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大的方向来说就是气数尽了国运使然。满清的腐朽统治无论换做皇帝,宰辅之臣都没有用,别说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即便是诸葛复生,孙武子再世。满清也得覆灭,这是历史的不二法则。国家制度的落后谁也没办法。


而实际上,曾国藩与李鸿章这对师徒不仅不是晚清的守护神,实际上却是晚清的催命符。曾国藩开启晚清军阀割据的局面,自曾国藩之后,汉族士绅和地主武装全面崛起。到了光绪末期,满清地方疆臣已经彻底控制满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至于说李鸿章我们无论如何去美化他,李鸿章是汉奸的标签他是必须要带上了的,永远,而且西方列强都指名要李鸿章来签,李鸿章是维护了国家利益还是出卖了国际利益?李鸿章的签字就是卖国贼。

他俩不仅没有阻止清朝衰落,反而是促进了满清崩溃。曾国藩无意识也好,还是刻意也罢。湘军的成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私自培植地方武装力量。大幅度地弱化了满清的中央集权统治,破坏了国家体系。而李鸿章的淮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把军队当做维护自己权力的砝码。不是保卫国家的柱石满清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满清的衰败以无法挽回的幅度下滑,王朝走到了随时都要崩溃的程度,满清能够勉强维持,实在是因为西方列强不愿意消灭这个国家,因为替代的方法尚未找到,如果出现,曾国藩与李鸿章没有任何作用。

曾国藩与李鸿章是满清腐朽利益的维护者,因为他们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他们不会去割自己命,封建时代经济走到尽头了,工业革命已经产生,满清自我的内外矛盾消化和转嫁矛盾,这场矛盾的最终结果就是革命。新的利益阶层登上政治舞台,而满清只有死亡。就个人而言,曾国藩与李鸿章也不是大政治家,和他们同时代的西方政治家相比,比如英国首相巴麦尊,德国总理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相差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更多的是格局与文化。

文化思想的落后是曾国藩和李鸿章与西方国家最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只能是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封建主义本身落后于资本主义,以地主、官僚、买办为主的统治阶级本身局限性很大。再就是最高统治者拒绝变革,曾国藩,李鸿章缺乏权力与号召了,更没有依附于他们利益集团,个人局限性,使得他们无法对满清进行颠覆式的变革。覆灭就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他们二人都这个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非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无关,二人差的太远。根本不配。盛世于国有开创之功才叫名臣,末世亡国之君的宰相不过是庸才而已,名臣二字不是谁都可以担当的起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最佳贡献者
2

名臣如同名医,能治病但不能续命。

曾国藩、李鸿章均是不世奇才,他们东奔西走,充其量是让晚清多活了些年头,但那时候的清朝,已经病入膏肓。

清末时的中国,已经闭关锁国太多年了。他们的确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倭寇对于我国东南部的骚扰,但是罪过更甚!

统治者彻底失去了与世界在同一个频道发展的机会。

清朝乾隆之前,我国的国力确实当得起世界第一的名号,但彼时,腐朽的种子已经种下。

如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俄国等,都在原本落后的国力状况下,积极同世界各国扳手腕。

那时候他们崇尚热兵器,崇尚工业革命,崇尚开放的角度制度,崇尚国际贸易,崇尚一切有利于资本发展的东西,甚至为此不惜丧尽天良,将黑人当做商品进行售卖。

反观同一时期的清朝政府,却忙着沾沾自喜,做着天下第一的美梦。他们崇尚万国来朝,将丰富的物产赐予国外,换来一声“天朝上国”。

皇帝曾接见过外国来使,见识了国外的轻型火炮之后,并没有重视这些火器在军事上的巨大作用。而那个时期,清政府很多军事训练,还在采用老一辈的训练方法,甚至很多军种还是冷兵器为主。

短短二百年不到的时间段内,很多国家的热兵器已经配备齐全,他们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赚取贸易利润。等到他们觉得实力已经足够的时候,终于将矛头指向清政府。

也该当曾国藩、李鸿章等一众大臣倒霉,本身是治世之能臣,却无奈被卷入乱世纷争。他们知道,故步自封等于落后挨打,于是他们上奏,阐述改革的重要性。

于是,工厂建立起来了、兵器开始陆续装备、军事训练开始改革、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注重科技研发等,但一切都太晚了。

那些外国列强,也不可能看着清政府国力逐渐上升后,慢慢做大。

他们开始找各种理由,挑起战争,挑战清政府忍耐的底线。

曾国藩老了,也累了,开始退居幕后。李鸿章,却至死奋战在为清政府治病的一线阵地,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背负了多年骂名。

3

导读:原因在于曾国藩,李鸿章等名臣发起的洋务运动,仅是学习西方国家的技术,而不是改变清廷制度和国人的思想,即便回光返照实现了同治中兴,但并不能改变满清的衰落。

首先我们从曾国藩,李鸿章得到重用的背景讲起。曾国藩,李鸿章两人都出生于道光年间,从小深受满清社会制度的影响,他们信奉的是努力耕读,走科举之路,学而优则仕。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号称80万军队打不过数千英军,导致清廷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和割让香港岛,但这时清朝并没有吸取教训,仍然以传统的社会制度继续运行着,比如军事,法律,考试,赋税制度等基本是沿袭明朝的,假如没有内忧外患,可以养活从乾隆末年暴增到三亿多的人口,那么满清大概还会继续延续下去,保持大体上过得去的样子。

注:图为清朝八股取士考场

不过起源广西金田村的太平天国运动打破了这一平衡,席卷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民不聊生,传统的八旗军和汉人绿营不堪一击,因此才给了曾国藩和李鸿章得到重用的机会,他们创办的湘军和淮军,给太平军当头一棒,直到肃清太平军,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曾李两人都体会到洋枪洋炮的威力,于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1860年发起了洋务运动。

注:图为太平军发动金田起义

具体再来看看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860年刚好是与太平天国决战最后几年。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了军事上的需要打垮太平军,利用在江南当总督的身份,从外国采购设备,雇佣外国工程师和技师。分别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建船政局,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的近代化工业和机构。后来还派幼童留美,以及后面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但这些汉人精英仅是想通过洋务运动充实军事力量而已。他们训练的“洋务”人才,仅仅只是旧官僚的助手。比如北洋水师的将领虽大多留学过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可统帅竟是之前淮军掌管骑兵的将领丁汝昌。此外传统教育依然没有改变,读书人依然靠正规的科举之路上升庙堂。

注:图为福建马尾船政局

接下来聊聊,洋务运动的失败,具体从晚清两场战争分析:

第一场战争,1883年12月开始至1885年4月结束的中法战争,清军福建水师因李鸿章想避战求和。导致全军覆没和马尾船政局被毁,即便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以及刘铭传守住了台湾。但清廷外交上的软弱,失去了越南宗主国的地位。

第二场战争,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清军在朝鲜平壤战场的次次失利。以及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的重伤,退避威海卫后的全军覆没。北洋水师高级将领可谓惨烈,基本上是战死和自杀两种结局为主,比如定致远号的管带邓世昌与舰同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同时,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赔款2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给日本。

注:图为致远号巡洋舰

总结:两次战争的失利,标志着自上而下,只改革技术层面而没从制度思想上改革的洋务运动彻底破产。而且晚清的专制政体是不可能学习日本明治维新那样全面的改革,因为西方重商主义和清朝追求农业大国稳定的秩序格格不入,实现不了脱亚入欧的景象。不然就没有后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维新运动以及清末宪政了。结果由于强大的改革阻力都走不通,挽救不了晚清的颓势。因此,孙文才会发动各种推翻清廷的革命,直到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才会考虑到要从民众的思想上进行启蒙。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

4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清朝的四大名臣,但是并不代表这两个人就能代表整个清朝,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句话要反过来理解,就是曾国藩和李鸿章不过是泰山前的一片树叶,清朝的问题,不会因为这两个人而改变很多,因为他们只能影响一时、一地,而不能影响一个国家怎么样,不仅是因为他们是汉人,和清朝的统治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更主要的是这两个人是一个听命于朝廷的臣子,没有国家走向和发展的决定权,这才是清朝就算是拥有能臣也无法成功的关键。


我们现在都说要创新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落后,而创新并不是一两个人创新就可以的,而是一个国家的绝大部分人都拥有这种思想才能够慢慢的走向胜利的方向,但是在清朝那个已经腐朽的破烂不堪的王朝,没有一丝想要改变的意思,就算是改变的也是被事实逼迫后的改变,而且是在其不伤害朝廷利益的时候。

一、在认识层面,没有国家的意识,只有家族的意识。

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在近代史上清廷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只认为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耻辱,并不认为是国家的耻辱,在列强肆意瓜分中国土地的时候,清廷的思想还停留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能自拔,也是可悲的很。

曾国藩和李鸿章也只是在这里面扮演的一个臣子,一个卑躬屈膝的百姓而已,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清廷的统治者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国家的意识存在,就算是有,也没有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过,所以这两个人是无法让腐朽的清廷变强大的。


二、 在面临列强时,自始至终都只是委曲求全。

在近代史上,清廷似乎没有赢过一场战役,唯一一次的胜利还是在1883年-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取得了唯一一次的胜利,这次胜利是来之不易的,燃起了国民对列强的憎恨,提高自民族自信心,对希望的曙光多了一丝喜悦,但是这种喜悦感很快就消失了,清廷在胜利的情况下,主动请求和谈,最后的结果是清廷胜而输,法国输而胜。清廷的这种卑躬屈膝,懦弱,妥协,完全是上层统治者的懦弱妥协,对于下层百姓的想法与做法毫不顾忌,这样的清政府又怎么长久呢?

当清廷这样做的时候,曾国藩李鸿章在干什么,他们不知道老百姓的想法吗?不知道汹汹民意吗?肯定知道,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去争取呢?因为他们和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是一个意思,所以说不仅仅是高层统治者是懦弱无能的,就连下面所有的额官员在这个时候都是随声附和的,一味的媚上。

三、 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不管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思想刻板,不愿改变。

李鸿章和曾国藩之流是封建礼教下的弟子,没有接触过开放的思想,心中始终是君君臣臣的想法,严重的心理束缚让他们无法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更不要提改革了。

你们可能会说他们不是在搞洋务运动吗?那么洋务运动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搞得呢?他的性质又是什么呢?还是听命于清廷这些顽固派的,而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些人难道真的是在为积贫积弱的国家卖力吗?说一点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中饱私囊,还是那句家族意识胜过了他们的所有想法。

从以上三点来看,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是不可能成为清朝的救命稻草的,更不要提他们能阻止清朝的灭亡了。

我是黎顾百年!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5

看你怎么理解了。

在清末时期,衰落的只是满清朝廷势力。而在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上,我国都是在不断进步的。

汉族地主崛起的标志,就是曾国藩为首的军阀崛起。他们趁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夺取之前被满族大臣把控的督抚大权,并掌握部分军权。等到李鸿章等人上台后,汉地十八省(尤其是南方各省)大都被汉族地主控制了。汉族武装,也成了满清的支柱。

在八国联军进北京这件事中,汉族地主们直接搞了一个东南互保,谎称慈禧乱命,不上京勤王。而慈禧呢,在事后也不敢追究他们的责任!!!放到之前,真是不敢相信,满清皇权竟然如此卑微和无能!


八国联军也明白了,慈禧只是台面上的“掌权人”。于是,他们不追究慈禧责任,赶紧签了《辛丑条约》,要“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啥意思?怎么要这么多!?最后一波割韭菜呗!


再看经济上,康熙时期,朝廷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三千万两白银。而在1900年,清廷财政收入突破1亿两大关!1908年,更是突破2亿两白银!光收的商业厘金,每年就有4000多万两(关税比这还多)。这意味着,清末的经济繁荣程度已经超过之前的任何时期。


再说科技和军事。在洋务派们的努力下,建成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汉阳兵工厂,等等近代工厂。清朝已经能够自己制造轮船、大炮和枪械了。袁世凯训练出来的北洋六镇,实力不比列强的差。(袁世凯是李鸿章提拔上来练新军的。)列强们给袁世凯面子,也是看他手里枪杆子硬。论战斗力,袁世凯的新兵远超之前的所有军队。


但是,清廷贵族们没落了,皇权没落了。汉族地主不跟满清玩了,袁世凯逼着清帝退位了。于是,清朝灭亡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名臣阻止了清朝在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军事上的衰落。但是,对于满清皇族的衰落和腐朽,他们无能为力。正是他们带领汉族地主崛起了,这才推翻了满清的统治。换句话说,他们也是满清的掘墓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6

因为他们只是大清的裱糊匠。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是晚清时期著名的中兴名臣。但是,注意了,他们是臣子,而不是革命者,他们说到底是在那个社会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是代表了他们那个阶级的。

虽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给晚清打了强心剂,从表面上看给清王朝注入了活力,从历史的眼光看他们也确实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对中国历史是有一定的正面影响的。

但是这个朝代和制度已经从根本上开始腐烂了,不符合那个时代了。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使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对拯救清王朝做出最大努力,却终究抵挡不住历史的车轮碾碎一切过时的,落后的,被人民厌倦的东西。

这一点,李鸿章其实看得清楚,他说:我只是大清的裱糊匠。

是的,那时候的清王朝如果是一件屋子的话,那也已经是四面漏风了,倒塌是迟早的是,这些所谓的中兴名臣也只能在这间破屋里做做裱糊的工作,尽量减缓屋子倒塌的时间罢了。

想要让中国重新强大起来,只有把屋子推到重建。从根本上开始革命。

所以,毛主席说,要打破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就是说推到腐朽的就屋子,重新盖一间新的。

7

因为他们是臣,从根本上影响不了清朝的格局,顶多是片面影响清朝。

曾国藩与李鸿章纵然是当时清朝官员中的佼佼者,能力很高,但是当时清朝百年的积弊不是一两个人的付出,可以改变彻底的。

洋务运动改革不彻底,未能引爆工业革命,清末新政倒是改革彻底,但是,太晚了!大清权威尽失,终于引爆了辛亥革命……

要想阻止衰落,除非清朝实现工业化,并成为世界工厂。清末新政若是能够提前四十年便能做到。

8

李鸿章说他是“大清的裱糊匠”。基本道出了他与曾国藩等所谓中兴名臣们所起的作用与清廷整体之间的关系。整个朝廷特别是最高实权统治者不思进取腐败透顶,连带着整个体系已经腐烂了,他们这几个“裱糊匠”把外表装裱得再漂亮,可里子已烂透了,也阻挡不了清廷整体上走向衰败覆灭。

9

清朝末年的腐化已经积重难返,首先清朝政治腐败,贪官横行,十年清知府,万两雪花银,贪污腐败呈现集团趋势,官吏对贪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官以贿谋,权力市场化。贪污者在经济上公权私用、横征暴敛。腐败者在政治上结党营私、祸国乱政。而且贪腐导致世风日下,权贵奢侈浪费,追求骄奢淫逸。曾国藩、李鸿章从政时期,正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从慈禧的穷奢糜费的程度,可见满清腐化堕落的地步,皇亲贵戚以吸食鸦片为荣,造成社会上鸦片泛滥,也造成白银外流,令清政府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更严重的是损害人体健康,麻痹人民思想,破坏社会生产,使社会生产萧条和衰落,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国困民穷,官逼民反,社会矛盾斗争尖锐,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造反浪潮。

清朝一贯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理念,束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改观,直至外国列强靠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国门,鸦片战争后,清朝又已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帝国主义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满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中国,最终从中国获得了最大的经济利益。帝国列强的肆虐又加重劳苦大众的负担和灾难,终致清朝政体形成危害,经济造成危机,整个社会日趋衰落,导致人民生活困难,造成社会动乱,最后清王朝在内乱外患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尽管清朝末年,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等名臣,但那只是腐朽清王朝的裱糊匠,尽管曾国藩、李鸿章内靠镇压农民起义,外靠签订不平等条约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那也只是维持清王朝的苟延残喘,很难改变清朝的腐朽制度和扭转清朝的腐败局面。

10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清末,虽然外有曾胡左李,内有恭王、文祥等,依靠洋务运动,造成短暂的“同光中兴”,但对大清国这艘破船来说,沉没灭亡,只是迟早。


一、灭亡原因

所谓物极必衰,清朝表面上看强盛,国内统一,国家稳定,没有大的天灾、人祸,算天下太平,但是矛盾聚集,摇摇欲坠

如马戛尔尼所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

(一)深层原因

1、皇权太过集中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君主权力空前集中,几乎等同于皇帝兼任了宰相。如果最高统治者的懵懵懂懂,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就必然会导致整个统治阶层的不思进取。

2、军队战斗力减弱

八旗、绿营军的战斗力衰败,他们不仅是打不过列强军队,甚至连普通的农民起义也难以应付。

大清不只是有海无防,简直就是没有国防,他的防御就像一面朽烂的墙。

3、官僚集团闭目塞听,腐朽无耻

整个官僚集团全部朽烂,效率极低,而且不晓外洋之事,更有如大学士徐桐者,一味排外,视洋如仇。

清朝官员贪污腐败,权力斗争此起彼伏,政府内耗很大。

许多政治失意的官员,对执政者持敌视的态度,没有保护政府与朝廷的责任感。

4、文化崩溃

推行文字狱,文人学者除了八股科举几乎毫无出路,文化氛围非常紧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无法面向世界,而且越来越凝固和僵化

5、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动力

社会主要经济模式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科技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乾隆年间人口已经突破3亿,庞大的人口压力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也是迟迟无法技术革新的原因。

不仅此前曾一度繁盛的海上贸易严重萎缩,工商业也受到严格的控制,与官府勾结的红顶商人大行其道

6、广阔的疆域和复杂的族群,导致过高的统治成本

平定准格尔后,清朝失去了军事革新的动力,应了孟子那句话“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直接原因

7、政权旁落

财政权、军权、教育权(舆论)都不在中央政府手中。例如,直隶在中央财政的支援下练成了六镇,军权落在总督袁世凯手中。

8、外国资本大量涌入

金融业、轮船航运业和进出口业,甚至就连海关都操控在外国人手中。

外国资本更是深入到中国的棉纺织业、矿业和铁路等新行业。

9、虚伪的皇族内阁引发众怒

1911年5月,清廷撤销了原来的内阁与军机处,成立以皇帝名义任命的责任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庆亲王),协理大臣那桐 (满人)、徐世昌...内阁成员十三人中,满人占九人,其中皇族达到七人。这一内阁遭到了很大的舆论反对,被称为“皇族内阁”。

清入关时对汉人的屠杀,成为革命党人进行宣传的重要道具。

10、对外战争的失败

1840年来,清政府两次鸦片战争战败,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惨败,统治集团对外的软弱妥协也招致国人不满,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11、革命精神的传播

知识分子的内心变化,1905 年,清朝废科举,改设新式学堂。儒家文化中的“忠君”思想由此而受到侵蚀,西方的民主思想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甚至军事、技术诸学说导入各类学堂而悄悄沁润人心。

外国留学生、新军等流行革命精神,最终导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即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同年2月12日,自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满清末帝宣统下诏退位,清朝灭亡。


二、赵烈文预言满清50年内灭亡,其后中国上演军阀割据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

曾说:“京城中来人说,都城里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经常发生,而市肆里乞丐成群,甚至于妇女也裸身无裤可穿,民穷财尽,恐怕会有异变。为之奈何?”

赵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分剖离析。然而主德厘重,风气未开,若无轴心一烂, 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我估计,异日之祸,必先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赵烈文出此言后,清朝灭亡果未出50年。


三、李鸿章之叹

李鸿章对自己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