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农村家族里常说的没出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

农村家族里常说的没出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

2020-11-05 00:02阅读(60)

农村家族里常说的没出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在农村的确有“五服”之说。我们这里没出五服,也叫一门子人。凡某一家有喜事,先要把这“一门子”的人提上点礼品

1

在农村的确有“五服”之说。我们这里没出五服,也叫一门子人。凡某一家有喜事,先要把这“一门子”的人提上点礼品逐家逐户邀请,其意思是来帮忙,来行情;若遇丧事,更有讲究:这一次不用拿礼品,只是过去打个招呼,“五服”内家人自备孝衫、孝帽,并从第一天起着孝帽孝衫帮忙、迎客、跪灵堂、夜守灵堂,直到逝者下葬。一周年、二周年祭祀“五服”内人都得参与,三周年大祭祀一毕,这一码子事也才算结束,孝衫孝帽才可另做他用。逝者百日之内,“五服”内婚嫁都得延缓。

“五服”这么严肃而神圣,“五服”是什么意思呢?

“五服”指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封建社会,以父宗为重。按照家族的亲属关系,从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到自己这五辈人的宗族关系。这五代就叫没出五服,到了第六代这个就叫出了五服。

“五服”的分列很简单,如果第一代在世,后四代都是一家人,才显得家族人丁兴旺;如果第一代去世,第二代的只弟便可分家,同时代出生的第六代就分到不同的新家族。第六代就变成第五代。以此类推的方法来计算五服。

知道了“五服”的意思,你就可以算你在你家族中出五服了没有。

2

五服其实是家族的亲近远疏,是指到了一定的辈分的本家关系。悠然给大家捋一捋。

在悠然村里,因为父辈那代人兄弟姐妹们很多,所以家族基本上都很大,红白事要有很多客人,但红事时需要挨家挨户告知,白事靠自觉,不叫也得到。

于是农村现在办酒席,红事的话就不告诉出了五服的本家亲戚,只有白事时,出了五服的本家必须自觉去帮忙。

那么五服是本家的哪层关系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五辈人以外的,第六辈第七辈……的家族人。

比如,爷爷辈,父亲辈,弟兄辈,子女辈,孙子辈,这些是在五服之内,出了这五辈就是出了五服,比如老爷爷家的儿女子孙,都是五服之外。

农村五服之内算是很近的本家了,五服之外略远,但白事还继续走动,过年也需要互相拜年。您懂了吗?五服的关系。


3

在农村常说的“出五服”或者“没出五服”,其实就是家族亲属关系远近的关系!在古代是指五种丧服,后来演变为五辈人。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就是五服。像一些地方说的“五服之内为亲”,意思就是说,血缘关系在五代人之内的都是亲人!超过五代的则是“出五服”了!



下面就结合农村的一些实际情况简单聊一下,以供参考:

一、什么是五服?

一般常说的出没出服,就是指五服!最早出现在儒家典籍《仪礼》丧服篇中商周时期根据血缘关系所制定的五等丧服制度,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故称“五服”,一般越亲,则服重!具体表现为:



1、斩衰:

为最重的一等丧服,一般服丧三年(实为25个月)

因以最粗的生麻布制成,衣袖口处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而丧服上衣为“衰”,因此,被称为“斩衰”。

适宜人群:臣为均,子为父,未嫁女或回归宗族的已嫁女为父,妻为夫,承重孙为祖父等。



2、齐衰

与斩衰服饰材料相同,衣缘袖口也缝边,但稍显齐整,所以被称为“齐衰”。

但会根据服丧期时间和用杖与否分成四类:

齐衰三年:需用杖,并服丧三年。一般适用于父亲已离世后,子女为离世母亲。

齐衰杖期:需用杖,并服丧一年。一般适用于父亲在世,子女为离世母亲,或者是丈夫为妻子。

齐衰不杖期:不用杖,但服丧一年。一般适用于为祖父母、兄弟姐妹,已嫁女为父母等。

齐衰三月:不用杖,但服丧三月。一般适用于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3、大功:

也称为“大红”。一般用粗熟麻布制成,服丧大概九个月,不用杖。

适宜人群: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已嫁姑或姐妹、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等。

4、小功:

也称为“小红”,一般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丧五个月,不用杖。

适宜人群:祖父的兄弟及其妻、父亲的堂兄弟及其妻、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等。

5、缌麻:

为最轻的丧服,以最细的熟麻布制成,服丧三个月。

适宜人群:本宗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等,外姓的外甥、外孙、女婿、舅父、姨兄弟、表兄弟、岳父母等。



另外,在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丧服叫作“袒免”。意思是:袒,即袒露左肩;免,即不戴冠。

例如新朋好友去奔丧,也要披麻的。

二、农村常说的“五服”,实为九族!

对于在农村常说的“五服”,其实是指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而对于这九族之外的家族成员,就是“出五服”的人了!也就关系越远了!

像这种五服说法,应该是农村最普遍的吧!




三、农村往往是小圈子家族社会!会以“五服”关系分成若干家族!

要知道,一般在村里你会发现,大多只有一两个姓氏而已!像我们村里,姓氏主要有两个,但大多农户家不是姓王就是姓张!其实对于一个姓氏的农户来说,就是一个家族衍生而来的!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不断衍生新的后代!渐渐的就会发现,虽然同属于一个姓氏,但往往有婚丧嫁娶之事时,并不是所有同姓的农户家都会参与,而是只是家族关系较近的一些农户才参与。一般这时候就会常常听老人说,这家怎么没来呢?!原来是已经出五服了!



因此,在村里即便是同姓,也会被分成若干个家族!一般有婚丧嫁娶之事,也大多参与者为家族成员为主,而其他家族成员为辅!

以上仅供参考,作为专注于农村领域的一枚新农人,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农村新鲜有趣的事儿!

4

农村家族里说的没出五服,五服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农村年老的很重视五服,现在年轻人对五服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农村人常讲的五服主要是指一个家族里的亲疏远近的关系。是从父辈开始往下排的五辈关系。简单来说

一服父亲辈→二服(兄弟姐妹)→三服叔伯孙女辈→四服叔伯曾孙女辈→五服叔伯玄孙女辈。这就是农村人说的五服关系。也是比较最近的关系。在农村也就是在五服之内相处来往。再往下就比较关系淡薄了。

农村五服之内,谁家有个大小事情都会主动去帮忙。不请也会主动去。出了五服,虽然关系远点,但是农村还是很讲究一大家族,一条血脉。谁家有大事都会主动帮忙。就算不知道,打个招呼都会积极主动去。所以说出了五服也要讲究家族关系。


农村的所谓‘’五服‘’其实就是以父辈为起点,有上‘’五服‘’下‘’五服‘’,相处主要是下‘’五服‘’。说白了就是五辈子人的关系。

5

叔叔算一服,下面堂兄弟算两服,下面堂侄子算三服,堂侄子和自己的儿子算第四服,在往下就是五服,其实五服还是很近的,如果是大家庭就显得疏远了,如果家庭不旺盛是特别亲近的,这个要看家庭势力了,还有就是兄弟们之间的感情,有些家庭关系就特别融洽,还有的亲兄弟打架,这个很难说。

我们就是大家族,爸爸兄弟四个,两个姑姑,我们堂兄弟十个,一直关系都特别融洽,我堂兄弟家的孩子跟我的孩子一样,什么事都找我,经常在我家吃饭,我们不分彼此,这就是家庭和睦。

五服就是指的侄子的孙子,其实特别亲近,还是一个大家族,如果还有老人会更亲近,因为老人是大家共同的财产,如果没有老人显得稍微远一点,这个还要看家庭和睦吗?只要家庭和睦再远都是亲人,一般大家族都很注重这个 。

农村一般都是按服说关系,凡是说没有出五服的都是很亲近的,告诉大家我们很亲近,很多7服、8服什么事情还是会在一起,特别是家里的老姑娘去世了,基本上一个家族的人都去,很多都说不清几服了,这就是关系。

其实大家想想五服是很亲近的,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老奶奶,如果老人家在大家都得磕头,想想还是很近的,只是家庭人员多了,就显得不亲近了,大家说对吗?

6

中华上下五千年,生存着百姓人氏,各姓都流传着一代又一代的名称。

家谱,自从第一代某姓,大名,生年八字,只要是有血缘关系的同族都记入册中,以留后纪念,当然出嫁女不界入。

不过一般人家都把家谱失传了,小辈把祖辈的名都叫上了,只记得近五服之名,所谓五服是从祖父,父亲,本人,儿子,孙子五代而论。

7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绌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深深扎根在神州大地,影响着民族文化。“家天下”,以男权为“宗”、嫡庶立“尊”、长幼分“序”。三纲五常,孝悌仁爱,祭天拜祖,无不以“礼”制仪,约束天下。

当人生老病死,以身着不同种类孝服区分血缘亲疏和尊卑。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

高祖:四世之缌,服之穷也。一服,

曾祖:小功。二服。子。

祖:大功。三服。孙。

父:齐衰。四服。曾孙。

己身:平辈,以嫡庶长幼分。斩衰。五服。玄孙。

“五服”祭祀,亲疏已定,尊卑已论。最先体现的是“儒家的礼”,在世俗制订祭祀仪式的约成。而至今日,纯粹只是血缘亲疏的表述,“五服”之外已非亲。

故古代有“几世王孙成草民”的故事,也有“亲戚无三代,家庭永不休”的说法。而“母系”外戚,则“一代表,二代三代了”。留传至今。

8

古人在详述自家亲戚族人的时候,通常会说起两个词语,一个是九族,一个是五服。

九族比较好理解,也就是“上至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从高祖那一辈开始数,一直到玄孙一辈,共九代人,这里原本纯指父系,但后来也包括了母系。

至于五服,民间也有种说法是,五服与九族是一样的概念,涵盖了几乎整个宗族亲戚,一旦出了五服的范围,那么就不算是亲戚了。

原本的五服,是先秦的一种地理概念

事实上,上古时代对于“五服”的解释比较多,而五服有个意思就是用来划分距离的远近,古代将天子居住地的周围称作“王畿”,而王畿的外围,以五百里为一个单位,称作一个“服”,由近及远分成五个服,这里的“服”,意思是服侍天子。

《尚书·禹贡》之中,出现过一个词语叫做“甸服”,这里就是距离天子最近的一个“服”,半径是五百里,这个区域之内又细分出了五个子区域。

也就是说,原本的五服,有点类似于区划单位,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然后以不同的半径距离画出圆形区域,由里到外,冠以“服”的名字。

不同的服,有各自不同的任务还有职责。

天子直接管辖的地方,成甸服,环绕天子王畿建立的列国,称作侯服,侯服之外是被征服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作绥服或者宾服,再外是要服与荒服。

甸服每日朝贡,侯服按月,绥服按季,要服按年,荒服只朝一次。

这种以天子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原则向外扩散的管理模式,与大家族中,以祖宗为家族源头,子孙开枝散叶般绵延的模式,非常相似。

此外,五服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指代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与自身这五代,而九族,说的是高祖到玄孙这九代人。

九代以外的人,单纯就血统来说,已经和本宗族之间没什么亲缘关系了,非常疏远,所以自然也就不能算是一家人了。

古人为了记录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那就是修家谱,不过若是按照这个出了五服就不算是一家人的习惯,就算是在一个家族谱系之上,大家都是一个姓氏,有时候自然就跟外人没什么区别了。

五服在古代,对于婚姻家庭影响很大

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因此衍生出了嫡庶的区别,对于大家族来说,因为后代实在太多,如果没有家谱进行记录的话,到了若干代的时候,很可能弄混亲缘关系。

为了防止近支亲缘之间的婚配,逐渐出了“出五服”的概念。

所谓五服之内为亲,从自己向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与自己,但凡出自同一个高祖的人,全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这是五代人,也就是五服,若是出了五服的范围,就没有了亲缘关系。

因为古代有时候有侧室,所以,同父同母的是一服,也就是同胞,而同父异母的是二服,就好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贾环,同祖父的是三服,比如贾宝玉和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比如《红楼梦》里荣国府的贾政与宁国府的贾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因为现代施行一妻制,除非父母离婚等情况,使得父亲再婚生育,否则一服与二服就会消失,因此算起来的话很容易让人迷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人,实际上五服只算四代人,从祖父开始往上,不再区分嫡庶。

从自己这一代开始,上一辈是父亲,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祖父的父亲是曾祖,曾祖的父亲是高祖,高祖的父亲是天祖,天祖的父亲是烈祖,烈祖的父亲是太祖,太祖的父亲是远祖,远祖的父亲是鼻祖。

从自己这一代往下,下一辈是儿子,儿子的儿子是孙子,孙子的儿子是曾孙,曾孙的儿子是玄孙,玄孙的儿子是来孙,来孙的儿子是晜孙,晜孙的儿子是礽孙,礽孙的儿子是云孙,云孙的儿子是耳孙。

在九族的概念里,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自己、子、孙、曾孙和玄孙,横向则有自己、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等。

往下数,下辈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女、曾侄孙妇、曾侄孙女等等。

古代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丧仪制度,五服说的也是五种孝服,一个大家族之中,不同亲缘的成员需要穿戴不同样式的孝服,执行不同的丧仪,在丧服制度中,也明显表现出了血统亲疏,习惯上将五服之内称作亲,五服之外为疏。

《尔雅》: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这就是说,族兄弟的儿子们相互之间,已经没有丧服的关系,只是同姓而已。

出五服的意思是:亲缘关系超过了五代,也叫作出服。在古代五服之内的亲人,需要在丧仪中穿孝服丧,而出服者,不需要服丧,婚嫁之中,出五服者之间也可以通婚。

现代人多认为五服是五代,其实这是不对的,五代算一服,出五服其实要算二十五代人,也有说法是,一爷之孙不出服,以下一辈一服,总计八代人。

9

五服指的是家族远近,爷爷的爷爷是哥们,那就是五服之內,也就是没出五服,爷爷的爷爷要是堂兄弟,那就出了五服。