菌一个连无论步枪还是机枪(还有日军没有的自动步枪,冲锋枪),火力上都具有压倒优势。而且日军中队没有重机枪,掷弹筒与美军的迫击炮相比无论射程还是精准度还是炮弹的威力上都相差太远。特别到战争后期,日军的小队往往只能编一具掷弹筒。

重火力上,日军一个联队与美军一个团的差距就更大了。越往上到旅团,师团,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更别说霉菌还具有制空权,制海权。

掷弹筒在我军的使用

掷弹筒在我国仿制较早。1934年汉阳兵工厂就仿制了日本十年式掷弹筒和弹药,但是批量很小。抗战全面爆发后,面对日军掷弹筒的猛烈攻击国军无有效抵御方法,于是在1938年底,以江元方为主的研究人员在日军掷弹筒的基础上试制出一种新式掷弹筒,射程比日军十式掷弹筒还远达220米,定名二七式掷弹筒。1939年1月开始生产,至1945年生产出40909具,掷弹筒道156万发。



敌后根据地方面。我军在早期使用的掷弹筒依靠缴获。在八路军首战平型关时就缴获了掷弹筒,百团大战缴获了57具掷弹筒。使用方面主要靠俘虏的日本兵来教八路使用掷弹筒。



由于我军作战频繁,依靠缴获来获得掷弹筒和弹药不仅代价高昂而且来源不稳定,打坏了没补充或者炮弹没了还不如一根烧火棍。特别是关家垴战斗后,深感我军火力不足的彭总要求我军工部门尽快开展掷弹筒的研制工作。

八路军炼钢



根据地都在偏远山区和农村,没有一点工业基础,设备材料奇缺。但是,我军的军工人员克服困难,群策群力用土办法一边试制一边改进。

比如没有制造炮筒的钢管。军工人员就利用铁路的铁轨锻成板条再卷起来。由于没有电焊,就用锻接粘合。但是这样的炮筒经受不住高压,打几炮就炸裂开。

后来就使用热墩加工,将铁轨烧红后再用大锤墩成一个实心圆柱体,然后再掏空做成炮筒。虽然解决了胀裂问题,但是这样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每天仅能加工出一两根炮筒。1941年上半年共生产出225根炮筒。后来研制出一些专用设备,制造炮筒效率才大幅度提高。

八路通过日军俘虏学习掷弹筒使用



军工部门生产出掷弹筒后马上就送进部队,部队使用后提出改进意见,军工部门再根据反馈回来的意见加以改进。这样来来往往,我军的掷弹筒,掷弹筒炮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从1940年下半年至1945年8月,八路军总部各兵工厂生产出2500多具掷弹筒,掷弹筒弹达到198020发。

根据实战反馈回来的信息,我军工人员不断摸索试验,先从解决有无开始,逐步提高质量和产量,最远射程从300米到500米,最后竟然最远打到950米,比日军八九式打的还远。这一种依靠现有技术,一切为了实战,从无到有,稳步提高的精神,一直影响到现在,使得我军的军事装备水平稳定的上台阶,一步步走到世界的前列。

八路在研究掷弹筒



相比较八路军最大的黄崖洞兵工厂,晋绥根据地在抗战中制造了各种掷弹筒1806具。

在新四军中,四师生产了300具掷弹筒,掷弹筒弹2.3万发。七师生产了11具掷弹筒50发掷弹筒弹。

由于新四军地处华中,距离上海等工业城市较近,容易搞到无缝钢管,因此,新四军主要生产的是枪榴弹筒和小口径迫击炮。这一点可以看看电影《51号兵站》以及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的回忆录《把一切献给党》。

比如吴运铎曾经试制出了枪榴弹,在部队第一次实战使用时,新四军战士对这种新式武器使用还不熟练,枪口抬的过高。但是太巧了,由于日军是让伪军在前面打头阵,结果新四军发射的枪榴弹跃过伪军头顶竟然刚好落在日军队伍中爆炸。这一仗消灭了八十多日军,指挥战斗的成钧旅长高兴得奖励了吴运铎一把日军指挥刀。

八路缴获日军武器



没落和“重生”

掷弹筒可以称为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是一款非常有创意的武器。相比较同口径的迫击炮,日式掷弹筒在重量上具备很大优势。并且可以由单兵操作,由行军转为射击的准备工作也较为简便。

但是,它发射和调节射程的操作比迫击炮繁琐得多,战斗射速也不及迫击炮。而且,由于发射角度靠手掌握,射击精度自然比不上迫击炮(抗战初期日军打的准那是因为日军前期多为老兵,训练有素)。

在二战中,只有日本和中国军队大量使用掷弹筒。二战后,掷弹筒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掷弹筒的所采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又逐步在其他武器上获得重生。如苏联的GP-25榴弹发射器,比利时,法国的榴弹发射器。在我国,军工部门研制出了QLT-89式“三无弹射器”(无烟,无焰,无声),总体结构上也借鉴了掷弹筒的设计并优先装备了解放军驻港部队。



世界其他各国也多有仿制比如越南。2010年,装备中式武器的柬埔寨王军与美式装备的泰军在柏威夏寺展开激战并获得胜利,控制了柏威夏寺,后经国际法庭判决柏威夏寺归属柬埔寨,从而使得柬埔寨又获得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援助下修建了吴哥窟---柏威夏寺的公路,极大的发展了旅游业。

在柏威夏寺的柬埔寨王军

最佳贡献者
2

兔哥回答:我们经常会从一些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记录二战的影视资料中,看到二战时日本军人使用的一款手持式的小火炮,这种小火炮和迫击炮类似,只不过并没有迫击炮大,而且也没有迫击炮的一些支架。发射时左手握持,右手拉动一个小绳索“嗵”的一声,炮弹就出膛了,这就是二战时日本装备的掷弹筒;掷弹筒其实就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二战中日本军队曾大量装备,并有多个型号,这种掷弹筒的口径约50毫米以下,由单兵负责携带,在日本军队中通常并不占编制。日本在侵华战场上的掷弹筒多为口径25.4毫米的,中后期使用了50毫米口径的。

二战日本掷弹筒的装备使用情况: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并不先进,步枪,歪把子机枪,王八盒子手枪,九二重机枪构成了步兵武器系列,这些步兵武器性能无法和欧美国家的武器装备比,重武器坦克,火炮也是随日本人小模小样的,什么“豆”式坦克,小步兵炮,它也只能欺负我们当时军事力量落后。不过日本陆军使用的掷弹筒到是有些特色;日本在二战中使用过两种主要的掷弹筒。一种是“大正十年式”,这款掷弹筒不怎么样,口径50毫米,重约2.6公斤左右,这是很轻了,射程最大能达170多米。该型掷弹筒重量虽然轻便,但射程也太近了,不到二百米的射程完全处于单兵武器的射程之内,可惜当时我们没有好武器。另外就是精度差,杀伤力约5~8米左右。在当时来说,属于尚可。这款掷弹筒并非是二战时生产的,二战前十多年日本就开始装备它了;




第二种是八九式:由于大正十年式在二战中的表现并不好,于是日本开始进行改制,于是八九式就出来了,口径没变还是50毫米,投射筒加长了,重量2.7公斤,射程达到最远700米,有效射程500米,这个射程足够用了。这样完全可以填补机枪和迫击炮的射击的部分空白区。这个射程基本上能打满当时的抗日部队的前沿阵地防御带。

掷弹筒的发射原理:鬼子的掷弹筒通常的拆卸分开携带,使用时把炮筒和底座及掷弹筒支撑杆组和起来,发射前发射手先将击发杆后拉,就像拉枪机挂机待发原理一样,弹药手把炮弹从筒口装入筒内,发射手左手握住筒身,右手转动炮筒下部的距离调节器,使调节杆达到对应的长度,掷弹筒有简单的瞄准缺口,只能概略瞄准,说白了就是靠估摸,然后右手拉栓在击发机上的小绳子,“嗵”就发射了。掷弹筒的炮弹原理和迫击炮弹相同,由弹头碰炸引信,装药的爆炸弹体,底部发射药筒组成,发射药底部有类似子弹底火的火药帽。射击原理:掷弹筒击针在弹簧作用下撞击炮弹底火,使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发射药筒并不会脱离弹体而是从发射药筒底部的8个泄压孔喷出,推动整个炮弹连同发射药筒一起射出掷弹筒,飞向目标。见下图,注意8个泄压孔,就是这8个孔推动炮弹出炮筒的。

掷弹筒的优劣性:(1)掷弹筒的重量是它的重要优势:一个掷弹筒的重量3公斤左右,比日本的三八大盖还轻,同时可拆卸分解,即便不拆卸分解长度也只是400多毫米左右,装入武器袋携带非常方便。一颗炮弹的重量只有800克,能以每分钟30发的射速连续射击,杀伤半径可达5~8米。也可以发射日本的九一式手榴弹,手榴弹的重量只有0.45公斤,8枚才3.6公斤,一杆步枪的重量。因此,能多数量携带,日本通常两人一组携带16发;

(2)价格低是它第二个优势:战争就是打钱,没钱别打仗,掷弹筒技术性低,便于大量制造,而且价格也低,和当时日本的三八大盖价格差不多。榴弹也只比手榴弹价格高点,主要是好生产;(3)适应的弹种比较全:日本的掷弹筒弹种除了常规的专用榴弹,还可以发射九一式手榴弹,只不过射程会因手榴弹体弹槽损失膛压,射程比较近而已。另外,鬼子经常违反《日内瓦公约》使用化学弹,掷弹筒也能发射;

(4)缺点:掷弹筒的精度比较差,虽然有简易瞄准照门,但属于概略性质,无法作到精准对点目标打击,而且对射手的经验要求高,能否做到准确射击,取决于射手的感觉,这样一来,战场上一旦射手被宰,其它士兵的射击精准度就会直线下降,严重降低掷弹筒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对训练强度要求高,只适合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射手用,使用推广性差。

以上观点属于兔哥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网络平台的观点,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3

我军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日军的掷弹筒反应极其迅速,即使面对伏击一分钟之内必然开火!

在我看来,侵略中国的日军有三大神器:三八大盖,九二步炮,和掷弹筒!

三八式步枪,又名三八大盖,这是一件让我军向往的神器。我们一直说日本人拼刺刀厉害,步枪打得准,都要归功于三八大盖的优秀性能。其实,我们没有抓住日军火力的关键点!三八式步枪再厉害,也不是日军火力的中心。

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是分队,13人,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但是,日军每次出战,最小的单位是一个小队,共54人,包括三个分队和一个掷弹筒分队(三个掷弹筒)。如果是单独一个分队出站,必须要加强一个两人携带的掷弹筒进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军基层的火力中心应该是(轻)机枪和掷弹筒!而三八大盖的作用,就是掩护机枪和掷弹筒!

日军打仗时,分队先以机枪为中心,建立阵线。轻机枪依靠超远射程负责火力输出,剩下的步兵负责拿枪警戒掩护。当日军遇到我军轻机枪还击时,就会拿出掷弹筒。

日军最初的掷弹筒射程是175米,而之后的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可达500米,杀伤半径在5米左右。这个射程和威力,可以轻易点掉我军火力点。而我军要想解决日军掷弹筒,就要找重机枪帮忙。而我军在抗战时使用重机枪的战术死板,经常刚开火,就被日军掷弹筒“照顾”了。

在淞沪会战中,国军18军14师42旅下属的36挺重机枪,被日军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

而且,日军还有九二步炮!日军的九二步炮可以下放到中队(比我军营级单位大,小于我军团级单位。)而我军要想压制日军的九二步炮,就要找迫击炮(或者步兵炮)。。。可是,迫击炮那是我军团以上才有的装备。而我军的协调能力一直很差,等把迫击炮调过来了,我军阵地也被攻破了。

而且,像“三枪八路”这样的部队,五人分一支枪,团一级也不一定有迫击炮!八路军偶尔缴获日本一门九二步炮,炮弹还少的可怜。所以,日军的掷弹筒,可以轻易解决掉我军的所有火力点。

八路军山东军区曾缴获日军一门九二步兵炮和3发炮弹。日军急的不行,甚至派汉奸和八路军谈判:提出用三挺重机枪和子弹换九二步炮。八路军没有同意,因为,八路军有了九二步炮,就有了攻城的能力!山东地区的所有日军据点都不在是铜墙铁壁了。

掷弹筒作为日军排一级的支援武器,对日军特别重要。

日军掷弹筒重量轻,不超过3公斤,比步枪还轻。一个弹药袋装弹8发也不过3.6公斤,加上掷弹筒整个作战系统一共不到7公斤。不过,一般一个两人掷弹筒小组可携带16发弹。也是因为如此轻便,掷弹筒成了日军“出行”必带的。抗战时期,基本上不管我军在哪里遇到日军,都会遭到掷弹筒袭击。

而且,掷弹筒的射程远,威力大。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可达500米,最大射程700米,杀伤半径5米到8米!日军有这样的神器在,国军除非用团级以上单位抵御日军,否则只有挨打的份。

掷弹筒再小,它也是迫击炮!

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日军制造这种武器,其实也是为了节省资源。日军要是有钱给连排部队都分两门九二步炮,每个排搞两个“巴祖卡”,谁还费劲弄掷弹筒啊。

大正十年掷弹筒口的设计目的,就是加强步兵班的火力,补充手榴弹和中型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档。日军班排级单位能够熟练运用掷弹筒,压制我军火力点和冲锋阵型,给我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

而且,我觉得日军掷弹筒的熟练应用,反过来又证明了日军士兵的战术素养高!掷弹筒没有复杂的瞄准设备,基本就靠手感和经验。但是,日军掷弹筒不仅命中率高,而且射速快,可达每分钟20发。正是优秀的战术素养,日军在面对装备占尽优势的美军时,也打的很出色。

总之,日军有了掷弹筒这件神器,基本就可以在中国战场上横行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4

掷弹筒其实就是超轻型迫击炮,而且还是简化版的。没有底座,没有瞄准镜,射程也不算多。看起来没有什么优点。

但是,掷弹筒第一优点就是便宜,只有步枪四分之一的价格。第二,就是射程足够近,掷弹筒最大的优点不是看射程是不是远,而是看够不够近。掷弹筒只有简单的刻度,全靠士兵经验瞄准。迫击炮就有完整的瞄准具。

那是因为迫击炮射程远,要打远距离目标,而掷弹筒则不同。掷弹筒只打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的目标。因为,掷弹筒是填补手雷和步兵炮之间的火力空白,主要攻击30-300米距离目标。

而且,虽然掷弹筒小,但是威力还可以。论装药量,89式掷弹筒弹的装药为145g。苏德的50迫装药量都在75~90g之间,美60迫杀伤弹,装药量是113g。

941年产掷弹筒弹产生弹片403片,43年产的掷弹筒弹产生弹片657片。美60迫弹弹体材料是铸铁,因此弹丸爆散性能比89掷弹筒弹差,产生弹片500-550片左右。

掷弹筒在日军在打近战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代替了冲锋枪的作用。日军使用掷弹筒主要是在近距离枪战,拼刺刀,阻挡对手冲锋,自己冲锋压制对手和狙击轻机枪火力点等等场合使用。

美军的记录,就有很多,日军使用掷弹筒打近战的记录。日军的步枪近距离根本压制不住,美军的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因此,日军很喜欢,把最小射程只有30米的掷弹筒,带上去打近战。

5

掷弹筒是二战里日军常用的一种武器,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手榴弹远抛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简化的轻型迫击炮,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比较适合日本国情的武器,轻便易携带,而且威力还比小口径迫击炮大,所以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日军使用的掷弹筒有多种型号,常见的有大正十年式、八九式、北支一九式等。日本开发掷弹筒是为了加强步兵的伴随火力。掷弹筒最大的特点是轻便易携带,像大正十年掷弹筒重量只有2.6公斤,八九式也只有4.7公斤,弹药重量也不重,像九一式手榴弹只有820克,一个士兵可以轻松的携带掷弹筒和弹药,伴随步兵机动。这一点对于缺乏汽车,骡马也不足的日军来说非常重要。

而且掷弹筒虽然轻便,但是火力却不弱,像八九式掷弹筒所用弹药装药是145克TNT。而苏联、德国的50毫米迫击炮弹药装药量在75到90克之间,美国60毫米迫击炮杀伤弹装药量也只有113克。43年美军曾经对实测八九式掷弹筒进行测试,发现其榴弹产生弹片也要多于美国的60毫米迫击炮。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射程较近,不过到八九式掷弹筒的时候射程已经达到了800米,即使使用九一式手榴弹射程也超过300米,和当时各国的超轻型迫击炮差不多。

当然掷弹筒也有其缺点,就是因为其瞄准具非常简单,使用时测距、瞄准全靠炮手的经验,因此日军里的掷弹筒手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在他们手里掷弹筒的威胁是非常大的,比如在淞沪会战里,因为不注重隐蔽,中国军队的重机枪阵地就经常被日军的掷弹筒打掉。

因为掷弹筒优点还是挺多的,所以无论是国府还是八路军都大量仿制了掷弹筒,八路军后期所仿制的掷弹筒,还加长了炮筒,加配了两脚架,并安装了机械瞄准具,射击精度得到很大提升,可以和迫击炮媲美。

6

日军基层的火力中心是轻机枪和掷弹筒,二者一比一配置!一个曲射一个直射,完美配合。

掷弹筒最大的特点是轻便易携带。

像大正十年掷弹筒重量只有2.6公斤,八九式也只有4.7公斤,弹药重量也不重,像九一式手榴弹只有820克,一个士兵可以轻松的携带掷弹筒和8枚弹药,伴随步兵机动。

掷弹筒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集中使用。

实际上很多人对掷弹筒的发射有所误区,都以为是单个掷弹筒手凭经验测定射击距离,需要老兵才打的准。

然而实际的运用中,掷弹筒是集中在一个班内(2-4门)使用的,受一个掷弹筒分队长(军曹,士官)的统一指挥,因此负责测距和协调射击战术的,往往是分队长。

分队长统一使用九三式望远镜测距指挥发射,所以掷弹筒比较比较精准。

查《昭和16年度陆军动员计划令》中步兵甲等、乙等联队的装备表,每步兵中队都装备12副九三镜,基本做到军曹人手一镜。

分队长进行测距和射弹观测,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九三式士官望远镜,九三式望远镜右镜筒中有水平各40密位,俯仰各25密位的分划板,能满足简单的密位测距,虽然精度不及专业的炮兵观测镜,但对于实战数百米距离的掷弹筒而言足够了。

整个小队(步兵排)攻击敌方阵地前,掷弹筒分队在最远处向敌方阵地进行各筒十发急促连射,压制对方火力,掩护友方的突击行动。

而防守作战中,有效的火力压制范围比进攻作战中更大。针对关键的若干可能被突破口,由于事先已经做好测量(甚至试射代用弹观察),压制距离可达500米以上。。

实战中掷弹筒手的操作是:

1、把掷弹筒选择合适的位置驻钣,立成45°角,并在射弹过程中予以保持(对于部分装有水平仪的掷弹筒,这一过程更加容易);

2、依据分队长的口令,快速调节筒身上的整度器,修正射程;

3、用筒身上的白漆线进行概略瞄准,这一点是最考校射手经验和能力的。

后期掷弹筒精度下降是因为测距镜质量下降:

到了战争后期,经济民生早就完全崩溃的日本军用工业也是各种粗制滥造,很多后期的九三式的目镜上不再有密位分划板,基本不能用于测距了。

有经验的老兵不断消耗、器械装备的劣化,太平洋战场上盟军的逆天火力优势,这些都是导致战争后期日军掷弹筒运用方式被迫更改的重要原因。而与此同时,我军仿制的掷弹筒因为有瞄准盘,命中率不断提高。

总结一下,就是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掷弹筒组,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手在进攻作战中400米左右就可以开始运用,手法较差的新手经过必要的训练也可达300米左右。而防守作战中重掷弹筒的火力压制范围可达500米。

而这些都远远高于国军手中的民二七式,即便是最优秀的射手运用,实战距离也不太可能超过200米,而考虑到国军训练的情况,实战中大多数射手能在150米以上有效射击就算不错了。所以双方一交火,日军能做到国军的机枪步枪一打响(400米左右),八玖式掷弹筒就开始压制,距离接近到300米,八玖式掷榴弹就已经打得国军步兵和机枪点抬不起头来了。

而同样,他们面对八路军的加长的和带瞄准盘的掷弹筒的时候劣势就很明显了。当然这都是抗战后期的事了。

想象一下抗战时期的中国士兵,本来就缺乏训练,要取得有效命中在200米以内。

然后从400米就开始被日军轻机枪的精准射击压制,头顶上还有掷弹筒弹不停落下,这样的单方面挨打,这仗焉能不败呢?

7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掷弹筒其实就是简化版的超轻型迫击炮,这种武器放在欧洲战场估计连正眼都没人会看一下,但是在亚洲战场确实十足的神器,不知道中国军队有多少重机枪阵地是倒在掷弹筒炮下。直白说掷弹筒就是一个初具工业化实力的国家对基本没有工业化能力国家的火力碾压。

掷弹筒是日本步兵主要的伴随重火力之一,其射程在300米左右,一个熟练的日本老兵基本可以用掷弹筒做到指哪打哪。当时中国军队缺乏火炮,主要重火力就是重机枪,而且中国军队初期有个坏毛病,就是重机枪突前布置。每次日军进攻都先派出小股部队探明中国军队的火力布置,然后呼叫炮兵或者由伴随的掷弹筒敲掉我们的重火力点。这种打法让中国军队吃够了亏、

掷弹筒还有个优点就是超轻,重量只有3公斤,对于机械化能力不足(其实就是工业能力不行)的日本来说,掷弹筒能有有效伴随徒步步兵作战。其设计理念和九二式步兵炮相同,都是利于轻步兵作战。在太平洋战场上掷弹筒也凭借着这一特点有着很不错的表现,算是日本单兵武器中的佼佼者。

但是掷弹筒也同样有致命缺点,其没有瞄准器,导致发射全凭经验。熟练的老兵可以百发百中,但随着战争的进程,老兵越来越少,新兵越来越多,掷弹筒的命中率也是越来越低。

当然总得来说,掷弹筒放在当时日本军队的坏境中,加上亚洲战场的特殊性,确实是一款堪称神器的廉价武器。比起歪把子、九二重、南部手枪简直良心的不要不要的。

8

鬼子的89式掷弹筒就长滴这个样子,它基本上属于超轻型迫击炮范畴,口径50毫米,图片里可以看见它的两种弹药,像酒瓶那个是它的专用弹、像手雷那个就是91式手雷。

日本陆军绝大多数装备在二战期间没啥值得称赞的!但是,有两种武器在“亚洲-太平洋战场”还是给包括我军在内的盟军带来很大麻烦,一种是92式轻型山炮(属轻型榴弹炮)、另外一种就是89式掷弹筒,它重量仅为4.7公斤,一个人携带一支和8枚炮弹。这种掷弹筒在鬼子部队编制当中属小队级别(相当于“排”,有50-70人)的火力支援武器。
这些“歪把子”和89式掷弹筒是当时日寇中队(连)所有的火力支援装备,火力密度和打击能力远远高于我军连队。

日寇一个小队有一个炮班,一个班配备3具掷弹筒。 89式掷弹筒别看“其貌不扬”,最远射程也仅500米,但它在抗日期间却是 我抗日军民的大敌!其威胁仅次于92式步兵炮!

根据参加过抗战是老前辈所讲:由于它可以采用:卧姿和跪姿发射,加上重量又轻,经常是一个炮手潜伏在低洼地或者草丛中,突然间发射打掉我军的民24重机枪、ZB-26轻机枪!失去了这两种机枪的掩护,我军阵地没有了火力支援经常性大片的丢失,从而使整个防御阵地瓦解。
这个面目狰狞的鬼子(头盔上有锚的标志,可能是鬼子的海军陆战队)就采用跪姿发射。

八九式掷弹筒虽然口径小,但是50㎜炮弹威力可不小,使用的榴弹内装63克炸药,铸铁的弹体在制造时就有刻槽,爆炸后可形成50块杀伤单片,爆炸威力要比一般手榴弹大的多。

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美军也缴获了不少鬼子的掷弹筒。

89式掷弹筒也跟随鬼子到了“太平洋”战场,由于它使用起来非常的隐蔽,同样也给美军登陆部队带来了不小的伤亡,战后统计89式掷弹筒与和92步兵炮一起造成的伤亡人数,占到了美军总伤亡人数的10%左右,

由于,鬼子的技术装备与美军的装备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困兽之斗的鬼子仍然逃脱不了被全歼的命运。
图片上是抗战时期我八路军的兵工厂(可能是黄崖洞)正在维修缴获日寇的89式。

和所有鬼子的武器一样,89式掷弹筒也和三八枪、歪把子、92式…一起被我抗日军民大量缴获,在抗日军民手里它们成了消灭鬼子的利器!

9

掷弹筒的一大用途便是消灭敌方轻机枪,这个小东西比迫击炮轻便、编制小,并且不需要预设阵地,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

日军一般用92步兵炮消灭重机枪、掷弹筒消灭轻机枪,基本上二者的效率决定了步枪手的作战结果,抗战初期的老鬼子玩这个相当厉害,如果找到反斜面或者弹坑掩体,基本可以在三发以内精确命中机枪阵地。

10

侵华日军有三大量身打造的作战神器,分别三八大盖、九二步炮和不起眼的掷弹筒,这三款武器体现了日本小国的作战理念,可谓是他们量身打造的作战利器。

三八大盖不用说,几乎是人手一把,这款带上刺刀长达170cm的步枪,在14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日军士兵的标配。

而仔细分析日本陆军就能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日军的火力,追求的不是大火力覆盖,而是追求的精准、机动,适合山地作战。

总的来说二战日军,其实只有欧洲国家的一战水平,其装备和作战理念,都像是一个资源小国的理念。

首先三八大盖设计中,就格外强调稳定性和精准度,因为日军理念就是一人百发百中胜过百人百发一中。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日本资源匮乏,实在是装备不起自动化武器,像是轻重机枪这样的武器,日军也是捉襟见肘。

而且日军酷爱拼刺刀,虽然说这是日军重要的技能,但是只要是强大一点的工业国就能明白,拼刺刀实在是蠢蛋做法。

九二步炮同样是设计追求机动性和准度,其威力口径都不如同时期的步兵炮。到了抗日后期,日军就被国军的美制155mm榴弹炮碾压。

但是九二步炮唯一的优点就是机动性强,适合行军作战,这也和日军机械化程度低有关。

像履带式的突击炮,日军就一直是没有生产,并不是生产不了,而是日本资源实在难以支撑。

所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机动除了火车之外,基本就是靠大腿了。这样的情况之下,日军难以携带大量的重武器。

为了弥补炮火的不足,日军便发明了掷弹筒,其实也算不上发明,一战时期的德军就生产过类似的装备,只不过后来舍弃了罢了。

但是这种掷弹筒对于日军而言,绝对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因为掷弹筒反应快,遭遇到伏击,一分钟之内就能做出反应。

而且射程可以达到800多米,甚至稍微改装之后,可以达到一千米以外。这不是扔手榴弹可以比的。

这种掷弹筒也成为了日军火力支援的重要手段,而且造价十分低廉,实在是为日本量身定做。

即便是我军,前期在战场上也最渴望缴获掷弹筒,因为这种武器可以弥补炮火缺乏的困境。

到了后来,八路军还成功仿制了这种掷弹筒,成为了打击日军的重要手段。而且这种装备简直是游击战的天作之合。

往往战士们都是提着掷弹筒伏击途径的日军,一阵打击之后便快速转移,打的日军疲于奔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